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论文

2022-04-20

【备考指导】1命题规律分析:本专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1)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传统自然经济及其解体、洋务运动及其创办的军事与民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创办的民族工业、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的调整与改造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论文 篇1:

法国民族问题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了极大发展,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跨时代跃升,这与党及国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分析少数民族的实时状况所制定并贯彻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是紧密相关的。文章基于法国民族政策现状、问题、挑战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就其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启示意义做出研究和建议。

【关键词】法国 民族政策 民族问题

通览古今中外正反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发现,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始终是影响其长治久安的核心问题,而在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民族问题是我们必须处理好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工作贯穿了党和全国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为此在指导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具体对策上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对我国民族政策不断完善,以适应各民族及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法国民族政策和展开具体化分析,以期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坚持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法国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

法国民族构成及其跨国移民状况。法国现行宪法第二条规定:“法兰西是民主、社会、难以分割的共和国,它保障所有辖下公民不分出身、性别、年龄等,尊重一切信仰,在法律面前所有人一律平等”①。宗教信仰和民族成分并未被法国政府列为人口登记的内容,也未对两者进行官方意义上的数据统计。作为世界上现代民族确立最早的国家之一,法兰西民族通常是法国的代名词,但是在一项非官方的调查数据中显示,法国除占全国人口八成以上的主体民族法兰西人以外,其他诸如阿尔萨斯人、布列塔尼亚人、科西嘉人、嘉泰隆人等少数民族数量也相对庞大,而他国移民(如非洲裔黑人、亚裔、阿拉伯人等)及其他民族数目也非小数②。由此可见,法国也是一个与我国相似的多民族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开始运用移民紧缩政策来严格控制移民人口的快速增长趋势,然而,其跨国移民人口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仍在不断加剧,尤其是非裔、亚裔等人口基数的膨胀,促使法国民族构成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特性。

民族构成日趋多元性、少数民族快速壮大、日臻多样的文化特质,既为法国社会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源动力,也对其社会族际关系方面的应对产生挑战,针对国内族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法国政府对此相应的准备显然还不够充分。

法国民族问题现状。当代法国民族问题的构成颇为复杂,大体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伴有宗教文化因素、以族裔为单元的移民问题;第二则是以地域为单元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的民族主义运动逐渐活跃,民族冲突如星火燎原般骤然生发,当时冲突爆发的主要地区集焦于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完备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岛屿及边境地区,例如巴斯克地区、科西嘉岛等。之前的民族主义运动尚算温和,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激进民族主义出现,并且表现出分离主义倾向,诸如“科西嘉民族解放战线”等地方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断成立,这些组织通过武装暴力活动来“实现”其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理想。进入七八十年代,法国的民族分离主义演变成燃油之势,每年上千起的暴力活动带给法国政府和人民巨大的人员及财产损失。以上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由于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法国其他地区的不平衡;第二是强烈抵触法国政府实行的隐性同化政策。其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直至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日渐平息。

从目前的形势分析,民族分离运动对法国政府造成的威胁已微乎其微,但对其社会族际关系的深度映射确实客观存在,比如,直到今天法国科西嘉岛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其岛上很多人依旧要求实现独立。

近年来,法国移民问题性质上渐趋复杂化,这个特性是在“巴黎骚乱事件”发生后逐渐彰显的,其移民问题的主要集中范围是非洲裔黑人和穆斯林群体,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法国,主体民族和人口比例超过两成以上的少数族裔之间存在程度各异的隔阂感和难认同感,这其中表现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穆斯林群体,

由于经济、行政、种族歧视等因素影响,法国的非裔、穆斯林裔以及亚裔等少数民族,在法国社会生活中缺失平等感,比如,2009年一份巴黎大学的调研报告显示,“在条件相当情况下,求职者带有阿拉伯裔或非裔等姓氏的简历要比带着法国主体民族姓氏的简历,所获得回应次数少上五倍以上”③。此外,以他国移民为目标暴力排外事件也屡屡发生,比如,在2013年的6月14日,中国六名留学生在法国被暴力袭击,这是一场被法国警方定性为暴力排外事件。

