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道路思考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建设核心部分,为提高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认识,本文对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重要性及设计方式展开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化道路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城市化道路思考论文 篇1:

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和合性思考

[摘 要]和合思想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建设幸福社会、和谐城市,就必须确立和合准则,使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以及工业文明无条件地维护人生的价值和思想的尊严。就新型城市化道路问题,从和合思想角度,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和合思想;新型城市化;和合城市

和合思想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融汇道家、儒家、佛教以及世俗文化而形成的“和合生生”理念。将“和合思想”与城市化问题进行比照,我们发现,和合思想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城市化的构思。以和合思想为指导,可以促进我国进一步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

一、和合思想蕴涵的新型城市化构思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理念,它形成于中华民族早期,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构成意义重大。概括言之,和合思想主要由和爱、和达、和生、和立、和处等核心价值组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正是城市化的重要价值体系。考量之下,可以发现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涵有许多可以相互印证的方面。

(一)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精神

21世紀人类面临着五个方面的挑战和冲突: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三是人与人的冲突;四是人的心灵的冲突;五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带来生态、人文、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

和合学主旨所向,就是这五大危机的梳理及化解,即“生生哲学”。〔1〕

和合,有和谐、和乐、欢和、合同之意。在中国哲学的朴素观念中,和合包含“求异”与“参同”两层意思。“参同”与“求异”是辩证法中有关尊重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融合、统一不同的事物于一个和合体中。和合学蕴含了两个关于“五”的关照。首先,和合学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为五大中心价值,从三个维度实现“和合起来”,即古今之变、中西之争、象理之辨,〔2〕用以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

(二)和合思想指明了城市化道路应该坚持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1.城市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以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事物的差别与矛盾为前提,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文明、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矛盾体的关系。

从城市化的本质来看,城市化包含着现代城市发展中几大要素:人口城市化、城市产业化、城市工业化、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收入增加与人的素质提高。这几个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则又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抵触。欧洲国家中,英法两个主要的城市化先行国家在城市化早期都出现过产业化、工业化以及人口城市化导致城市生活品质、人口素质以及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的现象。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之间、收入增加与人的素质提高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矛盾。

因此,城市化是一个包含各种矛盾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和合”,即效力最大化原则:矛盾最小化,合力最大化。我国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这样一条“和合”的道路。

2.城市化必须与和合人生、和合人际以及和合社会相结合,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方向,体现“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

我国要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应该是“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道路。其中,“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和合精神的体现。城市化道路应该体现“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即“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的温和、理性大国的形象。

(三)和合思想指明了城市化道路的必然目标

1.城市化必须体现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的和合与创新的目标

“和合”是各种元素冲突融合的历史总结,是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诸多形相和无形相互相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形相和无形相和合的新生命、新事物、新结构的总和。

我国要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关系,要处理好产业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治安管理、人口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问题,是一个不同元素之间冲突融合的总和过程。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求得“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这样一种系统性的成果,体现和合与创新的追求。

2.城市化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割裂人际和合

在城市化过程中,社会人际关系存在着特殊性,即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本地人与外来人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之间共存共在,社会人际处于一种极具张力而脆弱的状态,社会信任感与亲和感缺失的问题。因此,按照和合人际的准则,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从宣传、教育、保障、社会公平建设等方面,促进社会人际和谐,建设和合精神家园。

(四)和合思想指明了新型城市化的必经道路,即通过结构转换和升级的方式实现城市化

以和合思想蕴含的创新思想为视野,我们可以看到实现新型城市化,必须“不走寻常路”,第一要转换结构,第二要升级。

一般而言,城市化的发展形态有两种模式,或者两种发展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3〕前一种模式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较为流行,这是一种粗放式的、急剧的社会转化模式。近十几年来,我国许多省区大面积地推行“地改市”、“县改市”、“乡改镇”体制,还有一些城市调整了行政区划,用行政办法将郊区划入市区,或者将一些市辖县整体上改为市辖区,一份文件就在一夜之间把大批农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表面上看,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这种改制或行政区划调整只是改变了区域的概念,扩大了一片“概念性市区”,而并没有改变那里的经济社会结构,城市化问题依然很突出。

