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监理与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27

编者按为缓解电力紧张和能源瓶颈制约,电力工业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许多电源项目需要新建、扩建或改建。现在的电源项目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对投资规模大、建造工艺复杂的电源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协调容易失控,增加了业主的投资风险,不利于提高集团公司的投资效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工程监理与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信息工程监理与知识管理论文 篇1:

对现代信息工程建设的探索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信息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建议

1、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1.1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1.2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 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2.1 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1.2.2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1.2.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1.2.4 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1.2.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1.3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1.4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2加强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有关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

依法进行项目管理,不僅仅关系到单位主要领导责任、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更关系到分管领导、承担项目工作的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因此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并贯彻执行绝不是空话,学习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而是要真正做到认真学、仔细学、学以致用,才能为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对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中学习和讨论,组织专题报告和讲座等,切实提高依法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

2.2进一步做好项目规划、技术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确保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有关规定,项目批准立项、批复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后,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按照批复文件执行,严禁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等,如确需进行调整,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批。实际项目执行中的调整往往是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因此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并对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产生直接影响。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并进行项目内部评审,确保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工作,充分进行需求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建议成立单位内部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外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内部评审、专家论证,严把申报项目关,确保申报项目的质量。

2.3进一步做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按照农业部关于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基建项目和财政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府采购计划编报、招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严格遵守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项目财务管理制度。针对目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与政府采购管理规定不完全协调一致的问题,研究细化项目实施政府采购程序和工作流程,标注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合法有序进行。

2.4进一步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交付工作,确保信息工程项目投资发挥应有的效益

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验收后的绩效评估工作,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高信息工程项目综合效益,增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作者:郭忠兰

信息工程监理与知识管理论文 篇2:

中国华电 PIMS确保工程可控

编者按

为缓解电力紧张和能源瓶颈制约,电力工业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许多电源项目需要新建、扩建或改建。现在的电源项目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对投资规模大、建造工艺复杂的电源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协调容易失控,增加了业主的投资风险,不利于提高集团公司的投资效益。如何对这些电源项目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答案是建立一个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功能强大的工程项目与投资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华电)主要从事电力、煤炭及与电力相关产业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此外还有新能源、科技开发,国内外工程建设、承包与监理,设备制造,以及国内外投融资业务,自主开展外贸流通经营、国际合作等业务以及国家批准或允许的其他业务。中国华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一大批电源项目需要新建、扩建和改建。

集团级项目管理

为了确保对这些电源项目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加快项目进度、降低造价、提高质量、确保安全文明施工的目的,必须建立起一个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功能强大的工程项目与投资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及远程控制与管理,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分析决策所必需的准确而及时的信息。在此形势下,中国华电确定由用友艾福斯公司开发并实施工程项目与投资管理系统(PIMS)。

PIMS系统即华电集团公司工程项目与投资管理系统(Project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 System),是以合同和项目管理为主线,以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控制为目标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集团公司的多个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对项目的投资、进度、造价、质量、安全、合同、材料、设备、技术、文档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与控制,对项目实施中的投资方、建设单位、承包商、监理及供应商等各方进行管理与协调,为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提供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有利于领导决策的统计分析与汇总信息,提高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总体水平,同时为生产阶段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技术数据与文档。

PIMS的建设作为华电集团“3386”信息工程六大核心应用系统的第一个启动系统,以华电集团广域网和虚拟网(VPN)为网络平台,以集团侧、各基建单位两级系统部署方式,涵盖集团公司总部、二级管理公司、项目单位三级基建项目管理职能的信息系统,主要业务范围包括集团公司在建的各项目单位业务处理以及集团公司对在建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及统计分析。

PIMS集团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模块:项目前期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文档管理、安全管理、质量技术管理、投资管理、工程造价管理、项目进度管理、达标投产管理、调整试运管理、设备催交管理、对标分析管理。另外,PIMS系统集成接口功能实现了与集团综合统计系统、OA系统、财务系统等信息交互传递的功能。PIMS系统不但基本覆盖了华电集团本部各部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业务需求,更重要的是,使整个系统在集团广域网和虚拟网(VPN)的基础上,对于集团公司基建管理的各部门,分(子)公司、各项目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方都可以方便地进行业务处理。软件所内嵌的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数据流贯穿以上各级各个部门,使业务处理的信息均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共享,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能迅速、及时地得到所需的全面、详细、准确的信息,各类信息要从产生处唯一进入系统,为整个系统所共享,各应用子系统和模块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是真正意义上的集团企业级软件。