从移民问题根源分析,某些法国人认为是宗教信仰和文化相异而产生冲突,然而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之间固然有差异存在,对不同民族间的沟通了解也的确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从本质上分析,法国民族问题近年来不断凸显绝非偶然,也非仅是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更大的根源是法国传统文化认同感及其政府政策导向。

法国民族政策及民族文化认同感。一直以来法国的族际关系主要通过外在的,由法国政府实行的隐性民族同化政策,以及内在的,通过法兰西文化认同感,这两方面共同协调构架。首先,我们将目光锁定于法兰西文化认同,此文化认同是法国社会的最显著特征,其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基本因素:第一为共同拥有的悠久历史;第二是想象的或真实存在的高卢人血统;第三为明确的、整套的法式制度和传承,具体表现为平等自由的国民价值观;第四是基于人文主义的世俗世界观;第五在文学、饮食、语言等领域追冀法兰西传统文化的渴望。在法国占主体地位的法兰西民族眼中,法国文化等同于法兰西民族文化,为此所有法国公民均应认同法兰西民族文化,并且在语言上选择法语,而且,此文化认同感表在世界各地海外法国人中特征表现显著。

其次,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政府针对处理族际关系方面的策略一直向促进少数民族和跨国移民在各个方面实现法兰西化演变,并希望借此强化公民对法兰西民族的国家认同感。这种对社会群体一体化、和谐化等策略的强调,正是基于其民族同化政策,具体范式可以表现为:中央集权、教育体制集中、法语地位凌驾于少数民族语言和区域性语言之上。

目前,法国并未设置专门协调处理民族问题的部委级政府机构,也未指定基于民族及宗教身份进行区别对待的专门民族政策,而是把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政策分流到国家公共政策体系中,具体分布在移民政策、社会福利等方面。这种似有似无的“民族政策”也被称为“共和模式”。法国政府认为国家应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对民族、宗教等身份不应刻意区分,这是因为区分本身就意味着将法兰西民族分割为不同的群体,将导致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出现。

法国“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表征貌似平等,然而对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造成的各民族“事实不平等”,及表现显著的民族文化差异“恰好”忽视。况且,共和模式以公共政策面目问世并实施时,其手段则必然强制化或制度化,其结局必然要求少数民族放弃自身民族特点,并且通过一些适应性过程将其由主导民族同化。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这项政策也意味着其自身民族特征的灭亡。

此外,在恢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法国政府也对其给予了一定政策支持。但从2010年以来,民族政策又被法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更为强硬和强势的措施开始出现,其中,诸如加强对入籍移民的控制、收紧入境人数、颁布“罩袍禁令”,通过撤并移民、国家认同和团结发展部、加大对非法移民打击力度等,来实现其民族文化政策的明显的一元化倾向。显而易见,欧洲国家目前所实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步履维艰,发展困难重重,但法国政府并未对现行民族政策从根本上改革,而是对原先的共和模式坚守并强化。

共和模式政策通过强化后,究竟能否有效解决和缓和法国民族问题,尚值得商榷。为此法国政府不得不背负上共和模式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其在民族共和道路上如履薄冰,对此我国在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时要深以为鉴。

法国民族政策对我国民族政策完善的启示

法国是一个发展成熟、经济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则是正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虽然都是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但在具体国情、社会价值观、文化元素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一些相似问题并不具备可比性。但是,在如何促进民族和谐,协调民族关系,完善民族制度等方面,汲取法国解决其民族问题的政策得失经验,依旧对我国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极具意义。

从国家制度层面分析,应坚持我国民族政策不动摇。在处理民族统一问题上,法国将国家统一放在首位,无论其民族文化认同和共和模式的实施,均体现了法国政府对建立和谐相处民族关系的实践尝试。我国民族政策与我国具体国情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两者是相一致的,它不仅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团结平等及共同发展发展进步,也符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所以得到各民族的衷心拥护,因此,必须坚持我国民族政策的毫不动摇。

