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1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 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我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持,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果不明显。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有意识地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农业经济建设提供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所以本文主要就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找到问题的优化途径,并对农业经济管理未来的前景进行探索,希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前景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产业农业来说,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人们关切的主要和核心问题,受到信息科技时代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也在不断优化和改革,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会有发展弊端和阻力,但是这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改革的大趋势,毕竟这关系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根本生存和利益。所以本文主要从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分析,然后总结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还要针对问题提出整改策略,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1.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是经济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我国一半以上人口的生存,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同时也在向着农业强国的道路前进,为此农业经济管理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依据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结合社会情况和市场经济现状等其他方面,对农业经济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并且农业经济管理具有地域性、客观性、科技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都是要依据当地地区农业和经济的具体情况,要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应用来制定适合农业经济的目标以及管理形式,有计划地对农业的生产、分配和管理等开展优化措施,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的农业经济发展受限的问题,以经济发展手段整合资源,为农村以及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农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农村的建设,我们不能只顾及发展经济,忽视我们的生存根本,由此可见对农村的农业进行系统的管理很有必要。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能够规范农业的经济,增加农民对农业相关产业的了解,还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便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力。

其次,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也是依据当前的国家发展现状制定的政策,农业经济发展将是21世纪重要的国家发展内容,农业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科技的应用、管理模式的更新,还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之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进有利于农民增收,还能解决社会的问题,这是开展助农工作的主要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可以借助信息时代的优势,提高农产品的销量,提升农村的专业技能,形成各地域自己的农业经济产业链,真正达到助农的效果,为农民增收,也有利于农业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农业悠久历史的国家,农耕以及农业的其他经济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但是很多时候受到传统的农业经济思维以及管理方式的限制,尤其是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一时间让农民去改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也需要更多人付出真心,踏踏实实地深入到农村去。而且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周边的农村年轻劳动力都放弃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走到城市里去工作和生活,目前很多农村都是剩余的劳动力不足,老人居多的农村,经济发展必然受限,农民自身学历和思想意识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慢,而且农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业化的推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应用效果不明显,速度缓慢,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观念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2.市场经济发展因素的影響

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受益很慢,主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部分农村的消息闭塞,部分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信息掌握不准确、不及时,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阻,很多农业产业或者农业经济在生产完以后变现很慢,这也会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发展下去,农民就与社会越来越脱轨,而且各地域之间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不统一,都是各自为政,这样的农业经济管理的难度也很大,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埋下隐患。

3.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对环境因素考虑的不到位,这不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新的管理理念,与其他管理理念不同,不仅要注重市场经济政策,更主要是环境因素,这是农业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同地域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同地域的农业经济管理之间的政策以及措施也是有差异的,但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地域差异的应用不合理,为此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效果差,推进慢,而且环境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根除,只能是有效地规避,这样才能使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最终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建设,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

三、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1.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重视

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提高重视,这样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利于为农民增收,但是目前情况看,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化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农村的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宣传的方式局限,一直鼓励宣传,但是宣传的内容大都是农民不理解的内容,这也降低了农民参与农村农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一直都是形式化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还是习惯以往的工作经验,也喜欢用传统的模式开展工作,理念不更新,农业经济管理的其他手段也受限,思想意识影响行动力,成为阻碍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2.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不完善

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小农经济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而且成为主要阻力原因,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相关工作责任划分不清,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程序管理不严,制定流程以后农业经济都不按照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农业经济管理也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主要因素却没有放在体制内,大家对其的关注度更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有限,缺乏动力,企业的生产力不足,企业都是独立存在,没有产生产业链,很难实现共赢的局面,导致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小,极大地束缚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农业经济也很难形成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模式。