从效果上来看,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是初级的城市化,也是粗放式的城市化,它会带来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治安等基础性社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沉重压力,城市不堪重负,是一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城市化道路,并没有带来城市的本质改变。只有走第二种模式,即结构转换、升级的模式,是为适合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二、建设“和合的城市”

城市应该是一个宜人宜居、人文和合的“有心”的现代城市。这里,我们就新型城市化问题,从和合思想角度,提出一些思考,尽自身的绵薄之力。

(一)挖掘、续接和发扬传统的和合文化遗产

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与经验,一直指导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合价值不仅具有理论的明确性、合理性,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实践性。

第一,以和合思想来整合本地的文化传统与精英意识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社會实践和思考中饱含和合、和谐思想,甚至由此旁及传统哲学、历史和思想。在历史上和合思想是一个崇尚和平、讲究和合的文化体系。从现实来看,和合文化为各地区的稳定与民族关系的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而不同”的传统和和合学思想也恰当地反映了今日社会多元化的生活与文化价值观念,并成为调整地区流动性、多元化社会与思想情态的粘合剂。

第二,从中华和合思想的一般性理论高度,来审视各地区幸福、人文、文化的目标,研究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整体架构。可以发现各地区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当今新兴城市的文化内核、弘扬城市精神,与和合思想实乃相互契合与印证,然此种契合,尚须保护、融合及表达。从中也更近一步确证和合思想对于社会幸福、城市文明的积极价值,乃至从中看到,和合思想是我们建设幸福社会、文化名城的极富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因此,和合思想对各地区人民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产生活都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历史的现实,而且在未来会长期存在,和合观念对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将发挥持久地良性价值。

(二)推动和合文化回归,旁及整个传统文化的推广

第一,应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授和反馈活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文化精华不能在新生代城市人心灵中植根,将会使城市走向现代面临“无根”、“缺源”的境地。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决策机构应当抓紧关于在城市生活有效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的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和谐的营建,是城市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演绎。

第二,在城市发展中,要从教育、宣传以及生产实践中,宣扬和渗透和合的思维范式和实践范式,多宣传和合,要讲和合中进行竞争、竞争中要讲和合,得与失之间讲和合。真者自真,善者自善、美者自美,自真、自善、自美的标准和根据就在人自身,这是金钱和权力无法决定的。

第三,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的发展,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要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要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华和合思想,对文化赋以由命而道的重要使命。就当下的社会而言,城市中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技术,并不能保证人的幸福。在我国新型城市化中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传统的和合文化在城市化中发挥成就人、培养人的作用,促进城市幸福生活源远流长。

〔参 考 文 献〕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0.

〔2〕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3〕〔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伯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责任编辑:史焕翔〕

作者:杨兰

城市化道路思考论文 篇2:

关于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的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建设核心部分,为提高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认识,本文对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重要性及设计方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

21世纪的今天,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人们活动的区域逐渐增加,进而对活动区域的景观设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往往需要对城市道路的具体情况充分的掌握,进而对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进行科学化的规划设计,并保证居民有着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1]。因此本文对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现代化城市道路建设发展逐渐迈向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城市道路绿化带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城市的形象展现,同时也是城市品位以及文明的一种重要象征,对于如何做好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始终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现代化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作为当前城市的阵容,直接关乎着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而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本着绿化的主题,进而将城市中的绿色消费以及绿色经济等众多理念加以体现,就其实质性而言,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往往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一方面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是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途径,保证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和现代化绿色经济的发展主题相吻合,也满足了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特殊要求。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不仅仅关乎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二、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基本方向

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人们的活动区域,进而实现生活必需品和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结合。

绿化带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现有的城市资源,并采取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进而对其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保证城市和绿化充分的融合一起。同时在对植物选择时,就要结合远近结合的基本原则,保证长期的绿化效应。最后做好景观的合理搭配,并结合人性化的需求,进而保证道路绿化带建设道路的正常性[2]。

