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检察中的法律援助论文

2022-04-23

为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用心保护救助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检察院推行了未成年刑事检察“4+7”工作模式品牌,在落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政策、原则和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捕诉监防帮”一体化工作格局,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刑事检察中的法律援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刑事检察中的法律援助论文 篇1:

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大学习大讨论的情况调研

嘉定区院根据市院控申处《关于开展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大学习大讨论的通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张军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和与刑事申诉检察厅干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要求,围绕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工作重点,采取行动学习之团队共创法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现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关于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检察机关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律监督机关,新时代的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第一要求是“讲政治”,既要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又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中。二是要“顾大局”,在办理各类刑事申诉案件中,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罪与非罪界限,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保障科技创新。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从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是要“谋发展”,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内设机构改革,势必影响到基层检察院的刑事申诉工作。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在办理刑事申诉案件中充分体现法律监督的职能属性。进一步探索律师代理申诉案件,第三方参与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未成年人国家司法救助等机制建设。四是要“重自强”,不断提高控申检察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既要在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上补短板,更要做到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要根据市院“创一流业务、建一流队伍”的要求,围绕城市建设发展目标,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多办案、办好案,努力成为检察工作中的排头兵、领头羊。

二、关于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基本职能定位

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对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法治权威,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办理刑事申訴案件,对原案进行重新审理,能够及时发现原司法结论存在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依法对申诉人进行司法救济,切实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维护国家法制权威。通过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监督机关维持被监督机关正确的司法结论,上级机关维持下级机关正确的司法结论,能够有效地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维护国家法制权威。三是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检察工作透明度,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确保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办理刑事申诉案件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其他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一种机制,也是检察机关对内部司法活动的有效监督机制;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文明和谐。办理刑事申诉案件,可以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律师等社会第三方参与公开审查活动。公开审查过程中,申诉人充分阐述自己的申诉理由和依据;复查案件承办人采取摆证据、论事实、释法理等方式来释法说理;听证员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社会经验客观地对案件分析评论,帮助信访人理智判断,准确理解司法机关的法律处理意见。从而让刑事申诉工作能真正起到妥善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实效。

三、关于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监督理念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调整我国公、检、法三机关互相关系的准则, 其重要价值不可低估。但检察机关在履行和强化“监督”职责过程中,更应该体现“制约”的作用,对于如何强化刑事申诉检察监督工作,建议如下:一是检察机关应当成立专门的诉讼监督部门,由该部门统一行使监督职权,加强对公、检、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监督,同时应当强化诉讼监督部门的力量,使其成为检察机关中一个独立的、中立的、有力的业务部门。二是在建立诉讼监督部门的基础上,尽快进行“检察监督”的立法工作,及时制定“检察监督规则(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增强检察监督工作的法律依据,指导基层单位开展监督工作。三是争取党委和人大对检察监督工作的支持。对于重大的监督事项和纠违通知,应当及时报同级党委和人大备案,主动接受指导和监督,争取得到其支持。积极开展公开审查工作,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对检察监督工作的监督,确保检察监督权在法治轨道内运行,防止检察监督权滥用。

四、关于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格局

一是继续加强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工作力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廉政监督员、专家学者、律师等社会第三方作为听证员,对原案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处理决定等方面进行客观评议,并将听证员的听证评议意见作为检察机关复查结论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工作已成为我院刑事申诉案件办理的必经环节和常态机制。

二是积极探索律师代理刑事申诉案件的工作机制。由律师代理刑事申诉,有助于申诉人在律师的法律援助下理性表达诉求,正确理解申诉程序、法律适用等专业问题,避免因对法律法规、案件事实、证据等方面的误解而激化矛盾;有助于及时发现原案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或者瑕疵,向检察机关提出法律意见和工作建议;有助于充分发挥律师队伍的法律服务作用,充分保障申诉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积极参与“智慧检务工程建设”。“智慧检务工程建设”将强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开放和业务协同联动,推进检察机关上下级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服务开放的建设,加强和公安、法院等其它网络的互联互通,满足跨部门、跨层级、跨层次的智慧办案。刑事申诉检察工作要积极参与“智慧检务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的深度融合。

五、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谋划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工作

