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

2022-04-18

由于现在很多建筑的设计都是比较浮躁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使用和欣赏时候的心理感知,因此加强对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笔者从建筑具有强迫性、建筑的物理属性对人们心理知觉的影响、人们的心里知觉对建筑空间的营造以及人们的心里知觉对建筑空间的营造等方面对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 篇1:

面向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以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经验为基础,文章从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出发,对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专业学习之间的关联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努力探究和构筑最适合于建筑学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课程;建筑设计;人—环境互动;教学研究

一、环境心理学简介

(一) 环境心理学基本要素

首先,如何界定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学者Hellpach将环境划分为三个范围:自然或者“地理心理因素”(geopsychological factors)的环境、社会或者“心理社会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s)的環境和“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虚拟环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重要环境之一,因此,可以对环境进行如下分类(见图1)。

图1环境的分类 其次,心理学是什么?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基础理论依据必然离不开心理学基本原理。在自然科学领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性质,可以将研究分成三种类型:透明箱(如数学)、灰箱(如物理学)和黑箱。心理学属于黑箱,因为其研究对象——心理过程无法直接看到、直接测量,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借助可以直接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的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以达到描述、了解、预测及控制行为的目标。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这部分是人类个体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认识世界时所遵循的普遍的、共同的心理过程。二是个性心理,包括个体的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关注个体之间的特异性,表现为个体间不同的气质、性格和人格特征。三是社会心理,个体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和周围的其他人有一定的关联,这部分主要研究个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思维。[1]因此,环境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二)环境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取向——人—环境的互动

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始终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据罗玲玲等的统计和分析,认为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环境社会学与文化、环境行为学、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设计评估是环境心理学的五大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本质上关注的都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环境心理学家Stokols教授提出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很好地表述了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见表1)。该模型分为两个基本的维度:其一为人—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和行为形式;其二为人—环境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阶段。将这两个维度的分类两两匹配,获得人—环境交互作用的四个模型:解释模型(认知、作用)、评价模型(认知、反作用)、操作模型(行为、作用)和反应模型(行为、反作用)。[2]

解释的模型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表征和结构有关,涉及空间环境的认知表征与人格和环境两个方面。评价的模型是人们针对预定的性质标准对情景进行评价,包括对环境的态度和对环境的评价。操作的模型是个体的活动穿过或者直接影响环境,包括对与生态相关行为的实验分析和人类的空间行为。其中重点关注的是人们的空间行为。反应的模型是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和幸福感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心理学。

二、人—环境的互动:面向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

建筑环境心理学面对的环境以建成环境为主,在Stokols教授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表中,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的解释模型和行为层面的操作模型。结合上述对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分析,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探讨个体的基础心理活动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为建筑环境的色彩、光线、材质、形体等对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知通道所带来的心理体验。(2)意识层面:探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个体在不同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对建筑环境的理解和追求。(3)行为层面:探讨人的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交往尺度和习惯行为方式与建筑环境的领域感、私密性等,并结合人体工程学探讨建筑环境的舒适性。

依据以上三个层面,笔者对环境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建成环境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探讨面向建筑设计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虽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虚拟环境同样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但是本文仅以建筑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范围仅限建成环境部分。

Way-finding空间体验、正面情绪、负面情绪 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儿童、老人 地方认同 、自我认同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领域性、拥挤 从表2可以看到,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是认知和解释世界时所有个体都遵循的共同性过程,其中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个体面对环境时在知觉层面、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心理过程;基本的空间认知(如空间客体的知觉)与宏观的空间认知;认知地图与认知图式等相近的概念,了解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建筑学专业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设计基础中,关于形状、形态、形式等与人类个体知觉和认知的关系。空间认知的基本理论则对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有较多启示作用。关于人格与环境的研究则关注特定个体在解释环境过程中的独特组织结构和表达。学者坎特认为环境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至少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环境倾向的概念和测量;二是利用已有的人格测验来预测人们对物理环境的使用和改变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毕生发展的概念能够引导建筑学专业学生关注环境使用者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对建筑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这是设计的依据和灵感来源。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关注的是空间使用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引发不同交往情境下人们对不同空间形式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空间对其使用者行为方式的影响。[3-4]

三、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实践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

1.课程大纲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心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课时为16学时,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对国内主要建筑类院校相关课程设置的调研发现,开设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校虽不在少数,但是其课程设计大多参照目前常见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材,缺乏深入思考以及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也有一些实践思考。本文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色,寻找二者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并尝试构建和完善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体系。