城市道路绿化带就是城市的另一张脸,既关乎城市的形象,也是城市品位和文明的重要象征。最重要的是,绿化带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三、道路绿化带景观的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保证其设计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基础,在实际的服务主体中更要保证道路的畅通性[3]。另一方面,做好设计风格的整体性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不同道路的实际情况,做好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养护。

(一)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各个环节的设计

(1)城市道路分车绿化带设计

分车绿化带设计的过程中,其机动车道的设计始终坚持安全性的原则,保证书树木有着相对整齐的修剪,并对优美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加以营造。而高速公路中间的分车绿带主要是对相对较强遮蔽性的常绿植物加以选择,尽可能的合理的搭配一些花灌木,如紫丁香、金叶节骨木、金叶女贞等,保证绿化带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韵律。交通量相对较小的两边,将大量的大型乔木种植并形成绿墙,充分发挥其隔离的效果,进而给人一种相对壮观的感受。

(2)城市道路行道树绿化带设计

道路行道绿化带设计的过程中,做好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综合性设计,并将地面绿色的覆盖率全面提高,行道树可以和一些相对矮小的灌木进行合理的搭配,并将地面的裸土减少,将立面的层次丰富。

(3)城市道路交通岛绿地的设计

交通岛主要是引导行车方向、限制车速、装饰道路。因此,交通岛绿地的设计同样需要结合和满足这些功能。比如,西环路交通岛的周边都种植有颜色特定、高度特定的植物来强化交通岛的引导作用,没有采用太多密植乔木、小乔木和大灌木,这能够让驾驶员一目了然。如果在其他某些交通岛旁边有高层建筑时,设计就还要考虑到俯视效果[4]。

(5)城市道路交通交叉路口绿地的设计

通常来说,在进行交叉路口的设计时,为保证交叉路口这种特殊地段的行车安全,通常一定会在交叉路口留出足够的安全视距,使驾驶员能够看清四面八方过来的车辆。在营大路的设计中,我们采用视距三角形来确定:即在视距三角形内,不能有任何阻碍视线的物体。因此,交叉路口的绿地设计一般选用矮小灌木。但是,株距在6米以上,分支点大于2米,树干直径小于40厘米的乔木是允许的。

(6)林荫道和停车场的设计

林荫道绿地设计的过程中,保证景观特征和实际的空间时空关系有着一定的合理化,尽可能的保证林荫道有着相对较大的宽度,进而供居民娱乐和休息,停车场绿地设计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大型的乔木,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人员和车辆的庇荫,同时对于车辆的正常停放也没有妨碍作用,还能从根本上将绿色覆盖率以及环境的质量显著提高。

(7)商业街的绿化设计

为了对绿化的整体性加以保证,保证商铺有着正常的经营,并对绿化的整体效果加以保证,绿化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不采用相对较多的乔木,同时也要保证树冠不能将商铺的招牌挡住,通过结合商业街的停车场,尽可能的栽种一些装饰性和功能性相对较强的植物,尤其是一些花草和矮小的灌木,如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并在实际的城市绿化过程中将商业区的水准全面提高。

(二)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的养护

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做好相关的养护,对绿化带的长期效应加以保持,在实际的养护过程中,更要保证养护有着一定的经济性和相对较好的维持性。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养护的过程中,合理的选择植物,乔木选择的过程中,发挥出乔木美化、引导以及遮阴的作用,并将其作为行道树,保证树种有着可移植性和较高的成活率。灌木选择的过程中,更要保证有着耐灰尘以及耐辐射的功效,对景观效果保证的基础上,在实际的设计养护过程中更要进行合理性的搭配,不仅仅将城市景观的可观赏性提高,同时也要将城市景观的品位提高。在对城市道路绿化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更要结合配套设施的基础配置,做好后期的养护环节,合理的把握何种植物的整体性功效。

总而言之,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做好各个绿化带的综合性设计,并结合道路的基础情况,进而做好配套设施的选择,保证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绿化带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增强景观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要对城市道路生态条件进行改善,借助于绿化带生态功能进而对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加以保证,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更要始终坚持现代化城市和谐发展的基本主题,进而实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城市景观可观赏性的同时,也要将城市景观的品位着重提高。

参考文献】:

[1]曾作福.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以北海市为例 [J].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0):101-103,140.

