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侵权行为浅议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股份制有限公司中,公司中的董事、监理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公司有运营管理权力,也对于公司的民事活动以及诉讼活动有代表全。尽管这些人能够代表公司以及全体股东充当独立经济人,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给予他们一定的以权谋私的机会,这对于公司利益可能产生直接的损害,所以,需要对于公司股东在特定情况下代表公司提出诉讼十分必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共同侵权行为浅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共同侵权行为浅议论文 篇1:

浅谈网络隐私侵权

摘要: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侵权的理论和相关制度的研究仍较为滞后, 立法上并没有对网络隐私权给予确认, 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隐私;侵权

随着网络和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享受网络信息资讯的同时,个人隐私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信息泛滥的洪流里,流言蜚语、谣传和泄露隐私等等不负责任的言论到处流淌着。言论自由和隐私的关系,向来是处于紧张的关系,互联网上更是如此,我们既希望网络言论可以无限自由有同时又能够得到严格控制,但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在线个人信息日以继夜的快速增加,对我们隐私与名声的威胁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并且日益迅速扩及其他层面。互联网相较传统媒体还比较稚嫩,如果说前者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早就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互联网还是个只具有限制行为能力的小孩子,还在努力的学习建立互联网礼仪及礼貌规则。

隐私权, 作为一个法律概念, 是由美国法学学者华伦(Warren)和布兰德斯( Brandeis) 于1890 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首先提出的。

我国学界普遍认同, 隐私权就是“ 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和私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项权利:网络隐私隐瞒权是指在网络上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 不为人所知的权利;网络隐私利用权公民对于自己的隐私, 不仅仅享有消极的隐瞒权, 还享有能动的利用权;网络隐私维护权是指隐私权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所享有的维护其不可侵犯性, 在受到网民或网络服务商非法侵害时可以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网络隐私支配权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这四项权利。

网络隐私侵权行为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各种手段在网络上挖掘、散布他人个人信息。网络隐私侵权行为是网络环境下的新鲜事物, 其本身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行为隐蔽、参与者众多等特点。网络虚拟社区的特性使得侵权行为人可以非常简便地在不被受害人察觉的情况下挖掘、散布其各种私人信息。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则往往会在受害人要求维权时造成受害人要求发布其隐私的某一个网站删除相关信息的同时, 另外一个甚至几个网站可能早已开始转载, 使得受害人根本无法在事后消除影响。

众所周知, 网络社区的存在、发展与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分不开的, 而点击量的大小也是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否盈利的重要指标。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 增加点击量, 网络服务提供商往往会默许乃至纵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发生。例如,在某些网络隐私侵权事件中, 就是网络服务提供商对涉及隐私侵权的主题不加以屏蔽甚至反复的推荐、置顶, 使得该主题造成的影响范围成倍扩大。而一旦事件上升至法律层面, 网络服务提供商往往会以技术水平不够、无法实时监控、其并非侵权信息发布者等理由对其责任加以推脱。

网络隐私侵权的态势是严峻的。对此人们一般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一是诉诸于加密技术和打击恶意信息收集软件来防止个人信息的泄漏。但是,保密水平是相对的,随着解密技术的不断升级,在网络中没有攻不破的“防火墙”。保密和解密的相互促进的游戏,最终的受益者是设计保密技术的程序开发商,决不会是广大的网络用户。二是诉诸于法律。但是,这样做可能造成的问题是:网络空间是人类实践的新领域,其中的游戏规则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在对新游戏规则不甚了解的基础上草率地出台法律,只能或者阻碍网络的健康发展,或者是因为法律的不合时宜而造成大量的违法不究的现象,置法律于尴尬的境地。另一种保护隐私方式是“大拒绝”,离群索居,作网络时代的“鲁滨逊”。这样做,个人隐私固然再也不会有泄漏的危险,但是在拒绝网络的同时,也拒绝了网络为你提供的更大的交往空间、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更个性化的消费形式、更自由的参与公共生活方式等诸如此类的诸多好处。

虽然目前的情况下, 对于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予以规制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如网络隐私的上位概念隐私权还尚未获得独立的民事权利地位、网络案件管辖权难以确定等等。但是,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真正觉醒, 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规制必然会在解决类似权利冲突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屈茂辉 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M].湖南: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77年.

[3]何其二 王志坚.浅议网络侵权中的法律责任[J].《北方经贸》,2001第1期.

