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党建论文

2022-04-15

[摘要]区域化党建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创新形式,是推进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是将经济管理中的项目化管理,运用到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新型工作方法,是创新党建工作、推进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对上海市M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论证了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发生逻辑,并对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初步探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区域化党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化党建论文 篇1:

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实现党建资源大融合

[摘  要]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委深化区域党建,完善组织架构,打造区级、街镇、居村三级党建平台,构建“六联七制度”,实现了以区域化党建助力基层党建、助力社会治理、助力社会服务的工作合力。

[关键词]闵行区;区域化党建;党建资源

上海市闵行区委以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一号课题”文件精神为契机,根据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闵行区域单位多、类型多,但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构建区域化党建“区—街镇—村居”三级网络和“六联七制度”的工作新格局,不断激发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实行体制内外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目标。

一、打造三级平台,完善组织架构

闵行区委以健全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体系、平台载体、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努力将区级层面的区域化党建成效向下延伸到街镇、村居,积极推动区域化党建三级平台运作。

一是深化区级区域化党建平台。区级层面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区域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了进一步激发区域单位的内生动力和参与热情,积极试行区域化党建轮值召集人制度,推进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扁平化、运行机制规范化,有效凝聚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机场集团等26家驻区单位。2014年、2015年上海航天局和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分别担任区域化党建轮值单位。同时,注重从区域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化方式来实现合作共建,资源性共享,搭建起畅通的共建平台。

二是做实街镇区域化党建平台。在区级区域化党建平台基础上,做实街镇层面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三会制度”,即联席会议制度、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制度,以及共治联席会议制度。街镇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主席由各街镇党(工)委书记担任,副主席由分管党群副书记和驻区单位党员负责人担任,并明确由街镇党建办(党群办)或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承担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等职能,保证街镇区域化党建实体化运作。闵行区13个街镇共吸纳了218家驻区单位作为街镇层面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

三是拓展居村区域化党建平台。在街镇层面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工作网络延伸到居村层面,建立居村共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居村“两委”、业委会、物业公司等为主体,房管、城管、派出所、学校、“两新”组织等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共议共解居村治理问题。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合,积极开展村居、企居、校居、社居、园居、居居等共建,扩大居村区域化党建覆盖面,增强工作有效性。在整合驻区单位资源的同时,有效挖掘在职党员资源,居民区以楼道为单位,村以户为单位,亮出党员身份,按需设岗,以岗定责,发挥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党员通过“五进入”(进入居民委员会、进入业委会、进入党员代表议事会、进入志愿者团队、进入群众自组织),在村居党组织中发挥好宣传、组织、引领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注重分类指导,依次有序推进

针对闵行区街镇、村居推进区域化党建各有不同的实际情况,闵行区委注重对已有成熟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以点上经验在全区面上推广,既明确了“规定动作”,也给基层留有探索、创新的空间。

一是规范工作流程。总结提炼江川路街道、吴泾镇、虹桥镇等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梳理区域化党建的价值内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共建内容,形成街镇和居村两个层面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制作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工作流程图,在全区推广,以“一图看懂”方式便于居村开展区域化党建,让各街镇和居村开展区域化党建有参考、有依据、有榜样。在落实街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同时,选取了吴泾镇共和村、虹桥镇红春村、古美路街道平阳二居、莘庄工业区鑫峰苑作为村居层面区域化党建的试点单位,予以点对点指导推进。

二是明确载体抓手。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区级层面,对接区级各职能部门、各街镇和各区域单位,建立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社区义诊、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的学习型组织演练中心等14个区域化党建共享资源,并形成包括“发挥平台作用,共享党校资源”、“深化区域共建机制,服务凝聚社区职工”等在内的25个区域化党建共建项目。街镇层面,进一步加强与驻区单位的紧密联系。围绕区域化党建“六联”(区域党建联建、社会治理联抓、文明城区联创、公益服务联做、文化活动联办、干部人才联育),对接需求、对接项目,目前形成共建项目160余个。村居层面,以社会治理为核心,依托“大联动”网格化管理平台,形成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清单目录,共同做好环境卫生、噪音扰民、跨门营业等方面问题的前端发现和处置工作。

