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27

摘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影响政府形象塑造的障碍性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关键在于政府自身建设,应重点加强在政府理念、行政行为、公务人员素质和政府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建设公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设公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篇1: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提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思路:以专业化思想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以专业化思想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与内容;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正确解读师生关系;等等。

[关键词]体育教师 终身体育 职业道德 行为规范 法制化

[作者简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县人,西京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方法论的高校阳光体育模块化管理体系”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K107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念意识的冲突和矛盾。以“八荣八耻”为精神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适时提出,准确、科学、客观地对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理想、行为规范等提出了总得要求。高校是社会集合中的重要元素,高校体育教师承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输送学习型、健康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其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将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广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总的精神概括,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设计蓝本,以“终身体育”为最终培养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说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建立起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在师德行为规范、培育养成机制、评价奖惩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职业道德观念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建立起来的,是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对工作等一切教育行为的理想化要求,但其缺乏社会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第二,职业道德结构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大多只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作出比较粗糙、抽象和一般要求,而很少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则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便于操作的结构设计。第三,职业道德内容的不完整性。内容上多缺乏涉及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从事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第四,职业道德执行效度不足和具体评价的不易操作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师德理想高度的东西,但是缺少社会现实背景下的易于达到的、可操作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导致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同时也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带来极大的操作难度。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思路

1.以专业化思想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理念。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属性通常都被定位于社会道德属性范围内,但我们更应看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属性和专业属性。当前,全面达成“终身体育”培养目标已然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顺应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师生关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客观规律为发展主线,引入专业化思想来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进行重新认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内涵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应关注职业道德内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仅仅是作为现代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条件,而非全部,因此,我们必须以专业化精神来塑造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

2.以专业化思想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与内容。依据上述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的从新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归纳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应涵盖以下三个层次结构及其对应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是体育教师从事专业化教育实践行为的最高境界要求,是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较高层次愿望,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创新发展的方向。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决定忠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体育教师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博爱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职业的发展;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言行的楷模并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广泛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牺牲,甘愿奉献,以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来体验教师独有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第二,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原则以职业道德理想为基础,对体育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约束,是指导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在现实社会中,使教师的职业行为始终适应和符合社会大众的理论道德需要,并进行职业演化;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使教育行为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尊重教育及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和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的职业纪律观念,自觉接受和服从相关工作纪律管理,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顺利的完成;善于从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专业化保障;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格魅力,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团结同事,增进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注重职业团队的建立,以期更好地形成创新能力;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借鉴和吸收各类有益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职业道德规则。职业道德规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师在课堂内外及人际交往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行为约束。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都可以设立较明确的观测点,具有外显性和可操作性,一般都是以否定句式来告知教师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及不恰当行为。例如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不能体罚、变现体罚或言语态度侮辱;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及观点;不能在课堂打电话等。

3.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角色被赋予崇高的道德示范,使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化期待固然美好,但也正因为他的理想化和崇高化,使其远离了法律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道德土壤,而高高飘在空中,人们必须仰视才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置于法律和公民社会义务、社会公德的框架下,结合教师职业行为特点和要求,演化出符合现行法律对社会公民及公务人员所规定的基本理论道德和品质修养,并将其细化成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在教师职业行为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那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法律问题,从而以法律的强制性促使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教育过程乃至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国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把教师的教育行为比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认为对于一名优秀教师而言,所传授的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大多不会记得,而只会记得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因此,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确立一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发展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

5.提高可操作性是建立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技术保障。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为理想和原则层面上表述,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感到难以找到对应点和观测点,也就缺少了现实意义上的指导和评判功能。在具体环境下,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直观的和易于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准确指导和评判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发展。偏重完美理想的师德规范只会使广大教师内心产生具有距离感的敬畏,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剧,并最终因其高远而形同虚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须朝着更具可操作性、更加朴实的方向发展,力求基本道德要求与最高道德理想相统一,原则引导与规则操作相融合。

