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7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进行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阿尔伯特大学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尔伯特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1: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高职校企文化融合不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简单嫁接、硬性组合,而是在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中构建多元互动、相互影响的“四层一线”(“四层”指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一线”指教学的职业情境化)融合路径,着眼于人才培养创新性、职业性、特色性的校企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实践路径

一、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育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不仅需要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还需要校企文化互动融合这一关键推动因素。然而,校企文化该如何深入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发展范式。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高职校园文化同样具备跨界教育的特征,具备职业性、引导性、开放性、区域性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企业精神,为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守,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既定性、发展性、再造性三大特性。

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路径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借鉴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过程,二者不是简单嫁接和硬性组合,而是在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中通过多元互动、相互影响,构建“四层一线”(“四层”指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一线”指教学的职业情境化),有益于人才培养创新性、职业性、特色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校企文化。

1.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精神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也是最为艰难的过程。融入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校园精神文化必将成为师生的共同遵循,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应重点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加强二者的融合。(1)办学理念。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性原则,是学校宗旨、功能和使命等的概括。高职院校有自身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针剂,要把企业中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中,把企业需求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以此来指导办学。(2)校风。校风是办学理念内涵的具体化、表征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企业中的质量观念、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都是可以融入校风的良好文化内容。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校风建设中融入质量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促使其认识到质量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效率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校风中融入效率观念可以逐步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实习效率,使企业中的效率观念深入人心。(3)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格、教学价值观、育人观等。现代企业中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亦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一名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无视企业需求,不能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难以吸引学生。一名教师没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所教出的学生也可能缺乏敬业精神。(4)学风。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现代企业中的创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职业操守等,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使学生行为由自由散漫向严格标准转变,逐步向职业人看齐。

2.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制度文化是学校正常教学的保障机制,具有规范、约束和导向作用。制度文化的相互融合首先来源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立成。高职院校要以人才培养为基点,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入融合,梳理双方利益所在,建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度文化的融合重点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1)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去实施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体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思想。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达标机制。改变教师不知道怎么教、照本宣科、被动应付的局面,全面推广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借鉴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确职业要求、岗位标准和工作进程,增强学习、实训的可控性和标准化。(2)学生管理制度。尝试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规范管理学生,将企业管理制度和大学学生管理制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体验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一流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迅速融入企业环境,遵守企业管理制度。(3)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佳场所无疑是在企业。高职院校可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流动站或者工作室,接收教师实践锻炼,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教学,企业的工艺流程、经营理念、岗位职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岗位职业、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等都是教师企业实践的必学内容。回归教学,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迅速地熟知掌握专业技能。

3.行为文化层面的融合。(1)行业道德规范。美国的阿尔伯特·哈伯德说:“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其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品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缺乏对职业的敬畏感,好高骛远,频繁跳槽现象突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行业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规范行为。(2)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职业不仅仅是养身立命的饭碗,也是成就个人的起点和基石。在教学中、生活中都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对工作、对家人的责任意识。

4.物质文化层面的融合。(1)环境平台建设。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高职院校要把握主体性原则,在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办学传统的前提下,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把行业企业中优秀文化和精髓融入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使学院成为具有浓厚职业氛围、深厚人文意蕴、幽雅物质环境和一流文化品位,和企业特色的文化校园。(2)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第二课堂是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平台。在第二课堂中渗透企业文化,体现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养成职业精神、升华职业素养。一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润物无声”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依托学生社团,组建与专业相关、与企业相联的实践型、技术应用型协会,广泛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要求的认知和理解。

5.教学的职业情境化。“情境化”的实质是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学生学习环境,加强与岗位工作贴合的职业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掌握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养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教学过程的职业情境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1)课程教学情境化。校企文化互动中,课程教学的情境化带来了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变化,课程标准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是课堂教学情境化的必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吸收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研究者一道研究课程的标准,使课程教学从根上就拥有了企业的需求。课程体系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按照“职业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在选取课程内容方面,以完成该岗位所必须的职业能力为标准,通过项目、案例等使教学内容具象化,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接轨。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对接起来,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实训情境化。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以承担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是训练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的平台。校企实现技术、人员和设备的共享,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熟悉企业生产操作流程、安全质量标准、企业管理规范、安全操作规范等,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四、结论

