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本科毕业实习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以8所高校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硕士生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和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探求了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异同,为园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草业本科毕业实习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业本科毕业实习论文 篇1:

草业科学就业现状浅析

摘要: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在国内外有很强的专业声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动,也面临着严峻的教育发展问题。通过加强学风建设以培养学习能力,建立院校企业平台以促进学校就业能力建设,提升草业科学社会影响,减少就业门槛,均有助于走出当前就业困境。

关键词:草业科学;就业形势;教育改革

中国草业科技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草业效益、草业科技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由于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暴发,现在一些国家、一些部门的经济正在复苏,但其负面影响还广泛存在,如失业率增大、家畜饲料上涨、畜产品安全等问题引起了草地畜牧企业效益下降,也恶化了就业困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去企业就业的积极性[1]。甘肃农业大学的草业教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国草地畜牧业和草坪业的发展培养大量人才,并创立了“四个生产层”、“季节畜牧业”、“草地成因学说”、“综合顺序草地分类法”、“畜产品单位法”等理论思想,为草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由于存在着就业难的大问题,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因此,针对当前特殊历史背景,分析草业人才需求变化,认清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差距,推进草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果把高校毕业生看成一种蕴含技术、道德文化等方面财富的产品的话,社会需求的增加会对产品质量产生极大促进作用,也会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因此,根据高校毕业生分配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第一阶段:统包统分时期。即从解放后到2000年,这一时期高校招生人数变动很大,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人数在缓慢增加;这个阶段的毕业生分配以国家计划分配为主导,学生由户口所在地政府负责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自我奉献,学生的自主选择度低;这一时期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的招生也是面向全国,人数有限,毕业生在生源地的就业小,社会上有人曾称甘肃农业大学是培养“县长”的院校,这个时期属于“精英”教育阶段。第二个阶段:国家计划分配和市场分配并行时期。在我国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并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带动下,大众高等教育呼之欲出,也就开始了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在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人口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大学教育于2000年左右开始了扩招。这标志着大众教育阶段的到来;相应地国家的毕业生政策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就业制度,过去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变成了政府、学生双向选择行为,择业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政府和学院起推荐作用。但是,国家有限的计划内分配名额,远远满足不了扩招的需求,2010年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应还剩60多万尚未就业。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全国有草业本专科专业20多个,达到年培养本专科生1200名,硕、博士近200名的培养水平,从事草原畜牧和草坪业的人数不到其中三分之一。这几年,大致情况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考研,进入就业缓冲时期,社会上称这种现象为“被考研”,一边违心地攻读学位,一边创造好的就业机会,2011年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本科毕业167人,应界考上硕士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27%,有的学生还在为自己心仪的学校而努力复习,如果班级内女生较多,考研比例还会增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进草业、畜牧或其他公司,提升个人技能,逐渐实现创业梦;其余三分之一学生,分回原籍,汇入年年增大的招考大军,“逢进必考”,有许多草业科学的毕业生就在为了一个相对高福利、稳定的工作而不断参加这类考试。扩招以前,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文凭是敲门砖,进了事业单位,工作环境比工厂噪声小,工作中不出意外的话,都能干到退休,领到退休金,所以人人想上大学,学生苦学,家长苦供,老师苦教,这是一个美梦。但是,“毕业即失业”“教育贫困户”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就业形势的变化,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面对这种教育困境,我们一方面期待着教育和社会改革,同时高校和大学生更要抓住时机,针对社会需要,努力实践,增强内功,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是在人才济济的今天脱颖而出、立于不败的明智之举。