6.机制健全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还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确保形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导向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持续发展格局。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首先,应完善教师选聘制度,严把教师职业道德关。在教师选聘制度中,应特别注重对教师人格、品质、修养、责任心、工作态度、价值观等职业道德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进行考量和评价,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水平,并确保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导向性。其次,应健全教师工作制度,严把职业道德纪律关。健全的教师工作制度可以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业务学习、科研创新等诸多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在尊重教师人格的前提条件下,引导教师不断的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自觉、自律和自省,促使其真正成为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再次,应以内化和渗透来优化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质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任用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教师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同的不自信。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彷徨”,甚至“退化”。因此,采取强制和硬性灌输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应顺应时代变化,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要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间接教育、一般教育及价值澄清模式等非直接的教育培养方法。同时,还应强调教师个体的道德践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仅通过对规范条文的学习是不能养成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践行过程中去经历、感受、思考,最终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理想。最后,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预防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中是必要且重要的。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评、自评体系,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但应注意的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考评时应科学界定考评的范畴,合理细化具体评价内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岗位任用、工资晋升、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应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利用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师的优秀职业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表彰,从而提高教师道德践行的积极性,预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瑞阳.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李国庆,赵国金.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研究及借鉴[J].高校教育管理,2011(5).

[3]施修华.教育伦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4]傅维利.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李勇

建设公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篇2:

和谐社会视域中政府形象塑造问题的思考

摘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影响政府形象塑造的障碍性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关键在于政府自身建设,应重点加强在政府理念、行政行为、公务人员素质和政府制度等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形象;障碍性因素;现实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彰显了党和政府非凡的政治智慧,而且日益成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及民主政治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民主政治意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必然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管理体制惯性影响,政府管理部门在行政理念、行政行为、公务人员素质及制度建设诸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社会民众中的形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塑造亲民、服务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价值标准、战略目标、管理是否廉洁、高效,政策是否民主科学,领导者素质、公务员行为规范程度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因素印象的总和,它是通过政府的建筑物、领导人、公务员、方针政策、日常施政行为等具体而客观的存在作用于公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主观的综合印象。所以,政府形象是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主观评判的影响,同时与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有着直接关系。它是政府的理念、行为及效果的集中综合表现。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完善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

二、影响政府形象塑造的障碍性因素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政府的执政理念、管理方式和形象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政府官僚作风、腐败行为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承担着主导者和设计者作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形象的塑造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政府形象塑造的障碍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政府理念是政府形象的核心和灵魂,是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政府理念包括政府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发展定位、管理哲学、道德观念等内容。政府行为一般都受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影响。而传统政府管理理念,主要以个体领导的人格魅力与能力产生的感召力为基础,影响、控制公民和基层组织成员。这种理念的缺点主要体现在管理方式上注重人治、轻视法治、忽视服务、缺乏诚信、责任意识淡薄等方面,所以传统管理理念容易受个体领导者的性格、情绪等影响。政府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成为影响政府管理效率的思想障碍,也成为损害政府形象的主要因素。

(2)政府公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政府公务人员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人,也是影响政府形象最直接的因素。政府公务人员素质包括:理论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虽然我国已建立公务员录用制度,基本上采用从基层和社会上招用政府公务人员,由于选拔制度的不完善和一些公务人员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公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政府声誉和形象。改革开放30年以来,虽然我国公务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树立亲民型、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形象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3)政府行政行为失范。政府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政府行政行为失范也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抽象行政行为失范是指有个别的政府机关在制定政策和规定的时候不考虑民众的意见,结果制定出了一些伤害民众利益的政策来。有的政府制定的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这极大地伤害了民众的感情,也破坏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由此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例如2004年杭州市对二手房交易征收20%个税政策,在经历8个月后被迫终止。从表面上看,这是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力的问题,但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对民众诚信度的缺失,直接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具体行政行为失范是抽象行政行为的落实和延续,同时也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最经常的失范行为,更是公众感知政府形象最直接的途径。

