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制度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自1983年正式实行以来,企业年检制度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如今,随着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将企业的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年检制度正式步入历史。对比企业年检制度与年度报告制度、分析年度报告制度的优劣,借以探讨我国企业年度报告制度的构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统计制度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统计制度分析论文 篇1: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难题,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越发显著。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在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所设定的一种补充养老制度,该制度的主旨是为本单位职工提供更加充分的社会保障和养老补贴。基于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其具有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企业年金制度;新形势;问题;对策建议

一、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企业年金是一种补充性养老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是我国正在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二支柱”。在实行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中,企业年金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又称为“企业退休金计划”或“职业养老金计划”,并且成为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企业年金这一制度面临的基础客观环境也已发生显著的改变,迎来了制度创立以来各种利好叠加的重要机遇期。

1.经济社会发展使企业年金发展面临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资源配置中市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类企业无论是数量、经济效益,还是资产规模均获得长足发展。截至 2019 年末,我国GDP 已达 99 万亿元,市场主体中企业数量已经超过 3 700 万户,城镇就业人口超过 4.4 亿,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超过 9 万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年金这一制度的落地生根和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基础,只有企业维持稳健的经营业绩,才能为企业年金的建立和运作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2.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使企业年金发展面临新形势。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总是在满足了低层级需求后才会逐步提高到高层级需求,一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也同样适用这一理论。参加低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人数越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升,想要参加高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人数也会越多,即不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是逐级递进的关系,低层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会决定更高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提供了稳定阀和安全网的作用,是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定海神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持续推动基本养老保险的不断发展,其托底作用不断提高,这也为企业年金制度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3.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企业年金发展面临新形势。从企业职工个人长期收支平衡角度来看,需要在消费和储蓄间权衡分配。职工企业年金制度的前提是收入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有一定结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向好发展,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可支配收入明显上升,扩展了个人在权衡消费和参加更高层次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空间。收入不断增加,企业职工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追求更高保障质量的养老产品,这为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4.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年金发展面临新形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严峻,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支柱在保障提高退休人员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越发显著。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为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年金制度在衔接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关键作用,企业年金制度的健康发展为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

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特征

1.覆盖面持续扩大。一是企业参与度增长较快,近十年来,新建立企业年金的单位数量和职工参与人数年均保持10%的增长,这一数据远高于同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职工新增人数。二是企业年金基金在资本市场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企业年金基金年均增长超过20%,这一数据高于同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速度。三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明显上扬。近十年来,得益于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方引入专业化投资管理机构,基金配置越发多元化,投资规模不断增长。

2.基金管理以市场化运营为主要趋势。随着企业年金制度从无到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也经历从计划型经济管理到市场化管理的转型阶段。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基金管理和收益能力,更滿足了职工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我国企业年金这一趋势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期,主要集中在2001—2003年,这一阶段主要由管理部门运营,属于计划管理阶段,企业年金发展处于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探索期,主要集中在2004—2006年,这一阶段中,随着《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年金运营有了制度化依据,基金管理机构不断成长和完善起来,市场化运营逐步成形。第三阶段,为2007年至今,为企业年金制度市场化发展阶段,一是企业参与度快速增长,二是基金投资运营管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保险机构是基金的主要受托方。从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实际运营情况来看,保险机构是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主要受托方,占据市场的80%以上。企业年金事关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不是以高风险高收益为主要目标,这与保险公司审慎管理、稳健运营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设立以单一计划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还在加强。分次领取为主要方式,分次领取金额占当年领取金额比重逐年提高,资金管理越发成熟。

三、发展企业年金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有限。企业年金制度的设立目的是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参加企业数量和基金结余与制度设立的初衷仍有较大差距。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国内共有9.6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纳入职工2 548万余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逾17 985亿元,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还不到全国企业总数的1%。量化数据显示,虽然国家积极推行企业年金制度,但是其覆盖面极为有限。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时间较晚。自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开始试行才正式走向正轨,至今才发展了十六年的时间,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二是国民参与意识滞后。长期以来,国内居民银行存款率居高不下,企业职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更加偏好拿出自己收入的绝大部分存入银行来保障年老后的生活,没有形成参与其他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识,对企业年金这一新生事物存在不了解和抵触情绪。三是企业平均寿命较短。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其平均寿命仅为三年,企业经营效益不稳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负担偏重,难以形成长远战略考虑,无暇顾及到职工长期养老保障需求。

