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设计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VR技术又称为虚拟现实技术,最初出现在美国,历经多年发展演变成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该技术主要功能是对环境进行仿真,以实现人机交互。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现实环境,联合感知系统、三维技术、传感设备与计算机自动化技能促进多源信息的有机融合,建立交互式三维实景与仿真式实体系统,使用户能够体验环境,进行人机交互。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水池设计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池设计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胜景之所

“体育与生态共生,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奥运场馆设计建设的创新方向,也是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说。
李兴钢于2017年3月16日绘制的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冬奥村及赛区入口安检广场设计草图。

延庆赛区。延庆赛区是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其核心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的海陀山区域、小海陀南麓山谷地带,南临延庆盆地,邻近松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延庆赛区核心区包括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和两个非竞赛场馆—山地新闻中心、冬奥村,以及大量配套基础设施。

雪车雪橇中心总体轴测。

李兴钢绘制的延庆赛区草图。

李兴钢学习和从事建筑已逾三十年。2002至2008年,他担任北京2008年奥运会“鸟巢”项目的中方设计主持人;2017年起,他又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作为几乎唯一的“双奥”主场馆设计师,李兴钢见证了“鸟巢”平地而起于城市,也亲历了冬奥场馆营造于自然山林之间。

“虽然都是奥运的主要场馆,但它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被时代赋予的任务也不同。”李兴钢说,“‘鸟巢’是宏大而彰显的,它完美诠释了中国举办一场无与伦比奥运盛会的热情,以及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胸怀;延庆赛区场馆是低调而消隐的,传递着自然与人工互成相生的中国文化精神,回应着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这是另一种自信的表达。”
最具挑战的冬奥赛区

延庆赛区核心区包括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和两个非竞赛场馆—山地新闻中心、延庆冬奥村,以及大量配套基础设施。

在李兴钢绘制的众多延庆赛区草图中,有一幅似立轴的中国山水画,是他对延庆赛区最初的设计想象。“延庆赛区选址于海陀山区,拥有北方山林环境的雄浑和四季分明,可以说是我比较喜欢的环境,但又极具挑战。”李兴钢说。

高山滑雪赛道和雪车雪橇赛道极大的落差和极高的滑行速度,对场馆的竞技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缺乏这方面设计、建造以及管理运行的经验;海陀山“高山、密林、深谷”的环境给规划、建设、运行带来极大挑战;人工介入如何增进生态质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这其间包含着对环境、生态敏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综合考量;国际语境下,延庆赛区需要实现冬奥会标准的赛事要求、体育与文化的融合要求,以及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建设的要求。
2017年6月16日,李兴钢在勘探时现场绘制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草图。

高山滑雪中心集散广场模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位于小海陀山南侧高海拔区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条竞赛道、三条训练热身道、一条利用施工便道改造而成的回村雪道、高山集散广场(含媒体转播区)、山顶出发区、竞速结束区、竞技结束区和中间平台等,以及配套的山体工程、缆车系统、造雪系统、技术道路和机动车道路系统。

每一个挑战都是一大难关,如何过关?

四年多來,李兴钢及其团队以场馆带规划,以设计带需求,以科研带工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通过“干阑”式架空平台结构,以点接触的建筑方式轻架于山地丛林之间;80%覆土设计的山地新闻中心,成为近零碳排放的特色示范建筑;创造性使用场地与场馆BIM融合设计,实现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与山体地形最高程度的拟合,最终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雪泵站、变电站、水池塘坝的景观化处理,使基础设施自然融入山林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让人工建设在对自然环境形成介入和影响后,将对生态的干扰降至最低;西大庄科村村民实现就地安置并为冬奥及冰雪产业服务,居住生活条件和工作生产方式都因冬奥会的举办而转变、提升;奥运会后,所有场馆都将形成宝贵的冬奥遗产,被长效运营和利用。

如今延庆赛区的冬奥场馆高质量地实现了设计目标,“四大挑战已经变成了延庆赛区的四大亮点。”李兴钢说。
营造的智慧

“鸟巢”是中外设计师合作的成果。在国家体育场方案的研究与确定过程中,李兴钢始终在向设计团队提示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中特别在意建筑形态的象征性。最终建成的国家体育场因其钢结构的外罩立面而闻名,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就像由树枝编织而成的鸟巢。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中心和雪车雪橇中心,因其场馆形态又被称为“雪飞燕”和“雪游龙”。

