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规划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的合理建设与理性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新阶段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简要介绍农业园区的概念和种类,探讨农业园区项目规划的内容与要求,并提出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园区规划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园区规划研究论文 篇1: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的研究

摘要:在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设计原则是事先必须明确的若干游戏规则。规划方案选择与项目的设置,必须受所选择的原则之制约。对过去一些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分别对不同类型园区(如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农业示范园等)的规划设计原则的选择和表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园区;规划;原则

农业园区的合理建设和理性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整体收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农业园区需要认真予以规划设计。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是事先必须明确的若干游戏规则。规划方案选择与项目的设置,必须受所选择的原则之制约。

一、为何需要确定规划设计的原则

所谓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园区规划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园区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法则,体现园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方法。通常是在具体规划开始之前根据园区的性质、目标而制定的,从宏观上体现整个规划的定位,确定规划的方法和思路。在具体规划中作为行动指南,在规划完成之后成为衡量规划是否合理,是否完善的尺度。制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的作用如下:

1.为园区规划确定基本思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工作的行动指南。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往往能够反映园区规划者在规划中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以及处理事情的法则。它将贯穿在整个规划设计工作的始终。

2.体现园区规划的定位。在通常情况下,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要体现园区的定位,要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展示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园区发展方向,明确表达农业园区的定位。例如“起点要高,立意要深远”这一原则,就简明地阐述了该园区建设的“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定位目标。

3.评价规划的尺度。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可以用来作为一个准则,在规划过程中,为规划设计工作指明方向,而在规划完成之后,该原则又可以作为衡量该规划是否合理、是否完善、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尺度。如原则明确了要“因地制宜”,那么在规划评审中就要检查一下,规划方案是否真的做到了因地制宜?如没有做到,则规划本身就需要改进。

二、怎样确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时代动态。农业园区规划原则是在农业园区规划过程中赖以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政策等准则会有所不同,那么,农业园区规划的原则也要随着变化着的社会而不断调整,体现时事性和动态性。

2.适应性。在制定农业园区规划原则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等条件,原则的制定要与之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另外,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是我们制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制定原则时还要充分考虑国家以及当地的政策法规,使之与相关政策法规相适应。

3.协调性。规划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规划的规划原则也多种多样,这些规划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进行农业园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规划,制定规划原则时要保持与其他规划原则的协调。如,农村土地总体规划原则,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原则等,作为农业园区规划原则应当与相关原则协调一致。

4.效益观念。农业园区是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如何提高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农业园区规划的重要目的,所以在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的制定过程中要树立讲究效益的观念。

5.可操作性。农业园区规划原则必须是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符合当地经济社会条件的,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够有效指导农业园区规划工作的。尽量避免不能指导实际工作的抽象化、形式化的原则表述。

6.经验性。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要有行之有效的现实基础,在制定原则时要充分吸收其他地区、其他类型的规划项目在规划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规划准则,吸取其最具普遍意义因素,加以变通运用。

三、不同园区规划设计原则的经典表述

一个完整的农业园区规划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至少要从科技含量、功能需要、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环境保护、投资风险、开发难度、政策支持、地方投资、招商引资等十个方面考虑问题。原则的不同表述,反映考虑的重点不同。

目前,中国大量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中的规划设计原则的表述虽各不相同,但大部分本质含义相同。通过对30多个农业园区规划文本中对规划设计原则的表述进行筛选,初步合并出十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生态优先原则。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解决在农业园区建设和运营后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在具体的规划与开发中务必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技术,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产、生活、休闲环境景观和空间,确保农业园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功能区的设计和项目的取舍,要以此为据。

2.效益综合性原则。农业园区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把农业看成既是一种基础产业,又是一种战略性产业,不仅要提供物质产品,而且要提供精神产品,使农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合经济,由弱质产业变成具有强大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园区建设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注重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带动周边乃至全省、全国农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3.自身发展和示范带动相结合原则。现代农业园区是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形式,肩负着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使命。现代农业园区一方面要注重自身发展,不断提高园区经济效益,同时园区内产业结构的设置,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管理经营模式的设计都要具有示范推广价值,要把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增强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

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进行农业园区规划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合理规划,稳步推进。一方面走低碳、节能、环保道路,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严格保护生态资源,防止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同时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园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农业园区内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项目设计上逐步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性机制,使农业园区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5.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色取胜,是农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观光园区还是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在资源、人力资本、核心技术等方面并无突出优势的情况下,不宜正面参与市场竞争,应与周边的现代农业园区进行错位竞争,结合当地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实施差别经营,刻意培育个性,避免雷同,营造本园区鲜明的特色。

6.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原则。农业园区建设,涉及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农民的组织,完全靠业主或企业实施,往往难度较大。只有发挥行政引导作用,由政府在招商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建上给予牵头引导,才能真正地实现土地适度集约经营,才能使农业园区建设顺利实施。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调控的同时,任何农业园区规划都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考虑市场细分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以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为规划原则。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区的目标市场往往有所差别,要根据自身性质来确定目标市场。

