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工作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要在系统化、主体化、终身化上下功夫。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教工作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科教工作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做好德育渗透

摘 要:在国内现有的教育事业组成结构当中,高中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部分,而且高中教育还涉及学生后续的高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生物也是理科高考的重点。现代教育工作强调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重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优化和完善,充分分析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效果,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使得高中生的道德素养得到对应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完成高中生物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对于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实现高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育;生物教学;德育教育;研究分析

立德树人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落实,使得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简单来说,现代教育工作单一进行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是明显不足的,还需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来说也是一样的。因此,在后续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当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高中生物的内在德育属性,实现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在生物学科教学全过程的融入,利用生物现象开展德育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实验,提升高中生群体的道德素养,这也是现代高中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进行详尽阐述,除此之外,还将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一、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意义所在

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德育教育工作,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开展系统的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并且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更细致一点来说,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促使学生能够向一个更好的方向进行发展。因此,在当代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还需要将德育教育工作进行融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进而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1]。

在当代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很多高中生物教师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传统教育理念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比较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工作。而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做好德育渗透之后,能够促使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这样就能够认识到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每一个高中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品格。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挖掘高中生物的内在德育属性,完成高中生物教学的升华,这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教育后续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2]。

二、高中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工作现状

就目前来看,国内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工作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影响相对比较明显,由此也衍生了较多的问题,包含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教学倾向于“灌输式”教学,等等,对于高中生的德育素质成长影响比较大。总结下来,目前高中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教育受重视程度有限

现代高中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过程中,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并且表现在高中生物教师群体当中。依据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可以发现,当代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整体上主要以知识理论为主,另一部分则是以习题练习为主,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非常少。并且高中学生和教师普遍认为成绩决定教学质量[3],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就会变得困难重重,同时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存在困难,这对于整体的高中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众所周知,在教育工作当中,教学方式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高中生物德育教育工作亦是如此。但是目前高中生物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非常单一,几乎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授课,学生在讲台下进行学习。即便能够开展高中生物的德育教育,也只是简单地、单纯地播放一些多媒体课件、视频,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高中生很难对生物课堂中的德育知识理论产生系统和全面的理解。而且对于高中生群体来说,其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动力就是学习兴趣,而在授课方式十分单一、枯燥的情况下,难以使得高中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4],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进行教育方式的优化和完善。

(三)教师专业水平有限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高中生物不仅需要完成学科知识理论的教育工作,还需要将德育教育融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这样才能在完成高质量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同时,切实做好德育教育。但与此同时,这对于高中生物教师也提出了崭新且更高的要求,然而当代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有限,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德育教育融入,这导致高中生物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割裂情况相对比较严重。譬如:很多高中生物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德育教育,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5]。

三、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一)正确定位高中生物的德育教育目标

事实上,长久以来,高中学科教育工作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亦是如此,因此想要成功地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是比较困难的一项工作。因此,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的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首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正确定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的德育教育工作目标。

高中生物教师想要细致、深刻地认知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从实际的教学工作出发,从高中生物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以此为基础开展新型的高中生物德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教材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開展就可以将这些资源视为基础。例如:在高中生物德育教育渗透教学目标可以定位在“使得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对应的德育知识理论”,在高一的生物课程“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使得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氨基酸概念、蛋白质供能等知识理论[6],另一方面需要使得高中生意识到蛋白质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从而引导高中生关注蛋白质相关的研究进展,使得学生系统的、科学的思维观念,这对于高中生的日后学习和成长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工作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当中,学生是知识理论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使得高中生的生物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都过度依赖教师,由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出现了诸多负面情况,包含课堂氛围紧张、师生关系不平等等[7]。

而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将学生视为主体进行教学,因此,在后续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应对这一点开展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分析。例如:在高中生物中的“细胞的分化”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可以设置细胞是如何分化的?细胞的分化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后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合作和探究,教师后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微课视频,使得学生知晓生命进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从意识层面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于高中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代高中生物融入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组织相关的实践性质教育活动

事实上,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后续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关的实践性质教育活动,一方面能够丰富高中生物、德育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高中生在实践性层面感受生物知识和相关的德育知识。例如: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做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高中生自己采取标本进行试验、自行测试土壤的酸碱度,等等,这样高中生对于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8]。除此之外,为了促进高中生物与德育之间的融入,还可以让学生主动了解植物对于空气和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可以承载德育内容,即便是抽象性的知识内容也能够朝向具象化的方向进行发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从目前为止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中不难看出,当代高中生物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后续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德育教育工作内容足够的重视,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并且依据实际情况对高中生物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对应的调整,实现动态变化,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德育的课堂环境,促进高中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洪斌.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措施[J].吉林教育,2021(7):50-51.

