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首先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角度入手,立足于高校实际情况,促进教学课程、实习培训、电气实验、教学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从而提升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文章立足于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实践管理电力工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创新实践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篇1:

民办高校“错位化”建设专业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符合社会、经济、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独立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结合区域经济建设,调研专业所在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专业建设背景及人才需求现状,提出“错位化”发展思路,明确为区域电力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出“443”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建立完善教学体系。协同企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追求专业培养的行业适应性,实现地方民办高校专业的特色错位化发展。

关键词:错位化发展;“443”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

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教学基本之一,按照“依托母校、错位发展,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办学、凝炼特色、创建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1],必须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的建设工作,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合理的专业框架,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评估,以利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专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及“错位化”发展思路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供用电基本达到平衡,电力建设重点从原来的电源建设逐步地转移到电网建设,在全国已形成西电东送格局,全国电网建设人才需求激增;目前广东是全国第一用电大省、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10左右,因而电力人才需求量大;原来珠三角地区因经济发展良好,吸引了全国重点高校学生源源南下就业现象。但边远县特别是新近划入省电网公司直供的51个县市人才仍然相当短缺,大部分县市只有1~2个或没有正式的本科毕业生。广东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每年投入约100多亿元人民币,使各地市的电力三产行业(指咨询、设计、安装及其他电力工程公司)异常火热。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对电力的需求,从而衍生了大批电力生产、建设、设计、营销、试验、监理等企事业单位,该些单位需要大批具有实践动手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十一五”时期也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抓紧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关键时期,是广东省全面推进珠三角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开办与建设,创造了契机。在社会本科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格多样化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间,错位建设发展专业。

(二)应用型专业定位与“443”人才培养

结合文献[2]报告进行科学的、充分的专业定位调研,再分析国内外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建设特色,比较国家示范建设院校情况,分析专业所处的位置和差距;充分了解区域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明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方向,制订注重行业特色的应用型“443”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识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专业应用教育“四环节”所构成的知识学习过程,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同时经过认知、综合、应用、创新“四阶段”的学科实践培养过程,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并遵循电气工程、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的学习特点,将实践训练放于实验与实习、实习与设计、设计与工程实际“三结合”中,真正培养受社会欢迎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能力为特征,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电力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观念,突出创业和创新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

二、专业建设内容的实践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采取宽口径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实现宽口径教学,课程体系由四类课程群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群、电力与电子课程群、自动控制课程群、电力系统课程群。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1.每名教师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所担任的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撰写出教改方案,由教研室汇编成册。

2.每名教师每两年发表一篇教改论文。

3.多媒体教学比率保持100%,开展慕课等建设。

4.全面推行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3],形成特色。

5.健全并规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在内的教学文件。

(三)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院设专门教学督导人员,以听课、交流等方式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且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学院网上评教、青年教师教学竞赛[4]等活动对教学改革也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探索与成效

本专业实践教学设置:军训和公益劳动、金工实习、认识参观(入学工程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电力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5]。

(一)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校内资源方面,按照工程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应用、工程实践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实践教学任务由相应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承担。校内实验实训分为:公共基础实验(物理实验中心、机电实验中心)、专业基础实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及相关实验中心)、专业技术应用实验(电气工程实验中心)三大类,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各类实验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校外资源方面,坚持实践教学走校企协同的道路,将工程认知和应用能力训练放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本专业协同广东省二十多家电力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践中心和就业实习基地,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与葛洲坝发电厂等形成了实习关系,每年大四的学生都能去水力发电厂进行专业培训与参观实习。与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学用结合“协同创新”[6]的培养模式,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从大一入学工程教育开始,组织学生到发电厂、变电站等实习基地及学校配电房、变压器和校门口输电线路参观学习,让学生体验电气工程环境,建立工程概念,明确技术应用方向,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大二、大三由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专业课学习后再组织去电力工程现场实践,并在第七学期到葛洲坝、三峡水电厂完成生产实习;到大四专业应用教育结束,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课题和择业意向再到电厂(站)、电力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生产企业等地进行毕业实习,实现专业理论和专业应用的对接,完成由学生到工程技术员的角色转换。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机制

利用实验设备的可开发性为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实验环境,而且可以开发、设计新的实验项目。组织参与和专业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制作创新实践活动,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施展才华、发掘潜能的广阔舞台。如参加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引导学生专业学习与研究探索的兴趣,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参与全国机器人大赛华广团队进入全国16强并获得最佳稳定奖,本专业学生完成的学校SRP(student research program)学生研究计划“基于变频磁悬浮技术的低碳室内环境改善装置”项目获得广东省挑战杯大赛二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作品“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