只有坚持我国民族政策,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的长久治安。保持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合法性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一国政府确立权威、促使民族认同的前提,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尤其应如此,我国民族政策首位实现目标即是维护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国家最高核心利益的要求。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证主权和领土完整,其民族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实践必然遭受失败。

确保少数民族各项权利得以保障要求坚持我国的民族政策。全体人民均具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而少数民族作为我国人民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必然享有这种权利。这也是宪法、民族自治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补充等三大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少数民族既享有作为我国公民所具有的个体权利,同时,也享有作为少数民族所具有的特殊集体利益,即民族自治权和其他相关的特殊权益,这对少数民族有效参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对少数民族而言,仅仅政治上的平等是不够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的现实鸿沟上存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成为必然区属。坚持我国民族政策对动员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帮助和加快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使少数民族对我国国家、社会、文化等方面认同产生强化。

透过政治体制和机制层面分析,应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我国和法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相似性,第一,两国的政治体制均非典型分权体制,在不能通过分权透彻来制衡政府状况下,法国政府经过长年探索研究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民族政策监督机制,值得我们借鉴;第二,法国具备良好的国民监督传统,其监督风俗历史悠久,我国在这方面受制于国史和民众素质的局限而开展较晚,应向法国借鉴学习;第三,从演变过程分析,法国政府创立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监督机制,经验积累上我国与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应对其鉴伪取真。

法国民族问题的相关法制相较我国更完备完善,我们应对此学习借鉴,但仅仅是法治完备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相应的监督机制应同时配套完善,两者有效配合,才能让此方面立法目的得以实现。

从工作操作运行层面分析,应注重改善民生,明确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民生问题在我国目前愈渐突出,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前提正是要提供基本的民生保障。法国民族服务体系非常健全,对民生改善也非常重视,并通过政府跨部门政策和战略等措施,来解决少数民族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对此,我国应借鉴法国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改善各民族民生。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制定少数民族区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完善相关社会救助体系。法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完善,尽管依旧存在收入差别,但由于其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各阶层对国内收入差距基本上可以接受,其社会保障体系也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安全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但与法国相比依旧任重道远。

保障少数民族就业权利,促进其就业相关政策完善。针对帮助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法国制定了许多专项培训计划,同时将政府力量更好地运用到推进民族多样性和平等性。我国应制定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规划和专门性就业政策规划,落实少数民族的就业平等和教育平等。

从价值观导向层面分析,应增强国家意识和正确民族价值观的教育。开展全民正确民族观的教育培养工作。法国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通过社会各界全员参与的,由政府进行主导,由学校作为主要渠道,通过教育来培养正确的民族观念,由民间组织作为教育培养的补充。

民族价值观与我国的基本制度密切联系在一起,对我国社会意识的方向和趋势产生重要影响,培养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应与我国教育建设落实到一起,同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配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各级学校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效能,加强对学生文化观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观念的前进方向,坚持和谐的民族关系理念,引导学生、进而引导全社会正确民族价值观的形成。

提升全民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应对民族关系的排头兵,对学生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认同工作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民族关系的走向。法国政府多年实施政府主导、学校参与、民间组织配合的政策,来提升学生对这方面的认知和认同,取得了极大成效,我国应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加强公民,特别是学生方面的意识教育工作,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学习借鉴法国公民教育方式,构建多层次、统筹性强、方位全面的公民教育体系,让全民国家意识和全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应借鉴法国有益、有效的民族政策,强化我国民族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明确民族工作和服务体系,改善各民族民生,加强国家意识和正确民族价值观培养,以增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并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我国民族政策。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注释】

①《现代第五共和国最后修改宪法》,第[2008-724]号,2008年7月23日。

②[美]戴维·莱文森:《世界各国的族群》,葛公尚、于洪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社,2009年,第49~53页。

③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中国民族报》,2010年7月30日。

责编/张晓

作者:郑炬文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论文 篇2: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专题复习

