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1

[摘要]工业旅游合作在泛珠三角旅游整合发展中相对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泛珠三角地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析比较,研究工业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工业旅游合作的构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发展论文 篇1:

雁山区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的思考

摘要:作为桂林市正在建设发展中的新城区,面对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这一难得机遇。雁山区既要充分发挥自身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聚集等优势。更要客观审视自身积累能力低、发展基础薄弱等制约因素,把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抢抓机遇,强化全方位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雁山新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大举措。正如张德江同志指出的那样: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山水相联,人缘相系,经济联系密切的省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形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关系,成为我们的共同利益和必然选择。那么,什么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何意义,雁山区又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才能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并在合作中获得发展,现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所谓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包括珠江流域及周边的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自治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经济区域,简称9+2。

泛珠三角是一个经济圈。所谓经济圈,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虚拟”范畴,是经济触角所延伸的由经济联系密切程度所决定的经济势力范围。目前,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经济圈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三大经济圈内部如何加强互动、相互间如何竞合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区域合作比区域竞争更重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整合资源,取得共赢。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l,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强,GDP占1/3。“9+2”既有地缘优势,又有合作基础,应通过区域合作来拓展市场,优化产业布局,使区域合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广西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广西提出参与并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日益深化,经济发展要求广西加快融入上述两大潮流之中。近些年来,广西从国家整体战略和区位优势出发,提出并不断深化以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重点,构建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构成的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战略构想。广西要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以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平台,通过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合作,丰富和充实广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加快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设、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构成的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区建设。实践证明,自2004年6月3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以来,通过合作,不仅为广西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构成的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也带来了先进发达省区雄厚的资金、技术及人才资源。

(二)雁山区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也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雁山区是1996年底经原桂林市委、市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对原桂林市郊区行政区域进行重新区划后更名成立的新城区。当前。雁山区正在按桂林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区、疏解老城,组团发展、再造一个新桂林”和建设“科教文化旅游休闲”南部新城区的战略部署,在提出建新城、兴工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以雁山新城为重点的新区建设。无论是建新区、兴工业,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大批项目、技术和人才。雁山区作为一个发展基础薄弱、自身积累低、区域经济发展缺乏产业集群带动的新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加快新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靠本身的力量显然不够。

泛珠三角地区很多省区、特别是广东、福建、香港和澳门在国内甚至在世界都处于发展的前列,都既有着丰富的发展经验、崭新的发展理念,又有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批资金、技术和人才,且在率先发展、扩张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大批资金、技术、项目必须向外转移,以腾出发展空间。不断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积极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之中,从战略的意义上看,它将促使雁山区把新区开发建设和产业、资源等要素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这将对雁山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加快雁山区建新城、兴工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为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的转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现实的意义上看,它至少为雁山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三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对外开放的机遇。雁山区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积极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泛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其中的粤港澳闽地区给雁山区带来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有利雁山区实施“借船出海”、借力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雁山新城建设和辖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方面,雁山区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和合作,积极主动融入泛珠合作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使雁山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搭上新一轮的发展快车道。泛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港澳闽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在三十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与国际的接触十分广泛,拥有丰富的对外开放经验和崭新的发展理念,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雁山区结合抢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谋求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雁山区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区建设步伐,只有内外并举,在充分配置、运用好本地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的同时,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使先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项目、人才源源不断涌入,才能更好地满足本身经济发展和新区建设的需要。粤港澳闽作为雁山区加快发展的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地,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不但有利于雁山区接收先进发达地区的资金、项目、技术以及发展的辐射,而且也有利于雁山区主动、从优、从快承接泛珠三角先进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而转出的部分产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实践上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近些年来,雁山区结合新城建设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工作,不断加大对泛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港澳闽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了一大批项目和资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是农业产业化的机遇。雁山区虽然是一个农业型城区,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重要的原

因在于辖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低、市场空间狭小。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积极融入泛珠合作之中,有利于雁山区进一步拓展市场,充分发挥在农业领域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绿色农业、加快产业带建设,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的生产布局。

三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雁山区作为桂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旅游资源亟待挖掘、开发、包装、整合、推出,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有利于以崭新的理念和市场经济头脑,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省区在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方面的协调和衔接,整合以愚自乐园、冠岩景区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加快以桂阳公路沿线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带建设步伐,努力使雁山区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休闲基地。

