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作品赏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采取联读有着积极的作用。联读有组诗联读、诗文联读、诗书联读三种方式。组诗联读可以同诗人作品联读,同主题作品联读,同表现手法作品联读;诗文联读可以将古诗词与现代文和小古文联读;诗书联读可以将古诗词与绘本和文化类的整本书联读。联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诗人作品赏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诗人作品赏析论文 篇1:

赏析诗人蓉儿的诗歌作品

诗人的心胸是万方田野,是多条河流,是一泓湖泊,她与天、与地、与人、与旱情,融合在一起,渴望着久违的雨。这是我从湖北蓉儿诗人的诗作里感觉出来的。

为什么她要渴望雨?前一个时期,湖北旱灾严重,似乎一夜天,大地的肌肤,演变得暗淡无光,把春后万物复苏的生气,搞得面貌全非,延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裂、水浅,湖泊直接见底,显露出禾苗枯萎、鱼肚朝天的惨况,面对此景,叫人忧心。

当老天把鄂西北的空气拧干的日子里,蓉儿诗人的心也已到了抗旱第一线,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表达出她的一份爱心、一份温暖、一份深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她来说,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支援抗旱,作为一位业余诗人的她,能有这份心情是值得赞佩的,令人感动。

因而旱情或好或差的变化,也是她心情的变化,成了她心灵极大关注的晴雨表。当雨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又非常敏感地写下:“雨,来了/它在空白的纸上写着”,一种心情上的欣喜跃然纸上。诗人的隐喻是很确切的,为什么称之为白纸?这不是文字游戏,是土地干裂禾苗已经枯死的万方田野,只剩下叫人心痛得如同一张白纸的感觉。雨来了,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里变化,从紧张中放松下来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难以抑制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读了蓉儿诗人《南方的忧郁》《鄂西北的雨夜》《五月,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汉水的消息》等诗篇,我能触觉到诗人内心很不平静,心随旱情的变化在诗里起伏,她不是梦思,是在曲曲折折的心理活动中追求。诗云:“如果,今晚有雨/我祈祷雨点大一点,密一点/时间久一点/涨满每一条大河和小溪/,这是诗人的渴望,是强烈的渴望,别无它法选择。让水中的鸟儿重新歌唱/生生不息/让南方的空气湿润一些/那些干裂的嘴唇重新吮着露珠/让南方更像南方/温婉动人”诗人的心,沉浸在一片旱情里不断流淌出疼痛的现场感叹,这一幅意境,叫人撕心裂肺,小鸟飞走了,土地裂口了,空气把人的双唇烤干,江南已不是江南的模样了。诗的这种表述,是一种隐入很深的忧郁中所透露出的期盼,谁也说不清,大地何时将能解脱干瘪的形象,再现青青的禾苗。

它在《五月,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一首诗里说:仅有一场雨是不够打湿/鄂西北干裂的嘴唇的/汉水很瘦很瘦,河谷空洞/那些忧伤的石头/一一呈现/船已搁浅/水像鸟儿一样飞走了/野人谷,逍遥谷,太极湖/眼神呆滞//读她此景此情的诗句,谁不心痛,顿生凄凄惶惶。接着诗人在求情了:五月,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它不能润泽失去弹性的花朵/它不能梳洗蓬头垢面的叶片/它不能擦去一座城市身上的灰尘和酒气//。很自然为旱情操心感叹。接着又随着雨滴的到来,在诗里流露出解渴的心理,略有放松。“雨,终于来了/汉江河上搁浅的船可以通航了”。随着鄂西北的旱情的逐步好转,诗人此时也已感到有了一丝安慰。这首诗的意境,竟然有点像(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虽不是写抗旱的,但它起到了同样效应,是一种萧瑟冷落的景象。古诗中冷落的夕阳西下,散发出无精打采的光,照在枯枝上,乌鸦在枝头哀号,和着萧瑟寒冷的秋风,整个遭难的现场,苍白无力,如一匹忧伤的瘦马。满眼是忧郁,满面是愁思。

不过她的诗,没有过多的运用意象为立意作为贴切的表达形式,而是以悲悯情怀,用深情理性的光辉去演示自己作品的内涵。水的存在即是生命的存在、与自然界抗争,即是人生的意义,朴实的政治抒情与昂然诗意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意象不多的艺术效果,并不差到哪里。