【备考指导】

1 命题规律分析:本专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1)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传统自然经济及其解体、洋务运动及其创办的军事与民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创办的民族工业、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的调整与改造等。

(2)命题观点主要有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兴起;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先河,抑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国初年(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等。

(3)考查角度主要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因素及特点;联系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考查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联系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欧风美雨)和洋务运动,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联系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结合起来考查;联系西方的工业化(如英国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考查洋务运动及其军事工业的特点。

2 专题复习线索:本专题要紧紧围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这条线索来复习。

3 专题复习方法:本专题对基本史实的梳理可以围绕专题线索列表归纳,通过表格整理历史基本要素(阶段、特征、时期、原因、概况、影响、认识等)。

4 专题复习注意点:本专题复习时首先要注意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尤其是晚清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短暂春天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较快发展时期;其次要注意将其与近代民主革命与救亡图存(必修1)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必修3)相联系;再次要注意深层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探索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重难解析】

1 全面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的实业救国思潮。

“实业救国”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是爱国进步的;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要想发展民族工业,就必须先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

2 全面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

(1)产生: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自然成长,主要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诱导下产生;产生条件不充分,缺乏必备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

(2)部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主要是纺织业),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3)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早;自然经济分解早;自然、社会条件好;工业发展基础厚)。

(4)发展艰难: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于夹缝中生存。

3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1)经济上,在经济多元化格局中,代表进步的方向,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如辛亥革命等。(3)思想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不断解放,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

4 推动和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设会环境):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掠夺;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近代长期动荡的政局;传统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等观念的影响。

(2)推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推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客观影响(提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的推动(甲午战后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自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封建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张謇等)。

【问题延伸】

视角1 比较中西近代工业化起步看中国近代化艰难。

视角2 比较一战期间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不同之处。

视角3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后,民族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为了开辟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道路而进行的不懈探索与实践。

视角4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时期,也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误区透析】

1 易混易错点一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又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这里表述的是指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不是整个帝国主义列强。相反这一时期美国和日本还加剧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基本形成独霸中国局面。

例1 丘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②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④中华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此扶持民族工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而美国则加剧侵略。所以③表述不准确。

2 易混易错点二洋务派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洋务派的军事工业都是官办,由清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军队,不投放市场,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动力。洋务派民用工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创办,产品可以投放市场,目的是辅助军事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由私人投资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手工工场主等,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投放市场以获取利润。但民族企业规模小,缺少政府保护,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例2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搜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都具有这种特征的一项是(

A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

B 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C 汉阳铁厂、上海发昌机器厂

D 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近代民族企业主要特征是私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机器生产,通过剩余价值以获取利润。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都属于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不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之列。

3 易混易错点三

民族资本主义近百年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政府的政策不尽相同

甲午战争后,在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调整了经济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间资本迅速向工业资本转移。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保护工商业和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等。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新中国刚建立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经历了从合理调整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变化,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通过和平赎买,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使民族资本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例3 中央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以法令形式明确规定“实业为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这是下列哪个政府对待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A 晚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南京国民政府

D 新中国政府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突出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实施的政策对民族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应易混易错点三的解释,可见将“实业”放在国计民生突出位置,使“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并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的是民国初年的南京临时政府。

作者:李南亮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论文 篇3: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摘 要:文章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III,以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2000~2011年我国民族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数据为数据来源,绘制并分析了十二年间年我国民族学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及作者共现图谱,可视化的呈现了我国民族学这十二年来的研究热点、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及民族学科研合作情况。

关键词:知识图谱 民族学 CSSCI 共引分析 共现分析

Mapping Chinese Ethnology Research Development Based On CSSCI(2000-2011)

1 引言

知识图谱是在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国外对知识图谱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美国、荷兰等国外的学者对知识图谱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2-3]及可视化软件[4]。本研究选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作为可视化工具,以CSSCI(2000~2011)年间收录民族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文为数据来源,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及作者共现图谱展现我国民族学的研究发展历程。