三是健全运作机制。区级层面,继续实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保证区域化党建常态有序开展;街镇层面,建立区域化党建“七项制度”(“双报到、双报告”制度、需求对接制度、项目化运作制度、沟通联系制度、定期会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和区域化党群工作联动制度),加强与区域单位的紧密型联系。依托“双报到、双报告”工作,全区党组织关系不在居住地党组织的在职党员主动到现居住的村居党组织报到,实际报到党员人数为28348名,报到率为83.3%。380家驻区单位党组织,12217名在职党员分别到各街镇和村居进行了联系报到,并至少认领1-2个公益项目。

三、突出重心下移,确保落地见效

闵行区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区域化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整合资源、重心下移为基本原则,将区域化党建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基层党建有机融合,确保区域化党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以区域化党建助力基层党建。依托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进一步强化街镇党(工)委、居村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主心骨作用,发挥和巩固我们党在不同领域的领导核心地位,努力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例如,江川路街道推动驻区单位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认领社区十大公益岗位,参与楼组党建,组织社区“两新”组织与辖区基层党组织、困难党员开展结对;七宝镇1342名在职党员到村居党组织报到,形成了“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共管模式;虹桥镇按“地缘”将全镇划分为6大区域,将区域内事业单位、居民区、村、公司和“两新”组织划分为16大责任区块、43个责任点,并相应成立16个服务团队。

二是以区域化党建助力社会治理。以党建为引领,整合驻区单位资源,推动各类资源向居村下沉倾斜,纳入社会治理的“大联动+”,使区域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提升区域社会治理水平的优势。例如,积极倡导区域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止违拆违、带头开展群租整治;颛桥镇积极推动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公安、房管、联动中心等探索形成政府治理和社区自我调节的社会治理“田园”模式,引导德资企业贺利氏、星河湾集团等驻区单位反哺社区,不断提升区域单位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效和能力。

三是以区域化党建助力公共服务。围绕群众需求,以服务民生为导向,推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长效化,发动驻区单位共同为地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例如,吴泾镇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孵化形成“1号里·欣家园”公共服务项目,以居村党组织引领为核心,将区域各类资源向居村下沉,推进家园建设,靠近居民提供为老服务、代理代办服务、社会参与服务等170多项;新虹街道组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相关成员单位的青年党员单位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

■ 责任编辑:周奕韵

作者: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组织部

区域化党建论文 篇2:

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区域化党建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创新形式,是推进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是将经济管理中的项目化管理,运用到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新型工作方法,是创新党建工作、推进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对上海市M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论证了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发生逻辑,并对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项目化;基层治理

自2014年中共上海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及6个相关配套文件以来,M区不断加大区域化党建探索力度。但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基层治理,依然是亟待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笔者通过对M区各街镇的深入调研,发现实施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是促进区域化党建落实落地落细、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途径。目前,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为提高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实施效果,深入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发生逻辑

“项目化”一词源于管理学,通常是指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变成一个个项目,而后通过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运作,即“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技术运用到项目中,以达到期望和需要的过程”。区域化党建本质上是社会整合,是党组织对行政、居民区以及驻区各类组织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统筹和盘活,是对社区党建的进一步发展。它突破了基层党建工作条块分割的局限性,构建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基层党建分布格局。而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则是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区域化党建,将区域化党建的各项工作分解转化为若干个具体可操作的项目,通过党建工作规律与管理规律的有效结合,促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基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特性,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发生逻辑源于内外双重动力。具体而言:

(一)党建工作创新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進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基于对上海市M区各街镇的调研,发现尽管M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化党建品牌,如区级层面“两新资源进邻里中心”、H街道“运动虹桥”系列项目、G街道“人才共育”等。但就目前而言,M区区域化党建工作中仍存在成员单位参与积极性低、工作效率低下、成员参与被动,以及党务工作者专业性不足、党建工作形式化和材料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可操作、可管理、可评估的具体项目,并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与管理,进而达到做实、做优、做强的效果。

(二)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这一重要论述阐述了“四个伟大”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规定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紧密结合的基本要求。然而,从当前来看,就党建论党建、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即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对此,只有在实践中找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以项目化形式将结合点转化为具体项目,既推动中心工作的有效落实,又将党建工作落实落地,才能最终实现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同向聚力。