随着员额制改革的完成,大部制内设机构改革的推进,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有关刑事申诉业务的大部制机构改革,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是将控告和申诉业务整建制并入案件管理部门,二是将案件管理等部门整建制并入控申部门,三是将控告业务和申诉业务分开,申诉业务并入诉讼监督部,控告业务并入案件管理部。以上三种模式,前两种对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影响不大,还是原有模式。而第三种模式能够更加突出刑事申诉检察部门的办案属性,刑事申诉检察部门的检察干警可以集中力量办理案件,而不再需要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信访接待和化解矛盾等工作上,总的来看,第三种模式有利于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的开展。但是兴一利必生一弊,把控申部门拆分有利于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但是对于控告工作就会产生弊端,有可能产生以下影响:一是控告(信访)工作成为新成立部门的次要工作,负责人可能是中层副职甚至不是中层干部,信访工作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二是控告(信访)工作岗位检察官额度少,检察辅助人员认为没有成长空间,不愿意从事信访工作,从而造成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三是控告(信访)工作司法属性不明显,地位相对不高,现行的首办责任制、执法办案风险评估、联合接访等信访工作制度难以继续落实。

建议最高检对于在大部制内设机构改革中采用第三种模式的基层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心,不仅要重视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更要保证和充实控告检察工作的力量——保证控告检察工作必要的检察官员额和人员数量、给予相应的法律地位。

六、关于新时代刑事申诉检察队伍建设

目前控申检察队伍存在干警数量少、群众期待高、晋升通道窄、骨干易流失等突出问题。经讨论学习,大家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关心青年干警,了解置业发展需求。通过日常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青年干警的成长教育背景、个人业务特长及职业发展需求,将青年干警按业务、实践、理论、竞赛等方向分类,为后续提供规划意见、途径、资源等奠基基础;二是磨砺青年干警,助学帮扶锤炼业务。鼓励青年干警积极学习,建立多种学习平台,促进学习积极性,并为再教育提供必要资助,营造包括政治思想、理论知识、业务技巧等各方面的学习氛围,磨砺青年干警,筑实提升业务能力的基础;三是善用青年干警,激发办案办事热情。建议在晋升、评比、竞赛等活动中放宽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为青年干警提供独挡一面的广阔视野展示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办好案办实事的氛围,提升青年干警创先争优的热情。

作者简介:

金德杰,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研究方向:刑事控告申诉。

张美洁,彭知千,赵丽,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研究方向:刑事控告申诉。

作者:金德杰 张美洁 彭知千 赵丽

刑事检察中的法律援助论文 篇2:

潍坊奎文:用心打造未检工作品牌

为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用心保护救助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检察院推行了未成年刑事检察“4+7”工作模式品牌,在落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政策、原则和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捕诉监防帮”一体化工作格局,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该院积极推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首办负责制度、亲情会见制度、亲情式讯问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四项制度。在办案中,由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门最初受理案件的检察官对同一案件承担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法律监督、预防帮教等工作。同时,完善亲情会见程序,对亲情会见的申请、权利告知、批准以及具体实施等规定加以完善;推进远程亲情会见工作开展,利用远程提讯等方式保障在押未成年人参与听证等工作。为了让办案更加准确,该院实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在办案中,科学制定调查原则,严格执法,按照社会调查“全面、深入、客观”的原则,对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日常表现等进行全方位、深入细致、客观公正的调查了解。

在推行四项机制的基础上,该院还结合本院实际,着力打造七项特色工作,合力打造奎文未检工作品牌。

一是创设多功能未检工作室。该院在院内新建了一个集办案、帮教、心理测评和疏导、青少年法制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未检工作室,配备了全程同录设备,设立了专门的约谈帮教室对涉案未成人进行讯问、谈心和交流,设立了专门调解、化解当事双方矛盾的刑事和解室以及专门的心理测评室和心理疏导室,购进专门的心理测评和疏导设备,帮助有心理问题的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

二是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该院挑选优秀检察官担任辖区内中小学法制校长、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法律故事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报告会、法制教育图片展览、学生家访等形式,普及维权和自护常识。通过摆放图板、实物演示、讲解案例、互动问答等方式,为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反传销、反盗抢、打假、防范信用卡诈骗等各类安全防范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群体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积极参与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针对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完善建议,督促弥补漏洞。