近年来,得益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提出[5],已有学者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展开对民族学学科知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鞠秀芳以CSSCI(2004~2006)年民族学期刊的引文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被引用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6]。李平借助CSSCI ( 2000~2007)数据,利用引文分析法,对民族学学科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了统计,推出该学科领域最有学术影响力的108种国内外学术著作[7]。万接喜借助 CSSCI( 2003~2007)年度民族学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利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民族学期刊的引用数据进行了探讨分析[8]。严明以CSSCI(2000~2008)年民族学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民族学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多方面的统计与分析,同时还对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9-10]。

本文采集了CSSCI数据库中2000~2011年我国民族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文数据,以此作为知识图谱数据来源。在可视化分析前,文章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和清洗,删除未标注作者文献及网络引用文献。在此基础上,通过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及作者共现等图谱分析我国民族学研究发展历程。

2 民族学来源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通过绘制2000~2011年民族学整体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将这十二年来民族学的研究内容直观地在一张网络图谱中展示出来,进而揭示我国民族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及其演进。以两年为时间切片,聚类阈值试验后,得到图谱节点数234,连接数307,经Pathfinder算法修剪后得到连接数190,最后得到了民族学来源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1)。

图像聚类结果中,关键词相关参数为频次(Frequency)、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突变值(Burst)。频次表示当前关键词次数,中介中心度为当前节点在网络图谱中的结构位置,高中介中心度代表网络中的桥接者,中介中心度大于等于0.1的节点被定义为关键点。突变用来阐述某个知识单元的频次是否及何时有大幅上升,同时可以发现一个特定的连接在短时间内是否显著增强。图谱聚类效果由模块化参数(Modularity Q)表示,其值位于0.4~0.8之间为佳。

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按照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与否,节点大小与其代表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大小成正比,圆环的颜色代表年代信息,随着年代的递进颜色由浅入深,节点从里到外不同颜色圆环的厚度与对应年份的出现频次成正比。节点间连线的颜色代表其共现的年份信息。由此,可以通过节点的颜色和圆环的厚度来清楚的看出其代表的关键词每年的出现频次。红色外环的宽度与其突变率成正比,表明这类关键词一经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下面列出上图中出现频次90以上的关键词30个(见表1)。

从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类学、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研究学者们使用最多的关键词且大多是中介中心度都大于0.1的关键节点。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及其出现的年份信息,特绘制关键词Time Zone视图(见图2),该视图是由一系列标识时区的颜色相间的柱形区域构成,这些时区按照时间顺序从左向右排列,节点的位置代表其出现的年份信息,由此可以直观的看出各年度出现的关键词。

综合表1、图1和图2中的信息并及聚类结果,整体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学学科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这几年的研究重点总体没有产生过大的变化。下面将这十二年我国民族学的研究主题归纳为如下六大领域并分别阐述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1)民族文化研究,其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文化变迁、文化交流、多元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热点关键词。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得到了我国民族学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充分表明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民族文化研究乃至促进整个民族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民族区域政策一直是这十二年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核心领域。随着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政策在从基本的保护政策向维护民族和平、团结以及促进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及全面发展的方向演变。包含的热点关键词有民族政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民族认同、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等。尤其2002年左右的小康社会,2004年左右的和谐社会以及2006年左右的新农村建设等理论的提出对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以及民族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民族经济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包含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等热点关键词。尤其是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发展我国西部民族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关键词在2002~2004年间仍是学术热点,在2005、2006年左右逐渐衰退。

(4)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其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包含少数民族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才培养、民族院校、高校等热点关键词。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轨迹为: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大学生—人才培养—民族院校—高校。可见随着社会以及各民族的日益发展,我国民族院校高等教育也是民族学研究的热点。

(5)少数民族研究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关注的热点领域。包含回族、藏族、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热点关键词。其中藏学研究在2008年得到了我国民族学学者的广泛关注,体现了特定少数民族在我国民族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6)人类学研究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包含热点关键词有人类学、人类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等。我国民族学中的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如对蒙古族人类学的研究。