二、关于提高草业科学就业的设想

2010年左右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一方面大量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又为招不到员工而犯愁。甚至个别大学毕业生连最简单office都不怎么会,怎么快速适应企业工作?技工岗位大量空缺,让企业的生产步履维艰;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培训机构,必须尽快反思教学过程的不足。当前,多数学生并不凭借专业知识而就业,而是以专业性不强的综合能力完成工作,学非所用,这也对部分教师的专业教育自信心产生了打击。针对当前现状,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1.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习能力。从当前国内高校教学过程分析,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主动性和强制性,如果你学这个专业,不管有无兴趣,笔试你必须过关。教材与生产环节相比,教材讲基础性的、讲成熟的理论,按成书周期大概落后于生产5年左右,考前一周复习足可应付过关,因此考试高分与能力提高是两回事,不学你拿不到学分,学了如无经验积累又有何用?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差距太大,学习兴趣不浓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在这种学习兴趣普遍不浓的情况下,四年大学应该学习什么?一是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熟悉牧草栽培、加工和营养成分评价过程,熟悉牧场规划和草坪建植方法,这些都是实用技术,不仅要加大学时,更要排除门户之见,聘请一些社会专业人员上讲台,增强信息互动;二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凝炼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培养文明习惯,提高探索型的学习能力,这些可以受益终生。

2.建立院校企业平台,促进学校就业能力建设。由于学校的努力,2010年底与用工单位签约的学生较多,有高尔夫公司、养殖企业、园林绿化公司、化肥和农药销售企业,能占到到本专业毕业生的20%左右,但是最终能坚持在公司呆下去的不到毕业生的5%,大部分不考研的学生经过权衡利弊,决定回家参加各类面向农村的就业考试。这种现象说明草地管理、牧草栽培专业的应用领域非常狭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吸纳就业能力差,因此加大校企长期合作,有助于端正学生就业态度,推进可行的就业实习计划。一位在新疆泰昆集团参加了2个月实习的草业科学的学生,他的学习体会可以代表很多毕业生的心声。虽然车间工作又苦又累,他认为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将主要不足总结如下:①急功近利,心情浮躁;②社会经验不足,不能迅速适应社会;③专业实践知识缺乏;④意志不坚定。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坚定树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3]。

以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评判教学过程,能看得见、能马上用得着的技能如英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这些学生比十年前的学生大有提高,他们有很好的基础,很强的上进心,如能给予热心的关怀,使之尽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他们会成长得更快。

3.提升草业科学社会影响,减少就业门槛。在青海湟源职业技术学院,其草业系毕业生可以参加两种职业认证,即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种明确的职业认证标准,有助于在社会上对号人座;相反,许多草业本科生会在人才市场上遭到诘问“草业科学是干什么的?”,由于学习内容主要涉及草原生产和草坪管理,在城市人才市场上很难找到对口工作。同时在全国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中,包括法律基础、图形推理、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等课程,均与草业专业知识相差十万八千里,更明显的是草业科学限制性较大,如《2010年甘肃省考试录用公务员职位简表(市州)》中,招收总人数1123人,其中畜牧专业需要人数仅2名,而草业科学的名额为0个,其他不限专业的如工商行政管理和税收征收及管理职位为252名。人们不禁发问,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是国家重点学科,为什么在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考试中被排除在外呢?对此怪现象,可能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取消公务员报名时的专业限制,二是顺应国家草地建设的形势,提升草业科学为一级学科,扩大社会认知度。

参考文献:

[1]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2010,30(4),92-97.

[2]常万里.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55-56.

作者简介:蒲小鹏(1970-),男,甘肃清水人,博士,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草地资源信息与管理。

作者:蒲小鹏,祁娟

草业本科毕业实习论文 篇2:

园艺类专业学位硕士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摘要本文以8所高校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硕士生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和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探求了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异同,为园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农业与种业领域 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方案 园艺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Horticulture

CHEN Haixia, JIANG Hui, CHEN Miaofang, QIN Yuzhi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專业学位研究生是根据各行业职业要求专门培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毕业后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最先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农业等多个学科举办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全日制培养模式,并扩展招收应届本科生。

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农业推广”硕士,涉及种植养殖技术类、农业与食品工程类和农村发展与服务管理类三大类型。2016年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农业硕士”研究领域设置进行优化,由原有的15个培养领域调整为8个,其中一个领域名称为“农艺与种业”,涵盖原有的作物、园艺、种业和草业四个领域。[1]农艺与种业领域内涵有:农作物、园艺作物和草业生产及管理,以及相应作物的种子和种苗生产、经营和管理。其中园艺方向的研究包括果树、茶叶、蔬菜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运输和销售等技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能力。

园艺专业是我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早的专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目标明确、科学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本文结合园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比分析高校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探寻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进而为我国园艺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调研对象