三是强化“帮教志愿者”跟踪帮教。针对前期招募聘请的40余名帮教志愿者,该院定期组织培训、座谈交流,着力提高志愿者全程参与办案过程中的讯问、社会调查、跟踪帮教、心理疏导的能力素质,切实使帮教志愿者发挥矫正其行为、修复其心灵、恢复其信心的实效。

四是畅通法律援助渠道。为进一步畅通刑事法律援助申请渠道,该院加强了与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办案机关的工作衔接,完善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困难证明制度,建立健全通知辩护工作机制,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最全面的法律援助。

五是加大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力度。该院制定了《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实施办法》,通过明确责任主体,规范救助程序,实行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提升检察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推进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加强与民政救助、心理救助、社会帮扶、法律援助、醫疗救助、学习帮扶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多维开展未成年人救助工作。

六是提升“爱心护航实践基地”的功效。该院与政府和企业联手,建立了“爱心护航实践基地”,为“三无”或者辍学后闲散无业的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一个生活、工作、改造的场所。在基地内建立专门的未检帮教工作室,由检察官、企业帮教者、帮教志愿者组成帮教小组对其进行跟踪帮教、传授技能、心理辅导,并将在基地内的表现情况作为检察机关对其处理的重要依据,对表现较好、有认罪悔罪表现、符合法律规定的,可以对其作出不起诉或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七是强化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帮教工作室的作用。为更充分地发挥派驻检察室派驻基层、接近群众的优势,该院将未检工作与派驻检察室相结合,创新建立由检察室负责对辖区派出所所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侦查监督和诉讼权利保护、相关未成年人案件的检察法律文书的送达告知、未成年嫌疑人的社会调查、辖区内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等工作,同时,由派驻检察室与未检科共同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教,以此助力未检工作更接地气。(文/邱元博 玄承瑛)

刑事检察中的法律援助论文 篇3:

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对监所检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新刑事诉讼法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监所检察的条款较多,随着新刑诉法实施临近,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以应对新刑诉法实施成为监所检察目前工作的重点之一。文章从目前监所检察的职能出发,结合新刑诉法的相关规定,就此问题作粗浅探讨。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监所检察;职能

一、目前监所检察的职能概述

检察机关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构,享有广泛的法律监督职权,监所检察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监所检察的职责范围以及监所检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的特殊功能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点。

(一)监所检察的职责范围

仅从字面含义看,监所检察就是指由检察机关对监所部门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梳理了有关监所检察的相关立法后,我们会发现:监所检察的职责范围大大超出了其字面含义所示意,不但范围相当广泛,而且内容也极其庞杂。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监所检察工作的决定》[1]中对监所检察职责的规定为:(1)对监狱、看守所、拘役所执行刑罚和监管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2)对人民法院裁定减刑、假释是否合法实行监督;(3)对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4)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5)对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督监外执行罪犯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6)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7)对罪犯又犯罪案件和劳教人员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对立案、侦查和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8)受理被监管人及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的控告、举报和申诉;(9)承办检察长交办的其他事項。并规定要重点开展对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监督纠正侵犯被监管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查办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等工作。此决定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01年通过的《关于监所检察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有诸多相似之处。2008年,最高检在总结以往监所检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办法》、《人民检察院监狱检察办法》、《人民检察院劳教检察办法》和《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这四个《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各监所部门的检察职责。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监所检察的职责范围似乎包罗万象。其实,仔细分析监所检察的各项职责,我们发现这些职责虽涉及面广,但各项职责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贯通的。总体来说,监所检察应以羁押期限、监管活动的合法性和刑罚及其强制措施的执行等进行监督,同时还负有对监所内职务犯罪的侦查与预防,办理被监管人又犯罪案件以及受理被监管人的申诉控告等职责。