“雪飞燕”的名称来自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含索道站)的建筑形态。“我最开始设计山顶出发区时,有两点希望能够实现:一是足够轻盈,二是低于山顶。”在李兴钢最初的草图中,出发区像纸风筝,被缆车索道线路牵引,轻轻飘落于海陀山山顶,凌空展翅又似飞燕,与后来被大家称道的“雪飞燕”形象契合;出发区半嵌于山体之中,屋顶与山顶基本齐平,甚至比真正的山顶标高还要稍低。

“这是一种直觉。”李兴钢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重视“天人合一”,人工建造绝不会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低调地镶嵌于环境之中。“整体出发区建筑不高于小海陀峰顶的海拔高度(2198.38米),是对自然的敬畏。”

李兴钢还谈到了一个“巧合”。延庆赛区气候条件严苛,小海陀山山顶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2021年年初,山顶还刮起了14级大风。“但山顶的‘大风筝’完全经受住了考验,不仅是结构稳固,屋顶的木瓦片也只有少许松动。”李兴钢说。

在团队总结科研成果时,大家提到出发区结构做了风洞试验、使用了意大利进口专用钉固定木瓦等。但有一天,李兴钢突然想到,因为设计时没有把出发区置于山顶之上,山体就像棉被,从三面将其包裹,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它卧在山顶之下,又处在避风方向,即使再大的风袭来也基本是从其屋顶表面扫过。

“我非常感慨的是,虽然有科研技术的加持,但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文化发挥了更为根本性的作用。”李兴钢说,“这种敬畏自然的谦逊姿态,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与高山滑雪中心不同,雪车雪橇中心极具表现性。赛道形状和遮阳设计决定了它的形态,宛若游龙,自北向南蜿蜒在延庆赛区入口西侧的山脊之上。

海陀山区北坡地势大多过于陡峭,不适合做雪车雪橇赛道;地势坡度适合的可选南坡则易受太阳辐射影响,“为此,我们研发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使建于南坡的赛道冰面可以最大限度免于受到阳光等各种气候因素影响,确保赛事高质量进行,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李兴钢说。

遮蔽赛道的遮阳棚基于悬挑结构体系架设。比赛期间,观众、转播摄像机均可一览无余地观看整条弯道的比赛;遮阳棚尾部利用配重结构形成了屋顶步道,似山间游廊,可通向山顶出发区。

“我原来比较担心雪车雪橇中心在山地环境里过于抢眼,但当树木与场馆之间有了掩映关系,场馆若隐若现的效果开始呈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场馆大量采用木结构,并铺设了七万多平米的木瓦屋面。”李兴钢说。

遮阳棚和附属设施建筑的屋面所覆盖的木瓦,有些铺得早,有些淋了雨,有些在阳面,如今已经有了深深浅浅的不同,就像大自然中的生命,随时间、气候和环境而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变化。
场地的记忆

“对于东方审美中‘天人合一’更深度的理解是,纯粹的荒野自然不是最美的,完全排除了自然的人工世界,也不是最美的,人工适度介入的自然可能是最美的。”李兴钢说。

“鸟巢”项目结束后,经过对以往工程设计经验的深入总结和思考,李兴钢提出了“胜景几何”建筑理念,就是把传统文化、建筑创作与当代科技高度结合,通过“人工交互自然”和“技术引导意匠”,追求人工建造与大自然的和谐相融,达到一种互成共生的美好状态和情境。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摄影 郑亮

在满足精彩赛事要求的基础上,建设融于自然山林的延庆赛区,是对“胜景几何”建筑理念的一次落地实践,这就是李兴钢提出的“山林场馆、生态冬奥”赛区设计理念的由来。

2017年1月,在正式获得延庆赛区规划和场馆及配套设施设计资格后,李兴钢及团队进行冬奥村现场勘探时,在一片密林之下发现了一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村落遗迹,这个名为小庄户村的山村规模约3300平方米,植被覆盖下,房子的墙体、院落、水井、磨盘、石碾等显示出村民曾经居住的痕迹。