她已感到旱情所现的情景是个大局,是个民族的整体,是母亲身上的一份伤痛。诗中说:“雨水不来/南方多么忧郁/南方的忧郁是母亲的忧郁/母亲愁眉不展//。”她已忧国忧民了。由于旱情极不寻常,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怀。

这组诗的最大特点是呈现了真情美,以朴实的诗句展示了真情美的内心。诗人胸襟阔大,胸怀豁达,感情真挚、她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她始终以博大的爱心、充满希望的悲壮、细腻的笔触歌颂着真、善、美。

曾经有专家批评过“文学贫血缺钙”说:“当下的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症结,比如,普遍的理想缺失,思想的贫乏苍白,对形而上的淡漠,新意的匮乏,主旋律的弱化,崇高的消殒,英雄的远去,情感的淡薄,心态的浮躁,想象的乏力,审美的世俗……”。应该关注此类不良精神状态,但不是普遍存在,有提醒的必要,也无须认定什么都是。从蓉儿诗人诗歌作品中所见,她就是弘扬了主旋律。

她的诗在手法上,以真情抒发为主体,力求意境丰富、深远。读了她一些诗后,倒也没感到她的诗过于粉饰、虚伪;倒是觉得她很求实地讴歌真理,赞颂光明,弘扬高雅。既有他手法上的丰富性,又有它的模糊性。追求意境美、旋律美,短小精悍,她的诗没有超过25句的,诗句排列很有乐感,读起来颇有舒适感,长长短短,似乎听到,她手指在琴键上弹动。

对于蓉儿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我很钦佩与敬重。因为她在灾情面前与灾区人民站在一起,急灾民所急,用一个业余诗人力所能及的精神支援,她尽力了,也是她的作品对我的感动点。她与灾区人民在一起,她的心如同一个小政府。从满目凄然忧虑不安中落笔、共鸣,作品隽永流畅、质朴自然之美,是我所感知的。

她的诗歌精神是真正把他人的困苦、磨难放在自己的卷宗里,自找压力的心态得到了弘扬。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曾询问过她说:你这组诗,只因为你以模糊性的手法写的,所以有两种领会:一是大爱的审美;二是小爱的自我欣赏,网络出生的人,有些诗离不开个人抒发。能否告诉我,你的企图是什么?我问的意图我可告诉你,当然我要评的是那些积极向上的作品。她的回答也很肯定:她已从个人抒发逐步在向大爱过渡。回答得还比较实事求是,是符合逻辑的。

最后要说对她的诗,要说有些什么?需要提示的话,我想用著名作家郑敏对新诗的意见相告于她:“生活素材进入诗必须经过一次艺术的发酵,然而,这种转换是无法强加给素材的。由于一些关于抒情和写实的简单化说法的影响,在很多的诗中抒情变成庸俗的宣泄,……。”郑敏老诗人的意见很有指导意义。由此可见现实生活的素材,进行艺术转换是何等重要。实话实说,有些诗的构思与表述尚不成熟,诗的跨度不大,用语为追求现代而失准等。只要留心一点就可以了,气可鼓而不可泄。

附:蓉儿诗人一组原创诗作四首

老天把空气拧干的日子里(组诗)

鄂西北的雨夜

“雨,来了”

