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劳技教育思考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作者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学与劳技教育思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与劳技教育思考论文 篇1:

立足课堂兴趣驱动项目实践 创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初中阶段劳动技术教育纳入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高中《通用技术》作为必修课程实施。上海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一直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实施,规定小学68课时,初中170课时,高中102课时。如何实施必修的劳技课程并向课外拓展,使全体学生受益部分学生提高,唯有创新才能实现。

一、创新缘由: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

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的总趋势、两种实施模式并存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

1.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主席也指出“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这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内容的认识。

当今人类面临自然、道德和社会等越来越多不利因素的挑战,我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层面,而是要通过教育改革进一步从道德意识、技术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与文明意识相互关联的统一上去审视。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综合了中小学各阶段各学科的知识和关联,不容割裂,它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2.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必迫使逼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国务院要求2017年起高考改革试点文理不分模式,第一依据“3”(语、数、外统考)体现了全员发展的要求,第二依据“3”(等级考自选)体现了个性化发展的要求,第三参考“其他学科”(合格考)将体现出更为广泛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最吸引眼球的风向标。改革价值取向和改革风向标不仅直接引领了高中教育,也将间接引领几年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显性发展和潜在发展均有着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过程中有着更为自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必将迫使劳动技术教育创新,必将迫使劳动技术教育出新思路,推新举措,有新作为。

3.在劳技教育两种实施模式并存的历史阶段,劳技中心与学校之间必须加强联动,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从各地情况看,目前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模式,学校按行政班级或选课班级每周分散进行;第二种模式,各校学生去劳技中心自主选课集中一周进行。由于历史、城市化、体制等因素,上海市松江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上述两种模式并存,预计这种情况还将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学校和劳技中心实施劳技教育各有长短,但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劳技中心实施劳技教育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明显要高一些。劳技中心的主要优势在于课时有保障,专业师资强,专业设施完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高。学校的优势体现在部分劳技资源特色明显,拓展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参加。因此,劳技中心与学校之间要加强联动,建立区域劳技教育共同发展平台,让优质劳技教育资源尽可能发挥作用,推进全区劳技教育新发展。

二、创新路径:立足课堂,兴趣驱动,项目实践

课堂是主阵地,兴趣是原动力,项目是好载体?我们在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过程中,选择了课堂、兴趣、项目三条路径。

1.立足课堂,优化过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实施开展的主阵地在课堂。劳技中心在一周集中教学中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怎样上好课,如何实现全体学生学习劳技的有效性,是劳技教育课堂教学创新首先应该面对的问题。2007年起,我们尝试课程时代化和教学数字化探索,丰富了课程,生动了课堂。2010年起,我们开展培育特色课程和研磨精品课实践,促使课程更加特色,课堂效益更加提高。2013年起,我们加大创新力度,以学案导学法、技术分解导学法、项目教学法、分层施教法、多元评价法、微课程助学法等举措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针对劳技中心一周集中教学的特点,从贯彻劳技课程标准和学生选课多样性考虑,我们对第一轮校本课程教材进行优化改编,致使这些课程更具有科学性,更符合劳技课程标准,更适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更受学生欢迎。比如,《金属加工》具有初高中连贯和课内外兼顾特点,《实体设计》充实了3D打印技术,《电子技术》增加了数字电路和自动控制比例。设定一周集中教学的时间与一学期每周分散教学的累计时间相当,采用指导和自主选课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位学生分别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至少选修一门市统编教材的课程,然后再有更多的校本特色课程可选学,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了学习经历,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2.兴趣驱动,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件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的成因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先发”的,与生俱来的;第二种是“后发”的,逐渐养成的。这两种成因的共同特点是,发自于人的内心,具有冲动性和持久性。

我们在开展劳技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正视了兴趣的“先发”与“后发”两个成因,通过发现和培养来实现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让学生在经历丰富的劳技学习之后,发现自己初步兴致所向,触摸体验,尽兴玩耍,深度探究,发现兴趣,进而内化为动机。

每年劳技节系列活动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劳技體验实践,让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周六劳技探趣——每年4、5月进行,全区初中、高中学生自主参与,探求劳技带来的乐趣,约有300余人次参与。

劳技竞赛——每年3月进行,全区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以学校组队自主报名,分学段分项目规定时间竞技,约有460余人次参与。

暑期开放活动——每年7月进行,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对劳技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参与,在宽松的氛同中体会劳技感受,享受劳技快乐,带回劳技成果,约有200余人参与。