“當时我便将它画在了冬奥村的设计草图中,希望能够完整保留。”李兴钢说。

与往届冬奥村于城市或山间建设高楼不同,延庆冬奥村借鉴了当地传统的山村格局,若干合院组团依山就势,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叠落而下,并保留了大量原生树木。小庄科村遗址公园位于南北两大居住组团之间,是冬奥村的重要公共空间。

“山村、树木、遗址带有场地的基因和过去此地域人们的生活记忆和痕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场地的气质。”李兴钢说,“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居住在延庆冬奥村的时候,就能够充分领略到中国的山村文化。”

延庆赛区现在有三个“山村”,西大庄科村,是现代的山村,并有村民生活其中;小庄户村遗迹代表着过去的山村;延庆冬奥村又叫冬奥山村,面向未来。

“从我开始画下那幅设计草图,到把它变成效果图和工作模型,又经过这么多年一点点的逐步建造,今天再到延庆赛区去看,‘山林场馆、绿色冬奥’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理念已被实现,速写本上的小草图变成了海陀山中的大型实景当代山水画卷。”李兴钢说。“体育与生态共生,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奥运场馆设计建设的创新方向,也是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李兴钢工作室提供)

作者:田潇

水池设计建设管理论文 篇2:

VR技术在消防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VR技术又称为虚拟现实技术,最初出现在美国,历经多年发展演变成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该技术主要功能是对环境进行仿真,以实现人机交互。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现实环境,联合感知系统、三维技术、传感设备与计算机自动化技能促进多源信息的有机融合,建立交互式三维实景与仿真式实体系统,使用户能够体验环境,进行人机交互。将VR技术应用于消防给排水工程设计建设中,有助于优化消防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加强施工安全管理,降低施工风险。

关键词:VR技术;消防给排水工程;应用方案

引言

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发展给建筑设计和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给排水消防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功能的有效发挥。虽然在平时给排水消防设计的作用体现不出来,但是一旦发生火灾,高层建筑就必须依赖自身的消防系统进行灭火作业,因此保证给排水消防设计合理有效,保证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加强高层建筑消防能力的有力保障,是对人们生命财产的负责。

1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相关阐述

消防系统在建筑工程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安全系统,建筑一旦出现火灾后,消防系统就会对火势进行浇灭或者防止火势的蔓延。消防系统中给排水系统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起到水资源的存储、输送等,因此建筑工程中一旦发生火灾,给排水系统是否工作正常直接影响火灾的扑灭情况,威胁着建筑居民的生产和财产安全。所以想要不断的提升建筑消防质量,就要完善和优化消防给排水系统,无论建筑是否会发生火灾,都要保证消防给排水系统24小时的有效性,防患于未然。消防给排水系统的正常工作运行和完善、高效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也是实现建筑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2VR技术在消防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探索

2.1借助VR技术做好消防演练指导工作

提高VR技术在消防给排水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做到防患未然,降低火灾损失,须充分利用VR技术做好消防演练指导工作。在完成消防给排水工程施工作业后,应借助VR技术对火灾事故进行模拟,设计真实的虚拟场景,采取人为方式制造各种情况,促使消防工作人员切实感受火灾现场的真实性,聆听火灾声音,体验起火建筑的摇晃、被困人员的急救现场,明确认知火灾事故的不确定性,根据模拟场景中所需要的技能,提高自身应急能力和职业素养。

2.2消防供水、排水设计

消防供水和排水设计需要应用消防供水技术与排水技术,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在进行消防供水设计时,要预想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具体情景,进而保证关键技术的有效运用。高层建筑火灾持续时间一般为2至3小时,室外的消防用水量约为每秒三十升,室内每秒约为四十升。为了保证充足的消防水量,控制消防水池的安装数量,减少消防系统设计的成本,需要设计循环水泵和导流墙,并在建筑的避难层设置中转传输水箱,每层都要配备一个,每间隔两层设置变频加压供水系统,用来缓解给水压力,确保供水时管道水压正常而稳定。为了方便日常管理,设计人员要将公用的消防水池设计在较高的楼层,并在建筑群体的中心位置设计加压泵。为了方便排水,或通过重力实现较高楼层的稳定供水,可以将供水箱设置在顶楼;如果高层建筑长期处于氣温较低的环境中,需要在屋顶设置消火栓供水环管道,确保能够有效供水。在进行消防排水设计时,要求出排水量与用水量之间的比值,以便进行排水管的设计。如果排水系统的管道与其他管道有交叉,就要将排水管道设置在低于所有管道的最低点,尽量控制在供水管的下方,避免影响水压。设计人员要给地下室的室内进行地漏和污水泵的积水排出设计,从而保证消防水泵的合理有效安装,保证良好的排水效果;还需要在消防电梯的位置设计好不高于基坑的排水集水池,使得排水管道预埋在该位置的相应部位就能够正常排水,要在消防电梯排水泵中设置备用泵,对消防电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并在电梯门口应用挡水设施。