(4)政府行政制度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实行“首长负责制”,人治色彩浓厚,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和制约,容易造成独断专行,政府行政行为个人色彩浓厚,民主程度低。形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制度缺失和政府监督体系不完善。前者是在政府行政行为做出之前和做出之时的规范,而后者是一个在事中和事后对其进行责任监督和追究体系。这二者对政府行政行为从做出到事后的影响都具有全程性的作用,是影响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

三、政府形象塑造的现实途径

政府形象实际上是政府理念、行为、形象在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人民群众对其评价和满意度的总和。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政府理念、行政行为、公务人员素质和政府制度等方面探讨政府形象塑造的现实途径。

树立先进政府理念,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精神支持。政府理念是政府形象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必须创新政府理念,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精神支持。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应树立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府形象,向民众展现一个亲民、服务、负责任的政府形象,真正体现了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代政府是服务性政府,政府管理最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服务,而且是高效的服务。树立政府的廉洁形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而透明政府形象是指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理应享有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积极主动地了解民情民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增强对公众的亲和力,实现政府观念的根本改变。同时,民众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实现政府政务公开化、管理民主化,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素质建设,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主体保障。政府工作人员日常行政行为是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政府形象的直接窗口。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教育,首先应从政治理论上对政府公务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其次,加强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一定管理制度规范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再次,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作风教育。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一个政府的形象。政府公务人员必须具备勤政、廉政、高效为民众服务之心,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心全意为民众办事。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行为支撑。民众对政府形象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对政府各级公务人员的管理行为的观察,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就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尤其是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规范政府行为,主要体现在规范政府各级官员及公务员的行为上。传统的官本位意识,使一部分官员在处理问题时无视法律的权威,奉行“唯意志论”,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徇私枉法,肆意侵犯公众的利益,这样就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因此,必须规范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强化其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使公务人员认识到权力来源于民,应该权为民所用。

完善政府制度建设,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制度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健全相关政府形象的规章、原则、制度和有效的监督体系,以此作为建立和规范政府形象的依据和保障。目前,通过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作为完善政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民众有了对政府进行了解、沟通和监督的平台,这样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知情权,真正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提高参政议政的自觉性,时刻保证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接受群众监督,帮助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密切政府与广大公众的鱼水关系,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条现实可行的渠道。这些制度的逐步建立将为塑造和谐社会下的良好的政府形象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廖为建.论政府形象的构成与传播[J].中国行政管理,2001,(3):35-36.

[2]李鑫.浅谈如何塑造良好政府形象[J].法制与社会——政法论坛,2007,(2):43-44.

[3]吴克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形象塑造[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2):21-22.

[4]朱丽莎,刘显清.政府新型形象的塑造呼唤政府公共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48-50.

作者:丁永刚

建设公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篇3:

浅谈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部分公务员出现道德缺失的原因,接着阐述了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最后借鉴国外的有关做法提出我国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公务员 职业道德 建设

道德是人的精神价值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尺度。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政府公务员在行使公权力的公务活动的过程中,以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善恶标准,合理调节个人与群众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的历朝历代十分重视官员职业道德修养对治国安邦的作用,强调“为政以德”。中国古代官员逐步形成了以“公、善、慎、廉”四个字为主要内容的优秀官德。古代的官员道德规范如此严谨,那么在当今国际国内的新复杂形势下,要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良好发展,我们应该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摆在首位。

1 部分公务员出现道德缺失的原因

1.1 部分公务员的价值观出现模糊和偏差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对人的行为产生主导的心理影响。人的价值观一但形成则相对稳定,但是在社会环境和群体思想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时期,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遭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极大冲击。同时,在市场经济负效应作用下,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个体意识逐渐增强、集体意识逐渐淡化。部分国家公务员由于个人信念不坚定,自律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模糊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导致个人道德的滑坡。