(三)推进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治理”一词源于西学,受西方政治理念影响,具有“将国家权力还归于民、淡化权威、强调合作治理”的特点,甚至存在“把政党作为可有可无的变量”的倾向。但是,将治理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基层治理,就必须把党重新带回到治理体系之中,因为党是推进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体,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区域化党建作为社会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基础发生改变下的新型党建模式与基层治理方式,始终坚持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在国家建设与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坚持以党内治理带动社会治理。当前,通过区域化党建将社会治理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将社会治理中遇到的新课题转化为区域化党建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途径、以项目管理为抓手,不仅能够促使区域化党建工作虚工做实,更能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的棘手难题。

二、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具体实施

与经济管理中的项目化运作一样,区域化党建的项目化运作也要经过前期评估、项目确立、项目实施、项目管理与监督、项目评估与考核等一系列步骤才能完成。基于区域化党建自身组织区域化、主体多元化、空间网格化及方法信息化等特性,M区以“三张清单”制度为基础推进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

(一)以“三张清单”为基础,确立项目。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以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制度为基础和前提,促进区域资源精准对接。一是以民意为基础,准确把握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办公室在项目确立前,向区域党建成员单位下发《区域党建成员单位需求意向表》,在充分了解成员单位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生成“需求清单”。二是以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为平台统筹条、块资源,建立“资源清单”。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人员前期通过基础梳理、重点走访等形式,对区域党建成员单位的共享资源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资源清单”。“资源清单”使党建工作由“单兵作战”向“部门协同”转变,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党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程度的互融共通。三是以资源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形成“项目清单”。以“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为基础,在区级、专委会和街镇分别设立共建项目,使共建项目既能围绕驻区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能对接区委、街镇有关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2019年M区发布了区域化党建“三张清单”及“十大核心项目”,其中需求1199个、资源1452个、项目1832个,“十大核心项目”主要聚焦于当年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体现了党建引领中心工作的作用。

(二)问题导向与多方联动相结合,实施项目。M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区域内驻区单位类型多样、情况复杂。因此,M区区域化党建在项目化运作中逐渐形成了村居共建、居(村)校联建、居(村)企联建、居民共建等独具特色的项目类型。例如,H镇在基本完成农村村民小组的建制撤销工作后,原住农业人口实现农转非,分布居住在全镇的多个居民区,原有村的经济实体、建制依然存在。但是,农民“上楼”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村民由单一的村民身份转变为村民和居民双重身份,但他们的观念意识并未发生转变;另一方面,原来的村干部缺少社区管理经验,难以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针对这一特殊阶段的问题,H镇着眼“两块牌子、两个班子、一村一居”的实际,实施“村居共建”项目,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共促区域发展。又如,W镇区域内有多所高校,W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向高校寻求智力支持,与E高校形成了如博士宣讲团进社区、共建联合党校、暑期爱心学校、共创文化活动等形式,探索出了“居校联建”的项目形式。再如,M区“两新”组织数量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有100多家落户在此,M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推动“两新”资源进邻里中心,开展邻里欢乐大舞台等公益活动,形成党建引领构建的一公里治理服务圈。

(三)以党建服务中心为平台,管理项目。项目管理即在项目立项后,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全程监督,动态关注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M区坚持将政治功能建设与服务功能建设相结合,推进“区—街镇—居村”三级党建服务体系建设。在基层、新兴领域统筹推进党建服务站建设,在居村实现站点全覆盖;在商圈、楼宇、园区、互联网等领域建立29个站点。区域化党建项目化推进中的项目管理工作也主要由各级党建服务中心负责开展。但是,因众多驻区单位与区域化党建牵头单位之间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项目重视程度不够、项目执行效率低等问题。为此,各级党建服务中心通过吸纳驻区单位参与联席会议、吸纳驻区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委员,增强驻区单位、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加强驻区单位和社区的共建共融,推动共建项目落地生根。大体而言,各级党建服务中心既是区域化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管理者,又是促进项目落实的协调者和润滑剂。

三、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中

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到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落实落地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实际上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项目申报积极性较低。区域化党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驻区单位的積极参与和支持。作为区域化党建的牵头单位,街镇党委和党建服务中心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毕竟有限,唯有依靠驻区单位,将不同类型驻区单位的多元化资源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实践中,部分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积极申报区域化党建项目,但也有不少驻区单位参与意愿相对较低,不愿参与区域化党建项目的申报。尤其是部分“两新”组织,认为区域化党建不仅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其往往会影响到自身业务的发展,因此不愿参与其中,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排斥心理。