2.3做好给排水管网、防烟楼梯的设计

由于建筑物在吊顶后的公共空间会变得狭小,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设计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建筑消防结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作业,杜绝消防电梯与客梯合用,才能有效杜绝安全隐患。在设计防烟楼梯时,需要保证楼梯内部的空气处于流通状态。在设计防火门时,一定要保证防火门能够有效关闭烟雾,具备很好的密闭性能。对于水压检测和消防配排水管道网的安装施工来说,需要做好水压的合理控制,保证自动灭火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管道发生破损,势必会影响消防作业的顺利进行。

2.4消火栓设计

在高层建筑消火栓系统设计中,首要问题是确定合理的分区方式。高层建筑消火栓分区的标准是控制消火栓口静水压力在1.00MPa以下,一旦超出该数值则需要进行分区给水。通常来说主要有串联、并联这两种方法。其中,串联分区具有扬程低、使用功率小等优点,对管材耐压等级要求较低。而并联分区具有不同分区互相独立,互不干扰等优点,安全性能较高。且并联分区时,两个分区可一同使用同一消火栓加压泵,其优点在于占地面积小,电能消耗小且资金投入不大等。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能够结合具体设计要求确定相应的分区方法。另外,对于住宅小区等多栋楼共用一套加压及稳压系统的情况,要尤为注意整个小区消火栓分区的协调性问题。典型的案例是在小区系统已按最高一栋分区设置消火栓水管网的情况下,在进行其他总层数较少的楼栋时,只按本楼的系统复核了静压,且入口又未进行减少水管网静压的措施,造成了不容易发现的超压问题,作为一个技术细节,应引起设计人员的注意。

2.5运用VR技术做好消防施工设计作业

运用VR技术全面做好建筑消防施工设计作业,须准确把握三项基本要点:第一,运用VR技术优化给水网施工工艺。在给水网施工中,应充分借助VR技术科学布设消防给水管线,构建虚拟模型,使之形成完善的环状管网。第二,应做好给水管网试压工作,严格检测管网的严密性与强度,检测合格后再实施下一步施工作业。在安装消防管网的过程中,应精选钢管,确保钢管的直径达到100mm,应将钢管和专用管件紧密组合。一般情况下,需要为钢管与法兰的焊接处进行二次镀锌。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钢管接口处易生锈,进而引发漏水问题,应定期进行维护。

结束语

经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消防给排水系统是一项十分系统、复杂的安全性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消防给排水系统的正常工作运行带来不便。因此消防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常见的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消防给排水系统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好图纸,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进一步的提升消防给排水系统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时监督管理,充分的发挥出消防给排水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文文.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关键技术[J].门窗,2019(24):141.

[2]张淑娟.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的关键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5):24.

[3]龚红霞.关于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81-82.

[4]陆楠楠.建筑消防给排水施工中存在不足点及防治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4):21.

[5]邓杰,张艳焕.建筑工程消防给排水的设计要点[J].门窗,2019(22):168.

作者:王明才

水池设计建设管理论文 篇3:

论居民区景观中的水体运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体景观在居民区景观规划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居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水体景观现状的分析,发现现代居民区水景设计和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今后的设计中应当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的理水观,并全面把握现代水景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将传统理水观与现代居民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求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使水体景观在居民区中真正发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的目的,并通过对水体景观的合理运用,使其在居民区中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不仅为人所赏,更能为人所用。

关键词: 水体 居民区景观 作用 不合理现象

引言

社会经济在发展,人们的住宅条件在提高,人们的审美在进步,在居住区内即居民对环境的要求程度也在提高。水体景观在居民区景观规划中则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现代景观水体设计中,虽然设计者注重水体景观的设计,但是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和大量图片的研究表明,在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只注重水体景观的美化作用,而忽视对传统理水观的运用,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一些静水的设计则空而无物,且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人的亲水性。同时,不合理的静水设计造成了水体的污染,影响了水质,破坏了居民区整体景观效果。因此,水体设计要回归自然,从而使科技与自然、艺术与手工、传统与时尚有机地结合起来。