1+2+X建设模式

PIMS系统作为整个华电集团的工程项目管理平台,从实施范围来看,覆盖集团十多家二级分、子公司,60多个电源建设项目,分布在20多个省;从业务方面来讲,包含工程项目建设整个生命周期的各项业务。庞大的PIMS系统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华电制定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首先进行集团侧和电厂侧试点建设,即采用“1+2+X”系统模式。

在“1+2+X”模式中,“1”就是PIMS集团侧系统,是集团公司PIMS系统部署在总部的组成部分,提供集团侧功能应用、非试点电厂的业务处理功能;“2”是邹县发电厂和哈热电厂两家试点电厂侧项目管理系统,一方面通过本系统对本单位工程项目从项目前期直至达标投产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工程进度、造价、安全、质量等业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无缝连接至集团侧PIMS系统,进行信息交换以加强集团项目管理;“X”是指试点之外的所有项目单位和二级公司,由于尚未建立自己的电厂侧项目管理系统,需要通过登录到集团侧系统进行业务处理。以后的深入推广和应用就是“2”逐步扩大、“X”逐步减小的过程,最终的“X”只有二级公司。

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建期是项目单位的一个特定阶段,一个优秀的工程管理产品不但是提供工程基建期一个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为生产期的到来积累相应的工程、设备、资料、数据等,为以后的生产服务。因此,在工程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工程基建期,就引入EAM的管理思想,帮助企业管理好有形资产,使之物尽其用,而且使企业资产的投资回报最大化。因此,基建期系统和生产期的应用系统应是一体化解决方案。

PIMS电厂侧系统充分考虑了生产阶段的要求,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软件组合,在现有系统工作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后可平滑过渡到生产期使用。现阶段系统的某些子模块,通过功能迁移和数据接口将直接服务于生产阶段。各子系统与模块间保证高度的信息集成,使各系统间的数据流达到流畅的传递,基建阶段的相关数据等信息可以无缝转移到工程完工以后的运行和维护系统。

规范管理

将IFS软件功能和华电集团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充分集成在一起,将工程基建项目管理的流程、标准等固化在系统中,保证了华电集团基建工程项目的规范管理。集成了华电集团基建工程项目统一的项目分解结构、概算体系、设备编码体系、基建物资编码规范,从而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数据规范。规范了统计口径,可以采用同一标准对多项目的工作进行统计分析和考核。规范招投标、合同审批、重大设计变更等流程,集团公司可以对其实时管理与控制。

资源共享

各基建项目单位应用PIMS系统电厂侧模块,可以高效管理从项目前期直至达标投产的基建阶段各项业务。基建各阶段的图纸、文档等信息可以变分散在设计、施工、制造、监理、业主等各单位各部门的模式为集中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基建项目的知识管理水平。构建了一个集团级的知识共享的平台,各基建单位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便于集团公司各业务部门之间、电厂之间、电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横向沟通和协同工作。PIMS系统中,集团公司和试点电厂构建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集团公司可以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各基建工程项目建设信息,从而使领导和各管理业务部门的决策科学化。

数据挖掘

PIMS系统建立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为分散的基建项目单位的信息整合创造了条件。各试点电厂只须及时地应用PIMS系统电厂侧处理各项业务,通过数据挖掘程序,集团所需要的数据即可自动从大量的数据中自动挖掘、汇总到集团侧数据库中。各非试点电厂应用PIMS系统集团工程项目管理门户登录,根据非试点电厂数据规范的统一要求,将数据及时录入系统中,需要的数据即可汇总到集团侧数据库中。汇总到集团侧数据库的各项目的数据,可以应用统计分析类数据挖掘技术、知识类数据挖掘技术等,如: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聚类数据挖掘技术。采用的算法包括:立方体计算方法一般指切片、切块、下钻、旋转等操作,而挖掘算法则是指关联、分类、聚类等基于关系型或事务型的挖掘算法。