高职教育中,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纳是保持校企合作生命力的来源,是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备要素。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校为主体,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和教学的职业情境化一条主线,建构多维立体的互动融合格局,使文化的融合成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助推器。

在解析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基础上,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校企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在学校中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何;校企文化融合是全面推进还是顺序推进都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哈伯德.哈伯德全书[M].吴云丽,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作者:张红欣

阿尔伯特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2:

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路径及价值探究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进行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该名词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并在20世纪末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中职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课堂问题行为、厌学,以及就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等,往往与其自我效能低下有关。而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获得与其过去的经历、自我归因的方法、现时的情绪体验等密切相关。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可以借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帮助中职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具体路径与方法如下。

一、细心观察、“优点轰炸”法

这种方法用于中职学生入学初期,也贯穿于中职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但用于入学初期的效果会更好。新生报到时,笔者通过细心观察,及时收集有关新生按时报到、做事认真、尊重家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主动为集体做事、关心同学等方面的信息,利用第一次开班会的时机展开“优点轰炸”。笔者抓住学生到新环境有向善的心理,及时对这些在初中阶段常受指责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赞赏。笔者往往会动情地说:“今天老师真开心,班上有40多名同学按时来教室报到了,我为他们的守时感到骄傲。今天老师要表扬某些同学,他们一来我们班就为大家创造了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我们用掌声表达谢意。今天还有许多同学不怕辛苦地去资料室为大家搬书,我为我们班有他们这些同学感到自豪!”这些鲜少得到肯定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表扬后,内心一定会感到自豪,此时,其自我效能感就会在这种“优点轰炸”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不断增强,其优点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学生自身也会有意愿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

这种方法还可用于每学期伊始。当然,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在教师的“优点轰炸”中也会不断地增强自信和优化自己。

二、典型引领、榜样示范法

大多数中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较为懒散。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以学生影响学生,发挥同伴的作用是提高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法。例如,学生学习意愿弱,教师就树立学习典型;学生值日工作做得不好,教师就树立值日工作典型;学生组织纪律性差,教师就树立最守纪律的典型。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里,只要教师用心发现,这样的典型还是有很多的。以笔者目前任教的14级电子班为例,全班共51人,其中只有1名女生,班级的卫生工作难度较大。笔者在新生开学时即采用每天四人值日,全班轮值后,改用“小组轮值一周制”。具体实施方法是对第1组值日生进行指导和要求,对该组值日表现及时表扬,并奖励值日生德育积分,将该组树立为榜样。通过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形成 “我为同学服务一周,同学为我服务一学期”的意识。笔者任教班级卫生评比扣分极少,这在绝大多数都是男生的班级中是罕见的。这种做法不仅强化了榜样小组成员的信心,也为其他小组做出了表率,起到了激励作用。

三、正确归因、自我激励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对今后行为的选择至关重要。许多中职学生存在着将遇到的问题归因于他人的现象,如将成绩落后归因于课程难、将与人起争端归因于他人挑衅等。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正确地归因才能促进中职学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努力学习和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正确归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从自身找原因,及时解决并改正缺点,而不是逃避和推卸责任。以笔者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为例,通常做法为请发生冲突的双方到办公室,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谈问题发生的经过,再双方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见,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冲突的发生不是单方的原因,双方都有错误,从而能让学生正确地处理矛盾。在面对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时,笔者也会引导学生从自身入手,发现根本原因。让学生充分理解成绩的优劣与主观是否努力密不可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笔者也会从其他方面如技能、人际交往等,寻找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 创设情境、体验成功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举例来说,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笔者乐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成功。例如,在班级中,可以选取适当时机开展“我是值日之星”“我是星级员工”“我是学习之星”“我是技能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组织开展的“美化教室”“美化寝室”“安全知识竞赛”“技能节比赛”“运动会”“我是歌手”“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学生会竞选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收获成功。在寒暑假及周末假期等时间,鼓励学生参与探望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及进行兼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付出,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业只是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并不是全部,不能以成绩来论断学生的能力。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让学生从不敢参与到能参与,并能在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成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五、家校合作、齐抓共管法

