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进行英语课外文学阅读时,学生往往会暴露出意识缺位、目标模糊、意志薄弱、信心不足等问题。对此,教师应立足课堂,以窄式阅读为切入点导入课外阅读,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方法论解构文学阅读,以多模态为指导理念进行成果展示,积极为课外阅读搭建课内支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阅读中提升学习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1:

高中生物发展性课堂教学研究之翻转课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课改进程不断的改革深化下,高中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也能够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也将对高中生物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翻转课堂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好的使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更好的利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生物;发展性课堂教学研究;翻转课堂

G434;G633.91

当今世界是生命科学的世界,而高中生物的学习也是对生命科学学习的一种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全部学生得到发展,在这样的基本要求之下,高中生物发展性课堂教学中,就需要能够应用到翻转性课堂,促进所有学生的生物知识得到发展,学习方法也能发展提高。

一、高中生物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的优势

高中生物发展性課堂要求能够培养所有的学生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正处于教育发展的基础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特定的发展阶段,所以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翻转课堂能够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能够促使学生进步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策略。

(一)翻转课堂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更好的完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还能改变传统课堂中的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将翻转课堂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利用视频网络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更好的掌握高中生物知识。

(二)翻转课堂能够建立新颖的教学理念

随着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这些教学实践也证明,翻转课堂能够促进学校和教师建立起更加新颖的教学理念。因为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完全的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翻转课堂转变了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视频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三)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发展性教学的要求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视频教学资料或影音资料,是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这种学习方法能够避免因病或有事等不能来上课的学生落下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在此阶段的全面发展,是符合高中生物发展性课堂的教学要求的。

二、如何更好的将翻转课堂更好的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由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快速的发展,所以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翻转课堂所具备的最大优点。只有当学生从自身在内在动力出发,才能对高中生物知识产生更多的热情和兴趣,着内因的驱动下,学生才能自主的进行高中生物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掌握高中生物知识。

(一)翻转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体特性,而翻转课堂正好能够完成这项要求。首先,学生在进行教学视频的学习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迅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能力不足的学生则可以根据多次重复的观看视频,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能够与教师和同学在线上进行及时的交流答疑解惑。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并由老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教学,之后还要结合系统反馈的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多元化结合的教学方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促进学生的全民面发展。

(二)加强探究式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题创造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则是具体活动的方案研究者、策划者和实施者。所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将其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也能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将生物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进行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利用高中生物人教版中所学习的《果酒与果醋的制作》这一课程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在基本了解制作过程之后,在课堂上是学生又教师指导进行果酒果醋制备的探究,教师在进行分组实验,让各小组之间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完成具体实验,最后再由教师组织通过互评和教师评价最终完成教学反馈。这样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高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样的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社新科课程改革的发展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点和弊端也都逐渐的显现出来,已经造成了高中生物课堂的低效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在现在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现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视翻转课堂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将翻转课堂更好的运用在高中生生物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轻松的完成高中生物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文杰.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235.

[2]张晓琳.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学周 刊,2016(04):234-235.

[3]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生物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08):967-969.

作者:管永飞

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2:

指向学习能力的英语课外文学阅读课内支撑途径

【摘要】在进行英语课外文学阅读时,学生往往会暴露出意识缺位、目标模糊、意志薄弱、信心不足等问题。对此,教师应立足课堂,以窄式阅读为切入点导入课外阅读,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方法论解构文学阅读,以多模态为指导理念进行成果展示,积极为课外阅读搭建课内支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阅读中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阅读;学习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1]。英语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学生学会真实阅读的必由之路[2]。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增强课外阅读,学生就能逐步构建起包含学习能力在内的各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笔者调查后发现,许多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未能得到有效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教师的有力支撑,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意识缺位、目标模糊。许多学生缺乏课外文学阅读意识,不清楚自己应该在何时开展阅读,不明白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阅读素材,也不知道通过课外阅读能获得什么。

2意志薄弱、信心不足。学生普遍具有阅读焦虑,对课外阅读存在畏难情绪,无法调控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通常以一种消极的状态投入阅读。

3被动接受、机械孤立。不少学生消极、被动地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阅读任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动力不足,总是等待教师提供阅读材料,不愿积极获取相关的各种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扎根课堂教学主阵地,以窄式阅读为切入点将课外阅读导入课内,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方法论开展课内阅读活动,以多模态为理念进行成果展示,积极为课外阅读建构课内支撑,以期在“课内导入—课堂活动—成果展示—能力建构—课外阅读”的循环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图1),实现学生从“不会读”到“我想读、我能读”的升华。