3.农业经济缺乏财务工作基础

财务工作是一个专业的系统工作,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工作,但是目前为止,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财务管理意识不足,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现有的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是对农业新政策以及新规定的掌握不准确,这必然影响农业的财务基础工作,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财务收支记录不准确、公共财产不清晰、原始数据保存不当、对财政拨款的资金使用缺乏规划,出现了资金管理混乱等局面,农业经济管理中成本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不到位,这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效果,投融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投融资管理的任何问题都会牵动农业的整体经济建设,阻碍农业生产。

4.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力,也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为农业经济发展制定符合农业地域的发展管理模式,也才能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建设。目前为止,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低,主要是缺乏专业的农业基础知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匮乏,业务能力不足,尤其是农业经济的科学技术专业能力,加上农村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前来工作,造成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短缺。农村对人才的培养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大家不知道应该提升哪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工作中创新思维模式不准确,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不足,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专业的人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5.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低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目前为止由于农业经济管理混乱的状态,很多农业的资源被占用,农业经济管理不规范导致农村的产权不明确等现象,还会有土地资源被闲置,财务不公开,农民以及农业经济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有的企业内部虽然已经建设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农业系统的资源不能做到共享,这也会增加农业产业工作量。农业经济的科技化也是一个发展趋势,由于科技化也是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为基础,但是农村却没有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引进的渠道单一,而且缺乏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这样很多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也增加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风险,影响工作积极性。

四、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1.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意识

人们需要對我国是农业大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能够准确地找到定位,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家改变思维模式,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还要发挥宣传的作用,选择采取农民容易理解的宣传方式,明确宣传的作用,并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建设中。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村的管理者要起到带头作用,便于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推进奠定环境基础,思想意识的转变,理念不断的更新,工作经验要与时俱进,结合国家对应的农业经济政策,不断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意识,避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受到很多的限制。

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这样便于规范管理农村农业的经济,也有利于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分析原因,并及时进行补救。农业经济与其他经济体制不同,农业经济牵扯的是农民最根本的利益,涉及范围比较广,很容易产生社会问题,为此需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目标,完善组织结构,对工作做细致的划分,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做好保障。利用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有效指导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对以往传统工作模式的彻底告别,鼓励农业企业建立自己的产业链,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经济共赢的局面,推动农业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健全农业经济财务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低,所以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首先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识,明确财务管理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然后派专业人员负责财务管理工作也可以聘请专业的人才,人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依据农村经济的规划调整财务管理工作,这样的财务管理可以更加符合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对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内容进行规范管理,明确工作流程,尤其是资金管理、财务预算、核算、成本控制、财务收支记录、投融资管理等其他的财务管理工作都要有明确的工作规定,这样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有规划地查找到原因,还能够夯实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扫除障碍。

4.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是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所以在农村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重视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的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创新精神、工作责任感以及业务能力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工作思路清晰,以农民的利益为基本工作重点,还要熟悉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多吸纳成功的案例,总结工作经验。当地农村也要采取措施,吸纳人才并留住人才,这样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组建优秀的人才队伍,也有利于带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加顺畅,提高工作质量。

5.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

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应用,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的技术能力,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化解各方矛盾,有效地保证农民基本的切身利益。而且针对现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低的问题,要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增加资金的投入,结合成功的案例,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扩宽融资渠道,引进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奠定基础。还要重视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监管部门要做好整个过程监管,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形成可行的农业经济管理报告。采取绩效措施,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局面。

五、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前景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农村的影响力也是重要的,农民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掌握新的农业经济政策,将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那么必然会产生可观的效果。农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需要走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状态进行精细化的分析,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提升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模块的管理要科学化,以便降低农业经济成本,信息技术也要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内部,挖掘一些潜在的数据,做好数据资源共享,这样建立稳固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架构,促进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

2.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随着农业经济管理不断深入的发展,很多已经暴露的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有产业化的道路,主要是产业化能够对农业产业进行系统的管理、规范的管理,尤其是现阶段农业已经摒弃自给自足的管理模式,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也在规模化发展,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加快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很多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增加,农业企业的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也有利于农业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也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吸纳更多的农民去工作,很多农民就不用背井离乡地去工作,可以留在家里建设家乡。缓解了就业压力,解决社会问题,也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便于对农业的管理。

3.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制度化,这样方便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制度体系不断地更新换代,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农业经济管理呈现制度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能够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规范管理农业经济工作,有效解决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六、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所以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农业的发展,最终农业经济管理向着信息化、产业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前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德.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6):102.