3 民族学文献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2000~2011年整体的文献共被引图谱,来揭示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进。以两年为分片,聚类阈值试验后,得到节点数312,连接数313,可视化聚类视图见图3所示,相关参数参见上节。

图3中根据文献的被引频次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节点大小与所代表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颜色代表年份信息,每个节点由里到外圆环的厚度表示对应年份的被引次数,节点间连线的颜色表示这两篇文献共被引的年代信息。下面列出图3中被引频次大于30(包含30)的文献共26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

表2中26篇引文可看作2000~2011年的重要知识源流,可以清楚的看到大部分是图书,表明这些著作对这十二年来民族学的学术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十二年中介中心度较大的关键文献有:中共中央统战部1991年的《民族问题文献汇编》、邓小平1994年的《邓小平文选》、刘先照1994年的《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林耀华1997年的《民族学通论》、马戎2001年的《民族与社会发展》、马戎2004年的《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胡锦涛2005年的《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图3中突变率排名前十的引文按发表时间及出版时间排列依次是: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99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93)、司马迁《史记》(1996)、司马光《资治通鉴》(1998)、脱脱《宋史》(1999)、欧阳修《新唐书》(1999)、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2006)、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2004)、苏新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2008),这些文章与著作主要包括领袖著作、历史文献及民族学著作,其中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对我国学者研究全球化下民族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马戎的《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对我国学者通过社会学研究族群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得出我国民族学引文随着时间的推演进程,特绘制了Timeline视图(见图4),按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图中节点所在的位置表示所代表引文的发表时间,各条横向粗线的长短代表各个聚类所跨时间的长短。

可以发现,引文发表年份分布在1960至2010的时间段内,并主要集中在1985到2005年间。通过综合图3的聚类信息以及表2的各个指标信息和图4的引文年代及研究热点与知识源流间的对应信息,结合对这些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将2000~2011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引文归纳为以下五大领域,并给出各个领域对应的知识源流演进的关键路径:

(1)民族学基础理论。这十二年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知识源流随着时间的演进如下:1994年金炳镐的《民族理论通论》、1997年林耀华的《民族学通论》、1997年马戎的《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钟敬文1998年的《民俗学概论》、2001年沈林的《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宋蜀华的《中国民族概论》、2002年金炳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2004年金炳镐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2006年吴仕民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这9篇引文构成了民族学基础理论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2)民族文化。按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源流如下:1987年何锡章的《文化模式》、1988年杜彬彬的《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1989年贝尔·丹尼尔著,赵一凡译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94年高丙中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1997年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9年黄淑聘的《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2000年梁庭望的《壮族文化概论》、2001年滕星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2002年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的《文化论》、2002年萨林斯·马歇尔著赵丙祥译的《文化与理论实践》、2004年马翀炜的《民族文化资本化》、1999年格尔茨·克利福德著,纳日碧力戈译的《文化的解释》、2006年克利福德·詹姆斯著,高丙中译的《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这13篇引文构成了民族文化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3)民族历史。按入选著作出版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源流如下(史书类以影响力较大版本出版时间为准):1962年版班固的《汉书》、1965版范晔《后汉书》、1974版张廷玉的《明史》、1974年脱脱的《辽史》、1974年李延寿的《北史》、1975年的脱脱的《金史》、1975版刘昫的《旧唐书》、1975年版欧阳修的《新唐书》、1976年版宋濂的《元史》、1976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1977年赵尔巽的《清史稿》、1981年马坚译的《古兰经》、1983年余大钧的《史集》、1983年江应梁的《傣族史》、1983年道森·吕浦译的《出使蒙古记》、1986年陈庆英的《汉藏史集》、1988版司马迁的《史记》、1990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1年杨怀中的《回族史论稿》、1994年王钟翰的《中国民族史》、1994年尤中的《云南民族史》、1996年邱树森的《中国回族史》、1997年王建民的《中国民族学史》、1997年张声震的《壮族通史》、2003年白寿彝的《中国回回民族史》、2006年格勒的《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这26篇引文形成了民族历史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4)族群关系。按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源流如下:1998年孙九霞的《论族群与族群认同》、1999年黄淑聘的《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2000年纳日碧力戈的《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2000年郝瑞·斯蒂文著巴莫阿依译的《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2001年周大鸣的《论族群与族群关系》、2002年徐杰舜的《论族群与民族》、2002年周建新的《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2002年郝时远的《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和《民族和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2004年马戎的《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和《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2006年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这12篇引文形成了民族族群关系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5)人类学。按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源流如下:1987年王铭铭的《当代人类学》,1996年李亦园的《人类的视野》,1997年王铭铭的《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年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7年王名的《经济人类学》,1998年乔治·E·马尔库斯著、王铭铭译的《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1998年黄淑聘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1998年王铭铭的《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1999年李亦园的《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2001年陈庆德的《经济人类学》,2000年吉尔兹·克利福德著、王海龙译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2002年施琳的《经济人类学》,2002年庄孔韶的《人类学通论》,2004年费孝通的《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004年彭兆荣的《旅游人类学》,2004年鲍伊·菲奥纳著、金泽译的《宗教人类学导论》,2005年拉波特·奈杰尔著、鲍雯妍译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2006年巴纳德·阿兰著、王建民译的《人类学历史与理论》,2007年李绍明的《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这19篇引文形成了人类学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4 民族学作者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2000~2011年作者共被引图谱以发现对这十二年我国民族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从另一角度窥视民族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动向。以两年为分片,聚类阈值实验后,得到节点数284,连接数226,可视化图谱如下:

图5中节点大小与其所代表作者的被引频次大小成正比,通过设置中介中心度的阈值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可以清楚的看到费孝通、王铭铭、马戎、宋濂、李亦园、毛泽东位于图谱的中心位置,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表明这些学者在我国民族学领域的知识流动和控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合并与优化调整,得到2000~2011年被引频次大于100的前40位高影响学者(见表3)。

可以看到费孝通、马克思、邓小平是对我国民族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三位学者。另外马戎、王铭铭、林耀华等人的文章也被较多人多人引用,对我国民族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更直观的辨清这些被引作者的具体影响领域,通过CitespaceIII的自动聚类标签算法LLR来对图5中各个聚类进行标注(见图6)。

图中带#号标签词语表示对应聚类的标签,可以作为参考,结合类目词条进行进一步分析。综合图5、6以及表3,并通过查证这些被引作者对应的高被引文献内容,作进一步的归纳、合并和分析,可以将这些被引作者划分为如下五大领域的学术群体:

(1)民族学基础理论。该领域的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金炳镐、林耀华、马戎、钟敬文、沈林、宋蜀华、吴仕民等。

(2)民族文化。该领域的被引作者较多,国内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锡章年、杜彬彬、高丙中、黄淑聘、夏建中、滕星、马翀炜等。国外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贝尔·丹尼尔、马凌诺斯基、萨林斯·马歇尔、格尔茨·克利福德、克利福德·詹姆斯。

(3)民族历史。该领域的被引作者较多,其中较多高被引为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其关键高被引作者有:班固、范晔、张廷玉、李延寿、脱脱、刘昫、欧阳修、宋濂、赵尔巽、司马迁、司马光。近代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余大钧、江应梁、陈庆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杨怀中、王钟翰、尤中、邱树森、王建民、张声震、白寿彝、格勒。

(4)族群关系。该领域的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孙九霞、黄淑聘、纳日碧力戈、周大鸣、徐杰舜、周建新、郝时远、马戎、王明珂。

(5)人类学。该领域的被引作者较多,国内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王铭铭、李亦园、夏建中、王名、黄淑聘、陈庆德、施琳、庄孔韶、费孝通、彭兆荣和李绍明。国外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乔治·E·马尔库斯、吉尔兹·克利福德、鲍伊·菲奥纳、拉波特·奈杰尔和巴纳德·阿兰。