7.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结合。项目选择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及市场未来发展前景,项目设置在技术和理念上要具有前瞻性。通过规划的实施,不仅对园区本身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起促进作用,而且对周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示范带动作用和提供经验借鉴。在生产方式组织上和技术选择上要遵循先进实用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与前瞻性原则是相对应的,规划要有前瞻性,要考虑未来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同时也要考虑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要考虑当地财力、物力、科技与人力资源条件约束的客观性。要面向未来,立足现状,研究和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在生产方式组织上和技术选择上要注重规划方案的现实可操作性,使先进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8.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相适宜的措施”。这里的具体情况是指农业园区拟规划地块本身以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土壤性状、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现有排灌条件、农业耕作制度和植被情况、交通条件、能源供给条件等。这些条件,有些是容易改变的,有些是难以改变的甚至不可改变的。改变条件(无论难易)都要花费建设成本,都要增加建设投资。因此根据因地制宜的规划法则所制定的方案,应是建设成本较低、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案。

9.因人成事原则。因人成事的本意是指“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用作农业园区规划的法则,要求重视农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主体,要求在规划中明确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规划要明确项目的关系人以及哪些人应承担怎样的职责,要明确项目运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应用因人成事的规划法则,要求在农业园区规划过程中,研究规划实施主体及其内外关系、相互关系。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通过反复征求项目实施主体对规划方案的意见,甚至把规划实施的主要关系人纳入规划团队之中,使规划方案变成他们自己的决策选择。

10.因势利导原则。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使之导向正确的轨道”。园区规划其实是规划设计系统内在结构,使系统内因与外因和谐一致,顺势而为。无数事实证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园区规划,实施起来事半功倍。应用因势利导的规划法则,要求我们在进行农业园区规划的过程中,要上循国情,下通民意,研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市场变化的大趋势,研究国内外相关行业发展的总趋势,研究政府的意志和百姓的意愿,对园区进行战略设计和目标定位。在此前提下,再对园区进行功能设计和项目安排。如此,可保证园区发展在一定时期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保证园区发展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及鼓励发展方向。

11.因难见巧原则。因难见巧成语的本意是指“由于难而更显出技艺的巧妙”。 一项成功的农业园区规划成果,应该能为解决项目区的发展难题提供一个可行之方案。应用因难见巧的规划法则,要求园区规划工作团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设计园区的目标和功能,要分析项目区的发展难题和主要矛盾,通过园区的建设能是项目区的主要难题得以解决,使园区成为项目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亮点,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增长极。从这个角度看,因难见巧,又是我们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12.开发多元化原则。农业园区的建设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发展农业园区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项目、农业科技的多样化需求。本着多渠道建设、多形式开发、全方位辐射的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布点、灵活运作,不断探索园区建设的新路子。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在政府少量引导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要广泛吸引国营、民营、外资等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实现投入的多元化,探索有利于园区健康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把有关的扶持激励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13.主导性和功能多样性相结合原则。很多农业科技园区本身肩负的使命就是多元的,特别是政府主办的园区。在这种情况下,要坚持产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园区内的每一个具体项目必须有明确的主营方向,通过若干个独立的、目标几乎单一但又彼此不同的项目,来实现园区的多目标使命。首先,打造园区主导产品(功能),突出园区特色,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可分别打造主打旅游功能、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或倾力打造某种主要服务功能。其次,注重园区功能多样性,丰富园区内容,增强园区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功能开发的基础上,增加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开发,即在提供鲜活、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加工原料,以满足都市消费和某些工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污染,充分体现其生态功能。

14.“农游”结合原则。休闲农业资源规划与开发要加强农业与旅游业有效结合,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通过旅游的带动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提高了农业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休闲农业又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新领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延伸和发展。

15.系统开发原则。在农业园区规划中要用系统思想指导规划过程。首先要把农业园区看成地方国民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跳出第一产业看农业,把农业放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定位;其次要把地方农业看成区域农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把地方农业放在全省、全国和国际大市场中定位;最后要考虑系统内部结构的关联性,通过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来确保农业系统实现其最大功能。

四、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选择建议

以上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的十五种表述,来自实际规划案例。不同的表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园区。我们把农业园区分为农业观光园、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四大类,其对应的规划原则表述(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以上大部分规划设计原则对于四种类型的农业园区是通用的,而不同园区由于自身性质的不同,在确定规划设计原则时又有所侧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政策、环境、资源等背景选择性的确定农业园区规划原则。而且,对于一个具体园区而言,所选择的原则表述不宜过多,一般3~7项就可以,多了工作人员难以记忆和执行,反而起不到指导作用。

五、结束语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的研究,是农业园区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规划设计原则的确定,对于实现园区战略目标和定位,指导园区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确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要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政策、经济、地理环境、园区目标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这样才能使所确定的原则发挥作用。本文对此的研究尚很肤浅,希望能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陈宇.论观光农业园规划的原则和手法[J].农学通报,2010,(2):298-300.

[2]胡自超.农业园区规划研究[J].硅谷,2008,(17).

[3]姜蕾,王树进.地震灾区重建中的农业园区规划原则与思路[J].市场周刊,2009,(1).