作者:徐鑫

共同侵权行为浅议论文 篇2:

浅议股东代表诉讼

摘 要:在股份制有限公司中,公司中的董事、监理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公司有运营管理权力,也对于公司的民事活动以及诉讼活动有代表全。尽管这些人能够代表公司以及全体股东充当独立经济人,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给予他们一定的以权谋私的机会,这对于公司利益可能产生直接的损害,所以,需要对于公司股东在特定情况下代表公司提出诉讼十分必要。针对这一问题,早在2005年的《公司法》中就对于这项诉讼制度进行了规定,不过总体来看,这一诉讼制度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此,本文就这一制度进行分析,为相关权力行使和公司制度化管理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1.股东代表诉讼的基本内容

股东代表诉讼实际上是对于公司中小股东以及整体的利益实施保护,因此,符合更多人的利益保护需求,因此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大的支持,其制度确立也不断加快,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力也在不断哭到,随着相关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这项制度也被更多的国家借鉴和使用。1948年,日本开始引入股东诉讼制度,1950年,修改商法的过程中,也将此项制度正式例如其中。相对来说,我国对于这项制度的引入相对比较晚,2005年,我国首次在《公司法》中对于这项制度进行纳入。

1.1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

在《公司法》中,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固定在股东提出代表诉讼的时候这位股东需要持续180天拥有公司1%以上的股份,也就是说,这位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应该在诉讼期间,连续半年内不会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其股份减少或者完全丧失,需要保证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股东地位稳固,股份持有不减。但是针对有限责任公司这一要求可以忽略。此外,规定了相应的被告范围包含相关公司权益损害的具体公司董事、监事、高层管理者以及第三人。

1.2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

通常来说,在公司法规定中,相关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需要履行相应的前置程序,第一步,需要當事人向相应的公司监事会提出书面申请活动,要求监事会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考虑到监事会可能也会成为被告,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当事人可以直接向董事会提出书面申请,让董事会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在被告是第三人的情况下,此时要递交书面申请登记的机关则为董事会,也可以是监事会。第二,相应公司董士会或者监事会在受到相应的诉讼申请的时候,决定否决这一申请,或者是在一个月内也没有向法院提出诉讼,这种情况下相应的股东是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而一些特殊的状况,这种特殊状况指的是相应当事人如果不立即向法院提起诉讼,就可能导致公司的巨大损失的情况下,当事人是可以越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在我国的《证券法》中,指出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相对简单,并且规定相应书面申请在提交后,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相应时间内没有向法院提出诉讼的情况下,当事人是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

1.3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后果

就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后果来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当事人胜诉,一种是被告人胜诉。如果是第一中情况,当事人这一诉讼行为以自己的名义提出,但是实际是维护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且提出的被告人是损害公司利益的元首,所以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的胜诉获得的相应法律后果也是公司享受的,不过具体诉讼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则是应该由当事人自行支付,因此胜诉后,公司是需要给予当事人相应补偿的,而败诉的被告则需要针对公司相应的损失进行赔付。

另外一种就是被告胜诉,这时候产生的判决效力是公司、当事人、被告以及其他股东共同承担的,且这种情况下,其他的股东不能再作为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进一步的诉讼。

2.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存在的不足

2.1对于诉讼管辖以及诉讼担保没有明确规定

在相应的《公司法》条例中,针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具体诉讼管辖以及担保问题,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只能按照现有的《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来执行,也就是可以将具体的侵权发生场所、被告住所作为诉讼管辖地。就股东代表诉讼活动来看,这一活动实际上是将相关的代表当事人、被告以及公司、股东等都牵涉其中,管辖地确定需要保证能够方便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开展,也需要便于法院执行相关审理职能。而实际上,相应的侵权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地一般都是在公司所在地的,这就和相关规定中的管辖地出现一定的冲突,所以,《公司法》中应该针对这一管辖地进行规定,便于向相关诉讼工作的有效开展。

此外,在《公司法》中,针对具体的诉讼担保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诉讼担保制度实际上是为了避免相关股东代表滥诉行为发生,造成的法院和相关公司的损失和工作影响,避免一些恶意的诉讼案件发生,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被告在败诉后不能有效赔偿而提出的。不过这一制度相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压力,一些当事人可能会因为经济条件导致担保力不足而放弃诉讼,对于股东诉讼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造成公司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所以,也需要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2.2针对股东代表诉讼费用缴纳规定不明确