一、找到课内教学的切入点:窄式阅读

窄式阅读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来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阅读策略[3]。为了加强课内外阅读素材之间的联系,教师应选择教材的语篇风格、主题、作者等某一特性作为连接点,以连接点选择课外语篇,组织学生进行窄式阅读。随着窄式阅读的不断推进,学生逐步树立阅读意识,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时机与渠道。

语篇风格是一个语篇语言特性的直观体现,是作者在遣词造句、结构布局、修辞手法、文化要素等写作技巧上突出的亮点。人教版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4 Body Language中的语篇“How Do I Know My Students?”介绍了作者如何根据学生的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language)调整其教学行为。语篇谈及的非语言行为是该语篇的教学重点,也是语篇写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以此为连接点,笔者选择了小说“Going Home”作为课外阅读的语篇。小说讲述了罪犯Vingo假释后乘坐大巴返乡的故事。为了表现Vingo返乡途中的局促不安,作者使用了大量篇幅描绘Vingo的非语言行为,为文末的释然和欢喜做铺垫。依托相同的语篇风格,教师在完成教材语篇的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窄式阅读,使学生对非语言行为的描写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重点得到巩固。

主题是大单元课程下每一篇教学语篇的共同要素,也是最明显、最容易找到的课内外阅读连接点,凡是主题相近的语篇都可供学生进行窄式阅读。例如人教版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1 Teenage Life紧密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大主题组织教学,聚焦青少年的成长与社交,这与《秘密花园》([WTBX]The Secret Garden)一书的主旨十分切合。因此,教师可以节选《秘密花园》中的某个章节开展窄式阅读(见表1)。持续的窄式阅读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鼓励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整本《秘密花园》,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层的思考。

一般来说,教材不会呈现语篇作者的相关信息,但像人教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5 The Value of Money,所选的语篇出自著名的文学作品《百万英镑》([WTBX]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补充作者马克·吐温的生平信息,并在课后开展基于同一作者的窄式阅读。教师既可以选用《百万英镑》中的其他章节,也可以采用马克·吐温的其他代表作如《汤姆·索亚历险记》([WTBX]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开展课后阅读。通过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学生对马克·吐温讽刺与幽默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的体会,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象有了不一样的见解。

窄式阅读以明确的语篇特性帮助学生将课内语篇联系到课外阅读素材。立足于课内语篇教学的语言知识和阅读范式,教师可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和明晰的阅读成果评价方式,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应用课内教学的方法论:活动观

为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克服阅读焦虑,课内阅读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只有课内阅读教学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阅读基础,学生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英语学习活动观鼓励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实践与内化、分析与评价、迁移与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阐述语篇含义,建构语篇知识,获得积极的价值观[4]。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可以从文字性、文学性、文化性三个角度出发,以阶梯式的活动支架构建阅读范式,让学生沉浸于文學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之美,提升阅读成就感(如图2)。

1文字性解析

在文字性解析活动中,学生聚焦于语篇提供的主要信息。以小说“Going Home”为例,学生在文字性解析阶段主要获取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等字面上的信息,以故事的时间为节点,通过绘制情节山思维导图(plot mountain)概括、整合小说情节,将语篇的文字信息具化为一张简明的图示(如图3)。

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活动中,信息获取的指向性强、难度低,学生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阅读语篇,不会产生太多的阅读焦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逐渐提高阅读难度,要求学生自主解码、编码语篇信息,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升其潜能。

2文学性鉴赏

文学性鉴赏活动中,学生主要关注语篇的语言表达,如叙述角度、说明方式、修辞手法等。该阶段的阅读难度较文字性解析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要在语篇主题的引領下,分析语言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揣摩作者遣词造句中的特别用意。

在“Going Home”中,学生基于小说“归乡”的主题,结合非语言行为的语篇风格,梳理出语篇中所有Vingo肢体语言的描写,并由此推测出Vingo当时的情绪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见表2)。

根据表2,学生可以发现隐含在语篇中的情感暗线,分析Vingo归乡途中的情感变化:罪犯的身份使得Vingo已经很久没有与妻子联系,由于担忧妻子不肯接纳自己,Vingo在途中一直沉默寡言;这份焦虑随着接近家乡不断加深,Vingo还在早上点了一杯黑咖啡;当Vingo看到象征“接纳”的黄手帕时,他的忧虑之情荡然无存,满怀希望地向着家的方向走去。

