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0

“海归”官员一直是中国政坛不可忽视的群体。从20世纪初孙中山等民国时代的政治家,到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再到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海归官员在中国已几经变迁。如今,像杨洁篪、周济等改革开放后留学欧美的一批海归官员,仍身居高位。然而,中国“海归”官员的数量却有下降趋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论文 篇1: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而下”实践应用发展方向的“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学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而上”理论发展方向的辞学理论研究,以及属性话语对应关系范畴内的创新发展方向学术研究等三个维度。开展这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方法和话语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科学发展的应然要求和必由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三维向度

【作者简介】唐爱琼,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7;李宪伦,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法学硕士,广西柳州545006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是推进并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主题和社会功能的彰显。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学术研究及属性话语对应关系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实践的时代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话语向度概念

向度即向量。是与向量这一数学概念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数学名词,即事物(或物质运动)的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亦即“具有向量特征的量度”就称为向度。因此,向度的概念与向量、矢量同属于数学的哲学话语范畴。这一话语范畴又同属于语言学视角下的哲学话语范畴,说明话语向度即为哲学维度下话语范畴的方向发展指向及其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话语向度,是指哲学视域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畴和内容体系的话语学术发展方向及其话语指向发展程度。它既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及其与时俱进发展,还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走向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为基础的各向同性发展中,遇到来自国际化、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多元话语冲击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回答和应对以及话语发展及其研究方向的创新突破程度。它深刻揭示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视域下属性话语范畴的话语向度学术发展研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话语分析、提炼话语教育观点和话语理论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说事话语走出话语困境、克服失语状态,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说事话语和文本话语新体系,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基础。可以说,开展这一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及其所属学科体系话语发展和理论创新体系构建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视阈下常规属性、边缘属性、非常规属性话语范畴内。有着三个维度的学术发展方向,它们分别是:

1.“形而下”维度学术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的“形而下”方法思维即为实践应用思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下”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思维应用于话语实践及其研究并推进其学术发展的方向,且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当下性的“形而下”应用研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

2.“形而上”维度学术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的“形而上”方法思维即为理论抽象思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上”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思维应用于话语理论研究并抽象为辞(亦即词,下同)的研究并推进辞学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形而下”与“形而上”关系就是哲学的基本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畴的“形而上”辞学研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畴的“形而下”应用实践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下”发展,又成为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发展的实践基础,并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上”发展研究,就是辞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3.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哲学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有属性话语和非属性话语之分,这些用语既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下”应用及其学术研究与发展,也可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上”学术研究发展。它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的构建,要从哲学的属性与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中去探寻。这就从哲学高度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与非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与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哲学思维基础上,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下”应用研究和“形而上”辞学理论研究双向发展及其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的提示

(一)当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下”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

人类的认识包括对真理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的进步,都是从“为什么”和如何认识并解释“为什么”开始的。这就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都应以“为什么话语”为起点进行教育和管理并以话语说事为基本功。因此,当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下”应用研究,就是“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也就是说,构建“为什么话语”新体系应用研究及其发展方向及发展程度,就是当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下”维度研究方向及其学术发展应用程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形而下”的“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学术研究及其发展方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下”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就是“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下”思维向度。亦称为第一维向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上”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辞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当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研究的“形而下”应用研究及其学术发展方向的提示。是“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这就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关系下的“形而下”对应的“形而上”逻辑发展,就是对每一句“为什么话语”深化研究后。上升为对应的辞的学术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研究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辞学研究的高级形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的哲学对应关系就是“为什么话语”抽象为辞的学术体系基本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辞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并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形而上”发展的辞学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上”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上”思维向度,亦称为第二维向度。

(三)哲学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与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学术发展