2.基金收益效率不高。企业年金基金的市场化运行挑战巨大。企业年金运行初期,资本市场遇到了大牛市,为企业年金积累了可观的投资收入。而当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更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2019年,我国此项基金收益率仅有8%左右,而美国该项目的收益率高达20%。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仍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年金托管人在投资时一般会选择风险较低的选项,缺少适合的企业年金投资产品,进一步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3.企业年金制度与其他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缺乏衔接。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障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基本养老保险,中间层次为企业年金,再高一层次为养老商业险。企业年金制度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是发挥养老保险制度累加作用的重要关节。然而从现实制度运行过程中,企业年金却没有发挥出在层次链条中应有的衔接作用,各层次体系各自为政,没有相互整合为“1+1+1>3”的有机整体。此外,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参与者仅为少数效益好的企业,企业年金制度并非绝大多数职工能享有的提升型养老保险产品,并且在制度具体实际运作过程中,政策层面设计不健全,存在明显的反向激励作用,又抑制了企业年金制度的进一步推广。

四、对策建议

1.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一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着手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确定企业年金制度运行框架和机制。二是推行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年金成本税前列支,增加免税比例等政策措施,可以降低企业和个人相关成本支出,鼓励他们参加到企业年金的这一制度体系中来。三是各地人社行政部门加大对企业年金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现实运作中,许多企业和职工还不知企业年金为何物,甚至认为企业年金也该到社保经办机构缴纳等等,观念淡薄,越是到基层,越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好自身的行政职能和政策宣传优势来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尝试,鼓励和引导更多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2.构建良好的投资管理机制。企业和职工积极参加企业年金制度是制度推行的先决条件,而成熟完善的投资管理机制则是企业年金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基金通过专业化投资保值增值才是关键。我国企业年金主要采用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因此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才是多方共赢的王道。投资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经验,不能为了稳妥采用把基金存银行、买国债等保守、单调的投资方式,而是应允许投资组合多元化,提供金融创新产品,健全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反过来又能促进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

3.发挥好普惠性和衔接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运行良好的国家养老保障体系有一条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那就是在全力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发挥好该制度在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不同层次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耦合效应。从传导机制来看,企业年金覆盖面大幅扩张之后,可以产生健康稳定庞大的资金池,促进基金投资的规模化、多元化,有利于增加投资能力和分散投资风险,反过来也能促进其他养老保障制度基金的健康化投资,发挥各种养老保障基金投资的综合效益和乘数效应,各部分相互增强彼此,共同发展进步,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衔接良好,共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为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年金制度在衔接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关键作用,企业年金制度的健康发展为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完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优化企业年金制度,政府行政部门应协同企业尽可能地扩大该项制度的覆盖范围,建立起完善的上下衔以维持接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良好运行,开辟良性运营的投资管理机制,并加强企业年金制度的普惠性和长期性。

参考文献:

[1]  王佳林.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探析:现状、挑战及建议[J].南方金融,2020,(5).

[2]  陈星.美国企业年金投资与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

[3]  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會保障部,2020-09-11.

作者:张雪梅

企业统计制度分析论文 篇2:

论企业年度报告制度

摘 要:自1983 年正式实行以来,企业年检制度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如今,随着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将企业的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年检制度正式步入历史。对比企业年检制度与年度报告制度、分析年度报告制度的优劣,借以探讨我国企业年度报告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企业;年检制度;年度报告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社会组织;主要形式有:独资、合伙、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了维护市场的有效秩序,现代国家一般对企业在市场中的进入、运行、退出都有一定的监管。对企业运行的监管则视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而不同,前者需要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后者的要求则低很多。我国自1983 年以来,对非上市企业实行的都是年度检验制度,这项制度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贡献颇多,但自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企业实行年度报告制度,标志着实施了三十多年的年检制度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指企业依法向登记机关定期、如实上报年度登记事项执行情况和经营情况的法定制度。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理应由市场决定其进入、发展、退出,政府只需维护市场的有效、合理,兼顾公共利益的保护即可。基于有限政府的思想,自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经普遍的放松了对于企业经营的管制。而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国家干预意识过强,使得政府职能混乱、资源浪费、监管不当。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在我国呼吁已久,终于国务院与2014年2月批准《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方案》自3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而基于《方案》以及国家工商总局的通知[1],此次改革涉及: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企业。

二、年检制度

企业年度检验是企业登记机关依法按年度根据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对与企业登记事项有关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度。1982 年,国家工商局制定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年检对象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公司形式的市场主体尚未包含在内;这是年检制度的首次入法;随后几经修改,2006年2 月24日再次修订的《企业年度检验办法》最终确定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年检制度[2]。伴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转型,企业年度检验制度在监督管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三、与年检制度相比,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特点

(一)监管方式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便是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太强。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我国之前的年检制度受传统的政府监管方式的影响虽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以直接干预为主,市场发展一直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监管权太强、负担较重、寻租厉害。而《方案》中出台的年度报告制度,则将政府的直接检查,变为督促市场主体及时、准确的报告公开信息的间接监管,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责,虽然政府仍保留了抽查的权力,但相对前者,政府已在转变监管方式,还市场更多的自由。

(二)提出信用信息公示体系的构建

《方案》中强调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将违信公示作为企业违之之惩罚。其规定:一、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完善信息公示制度,将企业登记备案、监管、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信息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二、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将年度报告与信用建设相结合,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运行模式,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更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行为的监督[3]。

(三)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为企业减负

《方案》提出年度公示制度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便于企业按时申报;且强化了企业的义务,要求其向社会公示年报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来查询企业的有关信息。对企业来说,无需每年到工商部门提交检查、如实公布即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企业披露信息的主动性。

四、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不足

(一)规定年度报告制度的文件位阶太低

《方案》全称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虽由国务院批准,但其法律位阶却比部门规章还要低。将现行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这一重要的措施由这样一个方案的形式确立,本身是否存在不当。且这本是政府在企业管理思路上的一个转变,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但这样一个意味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方案却以行政指导立法的形式展开,是否有点矛盾。自今年3月1日开始,这一制度便正式实施,这彰显了我国当前的行政权力的强大和行政效力的便捷。

(二)规定内容太过抽象

《方案》对于年度报告制度的规定只有一段,却规定了报告单位、报告内容、审查方式等内容。虽已将年度报告制度的轮廓勾勒了出来,但内容改过具体,操作性差。如规定的报告内容事项太少,难以达到监管的目的;报告时间、报告方式都未有明确规定;如何抽查、怎样抽查亦未详尽;惩罚措施只有依法处罚加信誉公示通告、操作空间太大、寻租容易。

(三)审查重点依然是企业的登记情况

《方案》中规定的报告内容: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故而,现行的企业年度报告制度与之前的年检制度一样,审查的重点依然是企业的登记情况,而非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一点则与国外年度报告制度相差较远,国外的年度报告制度即对公司的登记事项监督检查,亦强调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知悉和掌握[4]。因此,现行的年度报告制度只是政府审查方式的转变,而实质需审查的内容依然未变。

(四)未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无论是企业年检还是年度报告都是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我国之前的年检制度是管理有之、引导不够,而今的年度报告制度显然矫枉过正,仅仅一工商部门之抽查,对企业提供资料即无实质审查亦无形式审查,兼之以未完善的信用体系,又未赋予公众监督权力,如此单一的监管体系,恐难履行好其监管职能。

五、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完善

年度报告制度虽在国外已实行多年,但在国内毕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自然存在诸多未尽之处。比之国外经验、以及国内多年实施企业年检制度的总结,对于刚刚启程的年度报告制度建议如下:

(一)完善法律法规

《方案》只是一个改革的大纲,具体制度的建立仍需详细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相对于《方案》的简单概括,后续法律法规,首先、需要明确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管理部门有哪些监管权力、措施、怎样监管;其次、明确企业报送年度报告的责任、义务,怎样报送、以什么格式报送;最后、需建立明确的法律责任、统一的处罚幅度以及相应的救济措施。任何规定不透明的地方往往即是管理机构寻租的腐败区。《方案》可以简单概括,但后续的法律法规必须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以及企业的义务与权利。

(二)完善多层次监管体系

1、严格的税收制度

税收与企业息息相关,是最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税收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的有效收入,更可以实现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政府可以通过对税收信息的统计、分析,很快掌握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可借税收制度的适当调整,实现对经济的宏观。完善税收制度,发挥税收的调控职能,构成对企业的多次监管,维护市场的有效、安全。

2、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市场的诚信建设也是现代经济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之一,且其运行成本低,能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故《方案》提出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等监管措施来推动实现"严管"。目前条件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依托,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实现协同监管,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手段。

3、加强社会监督

企业年度信息报告公示制度,要求企业相关信息的公开,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对于信息的直接利益主体,只有一个查询权,基本是对社会监督力量的浪费,这部分群体即是公开信息的受众,亦是公开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最可能受到公开信息的影响、也是最容易发现企业公开信息存在问题的主体。由于管理部门对于企业报告信息只是抽查,故而作为利益驱动型的企业报告很有可能存在违法问题,如此疏落的政府监管很难维持报告的真实、准确,赋予公众监督权,即可补上监管的空缺,亦可节约行政成本。

(三)完善处罚措施

1、明确行政处罚措施

《方案》中规定的处罚措施太过具体。应当明确处罚的原由、处罚措施、救济方式等。鉴于之前的处罚措施只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的操作空间太大,吊销执照的处罚太重。故而对于企业年检制度的违法处罚,应该首先明文规定,法无规定即无授权不可罚;其次依法处罚,行政处罚要适当、合理;再次、要引入新的惩处措施,如警告、公告;最后、慎用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2、加重个人责任

《方案》虽引入了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处罚措施,但只是通报有关部门、产生信用约束。企业虽是独立主体,但其行为都是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的意思表示。企业年度报告违法,处罚企业无可厚非,但做出报告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也难辞其咎。加重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刑事、行政处罚才能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使这班人不敢实施类似行为。

3、强化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

司法机关的民事救济和刑事惩治是对合法民事权利的保护和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惩罚,对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稳定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依法惩处各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是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自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这项政策虽然还不完善,但其是政府转变管理思维的开始,意义重大。企业作为商主体终究是市场中的活动者,应由市场决定其生死成败,政府做好监管职责、服务职能即可。总之,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也会随着企业登记注册监督管理改革的逐步成熟一一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3号][EB/OL]国家工商总局网,http://www.saic.gov.cn,2014-02-20.

[2]洪婷婷.关于企业年检制度的探索与思考-兼与国外公司年度报告制度比较与借鉴[J].法制建设,2013,(10).

[3]江苏省工商局企业处.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制的几点思考[J].工商行政管理,2004,(18).

[4]李先娅.我国公司年检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周超(1989-),女,安徽桐城人,华东政法大学2012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

作者:周超

企业统计制度分析论文 篇3:

企业会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企业会计报表分析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企业在过去时间所发生的业务、企业所形成的资产质量、经营质量和现金流量成果,能比较直接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有利于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了解到企业目前的状况,为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同时也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工作者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让财务报表分析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针对企业报表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及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发挥会计报表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關键词:报表分析;财务管理;财务决策

一、企业会计报表分析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中的基本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企业会计报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分别对各表的数据进行解剖分析,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

1.为企业所有者和股东成员提供商业决策有用的基本信息

会计报表分析能够从总体上准确计算出一个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成果和公司现金资本流动性情况,为股东评判企业实际经营风险、预测企业投资收益回报情况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

2.为企业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通过资产负债表,并分析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科目,对于企业的资产是否虚拟、企业的负债是否存在风险、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企业是否产生负债风险等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