1.水景在现代居民区景观中的作用

水景的效果永无止境。它们既富于微妙的幽默,又赋予明了、坦率的幽默[1]。在传统居民区中,水景具有装饰、娱乐、观赏、休闲等作用,而现代居民区中的水体景观设计和建设,其作用不仅如此,更有了新的发展。

1.1水景的导向作用

在现代居民区内高层居民楼的繁杂坐落,使初入区内的人寻不到方向。而水景在居住区中,起到的是点睛的作用,因此有些大的人工水景往往设计在居住区的主路道上,利用这一点,它可以作为引导居民区走向的标志设计。

1.2水景的动态化作用

在居民区中放养动物是不现实的事情,而植物本身是静态的,整个园景就是一个缺乏活力的景观。水体具有可流动性,同时还可以在水中放养鱼类等可供观赏的、有动感的动物,这样就使水景成为打破景观静态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表现形式。

1.3水景开阔视野的作用

在居民区景观中绿色景观的地势相对于水体景观来说都较高,与水体低矮的地势搭配在一起使整个景观有了较强的层次感。低矮地势搭配在整体景观中可调节视野,隔着水景可以看到远处的景观,这是其他绿色景观办不到的。

1.4水景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

居民区中的高层建筑使风流动阻塞严重,造成空气的混浊、干燥。在现代相对封闭的居民区景观中设计水体,可通过水体蒸发提高空气湿度,同时也为人的亲水性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2.水体在居民区景观设计中的部分不合理现象

现代居民小区正在城市中不断“崛起”,这使得居住小区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更注重了水体景观的设计。放眼已建成的居民区中的水体景观,虽然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通过现存的大量图片和一些研究表明,在居民区景观设计中往往只注重水体景观的美化作用,而在合理运用水体景观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2.1忽视了对传统理水观的运用

传统水体景观的运用是以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它充分利用有利地势(如原有的坡地等),在原有的地形上使整个水景处于内外水体不断流动和循环中。正如古谚所说:“流水不腐。”而现代的某些水体景观为追求一时的美观而大兴土木改造原有地形,结果反而过大于功,在房地产热的今天,这种现象大有体现,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要合理运用原有地势,尽可能地使水体流动,最终达到水资源的循环和水景的长期效益。

2.2很多静态水的设计空洞无物

所谓静态水是与动态相对而言,静态水景只是说明它本身没有声音、很平静。实则,静态的水,多数都是在动的,只是水的流动缓慢[2]。现代居民区景观中很多静水设计仅仅为了体现在景观中有水的存在,而不充分考虑其合理利用,造成水景很空虚,松散而无神韵;只追求形式,不仅忽视水景的作用,而且忽视人的亲水性。这样,削弱了居民对景观的游览兴趣。而传统园林中的静水充分考虑水的清澈透明、可晃动的特性,通过投影、反光等手法使原本相对静止的水体有了动感,相对死板的局部水体有了活力,增强了静水水体空间的可观赏性。对待水体空间不同的存在方式,受用人群的反应也不同,而现代的居民区设计中并没有过多的考虑静水水体空间的设计是否合理。

2.3不合理的水景造成水体和周围环境的污染

走进已投入使用的居民区观察水景的设计效果,其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很多水景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水质,污染了周围空气,而且破坏了居民区整体景观效果,起到了很大的反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区内的水体大多为封闭水域,流动性差,众多人群的使用又造成水体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水景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水体的排污能力,充分了解和学习传统理水的开放性,装置设施增强水体的流动性和循环性,同时加强对水景的管理并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从水体本身和使用者等多方面排除水景污染的可能性,做到防患于未然。

2.4无水资源供应的水景造成的浪费

水景的建设前提是有水源,而在现代设计中,许多居民区规划者为了追求一时的水景效果,而不考虑长远整体利益,在干旱区投入物资建成了喷泉等水景,但因水资源短缺,从建成至今五六年基本是无水的干池状态。这种水景设计在现代设计中比比皆是。可以看出,在这些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即水资源短缺的事实,而盲目设计,致使出现问题。