雁山区的崛起,离不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融入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圈,有利于雁山区和其他地区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这无疑给雁山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雁山区要抓住机遇,实现进一步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并在合作中获得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一)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推进与泛珠三角区域的联系与合作。既然思维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作用。那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雁山区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创造客观世界”。

(二)认真结合新区建设特别是雁山新城建设,切实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工作。泛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近些年来已出现了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要求,这对雁山区是一个机遇,也是雁山区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联系与合作的重要内容。但机遇归机遇,毕竟产业转移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是转移方与接纳方的共同选择;而且许多后发达地区对于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工作都十分重视。竞争也很激烈,如何在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中获得承接发展前景好的产业转移机会,就雁山区来说,当前重要的是要结合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等优势,认真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园区,规划建设好产业转移的载体。一方面,要从推进工业化进程,壮大区域总体经济实力的要求出发,加快、扩大奇峰创业园、雁山创意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另一方面,要从推进城镇化进程、服务好高校教育园区的要求出发,加快雁山新城以商贸服务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布局的规划建设。

(三)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是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发达地区之所以经济繁荣,关键之一,在于他们注重项目库建设,手中随时都有一批项目可以推出。雁山区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要想在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中取得招商引资的新突破,首先必须注重项目建设,使自己拥有内容充实的项目库。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推动作用。应该指出,党委、政府推动,是强调招商引资工作的整体推进,是有重点、有特色的推进。三是必须正确处理好对泛珠三角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与对其它发达地区、其它经济合作圈招商引资工作的关系,加大聚合经济的后发能量。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是使外界充分了解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地方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体现之一。当前,像雁山区这样的后发展地区的投资价值,并不是已经完全被国外大财团、大公司所了解、所认识;不了解、不认识,就不会进行投资。能否敢于科学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是决定招商引资能否取得新突破、新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筑好巢,引好凤的同时,也要大胆走出去,推销自己。

(四)要充分发挥辖区高校、科研单位聚集的优势,实施高校科研推动战略。无论是泛珠地区还是长三角地区或是其它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转移,其本身也存在一个追求在其转移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以充分获取投资回报的要求。雁山区辖区聚集一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企业利用科研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有极大吸引力,有利于吸引先发展地区的转移产业落户雁山区。

(五)认真挖掘辖区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化驱动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在形式上是经济圈,但其本质却是文化圈,是以文化为纽带的经济协作区域。雁山区现有国家4A景区2个。有当今世界最大的雕塑主题公园——愚自乐园、岭南第一园——西林公园和素有华南植物宝库之称的中科院桂林植物园,以及古桂柳运河、相思江等颇含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雁山区要按桂林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科技文化旅游休闲的南部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以文化为品牌,进一步在发掘丰富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在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上下功夫,在创新人文精神上下功夫,整合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推动以桂阳公路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

(六)切实加强泛珠江三角区域农产品生产流通合作。泛珠地区农业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的差别大,区域间农业产业链的互补性强。在泛珠经济合作圈的省区中,广东、福建是农产品需求大省和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的强省,粤港澳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大买家和超级服务商,这使雁山区的农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切实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港澳闽的农业品生产流通合作。一要大力推动区域内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要以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为依托,着力构建可提供农产品实时价格信息、农产品物流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政策、农产品展示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平台。要优先扶持农产品流通信息内容服务商的发展。二要大力扶持农业流通合作经济组织间的跨区域合作。要深化现行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改革,至下而上地逐步建立起区域间合作经济组织联盟和专业联盟。大力开展区域间农产品运输、销售、生产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流通合作,特别是通过互为产销地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通过彼此代理、销售渠道合作、品牌合作。三要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农业产业化和区域农业特色。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的集群化发展,促进农产品向粤港澳闽流通,并通过以粤港澳闽为桥梁、纽带,促使本地农产品尽快以规模化走向国际市场。

责任编辑 陆 莹

作者:刘开仁

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泛珠三角工业旅游合作的构想

[摘 要] 工业旅游合作在泛珠三角旅游整合发展中相对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泛珠三角地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析比较,研究工业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工业旅游合作的构想。