未来-程师创新夏令营——每年7月进行,十个整天,营员们自主设计、制造、体验,更接近社会实际,得到了课堂上从未经历过的快乐和收获,有70余人次参与。

劳技成果展评——每年11月进行,全区各小学、初中学生以学校组队自愿参与,分主题预先告知,提前准备,同台展示评比,约有480余人次参与。

水仙雕刻造型评比——每年12月进行,全区各小学、初中学生以学校组队自愿参与,约有500余人次,优胜者被推荐参加上海市中小学生水仙雕刻造型比赛。

从全体学生普遍经历的劳技课堂教学,到部分学生课余自主参与的“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松江区劳技节系列活动,经历了从试探兴趣到形成动机的过程,埋下了可能对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种子,甚至烙下了痕迹。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项目实践,注重过程,培养学生多维思考,促进学生学会生存

劳技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特点。因此,深度的劳技学习最适合以项目活动为载体运行实践。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一个项同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要完成的是以前从未做过的工作。学生作为项目实施者要参与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更加贴近,更具真实性,当然也更有风险性、艰辛感和愉悦感。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白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得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上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因此,学生作为项目直接参与者,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心理因素而积极地投入进来,从最初的调查探讨,到期间的设计开发,直至最终形成成果,学生都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转化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均有实质性的提高。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将知识与技能转换为直接生产力或是符合+会需求的思维模式。项目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自始自终都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尽早地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法负责。同时,通过组织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参加项目实践小组,也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项目实践的系统性、过程性和培养能力的多维度要素决定,要完成一个项日必须要求项目参与者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实践、调整。“未来工程师创新夏令营”总结-2012年的《思行悟》、2013年的《梦之旅》、2014年的《智慧行》生动展现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收获。有机会多参加项目实践的历练,就有助于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教育思想。

三、创新成效: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是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我们通过立足课堂,兴趣驱动,项目实践,获得了收获。

1.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员和个性化发展

调查显示:学生对劳技学习愿望强烈,有89.9%的学生“很喜欢”和“比较喜炊”上劳技课,劳技作为创新和实践的载体受到学生欢迎,有39.9%的学生在上完劳技课之后,“经常参加”和“非常想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劳技拓展探究活动 学生有两方面反映。第一,劳技课堂生动有效。“这里的一节课50分钟,感觉上比我们平时的40分钟要快得多。”“真是不可思议,这么逼真精巧的花,竟然让我这样笨手笨脚的人给做出来了。”“老师本事真大呀!我们一开始认为学不会的东西,最后竟然有这么多的人做成功了。”第二,劳技拓展活动令人喜欢。一位学生说:“老师认真,营员专注,作品美妙,这里的收获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在学校的课堂上从没碰到过。”一位学生心得:“无意之间翻到了一本关于荷兰风车的杂志,被它巨大、壮观、伟丽的构造所折服,这是我这次创意木工设计的灵感。用手转动风叶,好似听到了古老的风车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世界在我手指间转动,世界在我眼前展开。”一位学生感言:“只凭脑子的思考、蜻蜓点水般的触摸,是不能完成实际工作的,只有在拥有科学知识的同时,认真操作实践,才能把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成绩表明:三条路径创新劳技教育,丰富了学生学习经历,满足了学生拓展探究劳技的愿望,提升了学生的劳技素养。2007至2014年连续八年,我区中学生在一年一度的上海市中学生劳技竞赛中成绩稳中有升,2007年填补个人一等奖空白,2008年团体总分第五名,2009年团体总分第三名,2010年团体总分第四名,2011年团体总分第三名,2012年团体总分第二名,2013年团体总分第二名,2014年荣获团体一等奖。

2.明显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创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自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劳技中心共开展教研组活动22次,备课组活动52次,网络教研活动4次,校本课程培训3次。每次活动都有主题、有内容、有讨论、有交流,教研组成员、备课组成员对劳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探讨劳技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策略,探索新技术在劳技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均比以往有更深的体会。在市、区级的教学评比和论文评奖中屡屡获奖。

借助“春播、夏耕、秋收、冬藏”劳技节平台,全区劳技教师共同成长发展。连续多年的区劳技竞赛和区劳技成果展评,全区各校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学相长,教师的组织能力、辅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更快的提升。一位来自基层学校的教师道出了心声:“劳技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以劳技节系列活动形式开展,对于我们劳技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件喜事,我们师生实践的活动更加丰富,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这将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我们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倍感欣喜并倍加珍惜。”