四、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问题

独立学院一些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在办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充实专任教师队伍,着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将有计划引进数名优秀工程技术专家担任专职教师。进一步完善优秀教师的成长机制,提升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从依托母校办学逐渐发展到主体办学。

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充实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加快实验室的建设。如新建专业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训、实践问题,目前还缺少最基本的实习基地,只能利用广东省电力培训基地——梅州基地、开平电力建设集团的实习基地。加强与电网公司、电力三产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

五、结语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注重行业特色、错位化建设电气工程专业已取得一定成效。无论是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建设等均取得丰硕成果,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100%,且学生就业单位质量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践匹配等都是新呈现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www.huaue.com/dlxy/2009112093852.html.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Z].2008.

[3]陈丽丹,张尧,蔡丽娟.“电气测试技术”课程多种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61-62.

[4]何江畅.民办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科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下):185-186.

[5]周红星,李兵,赵瑞芬.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5):177-178.

[6]曾鸿鹄,张学洪,林华.解读“协同创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战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2,(7):17-19.

作者:陈丽丹 张尧

创新实践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篇2:

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首先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角度入手,立足于高校实际情况,促进教学课程、实习培训、电气实验、教学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从而提升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文章立足于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问题。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环境下教育部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该要求以拓展学生专业路径,提升学生专业融合,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因而针对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展开分析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然要求分析

按照一级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电气工程专业必然要涵盖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电器电机制造、电子技术、高电压技术及新材料教学等几个部分,这些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且广泛的包含了强电和弱电两个部分,因此,要构建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要密切重视实践要求,不仅要做好系统性欲技术性的结合,还要综合其他学科促进电子、电工技术的融合,与宽口径、综合性的电气工程专业属性相一致。

同时基于电气工程专业的要求以及当前我国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状况,高校必须要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对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以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工程师为教学目标,其教学系统必然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需要以当前社会对学生就业的要求为指向,以培养基层及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满足电力工业及相关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总体来讲仍然过于偏重理论性教学。高校的教学体系不仅以课堂教学为主,很少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而且理论教学的实验课程也十分缺乏,学生很难从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学习到相关的应用型技能。综合来说,首先,高效的教学管理理念存在误差,从大学生的总体课程构建上看,基本上所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均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工科教学也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却往往与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模式相似,没有体现出专业教学的特点。其次,高校扩招严重,许多学校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投资过少,实验课程沦为空谈,其将实践教学定位为基层技能培养,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完全脱钩。也有部分高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但是实践教学呈现出流水化发展模式,高校对学生的实验课程要求就是要熟练教材中的实验操作过程,这种教学目标定位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探索能力提升。另外,面对当前本专科教育普遍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要改变“大学生好找,熟练技术人才难寻”的局面,就需要高校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相对独立出来,以理论与实践教学双线发展的模式,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改变当前理论教学过重的教学局面,促使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推动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

二、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路径分析

(一)明确实践教学要求,确定教学体系构成

要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必须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对于电气工程专业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属于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其必须要与专业课程体系相一致,要以系统性和综合性要求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标准。而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专业课程整体的一部分,其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布局。实践教学体系源于理论课程体系,同时又需要以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服务于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对于电气工程专业来说,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以通识性课程为基础,设立公共基础课程,奠定学生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其次再以某个方向为侧重,构建基础性实验课程,并于理论课程体系相一致,随后再行展开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和集中式的实习式教学,利用这样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既能够对专业基础知识形成基础架构,同时又能够针对专业技能进行集中的实验和训练,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市场专业化要求。针对具体的课程设置,则可以根据学校的特征进行关联学科组合或者资源集中配置。例如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几个相近的一级学科组合在一起,如將电气工程与电子通信合并在一起,利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学生掌握电气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基础知识。而专业实践课程则要侧重于对二级课程的选择和配置。如针对服务于电力工业发展的目标,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重点从电力生产与运行、大中型矿工企业的供电设计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提升自身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而集中的实习训练则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畸形基础训练,包括电工实习、电气专业课程设计等形式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推行课程实践教学,提倡开展电工实习