[关键词] 泛珠三角 工业旅游 旅游合作

目前,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格局已然形成,开发产生了粤港澳大珠三角旅游圈、粤东客家潮汕文化旅游圈、粤北生态宗教遗产文化旅游圈、粤西热带滨海岛屿旅游圈等各种级别类型不同的旅游圈,充分利用大珠三角的核心地位,带动大后方旅游资源开发。相对于自然资源和传统的民俗、历史遗迹等资源,工业遗产和生产旅游资源还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将针对泛珠三角区域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探讨。

一、泛珠三角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分析

工业旅游根据开发对象可以分为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生产旅游又称为工厂观光旅游两种类型。受我国工业发展历史进程影响,到2007年“具有发展工业旅游潜力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和标志性工业设施”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仅有20个,后者占全国271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截至2006年)的绝大多数。顾小光、汪德根(2006年)以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以及分布密度系等为指标对全国工业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发现华东地区较为集中,其次为华北、东北地区,呈明显的阶梯性分布。通过对中国旅游网所刊登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单进行统计分析,泛珠三角地区拥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共计57家,平均密度为0.28家每万平方千米。在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总量(截止到2007年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共计345家)中占16.52%,远远落后于占首位的华东地区的41.74%。与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平均分布密度0.45家每万平方千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环渤海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与泛珠三角地区有相同的地理优势,工业发展水平相似,而前者分布密度高达1.0以上,几乎是后者的十倍。泛珠江地区工业旅游分布情况详细如下图,在数量和密度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开发工业旅游的优势并不突出。

资料来自中国旅游网公布数据,经整理制表。

2.内部结构分析

(1)按照行业类型分析

按照行业类型对区域内57家工业旅游示范单位进行归类,可以发现工业旅游开发的企业类型较为集中,其中火力水力发电企业11家,造酒企业12家,陶瓷制造企业8家,这三大类型企业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四强,而其他如冶炼企业6家,烟草和医药各3家,电器生产和工艺品制造各2家,船舶制造及日用品制造企业数相对较少。

(2)按开发模式分析

根据吴相利2003年提出了中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十大模式,泛珠三角工业旅游示范点主要表现为华富模式、鞍钢模式、丰满模式、汾酒模式等。其中水电业的工业旅游项目11家全部靠开发工业企业及其由于企业兴建而形成的风景区而构成,形成了典型的丰满模式-景观型。白酒酿造企业则一致大打酒文化牌,开发以酒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相同于汾酒模式,采用文化型工业旅游产品类,另外十八子剪刀和藏药以及印刷也主要靠传统的工艺和文化传承,成为文化型的一员。鞍钢模式以生产场景展示为主要吸引物,目前钢金属冶炼类的6家工业项目,6家啤酒制造企业以及2家烟草制造企业,则主要依靠行业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机械,让游客感受工业时代的含义,获得全新的体验。陶瓷业中有六家走华富玻璃器皿厂的开发模式,以游促销。其他沈航模式的产品展示型、隆力奇模式依靠原料生产基地的外延型各占6家。

从以上归类分析中不难发现,泛珠三角区域的工业旅游项目数量少,分布密度小,形式多样,结构布局侧重于传统工艺和传统技术性行业,以及国内外开发比较完善的工业类型虽然开发企业类型较多,但较为集中而且开发模式重复。

二、泛珠三角工业旅游区域合作开发的模式

1.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资源整合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深入的探讨,秦学(2006年)以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为标准,将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分为紧密性旅游合作模式、半紧密半松散型和松散型旅游合作模式三种类型。提出在9+2区域内,以跨区域的旅游项目任务的形式,如“湘赣粤红三角旅游区”等,引起区域内部分部门行业和部分内容的形成紧密关联密切合作。对于泛珠三角内部经济联系不够密切的半紧密半松散区域,则主要从政府政策层面开展疏通工作,逐步消除旅游合作的障碍和壁垒。而松散型地域则依靠各种民间组织加强交流沟通,以图形成联系。

此分类立足于宏观管理,具体到工业旅游合作开发上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目标市场的差异问题。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面对的受众是区域内外的消费者,而工业旅游作为近现代才出现的新兴事务,在实践中属于城市吸引物之一,主要的消费对象是本地以及附近的居民。根据尚群(2006年)针对发展较为成熟的上海工业旅游所做的调研资料,上海本地客源占74%强。据湖南醴陵陶瓷基地之国光瓷厂工业旅游接待办公室分析,80%以上游客为醴陵市及附近城市株洲、长沙市民。可见目前工业旅游仍然限于市或省内。