它在空白的纸上写着

鄂西北

目光不用惊惧

暗下来的时光隧道是暂时的

绿色窗帘

没有离窗外一步

闭上眼睛

听一群鸟儿潮湿的足音

由远及近

依然等待着归巢

久违了雨

鄂西北的干裂只因没有雨

车轮滚动的是烟尘

汉江已没水

与人民干杯轻松不起来

有多久没下雨了

没有计算

焦急的心知道已是很久很久了

雨 终于来了

汉江河上搁浅的船可以通航了

这多么幸运

该来的终于来了

南方的忧郁

如果 今晚有雨

我祈祷雨点大一点 密一点

时间久一点

涨满每一条大河和小溪

让水中的鸟儿重新歌唱

生生不息

让南方的空气湿润一些

那些干裂的嘴唇重新吻着露珠

让南方更像南方

温婉动人

已经很久了

雨水不来

南方多么忧郁

南方的忧郁是母亲的忧郁

母亲愁眉不展

五月,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

仅有一场雨是不够打湿

鄂西北干裂的嘴唇的

汉水很瘦很瘦 河谷空洞

那些忧伤的石头

一一呈现

船已搁浅

水像鸟儿一样飞走了

野人谷 逍遥谷 太极湖

眼神呆滞

五月 仅有一场雨是不够的

它不能润泽失去弹性的花朵

它不能梳洗蓬头垢面的叶片

它不能擦去一座城市身上的灰尘和酒气

汉水的消息

一场大雨之后

听说搁浅的船可以起航了

今天早上

我从《十堰晚报》上看到这头条消息

有点兴奋

一条河流开始丰腴 清澈

它又可以哺乳两岸的青草和烟火

噢 这多好

我又可以坐在火车上静静地凝视

它静静地流淌

不说人间悲苦

作者:严迪

诗人作品赏析论文 篇2:

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采取联读有着积极的作用。联读有组诗联读、诗文联读、诗书联读三种方式。组诗联读可以同诗人作品联读,同主题作品联读,同表现手法作品联读;诗文联读可以将古诗词与现代文和小古文联读;诗书联读可以将古诗词与绘本和文化类的整本书联读。联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联读;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1]。把联读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可以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由此及彼,帮助学生扩大知识积累,在追寻与扩展中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进行理解、学习和运用。

一、组诗联读

组诗联读,指的是从某首古诗词拓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的一种教学设计手法或教学设计思路。组诗联读通常有三种设计思路。

(一)同诗人作品联读:由“诗性”走向“人性”

同诗人作品联读,就是在教学某位诗人的诗词时,将该诗人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诗词联结起来阅读。同诗人同类型作品联读可以让学生对诗词内容、主题的理解更深刻,对该诗人的写作风格有更深入的感知;同诗人不同类型的作品联读可以让学生对诗人的形象有更立体的认识[2]。正所谓:“诗言志”,志,心之所也。

同诗人同类型作品联读,如组诗教学“李白与月亮”,主要选择了李白的三首与月亮有关的诗《古朗月行》《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古朗月行》中月亮给李白无限遐想,《月下独酌》中月亮带给李白一些慰藉,《把酒问月》中又带来了无穷问题,形成“望月—邀月—问月”的逻辑思路。李白是月亮诗人,他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些诗中展露无遗。通过这样的组诗联读,学生就能读其诗,解其意,知其人。

同诗人不同类型的作品,以王安石为例,教师可设计《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的组诗联读教学。这三首诗分别是写传统节日、写景、状物的诗,在理解诗意后,教师出示表格1,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背景:

诗  名 人生经历及创作背景

《元日》 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新年里,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有感创作了此诗

《泊船瓜洲》 因守旧派反对,1074年被罢相,1075年二月,再次拜相,自江陵赴京途经瓜洲时作此诗

《梅花》 1076年再次被罢相,放弃改革,退居钟山,作此诗

通过联读,学生不再单一地感悟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能看到诗人王安石起起伏伏的人生轨迹。不同的际遇,创作不同的古诗,王安石以诗传递内心的乐与悲。通过这三首诗的联读,学生不仅仅体会了过年的欢愉气氛、思乡之情和热爱梅花的高洁品质,结合诗人的政治生活背景,更深入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对诗人有了更立体的了解。

(二)同主题作品联读:从“现象”走向“本质”

同主题作品联读,就是在教学某首古诗词时,将主题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3]。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主要有思乡怀人、歌咏抱负、热爱自然、忧国忧民等主题。学生通过联读,可以透过古诗词外在表现的社会或现实中的现象,引发思考,领会古诗词内在揭示的本质。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2课就是爱国主题作品联读的典范,分别是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教学时,教师从三首古诗描写的社会现状入手,让学生理解“但悲不见九州同”“西湖歌舞几时休”“万马齐喑究可哀”是一种怎样的现象,结合全诗体会诗人的内心——陆游的不甘与牵挂,林升的愤怒与痛心,龚自珍的渴望与期待,继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领悟:三位诗人不同的内心,都在表达爱国的情怀;三首古诗描写的社会现象,都是当时统治者腐败无能所致。这三首诗虽然都是爱国主义主题,但是从不同的视角表达爱国情怀。教师最后可以再深入追问:“怎样才能让祖国统一,社会安稳?这三首诗中有没有给我们启示?”有学生直接用“不拘一格降人才”来回答,也有学生指出统治者不能继续贪图享乐、无所作为。三首诗的联读,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追问原因,寻求答案,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深入领会什么是爱国,同时培养儿童的高阶思维能力。