文学性的鉴赏不同于机械的好句摘抄,强调通过语篇的整体结构来探究主题的表现方式,进而发现语句的精彩之处。作为加深语篇理解,探究写作技巧的阅读行为,该阶段的阅读活动难度适中,能促使学生高效地调用认知资源来完成任务,以获得更好的阅读成效,减少课外阅读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

3文化性感悟

文化性感悟活动意在挖掘语篇中体现的人文功能和育人价值,强调从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化背景出发,对语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形成阅读者自己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判断,活动难度脱离一般的文本鉴赏,拔高至文化层面。

还是以“Going Home”为例,为了解析“家乡”作为文化符号的人文内涵,笔者安排学生围绕“What does ‘going home’ mean to Vingo?”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going home”对Vingo而言是地理位置上的变化。对于这一见解,有学生补充道,除了地理位置,这更是Vingo从孤身一人到有所归宿的心理变化。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交互碰撞,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为了联系中西方文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组织学生思考中文语境中的“家乡”意味着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呈现如“此心安处是吾乡”等中文诗句,让学生联系课外语篇解释“家”这一文化符号,实现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融合。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对语篇深层的文化要素进行思考,同时能结合自身的文化立场感悟文化的多样性。

三、举办阅读成果交流展:多模态

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设置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的平台,在公开的场合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多样、有效的成果展示能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的刺激,让学生获得阅读的自信心,也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促使他们在日后的阅读活动中主动拓宽资源渠道,改变被动接受、机械阅读的状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非语言资源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多模态表意符号逐渐把语言与自我、自然、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5]。多模态理论为阅读成果的展示指明了方向:学生可以采用图表、视频、虚拟场景和角色扮演等多模态手段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发挥视觉模态、姿势模态、语言模态、听觉模态等模态价值,在全方位、多感官的观看体验中提升学习能力素养。

1文字信息图表化

图表化能将抽象的文字信息具象为一张张简明的图示,如上文提及的情节山思维导图便是处理情节信息的有效工具。韦恩图(Venn Diagram)常用来展示不同事物群组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适合用于整理事物或人物之间的大致关系[6]。韦恩图充分发挥了视觉模态的直观特性,两个群组间重叠的共同区域用来呈现共性,其他区域展现个别群组的独有属性。比如在阅读欧·亨利的小说“After Twenty Years”时,为了厘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学生在文字性解析阶段以小组为单位,使用韦恩图梳理Bob与“Jimmy”的人物形象及关系(见图4)。

出于职业的素养和对老朋友的情感,已成为巡警的Jimmy选择让一个便衣警察逮捕从前的伙伴Bob,而本人并没有直接出面。也就是说,小说中对“Jimmy”的描写混合了两个人的特征:一是Bob回忆中的真Jimmy,一是逮捕Bob的假“Jimmy”。正因为回忆与现实中两人的人物特征有所不同,才会使文末的“欧·亨利式结尾”具有合理性。为了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更清晰的“人物塑像”,把握欧·亨利的写作方式,教师可以使用韦恩图整理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此时学生会发现,出于保留矛盾、设置悬念的写作意图,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是不平衡的:Bob是主要的刻画对象,他有一张“pale,square-jawed face”,一双“keen eyes”,还有一条“a little white scar”。而“Jimmy”在文中主要以倾听者的形象出现,作者赋予他的笔墨并不多,他只是对Bob的询问有简短的回应。这些发现有助于学生在文学性鉴赏活动中对欧·亨利的写作手法开展探究。同时,教师可以依此设计读后写作任务:以“Bob与Jimmy在狱中重遇”为话题,与同伴交流并开展二次创作,参考韦恩图丰满Jimmy的形象,补全原小说的信息空白。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活动围绕一张韦恩图展开,集中于小说的人物描写,达成对语篇的深层解读与迁移输出。

2人物塑造视听化

在文字阅读之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观看相关的影视片段,通过配音的方式开口说英语,展示对语篇人物的理解。例如,在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WTBX]The Great Gatsby)后,教师选取同名电影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合作配音。

Nick:Just when I thought it couldnt be any more fantastical

Gatsby:Then came the war,old sport

Nick:He became a war hero,single-handedly defeating the German army

Gatsby:In the Argonne Forest,I took two machine gun detachments so farWe were outnumbered 5 to 1 There was a half a mile gapThere wasnt a single German soldier left standingWe stayed there two days and two nightsWe saw piles of deadOne hundred and thirty men with only 16 Lewis gunsEvery allied government gave me a medalEven Montenegro