上述針对心理学原则及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成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置的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从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把与建筑设计专业联系紧密的环境心理学内容分成若干主题明确的教学内容模块,同时结合授课对象专业知识水平的差异,调整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深度,具体内容见表3。

沟通、合作、说服等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从环境使用者和环境设计者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对环境使用者而言,从共性的心理过程、独特的个性心理和社会的个体互动三个方面,介绍环境心理学以及它和建筑设计的关联,并针对社会物理环境中与建筑设计专业紧密相关的建成环境部分,从城市、社区、单体建筑三个不同层面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设计指导原则的讲解和讨论。其次,对环境设计者而言,如何发挥创造力潜能,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与相关各方密切合作、良好沟通、说服他人,以执行自己的设计意见和设计想法,这些都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重视并掌握的能力。因此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列入教学计划做简要介绍。

2.课程作业

环境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因此,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设计亦遵循问题导向的原则,以人—环境的交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业内容与教学大纲基本同步。根据作业难易程度分为小组完成和个人完成两类,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具体作业指导书,从下述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个课题进行研究(见表4)。表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小组作业公共空间行为地图及改进设计

1.POE建筑使用后评估

2.公共空间寻路研究个人作业1.认知地图

2.环境自传

3.环境评价

4.个人空间:通过实验体验个人空间

5.根据个人兴趣自选课题研究

6.结合公共建筑设计课程进行行为与空间设计训练 (二)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未来发展计划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已开设6年,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反映以及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每年都会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作业进行相应调整。作为主讲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介绍环境心理学中对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使其与设计课程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未来建设规划主要有三个方面:(1)尝试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验室合作,为学生创造噪音、温度、光照等环境知觉的实验环境。(2)加强与设计基础课、建筑设计课的结合,课程作业设计与设计课程作业同步,以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3)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风格、学习倾向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 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Daniel Stokols.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公开课:环境心理学[DB/OL].网易公开课.

[3]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4]Enrich Pol. Blueprints for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I):From First Birth to American Transition. Medio Ambiente Comportamiento Humano,2006,7(2):95-113.

作者:赵睿

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 篇2:

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由于现在很多建筑的设计都是比较浮躁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使用和欣赏时候的心理感知,因此加强对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笔者从建筑具有强迫性、建筑的物理属性对人们心理知觉的影响、人们的心里知觉对建筑空间的营造以及人们的心里知觉对建筑空间的营造等方面对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心理学,建筑设计,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1993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570个,是1978年的3倍。在此关键时期,开展建筑心理学研究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少走西方国家的弯路,很有必要。我国国情、民情与西方不同,迫切地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建筑心理学研究作为指导,以使我们的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对于建筑学专业,要从综合的环境看待本专业的地位,看待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用其他专业的研究成果充实建筑学。尤其要熟悉我们的人民,关怀我们的人民,了解他们的基本心理和环境行为,尽职尽责地为他们服务。

建筑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引起重视的时间不长,处于童年的建筑心理学正推动着建筑学的革新。1981年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师的责任必须包括对他所工作的环境的考虑,并有义务去保证他的工作能为社会环境协调做出贡献。”这足以说明建筑心理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塔式心理学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对建筑心理进行分析的时候是从整体性出发的,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从整体上回顾方案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从宏观的角度上建立“人——环境——建筑”的塔式思考框架,作出完整的判断来回应各种因素。

建筑具有强迫性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也是带有强迫性的艺术,建筑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任何意识范围之内,不像是展览馆里的艺术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所以,建筑师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建筑是设计给人用的,所以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这些特性,要分析使用者对建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反应,建筑师对建筑心理学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和自我体会,才会在建筑设计中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建筑才能更好地为人所用,更好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建筑的物理属性对人们心理知觉的影响

建筑的物理属性大致包括建筑的形式、造型,建筑的尺度、平面布局,建筑的材质及颜色,建筑内外的光影效果等。

首先,对于建筑形式,新颖、特殊、变化的建筑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注视,并产生心理反应,形成视觉心理,在建筑设计中常采用的艺术手法有对称、对比、类似、秩序等,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使用者的情感体验和当地的环境,设计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建筑。

其次,建筑的平面布局对使用者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火车站的候车厅,候车人员一般会选择站在厅内柱子旁边而且避开人群流动的地方,这是人们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的体现,所以可以知道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并不是随意的和毫无道理的,而是一种使用者的共同的心理反应模式,这种模式就需要建筑设计师进行深入的研究。