“主题”和“题材”不能混淆,“主题”就是主题思想,“题材”是表达主题所用的材料。同样的主题,可采用不同的题材来表达。比如特级教师张学伟的“乡愁”组诗联读。第一首《除夜作》,张老师让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从高适的角度感受除夕之夜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第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重阳节王维表达思乡怀亲之情,在反复朗读后张老师抛出问题:“哪个字引起你的触动?”引导学生紧扣字词深入体会情感,尤其是一个“少”字写出故乡的兄弟遍插茱萸时对王维的思念,一个“异”字写出了身在故乡之外的孤独之感。第三首王维的《杂诗》,诗中王维问从故乡来的同乡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读到这里张老师立即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疑問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同乡不问家人,只问梅花,是把思念寄托在一朵小小的梅花上。这组“乡愁”组诗联读,张老师采取“反复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质疑”,感受诗人的触景生情或感物伤怀,题材虽不同,却都表达浓浓乡愁。

(三)同表现手法作品联读:从“见形”走向“得意”

古诗词具有音韵美、词汇美、形态美、意蕴美的特点,前三者指的是古诗词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阅读中的“见形”;而意蕴美指的是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即阅读中的“得意”[4]。在古诗词创作时诗人会运用一些写作的方法或技巧,即表现手法,让读者“见形”“得意”。小学阶段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这些专业术语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将相同表现手法的诗词放在一起联读,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1课中《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均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表现“四时景物皆成趣”。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分别找一找两首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抓住诗中的景物及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思,然后引导学生置身诗中想象画面:《山居秋暝》中学生透过“照”“流”“归”“下”等字体会秋山夜晚的灵动之趣;《枫桥夜泊》中学生看到月落的痕迹、乌鸟的飞行、客船的航行或停靠、渔火的闪烁、夜景的变化,听到乌鸦的啼叫、寒山寺的钟声,甚至寒夜的风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两首古诗在写景物时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理解古诗、想象画面的基础上会发现两首古诗同是写秋,通过不同的意象,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前者是诗人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后者是诗人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满腹忧愁。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课的三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都是抓住动作,塑造不同儿童的鲜明形象。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别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动作的词语:(1)耘田、绩麻、供耕织、学种瓜(2)脱晓冰、当银钲、敲成玉磬、忽作玻璃(3)横牛背、信口吹,让学生读一读,结合古诗理解意思;然后让学生分别做一做动作,演一演诗中的儿童,体会不同的儿童形象:《四时田園杂兴(其三十一)》中的儿童乖巧懂事,《稚子弄冰》中的儿童充满奇思妙想,《村晚》中的儿童自由自在。教师让学生感悟到,同样抓动作,却塑造出不同的儿童形象,丰富了学生对古诗中儿童形象的多元化理解。

二、诗文联读

诗文联读,就是将古诗词和普通文本放在一起联读,联读文本的选择可以是关于背景的、帮助理解的、示范运用的、拓展延伸的,等等。诗文联读是帮助学生架起古诗与自我言语表达的桥梁,促进学生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发展,使其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一)古诗词与现代文联读:既能“意会”又可“言传”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凝练、抽象和浓缩的特点,与学生的言语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读来意象含蓄,情感丰盈,常常只可“意会”。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逐字逐句翻译,生硬有余,情韵不足,难以“言传”。现代文中的描写语言细腻、生动和形象,古诗词与现代文联读,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支架,让学生有序、有意、有情地进行有效表达,实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