通过对水景在现代生活中运用现状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水体在居民区景观设计运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水景运用中,设计者只注重视觉感受,而忽视景观的人性化。水景中除了水之外,另一类是水泥、马赛克等常见硬质材料,而水体本身的特性通过这种非人性化的硬性材质却变味了。同时,水景的目的是为人所用,但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以生活用水的断流作为水景运用,那么为创造水景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呢·环境的创造,重要的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而通过人工的取舍、组织、加工与创作,使其高于自然、精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3]。那么又如何做到环境的自然与人工的结合呢·

3.现状的分析及见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今中外的水景造园手法对水体运用各有见地,中国传统的理水手法也在园林史中创造了奇迹。这些对现代的水景设计皆有借鉴和启发,应该取其长,避其短,不断丰富现代水景造园手法。

3.1中国园林的传统理水观

3.1.1外水内用。

通过对古代各水体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手法可以看出,皇室贵族在建造园林中引用外部水体建设的水景十分可观,也从侧面反映了皇家园林的地域广博。

3.1.2山与水结合,创造自然氛围。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自古以来,山与水是常用的组合景观,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形式。山水依存所创造的景致更贴近于自然。在视觉上山水结合要使人产生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景自天成之感,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

3.1.3光影效果在中国传统园林的理水中得到重视。

树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实景与水影的呼应,水面特殊的模糊“镜面”等水体光影效果的运用为传统园林增色不少。

3.2利用传统理水观进行现代水景设计

水体活跃了居民区中的气氛,使居民区富有勃勃生机,成为更适合人居的空间。在水体景观设计中可借鉴古代传统理水观念,结合现代高新科技,如将喷泉、瀑布等运用,与环境结合,利用地势形成流水,使设计理念符合新型居住区的现代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如何设计节水、节资源的节约型水体景观。

3.2.1因地制宜,合理布景。

在景观规划之前应当深入了解规划地区的地形,根据实地情况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例如,在原有的相对地势洼的地方可适当考虑水池设计,可省时省力,节省土地资源。传统的挖坑成池虽然在古代是一种常用的造园手法,但在现代水景中,这种造园手法并非处处都适合。随着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飞速增加,土地面积也相应急剧减少,造成大量土壤的流失和浪费。因此,在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水景与实际地形的空间整体性,使水体与实际地形形成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水景的整体效果。

3.2.2崇尚自然,切莫追求“时尚”。

现代城市中,水景设计应保持传统的自然形式为目的,以开发多样的现代水体表现形式为拓展,在设计和建设中尽量减少硬化材料的使用。设计中根据居民区的实际需要改造地形,或者利用自然地形规划,利用水自身的许多特性实现自然景观的再现。切莫为达到时尚的目的而乱建设水景,不仅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给居民区内的居住者带来许多不便,使水景美化环境和服务居民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并适得其反。因此,追求自然意境的水体设计应在现代水体景观设计中加以重用。自然意境的表现不在水体的大小,不在材料的先进与否,而在设计理念,小而精的水景同样可以体现自然气息,创造意境。

3.2.3用非水体作为水景的载体。

水景存在的根本是有充足的水资源,但在现代乃至将来,水资源存在严重短缺。在今后的水体设计中可以考虑开发新材料来代替水资源,如玻璃、仿水材料等,或者改变现有的水景形式的表现方式,达到节水的目的。水源短缺的地方可考虑用雨水等天然水源,如大型喷泉采用循环系统时,如附近有适宜的生产用水或天然水源时,可以用来作为水源[5]。静水景观可以用似水的玻璃代替,避免水体的不断更新,保持缺水区域的水景的持久性。同时可以借鉴别国的造景手法,如日本的神社园林就是经典的枯山水,用白沙衬托出了建筑的神圣。在黄土高原,也可以通过对地形的适当处理,用黄土作为水体的替代品。水景表现的载体不仅仅是水,在缺水的地方不能仅仅局限在用水来表现水景,可开发用非水体材料做出水景的设计。

3.2.4从实际出发处理相同形式的水景。

水景的形式是多样的,在处理手法上也应当从实际考虑。同样的水景,在南北方出现的感觉就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应清楚水景所在地域的景观需求,充分了解地域特点,才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功效。同样是静水,可以在没有护岸的水边种植水生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创造自然景象,这种是南方的水乡野趣;可以用硬质材料作护岸,配以绿色植物,用图案美化水底,这种是北方的“点”水成金。

