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高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一是要重视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二是要重视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三是要重视语文教学法的“儿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儿童性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性小学语文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现状初探

摘要:新课改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理念,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但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存在着非儿童本位现象的问题,不利于儿童的教育及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性”的进一步完善和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性 现状

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在研究了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选材的,选文具有趣味性,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出“儿童性”的特征。但教材的选编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看到当下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性”的现状,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以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教材,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现状

下面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现状进行分析。

(一)一方面,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儿童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儿童趣味性强,寓知识于其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有很多具有儿童情趣的作品。“据儿童文学作家朱自强教授统计,全国各套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性课文占总课文数的85%左右,除去古代诗歌外,基本上是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等。还有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采用儿童语言撰写的具有儿童文学色彩的作品。”教材的选文笔调幽默风趣,描写绘声绘色,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如《七颗钻石》《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刻舟求剑》等课文。

2.鲜活的儿童形象。在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大多都是塑造一个鲜活的儿童形象,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如沉着冷静的司马光、快乐纯真的苗禾子、勤奋刻苦的小萝卜头、坚强懂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聪明机智的曹冲等等,都是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儿童形象。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他们身上好的品质,以他们为榜样,受到人生的启迪。

3.符合当代儿童思想特点。相比幼儿阶段,小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较强,但与中学生相比,显得简单、稚嫩。儿童的天性是充满幻想、纯真、喜欢游戏,通常会以追求快乐体验的目的阅读作品。如儿歌《小小竹排画中游》、童话《丑小鸭》、寓言《刻舟求剑》、小说《夜莺的歌声》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简单、明快、纯美,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典范。另外,这些作品往往都有极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儿童引入一个神奇而充满幻想的世界,激活儿童的思维。

(二)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也存在一些非儿童本位现象,主要表现在:

1.缺乏儿童本位的人文性。“将《开明国语课本》与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相比较,不能不说,现行教材编写是存在忽视甚至轻视儿童文学这一倾向的,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理念严重退化的表现,这一现象是令人遗憾和深思的。”现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较少考虑到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缺乏儿童文化的人文性。

2.教材“成人化”现象。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的选文忽视了儿童本位,超出了儿童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文《画杨桃》,课文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但这个道理是作者成人之后对小时候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思想还不到这个深度,所以这篇课文就有了明显的“成人化”痕迹。

3.与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不符。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低估了儿童的阅读能力,选文做了删节,使作品体现不出完整的教育意义。如屠格涅夫的小说《麻雀》,与原译著相比,次序做了不恰当的调整。

二、改变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现状的措施

1.选择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选择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为中心,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体现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这样的作品具有趣味性、思想性和语文教育价值,才能达到真正教育儿童的效果。

2.构建“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本位”教材编制理念,尊重儿童人格,注重儿童社会化的过程,符合儿童学习规律。其次是编制“儿童本位”的教材内容,教材的选文应从“儿童本位”的视角出发,贴近儿童生活实际。

3.根据儿童认知特点选编教材。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教材的选编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儿童认知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教材的选编也是从浅显性开始,难度逐级增加,但总体来说,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是浅易的,顺应了小学生儿童性的天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问题,为小学语文教师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材,并科学引导儿童学习提供了一些参考。针对教材的儿童性特点,今后我将继续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朱少先.论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1.

[2]章敏.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性探微[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薛寅俊.反对成人化: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本位的研究[D].浙江:温州大学,2011.

[4]李勤,王妍平.浅谈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性教学效果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

作者简介:

薛雯(1989— ),女,汉族,山西省运城人,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责编 金 东)

作者:薛雯

儿童性小学语文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其“儿童性”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高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一是要重视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二是要重视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三是要重视语文教学法的“儿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儿童性

当前,在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高效地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

一、要重视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

所谓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就是指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掌握了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性”,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小学学生正处在学龄初期阶段,正处在一个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意志上的自觉性和自控力有所提高,但仍不稳定不持久;个性倾向进一步形成,但常常有片面性和主观性,易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是:生理上的不成熟,心理上的好奇好趣,性格上的好动好玩,意志上的脆弱,认识上的简单幼稚,这就是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性”。