据统计,我国有近百所高校设置了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的硕士点,本文分别选择农业大学、农林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三大类的8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农业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专业名称为“农艺与种业领域”,农林类大学则为“园艺领域”。

2人才培养方案差异的比较

2.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应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基本要求,也反映出国家、学校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2]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各个行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后备力量,需要具备较强的发现、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将8所高校园艺类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园艺与种业领域”为学位点名称的高校,均是为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这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是一致的。以“园艺领域”为学位点名称的则是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侧重园艺综合技能的培养。

2.2学习方式及年限

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全日制学习年限是2-3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是3-5年。[3]通过对8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学习方式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其他5所高校均为全日制学习。从基本培养年限来看,仅有贵州大学基本学制为3年,其他高校均为2年。

2.3培养方式

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要求培养单位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并要求实践实训时间不少于6个月。同时鼓励实行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从表2可以看出,8所高校的培养方式均包含了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论文研究三方面内容。除了湖南农业大学对实践训练形式和内容要求不同以外,其他高校均要求进行6-12个月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训,还鼓励顶岗实习。6所高校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责任导师,聘请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环节;仅有南京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实施校内导师负责制,学院派专人负责管理与联络。

2.4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

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建议围绕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重点加大实践课的比重。教学内容则建议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从表3可见,农艺与种业领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必修)、领域主干课(必修)和选修课三种类型。华中农业大学基本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和学分,其他7所高校则根据学校的情况作了部分调整。

就学位课而言,除了2所农林大学以外,其他6所高校均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及学分。对于领域主干课程,仅南京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与指导性方案保持一致;其他6所高校均根据本校学科发展特色进行了调整。

在《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建议,选修课可由不同培养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设置,文中调研的7所高校的选修课各具特色。贵州大学选修课多达27门,内容涵盖面广。云南农业大学依据学院不同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模块、烟草学院模块、园林园艺学院模块、龙润普洱茶学院和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模块。湖南农业大学将作物、种业和草业合为同一方向,将园艺单独列为一个方向分别设置选修课。南京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大学,全部选修课程名称均包含“园艺”二字;福建农林大学的选修课主要包含景观园艺、设施园艺、食用菌和茶学几个方向的课程。

2.5培养环节设置

在《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培养环节由两部分组成,即实践训练和其他环节,其他环节则包含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论文中期等。从表4可知,8所高校均包含实践训练,并有具体要求,而其他培养环节的设置各有特色。南京农业大学仅要求开题报告;4所高校对参与学术活动有严格要求,并计入学分;贵州大学的其他培养环节由7项内容组成,其中要求公开学术报告至少1次,研究生申请学位还需发表论文,并符合相关基本要求,同时非常注重立德树人和科学道德方面的教育。

2.6学位论文要求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通过完成学位论文,提升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均围绕我国的“三农”问题展开,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体现作者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与“三农”有关问题的能力。其中“农艺与种业领域”学位点要求选题方向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应用问题;而“园艺领域”学位点则要求选题来源于园艺产业的实际需求,解决生产、技术、流通和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2.6.2论文形式

所有高校均要求学位论文以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论文形式多样化,可采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调研报告、产业案例分析、项目管理、项目企划和应用研究等,但是避免文献综述的形式。

2.6.3论文水平

所有高校对学位论文水平均有要求,规定学位论文以反映研究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践工作与研究内容进行论文写作,论文应有作者自己的新见解,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先进性、工作量和应用推广性。不同培养单位对论文字数要求有差异,除了南京农业大学要求1.5万字以外,其他单位均要求2-3万字。

3小结

农学和园艺本科专业是我国传统农业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学科专业上具有共性,都属于植物生产类,学科基础相同,培养目标相近。据统计,全国设置与该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高校超过200所,每年毕业生高达2万余人,一部分毕业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此外,我国有大量的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员和政府农业管理人员也有继续深造的意愿。因此,近年来,农艺与种业领域的招生规模日益增大。

通过对8所高校进行农学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与种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高校均以我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拟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为根本,再根据学校定位进行适当调整。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看,作物、园艺、草业和种业是最早开展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领域,以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近20年摸索,这4个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一定成绩,从科学定位、教学方式与要求、实践训练要求到学位论文等方面都逐步完善和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