立足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高校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革新课程,创新实验教学方式。虽然一些高校也推行实践教学方式,但是其一般以验证型实验为主,重在对教学基础知识的验证,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只能单纯的模仿实验过程,也无法促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因此,高校可以在保证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将实验课程的比重进行适当调整,一方面要保证公共基础课程部分的实验课程教学,在该部分可以大量采用验证型实验教学方式,以保证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则可以相应调整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降低验证型实验在该部分的适用,将更多的课调整到集中式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和实践中把握知识要点,解决实验难点,从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进行集中式实习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实习形式的创新和开拓,为学生进行集中训练提供机会和场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的体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开展集中式实习的过程中,电工实习形式是电气工程专业实习中的重点。电工实习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规范用电的基础性要求,还能促进学生对电气设备、电工技能等的把握。在进行电工实习的过程中,高校要重点对学生的安全用电、电气图把握、电工工具及仪表等的使用、电气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电路的焊接及检测等基础知识进行把握,培养学生的用电技能,为学生从事电力工业奠定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用电技能。

(三)组建开放式电气实验室,保障学生自主学习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构建课程实践平台。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因此,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组建一个开放式、功能齐全的电气实验室。对于开放式实验室的构建首先要具备通用性,能够满足电气工程专业级相关专业的基本实验要求,配备包含仿真软件在内的PC机、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工工具、电源设备等相关设备,且这些设备要能够满足小班教学的需要。另外,开放式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开放性。实验室应当全天开放,除了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之外,还应当为学生提供预约服务,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验,保证实验器具的完好性,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指导教师服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师指导时间,解决学生自主实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保证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四)构建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促进教学实验效果提升

实验教学体系的效果如何还需要利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进行评测。实验教学评价系统的缺位也是导致传统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利用多种考核評价方式对教师的实验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针对学生来说,除了传统的实践报告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实验小论文、课堂实验标准性评测、实验创新度、书面考核、课堂提问考核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而对教师来说,则需要从校级、专业内部、师生互评等方式入手,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特别是针对学生的集中式实习阶段,高校必须要构建科学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基础知识认知,提高实践能力,深化实习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跟班考核的方式,利用对学生的现场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对于参与实习的学生提供校企一体化的考核奖惩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过程;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是评价学生实习过程的有效途径,但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习报告的审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实习过程中,不敷衍、不抄袭,自主完成实习报告。

结束语:

实践创新能力不仅是电气工程教学的教学要求,也是21世纪学生就业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在进行教学体系改革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从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出发,从实践课程的定位、目标设计、课程设计、物质基础构建、考核评价、管理运行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构想,增加师资投入,拓展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推动电气工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兴田,张加胜,刘希臣.数控式电机软起动综合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8)

[2] 王光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探究——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4)

[3] 徐凯,曹建秋,王爱娟.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与研究项目的设计与实现[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2(02)

[4] 黄绍平,林友杰,唐勇奇,谢卫才.电气工程师的知识能力要求[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1(04)

[5] 孙淑琴,嵇艳鞠,王应吉,于生宝,段清明,郑凡.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6] 任志斌,刘细平,梁建伟.基于创新培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7)

作者简介:原文淼 男 1969年5月出生 籍贯卫辉市 研究方向电气工程(电力工程自动化

作者:原文淼

创新实践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篇3: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 本文针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的分析,给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以期为今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程管理 应用型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筑行业、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工程管理专业作为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很大[1]。工程管理专业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具备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我国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时间较短,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各校人才培养侧重点不一样,人才培养方面经常出现一些问题[3]-[8]。本文针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的分析,给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以期为今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

我校是一所新升省属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于2006年首次招生,已有毕业生300余人,毕业生在建筑施工企业、电力建设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有关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咨询等方面工作。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设置了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两个方向,两个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体现在第七学期课程设置上,具体参见下表。

表 工程管理专业第七学期教学计划表

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别于传统科学性本科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成为跨土木工程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目前建筑类注册工程师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是造价工程师、建造工程师、招投标师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资格体系是基于实践应用构建起来的,这就给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围绕注册资格体系构建,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重视专业基础,强化应用课程,为学生今后毕业与就业岗位的过渡提供帮助。

2.加强实践环节,增加经费投入。

应用型本科人才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传统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是弱项,实践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在校内很少体会到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内容,仅有的校外实训由于时间短、实训条件有限达不到预期效果。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增加经费投入,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内容,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完善校内实践设施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完成应用技能培养。

3.改革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越来越多,如微课、慕课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多的理论知识在课堂外学习,课堂应成为师生交流、讨论的场所。同时,学校应该开放工程管理相关实验室,鼓励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任务,加强学生应用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沈艳丽.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

[2]刘茉,张斌,杨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8).

[3]郑晓,刘镇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4]黄安水,朱新贵,漆玲玲.基于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方向定位思考[J].科教导刊,2012(34).

[5]吴耀兴.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实践[J].经济师,2018(2).

[6]宋永发.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

[7]趙伟卓.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09.

[8]邢妍,邓西录.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

作者:姚远

上一篇:学生课件制作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广告信息传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