在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中,掌握了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儿童性”,就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要重视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教材编者在认真研究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从培养未来一代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出发,精心选编的。在这些选文中,对于培养未来一代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通过简单的训诫,而是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具有儿童情趣的艺术感染力去潜移默化地完成这一目的的。这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教材的这一特点,才能驾驭教材,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说,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鲜明的儿童形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观点教育孩子的,但这些形象大都是儿童形象,比成人形象更生动,性格更鲜明。例如,懂得礼让的小孔融,破缸救朋友的小司马光,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小巴特,诚恳善良的小珊迪,机智勇敢的王二小,刻苦学习的小萝卜头等,这些形象都是儿童的形象,他们栩栩如生,鲜明生动,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赋予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教材中的作品在表现这些形象时,不是靠静止的叙述,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来塑造这些形象的。

2.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儿童情趣是少年儿童的想象、思想、情感等心理状态及与之相应的行为、语言在作品中的反映。具体说就是教材的作品善用幽默、风趣的笔调,运用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用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亲切地绘声绘色地把儿童生活、儿童心理的各种特点描写出来,以引起儿童思想感情的共鸣。

例如《凡卡》一文,是抹上一层低沉悲抑色调的儿童文学作品,但仍处处流露出儿童情趣。文章写到凡卡写信、寄信,幻想爷爷收信后带他脱离苦海。他不知道爷爷的地址,认为写上“乡下爷爷收”就可以收到。在信的最后问候了阿辽娜、叶果尔卡之后,又突然杀出一句“千万别把我的手风琴给别人”,在具上了自己的名字后,又加上“亲爱的爷爷来吧!”一句呼唤,这些都极具有儿童情趣。

3.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都根据儿童的好奇好趣的心理特征,寓知识于儿歌、童话、寓言故事之中。如《乌鸦喝水》、《小壁虎借尾巴》、《庄稼的好朋友》、《院子里的悄悄话》、《沙漠里的船》、《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等课文,让儿童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故事中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社会,认识人生。

4.适应了儿童的思维特点。作为儿童教材,只有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才能被儿童所接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是无论儿歌还是童话,是寓言还是小说,其作品的语言都简洁、明快、优美、精粹,都成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典范。二是无论哪类题材的作品,对于形象的描写,对于事件的描述,都运用儿童的思维,都适应了儿童思维的发展。三是选进教材中的作品,大都具有丰富的想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驰骋的幻想,往往会把儿童带进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并且引导他们向往美好的未来,思考复杂的人生,从而为美好的前途而奋斗。这向往,这思考,正是对儿童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5.具有儿童美学特点。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仅要求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染学生,用人类的智慧武装学生,让学生以健康的身心适应环境,而且要以新的美学观塑造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就能够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各自美的神韵。儿歌的语言凝练美,寓言的哲理美,童话中的形象美,科普小品文中知识的神奇美,写景散文中的山川美等,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陶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作品都是美的艺术结晶,如《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美,《燕子》中的生命活力美,《赵州桥》中劳动创造的美,《诚实的孩子》中的品质美,《捞铁牛》中的智慧美,《古井》中的人性美等。这些美文不仅是学生艺术审美的对象,还是创造美的范例,更是学生形成美的品质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掌握了教材的这些“儿童性”特点,才能恰当地选择教法,合理的设计教学思路。

三、要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儿童性”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性”和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特点,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儿童性”,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必然思路。

所谓语文教学方法的“儿童性”,就是要求所选用的教学方法,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为儿童所喜欢,被儿童乐于接受。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新课程的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儿童性”至少应体现以下特点:

1.要有满腔热情。即教学要以积极、向上、乐观、真挚的感情感染教育学生。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方法的选用则是完成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关爱、热情的鼓励、满怀的期待从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活动左右着精神世界的全部。”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庞泽武文说:“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为刺激,或者为障碍。”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能振奋人的精神,有效地促进大脑工作。低落的情感则会使人的大脑受到抑制,使人的活动力和想象力降低至平时的二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满腔的热情对待学生,以极大的爱心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这足以说明情感在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是人生学习的开端,他们的情感内容较贫乏较简单,往往表现为易冲动,易改变,不容易控制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教育者健康积极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另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功学习智商占20%,情商占80%,这就充分说明了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情感的作用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也是更好的例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学生对问题的犯难,对提问的木然,对作业的疏忽,教师是启迪、引导、鼓励、期待、保护呢,还是训斥、讽刺、歧视呢?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我们要用“多元智力”理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以满腔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记》中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爱教师,学生只有爱教师,才能喜欢教师的教学。