以上片段时长仅为半分钟,句式简单,有一定的画面感,不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模仿起来也比较有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片段,熟读台词后尝试模仿影片中人物的語气和表情,在课堂上加以展示。配音活动突出了语言模态的作用,成功将人物形象的塑造视听化,增强了成果展示的趣味性。

3故事情节戏剧化

针对名著中的经典情节,学生可以采用戏剧演出的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化合作,充分享受阅读名著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百万英镑》时,联系到该单元名著阅读的主题和戏剧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结合《绿野仙踪》([WTBX]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进行窄式阅读。笔者节选了《绿野仙踪》第六章的一个语段,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百万英镑》的语篇形式,对语段进行戏剧改编(见表3)。

改编工作可以在文字性解析活动中进行。学生在阅读时厘清每个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了解故事发展的同时为改编工作做好准备。改编工作一则加强了学生对戏剧形式的了解,二则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印象。随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戏剧化的演绎。除了要有感情地朗读台词外,学生还要注意走位、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细节动作,还原括号内的动作指示词。在演绎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相互合作,不断磨合、调整自己的演绎状态,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

英语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支撑。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内支撑,教师应以窄式阅读为切入点,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方法论,在多模态理论下举办阅读成果交流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提升阅读信心、加强小组合作、拓宽素材获取渠道,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2]冒晓飞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外文学经典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10):17-21

[3]张旭丹近二十年国内窄式英语阅读研究:综述与展望[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1,36(1):29-33

[4]杜亚平,沈奥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英美小说阅读教学:以短篇小说After Twenty Years为例[J]教学考试,2021(39):76-79

[5]荀慧,罗少茜多模态故事袋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4):14-19

[6]常万里,张利琴关注人物形象分析的英文小说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9):33-38

作者:沈奥

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摘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存在的种种问题所致。构建《红楼梦》的教学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由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向《红楼梦》全书拓展,以设计相关专题、解决专题任务的方式阅读全书;在兼顾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挖掘具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重视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策略探析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课题。对《红楼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尝试正以公开课、精品课、课题研究与论文成果等方式推行开来,张心科、詹丹、郑桂华、吴欣歆、吴泓、余党绪等人都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构思与建议,这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价值。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自己的研究与设想,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修正,强化研究成果,并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以期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起到一些的启发作用。

一、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小说提不起兴趣。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使学生追求知识的速成性,很少学生能静下心来读完这样一部长篇巨著;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无法兼顾,也暂时看不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对提升分数的直接价值;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为人处世、价值观念、世俗人情等都远离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种种因素都导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

其次,作品中人物关系模糊。书中的人物关系,即便有专家将其制成了直观呈现的图表,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比较困难。像宝玉和贾蓉,很多学生都认为,从人物关系的亲密程度与志趣投合来看,这两人怎么看都像是平辈,为何贾蓉还要喊宝玉为“叔叔”?黛玉、宝钗,一个是宝玉姑妈的女儿,一个是宝玉姨妈的女儿,这是很清晰的人物关系,但学生往往将两人与宝玉的关系张冠李戴。至于探春与贾环的关系、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关系、三春之间的关系、贾珍和贾琏的关系等,学生也难以厘清。即便暂时强行记住了,时间一久,之前的理解又烟消云散,仍是一头雾水。

最后,小说中的经典细节,学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遭王熙凤戏弄,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此处对众人的情态的描写可谓小说的经典场景之一。但学生看了原著后却无动于衷,且深感困惑:这有什么可笑的?古人的笑点这样低?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无法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内蕴。

时代的隔阂、学生的志趣、现实的困境,导致学生很难完整地阅读《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者——教师,如何在千头万绪的情节中找到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基本思想的情节与场景,并引导学生对其领悟、探析、归纳直至形成相应的学习成果,这是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路探析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阅读完整本书。面对丰富繁复的内容,从哪里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并由此进入小说的具体情节,让他们深刻理解情节的内涵,发现作品的独特魅力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找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逐层推进的源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良好开端。

(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石:《林黛玉进贾府》的有效拓展

先设计相关专题任务,然后让学生围绕任务阅读,分析情节并寻找答案,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通常做法。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没有顾及具体学情和书籍的特性,因而效果通常不太理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学开展的基点。激发阅读兴趣比较理想的方式是立足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依据课文中多个情节的触发点,延伸到阅读《红楼梦》整本书。实践证明,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全书。虽然统编教材已经删除了经典名篇《林黛玉进贾府》,但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教学的前三个月,笔者还是非常精心地进行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单篇课文教学,并以此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始。笔者通过课文教学设计一些专题,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任务,然后根据专题任务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最后总结专题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将课文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基石,既联系了课文教学,使学生自然进入《红楼梦》整本书,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在对课文内容领悟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入小说内容,体现科学合理的知识深化过程。