[2]张梅.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8(2):128.

[3]梁純.当代经济管理受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

[4]马晋伟.浅谈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经济的促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9).

[5]黄金龙.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J].农民致富之友,2017(17).

[6]王忠臣,迟延平.加强市场农业经济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J].吉林农业,2017(17).

作者:刘艳娟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农业价值链融资增信机理阐释

[摘 要] 文章首先剖析了农业价值链中的农业经济主体在融资活动中,农业价值链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能够起到增信作用的各种优势,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以及使用模型推理的方式,详细探讨了农业价值链为其链内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增信的机理,表现在为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在获得贷款资金前的信息传递作用,显示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偿还贷款的能力,以及在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获得贷款资金之后,

通过农业价值链内的声誉约束机制与惩罚机制形成对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积极履行契约的激励。

[关键词]农业价值链;声誉;惩罚;增信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3.001

信用是市场中的经济利益主体签订契约的基本前提,双方对彼此信用的认可程度对契约的签订有重大影响。稳定的农业价值链能够为链内的各个利益主体增加信用,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农业价值链为什么能够为价值链中的经济主体融资过程中增加信任?农业价值链为链内的经济主体增加信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在农业价值链为链内经济主体增加信用的实践逐渐增加,而理论界也认为农业价值链融资是缓解农业融资困境的一种可行有效的选择方案的前提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机理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探明农业价值链为链内经济主体增信的内在机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解读现实中农业价值链模式的创新,也有助于充分释放其增信价值的潜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农业价值链缓解农业融资困境的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1 农业价值链为链内农业经济主体增信的优势

1.1基于圈层关系而具有信息优势

对我国农业价值链存在的乡村社会而言,其社会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尽管存在以村自治委员会为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但其影响力有限,而以差序格局为主要特征的“圈层”关系社会对农业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农业家庭,农民个体在大多数时间都在这一特定空间里从事各种經济劳作和生活活动,在同一圈层内的各种经济利益主体长期以来受到利益驱动而产生的各类交易活动是一种重复性的博弈活动,这种重复的博弈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经济交易主体对经济交易活动产生稳定的预期,由此也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随着了解的深入,信息在相互之间就会呈现对称分布的状态。但是,囿于地域的限制,这种圈层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区域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而圈层与圈层彼此相互之间是存在隔阂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存在困难,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圈层内的信息并不容易被另一个圈层所感知,理解和使用,亦即,在一个圈层这个特定空间里农业经济主体对信息获取要比外部对这个圈层的信息获取更加容易和有效,所以,在农业经济主体向资金放贷方筹借资金时,外部的金融机构如果以其本身的力量会很难获得借贷者的真实信息,即使获得,也会代价不菲。

尽管我国倡导农业现代化由来已久,新农村建设工程也让我国贫穷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诸多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的设立和运行仍以“圈层”社会关系为支撑,特别是对我国近些年大力扶植的一种农业价值链形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选择这一家而不选择另一家合作社,其根本缘由还是在于加入的那家合作社处于同一个村落,具有共同的风俗习惯,相互熟悉,彼此信任,重复博弈后产生的一种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加入合作社是一种自动选择的结果。这样形成的农业价值链内部就天然存在着“本土圈层”的情感与信任,对价值链内部利益主体的信息就具有透明性。

所以,农业价值链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识别各利益主体的偿还贷款意愿以及其偿还能力,并且对贷款的使用实施监督,这对资金提供方而言,农业价值链在信息获取成本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如果通过农业价值链向资金供给方提供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借贷相关信息,则会有效降低资金供给方所害怕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对价值链内农业经济主体获得贷款资金后所产生的种种道德风险问题,从而达到为其成员增加信用的效果。