第二,主要游客身份集中,目的单一。通过分析尚群(2006年)的调查问卷发现商务游客占60.1%,其中28.6%属于与该企业存在业务联系而前来考察的企业商务人士,31.5%的游客以公务考察为目的。在颜丽虹、程道品2005年对柳州市的调查发现,学生和教师在八类职业中占29.8%,远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工业旅游的兴起引起了全国拥有以及曾经有过工业企业的地区的模仿开发,必然存在学习模仿的过程。显然并非所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旅游都以企业文化建设或者科学管理为主要卖点,在简单的模仿抄袭成功之后,这部分客流量必将下降。尚群(2006年)的调查也表明仅有13.6%游客为重游。

众所周知,工业生产旅游的产生仅仅是汽车营销中的一个念头:让消费者走近生产线。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到广东河源农夫山泉企业、珠江啤酒厂参观游览,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目的都在于了解生产过程,了解广告背后的真实,借此来判断如何消费及是否应该选择此类企业就职。尚群的调查也显示在大众汽车公司游之后表示可能参加同类型工业旅游的游客占63.6%。这表明随着对汽车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游客多次参加汽车企业工业游实际上是出自现实或潜在消费的需要。

第三,完全以工业旅游为主题、跨区域的旅游项目几乎不存在。从各大旅游网站和旅游报刊信息来看,无论是泛珠三角区域,还是工业旅游比较发达的环渤海工业旅游区或长三角工业旅游区,工业旅游线路都是以一日游的形式出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跨越区域的多日工业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在尚群(2006年)对上海工业旅游国内游客调查中可以看出92.2%游客在工业旅游点停留时间不足5小时。

2.泛珠三角区域工业旅游合作开发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泛珠三角区域工业旅游开发需要突破以前小区域的开发发展思维,牢牢抓住大旅游观念。树立大旅游观念要求跳出景点、饭店和其他旅游企業各自为政办旅游的旧圈圈,把旅游业的发展当作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一部分,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高度出发,依照整体最优原则,制定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政策、计划,妥善处理地区旅游业与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内地区差异问题,努力加大对大旅游环境的营造和建设,避免盲目、孤立地发展旅游,以最大限度地减弱旅游目的地的行业脆弱性、波动性。

3.泛珠三角工业旅游合作开发的新构想

(1)跨越地区限制,拓宽市场

如上所述,从目前工业旅游的发展情况看,“其客源市场主要由学生、当地居民和游客三部分构成,外地游客在工业旅游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一直相对较小,”(王宝恒,2004)这种自给自足的开发模式限制了工业旅游项目发展的道路,一个地区的居民数量有限,受消费水平、审美趣味以及与休闲时间和活动范围的影响,重游可能性不大,因而一个地区的工业旅游在开发伊始就受到消费者数量的限制。这与泛珠三角区域整体发展的规划相悖,只有放开视野,将区域内的所有居民作为工业旅游的开发对象才体现出“9+2”的深刻内涵。随着泛珠三角旅游区跨省交通无障碍措施的实施,将不断缩减地区间的距离感,从而将促成地区居民成为整个区域工业旅游产品的消费者。

以区域内的所有居民作为工业旅游的开发对象应该戒除一种观点,即认为泛珠三角各地区合作开发就意味着资金由经济发达地区向不甚发达的地区流动,内陆的工业旅游项目就是吸引流动资金的重要筹码。

然而,工业旅游的吸引物往往不是机器设备、产品。随着珠三角工业企业发展的进一步成熟,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工业产业的梯度转移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内陆省份建立工业园区以应对产业集群的整体转移,形成的工业园区无论是规划或原料产地都更先进、有观赏性。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工业旅游游客多数为与该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商务游客、前来受教育的学生及家长和教师,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潜在消费者和潜在从业人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文化理念,产品技术稳定性可靠性,借此判断是否值得发生商务联系,是否购买该产品,是否有价值进入该行业或该企业。