四、创新续篇: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联动机制,协同提升松江劳技教育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将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要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力量,运用性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综合多维意识改进课程建设,紧密中心学校之间联动,协同提升松江劳技教育,助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

一要充分运用现代性息技术,切实改进劳技课堂教学方法。针对技术学习特点,重新构建学习流程,增加指导和互动环节;精选知识技能点,精心录制微型课程,让学生通过智能终端自主下载,方便学生自学和交流。

二要完善劳技校本课程建设,综合体现劳技学科育人价值。突破狭隘的劳动和技术传统劳技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劳技课程标准指导下改进优化劳技课程内容,综合渗透民族精神、道德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与文明意识等,体现劳技学科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育人价值。

三要着力建设中心学校联动机制,整体推进全区劳技教育发展。中心和学校在实施劳技教育的过程中,各有所长,各尽所能,要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共享,丰富全區学生劳技学习经历,持续促进部分学生劳技特色发展。

作者:柴秋云

科学与劳技教育思考论文 篇2: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后,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作者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 问题 对策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包含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方面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的手脑结合,并倡导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选择上要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性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相适应,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富有挑战性,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工农业生产领域,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的具体劳动实践,从中体验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实践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劳动实践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到实际的劳动场景,如农村、工厂、劳动基地进行劳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引导学生选择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劳动,进行技术实践,运用一定的技术工具或其他手段进行劳动技术实践,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对人劳动技术素质的要求。

一、存在问题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有了劳动,才有人类的产生、人类的发展。如今,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要求我们把现代科学生产技术引进学校,把学与用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为毕业后升学或就业打下基础。由于受传统观念、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劳动与技术教育没有受到实质性的重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时,注重学校的办学条件“软硬件”,语、数、外等学科的统考成绩,竞赛获奖成果,没有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评估的项目。基层中小学往往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在课表上,应付检查,遇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时就改上其他课。即使有开课,教学手段也陈旧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和学校生活实际脱节,课堂管理松散,理论教学走过场,无明确目标和计划,随意性大。

2.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师资水平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师都是兼职的,而且经常是让年龄大的,身体不好的,需要照顾的教师教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素质欠佳的问题。他们不熟悉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对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的问题,更是难以解决,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劳动与技术教育设施欠缺。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有一定的设施,但目前众多学校普遍缺乏经费,在物理、化学等主科的实验经费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更是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费需求撇在一边,导致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纲要上规定的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根本无法有效开展。

4.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材开发滞后。从教材内容看,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能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编写劳技校本教材,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潜在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5.劳动与技术方面的教育评价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劳技方面的督导评估权重比例小,学校对劳技教师评价没有明确的准则,教师职称的评聘相对困难,使得现有劳技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优秀的劳技教师更少,严重地影响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深化发展。

6.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研究比较薄弱。有些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劳技教师,许多学校还未成立劳技教研组。教师进修学校(院),教育学院大多没有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研员,教研活动少,更未进行这一方面的科学研究。

二、问题的原因

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强烈,在升学压力和教育功利思想下,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对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偏见,劳动与技术教育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与新课改预期有较大差距,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校对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学校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考试科目中,升学率被视为办学的重要指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确认识,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它的重要性,对它缺乏关心与指导,劳动与技术课被逐渐边缘化。

2.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当作考核学校的标尺,热衷培植重点学校,缺乏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硬性规划、措施和督导评估机制,没有及时建立和落实新课改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教师激励政策,对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期望值不高。

3.教师的课程理念理解错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规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然而很多教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把劳动与技术课程仅仅看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把它当作“文本课程”来对待”,忽视其“体验课程”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单一讲解或课堂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没有提供及时、必要的技术指导,很少关注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堂学习中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人格养成,很难实现教学创新。

4.家长忽视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领先的科学,还需要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更需要具备现代化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能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广大劳动者。”然而大多数家长对劳动有片面认识,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他们,他们追求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劳动与技术教育漠然或放任自流。

5.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为主,培训周期短,交流机会少,缺乏课题研究的训练和专业引领的机会,受训教师无法深刻地把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精神。

三、对策

劳动与技术教育受时代背景、历史传统、政策法规、教育体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社会性课题,需采取以下措施整合校内外一切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1.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我们要从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认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意识到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课程计划,并认真落实好。