辅助决策

管理决策科学化,集团公司可以应用PIMS系统实时地统计分析各基建项目的相关信息,为领导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分析数据。引入了对标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各项定额与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集团公司可以应用PIMS系统对各基建项目的绩效进行比较,保证重点工作的开展。集团公司可以应用PIMS系统对项目的进度超期、费用超概算、重大安全质量问题等重点监测项进行预警跟踪,便于及时掌握情况并采取措施处理。

信息工程监理与知识管理论文 篇3:

服务外包解电子政务运维难题

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维外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采用,但政府部门的外包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亟待提高,同时也急需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

我国大多数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在从覆盖政府业务阶段向与政府业务融合以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阶段过渡。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大多数也已进入应用维护阶段,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增长,公众对政府信息服务的需求日趋迫切,这些都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受相关政府部门委托,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联合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样本城市对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和外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现状总结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电子政务运维现状

1.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由建设向运维转型的时期。

我国主要地区已经基本完成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主要应用系统的开发; 从资金投入来看,也已进入建设转运维阶段。以某副省级城市为例,2001年到2010年,建设资金与运行维护资金都呈上升趋势,但从2007年开始,运行维护资金呈现加速上扬态势,而与此同时,运行维护资金相对于建设资金的比重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建设资金与运维资金比例失调,这迫切要求电子政务的运维规划和管理必须更科学,从而提升运维绩效。

2. 电子政务运维以系统、网络运维管理为主。

电子政务的运维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硬件为主的设备维护管理阶段; 二是系统和技术管理为主的系统、网络运维管理阶段; 三是满足服务型政府需要为主的服务管理阶段。前两阶段是面向信息技术与设备的,第三阶段是以电子政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主。

我们对三个样本城市信息化运维费用的研究表明,约有80%的运维资金用于系统和网络运维, 约有20%的运维资金用于各单位终端运维,极少数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始进入业务整合和应用创新的更高阶段。

3. 运维保障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样本城市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人员既要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又要负责系统运维管理。多数部门处于初级的运维管理状态,在运维管理模式、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撑方面,还没有构建起一个综合的运维管理体系。对网络、设备、系统、用户等的管理和服务是分散的、不关联的,没有实现数据、信息和知识库的共享,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流程化。因此,管理和服务是粗粒度、低效率的,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政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尽管有些部门领导认为运维比建设更重要,但内部运维力量不足。相当部分人员对运维标准与规范未听说或者了解不多,仅有少数部门(如工商、地税)制定了电子政务运维相关制度规范。

调查发现为样本城市提供运维服务的企业有上百家,但绝大多数企业仅提供设备运维、系统和网络运维,几乎所有运维服务企业都没有运维服务国际资质(如ISO20000证书)。

探索中的运维服务外包

电子政务外包是将政府电子政务规划、建设、运维等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专业第三方机构完成。因此电子政务外包按内容分为规划咨询外包、建设外包和运维外包。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外包市场相对成熟,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全部外包(个别特殊情况的政府部门除外),而运维外包正在探索中,管理咨询外包则还处在起步阶段。

1. 建设外包相对成熟。

按照市场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市场的发展往往要经历市场孕育期、市场形成期、市场发展期和市场成熟期几个阶段。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应该包括甲方(建设单位)、乙方(承建单位)、第三方(咨询、监理或审计方)以及外部政策环境。

样本城市全部实现了信息化工程项目从规划、咨询到立项、招标投标、监理、验收和绩效评估的全过程协同管理,并制订了一系列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信息工程建设外包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度,建立淘汰机制,有效地保障了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电子政务运维及外包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的健全状况与规划和建设阶段形成鲜明反差。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运维外包管理办法、制度和规范研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 运维外包处在探索阶段。

根据对样本城市的调查统计,平均有65%的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运维模式采用外包,但是只有不到1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运维管理体系,更缺乏统一的运维知识体系。

目前,电子政务运维外包模式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是“谁建设,谁维护”,即由原建设商负责运维,此模式最为普遍; 二是建设、运维分开外包,由专业化的运维企业负责运维或自行运维。但运维费基本上在财政方面无支出科目,主要由日常公用经费、项目建设费或其他专项资金中支出,即信息系统建设经费和运维费列支边界不清。