话语对应关系创新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构建揭示着话语对应关系有属性话语范畴内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各学科共同使用的对应关系用语,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同属学科普遍性的对应关系用语,是常规属性话语。同时,还并存着非常规属性话语和跨学科属性话语的对应关系用语。例如,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概念尚未出现之前,社会主义话语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时代的非常规属性话语,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社会主义及其话语又成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时代并存的常规属性话语。又如,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前虽作为经济学名词和其学科的常用语,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概念下的非常规属性话语,而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又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常规属性话语。说明非常规属性话语向常规属性话语的转化以及同属学科用语与跨学科用语的借鉴,就是时代发展的思维创新引发话语创新的结果。这就从理论与实践证明了哲学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与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研究,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的建立及其学术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思维向度,亦称为第三维向度,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的不竭来源和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构建及其学术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构建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及其创新发展,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的构建,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方向的构建而展开,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诸多研究视角中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首先实现并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构建及其学术发展研究。因此,要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第一维向度到第三维向度的文本话语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这一过程的构建,应以全国统编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容体系为蓝本,拓展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其他三门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内容,并从其思想理论和观念体系中,分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形而下”视阈下第一维向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话语”新体系。不断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形而上”视阈下,第二维向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为什么话语”对应的辞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小)辞典》的编撰研究。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第三维向度的启示下。不断探寻属性话语和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中整合产生的、可完全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新话语,与时俱进地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话语创新第三维向度的构建,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而下”、“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和“形而上”辞学理论体系构建,以及相关辞典的编撰过程。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的学术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三向维度及其学术发展研究,是在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三向维度的构建基础上的学术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三向维度构建是其学术发展研究的哲学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构建的应然提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构建的逻辑发展结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有其特定的学科视阈和哲学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应用及其学术发展,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这一创新发展必然通过学术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来验证。这就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现代社会职能赋予和功能的彰显研究为创新基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为新起点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与功能研究同步发展。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的学术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构建的提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构建的逻辑发展结果。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学术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及其学术发展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一是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而下”维度的“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二是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而上”维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辞学理论体系构建学术发展研究;三是要同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与非属性话语范畴学术创新维度发展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这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方法和话语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科学发展的应然要求和必由路径。因此,推进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学术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提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理论体系构建探研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唐爱琼 李宪伦

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海归”从政为何越来越少了

“海归”官员一直是中国政坛不可忽视的群体。从20世纪初孙中山等民国时代的政治家,到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再到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海归官员在中国已几经变迁。如今,像杨洁篪、周济等改革开放后留学欧美的一批海归官员,仍身居高位。然而,中国“海归”官员的数量却有下降趋势。前不久,一位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新一届欧美同学会领导时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出国留学有三百多万人,回来一百多万,比例越来越多,怎么到政府里面的人越来越少?”

省部级以上“海归”官员15名

记者通过搜集官方媒体报道,梳理了169位正省部级以上领导人的履历。其中包括68位现任国家领导人(包括6位兼任省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101位正省部级官员——他们是国务院系统内务部委以及31个省份的党政负责人。统计显示,169名官员中有留学经历者为31人,占18%。其中在国外取得正式学位的有15人,占总数的9%。这15人中,有11位是国家领导人,包括10位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

根据统计,省部级以上官员在国外学习时间达到一年以上的共20人,占总数的12%。除取得正式学位的15人外,另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国务委员杨洁篪、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国务院副秘书长肖捷、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博士后研究)等5人在国外学习时间在一年以上。

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干部出国进修,始自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在加拿大曾陪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领的一个代表团,和加拿大政府商谈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官员培训项目。这个中加合作项目最终被定位在对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市长级干部培训上,许多市长第一次了解了“资本主义”是什么样。

“当公务员不划算”

目前体制内的 “海归”官员主要分两种:一类是在国内从政并取得一定成就后,被选派到海外留学或培训;另一类是先出国留学,学业有成后归国从政。当下中国有海归背景的官员趋向第一类。困扰中国海归人员进入体制内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体制屏障。依照正常程序,必须参加国家公务员统一考试。

一些进入体制内的高层官员,多经由“特殊渠道”进入。2010年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处级干部张翔(化名)没有经过考试。张翔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因为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领导。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领导很赏识他,希望他加入。“恰好我想回国,就回来进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翔告诉记者,他没有参加国家公务员统一考试,是直接进去的,“他们启用了绿色通道,用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把我招进来。”

“跟小孩一块考试是我不能接受的。”张翔觉得,让一个三十好几的人参加考公务员考试“很荒谬”。张翔有个朋友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读了硕士,回国后参加了中央编译局的公务员考试。张翔很不理解,“在德国花那么多钱读书,回来又从很低的行政职务干起,没什么意思。”

国家人社部一位80后海归,在国内最顶尖的协和医科大学本硕连读后,又到哈佛大学读了博士。回国后考取了人社部公务员。“她家里条件不错,进入体制内主要是希望稳定。”她的一位同事说,“对家里条件一般的人来说,出国读书花那么多钱,回国当公务员不划算。”摘自《南方周末》

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论文 篇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系统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成果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南。十九大报告中突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方向和发展道路,是新时代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政策方针。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思想引领。行走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我们亟需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头追溯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源头,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引新时代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20世纪70年代,很多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学理论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扬弃苏东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实现了在实践唯物论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有机统一。