(二)监所检察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功能

从监所检察的职责可以看出其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功能较为特殊。首先是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有序推进。在我国对于未决犯实行审前羁押,所谓审前羁押是“指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国家专门机关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在提交法庭审判前于特定的时间内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拘禁于一定场所,使之失去人身自由的一种法律状态。”[2]是对犯罪嫌疑人相对于他人或自己可能发生的危险的防范,是一种临时性的保障手段。虽然对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而言,这种未决之前的羁押与执行监禁刑的法律效果并无实质区别,都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与剥夺,但为了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而有必要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其中最严厉的当属剥夺人身自由的拘留和逮捕。因此,监所检察当对这些拘留与逮捕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接受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申诉、控告。与此同时还要对是否超期羁押进行审查。因超期羁押不但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滥用了羁押权,而且严重阻碍了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是当前监所检察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次是对已决犯的刑罚执行进行监督。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部分,刑罚的执行关涉到罪犯的教育与改造。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刑罚执行者的监管活动进行监督,保证有良好的服刑环境,并对罪犯进行必要的教育改造。二是对罪犯又犯罪的行使检察权及对罪犯的减刑、假释等刑事诉讼程序进行法律监督。可以说,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监所检察保障程序的顺利进行并承担着人权保障与刑罚正确执行的双重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刑事诉讼法有关监所检察的修改及影响

(一)新刑事诉法与原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相比,其有关监所检察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审理期限和羁押期限的修改

新刑事诉讼法在审理期限和羁押期限上做了修改,首先是延长了人民法院一审、二审案件的审理期限。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诉案件后,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与原来的规定相比,将一审案件的审理期限延长了一倍。且有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和因特殊情况还可以报最高法批准延长。在延长了一审审理期限的同时,也将二审审理期限从原来的一个月延长到了二个月,同样规定了因案件特殊情况可以报请最高法延长。并且将二审案件人民检察院最长一个月的阅卷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其次,新增了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终止审理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在审理期限的修改上幅度很大,虽然有利于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但是对普通刑事案件加大审理期限势必影响审判效率,拖延时间,使得被告人在监管场所羁押的时间大大延长,加大了看守所的监管压力。

2.修改、完善了有关刑事强制措施的条款。

新刑事诉讼法针对我国羁押率畸高的问题,修改了羁押的替代措施: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增加了可以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情形,这将有利于降低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率。完善了逮捕的条件,使逮捕条件细化、法定化,这有利于司法机关掌握批准和决定逮捕的条件,也贯彻了少捕、慎捕的司法理念。增设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即对已经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制度。该制度是新刑事诉讼法创设的全新制度,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羁押,降低羁押率。

3.完善了律师会见制度。

律师会见难的问题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比较突出,此次新刑事诉讼法吸收了律师法的相关规定,对律师会见权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到第四款分别对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要求、看守所应当安排会见的时间期限、应当经许可才能会见的犯罪类型、不同诉讼阶段的具体权利及会见不被监听等详细规定。

4.完善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措施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拘留和逮捕后应当立即送看守所羁押,同时要求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必须在看守所进行。规定了拘留和逮捕后,除无法通知等原因外,当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家属。完善了被羁押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律师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并对超期羁押等侵犯被羁押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申诉、控告。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规定对未成年人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实行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的“三分”制度;增加了法定代理人在场权等新规定。此外,还就行刑制度等诸多内容作了相应修订,如:社区矫正制度、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刑罚变更执行的事前监督制度、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制度等。

(二)新刑事诉讼法对监所检察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

首先,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基本任务。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辩护权是保障人权的一个基本体现。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就可以获得律师的辩护,并扩大了指派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围。在发现事实真相与尊重和保障人权之间出现冲突时,将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优先,首次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设置了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以杜绝刑讯逼供和采用非法方式收集证据的现象。进一步规范了包括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拘留、逮捕等在内的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严格限制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当事人家属的例外情形,要求对于被逮捕和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保障其家属的知情权,并保障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能够及时获得帮助。这些规定都要求监所检察当迅速转变观念,在执法监督时要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红线一以贯之,切实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

其次,赋予律师更多的权利。此次新刑事诉讼法不但吸收了律师法的相关规定,而且赋予刑事辩护律师诸多权利。其中会见权是刑事辩护律师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也是律师行使辩护职能的首要权利,直接关系着律师辩护职能的发挥。这也对监所检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所检察部门要对看守所是否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请和会见律师,保障在押人员聘请和会见律师的权利进行监督,监督看守所是否允许并保证律师不被监听地会见在押人员,保障律师的会见权。同时,看守所应当加强对律师会见活动的管理,监所检察部门对看守所管理律师会见的活动实施监督。