例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将其与叶圣陶的《瀑布》和李有贵的《黄果树瀑布》进行联读,帮助学生理解并表达古诗所蕴含的意境。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后,教师分别出示《瀑布》和《黄果树瀑布》的两个片段。片段一:“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片段二:“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教师让学生读读片段,感知“片段一”中用了生动的比喻表现瀑布的形态特点,“片段二”中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表现瀑布的声音特点。通过联读,学生可以从现代文的表述中学到从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语言富有张力。有学生这样写:“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上升腾起一阵阵紫色的烟雾,这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有一道瀑布悬挂于峰壁。远远望去,好似一道白银从天而降。山风吹过,白银洒下点点银末,有些随着阳光纷飞,有些弥漫于山水间,仿佛仙境一般。耳畔是不停歇的“哗哗”声,愈靠近愈响,仿佛要从峰壁上飞跃下来,一直钻到我的心里……”

(二)古诗词与小古文联读:既见“意象”又入“意境”

古诗词和小古文虽然都属于古文的范畴,但古诗词通常具有必然格局,而小古文一般没有固定格局,凭小我阐扬书写,之乎者也之类。两者联读,让学生徜徉在古文之中,感受音韵之余,尽享情韵之趣。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课中的古诗《村居》,师生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与朱文君《小古文100篇》的《放风筝》联读:“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教师让学生了解“纸鸢”即“风筝”,风筝怎么放呢?在青草地上,迎着东风,你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你追我赶,你来我往,这就是乡村生活的美好意境。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檐”“溪”“草”构成了乡村独有的景致。《小古文100篇》有《乡村》一文可供联读:“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联读丰富了学生对“乡村”的理解,丰厚了对“村居”的意境感受。

三、诗书联读

诗书联读是指古诗词与整本书联读,亦即选择与古诗词有直接联系的书作为联读对象。诗书联读之“联”可以是思想立意的联系,也可以是言语实践的联系。联读既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亦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所选之书应为文质兼美之作。

(一)古诗词与绘本联读:广阔的思维和多元的表达

图文结合是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之一,绘本是“画出来的书”,以绘画为主,附有少量的文字。将古诗与绘本联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渔翁》是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优美的诗,写山水间一个黎明时分的景象。诗中现实的自由安逸的生活情趣对于当时处在禁锢之中的柳宗元来说,多么珍贵和美好。当美国绘本作家乌利·舒利瓦茨读到这首优美的中国诗之后,绘本《黎明》诞生了。它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通过画境来表达诗意,从黎明前的第一道微光开始,到最后突然爆发的颜色,不疾不徐,排版和色彩呼应。乌利·舒利瓦茨处在二战时期,生活在恐惧和逃离中,他和柳宗元都有着坎坷的经历,都有着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渔翁》与《黎明》的联读,绘本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带入感,让学生能慢慢静下心来,感受其中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人生的渴求,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外文化融合的魅力,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多元的表达视角。

(二)古诗词与文化类整本书联读:深刻的思维和个性的表达

杨振良老师编写的《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一书,是与古诗词联读的优秀范本。该书的目录就极富特色,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说山”“春风又绿江南岸——说风”“千里怀人月在峰——说月”。在进行组诗联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章节,实现诗文联读。如“千里怀人月在峰——说月”,围绕“月”的主题,学生读读文,品品诗,读读诗,品品文,领会相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意境。书中对诗句的品析、情感的抒发、感悟的表达等,就是对古诗词赏析做了最好的示范。通过这样长时间的诗书联读,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深刻,会整合、聚焦、发散、创新,用自己的言语体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联读策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适时,基于理解,指向重点,突破难点;要注意适度,立足目标,關照特点,关注学情。联读是一种策略,不是目的,如果一味地为了联读而联读,那就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3.

[2][3]刘恒全.古诗词教学“联读法”探索[J].江苏教育, 2018(6):35,34.

[4]赵福楼.“见形”与“得意”——古诗词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J].语文建设, 2017(4):10-11.

责任编辑:石萍

Application of the Related-Text Read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Ancient Poem Teaching

WANG Fengfang

(Kunshan Huaqia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ity Huaxi Primary School, Kunshan 215332,China)

Key words: the related-text reading method; ancient poem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作者:王凤芳

诗人作品赏析论文 篇3:

中西饮酒诗的女性形象比较

摘 要: 本文以中西方饮酒诗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女性形象的差异及差异背后的原因,并指出无论这些他者形象是否真实,她们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不同文化与时代下的女性生存状态。