“皮格马利翁心理现象”揭示了他人的期待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意义。成年人希望赢得他人的尊重,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有地位,中职学生亦是如此。家校合作、齐抓共管就是让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家庭、學校和社会协作,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例如,笔者接任新班级的班主任时,会在报到第一天给家长一封信,在这封信上详细告知教师带班理念、目标,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和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等内容和方法,让家长明白孩子在中职学校依然会有光明的未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责骂。另外,笔者还利用浙江省“校讯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及时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经过一个学期的沟通,多数家长对孩子有了新的定义,对孩子的未来有了新期待。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在开学时给每个学生一封鼓励信,让学生明白教师对其寄予的期望、想与其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让老师和同学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具体要求。

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促使他们在多方面发生着可喜的变化,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了等,成功之花在中职学生心中绽放开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刘淑珍

阿尔伯特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3:

英从《致加西亚的信》的视角分析职业素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摘 要: 《致加西亚的信》讲述的是美西战争时期美军中尉罗文奉命送一封信给加西亚将军的故事,如今它则被认为是一本关于敬业、忠诚、勤奋和自信的管理书籍。这本书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和管理部门被广泛传阅和学习,其中主人公罗文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被借鉴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有目标、责任感、吃苦难劳、团队意识、自信而乐观。

关键词: 《致加西亚的信》 职业素养 英语教学

一、《致加西亚的信》概述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讲的是十九世纪美国和西班牙战争爆发时,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西班牙的对立势力首领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可是加西亚正在古巴丛林作战,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什么确切地方,所以无法与他取得联系。然而,美国总统麦金莱非常需要加西亚的合作与帮助,此时有人人推荐了一名军人——安德鲁·罗文。送信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危险,罗文的使命随时都有可能无法完成,他随时都有可能死于敌人之手。但他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加西亚将军,收获了最终的胜利[1]。

这本书出版后反响非同寻常,被大量印刷,现在已被翻译成各种各样的文字在全世界流传。《致加西亚的信》被认为是一本关于敬业、忠诚、勤奋和自信的管理书籍,这本书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和管理部门被广泛传阅和学习。

如今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有部分院校对包括高等数学、公共英语、“两课”和大学语文在内的通识课程进行了改革。《致加西亚的信》中的英雄罗文的敬业、忠诚、勤奋和自信理应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本文将探讨如何把罗文送信的精神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

二、实施过程

1.做像“罗文”那样的人:确定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目标

国外对职业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该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只是人职业素质表现的“显性素质”,只占冰山的1/8,而人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称为“隐性素质”,占冰山的7/8。隐性素质也称为职业素养,它对人的整体素质表现起关键性作用。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包括敬业精神、诚信公正、遵纪守法、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五个方面;职业态度的培养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和创新开拓四个方面[2]。也有人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个人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其中个人基本素养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内容[3]。

结合上述两种观点,结合《致加西亚的信》中英雄罗文的特点,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有目标、有责任感、能坚持、会吃苦耐劳、有独立性、有团队意识、积极进取、有自信、开拓创新等。

2.像“罗文”那样明确学习目标

书中罗文接到“务必把信送给加西亚”,而且“必须自己做好计划,然后亲自采取行动”的任务后,开始准备时就很清楚地知道:“在这种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声誉,连同他的生命,都置于生死攸关的边缘。”而且没有人会给他一份书面指示,告诉他如何妥善行动。但他当时唯一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把信送给加西亚,并从他那里得到最利于国家的情报,而且我发誓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3]

因此罗文目的明确,在任务的最开始,他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那么高职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吗?笔者在新生入学第一次英语课就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请写出“十年后的我”,请全班学生想象他们自己十年后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工作是什么,薪水怎样,家庭情况怎样。笔者把他们的作文都拍成照片放在QQ群中,大家可以随时看看自己当初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学生的答案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十年后的我一定会过着幸福的生活。既然大家目标明确,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过上大家所期望的幸福生活呢?