笔者围绕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专题任务(见表1)。

多样化的专题任务,在难易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和梯度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知识层面与阅读兴趣上存在的个体差异的难题。因为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总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对此进行深入解析与探究。表1中的第1个专题涉及贾雨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对贾雨村见风使舵、趋炎附势、过河拆桥的性格特征已经有初步了解。通过解决专题任务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探析、总结、归纳贾雨村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对贾雨村就会有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立体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红楼梦》主題的了解。

笔者通过课文教学设计适切的专题任务,让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依据具体情节来寻找、概括、总结专题任务的答案,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读起来”,又突破了阅读的瓶颈,使学生“读进去”。这些专题任务都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能够对教学内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或话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1]。要完整回答这些主问题,仅阅读《红楼梦》的相关回目肯定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因为缺少了其他情节在内容、思想、技巧以及情感上的有力辅助与支撑。唯有通读、精读与研读相结合,才能使专题任务的结论显得客观、科学。

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阅读喜好选择哪个或哪些专题任务,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联系《红楼梦》相关情节解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要善于观察,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专长有一个正确的初步了解,进而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研判能力来判断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过程中是否能顺利完成专题任务。需要强调的是,《红楼梦》中含有巨大的信息量,即便学生沿着专题任务的导向阅读整本书,也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心理耐受力,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和定时指导。如此,学生通篇阅读《红楼梦》并解决相关专题任务就不会太困难。笔者围绕黛玉和晴雯性格的相似性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并详细比较这两个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黛玉和晴雯,虽然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大家闺秀,一个是乖巧伶俐的富家丫鬟,身份有别,但有许多相似性,二人不媚俗,不从众,性格傲,性情真,都钟情宝玉,都以死收场,并且死后都对宝玉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晴雯死后,宝玉悲伤过度,特撰《芙蓉女儿诔》,发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的感叹。这使宝玉看穿了封建大家庭残忍的本质;黛玉死后,宝玉则大彻大悟,最终看破红尘,重返青埂峰下[2]。

(二)挖掘对《红楼梦》主题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贾宝玉和甄宝玉的有效比较

在解决专题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又很好地锻炼了研究的能力。这为接下来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奠定了基础。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忌纠缠于细枝末节,二忌问题过大过深,三忌毫无根据的凭空索隐,四忌人物形象的固化与扁平。《红楼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复杂浩繁,手法多样别致,如何从千头万绪的情节中找出适切的拓展方向使学生科学研读《红楼梦》,需要教师的精心筹划。围绕小说的基本主题来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就《红楼梦》主题而言,读者可以从多个叙述视角得出不同结论,但揭示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则是小说主题的基本阐释。在完整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之后,如果能在不耽误学生时间、不耗费学生精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他较小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基本主题,既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又能顾及具体学情,那么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人的比较则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贾宝玉和甄宝玉同为门户相当的官宦子弟,两人名字相同,相貌完全一样,都深受祖母溺爱,都非常害怕父亲,且两人志趣相投:都对女孩十分尊重。贾宝玉相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也认为“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两个宝玉还在梦中相见过,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并且两人都曾在梦中游览过太虚幻境。不同的是,从太虚幻境醒来后,经历了家庭的败落,甄宝玉“痛改前非”,深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精髓;贾宝玉仍旧一如既往坚守本心,对甄宝玉的变化感到厌烦与失望。在分析两个宝玉形象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通读相关情节的基础上思考、解答。

思考问题:贾宝玉和甄宝玉游览太虚幻境的叙述方式和侧重点有何不同?曹公为何这样处理?甄宝玉妥协于世俗社会的名缰利鎖,贾宝玉则始终固守自我,为此不惜离家出走。两人截然不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紫鹃初见甄宝玉,想到:“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时,就将那甄宝玉配了他,只怕也是愿意的。”如果黛玉还活着,紫鹃的想法成立吗?