(2)抓住重点,层级开发

大旅游的时代,旅游产品往往标准化,容易仿制而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价格竞争。泛珠三角地区57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属于国家级工业旅游项目,其中企业类型相同,开发模式类似且工业旅游项目数量比较多的为陶瓷制造企业、水力发电、酒类酿造和矿物冶炼四种,占区域内总数的65%强。

各旅游项目尽管数量逐年增长,但是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不能完全体现在工业旅游项目当中,如酒类酿造、陶瓷制造等企业,初次接触的游客不可能在走马观花的过程中了解产品技艺上的机密,因而虽然工业企业产品存在差异,但是在工业旅游产品中这种差异被淡化,而使同类企业的工业旅游产品雷同。

因而,当务之急是从泛珠三角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选出精品项目、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根据旅游资源的国家评价标准,以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三部分的评定,对示范点的工业旅游资源评级,将泛珠三角区域内57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分级,可以分为三级,从中选出重点建设项目,形成核心级、次核心级、外围级三个等级。重点建设核心级项目的精品内容,并以此为拳頭,开发联动外围工业旅游系列项目。

(3)积极开发工业旅游多日游

工业旅游项目作为城市吸引物之一,只有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才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泛珠三角在政府相关政策方针指导下,已经达成了协同合作的一致意见,形成了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尽管工业旅游具有影响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它还不能独自成为旅游的主题,尤其是目前较为热门的工业生产观光旅游(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均为此类型),其主要因素在于其自始至终都不能抛弃的出身——市场营销手段,另一方面原因则来自工业旅游在企业中的地位。

泛珠三角区域的工业旅游在分级之后,只有依靠城市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壮大,开发旅游团队的多日游,留住自驾游游客方能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

三、结语

工业旅游作为工业企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的重要桥梁,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中作用非凡,有效把握工业旅游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希望本文能为区域共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秦 学: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变化及其创新发展——以“泛珠三角”和“大珠三角”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顾小光 汪德根:我国工业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位分析对象[J].经济管理,2006,(19)

[3]吴相利:中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4]尚 群:基于客源市场分析的上海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5]颜丽虹 程道品:基于spss的工业旅游感知分析——以柳州市为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3)

[6]王宝恒: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曾 艳

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发展论文 篇3:

以“泛珠三角”为契机和平台,实现湘南经济跨越式发展

摘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的实施,将逐步对地缘毗邻的湘南地区经济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给湘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性的机遇。湘南地区作为“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带,必须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凭借其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融入“泛珠”,采取有效对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泛珠三角” 湘南地区 机遇 跨越式发展

“PanZhujiang River Delta” as an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to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in Southern Hunan

Li Qingquan Zeng Jinqiu

1.“泛珠三角”背景下,湘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

在当今时代,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着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推动着国际投资与贸易的不断扩大,也推动着各国、各地区之间合作的不断加强,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平均增速达9.4%,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时代潮流。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泛珠三角”是在珠三角、大珠三角基础上的发展和壮大,它涵盖了中国南方9个省区和港澳2个特区(即“9+2”模式),跨中国东、中、西部,占全国面积1/5、人口1/3强、经济总量1/3多(不含港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构想,既体现了珠三角经济能量集聚迫切需要扩大和释放出来的要求,也反映了周边省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急需承接粤港澳经济辐射和带动的强烈愿望。湖南南部地区(包括衡阳、邵阳、郴州、永州四市)作为“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带,应及时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4年6月,粤、闽、赣、湘、桂、琼、川、黔、滇、港、澳在广州联合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泛珠三角”这个国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体制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已进入了实施阶段。“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的实施,将逐步对湘南地区经济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给湘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1.1 经济增长的机遇。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动态变化。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在9%以上,排在全球前列,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增长热点,而中国内部的经济增长热点则在大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地区通过融合与发展,经济联系已经十分紧密,特别是CEPA签署之后,大珠三角合作的体制性障碍基本消除,三地分工明确、资源整合、相互交融。可以肯定,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广东将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物流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中心之一,澳门则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旅游博彩中心之一和地区性商贸服务平台。大珠三角经过合作与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2002年达到31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633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2.1%和61.3%。就广东而言,20多年间GDP年均增长幅度13%多,2006年GDP总量25968.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3%,人均GDP已经跨过了2000美元的门槛;进出口总额达到5200亿美元,占全国三成,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粤港澳地区即大珠三角在全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亚洲和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地缘相邻的湘南地区拥有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必将会带动湘南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1.2 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经济发展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可以说香港实际上是一个龙头。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根据香港的市场信号、操作程序和制度方式来进行的。目前,香港的经济辐射已对珠三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正在通过珠三角进一步传导到内地,挥鞭北上,越过南岭,进入内地广阔腹地,加速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泛珠三角”各省区发展水平的不同,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共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在开放的格局下,由于产业空间和发展规律的作用,产业将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传递和转移。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泛珠三角”产业成长的差距很明显,香港、澳门完全是后工业经济结构,珠三角已处于工业高度化阶段,而外围的湘南地区则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广东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换。目前,广东要做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不断实现产业的高度聚集和价值链的高端化;另一方面还需要与其他省区开展合作,开拓更广阔的经济发展互动空间和产业转移腹地,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样,湘南地区自然就成为广东和大珠三角最贴近的经济扩展腹地。