1.2基于组织信誉而具有农业经济主体信用增强优势

信誉与信用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信誉好的经济利益组织其信用可靠也有保障,但信誉与信用也有很大的差别,信用只用在经济利益主体之间进行交易时才会呈现出来的属性,为交易双方所共有,但是信誉则不然,信誉依附于交易的一方而存在(Conning & Udry,1986)。在农业融资活动中,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如农业家庭普遍缺乏资金借贷活动相关的信用记录,由此导致自身信用水平难以满足规则要求而陷入贷款困难的窘境;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其他相关经营活动的信息记录也非常匮乏,致使金融放款机构必须耗费更多的资源进行贷款前的资历信用调查和贷款之后的监督管理(Keeton,1979;Aghion &Bolton,1997),如果逾期耗费的成本过大而逾期的收益过小,则贷款契约将会难以达成。

农业价值链能够为链内的农业经济主体增信,可以适当的缓解其长期以来信用记录缺乏,信誉难以建立,信用不被认可的问题。农业价值链是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生态体系,通过价值链内部主体的互动,以及与外部经济利益主体的各种交易而不断累积其信誉,被外部认可的农业价值链更容易在市场中持久的生,发展与壮大。农业价值链内的关键经济利益主体是企业法人组织,其经营活动受到法律约束,与其他利益主体的交易都遵循市场规则,这也迫使以关键农业经济组织为代表的农业价值链必须讲信誉,否则会受到法律和市场的双重惩罚,所以,农业价值链这一种生态组织的信誉相比较没有加入任何组织单独的农业经济生产单位信誉而言更容易被资金放贷方所接受。

农业价值链是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圈层,他们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不断累积自身的信誉,这种信誉被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所接受,当然,这种信誉也是建立在相互之间了解其生产经营,运营状况等基础上的。

所以,农业价值链能够为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增信行为是通过组织信誉强化个体信用的机制,类似于用庙的声誉框住和尚的声誉(张维迎,1997),这就意味着农业价值链这种特定组织的声誉是与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声誉捆绑在一起的,链内成员违约等行为也会导致特定的农业价值链声誉受损。所以,农业价值链增信本质上也增加了资金放贷方对农业借贷风险的识别以及监督农业经济利益主体遵循借贷契约行为的渠道。

1.3基于社会资本而具有抵押担保优势

Burro(1976) 对借贷抵押担保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构造了一种抵押担保模型,模型中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假设,那就是抵押担保物品所具有的价值与借款方可以得到的贷款金额不一致,然而这种不一致产生的前提在于抵押担保物品的价值量对贷款方来说并没有要借款方所认可的那么大,实际上是更少。所以,当农户家庭进行借贷融资交易时,抵押担保物品或者抵押担保物品的替代品的存在都会有为其提升信用水平的功能,并且如果抵押担保物品或者其替代品的价值对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价值要远高于资金贷款方所认可的价值,则其就能够作为Burro 模型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借贷合约的签订就会具有很高的可能性。

农业价值链所具有的社会资本也可以对链内经济利益主体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农业价值的社会资本也以农村圈层社会关系为深厚的成长土壤,因而也具备社会圈层固有的一些特征,例如注重个体声誉,服从权威,尊重传统,家族观念等,这些社会资本可以规范农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借贷行为而言有提升其更积极遵守契约,按期履行义务归还债务的作用。农业价值链中的各种农业经济组织的利益相互依存,利益的牵引也会促使彼此相互制约和监督,成功借到资金的农业经济组织无形中背负了一枚“社会印章”(social seal of approval),“社会印章”容易导致“团体惩罚”(Max Weber,1998),这使得农业价值链中各类经济利益主体彼此会更加注重对方的行为规范,对不遵守契约的成员会有积极性进行惩罚,例如终止与对方的合作交易,这是出于害怕个体不遵守契约导致“连坐制”对自身影响的结果,这种对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促使农业价值链社会资本起到农业价值链中农业经济主体的融资担保品替代功能。