在相应诉讼案件执行中,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在提起诉讼的时候,是需要向法院及时缴纳一定的费用的,具体的费用多少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来定。《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中,是根据案件性质来划分收费标准的,根据财产案件或者是非财产案件有不同的收费标准,而相应的《公司法》中对于这项收费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在具体的缴费中有很多做法,多数是将其作为财产案件来收费的,而涉及股东案件的财产数额一般很大,所以需要支付的费用也不少,这对于股东诉讼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所以针对这一收费也需要合理化规范。

总结:就股东代表诉讼来看,这一活动是相关公司董事、监理以及高层主管等在执行相关职权的过程中,损害了公司的利益,而此时公司又怠于主张权利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公司股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以维护公司利益为主张并以自身的名义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以维护更多股东的利益。现有的股东代表诉讼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常冀若.浅议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中的期待权[J].中国律师,2013(11):59-60.

[2]戴菲.浅议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3(25):48-49.

[3]程加干.浅议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如何定位[J].法制与社会,2013(05):96-97.

[4]郭碧环.浅议中小股东利益的诉讼保护——兼评新《公司法》、新《证券法》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诉讼安排[J].当代经理人,2006(06):69-70.

作者:张伟

共同侵权行为浅议论文 篇3:

论微博的版权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因其以表达个人观点、感受为中心而建立起互动、分享的社交方式而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截至2012年的数据,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38亿,其中48.7%的网民在使用微博。这种新型的交流模式,不但为用户带来了更为广阔、全面的交流体验,同时也为微博版权的保护带来了诸多问题。个人创作的微博到底有无版权,版权又归属于谁?复制、转载他人原创微博是否构成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如何认定,这其中又存在怎样的矛盾,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初步探讨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微博;著作权;法律认定

2010年以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互联网应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以狂飙突进的猛增态势成为广大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也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微博著作权保护方面。众所周知,微博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舞台,同时它也是一个互动、分享的平台。由于用户群体的庞大,每秒钟都会有海量的信息在此产生,经由复制、转发传播给更多的人,而这些复制、转发大多是未经原作者许可的。甚至很多纸媒和电视媒体也在未经作者许可的前提下便直接引用其微博原文。很多人认为,由于微博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这些原创微博本身就是可以分享和公用的,这种行为并不构成侵权。但是,11年6月知名作家六六,却因《读者》杂志在既未告知也没付稿酬的前提下引用其微博原话,而将其告上了法庭。此后,李开复、郑渊洁等微博认证用户,也遭受了类似的侵权行为,并对抄袭行为提出了质疑和声讨。继而引发公众和学界对于微博著作权保护的思考:在肯定微博公共信息平台的价值和分享精神同时,为“140”字声讨版权,是权利诉求还是过于矫情?如何平衡信息共享所带来的公共福利与著作权个人财产属性的冲突?如何协调著作权人知识垄断与公众信息流通之间的冲突等。本文试图在对上述问题作简单分析,浅议微博传播的著作权保护,从理论上进行梳理。

一、 微博是否享有著作权

短短140字,且发布在开放的平台上,微博就没有版权了吗?对此,答案是否定的,微博是受到著作权保护的。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只要具有作者的独创性思维表达,而且这种表达是“有形并可复制的”智力成果,那么就应该享有版权。

而版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首先要求作品是由个人独立创作,源于本人;其次,要求作品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能体现作者的个性。很多微博内容是对日常生活和个人心情做的流水账似的记录,这种记录文字的创造性过于微不足道,自然不能受到版权保护。然而,创造性也并不完全受制于字数的限制,有些诗歌、短散文、小小说以微博为载体表达出来,同样具备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140字以内的观点、评论也常常能体现出令人叹服的智慧和思想。可见,法律并没有对版权保护作品的文字数量做出限制性规定。所以,微博虽小,确有版权。当然,根据事实无版权的原则,时事新闻作为单纯的事实消息并不享有版权。可见,微博是否享有版权,并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而应当看发表的具体内容。因此,只要符合独创性的要求,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二、微博侵权行为中的各类角色

(一)版权享有者

微博著作权人应当是微博作品的原创作者。根据《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虽然,出于技术层面上的不足,经过上万次甚至更多的转载之后,对于原创作者的认定尚显困难。但是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便可称之为著作权人。