2.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各种政策规章;学校要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目标进行考查,并形成制度;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不断完善评估督导方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权重比例,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和全程监控,促进学校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3.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要从现有教师中挑选既热爱劳动与技术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院)及各级的教育学院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提供良好的支持与保障,并配置劳动与技术教育教研员,开展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各级教研员不仅要为当地学校和教师提供业务指导,而且必须协助各级教研部门做好当地或所在片区学校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协作及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对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培训工作应根据培训对象、层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培训方式应多种多样,可以尝试讲座,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

4.加大劳动与技术教育设备、设施投入。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缺少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设备、设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费列入预算,学校要多方争取资金,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投入一定的资金,设立专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设备,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5.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一门经验性的和实践性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体验,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和生活,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学生的亲历亲为。因此,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保证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学校和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学校应坚持经济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资源,使之成为促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撑和保证。

6.逐步提高学生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兴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尝试心理,设计不同的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年级差异的劳动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劳动相结合,通过直接动手的制作活动及体验性的试验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自信、自尊和自豪感,并使这种情感迁移到技术学习上,还要把对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劳动实践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致力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方法,把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知识的渴求变成中小学生的自觉需要,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学习中。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切实解决好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将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23-324.

[2]颜庆军.对现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6,(7):49-50.

[3]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45-146.

[4]李芬芳.改进劳动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7):78-79.

作者:陈志敏

科学与劳技教育思考论文 篇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学科被弱化,实施可有可无的状态,只有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创新操作体系,整合实践资源,开发实践内容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创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 现状 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进行了重组和拓展,从而超越了传统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涵和要求。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然而,透视现行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我们却遭遇着众多的困惑,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一、小学劳技教育的尴尬现状

1.劳动与技术教育跟综合实践活动的其它几个领域共用1个课时,实际操作时如何把握?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其作用和价值毋庸置疑。据笔者和部分小学相关教师所作的初步探讨,大部分学校对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的“不合理”(注:此处仅是个人观点)仍然大量存在着。按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是每周3课时,但许多学校往往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把这3课时这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班队活动1课时。班队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却占着每周1课时的时间,四大领域之一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占1课时,而唯独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却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三大学习领域共用1个课时。这样的课时量能保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吗?事实上,在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是可以比较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但以劳动操作性与技术性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却与其较难整合,这样共用1个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该如何有效实施?“人人要获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经历”这一学生的基本权利能得到保证吗?试想:当大多数学校依然热衷于分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停留在口头上居多的今天,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就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吗?难怪有教师这样问了:小学劳技还开不开?这样的课时设置,对一线老师来说确实存在着操作上的难度,盼望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建设性意见供大家参考。

2.和传统的劳技课程相比,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有被弱化的倾向,这是不是我们认识的狭隘?

劳动技术教育在过去一直以课程形态设置,在过去肯定是必修课。而在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只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虽然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以综合形态推出,无疑是顺应了改革的潮流,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使课程的内容得到结构性重组,更有利于建构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也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对此,我们毫不怀疑把传统的劳技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价值,但从原本一门独立学科转变成一个学习领域,不免让人有被“弱化”的感觉,而且在实际操作时又没有硬性、统一性地规定它的具体课时。就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比较正规、常态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块对它而言能分配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笔者观摩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也阅读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大多没有把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入其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似乎很难找到其踪迹,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在我们看来,新课程无疑是削弱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这是有违新课程的初衷?还是我们狭隘的认识所致?

3.劳动与技术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劳动教育或科技活动,又该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支撑点?

在人们的观念中,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仅仅看作是动手劳动的课,学生能动手就行。有的老师认为,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比如打扫卫生等,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回到家能帮父母干点家务已经蛮不错了,如今许多父母都没事做,泡在麻将里,叫孩子能做点什么呢?也有的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应该让他吃点“苦”,适当的劳动是必需的,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可以和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这个想法确实有一定的新意,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相同之处都是讲技术。其二者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至少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实现让学生获得操作与体验的学习经历。但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毕竟是有区别的。劳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而科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包括传统的劳动教育(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也包括技术教育(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发明创造、职业体验等),它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突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技术性”,增加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把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评价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因而,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科技教育都不能替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功能,都不能涵盖它的全部。面对劳动与技术教育,我们又该寻求一种怎样的突破?