1.3 制度创新的机遇。众所周知,香港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典范,是一个开放度、自由度极高的地区,它在市场经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吸取了现代西方经济文明的发展成果,并结合本地特殊实际情况,进行了包括金融操作、市场组织、政府机制等制度的创新,形成了现有的一整套国际规则。这些东西对内地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现成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比较西方来说更贴近中国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可吸收性。这对于降低内地制度创新的成本,降低改革的成本,减少风险,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这种价值和作用已在珠三角得到了充分显现,它必将传导到泛珠经济圈,而湘南地区毗邻广东,具有地缘优势,应最先承接来自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2.湘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广东借改革开放之机,凭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现已成为经济强省。由粤港澳组成的大珠三角实力强大而雄厚,能量集聚膨胀已具有一种强烈的外溢扩冲态势,急需更广阔的腹地,以寻找新资源、新市场和释放能量。而大珠三角周边地区要想加速自身发展,单靠自身积累很难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地区,因而也急需要外力支持和带动。这样,双方都需要加强合作,形成互动发展的机制。但要实现这种合作与发展的最大效益,关键在于周边地区基本条件。从最贴近的湘南地区来看,已基本具备承接来自大珠三角的经济技术辐射的基础和条件。

2.1 地缘毗邻的区位优势。湘南地区包括衡阳、邵阳、郴州和永州四市,位于湖南南部,四市面积之和为7.76万平方公里,占湖南总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的37%;四市人口之和为2400多万,占湖南总人口(6500万)的37%。湘南地区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地处湖南的“南大门”,区内离广东较近,衡阳、邵阳、郴州和永州与广州直线距离分别为430、480、310、380公里。其中郴州、永州两市与广东交界,边界线长约310公里。现有和正在建设的交通中,湘南地区通往广东的公路线主要有107国道、106国道、京珠高速、永连高级公路、太澳高速等,铁路主要有京广线、京九线、洛湛线等。从经济地理角度讲,湘南地区是广东的天然大郊区和深入内地的桥梁,处于大珠三角的强辐射前沿阵地。这种独特的区位为湘南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2.2 经济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湘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走出封闭状态,经济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格局正逐步形成,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至2005年,湖南省GDP总量为6473.6亿元,人均GDP为10366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4∶40.2∶40.4,湘南地区四市GDP总量为1791.3亿元,人均GDP为7464元,其中衡阳GDP为590.1亿元,人均GDP为8888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4∶38.5∶36.1;邵阳GDP为362.7亿元,人均GDP为5439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1∶28.8∶41.1;郴州GDP为477.0亿元,人均GDP为11197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4∶47.4∶35.2;永州GDP为361.5亿元,人均GDP为7186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6∶26.2∶43.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湘南地区已基本具备承接大珠三角辐射的经济条件。

2.3 资源互补性强,市场广阔。从资源条件看,湖南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的美誉,湘南地区富有煤、铁、铅、锌、锰、铜、铀、钨、锡、金、银等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而且价廉。这些与大珠三角的资本、技术和管理形成了互补优势。另外,湖南已经成为珠三角劳务和农副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广东外来劳动力有1/3来自湖南,达500万人。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生猪养殖量居全国第二,年销往粤港澳活猪约2500万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0%、80%、25%。大量蔬菜、水果、山珍等农副产品输往广东,广东的家电、家具、服装等产品在湖南占有相当的份额。