根据 Burro 模型的基本假设,农业价值链的社會资本能够起到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借贷活动中抵押担保替代品功能,提升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用水平,可以起到遵循契约,按期履行契约的激励作用。

2信息传递与信号显示

2.1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信息传递与显示

我国农业价值链形成多存在于特定的乡村区域,价值链内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可能处于同一个村落,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同时,农业价值链是以经济利益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组织,频繁的经济交往之后能够充分显示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如农业经济主体的生产规模,经济实力,信用水平等,这些信息尽管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但是会通过圈层的交口传播之后,会以“口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会在圈层内部流动。

但是当农业价值链内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向资金供给方如金融机构贷款融通资金时,这些在价值链内流动的信息很难被其观察和了解,或者即使可以知晓这些信息,但是却很难把这些信息规范化而被借贷契约所使用,按照迈克尔·斯彭斯是信号传递理论模型,不规范化的信息如果不能被利用来识别信用的可靠度,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息也就很难向资金供给方进行传递,对方也就无法有效识别这些信息作出合理的信用判断

以农业价值链被资金供给机构认可作为基础条件,在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与资金供给机构进行借贷融资活动过程中,农业价值链为链内农业经济组织增信的途径是将不被资金供给机构所辨识的信息,以某种途径转变成其能够识别的信号,最终达到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融资信号的传递和显示。所以,农业价值链为其经济组织增信的机理就是要成为一种信号显示媒介,这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首先,农业价值链的关键企业要被资金供给机构所认可,关键企业要能够识别其他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还款能力,关键企业为其他农业经济利益主体提供了相关的服务,由此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如以固定价格获得农业家庭的农业产品等,在此基础上关键企业会与其他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协议增信的约束条款,并向资金供给方发出增信信号,在获得这种增信信号以后,资金供给方据此做出贷款决策。

2.2增信理论模型

2.2.1没有农业价值链增信信号下的借贷

借贷的直接博弈参与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和资金供给方。假设农户家庭因为农业生产活动需要资金,通过资金供给方获得。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能力(c)有高有低:c=L(低能力),c=H(高能力),假定c高能力的概率是q,那么c是低能力的概率则是1-q。假定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使用所借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等活动产生收益Rc, 并且Rc>0,R’’c<0。可以合理假定能力高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能够更高效的使用资金,从而相比能力低者而言,会获得更高的边际农业产出收益,也就是RH> RL。资金供给方的利率为r ,授信贷款的资金量为Q,那么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的净收益y=Rc-(1+r)Q,当y’=0时,净收益Y达到最大化,也就是对Y求借款资金量Q的一阶导数,当导数值为0时的Q即为最佳借款数量。

1.如果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与资金供给方的信息是对称分布,并且是无限次博弈,那么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违约成本就与其未来收益相关,因为违约意味着以后无法获得贷款,也就意味着以后也无法获得收益,所以未来收益的现值则为违约的机会成本。即Wc=[Rc-(1+r)Q]/(1-i),其中i为利率,为简化起见,假定每一期利率均为i。如有农业经济利益主体按时偿还债务从而履行借贷合约,那么前提条件就是违约成本足够大,需要超过其贷款资金的本利之和,即:Wc=[Rc-(1+r)Q]/(1-i)≥(1+r)Q,可以求得Rc≥(1+r)(2-i)Q

由RH≥(1+r)(2-i)QH,RL≥(1+r)(2-i)QL则可以分别求得高能力与低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最优借款资金规模。

2.如果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与资金供给方的信息是不对称分布,资金供给方无法辨识其能力,只能按照概率分布来确定他们的贷款资金数量,那么违约成本只能用期望值来表示,即E(W)=qWH+(1-q)WL≥(1+r)Q,求得,qRH+(1+r)RL≥(1+r)(2-i)QH