然后,就是建筑中对于光线的运用,建筑是一个空间场所,光线通过建筑开口进入建筑内部而成为建筑空间内部的调节器,不同的光源、不同的开口的情况下,建筑内部的空间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建筑内部都是相对封闭的,在讲坛后面有一个十字形的开口,光线从这里射入,营造一种神圣的空间体验。

最后,就是建筑其他的属性,建筑不同的风格形式所选用的不同材料给人的感觉和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砖石给人一种质朴、原生态的感觉,而玻璃钢筋、钢材等给人冰冷、现代的感觉,建筑的色彩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暖色系给人温暖柔和的感觉,冷色系给人冷静、拒绝的感觉等。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建筑心理学,人们对建筑的心理感知是建筑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理性研究和思考的过程,正如阿尔瓦·阿尔托所说的那样:“建筑师所创造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和尝试用线把生活的过去和将来编织在一起的世界。而用来编制的最基本的经纬就是人们纷繁的情感之线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线。”

人们的心里知觉对建筑空间的营造

正如芦原义信所说:“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

建筑的空间与人们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空间是建筑师限定的一个区域,不管在建成初期是能够完全满足或者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会有所改变,这时候使用者就会在心里激发改变建筑使用空间或者建筑功能的想法,这就是人们的心理感知对建筑设计的一种变相的影响。

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限定一部分空间留出一部分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给使用者自己改变和调整。正如赫曼·赫茨伯格所说,做出选择的先决条件不仅在于被限制的一部分空间内,也在于选择者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进行选择,使用者在现有的空间与自己的心理学求两者存在矛盾的情况之下形成的心理张力系统进而影响建筑的某些设计。

建筑引发人们的场所感、归属感

建筑空间给人的不仅仅是一个庇护场所更是一种精神意义空间的需求,人们把记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作为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具有精神意义的重要元素,也即我们所说的精神场所。

精神场所包含着人们的生活习俗、记忆、文化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所以建筑空间是一个在时间上的延续、传承并且具有特征的空间,新游的建筑必须要承载旧建筑所变现的精神,才能给使用者以归属感。

人的知觉是一种主动地感知活动,带有强烈的个人经验和欲望,这些具象的信息一般都是依附于人们印象中的建筑空间,所以在营造建筑空间的时候以一种原有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才能给使用者一种归属感。

当地的社会文化心理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建筑设计的很多元素和依据是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当地的一些原有的因素,建筑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才能使建筑自然地存在于这个场所而不是遭到环境的排斥。

比如: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老先生就是充分挖掘了苏州园林具有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精髓并将其提炼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建筑风格也很好的结合了当地的清雅、精妙的特点,宛如天成,整个地块看起来是非常和谐的。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是要从整体思路来考虑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与心理之间的辩证关系等,进而更加客观地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与营造,努力为人们创造一个宜人的空间。建筑心理学应该根据当前的一些建筑设计主流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发掘人们对艺术欣赏的心理感知,正确的引导建筑的走向。

参考文献:

[1]张辉,任锋.建筑设计与建筑心理学的关系[J].中州建设,2002.

[2]商宇航,李汀坤.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关系初探[J].城市建设:下旬,2011.

[3]李淼,朱静.浅析建筑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科技与管理,2011.

[4]陈充.浅谈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0.

[5]王晓静,任荣,郭旻.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医院建筑为例[J].工业建筑,2008.

[6]张艳.幼儿园建筑的环境心理学分析———以浦东凌桥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07.

(作者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作者:程楠 窦宗浩

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 篇3:

浅谈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摘要】建筑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围绕心理学研究所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尤其是与建筑学、环境学、园艺学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建筑心理学主要是通过探讨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反应、选择、改善和创造使其适于生存、生活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的学科,建筑设计师要通过学习建筑心理学,了解人们对建筑空间、建筑环境的需求,这样才能设计出尺度适宜被人们接受而且对整体环境起到积极作用的建筑,同时,建筑设计师通过不同的建筑设计手段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心理学;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每一个现代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压力与紧凑的生活状态,心理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因此,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及使用功能,还要同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效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建筑物的形状、外观、色彩及环境。

1、建筑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建筑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对人、建筑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即研究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和由心理所导引出的行为,常与定的情境相联系。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各种住房需求的同时,使人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如安全感、归属感、人情味等等各种心理需求。从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和触发情境来看,心理问题跟个体周围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与城市密不可分。而一个城市的基本构成包含了建筑、道路、园林等等,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可以说,人类活动离不开建筑。不同功能的建筑有着与其功能相对应的外形与装修,一个造型适宜的建筑不仅可以给城市带来不同的风景,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以及风貌。例如悉尼歌剧院,白色的风帆造型的建筑使人可以马上联想到悉尼蓝色的大海与帆船;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则让人想起卢浮宫的神秘收藏。