2.4 前期合作已初见成效。湖南作为“泛珠三角”的前沿省份,很早就承接粤港澳的经济技术辐射。早在“八五”期间,湖南就率先辟出湘南三市(衡阳、永州、郴州)作为对接广东开放的过渡试验区。“九五”期间,湖南提出了“呼应两东(广东、浦东),开放带动,科教先导,兴工强农”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与广东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十五”期间,湖南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的经济技术合作,提出了要努力建成“四个基地”:广东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广东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广东人才和劳务的输出基地和广东休闲旅游基地。目前据统计,广东企业在湖南投资几乎占了外省投资的1/3多,广东成为在湖南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金额最大的省份,投资方向涉及工业制造、基础设施、房地产、商业等领域。香港、澳门与湖南的合作也在逐年加大,2003年,香港在湖南投资7.89亿美元,占全省外资的53%;澳门投资在湖南3835万美元,占全省外资总额的2.6%。

3.湘南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的实施,给大珠三角能量的扩大释放和对周边省区的经济技术辐射将产生强烈的效应。湘南地区作为“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带,必须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积极主动地融入“泛珠”,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3.1 创新观念,主动应对,把握发展的新契机。合作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放眼世界,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呈扩展之势,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结出硕果“欧元”,东南亚10国也结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 俯视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已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实施的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东到西、梯度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湖南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在东部开放和西部开发的双重夹击下,相对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发展逐渐走向边缘化,而湘南地区则已经成为边缘的边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全球化视野,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将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区域资源,以整体、协作的力量参与国际竞争,这为湘南地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发展平台。湘南地区可以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特殊的区位,争取资源和市场,推进“三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湘南地区必须克服陈旧的区域经济理论观念,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不能将腹地看作是经济圈中核心的“附属”,核心区和腹地应在平等竞争、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3.2 改善软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资本输入。产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关系是经济区域是否存在的关键性标志,无疑,市场主体的跨地区投资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地区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的前提。在“泛珠三角”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根据产业成长理论和分层次发展理论,湘南地区可以通过产业对接和资本诱入来实现区域合作。为此,湘南地区必须进一步改善环境,进行制度创新,围绕大珠三角产业调整与升级,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接纳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协作,将自身建设成为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3.3 准确定位,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分工。湘南地区要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分析发展全局,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地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战略定位应是:立足区情、主动承接、局部突破、整体推进。湘南地区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必须抓住重点,凭借离辐射源比较近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资源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将湘南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产业内移的承接基地、劳务的输出基地和度假休闲的旅游基地。湘南地区四市具体定位应是:衡阳建设成为机械制造、冶金机电及化工工业基地;邵阳建设成为五金小商品制造及贸易基地;郴州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及有色金属冶炼基地;永州建设成为食品加工及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3.4 消除障碍,共建区域统一市场,加快区域经贸合作。区域合作各方须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对区域内流通的商品实行同等待遇,统一市场运作。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湘南地区与粤港澳之间的协调,二是湘南地区四市之间的协调。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两者的关系上,应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后盾,消除地区间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所造成的各种壁垒尤其是市场壁垒,统一市场运作规范。为此,各地政府必须全面清理实行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放商品市场,实行区域内市场一体化;建立规范公平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合格评定体系和监察及处理机制;改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推动产业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贸易。

3.5 建立和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任何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都必须以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基础。目前,湘南地区与广东之间以及湘南地区四市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但纵横交错的现代交通网络尚未形成。这必然影响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动发展。对此,湖南省和湘南地区各市在进一步完善区内交通体系的同时,应尽快建设通往广东的高速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与协调。区域各方须共同建设“泛珠三角”各领域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区域合作综合信息交流平台,以信息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叔红.湖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若干思考,学习导报,2005年7期,39~40

[2] 龙海明、钟小红.泛珠三角战略:湖南的定位与发展,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5期,114~118

[3] 左连村.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 2004年4期,37~42

[4]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2006.3.3

[5] 湖南省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衡阳、邵阳、郴州、永州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李清泉 曾金秋

上一篇: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