我国学界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已近三十年,涌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副院长刘晓勇先生撰写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为系统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新的视角和方法。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笔者试图通过本书的写作解决困扰当前国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大理论问题:一是厘清理论前提;二是建立理论体系;三是回答中国问题。”该书从此三大问题入手,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几个热点问题的回答等方面做了深刻剖析和论述,是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部最新力作。全面分析此书,可以发现本书在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取得了以下成就:

系统性: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的整体认知和实用分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流派,通过发掘马克思主义在生态学上的观点,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同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强调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刘晓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做了系统而扎实的剖析说明。通读此书,读者首先会获得全面丰富的阅读体验:书中每一个新观点的确立,都建立在丰富真切的事实之上,建立在精确而细密的论证之上!为了论证每个新观点,作者展开大量篇幅,运用事实论据,展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全面分析社会制度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分别介绍不同思想流派的观点方法,从而严密审慎地得出结论。

为了说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者分别对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的环境问题、西方生态思潮和绿色运动的兴起等社会背景作了详细的说明。在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的环境问题中,运用了大量数字和数据,列举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岩石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系统空前破坏的实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甚至怀疑是否在阅读地理科学,待到结论出现的时候,读者才恍然大悟,自然环境问题会引发社会管理制度的调整,不同的管理方式体现了不同经济基础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直接表象的自然环境问题,其实是不同社会制度管理下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天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被遮蔽的生态学视角,集中讨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自然观。比较“生态空场派”和“生态在场派”,论证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通过分析资本扩张、消费社会、科学技术、控制自然观念、生态殖民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论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批判、技术批判和消费批判,体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和科学性。红绿结合的生态革命论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的动力机制、社会力量、革命目标和方法。在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自然引申出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通过反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误及经验教训,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观。

经过对当代中国客观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作者阐明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并回答了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综观全书,大量运用了举例、对比、归纳、演绎等论证方法,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发展演绎和指导作用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和分析。从整体来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力作,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而现实的重要意义。

创新性: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五个基本特征”的概括

学术著作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性,创新性也决定了作品视阈的宽广性和前瞻性,是有别于同类著作的重要依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高度就在于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在理论界初次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观概括为“五个基本特征”,即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理论,以“劳动解放”为根本方法,以“政治民主”为内在要求,以“生态伦理”为基本保障,以“稳态经济”为总体面貌,谋求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改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发展。“五个基本特征”的提出,标志着学术界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特征的研究形成了新的主题建构,为后来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架构和学理依据。

作者对“五个基本特征”的概括,是从自然界、人的解放、科学管理、生态系统和发展经济等几个方面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自然界的问题,实则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与人类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紧密相关。违背自然发展和违背人性的管理方式会取得暂时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只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顺应现代人健康有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才会获得持久而繁荣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作为整体的存在,在寻找三者的协调发展中找到了科学的解决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将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确定为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明确提出未来新社会应该是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作者概括的“五个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把普通人的生产生活、身心健康、个性解放、消费理念置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中,并指出社会的发展要落实到全体人民的健康生活、舒心工作、健康消费等方方面面,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者人文关怀的新阐释和新论断。“五个基本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新名词、新论断和新概括,后来者可以借助和运用这个名词一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可谓精准有力。

时代性:对当代中国可持续

发展提供生态文明建设借鉴

把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现实的改造中,是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并对客观现实产生正确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續发展研究》没有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而是积极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把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时局中来,从生态学角度为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作者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建立在两大反思中:一是对全面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的深刻反思;二是对苏东社会主义实验失败的生态原因的深刻反思。有破才有立,这两大反思给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能够提供最直接和最现实的例证。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经过螺旋式上升,新的认识必然区别于原来的认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学术研究的成果和两大反思的现实依据结合起来,得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通过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驾驭和导控资本力量;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创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相结合;发展生态友好型科技,促进科学技术的民主化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这些启示,分别从社会管理、个体存在、经济发展、生产改进方式等角度启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努力的方向。读者会发现,这几个方面的切入角度很具体,很有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重要意义,而是结结实实抓住了牛鼻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根据每条启示只要再往前深化一步,就会成为每个行业具体可行的建设性方案,这对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

这部著作选题新颖,把学术界鲜有关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引入视野,把理论前沿的学术探索、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熔铸于一炉,系统性、创新性、时代性有机统一于全书,显示了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水平、精益求精的治学方法和独到精确的思想洞见。学术只有积极干预现实,推动实践,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绽放华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需要深入学习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解决新时代的社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刘晓勇先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启示。

作者简介

王晓哲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讲师

作者:王晓哲

上一篇:酒店市场营销策划论文下一篇:汽车涂装技术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