承担运维工作的企业多数是由建设企业转为运维服务企业,专业承担运维服务的企业很少,负责为政府提供终端运维服务、系统网络服务、应用服务和安全服务。48%的部门认为企业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需要,甚至“部分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还不如一般公务员”。

运维和外包存在的问题

1. 对运维外包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该干的没干好,不该干的也没干好”。

电子政务建设外包已经被广泛认可,外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专业优势,加快了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速度,但是对运维是否外包,包什么、如何包认识不到位。

部分政府部门担心外包后管理和费用失控,业务数据失密,形成对外包企业的依赖,外包导致本部门或者个人饭碗不保,信息化部门空壳化和边缘化等,对外包态度不积极甚至抵制。

部门自行运维导致内部技术人员到处“救火”,自身素质难以提高,无法解决日益复杂、专业性越来越强的运维问题; 同时,本应由信息化部门完成的信息资源管理、运维监管、安全保密督查、信息化统筹规划、政府职能信息化支撑则无暇顾及。

伴随大量的涉及国计民生的业务系统投入运行,对网络和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运维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政府部门迫切需要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支撑,外包是必然的趋势。但所有外包都是有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部门运维外包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做好运维工作,让政府解放自己,做好政府该做的事。

2. 产品和服务供求关系不平衡。

我国电子政务硬件和网络建设投入正逐步减少,建设需求主要集中在应用系统开发和服务上,电子政务系统开发要求日益专业化。目前,在参与应用系统建设的企业中,由系统集成企业转型的占大多数,大多数企业只承担某一家政府部门的某一个系统开发,业务系统开发标准化、模块化、可复用程度低,软件方案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软件可用性大打折扣。同时,企业自身技术实力和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对政府需求理解不够准确,能提供电子政务特色的软件产品少。总之,硬件和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不高的应用系统开发和服务供给大于需求,针对政府行业特性的特色服务则不能满足需求。

在电子政务运维外包领域也存在供求结构不平衡现象,运维外包市场提供低端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与网络运维的企业多,提供高端应用服务和规划、管理咨询、安全管理服务的企业少。

3. 电子政务带动信息产业和自主创新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电子政务建设为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特别是运行维护的外包可以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根据广东省一家较大规模运维外包企业的测算,政府每提供6万元的运维外包服务项目,就可增加1个就业岗位,据此推算,1亿元的运行维护外包将可解决超过1500人的就业。另外,政府通过服务外包的引导,企业为降低成本,也会将相关服务外包出去,为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多层次就业机会(外包产业可提供高、中、低层次的就业机会,是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4. 外包企业服务能力不足。

据相关机构对信息化运维企业的研究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外包企业服务能力普遍存在对政府业务不熟悉、管理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1)外包企业对政府业务不熟悉,服务产品同质低端化,缺乏面向电子政务的针对性服务。如绝大多数运维企业提供终端设备以及系统网络运维服务,而高端的政务应用服务与安全服务却少有企业有能力提供。

(2)外包企业管理能力需要继续加强。外包企业在人员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等各方面距真正的规范化管理还有明显的差距。其中运维外包企业相对更弱,很少有运维外包企业通过了国际IT服务管理体系(如ISO20000)认证。管理能力问题引发一系列服务能力问题,如很多企业人员变动频繁,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加大了安全风险。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在新技术、新服务研发上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多数企业只能跟风模仿,提供利润较低的产业链下游服务。如此恶性循环既影响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电子政务建设效益与服务效果。

5. 政府部门外包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外包管理和风险控制,通常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合同保护、外包操作规范性的审查、重大事件处理机制、数据安全、人员管理、访问控制、违规报告和跟踪、绩效管理以及外包的范围。

根据统计,样本城市各政府部门在外包项目各阶段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在建设阶段,突出特点是盲目追求建设的速度,以提前上线为业绩,片面追求在功能上满足业务的需要,忽视可用性互操作性、逻辑性等非功能需求,忽视控制和安全的需要,部分单位需求不明确,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立项,合同要素缺乏、合同定价不科学,招投标不规范不透明,需求随意变更,缺少对外包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等。

部分单位为了节省开支,对开发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听之任之。企业为了获得较多的利润,在软件的开发、许可权购买以及升级中,有时会采用盗版软件或无偿地占用已申请了专利保护的技术,使系统在升级、维护、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隐患,可能导致系统的功能下降,并有被卷入诉讼或面临系统瘫痪的危险。