甄宝玉的变化和贾宝玉的不变,必然会牵涉到封建王朝与仕宦大族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改造与影响。上述问题的设计就管中窥豹地透视出小说主题的深刻性。离开了小说主题,学生就无法回答以上问题。紫鹃的想法,则涉及对黛玉思想本质的探索。黛玉追求的是与宝玉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爱情,绝非出于对宝玉空皮囊的爱慕。

甄宝玉在《红楼梦》中出现的篇幅并不大,在学生已经熟悉《红楼梦》全书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关于甄宝玉事迹的所有回目与情节摘录出来让学生细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情节,如有遗漏则由教师补充,以此来比较两个宝玉。熟悉《红楼梦》情节的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把小说中甄宝玉的故事全部通读一遍并在课后顺利解决以上问题。甄宝玉的妥协、贾宝玉的“顽固”、紫鹃的揣测,都与小说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类似专题的设计,切入点是非常多的,如贾赦和贾政的比较,贾兰和贾环的比较,贾雨村和甄士隐的比较等,都与《红楼梦》主题有着一定的联系。像这类从其他小的层面来反映小说主题的情节,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解决类似性质的问题,既不过分挤占学生时间,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红楼梦》的主题,体会名著的魅力,加深对经典的深刻理解。

(三)重视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刘姥姥

《红楼梦》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曹公所处的时代。小说虽然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阴暗面,但也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宝钗和湘云姐妹情深、宝玉对金钏虔诚祭奠、晴雯拖着病体为宝玉修补雀金呢、袭人对贾府忠诚不贰、王熙凤对刘姥姥尽心照顾等。《红楼梦》塑造的人物形象处处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像呆霸王薛蟠,一亮相就强买香菱,打死冯渊,以恶棍形象示人;在之后的事态中,他笑话百出,庸俗无聊,但对朋友重情重义,对母亲极尽孝顺,在妹妹面前知错能改。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人物形象愈加丰满,他身上的闪光点也越来越多。小说中呈现的美好人性,教师在教学时是不能忽视的,因为这涉及学生美好品格的塑造。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一定时间、空间交互的产物,但它的价值又不仅限于其所在的时代[3],《红楼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师不能仅仅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教学,寻求背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结合点,带给学生最大的教育收益[4]。

例如,《红楼梦》中最让人感动的故事,就是刘姥姥的知恩图报。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受到王熙凤赠银的恩惠,再进大观园时受到贾母和众姐妹的全力赞助与物质支持。在贾府落魄的时候,她也能前来探望王熙凤,哭奠老祖宗。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巧姐儿有难的时候,正是刘姥姥的智慧,才使巧姐儿化险为夷。刘姥姥的故事,说明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对王熙凤而言,又显示出好人有好报的真理。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寻找答案。

思考问题:刘姥姥总共几次进入贾府?每次来贾府的目的是什么?小说是如何叙述刘姥姥在贾府的历次活动的?你对刘姥姥哪次进贾府印象最深刻?为什么?王熙凤和刘姥姥交往的结果,深刻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刘姥姥的完整事迹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有关她的事迹在《红楼梦》中所涉的章回也不多,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围绕相关回目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类似问题的设计,富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人性可贵的正能量。挖掘这些正能量,应当成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突出内容。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路探析

《红楼梦》可谓是封建世俗社会的鲜明画卷与集大成之作。鉴于具体学情与学生的知识层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围绕作品的整体特征,在充分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从多个小的角度引导学生仔细窥探,以此达到小中見大的教学效果。系统化的课堂设计与实践应当遵循以下思路。一是阅读引导课,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读起来”;二是任务驱动课,突破阅读瓶颈,让学生“读进去”;三是思考探究课,把握作品价值,让学生“读通透”;四是体验展示课,表述阅读成果,让学生“说出来”[5]。

上述《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内容的构建就很好地遵循了这一思路:将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作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基石,体现阅读引导课和任务驱动课的鲜明特色,使学生“读起来”并且“读进去”;挖掘对《红楼梦》主题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以及重视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体现了思考探究课的特点,使学生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将《红楼梦》“读通透”;研究成果的达成与展示,则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说出来”。阅读《红楼梦》可以贯穿学生的一生。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与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6]。但对于《红楼梦》来说,两个学期内的集中使用似乎不太合适。我们不要求学生在《红楼梦》上集中花费过多时间,但高中三年,学生在闲暇之际依据自身情况对《红楼梦》进行泛读、精读、研读或者选择性阅读,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25-27

[2]杨大忠高中生初步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3):23-25

[3]郑传银新历史主义“文本历史性”视阈下的文本复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67-69

[4]沈旭林把握文本价值丰富人文内涵[J]教育科研论坛,2007(6):65-67

[5]孙一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四种课型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34):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杨大忠

上一篇:社区体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学论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