(二)项目缺乏长效性。“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而作出的一次性努力。”换言之,项目具有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目标上的指定性。不过,党建项目毕竟不同于企业项目,党建项目是否具有长效性将直接关乎区域化党建能否持续开展。但就目前来看,M区在区域化党建项目的长效性建设上却明显着力不足,大多项目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尤其重视在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活动,多以联办节日晚会、联合进行节日慰问等传统方式展开。实际上,此类活动结束后对老百姓的影响并不大,根本无法维持项目的持久影响。究其原因,受传统党建工作行政化的影响,大多数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只注重行政上下级之间的条形运转,认为只要完成上级单位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忽视了区域化党建形势下的驻区单位之间的横向合作,导致了对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项目缺乏重视,把项目运转等同于简单的开展活动,因此难以形成具有长效性的项目。

(三)共建联建项目缺乏精准性。区域化党建运行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以区域化平台为依托,以共建联建项目为抓手,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但调研发现,其实际运转过程中存在联建项目不精准等缺陷,驻区单位所能提供的资源与社区或群众的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有的时候甚至是强行“拉郎配”。这种共建联建精准性的缺乏,既弱化了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动力和意愿,也降低了区域化党建本身的治理成效,甚至有可能使区域化党建变成一种“搞活动、拍照片、做台帐”的新形势下的形式主义。而之所以出现类似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区域化党建牵头单位未能切实摸清驻区单位、社区、群众的真正需求,而是单方面为了联建而联建,从而使效果大打折扣。

(四)项目评估与考核标准难确立。M区辖区内驻区单位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同时,大多数驻区单位和区域化党建牵头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它们参与到区域化党建之中,通常更多的是源于牵头单位积极的“感情联络”,有时候甚至是依靠领导之间的私人关系来推动。因此,一方面,对于类型复杂多样的区域化党建项目本身,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另一方面,对于驻区单位参与相关项目的实际成效,难以制定明确的考核评价体系,甚至对一些参与动力和成效明显不足的驻区单位,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四、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

项目化运作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因势利导,激发“两新”组织参与积极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认识不够甚至“差很多”,行动上自然不积极乃至“差更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新”组织之所以在区域化党建项目申报中积极性不足,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然而,如果仅限于此,即把问题全部归结到思想认识上,那么,实际上我们就忽视了问题本身以及关键所在。与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不同,“两新”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不是由于它承载着政治上的任务与要求,而是由其自身的利益所驱动的。换言之,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业务发展,能不能促进企业的效益增长,直接决定了“两新”组织要不要积极参与到区域化党建之中。因此,在区域化党建中,必须注重对“两新”组织的因势利导,通过其利益诉求的适当满足和实现,来激发其参与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此而言,一方面,要变行政思维为服务思维。作为牵头单位的街镇党委以及党建服务中心,应当首先明确服务驻区“两新”组织发展是区域化党建的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着力突破以自我为中心、仅是落实政治任务的观念和认知局限,把为“两新”组织服务纳入区域化党建的议题中,并具体体现在相关项目的设置上,从而在实践中推动党的建设与“两新”组织的业务发展相融合。另一方面,要着力盘活区域内党建资源。“两新”组织尽管拥有物力、财力的优势,但由于工作重心在于业务发展,其人力和精力却极其有限,这也造成了它们在开展区域党建项目过程中常常面临力有不逮的问题,进而影响了积极性。对此,相关牵头单位则应当注意将驻区单位的多元化资源整合起来并彻底盘活,构建资源可调配、补充的良好局面,对“两新”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项目形成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坚持需求导向,切实增强项目设置精准度。所谓精准,也就是能够有的放矢。就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而言,增强项目设置的精准度,关键在于以需求为导向,处理好“供”与“需”的关系。实际上,作为M区区域化党建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三张清单”制度已经为此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解决方案和有力抓手,因为“三张清单”制度的设计初衷即在于,将区域范围内多元化的资源与需求进行梳理,在明确“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的基础上,形成“项目清单”,从而使资源有去处,需求有回应。而能不能进一步将之真正落地做实,才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基于“三张清单”制度,推动区域化党建联建项目精准度的提升,还需注意:一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对真实情況越了解,定位施策才能越精准。就此而言,区域化党建联建项目的设置必须要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前提,一方面弄清楚区域内党建资源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搞明白各驻区单位、居民区、群众的需求情况,进而形成合理的资源、需求适配方案。二是要创新供需自愿对接机制。“拉郎配”的供需结合方式,不仅低效,而且极易形成供需错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当注意探索新的供需对接机制,促进资源供给者与资源需求者的资源对接,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联建项目。而街镇党委和党建服务中心等牵头单位,要转变为真正的中介者、协调者和润滑剂,推进项目落地落实。