3.3南北差异要求进行不同的居民区水景设计

上篇谈到的水体造景方式是水景设计中常见的,但就南北方的具体水景运用来说运用上应考虑的内容还很多。在地域不同的情况下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0世纪的《马丘比丘宪章》就曾指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要防止照搬照抄不同条件、不同文化背景的解决方案[6]。

3.3.1我国南北方在水景建设方面的异同。

南北方气候差异大,水景设计需区别。人们谈起南北方差异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气候上的不同,北方季节气象分明,南方常年高温不降。而在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方面考虑到的是南北方水体的充裕与否。北方的雨季是夏季,但降雨量很小,且蒸发严重,冬季则气温低,室外的水体易结冰;南方则与北方大不同,常年多雨,季节变化差异小,水体存在状态基本不变。这些气候上的差异为南北方水景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参考。比如说,南方的水景设计追求更多的是意境,充分利用原有地势,合理利用南方丰富的植物资源,创造出南方特有的常年流水淙淙,绿树茵茵的自然情趣。而北方自然水体的存在远不如南方多,且冬季结冰的特殊现象使流动的水景在北方很少出现,更追求用硬材质表现粗犷沉雄的气势。

相同之处则是南北方居民区水景建设同样热门。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享受标准也明显提高了。现代居民区水景的存在不仅有美化空间的作用,还成为划分居民区档次的标准。房地产商也把水景当做买点,使有水景的房价上升不少。在这一点上,南北方的热衷程度不相上下,使水景设计和建设成为南北方的热门。

3.3.2南北方居民区水景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北方的水体较少,在居民区内设计水体大多数是引进水源,为保存水体多采用的是硬质材料,如水泥等,碍于人们亲水性的体现。小区的绿化不仅是给人看的,更重要的是给人用的,不要把两者颠倒过来[7]。在设计中应适当学习传统理水,运用近自然驳岸,使其有利于人与水的交流,同时,设置亲水平台,作为居民游憩的空间。南方的水资源丰富,在居民区水景规划时应根据实地水体的存在形式考虑水景的设计方案。南方的水景护岸应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风格,较少的加入人工的东西,使水景更趋自然。即使是人工水景也应与南方的自然水体风格保持一致,减少人工硬化的程度。正所谓,水曲因岸,水隔因堤,移花得蝶,买石绕云,因势利导,自成佳趣[8]。

南北方的居民区设计在人性化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北方居民区在生活用水成问题的情况下,其水景设计的压力远远大于南方。但水景通过细致的规划设计也将发挥很大的功效。北方水景可利用冬季结冰的状态作为特殊景观表达出来,使居民可以保持对水景的长期观赏。当水景区接近居民区人行道时,设置防护设施,防患于未然。同时,水景的使用是以居民用水充足为前提的。南方居民区的水景设计,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性化。水景设计的美感是让人们向往的前提,设计要与居民区内的周围环境相协调,从而创造出美的整体效果;要有特色,不能因为当地的水多而千篇一律,应根据居民区内空间安排的不同设计出水景的特色,使居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结语

居民区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进步,伴随着居民区水景设计理念的进步。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亟须具有高水平的景观设计来改变弊病丛生的水体景观。在现代水景设计中要努力摆脱对现代高科技材料的依赖,探寻富有中国传统特色和发展气息的水景设计。

在现代水景设计中,将传统理水观与现代水景设计恰当结合,才能设计出真正好的水景空间。好的水景空间和各种居民区建筑物是可以相互渗透的。有了渗透,水景空间的形态更加富于变化,建筑空间的形态更加舒畅、灵秀迷人[10]。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居民区景观会更具人性,更符合居民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英]戴维·斯蒂文森著.张敏,张维力译.花园水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24.

[2]朱钧珍.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8.

[3]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

[4]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深圳: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前言.

[5]马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6.

[6]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7]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4.

[8]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3.

[9]武勇,刘青.居民区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2.

[10]李世华,徐有栋.市政工程施工图集5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0.

作者:王淑俊 王忠礼

上一篇:城市商业问题管理论文下一篇:海外管理工程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