在建设转运维阶段,缺乏建设转运维的可回溯性控制工具,信息系统、信息资产与核心业务要素间的关系缺乏规范明确,验收阶段运维方案和维保方案不够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不健全,不重视验收前的使用培训,建设转运维界限模糊等。

由于建设阶段仅关注满足业务功能需要,对风险管理和安全控制考虑不够,部门普遍对运维准备不足等,造成电子政务风险逐步转移集中至运维阶段。如缺乏标准化、规范化、主动式的治理型运维外包管理体系; 运维人员和用户权限管理存在极大风险,开发人员或用户越权进入生产环境进行操作; 缺失外包商准入资质和退出机制,特别是没有统一的对运维人员的资质要求; 受利润少、开发人员流动等因素影响,开发商无能力或不予支持系统后期的运行维护; “条块分割”式的建设导致政府部门不得不面对多家外包商,但其管理协调较难; 缺少严格规范的外包合同来明确双方权责,且没有相应的安全保障和重大事故处置机制,出现事故后的技术和管理责任判定没有规范的机制,临时被动应付; 缺少运维服务监控与绩效评价机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 相关政策规范亟待完善。

政府部门作为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引导产业发展、规范市场行为是其主要职责之一。目前,政府尚缺少细化的运维外包服务产业发展政策,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运维外包企业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服务监管与评价机制以及服务管理的标准规范,难以保证服务质量。

这些问题若得到有效解决,将实现企业和政府双赢,不仅降低电子政务运维外包风险,发挥电子政务建设效果,亦将带动和引导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否则,将制约外包市场发展,电子政务也将面临巨大风险。

链接

加强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的三个建议

当前,以服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而我国发达地区主要城市已经具有较好地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丰富的高素质、较低成本的人力资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都为软件与运维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进一步推进外包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科学发展运维服务外包产业,转变政府信息化部门职能。

科学发展运维服务外包产业,提升运维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建立政府和企业之间新型信息化合作伙伴关系。建议信息化部门要加快部门转型,由传统的网络维护、需求分析、项目建设与推广管理转向信息化统筹规划、信息资源管理、项目整体管理、核心业务运行风险监管、安全保密督查、政府决策支撑、业务流程优化、政府管理创新支撑,提升全局性大系统建设和政务信息化支撑等领域的管理能力,强化信息化管理的政务职能,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2. 研究制定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一批服务外包企业。

建议在对政府部门和运维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运维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一批运维服务外包企业,并建立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创立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公共品牌; 有效地整合和配置各主要软件与外包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资源,提供涵盖共性技术支撑、集约化运维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服务、公共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在内的各项公共服务,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促进产业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建议财政、税收、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运维和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并扶持成立地区性“电子政务运维外包产业联盟”,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提供重要的政府采购信息,对企业进行政府业务架构和行政管理知识培训,建立运维服务企业准入资质和退出机制,设立统一的运维人员上岗资质要求,鼓励优先为政府提供服务,发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潜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 研究制定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运维管理知识体系以及服务外包监督管理机制。

做出外包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市场化专业服务,更是一个战略性决策。外包的基本原则是,当所提供的服务转移时,问责制仍然必须掌握在甲方的职权范围内。甲方必须确保风险得到管理,外包企业才有能力持续交付价值。因此,运维管理规范的制定及执行的所有权必须掌握在甲方的职权范围内。

因此,建议开展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运维费预算标准、外包管理办法和运维费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快出台服务外包标准,制定运维和外包监督评价机制,严格划分外包管理责任,建立运维重大事故问责制和重大问题质询制,核心政务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等。

根据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要求各部门梳理运维工作涉及的信息系统、软硬件资产等对象,做好与财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衔接,为运维费用的编制、申请和审核提供支持; 开展电子政务运维管理风险大检查; 适时开展电子政务运维规划和运维管理工具软件的试点工作,为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运维与外包管理积累经验; 规范运维管理软件的选型、采购和测试工作,扶持运维外包企业和运维管理软件开发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孙强 孟秀转 王岚生

上一篇:小学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论文下一篇:施工过程中建筑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