可以发现,民族学文化、民族历史以及人类学三个领域拥有的高影响力作者最多,尤其是民族文化和人类学,除了较多国内重要学者外,还汇聚了较多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另外需说明的是这五大领域并不是互相孤立的,研究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一些高被引作者同时对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贡献。

5 民族学作者合作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作者合作图谱以揭示这十二年我国民族学学者间科研合作状况,从另一角度揭示民族学的研究特征。以两年为切片,聚类阈值实验后,得到节点数94,连接数29,可视化图谱如图7所示。

图7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作者,节点有连线表示作者间有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作者间合作的强度,连线的颜色表示作者间首次合作的年份。在图7中,可以看到在满足阈值条件的94位作者中,有过半的作者没有和其他作者合作过,图谱整体比较松散稀疏,没有一个节点是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节点,表明该网络图谱中各个聚类间的连接甚少,缺乏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关键作者,民族学学者合作网络的整体情况不理想。但网络图谱中存在一些小团体,可以明显地看到图7中心位置上的分别以金炳镐和徐杰舜为高产作者的两个较大群簇,另外还有两个较小的团体,通过进一步考察可以得到:

(1)以金炳镐为核心的团体。包含的其他成员有:石亚洲、张勇、周传斌、熊坤新、青觉、严庆。通过查证可以发现金炳镐、石亚洲、熊坤新、青觉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而周传斌、严庆都曾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这6位作者组成了合作群体,其在民族基础理论研究和民族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发展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金炳镐的《民族理论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等。

(2)以徐杰舜为核心的团体。包含的其他成员有:王建民、丁宏、胡鸿保、张丽梅、马伟华、张有隽、滕星、王铭铭、林敏霞、彭兆荣和肖坤冰。通过查证可以发现这12位作家全属人类学的研究者,因此形成一个群体。其在民族史、民俗学以及人类学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代表作有徐杰舜的《中国民族史新编》、《汉族民间风俗》、《人类学与乡土中国》,王铭铭的《当代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建民译的《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等。

(3)以高永久为核心的团体。包含的其他成员有:刘庸、陈纪。通过查证可以发现高永久、刘庸同属兰州大学,陈纪曾毕业于兰州大学。其对民族政治、民族社会学、民族宗教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代表作有高永久的《民族政治学概论》、《民族社会学概论》、《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以及刘庸的《浅析世界宗教的发展趋势》等。

(4)以秦红增为核心的团体。包含的其他成员有:周建新、刘志军。通过查证可以发现秦红增和周建新同属广西民族大学。主要代表作有秦红增的《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观》、《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等,其对文化人类学和科技人类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

6 结语

本文基于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2000-2011年我国民族学来源期刊的发文和被引数据为样本,使用知识图谱工具将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单元间的交互关系通过可视化的图谱展示出来。文章通过构建我国民族学学科整体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与作者共被引图谱和作者合作图谱,可视化的呈现了我国民族学学科研究热点、对民族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著作、高影响力学者及学者合作情况。

参考文献:

[1]Small H. Co-citation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73,24(4):265-269.

[2]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3]Leydesdorff L, Carley S, Rafols I. Global Maps of Science based on the new Web-of-Science Categories[J]. Scientometrics, 2013, 94(2): 589-593.

[4]CitespaceIII[EB/OL].[2013-12-10].http://cluster.ischool.drexel.edu/~cchen/citespace/download.html

[5]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 2008, 29 (1): 35-42.

[6]鞠秀芳. 民族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66-77.

[7]李平.我国民族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CSSCI(2000~2007年)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71-80.

[8]万接喜. 民族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11,(8):230-234.

[9]严明. 我国民族学研究状况分析——基于CSSCI(2000~2008年)数据[J]. 民族学刊, 2010,(1):19-23.

[10]严明. 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基于2000~2008年CSSCI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11):233-237.

作者简介:吴俊(1965-),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文献信息学;史明明(1989-),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文献计量。

作者:吴俊 史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