大多数博客主并不以真实姓名注册帐户,或者一个用户同时使用好几个用户名,也就是俗称的“马甲”。此时著作权人的判定为属于真实的自然人或者法人。这种情况显得更为复杂,为司法判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推广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这样对于寻找侵权的实体人以证明作者真实身份,切实保护微博著作权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运营商以及微博平台并非著作权享有者,作品的原创作者才是作品创作的智力源泉,才是独创性作品的完成者。博主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消费合同,网络服务商只是为用户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维护,提供了一种网络服务,其并非作品内容的创造者,亦没有对作品的创作产生实质性作用。微博作品的著作权应该毫无疑问归于作者,因此网络服务商不能以“微博网站”为“微博”提供了空间就对微博作品进行商业化使用,他们之间依旧是一种合同契约关系,只能通过转让或者授权获得一部分的作者权利,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定许可支付报酬。

(二)部分版权享有者

微博内容的转引者享有部分版权,这里要说明的是转载和转引是存在区别的。转载只是单纯的将原作者创作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空间发布出去。期间,并不会进行任何改动,或者评论。虽然,转载行为并不构成侵权,但转载人也并不享有原作品的版权。

而转引则与转载不同,转引是典型版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范围。我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可以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微博转引的目的在于评论,评论部分是转引人创造性智力成果的体现,因此转引人对自己的评论部分享有版权,对转引原文部分则不享有版权。

(三)微博著作权的侵害者

微博具备传统出版物所不具备的共享性和及时互动性,由此引发了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因此,简单以传统的侵权认定方法来进行判断,显然并不合适。那么,微博侵权者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呢?

首先,是微博用户之间的侵权行为的认定。一般来讲,用户在未经原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复制他人具有独创性的微博内容,并且以自己作品的名义在微薄,或其他媒介进行发表的行为,可视作一种侵权行为。众所周知,微博具备复制和转发的功能。复制与转发虽然形式上十分类似,都是将他人的微博内容,通过自己的公共主页进行发布。但是,两者在侵权行为认定时却完全不同,转载在显示微博内容的同时也会显示原始发帖人的署名,并且很容易区分转帖与原创帖。介于微博的媒介特性在于信息分享,并且转发是每个微博平台最基本且简便易行的功能设置,使用微博便可认为对转发行为有默示许可,因此该行为一般不应认定为侵权行为。当然,转载既然没有法律的明文授权,那么该行为就要承担更多的注意义务。转载必须注明原出处,并不得侵害版权人的其他合法权益,如不得擅自篡改作者名字、不得擅自变更作品内容等;其次,转载行为须是无偿行为,如果擅自将版权人作品拿来换取其他经济利益,那么这个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博主在作品中注有“不得转载”的标记,那么其他博友就不得转载,否则版权人有权诉请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转载相比,存在侵权问题的是直接复制而不保留原作者署名的行为,有的微博会被复制成百上千次而均无出处,这将完全阻断人们认识真实作者的路径。同时,该行为还容易产生一种是复制者原创了该内容效果。这种行为不但对原作者的创作成果构成了侵权,还对读者造成了一种欺骗性的不良暗示。

其次,是传统媒体未经创作者同意而进行商业出版行为。在“全民微博” 的热烈气氛下,很多传统媒体都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热土”。有的出版社将微博上流行的妙语评论,幽默段子整理成册,进行出版;有的出版社在自己出版的作品中引用微博名言;有的电视节目中也会引用微博段子。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引用,多数是没有署名的。虽然这些内容的原作者很多都是亿万普通用户之一,就算发现自己的原创内容受到了侵权行为,也不会站出来维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创作的内容是拥有版权的。但是这种行为确实已经构成了侵权。

第三,是几大微博门户之间互相抄袭对方名人用户,在名人不知情的状态下开设微博的行为。网站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由来已久,其具体的操作方法便是,将A平台上某一用户的某个帖子转至B平台中,并进行若干次的复制或转发。或者设立“山寨账号”,将A平台上某一用户的所有内容(包括名字、头像、帖子、粉丝,甚至版权申明)全部复制转入B平台中,并保持同步更新,这种抄袭更为彻底。在互联网上,信息的数量和丰富程度是考核平台能力的标准之一,海量的数据,又能够有效地淡化抄袭的味道,这使得这种抄袭成为了竞争的必然手段,也成了导致这些门户微博之间疯狂互抄的主要原因。这种行为使整个网络创作环境陷入混乱,同时也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根本利益。2010年曾爆发过数十位新浪微博名人集体维权事件,声明自己并未在其他门户网站开设微博。然而,当名人遭遇企业级的侵权之时,尽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依然除了谴责,并没有多少办法为自己的140个字维权。