3.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提供有用的企业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公司制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是相对独立的,所有者将生产经营交由专门的执行机构管理,然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经营考核。通过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反映企业经营者对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执行情况。结合公司收益情况和收入支出费用科目,再通过利润表进行分析,分析判断企业是否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是否有健康的收支情况,未来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结合利润表,还可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应收账款是否合理、账龄的长短、存货是否积压过多等问题。现金流量表可以直接评价一个企业实际偿债能力,检查企业的资金运用是否合理,了解企业的资金从哪里来又将流到哪里去。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可以清晰明了的反映年度会计期间公司所有者权益各个构成项目的财务变动和权益构成费用情况。总之一个企业日常经营成本管理的问题症结可以通过对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全面统计分析准确找出,便于及时提出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目前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公司财务分析的重视度、支持作用不够

1.管理层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度须加强

当今部门企业的会计人员可能存在同时担任好几家公司财务工作的情况,本身会计任务重,公司却更加重形式、轻管理,对财务工作认知尚浅。企业管理层往往会比较重视工程项目建设、生产销售管理,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不高,根本不会去考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觉得会计人员的工作只是平时报销、月底汇总、简单地做做账而已。对财务分析人员不够十分重视,认为他的分析可有可无,对其他财务管理分析采取极度漠视和不理睬的态度。导致财务人员觉得没有认真分析的必要,财务分析结果得不到价值的体现。这样会给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混乱,并严重打击了财务部门工作的主动积极性,以致财务部门并不能充分发挥本身真正的作用。领导的这种意识直接造成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2.财务分析者业务能力的不同,所产生效果也不一样

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数字直接影响分析结果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对此进行分析者的能力不同,会导致最终的报表分析不全面、不深入,给财务报表分析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一个集团财务总部需要得到下面子公司财务人员更为详细的财务分析说明才能清楚地了解子公司乃至整个集团的经营情况,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下面子公司财务处理往往只是机械套用财务分析模板,快速得出一个结果而已,并未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假设利润表上净利润为2000余万元,那么在财务报表分析上只是给予一个数字,并未进行真正的分析,这样给企业领导直观感觉上就是本企业本年产生了利润2000余万元。但实际上由于利润表上大部分利润按照合同应以固定形式分红付息,应列支成本,按合同应做会计估计调整,在财务处理上未做估计,明显虚增了财务报表利润表上的净利润金额,管理者不能得到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财务数据,也许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一些误导,导致判断错误。

(二)会计报表本身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1.会计报表数据不够及时、准确,具有很强的滞后性

比如公司销售收入的确定,实际业务中,发货日期和开票日期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按照销售合同,公司发货后需在三个月后开票并收款,财务人员在报表体现上往往会在三个月后在报表上体现公司的销售收入实现,而导致数据的不真实。由于受一些因素影响,有些领导希望展示的是企业资产规模越大越好,这往往会造成企业报表上虚增了资产,如一些应收账款的应转未转,固定资产应清理而未做清理,造成一些资产都是不实资产。

2.会计报表数据受人为因素影响

还有一些企业存在人为的操纵,企业领导者为了有效配合某一个部门的业务需要,让企业财务人员人为地调整公司会计报表业务并进行会计数据处理,修改企业会计报表相关数据,导致企业会计报表相关数据的完整真实性大打折扣。比如,公司为完成年底考核目标,财务报表的真实客观性受到了影响,往往会存在少计和多计收入、成本费用,实际上还是会存在财务上数字的造假现象。

3.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本身有很多局限性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有些会计数据主要是通过主观估计分析计算出来的,这些数据受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集团公司下属有些子公司会计可能比较稳健,有些公司可能数据会比较过于夸大,这样子就会容易导致公司财务报表缺乏分析和真实性。

4.会计管理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可比性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需要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意义重大,企业不能随意去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坏账的计提。集团公司下属很多子公司,每个子公司所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會计报表实际可比性就会受到影响。