4启示与建议

对比分析8所高校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教育部文件《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4,5]對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以下启示:

4.1創新人才培养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因此在明确培养目标基础上,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关键。[6]首先,应该以国家“乡村振兴”为己任,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次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再次就是建立系统培养的理念,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和实践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4.2强化联合培养效果,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农作物、园艺作物、草地生产、种业的技术服务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为了更好的推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重视实践训练,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和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7]首先,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和协同创新”的原则,与具备条件的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团队。[8]其次是细化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培养制度,落实学生在实践基地的训练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加强对实践训练期间的监督。再次就是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制定校外导师的选聘和考核制度,真正落实双导师制,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研究生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9〕293)

参考文献

[1]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的通知(农业教指委20163号)http://www.mae.edu.cn/infoSingleArticle.do? articleId=13240& columnId=11487

[2]林国栋,宣景宏,吕德国,等.全日制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16,4(4):118-120

[3]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8-12-28)http://www.mae. edu.cn/infoSingleArticle.do? articleId=13436&columnId=13427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4-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 t20130419_154118.html

[5]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2013-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 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6]万由令,全力,梁洁,等.“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9,3:66-70.

[7]曹雷,才德昊.全过程与系统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87-91.

[8]赵康,杨媛,李峰,等.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4-49.

作者:陈海霞 蒋辉 陈淼芳 秦玉芝

草业本科毕业实习论文 篇3:

从学校与教师角度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摘 要】通过总结近年来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与指导两方面探求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指出精简论文实施环节,构建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加强教师科研素质、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论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导师 管理体制 有效途径

随着高校扩招、教师任务加重、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增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滑坡严重。在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讨论过后,如今重点探讨如何提升论文质量。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选题不当,专业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不够,可信度不强,可读性差等问题,学者们多从学生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合理安排写作时间等建议。论文的写作主体虽是学生,但组织撰写必须以指导教师为主导。本文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2003~2009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综合考察,从指导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剖析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几点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 教师因素

1.缺乏责任心,投入指导精力不够

有些导师主观责任心不强,而有些导师忙于教学和科研,超负荷的工作使其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尽心尽力的指导,导致论文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正文内容取舍不当甚至跑题,正文中的研究区与题名不一致,直接通过翻译软件得到的英文摘要语法不通,如耕地、土地集约利用等英文表达不规范,口语化表达、第一人称使用频繁,代词指示不清,标点符号乱用,编造假数据、选取好用的数据去推倒片面的结论等。由于往往依靠QQ、邮件和电话与学生进行为数不多的联系,有些甚至只在选题和答辩时见面,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导师产生感激和尊敬。

2.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导师的专业造诣很大程度影响论文质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包含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土地整治、3S技术、土地测量等文理兼具的多个方面,涉及面较广,如果每个学生的选题范围相差很大,教师每年必须详细掌握多个学术前沿领域的研究状况,查阅上百种文献资料,否则拟定题目时就容易出现人文社科类的题目过宽、过大、过虚,而偏向理工类的题目则过难或应用性不够。另一方面,当前一些导师科研课题有限,甚至没有课题,其选题自然因循守旧,指导出来的学生论文更无创新可言。湖南农业大学曾对2007年农学、草业科学等专业的154份毕业论文调查发现,有观念创新的不到5%,方法创新的不到7%,技术创新的不到4%,综合创新的仅占3%,理论创新的一篇也没有。而这些需要进修学习的教师往往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由于缺乏空闲时间,科研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制约。

3.指导方法不当,指导经验不足

即便教师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如果不懂得对学生进行一对多模式和一对一模式的启发和引导,如集中交代共性问题,教会所带学生如何检索、查阅文献资料和使用文字编辑器的基本操作能力,告知其本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使之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将导致学生的论文结构不完整、摘要和结论里出现参考文献、图表或公式推导、函数图制作不规范,表格亦不是三线表等一系列低级问题。加之本科生缺乏对专业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的了解,还需要针对其选题告知其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核心期刊、知名学者,提供其基础数据或告知其获取数据的有效渠道。中期检查是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各种问题的有效环节,一些教师并不重视真实进度,仅提交未经查证甚至自己代填的表格以应付上级检查,个别学生在答辩前匆匆提供初稿,使未经教师审核的极少部分论文成为文字垃圾。