2.要能激发兴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对于一个学生说,考试“第一名并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要有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心理学认为,兴趣的产生源于认知中的惊奇和情绪的吸引。从生理学上讲,兴趣可导致兴奋,兴奋使血液里增加大量糖素,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从而加速新陈代谢,增强脑力,充实学习精力,为提高学习效率创造物质基础。因此,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它的加入便调动了储存于内在的力量,可以使工作具有兴致,使它看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

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人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该事业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便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具体表现为,他们感兴趣的事,即使再苦再累,时间再长,他们也要去做,例如上树捉鸟、进网吧打游戏等。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课型、学生实际和个人教学风格去选择,如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问题,愉快的活动,丰富的课件以及现代视听技术等。要坚决摒弃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例如李吉林老师在她的情境教育中采用“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兴趣盎然的进行学习。

3.要变苦学为乐学。也即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将学习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之”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只有学生进入到“乐之”这一层次,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自强不息,产生理想的效果。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改变过去那种“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观点。因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说到底就是为学习者个人造幸福,这个幸福不仅是为他们的以后,还要考虑学生眼前的生活质量。周贝隆教授曾说,日出日落,两亿中小学生背着书包走在田间道旁,街头巷尾,学校生活占据了他们人生的五分之一,青少年的十几年的青春年华将在学校度过。因而教育仅仅面向未来还不够,还必须对孩子求学期间的生活质量负责。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当前的学习活动中“乐学”而不是“苦学”。

心理学认为,一般说来,人都有趋乐避痛、趋善避恶、趋美避丑的本能。人们都希望快乐生活,苦事是谁都不愿意做的,对于小学生更是这样。如果说以“苦”去作舟,所作之“舟”有何用?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首先要面向眼前的孩子,还孩子一个充满求知、欢乐的童年和自尊、自信、充满发展个性的空间。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变“苦”为“乐”。而变“苦”为“乐”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亲自探索,亲自体验。要改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说、练,改学生单一的写为画、听、看、思、辨等。要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要有美感享受。爱美是人的天性,儿童对美的需求比成人更强烈。在人类社会,美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巨大的吸引力。美使人追求,使人向往,使人倾倒,使人折服。“昭君出塞”成为历史的美谈,原因是王昭君成了一个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结合体,成了一个牺牲个人美而换取民族和解的象征,因此她的美好人格为千百年来人们所传颂,郭沫若先生为她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桂林山水其所以美誉“甲天下”,就是因为桂林山水有一种奇美的景象,给人以舒适、清新、愉悦、秀美之感,所以使中外游客为之向往。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被世人视为美的结晶。这不仅是因为达·芬奇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出色地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美丽的女性,而且它生动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美。以上这些事例都反映了人们对美的需要和追求。

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虽然他们对于美的理解不像成人那样深刻,但他们对美的需求比成人更强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学因素,使自己的教学具有一种美的感染力、美的诱惑力和美的感召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使教学给学生以美感,首先要讲究语言艺术,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悦耳、甜美,如春风雨露,吹拂学生未启的心扉,滋润学生朦胧的心田;像清澈的泉水流入沙漠,使沙漠出现绿洲;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的飞鸟带来黎明的信息。具体地讲,导入语言要引人入胜,牢牢抓住学生;提问语言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能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点拨语言要言简意赅,别开生面,能够使学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其次,课堂教学结构的组织要和谐。要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教材、教师、媒体、方法五大因素恰当安排,合理搭配。在教学内容的布局上要有主有次,有疏有密;在学生活动的安排上要有动有静,有板有眼;在教学气氛的设计上,要有张有弛,起伏跌宕。要使整个课堂有诗一样的韵律,有音乐一样美妙的节奏,有电视剧一样引人的魅力,使学生陶醉其中,使他们在美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美的海洋中锻炼能力,在美的殿堂中感悟人生。再次,板书设计要简洁美观,既要能反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又要能体现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

当然,具有“儿童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去总结,在改革中去创新。

总之,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儿童性”,就是要了解学生,研究教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以儿童的发展为前提,创新教法,改革教学,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耘.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应玲素.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郑国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学科教育,2003,(4).