即RH=qRH+(1+r)RL≥(1+r)(2-i)QH并由此求得農业经济利益主体的最优借款资金规模。

3.在没有农业价值链信号传递情况下的混合均衡

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与资金供给方借贷双方博弈过程中,最终会形成混合均衡,也就是说高能力与低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选择的信号所表现的信用水平相等,这也就导致资金供给方通过信号区分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还贷能力的高低,从而做出按照平均信用水平供给资金。

由于RM≥(1+r)(2-i)QH,R*L≥1+r)Q*L,当信息不对称分布时,高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所缺少的资金由(Q*H-QH)增加到了Q*H-QM),低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所缺少的资金由(Q*L -QL)减少到了(QM-Q*L)。所以,如果没有有效的信号显示与传递机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方不能有效分辨农业借款者能力的高低,所以只能一视同仁,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一个均衡的融资,显然,在这种方式下,低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获益最大,这是逆向选择的结果,也加大了资金供给方的信贷风险。

2.2.2农业价值链增信下的均衡

假定以关键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价值链与资金供给方达成了一种合作关系,即关键企业为农业价值链内的其他经济单位增信,资金供给方会按照增信信号进行资金供给决策。由于资金供给方无法观察到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类型,只能按照农业价值链的增信信号做出判断,并确定其还款能力Sc,并估计其概率,按照贝叶斯定理,后验概率大小为q’=q’(C/SC),从后验概率来确定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还款能力的强弱。SC越大则显示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还款能力就越大,农业价值链向资金供给方发出信号SH,高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则会得到QH资金贷款。基于同样的理由,低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则会得到QL资金贷款,由于农业价值链与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农业价值链与资金供给方之间信息分布比较对称,所以资金供给方按照获得的信号做出的信息决策风险会较低。

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为获得农业价值链增信,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假定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为此付出的成本是Cc(S),并且Cc(S)>0,意味着具有高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号成本相较低能力者而言要小,这就说明低能力者如果要获得农业价值链的增信信号,就需要支付更高的代价。

所以,为得到农业价值链增信而需要支付的信号成本可以理解为精炼贝叶斯模型中的一个解。由此,具有不同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在进行借贷资金活动过程中,选择的原意支付的信号成本是有差异的,资金供给方会通过他们各自的选择判断其类型。假设两种类型的经济利益主体选择的增信信号均为SH,而低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为获得贷款资金付出的信号成本会大于融资收益,即RL-(1+r)QL-CL(SH)<0,而高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则相反,获得的收益大于信号成本,即RH-(1+r)QH-CH(SH)>0,由以上两个不等式可以求出区域值[S1,S2],凭借此区域值,资金供给方做出不同类型借款放到判断,在区域值[S1,S2]的为较高信用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低于S1的则为低信用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

因而,对于SH∈[S1,S2]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允许获得贷款资金为QH,而在范围SL<S1内可以获得的贷款资金为QL。这表明,农业价值链增信对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号成本是有差异的,低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号成本相比较高能力者而言要高,这是司宾思——莫里思分离均衡成立的充分条件。由于农业价值链的增信成本达到分离均衡时只有S1和SH这两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类型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都没有动力再增加成本来提高增信水平,资金供给方也不会因为其增信成本的增加而改变对其偿债能力的认知。

2.2.3模型分析的基本结论

1.农业价值链增信是链内农业经济主体在借贷融资活动中与资金供给方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通过没有农业价值链增信和有农业价值链增信情况下构建的模型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有农业价值链增信信号的传递与显示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借贷资金的交易活动可以实现分离均衡,这也就意味着具有不同还款能力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获得了与其能力匹配的借贷资金数量。农业价值链通过传递差异化增信水平信号,缓解了资金供给方与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资金供给方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还款能力,在此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贷款配额,这即规避了风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融资问题。