4.原则性不强,主动降低评判标准

教师是论文的直接把关者,有些导师在各个环节却主动给学生通融,降低评判标准。在开题论证阶段,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前期基础不符合选题要求,不具备顺利完成的能力,也允许其安全通过。中期检查所有学生均合格,老师不忍心让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推迟答辩。初稿提交后,一些老师对抄袭现象听之任之,因此难免让东拼西凑的论文直达答辩评委席。答辩时,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极短,有些老师并没有对论文进行详细审阅便随意提问。如此一来,“鼠标加剪贴板”的“学术海盗”们自然欣喜不已,同时也导致花大量时间认真做论文的学生心理极不平衡,学生的工作量有天壤之别,成绩评定结果却大同小异。除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投机取巧心理,觉得敷衍了事也能合格外,更严重的后果是历届学生的口口相传将导致学习风气日渐下降,论文整体质量继续滑坡。

二 管理因素

1.环节繁琐,教师疲于应对各种表格及检查

当前的实施环节包括动员宣传、导师配备、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及中期检查、论文初审、评阅、答辩组织与总结,经过对本系老师的访谈,均认为环节过于繁杂,一些研究生导师认为本科生的论文环节超过硕士生令人匪夷所思。以一位教师需要指导一名学生为例,教师需填供选题情况表、

*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编号:2012166)

选题审批表、任务书、指导教师指导检查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表、成绩评定册等,还必须在上述所有表格、学生开题报告、开题论证记录、答辩记录、学生论文多份修改稿的首页等进行签名,而毕业实习指导小组的老师及系主任签名更是不计其数。哪怕教师本身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但指导每名学生仅计算7个学时的工作量与教师实际投入的精力、时间完全不对等,在授课和科研活动以外的时间受限的情况下,还得耗费不少精力去填写一大堆表格应付督导团的检查,真正用于指导学生在研究思路、写作能力的时间被挤占,必然导致学生的论文质量不理想。

2.部分规定欠合理,影响执行效果

规范教学管理本是好事,但某些规定却不够合理。如“学生所有包含题目名称信息的表格均需保持前后完全一致”的规定使开题论证环节形同虚设,如果某位学生开题论证答辩不能达到要求,理论上必须更换选题,实际中却很可能维持原状。这是由于如果更换题名,哪怕是变更研究区,新的题目出现在之后的诸多表格中,将会与之前形成的资料和系统信息不能对应,难以通过检查;而如果变更全套资料,又会无端给师生增加很多工作量,导师自然不愿全部重来。又如教师通过现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填写好的选题审批表,学生却无法在线下载和查看到选题意义和内容,这一设计有失周到。再以任务书的表格模板为例,教师的作用是指引、导向,而不是全权替代,规定为学生整理出不低于20篇文献,是绝大多数老师公认最耗时的一栏,而且少数学生投机取巧将这些文献直接复制到其论文中;而时间进度在学校的通知文件中都已明确告知,却仍旧每份都要填写,因此意义不大且浪费纸张。

3.现有的考核和评判标准缺失,欠完善

在对学生论文的成绩评定中,学校出台了《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明确了论文最终成绩的构成比例和评定细则,实际评定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答辩时分组进行,如果分组时学生水平相差较远,如A组集中高质量论文的学生,B组整体水平较低,由于受优秀论文的指标所限,将指标进行平均分解再进行组内比较择优,这样评定的成绩将有失整体客观性,因此有必要对遴选出来的优秀论文进行复核,当前抽查的论文大多注重检查其格式而不重视实际内容,因此有必要出台论文最终质量把关的文件。上述标准包含对学生论文成绩的执行细则,但目前仍缺乏对导师的考核和评判标准。由于最后肯定教师工作成果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作量和极少数人才可能获得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殊荣,而没有对不合格导师的惩处,因此多带少带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教师不愿意承担多人次指导和不舍得投入精力指导的重要原因。