[2]吕志宏.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的新思考——以温榆河景观大道绿化设计为例 [J]. 农学学报,2014,4(6):87-93,119.

[3]顾雯.浅谈如何对城市道路的绿化种植进行设计和施工 [J]. 民营科技,2012,(8):173-173.

[4]唐鹤.城市道路绿化带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3):233-234.

作者:张前

城市化道路思考论文 篇3:

我国内陆边疆省份城市化道路探析

摘要:我国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是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个性鲜明的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内陆边疆;城市化;边疆地区

文献标志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由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较大,加之改革开放后采取倾斜发展战略,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超常发展。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发展格局,并出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态。相比之下,内陆边疆省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无论在城市规模和功能上,还是在城市效应及布局上,都还需要极大地提升和加强。

一、内陆边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所谓内陆边疆是指既有法定国界,又有直接国土相邻的国家,且位居国界线内侧并包括一定内腹地的经济社会区域。我国的内陆边疆地区是特指我国沿边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新疆、甘肃、西藏、云南、广西,这9省区在地缘上同俄、哈、吉、塔、蒙、朝、越、老、缅、印、不、锡、尼、巴、阿15个国家国土直接相邻。辽宁和广西因兼有陆地边境和海岸线,又属于东部地区,故不在此文研究范围内。

1.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现状

从经济状况来看,根据1999年统计数据,7个边疆省区的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外资投资额占全国外资总额的1.8%。虽然在上个世纪末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及2003年开始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行动,但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来看,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状况是经济总量较小,国有企业比重偏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偏小,合资及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三次产业的比重除西藏以外,基本上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并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同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较,这些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中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

从城市发展状况看,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有吉林、黑龙江和内蒙。这其中主要是农垦、林区、矿区人口比重大等原因及“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变动导致城镇人口增加。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见下表:

从表中可见,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个,城市稀缺,大中城市过少。与沿海地区相比,小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过小。这种大、中城市过少,城镇布局松散、规模过小的状况,使得城市的聚集效益低,对经济的拉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积聚和合理流动。

2.影响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产生在东部地区。解放以后,由于历史、国际国内政治态势的种种原因,人们总是把边疆等同“边境”、“边防”、“国防线”,其着眼点仅仅是它的政治方面,强调“屯垦戍边”、“巩固边防”、“保卫边疆”等政治的和军事的地位,而把经济价值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加之地处边缘、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缓滞等客观因素,就使我国广大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长期陷于落后境地。

从政策上看,解放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布局的考虑,力图改变过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更由于战备的需要,加强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形成了一批内陆工业基地,如“一五”期间的156项工程和694个项目中,在甘肃就有16个。在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东北有50个。然而,由于这种倾斜投资大多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项目,缺乏辐射力以致未能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其吸收就业和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功能较弱,以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功能差距一直没有消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政府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依靠特殊政策和率先改革的优越条件加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相对落后了。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经济,而东部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是具有较好的乡镇企业基础,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又为这一地区引进外资和港澳台资金,以及建立三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而边疆省区的经济主要是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所有制结构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较低,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国有经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增长局面,与东部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对这两个地区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和把握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规律。

长江三角洲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10,特大城市有上海、南京和广州,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25个。从整体而言,该地区城市密度大,大中小城镇分布比较合理,彼此形成了密切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联系,呈现城市带的雏形,空间布局上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镇主群。该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转化。另一方面,就是大城市的拉动作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正在构造上海国际金融、贸易和信息中心的大部分都市面貌,而把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转移到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形成物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的互补、互利、互动的统一市场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成为城市工业的配套与补缺,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力支援了农业生产,并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长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与大中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辐射相结合,促进城市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城市在人口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强,其城市化运行机制属于内发式。另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浙、苏三省、市的常务副省(市)长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从而该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

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发展速度也很慢。1978年,珠三角只有5个城市和32个建制镇,城镇密度很低,每万平方公里只有9个城镇。目前,该地区城镇体系包括特大城市广州、大城市深圳、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18个,以及建制镇401个。城镇星罗棋布,密度达到100个/万平方公里,城镇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有些城镇的建成区已连成一片。该区面积占珠三角的总面积不到1/3,但却集中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总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以及超过3/4的GDP。