2、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1 建筑的形式、形态(造型)

在建筑心理学中, 建筑环境心理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的视觉对新颖、特殊、变化、对比的形状等的刺激容易引起注视, 并产生心理反应, 形成视觉心理。建筑形式包括图形和背景、建筑物的体量、轮廓、线条、形状、表面状态、工艺质量等, 这些对人们的视觉都是刺激条件, 成为客观的环境因素, 当然要影响视觉环境, 而形成一些规律。 仅就其中的形状而论, 这样的规律就有形状的构成因素、简洁定律、错视、恒常性、立体感以及对称、类似 、对比、秩序等。 当熟悉视觉环境心理的理论以后 , 就可以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形式的设计, 充分发挥出它的美观功能, 在周围环境的陪衬下引人注目, 满足人们的环境心理要求。建筑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简单的几何形体, 还是复杂的建筑群落组合, 其实在人们心里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美学原则, 例如, 一排柱廊所形成的光影效果, 这是一种客观的形式美。 譬如:帕提农神庙那一排排粗壮的柱子, 使人觉得一种美的效果。 建筑的错视觉, 即一般的错觉, 在建筑中仍有作用。 很好的例子就是雅典卫城上的帕提农神庙, 其柱式就是使用了这个原理。

2.2 建筑空间尺度、导向(平面布局)、定位,人际距离的设置

下面以建筑的空间尺度为例做出分析。人们在多种不同的环境空间中进行着多种社会生活, 也在多种不同空间中占据着适合于自己心理需要的、一定的空间位置。 对如此空间定位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以下两项观测实验:

第一, 在日本某火车站的候车厅内, 心理学家从多次不同位置的观察中发现, 绝大多数的候车旅客倾向于站在厅内柱子的附近, 同时又离开人们行走路线的地方。

第二, 在某国一个餐馆的营业厅内, 心理學家从观察中发现, 绝大多数就餐顾客在选择用餐座位空间时, 都不约而同地喜欢选择在靠边墙的餐桌, 而不去选用那些在中间的桌子。从上述两个实例中不难看出人们利用外界环境的方式并非是随意的和漫不经心的。 对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来说, 存在着一种共性的心理反应模式, 而这一模式也正是建筑设计师们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人们应用周围环境时基于行为心理的需要, 以使自己能够获得一个满意的空间位置。

2)人们选择自己的空间位置, 不仅简单地与周围环境有关, 而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人的活动行为有关。

3)人们在使用建筑空间时, 总是设法使自己处在一个视野开阔, 但又不引人注目的空间位置, 以取得自己行为心理上的平衡。

4)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人们在选定空间位置时的另一重要考虑因素。

2.3人们的心里知觉对建筑空间的营造

正如芦原义信所说:“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建筑的空间与人们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空间是建筑师限定的一个区域,不管在建成初期是能够完全满足或者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会有所改变,这时候使用者就会在心里激发改变建筑使用空间或者建筑功能的想法,这就是人们的心理感知对建筑设计的一种变相的影响。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限定一部分空间留出一部分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给使用者自己改变和调整。正如赫曼·赫茨伯格所说,做出选择的先决条件不仅在于被限制的一部分空间内,也在于选择者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进行选择,使用者在现有的空间与自己的心理学求两者存在矛盾的情况之下形成的心理张力系统进而影响建筑的某些设计。

2.4当地的社会文化心理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建筑设计的很多元素和依据是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当地的一些原有的因素,建筑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才能使建筑自然地存在于这个场所而不是遭到环境的排斥。比如: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老先生就是充分挖掘了苏州园林具有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精髓并将其提炼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建筑风格也很好的结合了当地的清雅、精妙的特点,宛如天成,整个地块看起来是非常和谐的。

结语:

建筑设计与建筑心理学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建筑心理学是一种塔式思维过程,是一个整体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单一的,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是要从整体思路来考虑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与心理之间的辩证关系等,进而更加客观地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与营造,努力为人们创造一个宜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孟宪惠.环境建筑心理学的问世及其对建筑界的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5(01).

[2]邹晖.建筑心理学研究的轮廓描绘[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2).

[3]陈充.浅谈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0(11).

作者:车敏娜

上一篇:我国农业税问题论文下一篇:新媒体舞蹈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