4.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机制还需进一步改进

为顺应时代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改革,然而由于公共课程课时过多、周期过长的特点,使得一些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不得不压缩授课学时或调整开课时间,由于不能较早接触到专业知识,学生不能从入学后及时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了解,到大三上半个学期结束才摆脱专业迷惘的状态,此时需要着手选题显得极其被动。再如对毕业论文写作有直接帮助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性质几经异动,最终受总课时的限制被迫取消。对于当前课程的考核方式,虽然设立了试题、课程论文、制作作品、实验操作、口试和其他几种类型,但受传统习惯的制约和影响,目前的形式仍以必修课闭卷考试和选修课开卷考查的方式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也无法养成定时温习的习惯,而等到课程结束才死记硬背考试重点,这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专业知识的牢固性、专业领域视野的开阔性无半点裨益,在这种惯性考核机制下培养出的学生不可能获得人才培养方案中期望的理论知识和各种能力,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无法反映出四年专业教育的痕迹。

三 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精简毕业论文执行环节,提高实施效率

形式主义是官僚作风,任何环节的设立应当是为提高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效率和质量服务。(1)鉴于选题对于文章质量和写作过程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实施过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议保留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四大环节。(2)同时需对应删除与之相呼应的一些表格,并简化表格的填写内容。(3)对已发现一些不利于实际操作和影响论文执行效率的环节,教务处会与有关部门对各学院就论文工作对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民意调查,以修订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工作条例和管理文件。(4)为解决学生的疑惑并有效提高其写作效率,各教研室可针对自身专业编写《选题指南》、《历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汇编》、《专业英语词库和句型》等并逐年进行更新。(5)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反馈机制,完善教务处网站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施无纸化办公,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教师不仅能在线填写空表,也能让填写了内容的表第一时间被学生查看和下载,各阶段需严格限定时间,以保证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规定和教师的要求顺利完成任务。

2.完善考核标准,适时引入奖惩机制

针对当前较为松散的毕业实习纪律进行可控的约束和监督,可将全过程分为准入、前期、中期和后期四个阶段。准入阶段可结合选题指南设计包含各方向的综合专业知识问卷,以甄别学生适合的专业方向,减少选题的盲目性,同时对导师进行担任资格的检验;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各项检查细则并落到实处。建立一个论文评判质量非形式的检查机构,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最终把关。适当引入奖惩机制,以奖励为主,表彰优秀学位论文的师生,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能力业绩的考评、职称晋升与此适当挂钩,对于修订补充管理文件和质量标准的教务人员也可设立优秀教学管理奖,通过调动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论文质量。对于出现造假、抄袭和拼凑现象的毕业论文,应追究学生及指导教师和相应的教研室的责任,并根据具体情况通告批评或予以处分。

3.强化质量意识,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

毕业论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他任何教学环节都无法代替。在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之前,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有清醒的认识并笃行之,尽好指导老师应尽的职责。同时应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一个良心工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端正自身态度、进行道德自律,抛除功利心,才能认真履行论文指导的工作职责、使投入精力指导下的学生毕业论文如期达到高质量并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4.加强教师科研素质,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业务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及良好的人格修养。鉴于本系中级职称的教师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学校应重视和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导师配备事宜,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多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会议,加强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机会让其挑起科研重担,制定创新机制使真正有能力者脱颖而出。还应在本专业内、同一教研室内组织论文指导方法经验交流会,让更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自如应对指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5.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服务于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研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亦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梅兹曾指出:大学制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授研究,这是它骄傲和名闻遐迩的原因。前述专业性不强、科学性和创新性不够的质量问题,便源于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平素未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因此,课堂上需及时更新,以反映前沿动态,讲授知识点时需结合科研项目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知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开展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多布置平时作业,提交课程小论文,替代期末一考定成败的考核机制,既消除了学生背背重点就能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又可通过求解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培养兴趣点,锻炼其基础写作能力。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既要尊重学生意见,欣赏其独特见解,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以各类竞赛为依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并适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的申报、组织、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和撰写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海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1(5):90~93

[2]江平.论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0~152

[3]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1):40~43

[4]潘昊.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新西部(下半月),2011(11):138、195

[5]方江振、聂明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6):68~69

[6]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高教管理,2007(12):110~111

[7]陈金湘等.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解决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3~126

[8]付以琼.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J].图书情报,2009(11):72~73

[9]逄玉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2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郭亚东 朱红梅

上一篇: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社会实践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