[2]于伟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措施研究[J].考试周刊,2021(3):143-144.

[3]孙正莉.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略[J].吉林教育,2019(44):29-30.

[4]李璠辉.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9(40):28-29.

[5]王井志.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J].教书育人,2018(19):39.

[6]邬昌红.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略[J].考试周刊,2018(3):160.

[7]张林.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策略[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4):14.

[8]徐国良.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J].中学生物学,2008(5):16-17,23.

作者簡介:易向红(1981—),男,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新余市第一中学生物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新余市教研课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S201909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易向红

科教工作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新时期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摘要 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要在系统化、主体化、终身化上下功夫。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系统化 主体化 终身化

随着对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分析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寻求素质教育的新方法。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素质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实践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等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素质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人口素质。

素质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学,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它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而培养学生素质的前提,就是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从学生现有认知结构和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出发,去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处处发挥教育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素质教育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教育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推行素质教育恰好是在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决定》赋予新时期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改革教育体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总体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地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目前,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主要解决知识为谁所用的问题。二要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做到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兼顾。三要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四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五要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着力建立符合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六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邓小平科教兴国理论为指导而确立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研究与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对于增强素质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切实抓好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

所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正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所需的教育。因而我们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构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知识、人才和技术基础。

新时期高校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系统化。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但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单靠学校、老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育人的新观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素质教育工作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新型系统化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内容也要系统化。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模式向整体素质教育模式转变。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要生动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生动的发展。素质教育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塑造知识的容器、培养“考试机器”。长期以来,我们在素质教育理念上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传统模式一直独霸课堂,而忽视了让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素质教育往往成为空洞说教、大而无当的代名词。

素质教育要取得效果,必须注重在教学的生动性上下功夫,不能流于形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素质教育价值观和教学质量观的转变。要把素质教育过程和教学实际效果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导航者。教师要具有崇高的道德感召力、完美的人格吸引力,从而增强素质教育的生动性。

素质教育要主体化。素质教育主体化,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代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

学。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观,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善于创新的、高素质的人才。

提倡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并不是倡导在素质教育中把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对立起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所有大学生一方面要做到“有教无类”,坚信每一名大学生都有可育可教的潜在资质,尊重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要求“因材施教”,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要求,给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使能力、品格各有差异的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建立一种使学生倾向于学习活动的课堂环境气氛。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使用直观教具和采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外,还要充分注意引言和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注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使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以及得到别人的承认,体会到成功的满足,从而建立信心、提高兴趣。教育只有以育人为本,突出人性化教育,对学生一视同仁而又尊重个性,才能把满足社会育才选才的一般需要与促进受教育者自身个性的特殊需要协调统一起来,进而满足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对高质量、大数量、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素质教育要终身化。素质教育本身就在呼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因而素质教育一定是终身化的教育,它将贯穿于人的一生。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学习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已经无法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应付一生所需的资本,学历也不可能成为一张永远开销不尽的支票。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学无止境”、“学无常师”的时代,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种年龄、各种形式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自学。对国家来说,终身教育的理想就是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对个人而言,终身教育要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创造者。

作者:张 炜 刘 洋

科教工作素质教育论文 篇3: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当今之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朱镕基总理于1999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部分对教育特别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

当今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的教育活动。而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然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创新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其长大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而教育要成为创新的承载体,基础素质教育不但首当其冲,且其重要性日趋突出。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新的成长点和制高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推行创新教育,即创新性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土地,工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所以,提出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这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生活在当今时代,即使是一般的生活、 工作,也离不开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造能力在现代便无法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享受现代文明。所以,学校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为成人的95%,而智力发展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是大脑思维最活跃时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期。所以,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学校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既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提高认识,转换观念,扩大共识,增强配合,在坚定搞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教育,以达到从素质教育到创新素质教育的转变。

总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种教育新形式,这两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前提这一点不可动摇,创新教育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为了国家的富强,中华民族的兴旺,我们的教育既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又要大力做好创新教育。

作者:李付梅

上一篇: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论文下一篇:企业社保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