1.2 部分公务员对职业道德认识不足 人的行为活动由思想意识支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对其意义和必要性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部分国家公务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清晰,不够深入,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薄弱,工作消极倦怠,大搞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和工作实际,影响了党和国家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1.3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如果不加强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教育、监督和约束,就不可能培育出一支品德高尚、勤政廉洁、严格自律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坚守和提升,需要我们国家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对于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和监督的长效机制,营造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氛围、学习氛围。

2 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建设的必要性

2.1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广泛的调研论证,我国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忠于国家的具体要求是: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各民族的团结;遵守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秉公执法,依法办事。服务人民的具体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恪尽职守的具体要求是: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创造、敢于担当、求真务实、勤于政事、艰苦奋斗,全心全意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公正廉洁的具体要求是:公私分明,作风正派,不以权谋私,不贪污腐败,严明律己,清正廉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2.2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2.2.1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措施。要想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发展党的事业,就要打造一支思想品德高尚、综合素质水平高、职业操守良好的公务员队伍。我们要通过加强建设,把党的各项具体要求制度化、措施化,不断培养公务员的公平正义感、历史责任感,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维护党的执政地位。

2.2.2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要求。如今,服务意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职业准则当中,公务员队伍建设更需要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公务员隊伍作为人民信任的队伍,要树立牢固的为民服务意识,忠诚为民、廉洁自律、兢兢业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做人民的公仆。

2.2.3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是健全人事管理制度的需要。职业道德是公务员基本的日常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反映出公务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工作作风,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需要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和引导公务员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营造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

3 国外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关做法

世界各国的政府十分重视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建设,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化管理体系。我国在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吸收和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经验。归纳起来,国外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法制化和专门化。美国、英国等国家将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用法律来规范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美国政府则设立了“政府道德办公室”,其职责是专门进行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和管理,并配备有专职管理的人员,具有行政职能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机构。在美国,除了在政府设立专门的道德办公室,在社会上还有公共行政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中有专业的研究人员,为改进政府的工作提出建议措施,并监督政府官员的职业道德。

4 我国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4.1 公务员职业道德立法化 把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纳入法律条文,建立专门的法律体系,是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运用法律来约束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具体化,并为惩处违法乱纪、道德缺失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保障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得到落实。

4.2 完善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的体系 崇高的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系统的教育与培训。首先,设定明確的培训目标,力求公务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使公务员真正领会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并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其次,在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的讲解和交流,并使之内化成公务员正确的个人行动意识。最后,在教育和培训的方式上,我们要把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运用研讨会、专题讲座、谈话交流、发放宣传手册、评选道德模范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学习,使教育和培训活动深入人心。

4.3 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管理机制 权利的运行必然要接受相应的约束和监管。我们要采取多种监督形式,形成一个严密而高效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相关部门领导负责本部门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统一规范、引导和监督,出现公务员道德缺失的事件则追究相关领导的行政责任。二是建立多层级的监督管理机制。除了人大、司法机关、纪检与监察部门之外,还要运用社会组织和群众个人的监督力量,营造全社会共同监督管理的良好氛围,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三是确保监督权力运行的独立性。国外的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措施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主要是因为其监督权力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要提高监督权力运行的独立性,确保道德监督和道德评议的行为不受制约和干扰,充分发挥监督权的权威性。

4.4 建立有效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得到了改善,但受到物质欲望和权利欲望的冲击,部分公务员最终无法抵制诱惑,开始进行权钱交易、权谋私,突破了职业道德约束的底线。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务员权益保障机制、生活保障体制、职业道德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解决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失范。一是将职业道德考评结果与工资福利、职位升迁挂钩,激励公务员加强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二是对于工作年限较长、工作成绩较为显著、思想道德高尚的公务员给予额外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

综上所述,各级机关单位要精心组织,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公务员这支队伍得到人民群众长久的信任、支持和欢迎,确保党的长期执政、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2]陈苏.当代中国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4]李和中.比较公务员制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5]王正平.当代美国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J].行政伦理研究,2003:28.

[6]邹乐.国家公务员监督制度研究[A].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作者:廖丽恒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从网络新闻看网络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