(三)优化制度设计,探索项目运行的长效机制。尽管“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短期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项目化运作也无法长效,因为“项目”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而项目化运作则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因此,要克服当前区域化党建项目缺乏长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项目意识,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形成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长效机制。就当前而言,关于区域化党建品牌项目制度的实践探索,似乎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区域化党建品牌项目制度,即通过“基层探索—总结提炼—街镇推广—上级推荐”的方式,树立一批比较典型且已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品牌项目,对于这些项目不再以年度为限进行结项,而是根据实际加大扶持力度,保证其长期存在、接续发展,且持续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宜长期运作、随着相关问题解决而自然终止的项目,则在项目设置之初就将其纳入品牌项目之中来推动,既丰富了品牌项目内容,又克服了长效性不足的问题。

(四)完善考核评估,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督与管理。一般来说,项目化管理分为前期立项、中期实施、后期考核与评估,这三个阶段前后相随、彼此相依、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全过程的管理闭环。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作为项目化管理在区域化党建领域的具体运用,其基本要素构成理应也如此。然而,由于区域化党建参与单位类型多样、性质复杂,至今难以在项目的考核与评估中形成统一的标准,虽然有的街镇每年会评选辖区内区域化党建的特色项目,但其考核和评估的依据在于有“特色”,而非项目本身的推进效果。因此,对于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相关考核评估办法,以保证区域化党建成效不断提高。就当前来看,根据驻区单位类型、级别、人财物资源的掌握情况,分类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并根据与该类别相适应的标准进行具体考核评估,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项目化运作作为区域化党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新形势下对党建工作创新、推进基层治理的积极回应。将项目化管理应用到区域化党建工作中,使区域化党建工作有了有力抓手,推进了各项任务的落地落实,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水平,有效地推进了基层治理。而区域化党建项目化运作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也将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和彰显。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组织员、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  菲)

作者:赵祯

区域化党建论文 篇3:

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探析

区域化党建的运行机制既是当前基层党的建设内在规律的实践要求,更是决定区域化党建成功与否的关键与核心,厘清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形成的客观环境、特点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促进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性工作。

一、实践前提:区域化大党建的历史使命

区域化党建的运行机制是促使区域化党建这种新型基层党建运转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折射的是区域化党建内在的特殊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区域化党建产生的时代背景、目标任务,是构建科学的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的前提。

1.区域化党建是应对时代主题变换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改革开放

“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制内的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三次大转折。”这次大转折“实现了从单纯政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到加强经济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次大转折和根本性的转变,是三十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然而“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而现代性尚未形成的当下中国,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易发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这就要求作为领导改革开放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正视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强自身建设,适时调整执政理念、采取相应措施以便科学应对。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和基石,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研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成为近年来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课题,区域化党建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宏观社会环境下逐渐开展了起来。

2.区域化党建是党的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社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和重组,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主要表现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非行政化的

‘两新’组织,出现了体制内不断剥离出来的人员,即由‘单位人’转变而来的‘社会人’,出现了大量的以农民工为主的进城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出现了不断剥离出来的事务,即后勤、行政管理社会化。这种种趋向预示着‘社会’从

‘国家’这一领域中凸显出来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摆在政党面前。” 传统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的社会格局逐渐被打破,在“社会人”“流动人”“两新”组织等这些新名词不断丰富我们的话语体系的背景下,基层党的建设的空间范围、党建的目标对象以及所依托的党建资源等,都与传统单位制党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治理空间变化使党建框架体系呈现社会化特征,社会流动性增强使党建对象管理呈现开放式特征,单位制式微及功能分化使党建资源依托呈现弥散性特征”。 一言以蔽之,传统单位制体系的党建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创新社会治理对基层党建提出的新要求,区域化党建由此应运而生。