作者:鱼国超

儿童性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基于儿童适性发展的小学语文作业的几点尝试

摘要:适性发展与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教师应潜心研究作业布置,使之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真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为此,我们组织语文老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实行联动,我们的做法主要有:(1)作业设计突出自主性,使学生敢于创新;(2)作业过程突出实效性,使学生学会创新;(3)高度关注综合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适性发展 作业 尝试

“适性”即“适合个性”。适性发展与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适性,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释放个性,激发潜能,得到无限的发展。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师帮助学生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设计的课内外专项练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还要潜心研究作业布置,让作业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笼,走出“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圈子,高质高效地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为此,我校教师实行联动,先行尝试,努力转变传统的作业设计与布置方式,把基于儿童适性发展,以“趣”为基础,以“精”为根本,以“活”为原则,以“创新”为追求作为作业设计的总原则,并把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为集体共同研讨和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作业的设计突出自主性,使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教育是让学生在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中主动选择学什么,怎么学,集中呈现了主体性教育的主旨。因此,我们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套餐”,成为学习的主人。

1.内容上要分层和弹性化

不同个体的语文能力千差万别,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让“先进生”能吃饱,“后进生”吃得了。

如:我们对每节课的预习作业做以下要求:(l)入门级。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上传朗读视频。(2)提高级。在前者基础上,利用微课及其他導读要求,带着问题去读,做到读中有思考。(3)高手级。对于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尝试着自主解答,并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的问题。

这三类作业的难度依次提高,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又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呈现形式与完成方法要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呈现形式上的与众不同,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刺激,作业形式活中求新,使学生乐于完成,勇于创新。

如,学完了《守株待兔》这一课后,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喜欢表演的,可以几人一组进行课本剧表演;喜欢阅读的,可以找出原文《韩非子·五蠹》进行比较性阅读,也可以阅读其他寓言故事,进行拓展性阅读;喜欢写作的,可以将本文和生活中诸如妄想一夜暴富的人联系在一起,用议论文、儿歌等多种形式进行文本的二次创作。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自由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爱学。

二、作业的过程突出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创新

换个角度去看世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我们需要在创新思维引领下设计新颖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1.积极拓展,设置创新平台

我们根据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积极设计拓展性作业,采取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和扩展,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如,学完《将相和》和《草船借箭》后,我引领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剖析,对故事情景进行大胆想象,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实践表明,比起单一的布置书面作业,表演更能让学生沉浸到文本当中,学生对主人公的言语以及表情、动作等课文中略写的部分都能理解得更加到位。

2.放飞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学完《想别人没想到的》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弥漫花香的山中藏古寺的情景,并构思写成小短文,使知识内化为能力。

3.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一位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可见,使用双手是发展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后,我们让学生收集有关西沙群岛及三沙市的图片、文章、诗歌,制作一本《西沙群岛集锦》,并在班会上举办“三沙市旅游节”系列活动,让学生模拟向游客推介当地的美景、美食和文化的情形。

在学完《 -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地球知识、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们组织学生调查水污染情况,调查白色污染……学生在调查之后,写出一份份环保倡议书,设计了一幅幅情真意切的环保标语——“保护地球,拒绝污染”,“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地球村,可爱的家”……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专题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对环境污染的直观体验,增强了环保意识,也锻炼了主动探究与人合作、搜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三、高度关注综合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实践性作业”,通过调查、访问、实验和小制作演示等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分为知识型、活动型、养成型、开放型、探究型等多种类型。形式上有“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低年级),“自主创意”“谜语故事”“俗语谚语集锦”“名人的童年足迹”“向您推荐一本好书”等(中高年级)。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的整合,突出课内外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学会举一反三,并注意从社会实践中学习未知的知识,从而融会贯通。

事实证明,千篇一律的抄写、背诵,机械而单调,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生感受不到作业的乐趣、新奇与挑战性。作业设置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内化,改变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不局限于笔头上的写。采用走访调查等多样性的集成式作业,是学生学习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教者用心则学者受益”。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需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个性。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仅能较好地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赢得时间和空间。

责任编辑:黄大灿

作者:谢桂平

上一篇:经济体制下体育论文下一篇:知识经济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