关键词:饮酒诗 女性形象 他者 生存状态

中西方饮酒诗中的女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男性诗人作品中的客体或“他者”,另一类属于女诗人作品中的主体形象。解析这些饮酒诗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饮酒诗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创作动机及女性社会处境。

一、客体性的女性形象

无论中外,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性永远是权利的主体和象征,而女性始终处于边缘化的从属地位。在男性饮酒的场合中,女性或歌舞助兴,侍酒作陪,或单纯以男性爱慕的对象出现。在描述此类场景的饮酒诗中,在男性诗人的“凝视”下,这些女性无不温顺妩媚,乖觉可爱,完全符合男性心目中柔顺的传统女性形象,我们以南唐冯延巳的《长命女·春日宴》为例:“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整首词的语言近乎口语,通俗易懂:在一个春日酒宴上,一位家伎殷勤向主人祝酒,并表达了三重美好愿望,诉说了对主人和自己健康的良好祝福,对主人感情的珍惜和祝愿,希望自己和主人能像“梁上燕”一样双宿双飞,岁岁相守。整首词情景交融,刻画出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形象,但这首词毕竟是男性假托女性身份,对女性思想或情感所进行的审美观照,因此,该诗最终反映的仍是男性意识。

其次,以中国男性诗人饮酒诗当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形象——“胡姬”为例。“胡姬”指的是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来到中原地区的下层少数民族女性:

画楼吹笛妓,金碗酒家胡。(王维《过崔驸马山池》)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李白《送裴十八圖南归嵩山二首》)

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温庭筠《敕勒歌塞北》)

琵琶胡姬玉纤手,清歌嫋嫋莺啭柳,尊前劝我千万寿。(黎廷瑞《禽言四首》)

不难看出,这些身为女奴的胡姬都没有名姓,没有独立个性,她们的任务就是含笑揽客,侍酒承欢。尽管诗人们总体上对这些西域女子是抱着欣赏、赞美的态度,但对她们的描述,除了乐舞技艺之外,也只停留在“貌如花”“笑春风”“招素手”“玉纤手”“踏锦花”这种声色层面上,她们的真实身世境遇却罕有人提及。不仅如此,在《胡旋女》一诗的开端,诗人元稹竟直接把能歌善舞的胡姬和安史之乱联系起来,认为“明王”唐玄宗中了胡人的美人计,沉迷于胡女的胡旋舞,才给国家带来了大乱:“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这种观点自然是站不住脚的,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 “红颜祸水”的论调。唐代之后,胡姬逐渐淡出了诗词,然而古诗中却常见“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的“小苹”,“秋娘苦妒浮金盏。漏些子堪猜是娇盼”(晁补之《青玉案》)中的“秋娘”等这类优伶,或是连名姓都没有的侍妾、家伎:“一曲清歌送酒来,双鬟小妓木兰舟”(李瓉《渔庄》)。比起胡姬,她们的地位更是低微,总体命运也更无人关注。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西方男性诗人饮酒诗中的女性形象。西方涉及女性的饮酒诗多与爱情有关。比如本·琼森(Ben Jonson)的《致西丽雅》(To Celia)(节选):

用你的眼波和我对饮

我也以我的目光回敬

或是在杯口留下轻吻

我就放弃那美酒的香浓

灵魂深处虽然渴望

芳醇的玉液琼浆

但是纵有天堂的仙酿

我也不愿意用你的酒杯交换。

(尤克强 译)

这首诗取材于古希腊的雅典诗人菲利奥斯特拉图斯(Philostratus)的书信集,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在该诗的开头,诗人请求心仪的西丽雅凝望自己,而自己也将含情回望她。诗人把爱意比作甘甜的美酒,令他沉醉,接着又以浪漫而夸张的手法向西丽雅表明,即使是“天堂的仙酿”,也比不上她的眼神与亲吻,从而突显出西丽雅的可爱和自己的一片痴情。

下面这首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饮酒歌》(A Drinking Song)与本·琼森这首《致西丽雅》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酒自口入,

爱意眸中来;

此理须明悟,

莫等青丝白。

把盏欲将饮,

相视唯叹哀。

(晚枫 译)