三、微博著作权保护的范畴

微博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微博著作权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依托载体发布的内容。通过微博,用户可以发布140字以内的文字、摄影、美术、录音录像制品等,从本质上说,微博作品与线下作品区别在于作品载体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对微博发布的内容是否存在著作权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通过微博发布的内容都是享有著作权保护的,关键的落点在于判断其内容是否属于“作品”,是否符合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三个要求:一、作品是情感、思想的表现形式;二、作品具有独创性;三、该表现形式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的范畴。因此,首先,微博是否受到著作全保护并不受到字数限制。转引、评论的内容甚至短于140字,但是只要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个性、情感、体验,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一定的风格和特点,同时符合作品可复制性的要求,就应该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其次,根据《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规定,时事新闻并不属于该法保护的范畴。也就是说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信息,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单纯由事实描述是不享有版权的。而微博作者通过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片等媒介将客观现象或事实记录下来,通过独具情感色彩的表达,使其具备独创性,这种属于“新闻作品”。而这种情况也应受到法律保护。最后,微博页面的设计如果具备一定的独创性也属于著作保护的对象。网页制作,文字、图片、背景音乐甚至视频输出都是微博网络服务商独特的构思,我们看到不同的微博网络服务都在页面上设计上煞费苦心,无论从颜色的配比、页面背景的选择和板块的安排等等都倾注了设计者自己的构思,因而具有独创性,同时这些页面又是可以复制的,属于作品,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四、微博维权之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侵权主体的认定之难 微博实名制势在必行

侵权者与被侵权往往都是众多普通的微博用户,在全国几亿的微博用户中寻找起来难度非常大,再加上很多“马甲”、“僵尸粉”的存在,使得微博用户体系更加混乱,认证起来就更是难上加难。

对此,如果可以尽快推广网络实名制,相信对于版权保护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在微薄上注册,那么既有效杜绝了网络水军的形成,也为侵权主体的认定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约束个人的侵权行为。

(二)作者维权的过程之难 建立成熟的微博著作权管理制度

微博作品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广泛,客观上作者个人无法清楚地掌握其作品被利用的情况,因此,就个体来讲,微博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是一件复杂并且耗时耗力的工作,很多微博作者难以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去管理自己的作品,诉讼维权更加难以实现。如何证明被侵权内容是自己的原创作品,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很多网络作品经过各种复制转载,原文究竟最早出于何处很难查证,其次,网络微博可以经由个人进行任意修改以及删除处理。有的原创作品由于被转载评论次数过多,而把作者本来的名字挤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因此,对微博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构建看似十分必要。为了方便管理微博著作权,可以成立微博用户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集体授权和集体收费的方式,解决作品的许可使用和报酬的收取与分配。另外,在微博作品被不当使用时,及时通知网站移除并且对侵权行为进行追诉,具体的操作规则可以参考2004年颁布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从效益上分析,利用微博著作权集体管理即节约了诉讼成本,通过事前授权也规范了微博作品的传播环境。集合微博作者也有利于用户与微博服务商之间的权利平衡,促进公平的微博网络服务协议的制定以及规范网站的著作权保护规则。

微博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只能在作者发现自己被侵权后的举证环节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恶意抄袭、剽窃现象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制约作用。因此,对于随意复制、转载作品的用户,设置技术保护措施,有效防止文章或图片被随意的复制、转载或者盗用,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讲,这种技术保护手段主要包括五种,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控制复制技术、以及其他技术。微博共享平台是一种多媒体平台,作品的形式多样,针对不同的作品根据其特点采取多层次的技术保护措施。利用技术手段防抄袭,还要通过运营商的共同作用才可实现。

(三)版权意识的普及之难 微博平台应以身作则

跟十年前相比,知识产权、著作权、版权等,人们已不陌生,但还没有做到人人都知道。现在,仍有很多微博用户完全没有版权意识,无论是构成了侵权还是被侵权行为都不自知,更不用提维护自己的权利或者履行守法的义务了。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有成为作者的可能,如果连自己的权利是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尊重别人的权利了。

因此,广泛普及著作权法律方面的知识,并且通过微博运营平台在用户协议条款中进行约束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确自己在互联网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享有哪些权利,需要遵守什么规则。(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涵.报刊利用微博内容涉及的版权问题探究[J].中国编辑,2012.2

[2]杨成梅.对微博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8

[3]邹 举.微博版权冲突及其治理[J].传播法治研究,2012.3

[4]裴心雅.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分析[J].行政与法.2010.7

[5]郭丹.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孙欣然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论文下一篇:康德政治思想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