[4]王树进.观光农业园规划与经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0.

[5]王树进.农业科技园区项目规划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2,(3).

[6]徐美华.新洲区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前瞻性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杨载田.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布局原则探索[G]//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 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The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Principle of Agriculture Park

WANG Shu-jin,WANG Jin-h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al par; planning;principle[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王树进,王进慧

农业园区规划研究论文 篇2:

农业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的合理建设与理性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新阶段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简要介绍农业园区的概念和种类,探讨农业园区项目规划的内容与要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园区 规划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進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 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晓宁,魏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 45-48页.

[2]祝华军,志宏,魏勤芳.对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3,5: 36-40.

作者:胡自超

农业园区规划研究论文 篇3: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2018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新农科发展提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和培养目标。本研究在新农科背景下,分析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总结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现状,结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未来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新农科;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

2018年9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通过5年努力,全面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中国特色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健全高等农林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设一批一流农林专业,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明显提升农林人才培养质量,明显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態文明建设的能力。

2019年6月,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主持召开了“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百余位专家研讨新时代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会议上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宣言中明确了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的共识、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必须发展新农科的任务、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目标、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责任,对新农科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

一、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

(一)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向的新趋势

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高等农林教育要推进人才培养从同构化向多样化转变,实现多类型多层次发展,培育卓越农林新才,树立农林教育新标:“对接农业创新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对接现代职业农民素养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留得住、离不开的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育领军型职业农民。”

(二)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趋势

通过调整、优化、升级、换代,优化现有农林课程,推动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尤其是通过优化增量,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服务智能农业、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速推进农林专业供给侧改革。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基于农林产业案例、基于科学技术前沿,开发新时代农林优质课程资源,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农林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建设“金课”。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批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让农林教育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补齐农林教育实践短板;建设一批农林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实践基地,倾心打造高等农林教育“质量中国”品牌。

二、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现状

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作为农林类院校中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在新农科发展背景下有了全新的建设意义和建设内容。2002年,教育部增加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成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还有一些院校,如四川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除此之外,在一些农林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也增开了一些与“都市农业”等相关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

结合当前传统课程建设和农林专业发展前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在突出“牧工商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前提下,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建设的方向进行调整。学院一方面继承发扬传统农林专业课程优势,另一方面结合国情省情积极创新完善课程建设。在2016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突出培养学生的农业园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农业园区规划和管理中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熟悉农业园区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农业园区管理的基本要点,还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农业园区的规划过程,编制农业园区的规划方案,掌握农业园区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运用该学科理论知识研究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园区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时代我国农业园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从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生学情三个角度出发,思考探索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的课程建设。

第一,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高校要适应社会现实问题的多变性,迎接培养对象需求多样性的挑战,积极应对新变化和新趋势,主动增加、调整课程内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将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开设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注重“技能型”农业人才的培育,符合“四新”背景下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向。

第二,从社会需求角度。未来,农业园区将成为我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2018年,国务院加快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2019年,江苏南京和山西晋中分别成为第三、第四个国家农高区。根据国家战略部署,2020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00个,带动省级园区发展到3000个,基本覆盖我国主要农业功能类型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此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绿色发展现行区等各类园区蓬勃发展,省、市级农业园区发展迅速,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农业园区的发展格局。经过对规划和管理类的各类中小企业、规划设计研究机构和基层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的大量调研,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发现社会和政府对农业园区专业性规划和管理类人才需求强烈,因此增开了该课程。

第三,从学生学情角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文理科学生兼收,故学生基础略有不同。此外,该课程涉及农业、地理、政策、规划等综合性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综合考虑后,学院将该课程开设在第三学年。经过前两学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院再安排学生对农业园区的专项知识进行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三、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改革方向

(一)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屏幕+黑板”“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通过云课堂方式,提前布置任务,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组织教学,通过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二)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内容

结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办学特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特点,学院积极拓展园区与校区、企业与学校、政府与学校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课程实训和专业实训的需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学院健全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培育机制,完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园区合作,让学生“下地”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从“书本”到“田间”,学生将知识快速内化成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收获了学习成果。学院通过校企、校政合作等方式联合校外实践基地,提升学院校企、校政合作能力,为企业储备人才,完善社会服务职能,实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

(三)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室共享机制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一般是按专业设置,分专业管理、使用,只能满足本专业的实验需求,无法进行一些跨学科的创新实验和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融合发展。在农业发展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出现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应整合校内优势专业实验室,积极探索实验室高效运行和管理机制,提高实验室资源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协同创新、资源互补、共享交流,发展跨学科、创新融合类的实验室,凝聚专业合力,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室建设,推行实验室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勇强.新农科视域下高等林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20,(1).

[2]吴普特.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使命和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6).

[3]裘莉娟,陈红武,蒲亚锋,等.《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4).

[4]陈威.应用型本科大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4).

[5]陆紫生.海外一流院所的现代实验室规划和建设经验对我国“双一流”大学实验室建设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

责編:初 心

作者:吴静

上一篇:信息共享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经济增长煤炭经济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