这首诗中,诗人手持酒杯,满眼爱意地望着自己的意中人,想要表白,却欲言又止。这种咫尺天涯的感觉很是耐人回味。诗人也把爱比作美酒,而且这份爱会至死不渝,但他却无法让她明白这一点。无论是《致西丽雅》还是《饮酒歌》,读者都只能感受到诗人自己的情怀,而找不出有关女方的感受,甚至外貌方面的只言片语,换言之,在这些语境中,男性掌握着两性间的话语霸权,因此这些女性的形象是模糊且失真的。

二、主体性的女性形象

与上述饮酒诗相比,中西方女诗人所创作的饮酒诗中的主体女性形象则完全不同。女诗人们以自身丰富而又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视角,发出女性的声音,从而打破了男性对诗词的垄断,使现代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女性真实的思想面貌和生存状态。

中西相比,中国女诗人的饮酒诗相对较多,按照主题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闺中雅兴 这些女诗人年少时大都家境优渥,成长环境宽松,而酒则是她们行乐时必不可缺的道具,这一时期的作品欢乐明快,反映了她们率真烂漫,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李清照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记述了自己在少女时代外出游玩,归来酒醉迷路的有趣经历:“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表达了她酒醒之后的惜春心情;朱淑真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放下无趣的针线活计,去和姐妹们斗草为戏,饮酒作乐:“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殢春光伴酒卮”(《春日杂书十首》其六);《蝶恋花·送春》中“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也表达了朱淑真伤春、惜春的文人情怀;徐安生在《题仿梅道人风雨竹二首》(其一)中记述了自己夏日借饮酒、下棋消夏的闲适生活片段:“夏日浑忘暑酷,堪爱酒杯棋局。”但风雨忽至,破坏了身边景致,扰乱了诗人的心境:“何当风雨齐来,打乱几丛新绿。”

(二)离愁别绪 与亲友告别时,借酒相送,或借酒消愁,以慰离情是诗坛的常见现象。李清照的《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表达了姐妹间的深厚情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以及《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都抒发了她对远在异地的丈夫的思念之苦。鱼玄机的《寄子安》:“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寄国香》:“旦夕醉吟身,相思又此春”,朱淑真的《生查子·年年玉镜台》:“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等等,也都表达了诗人与意中人久别之后的离怀别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酒更使这种伤感情绪被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自感身世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在社会、家庭、婚姻中受到种种束缚与限制,女诗人们对此感受尤为深刻。汉代班婕妤因失宠而借酒消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自伤赋》)因为和亲而远嫁突厥的北周千金公主自叹世事无常,命运坎坷:“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书屏风诗》)清代女诗人熊琏一生才学过人,自视甚高,但丰才吝遇,加上婚姻不幸,因而她的诗词当中常有悲苦的身世之叹:“泪痕多,鲛帕小。淡酒三杯,能解愁多少”(《苏幕遮·春夜》)以及“杯深得泪多,量窄嫌壶冷。块垒难浇醉亦愁,不许愁人饮”(《卜算子·对酒》)。只有通过酒的麻醉,才能让命运多舛的女诗人们暂时忘掉烦恼与忧伤。

(四)名士风流 中国古代许多女诗人因为家世,阅历之故,相关饮酒诗作中常会体现出一种不让须眉的旷达与洒脱。鱼玄机《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中借“且醉尊前休怅望,古来悲乐与今同”之句,劝慰失去爱妾的友人不要惆怅,古今一切悲乐都可以尽付杯酒,一醉方休。鱼玄机《夏日山居》:“庭前亚树张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表现了她投身自然,超然物外的闲适心情,而摆脱夫家的熊琏也时常吐露出类似的快活心情:“沽酒归来,唱个吴江曲。吹横竹。鲈鱼正熟。醉看秋山绿。”李清照《庆清朝·禁幄低张》:“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宫苑内牡丹怒放,虽然天色向晚,她仍和友人借着烛光,举杯畅饮,如此才不辜负良辰美景。字里行间,一股名士風流扑面而来。

西方女诗人的作品相对较少,饮酒诗就更少,这其中有宗教、社会文化因素,更有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正如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在短篇作品集《物质生活》(La Vie Matérielle)中所说,在世俗眼光中,“一个女人喝酒,那就像一个动物、一个小孩喝酒一样。酗酒因为是女人,因而引起公愤,成了丑闻……是对我们天性中的神性的一种诋毁。”