3.像“罗文”那样有责任感:把职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教学管理

当罗文从总统手中接下那封信时,他没有想成为一位人们传颂的英雄,他只是心中充满“把信安全送给加西亚将军”的责任感,“送信”是他自己的职责,是他自己应该做的、必须做好的事情,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最终很好地完成任务。

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或学习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决定了他做事的好坏。当我们对工作充满责任感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责任感的培养。

(1)课前准备。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多次发现学生迟到或虽没迟到但都是随着上课铃声的敲响匆匆走进教室;带错书或没带书、没带笔等现象层出不穷。以往的课前准备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复习课文,如今我们要求学生务必课前检查相关材料,准备好相关教材及文具用品,确定离开宿舍到达教室的时间是充裕的。

(2)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考虑学生的独立性,又兼顾学生的合作意识,重视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课后作业有些必须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必须小组合作完成,如每个单元的小结。

(3)严格课堂管理。不是所有的学生进入高职前就已经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被动地学习,消极地对待课堂教学,或玩手机,或趴在课桌上睡觉。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而要积极地对待这种现象,严格班级课堂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4.像“罗文”那样对待学习和工作:坚持、吃苦耐劳

罗文在送信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却从未放弃。罗文最终把信送给加西亚,是因为他在困难面前能坚持,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经受各种苦难的考验,坚持到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今后生活中,都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压力,需要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吃苦难劳的精神,才能克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一碰到障碍就放弃,那么他们的障碍会越来越多。学生碰到困难,只要更努力地加以解决,坚持不懈,学业就能顺利地完成。

5.像“罗文”那样相信团队的力量

在整个送信过程中,罗文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出发前,已经有人帮他安排了路线,并安排好了游击队的接应;途中熟悉地形的游击队向导给予了罗文不可或缺的帮助。当然,罗文并没有利用自己是总统特使的身份,而是尊重游击队的帮助,对给予帮助的战马都满怀感激。“哎!在战争年代,当成千上万人为了获得自由而浴血奋战时,供他们使用的战马也得历经磨难。我为自己让这些战马受到如此的苦累感到歉意,但当时我也没有时间去对它们表现出我的同情心”[1]。

当前高职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会涉及一个主题,如礼仪、环境、饮食、购物、现代通讯、代沟、性别差异等,因此,要求学生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作出单元总结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相互合作、反思教学内容及如何评价某些社会现象。该项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四人或五人一组。

小组合作更能集思广益,思路更宽阔;同时可以取长补短,如有些学生英语较好,有些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更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像“罗文”那样对待学习工作中的困难:自信而乐观

罗文是相当自信的。他接受任务后,没有说什么,3个星期后,将信交给了加西亚。他的自信让别人汗颜,面对茫然不知的丛林,路上的层层封锁,随时可能出现的生命危险,他全然不顾?不,因为,他有自信这些困难不会难倒他,他相信自己就是那完成此项重要任务的人,他的自信,使他顺利地将信交给了加西亚。罗文即使身处险境,也不忘欣赏美景,文章中多次出现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森林里的黑夜与白天一样美丽。所不同的是,有太阳照射的白天,那儿是花草树木的世界;而到了晚上,它则成了引人注目的昆虫的世界。短暂的黄昏一旦化为漆黑之夜,萤火虫们就带有独有的光亮,在森林中四处乱飞。他们为森林增添了无限美丽,让身在其中的我感觉如同到了仙境”[1]。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和乐观精神,才能引导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尤其是实施分层教学后,B层和C层的学生对英语的畏惧心理是显而易见的,老师的鼓励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渐培养学习的成就感,那就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寻找突破。

三、结语

《致加西亚的信》中主人公罗文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努力拼搏的勇气、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今社会的每个人去学习。每一个人都要学习他对于工作任务不计得失,不怕困难,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积极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地工作,高效地完成任务的精神。他的精神也要用于高职英语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学习他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坚持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学习他对待任务的自信和乐观。但是,如何把这些职业素养与高职英语的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除了以上提出的一些做法,还有更多的途径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M].远方出版社,2004.

[2]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

[3]陈宏霞,左丽芬,杨桂英.《应用英语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本文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教育研究课题《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为:14JY002。

作者:李婷

上一篇:从网络新闻看网络文化论文下一篇: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