2.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号成本是农业价值链增信信号可以有效显示的基础。链内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号成本来源于价值链中关键企业与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契约关系,例如保证产品的销售,对农业生产资源的支持等等,导致对其收益有一定的影响,农业价值链的關键企业与其他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经济交易越是紧密,那么增信的信号就越真实可信,向资金供给方传递的还款能力大小的信号就越有价值。

农业价值链以其关键企业为代表,与链内其他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发生着各种经济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了解和熟悉了各利益主体的各种信息,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农业生产方式与获利水平,在掌控和熟悉的基础上向资金供给方所发出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还款能力的信息供其采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借贷资金的获取。

3履约激励

3.1农业价值链增信可以缓解声誉机制的约束

“声誉机制具有激励作用”对这一点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由于声誉具有一定的信用范围,如何扩展其信用半径,让声誉机制的作用“嫁接”到信用半径之外的交易活动中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农业经济利益主体通过加入农业价值链生态经济体系从而与资金供给方发生金融链接,声誉机制的作用从圈内“嫁接”到圈外,在圈内形成的自我激励,自我履行机制扩展到了圈外金融机构的契约缔结,意味着圈外金融机构承认了其圈内声誉机制的作用。

对农业价值链来说,农业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为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增信,意味着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和资金供给方之间本属于圈层外部的博弈,转变成农业价值链核心企业与农业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圈层内部的相互博弈模式,这能够有效促进声誉机制发挥其应用的功能。

按照声誉机制的基本原理,如果农业价值链中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意图违约,则容易影响整个价值链的声誉,也影响农业价值链继续增信的能力,这最终会导致其他经济利益主体获得增信的可信度,进而影响其信贷资金的获得,为此,声誉的惩罚性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农业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不会继续为其增信,而其他的利益主体也会由于潜在的利益受损而对其排斥,导致其丧失再次信贷融资的机会,因而,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有动机维持“好”声誉。

3.2“溢出效应”增加了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履行合约的激励

农业价值链增信对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激励并不只是局限在资金信贷交易活动中,对其他的各类活动也会造成影响。Bergen(1988)研究发现声誉的形成基础是大量社会网络经济和生活交易活动,并对其活动特征通过一定载体进行计量,由此形成的交易主体的声誉为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所共知,因而Casson(1991)认为声誉所表达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属性。Cole andKelmr(199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具有“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声誉除了能让交易主体对特定契约的履行提供激励,也能让交易主体对其他的契约履行产生影响,从而放大了声誉的激励作用。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区域,由于农业经济主体的生产和生活局限在特定范围内,声誉体现了其诚信品质等特征,由于声誉这种信息的传播常常只在这一特定圈层内进行传播,速动可能会很快,并且,农村区域的口头传播会扩大事实的真相,也就是在传播中走了样,导致不利声誉的行动影响在传播后产生了乘数效应,这使得一项不利的交易行动会最终影响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方方面面。农业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声誉的这种溢出效应作用,从而对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形成隐形激励。

3.3关联交易惩罚是提升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自我履行契约动力的重要机制

农业价值链核心企业与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各种交易活动可视作为与信贷交易相关的关联交易,这提升了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自我履行契约动力。具体而言,核心企业与农业经济利益主体长期以来有着经济合作,这为农业主体在信贷融资时,使得这些经济合作活动与融资信贷活动具有了“捆绑”关系。Aders(1995), Jian (1999)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的各种信贷融资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利用资金信贷交易与其他经济交易的关联有助于缓解小型农业生产者的资金信贷困境。Bell (1988 )研究了金融信贷市场与农业经济市场的关联交易条款和条件,认为其有助于形成互联合同。关联交易也有助于道德风险难题被另一种交易的隐含惩罚机制来化解(Braverman&Stiglitz, 1982)。农业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利用这种关联交易对违约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实施惩罚,将会增加其违约成本,进而提高其履约动机。