西方的饮酒诗多写爱情等快乐体验,偶然会涉及自然与宗教,19世纪的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 Browning)的《葡萄牙人抒情十四行诗集》(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也不例外:“ 劫运教天悬地殊/隔离了我们,却留下了你那颗心,/在我的心房里搏动着双重声响。/正像是酒,总尝得出原来的葡萄,/我的起居和梦寐里,都有你的份。”(方平译)伊丽莎白·勃朗宁曾因病瘫痪不起,缠绵病榻,是罗伯特·勃朗宁的爱情让她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这首诗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在这首诗中,诗人徘徊在爱人的身影之中,理智告诉她要拒绝勃朗宁的求婚,情感上,她却无法割舍,因为爱情就像美酒,令她陶醉。总体上,这是一个符合传统,温柔甜美的女性形象。

而嗜酒成性的20世纪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 )则截然不同,她的写作风格与主题不拘一格,并在多变的技巧中检视生活,探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在她的未竞之作《酒鬼》(A Drunkard)中,毕晓普向我们讲述了她三岁时看到的1914萨勒姆镇的著名大火。火灾后,她好奇地捡起了废墟中的一条女式长筒袜,遭到了母亲的呵斥:

我的母亲厉声说

放下!

我记得很清楚,很清楚——

但自那日起,那声叱喝

那日那晚,那声叱喝——

我便异常口渴——

我发誓这是真的——等到

二十岁或是二十一岁时,我已经开始

不停地喝酒,喝酒——喝不够的酒

而且, 你肯定注意到了,

我现在已经半醉。

而且,我向你讲述的一切,也许都是谎言。(牛江涛 译)

毕晓普不到一岁时,父亲突然离世;五岁时,母亲因患精神病被送进精神病院;毕晓普被送往亲戚家轮流寄养,并开始了她终身的漂泊与寻找,写作为她开启了灵魂探索的大门,而“失去”以及“失去”带来的童年创伤,成为她诗作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母题。饮酒之于毕晓普,是逃避,是安慰,也是毁灭。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经常以酒入诗,不过这些酒的意象和含义,完全超越了酒本身,并且传递出更为复杂又晦涩的信息,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在《我带来一种不寻常的酒》(I Bring an Unaccustomed Wine)中,酒可以理解为爱情,也可以理解为宗教救赎:

我带来一种不寻常的酒

给身边长久干涸的唇,

并唤他们畅饮。

他们翕动嘴唇,灼热得噼啪冒出火星;

我移开满溢泪水的眼,

等待下一个小时来临。

双手紧抱这迟来的酒瓶;

我想要冷却的嘴唇,啊,

已经太过冰冷。

......

(周建新 译)

而在她的另一首《我品尝未酿之酒》(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中,酒可以理解为纯粹的大自然或是生活之美,诗人沉醉其中,欣喜不已:

我品尝未酿的美酒,

杯中闪烁珍珠点点;

并非莱茵河畔所有的酒坊

都盛产这等佳酿!

这般醉人的空气,

让我沉迷的露浆,

无边的夏日里我步履蹒跚,

天空蔚蓝的酒栈任我飘然游荡。

......

(云天 译)

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作者所处的清教时代,严格禁止饮酒的,但作者却有意大肆渲染自己的“酒醉”,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特立独行。

三、结论

中西方的饮酒诗,无论是出自男诗人,还是女诗人,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处境。只有两相对照,仔细研读,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及其笔下女性所处的时代特征,还有她们的喜怒哀乐。

参考文献:

[1] 尤克强.用你的眼波和我对饮[M].台北:台北市爱诗社,2004.

[2] 玛格丽特·杜拉斯.物质生活[M].王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M].方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基金项目: 内蒙古科技大学校级一流课程“中西诗歌比较赏析”,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21409)阶段性成果

作 者: 牛江涛, 文学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作者:牛江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人作品赏析论文】相关文章:

诗人作品赏析论文提纲11-15

唐代诗人论文题目05-07

有关诗人介绍的论文题目05-05

诗人1范文05-15

进步诗人范文05-16

诗人雅号范文05-17

朦胧派诗人04-08

诗人漫步04-10

柔情的诗人杜甫04-07

诗人晏殊的简介04-11

上一篇:教案编写分析论文下一篇:水电工程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