(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种,分别有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比率分析。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用来同时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财务资料之间进行的分析对比,是为了准确地说明各项财务资料之间的数额和质量关系及其中的数额差异,为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方向,这种比较方法可以认为是将实际和计划进行相比,或是本期和上期的相比,也可以认为是与同一个行业的其他公司进行相比,这种比较的方法更加适合于数额少的情况,比较的双方都必须要有可比性来表现出它们的意义。在平时与同行业的比较中,要确保各个行业的人口计算、口径和计量单位等因素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所对比的结果不真实,实用性不强。

趋势分析主要是为了准确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性质,帮助预测未来。用于企业进行财务趋势分析的数据既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数据,但趋势分析法的前提是企业要保证对比期间不受到任何内外因素影响而导致会计报表数据上产生重大波动,不然分析结果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因素分析主要是为了准确地分析几个有关的因素对某一企业或者其他公司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和重要程度,一般需要考虑到借助差异化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个概念在实际运用时,要谨慎地确定每一个相关因素所分解的相关性,注意各个相关因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顺序性。

比率分析是通过对财务比率的分析来了解一个企业的整体财务情况和管理成果,往往需要充分地借助比较分析和对比趋势分析等方法。但如果只是使用这种比率分析方法,那么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仅只能是通过对堆砌的数据指标而逐步形成的分析结果,由于这些数据都是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所以常常不能准确地判断它们是否能够直接给予一个企业未来的财务投资。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系统的建立一般都需要严格地遵循其科学、系统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静态和动态有机地相结合的原则。正常情况下,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系统的内容、数额和体系的组织形式都会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继续维护下去,并且能够实现相对的稳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单单从静态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指标系统也会随着当前的经济条件和分析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因此需要根据权变理论的原理,对指标体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如何完善及解决会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完善财务制度

首先,管理者要加强财政知识的学习,丰富知识面,要了解国家最新的财务会计相关法规,掌握最基本的财务知识。看得懂报表,听得懂财务分析,并能认识到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认识到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管理者需要在会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为公司提供决策支持,并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思考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懂财务的管理者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财务人员不能只停留在做账、记账上,要有创新精神,做有心人、勤快人,除了需要具备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会计核算基础外,还应及时补充相应的统计、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当前国际最新局面,涉及的国际知识面要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还要不断认真学习、不断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勇于主动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在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平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参加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培训不仅能提供很好的平台来增加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培训平台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专业人士,从他们身上学到宝贵的品质。通过培训可以让财务人员更加了解外部环境,认识到公司所处的一个大致位置,有利于对公司未来进行规划。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得分析结果会更加贴现实际,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合理的依据。

最后,制度是决定因素,企业应尽快制立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制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严格执行国家企业会计准则。集团各子公司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总制度执行,做到会计核算一致性,同时避免核算随意性。管理制度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确保企业财务数据各个环节不出任何差错,确保制度的合法合规,使基础数据更加真实可信。这样得到的财务报表才能更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二)提高编制会计报表的效率

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速度,当月发生的业务绝不拖到下月完成。严格遵守会计准则,财务数据反应要快速及时。会计信息质量要掌握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的原则。财务报告中须充分、准确的披露重要的会计事项。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分析,对于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的现象要杜绝发生。

(三)优化会计分析方法

每一种会计分析方法必定都存在其本身的优缺点。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分析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行业的方法。在不确定最佳方法之前,可以先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方式,接着对多种方法分析产生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再分析,使最终得到的报表分析数据更加准确。会计报表分析人员必须要多了解与之相关的行业,进行比较分析,取之优点。同时一定要对国家政策法规了解透彻,结合自身的实际经营状态,通过运用合理的分析方法,让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从而对一些事项及时作出决策,最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将风险降至最低,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会计报表的分析结果对企业战略决策及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要充分强调会计报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让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提高会计报表分析质量,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提高财务人员和财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制度,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强力的数据支撑,让企业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蕾.浅谈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纳税,2020,14(27):95-96.

[2]屠春燕.企业会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8):145-146.

[3]李璐.企业会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9(22):141-142.

[4]万里红.企业会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9(28):141-142.

[5]刘金伟.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2020(36):130-131.

作者: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