与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珠三角城市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区内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扩散,而是由大量外资快速推动。这些流入的外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投资者由于成本因素区位选择倾向于小城镇,不仅有效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度大大提高,市镇之间通过地理毗邻、产业关联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仅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为非农产业全部吸收,而且还吸纳了2 000万外地劳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外资主导型区域非农化过程中,珠江三角洲这种自下而上的、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在港澳台及外资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三、边疆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可行道路

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而言就是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以形成规模效应,而城市就是这一重要的载体。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财富生产效应。

众所周知,21世纪的经济集中表现为城市经济,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边疆地区的落后就是城市经济的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就成为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

首先,以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区域中心城市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总有一二个增长极的超常规发展,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如深圳、珠海的迅速发展对珠江三角洲以及整个华南地区的带动效应;上海浦东的崛起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带动效应;厦门对闽南三角洲的带动效应。我国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辐射能力的产业和中心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关系在现实经济中也就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动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须沿着中心地与外围地的发展逻辑,以现有的中心城市为发展极,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投入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要素。

如何吸引这些要素流入边疆地区呢?

一是借助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机会,采取跟进策略,向发达地区让出来的产业扩展。边疆地区有资源、人力、市场、工资成本低等优势,而东部沿海一带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目前正在寻找出路,让出原来的主导产业,向更高的主导产业转移。要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发挥资源、技术、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使边疆地区在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的水平上起步。

二是利用边疆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与邻国的互补经济。边疆地区不可能“克隆”东部地区已走过的发展之路,如广东的外向型加工业;苏南的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的产业;温州模式等城市发展道路。边疆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地对外开放,而与邻国发展互补贸易是当前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北部边疆地区包括黑、吉、内蒙,面对的是俄罗斯远东、蒙古共和国及朝鲜,因其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重点应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基地及加工工业基地。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发经贸往来;西南边疆地区包括西藏、云南,面对的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特别是云南省要抓住湄公河开发的机会,与东南亚各国开发多种经济形式的往来;西北边疆地区包括新疆、甘肃两个省区,面对的是独联体的中亚和西亚地区。这两个地区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应利用新欧亚大陆桥的陆路通道带动经济发展。

三是借助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在实现外开内联双推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中央提出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两大战略机遇。随着西部重点工程的全部实施和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激活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存量向西部流动,从而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带动包括云南、甘肃等省在内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借助国家政策及资金倾斜,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及城市功能的转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以边贸带动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

外向型经济一直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珠江三角洲是利用外资的海外销售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利用其成本和质量优势,打开海外市场。那么,边疆地区必须发展边贸经济,以口岸城市为切入点,建立贸易网络及产业带,大力发展外向经济。

在我国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发展边境贸易,至少拥有地缘上的、资源上的和口岸上的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如黑龙江省边境开放城市以边贸为突破口,以贸促工,以贸促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资源,建立起黑河、绥芬河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规模的外贸出口体系和生产基地。

最后,以地域经济带动特色中小城市。

一个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本性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今日的城市经济竞争,其实是城市优势产业并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品牌的竞争。“大而全,小而全”就会缺乏鲜活个性与特色。城市的经济建设必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形成“名城效应”,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边疆地区经济不仅具有边贸性,而且还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应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包括旅游业、民族手工制品、民族土特产品等,这些产业应成为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支柱产业。边疆地区的城市化还应该走上发展个性化城市或者特色城市的城市化道路。纵观世界上知名城市,无论大小无一不是产业特色显耀、城市个性鲜明的功能城市。可见,城市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于其特色和强项。

总之,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特色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及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乃至全国的流动机制。避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化,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正如一些城市问题专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于做精,重点是城市的特色化和专业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产业和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规模效应及综合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在产业链上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蔡昉,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 牛德林,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边疆经济的超常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陈振光,宋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J].国外城市规划,2000(5).

[责任编辑 张宇霞]

作者:王 艳 孙 伟

上一篇:工器具电力安全论文下一篇:人民币自由兑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