3.区域化党建有着与传统单位制党建完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特征。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空间范围区域化。主要是指基层党的建设打破以单位为界的空间范围,而是以街道、社区等为特定的区域,实行跨区域性的党建共建联建。二是组织机构扁平化。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各类基层党组织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服务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等为目的,党建工作实现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由

“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在组织设置上,“党组织要从封闭、各自为政的单位建党模式,转向开放、有机联系的网络化建党模式”转变。 三是工作方式市场化和社会化。这也是基层党的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单位党建单一依赖行政资源的做法难以为继,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和传统执政资源的有限,党组织大包大揽式的工作模式,不得不转向更多依赖社会的资源和采取市场的手段,达到整合社会,统筹资源,服务群众的目的。

二、睦邻党建:一个区域化党建的实践探索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近年来以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传承新时期街道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在街道层面的实现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嘉定镇社区(街道)党工委整合了活跃在辖区内群众自发成立的“睦邻点”等活动团队,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统揽引领、辖区党组织积极响应、睦邻党建服务中心具体运作”的独具嘉定镇地域特色的党建共建新模式“睦邻党建”。

1.借助千年古镇的文化积淀,用共同的价值理念凝聚党建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党建单位(区域)内全体党员和各级各类基层党组织,对区域化党建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运行规律在思想认识上能否达到一致,是区域化党建工作成功推进的前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是推行区域化党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而借助区域内乡规民约、风土人情等历史文化资源,将独特的人文情愫注入区域化党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近年来全国许多基层党组织正在探索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的突破点。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是一个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镇,因练祁河流经此地,因而又称练祁市,是个崇文重教、民风淳朴之地,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自2007年以来,辖区内许多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成立了以守望相助、共筑和谐为目标的“睦邻点”,街道党工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对“睦邻点”给予组织的关怀,将党建因素注入和谐社区建设当中,明确提出以

“睦邻和谐,幸福练祁”的目标口号,作为区域化党建的共同价值追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宣传,这一价值理念已深植于辖区内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工作实践中,成为共谋科学发展,创新基层治理,维护社区和谐的共同奋斗目标,在街道推进区域化党建过程中,这一价值理念起到了引领方向、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的巨大作用。

2.建构一体化工作平台。发挥组织作用加强政治引导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优势,然而,“区域化党建要求区域内各级各类党组织要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转向共建党建区域市场,依赖沟通、协商、协调、服务、交换来整合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要避免搞区域化党建就是建组织、设制度、配人员、喊口号的行政化逻辑。” 在突破传统单位制党建格局下严格的组织架构和搭建必要工作平台的二难选择之间,考验的是广大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的创新智慧。“睦邻党建”的实践者遵循“弹性灵活、去体制化”的工作理念,于2013年3月成立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服务中心,这是上海市首家从事区域化党建工作并实体化运作的社会组织,与传统体制内的政治组织不同,睦邻党建服务中心贯彻组织集约化、运作项目化和服务共享化的原则,将辖区内十多个社区和九十多个驻区单位的党建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设立社区睦邻党建服务站,统一负责联系辖区各类驻区党组织,将辖区内近百家有基层党组织的单位按照性质,划分到机关团体国企、城市管理、金融行业、非公企业、驻地学校、民生服务、社会组织、文化体育等八个服务部。

“一站八部”的工作架构突破传统单位制党建行政化倾向严重、区域化党建长效动力不足的瓶颈,使原本在体制外碎片化的党建共建单位得以有效整合,突破了以往街道“单线联系”辖区单位的局限性,为真正实现区域内党建资源共享和有效整合搭建了可操作性的平台。2015年3月,在“一站八部”工作体系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嘉定镇街道成立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总体引领“睦邻党建”工作,与睦邻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中心、青年中心合署形成“1+3”运作模式,在实践上对区域化党建既要继承传统单位制党建优势,又要突破体制限制加强制度创新的要求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

3.协商共管的工作协调机制。一是构建一体化的党员共管机制。即突破行业和部门边界,对街道内全体党员实行社区报到制度,即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参与社区相关活动,要求所有在职党员主动到居住地的社区党组织处联系报到,亮明党员身份,在居委会、业委会换届选举等社区重大问题中,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表率作用,社区党组织要将在职党员的社区表现情况反馈至其所在单位党组织。社区报到制度为统筹区域内在职党员服务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推动了全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化零为整,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构建平等参与的协商机制。作为实体化运作的社会组织