所以,在声誉机制与关联交易的双重约束下,违约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有可能得到两种惩罚,第一种是声誉丧失所导致的社会性惩罚影响,也就是说违约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导致农业价值链核心企业增信能力受损,从而导致其他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信贷融资活动受到牵连,声誉机制受到触发,该违约主体会受到舆论谴责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排挤,社会性惩罚效果逐步显现。第二种是关联交易的经济性惩罚,也就是说核心企业通过积极寻求与其他农业经济利益主体的交易,而逐步关闭与违约主体的经济交易,从而导致违约者的利益损失,也显著的提高了违约经济主体的机会成本。这种双重的惩罚机制对农业价值链中的农业经济利益主体而言是可置信的威胁,从而促进提升其按期履约的动力。

参考文献:

[1]HARTARSKA V, NADOLNYAK D.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access to credit in post crisis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new farmers in Alabama[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2012,44(4): 1-15.

[2]HERWARTZ H, WALLE Y. Openness and the finance-growth nexu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4,48(6):235-247.

作者简介:金治中(1974—),男,博士,副教授,海南热带海洋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农业融资。

作者:金治中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 篇3: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和支柱,农村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但是,目前我们的农业机制建设仍然薄弱,农村的发展仍然落后,农民的增收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度,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

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投资力度、产品出口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等,我们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选择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即是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由市场决定产业结构、产品数量由需求多样化、优势化决定产品品种和产品质量。因此,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指导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十五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主要体现为,一是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品结构,提高优质品率,形成有效供给则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调整农村产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实现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入的主要途径;三是调整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在农地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组织保障;四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程度影响政府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改革、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地方共享税划分税种,地方税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经济增长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宽裕,地方政府有能力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较大投入。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经济增长程度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地方财政的宽裕还促使政府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增加农村的国科资本积累。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民收入有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增长为农民提供就业和食利机会。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大量的商业机会,吸引投资进行区域开发,对于原住民来说,投资的涌入带给个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区域开发导致土地升值的为原住民带来土地利益收益,这种食利机会是以区域机会是以区域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城市周边农村与边远农村相比,前者可以获得更高的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收益。总之,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了原住农民的非农业收入的增加。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受到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民对于消费除过生活必需品,其他的都基本上自给自足,这不利于农产品的大规模市场竞争力形成。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尽管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农民主体消费是占更大的比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每到春节,农民消费数据急剧增长,对于消费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对农民投资力度的影响。只有投资才能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加强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对当地银行进行贷款的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银行不断进行改革,走商业化道路,但是农业效益不高将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许多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对农业相关项目的贷款不断减少,对农业项目投资力度的减少,不利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随着科技技术在农业中的不断应用,在满足我国国内市场的同时,很多农产品已经走出国门,出口欧盟、日本、非盟等国家,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对农村的科学技术影响。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够减少相应的投资成本。现在中国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还不能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

对制度的影响。政府出台的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出台的减少税收的制度、制定相关的农业经济法律体系、相关农业技术的培训制度等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要根据农业经济的相关特点来制定符合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推进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信息化建设和程度,对外界信息缺乏了解导致农副产品市场经济的调节能力减弱。特别是当前的个别偏远地区,涉农市场信息阻塞,导致当地的农特产品无人知晓,没有销售渠道,从而严重制约当地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也影响农产品市场的经济平稳。因此,加快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尽快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农民培训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要逐步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尽可能保证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推广农民工重点实用技术的培训,对其进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以提高不同年龄段农民的文化水平。

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为农民创造生存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投资大户及农民大力兴办农村经纪人队伍,批发市场、龙头企业、运销队伍和发展专业协会、服务实体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中介组织,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统分结合、市场中介等多种形式,连接农民和市场,结合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迅速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建立起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国家、集体、企业、农民相结合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政府应快制订出关于农业经济组织运作的法律规范,以保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和法律地位及生产经营自主的权利。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进一步对农业发展的制度不断完善,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财经服务中心)

作者:别成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