二、困惑中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作为最能体现新课程亮点、最能体现素质教育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在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小学的新课改中却可有可无,走在消亡的边缘,这实在有违新课改的初衷。该如何规范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课时?如何有效操作?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1.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适当调整课程设置。笔者认为调整原先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四大学习领域,既然信息技术能单列安排每周1课时,那何不效仿把劳动与技术也安排每周1课时?剩下的1课时就是常规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取消传统上单独设立的班队活动课。师资的安排也要考虑同一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由同一教师来指导。这样有了课时的保证,又落实了指导的教师,劳动与技术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实施起来,不至于这一“人人都必须经历的学习领域”出现可有可无的尴尬,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浙教基[2005]36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足开好体育、艺术、品德、社会、劳技等课程,严禁利用这些课时补习其他文化课”,从中看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不能减,而且要做足加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推进,特别是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作必要的宣传,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开足课时,在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努力开好劳动与技术教育,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的真正落实,以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推进和顺利进行。

2.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创新劳技教育实践体系。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兼具操作性、实践性的学科,目前由于一费制的实行,给相应配套材料的征订等方面带来了限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征订,这给教师教学、学生的操作实践带来了困难。但学校和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学校特色、当地经济创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体系:以劳技教育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技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以基地为载体,重新构建劳技教育学科,突出其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更丰富、更丰满、更成熟,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

在劳动与技术实践操作过程中,作为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技术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其中,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也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可以把作品的制作过程,从怎样做变换成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办法把作品的质量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有主动探索、寻找资料,创新成果的意识,也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有所依据,不至于感到茫然或手足无措。例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畚箕这一活动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究:传统的畚箕在倒垃圾时,常有被风吹走垃圾的现象,如何来改变这一现象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去调查人们在防止吹落垃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让学生去研究如何制作出效果更好的防风畚箕。几天后,一个蕴含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防风畚箕诞生了。这样的整合更具有技术的成分、研究的味道,实践的效果也会更好。

3.整合实践资源,开发实践内容。

(1)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科技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开展劳技教育时,我们可以将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设计方案,自己制作,自己实验,然后分组总结、分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拓展思维,锻炼能力。

以下是我校(注:此处指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中心小学,下文同)3-6年级科技型劳技教育的活动板块,可供大家参考。

(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以把校园内的场地、树木花草、建筑、橱窗以及教室的墙面、绿地等划分成包干区,让学生清理、布置与维护,使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的实践与体验。此外,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卫生工作,学具的收拾和整理,课桌椅的简单修理都是学生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资源。

其次,校园内可开辟生态园。学生们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分别在生态园里种植了花卉、水果等绿色植物,他们常去松土、捡石块、拔草,播种、浇水、移栽、施肥,遇到疑难问题时向有经验的农民伯伯请教。当植物成活时,又分组开展护理活动,并经常性地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这样的生态园给学生提供了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劳动参与中研究问题、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陶冶美好情操,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做到的。还可在教室内开辟生物角,在生物角里种花、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与校外实践体验基地相结合。我们学校与四家农业特色种养殖大户建立合作关系,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校外体验基地。并利用这个基地,让学生参与一些农业劳动。适当的劳动,不仅可以使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得到很好的发育,而且可以提高运动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如葡萄的栽培,学生不仅要学习除草、疏果,而且要采摘,在学到栽培技术的同时,又加强了运动,锻炼了身心,可谓一举两得。当观察发现有病虫害时,还要去研究得的是什么病,侵害的是什么虫?又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研究、讨论、请教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还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蔬菜、水果,农具,以及部分农具的实际操作。

(4)与家政、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家庭劳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要只偏重学习而放松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应给孩子安排必要的家务劳动,如洗衣、钉纽扣、打扫卫生、做菜、烧饭、整理房间等劳动。除了让孩子学会一部分家务外,还要给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劳动岗位。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使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更多地学习锻炼的机会。

其次,还可组织学生打扫社区街道卫生,清理乱张贴与卫生死角,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为老人做事,给孤寡老人带去欢乐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不断地挖掘本地、本校的各种资源,其内容的整合,既要与本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又要与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水平相适应,便于学生操作、教师指导。这样,有利于技术探究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初步设计能力的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劳动与技术教育尽管目前还在在着许多困难,但只要大家重视这门学科,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创新操作体系,整合实践资源,开发实践内容,就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开创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3-6年级)(试行)[Z].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肖金良

上一篇:地基与基础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