“睦邻党建”服务中心实行理事会负责制,通过民主选举将辖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校、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重点单位党组织吸纳进入理事会,作为最高议事和决策机构,理事会对区域发展方向、党建重点工作、协商合作项目以及中心自身建设等内容进行研究讨论。各成员单位平等相待,单位之间不分级别高低、不论隶属关系、不谈行业界别,在协商、议事中权利一致,地位平等,努力实现“发展共商、资源共享、辖区共治”。三是构建项目化社会化的运作机制。街道借助睦邻党建这一区域化党建平台,每年都要推出一批党群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治理、综治联防、文明共创等社会管理与服务项目,每个项目都在充分征求成员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形成公益项目初期开发,街道党工委再将党建项目的具体服务操作部分打包给由政府出资、街道具体管理的社会组织来运作,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优势认领,项目化的运作方式能够为成员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找准联系服务群众的结合点、发力点,激发了各单位参与党建联建和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实现了党的服务工作日常化和专业化,体现了协调与服务的区域化党建本质特征。

三、发展路径:完善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的思考

目前,区域化党建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的

“睦邻党建”工作模式只是基层党组织探索区域化党建的一个案例,它的实践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化党建近年来的发展进度。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区域化党建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与中央对基层党建的目标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环节。如何进一步构建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发展的科学路径,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是广大学者和基层党务工作者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1.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的动力机制。在区域化党建的推行过程中,地方党委的积极性一般较高,但是存在部分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的主动性不强的现象,有些甚至不愿参加区域内党建共建活动。由于对区域化党建在当前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以及条块分割的体制瓶颈依然存在,一些单位认为区域化党建与本单位的核心业务关联度不大,不论是单位性质还是工作内容,都与驻地区域化党建组织不一致,甚至认为区域化党建是驻地党委和政府整合资源、推动区域中心工作的一种手段,参加区域化党建是帮他人做嫁衣裳。有的驻区单位把区域化党建简单理解为花点钱,出点血就够了,因而在实践中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以上情况反映出部分驻区单位对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区域化党建的内涵和价值目标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树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因而,作为推动区域化党建发展主要责任人的地方党委、政府,需要从宏观上帮助驻区单位充分认识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的时代意义,微观层面,结合区域内已有的党建资源,落实构建区域范围内党员共同学习和交流平台,进一步做实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区域联动协调机制,探索区域党建工作联合监督和考评制度。

2.进一步更新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手段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发展。在区域化党建理念下,基层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的关系应是平等互助的党建主体,但与当前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动力不足相伴的,往往是工作方式方法上的保守落后。在推动区域化党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党委仍然习惯于运用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下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党务工作者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工作方式的惯性思维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于区域化党建模式下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运用还不熟练,没有真正领悟市场化、社会化手段的内涵和运行技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工作理念滞后,工作方法不多,工作手段不灵活等现象。例如有的地方虽然成立了党建社会化组织,但在推行区域化党建项目过程中,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制度环境并不完善,地方党委对社会组织自我运转的能力不能给予充分信任,不时以行政手段对社会组织进行干涉,从而使社会组织的工作在很多方面体现出行政化色彩。因此,为了真正实现区域化党建去行政化的工作理念,地方党委和党务工作者需进一步大胆创新,建立试错容错和纠错矫正机制,激活社会组织和体制外的党建资源,实现区域党建资源的优化重组,提升区域化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3.进一步拓展区域化党建的内容。当前,区域化党建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帮扶慰问困难群众、参与交通志愿服务、向贫困地区献爱心捐赠活动、完成上级党委政府部署的临时性工作等传统范围之内,这些工作要求虽然还是区域化党建不可或缺的工作重点,但是工作内容没有突破,工作形式刻板老套,没有充分反映出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从而使区域化党建的时代价值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成熟的区域化党建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区域化党建既要继承传统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更要符合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时代主题,贴近民生,贴近百姓需求。在活动项目的设计上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查找驻区各单位和社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突出环境卫生、社区安全、利益维护、法制意识、制度环境等党建共振点,兼顾各类驻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为区域化党建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继续推动区域化党建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作者:程光安

上一篇:校园文化师德论文下一篇:煤炭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