新刑事诉讼法给监所检察新增了诸多职责,监所检察将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对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实施社区矫正,对刑罚变更执行事前监督制度,羁押必要性审查等都将增加监所检察的工作量。

当前监所检察不适应新形势、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较多。主要包括:一是监所检察人员配备不足与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二是驻所检察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三是执法保障落后,办公条件和硬件建设跟不上,标准化建设进展缓慢。[3]

四、监所检察应充分发挥职能应对新刑事诉讼法实施

(一)切实转变观念,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己任

刑事诉讼法之所以被称为“小宪法”,在于其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密切相关,因而其进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人权保障水平。此次新刑事诉讼法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上不仅彰显我国刑事司法制度进步,而且表明该法在人权保障上应有的价值理念,契合了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而刑事诉讼要实现人权的社会趋同价值,应当通过正当程序理性地惩罚犯罪,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尊严,最终诉讼结果为社会公众所接受。[4]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但写入了宪法,也是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监所检察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执法思想,在执法监督过程中自觉地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放在首位。对超期羁押、体罚及变相体罚、违反程序收押等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加大监督力度。及时处理被羁押者及其近亲属、辩护律师的申诉、控告和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审查羁押的必要性,最大限度的减小对被羁押者权利的侵犯,真正做到尊重人权、保障人权。

(二)依法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

新刑事诉讼法修订的另一个体现是扩大了刑事辩护律师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会见权。律师会见权是刑事辩护律师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此规定意在与律师法对接,解决司法实践中律师会见难的问题。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该条第四款还规定:“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从新刑事诉讼法的最新规定来看,我国有意建立“控、辩、审”的刑事诉讼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如果辩护律师不享有会见权或只是名义上的会见权,无法会见当事人,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申诉权就等于被剥夺了,辩护一方将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保障了律师会见权,其实就是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最重要表现,是程序正义的要求和体现,也标志着我国刑事辩护制度渐趋成熟与完善。这就要求监所检察部门要保障在押人員聘请和会见律师的权利,监督看守所执行并保证律师会见在押人员不被监听,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完善监所检察的监督工作机制

新刑诉法新增了包括社区矫正制度、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和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制度等与监所检察的工作密切相关制度措施。为有效发挥法律监督智能,要求监所检察部门当进一步完善在押人员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畅通权利救济渠道,全面维护新刑诉法规定的在押人员的诉讼权利;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监所检察信息化建设,实现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全程动态监督;建立健全公检法司共享的执法信息平台,加强对社区矫正的监督力度,避免脱管、漏管,保证社区矫正制度得到落实,取得实效。

(四)加强与其他内设部门的沟通协作

新刑诉法更加强调程序正义,也加重了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任务和难度,这将使检察机关的办案活动更加困难。监所检察要从检察事业发展的大局,以检察一体化为出发点,加强与内设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如与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侦监部门、公诉部门的交流、配合。要充分发挥派驻看守所检察室的职能作用,对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重点关注,随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发现有翻供、串供迹象的,要及时与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公诉部门沟通,保障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能顺利进行,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控告、申诉、申请和羁押期限等进行及时清理,第一时间反馈给各相关内设部门,以便于妥善处理。同时,监所检察部门也要积极借助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侦监部门、公诉部门的力量,提高本部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监所检察队伍建设

新刑诉法大大增加了监所检察的工作量,有些工作将是全新的,这对监所检察部门和干警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检察机关应高度重视和加强监所检察的队伍建设。首先应解决人少、案多、工作量大的问题。为此应当增加监所检察的人员数量,形成强有力的监所检察队伍,保证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监督职责和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其次是加强监所检察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岗位练兵、业务技能竞赛等途径增强业务技能,组建一支业务精通、爱岗敬业的监所检察队伍。最后要树立正确的执法监督理念,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己任,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执法活动,塑造刚正不阿的检察官形象,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监所检察工作的决定.

[2]刘丹: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0(8):47.

[3]陈惠娟:浅议当前监所检察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11),202.

[4]许身健:“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的意义[N].检察日报,2012-3-28.

[作者简介]王家鹏(1980—),男,河南信阳人,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陆方熙(1983—),男,山东省胶州市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作者:王家鹏 陆方熙

上一篇:商务英语培训模式研究论文下一篇: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