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现代化探讨论文

2022-04-17

【摘要】民法,简而言之,就是关于一国公民之法律。民法的发展,代表着国家的文明进步与国家的民主进程。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民法学的繁荣发展史:首先概述了我国民法学的发展历程,其次探讨了我国民法学具有哪些重要成就,然后对我国民法存在缺陷的部分加以分析,最后根据我国民法现状对民法以后的发展情况做进一步总结和眺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法现代化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民法现代化探讨论文 篇1:

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探析

摘要:在我国民法推行时,其进程中的范式在认识上难免就会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的认识很可能就影响着我国民法现代化的良性发展。因此认清民法现代化的价值,解决民法现代化问题以及纠正范式的归根结底就是要理清民法的价值目标。民法是部门法之一,那么这就为民法的核心价值目标进行了界定,那么其价值目标便为私权自治。那么对于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的探析很大程度上便为关注私权自治的现代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民法现代化范式,然后介绍了有关民法的价值目标学说,最后详细介绍了民法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民法价值目标;中国民法现代化模式;私权自治

对于我国民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民法现代化范式。那么中国民法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中国民法现代化范式?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我们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去探讨。

一、中国民法现代化范式

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与理解。但是不论如何,最终我们所形成的现代化的目标却非常一致。现代化的概念庞大、系统和不断的进行演进,它所涵盖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那么民法的现代化又是这个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民法现代话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归结起来主要有:首先对于民法现代化进行分类,那么民法现代化主要分为民法观念的现代化、民法原则的现代化以及民法制度的现代化。其次,除了上述分类,有学者还认为,民法现代化不单是民法制度的现代化,还是文化的现代话,它不仅是民法法典的现代化,同时还应该是民法的科学化、民法的活法化。

经过30多年的努力研究,民法现代化已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在民法现代化范式方面还是存在着研究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西方国家的法律价值的普遍适用性与中国法律的独特性,其次是法典化与乡土化的中国社会冲突,最后是送法下乡的普法性要求与纠纷解决的非法律化倾向的对决。

由此看来,中国民法的理解已经深入到了一定的层次了,但是还有一些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这将会影响整个民法的进程,因此理解民法的核心价值目标体系至关重要。对于民法的价值化范式的理解不仅要在民法本身的理解上,此外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因素,这里就要清楚理解私权自制。

二、民法的价值目标学说评析

1、有关民法价值目标的学说

对于民法价值目标的学说主要分为三类:自由说、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统一学说、平等与自由学说。

首先自由说,这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为民法的精神和终极价值在于自由,它承认个人的独立人格,个体为法的主体,那么在国家上面则体现出来国家的主权在未经个人的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

其次是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统一学说,这种学说的主要观点认为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将个人目标与社会正义的统一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现代民法的核心价值取向的核心为个人自由,在此基础上可以体现社会的正义,民法是可以将这两者进行和谐的统一的。这也是民法的指导思想。

最后平等与自由学说,这里的平等与自由,是民法价值问题的基准以及最低的限度,由此看来,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平等与自由至关重要。民事主体的自由是民法实施的前提。

2、确立部门法价值目标的准则

首先确立民法价值目标的准则是非常复杂的,这里主要包括有三点:首先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价值主体,其次民法的价值必须由民法体现,最后该准则必须反映民法总的价值追求。

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价值主体具有法的价值的复杂性,主体的立场不同,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认识,那么当法律在界定该价值时就要有一定的立场,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则正是法律最终的目的所在,这就使在不同立场的人们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价值观点。民法的价值必须由民法本身体现,具有部门法特征的民法不能仅仅依靠法的价值目标,民法应该具有自己所有的目标价值体系 。民法价值目标的准则必须反映民法的总的价值追求,他是民法精神的抽象。在这里不能简单的将民法子部门法的价值目标作为民法的价值目标。

三、民法的价值目标

1、民法价值目标

对于民法现代化的目标来看,现代的民法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即“对人的关怀”。那么这种对人的关怀该如何在价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呢?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人永远是目的,即当他体现在民法价值目标体系中时便体现为私权自治,这种私权自治将会为社会的正义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对于“平等”也有了一定层次的深入理解 。其次私权自治是相对于将“自由”界定为民法价值目标将更加体现司法的部门性质,私权自治将更能突出民法作为部门法的价值追求。此外,对于平等的追求不仅仅是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都应该有此价值追求。最后,私权自治在我国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这里跟我国的在民法的发展过程中的私权与公权有一定的关系。

2、中国民法的私权自治

中国民法的私权自治为我国公民提供了一定的自治空间,使公民在适用法律上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在法律规定的程度内,公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的划分。但是在实际应用时,私权自治还存在着监管不严、滥用职权等不足之处,因此公民在适用法律时首先要理解法律规定的内涵,将私权自治应用于实践,建立相关的科学理念,将私权自治从法律条文中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综上所述,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在很大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也是相对的。因此在讨论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时,就要立足于民法本身,结合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规律,将其价值目标体系的分析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单位:武汉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轶;民法价值判断问题的实体性论证规则——以中国民法学的学术实践为背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 4年06期

[2]李少伟;;现代法的本体价值及其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启示[J];河北法学;2006年09期

[3]王刚义;于海霞;;城市私房拆迁问题与私法自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作者:唐红晖

民法现代化探讨论文 篇2:

繁荣发展中的中国民法学

【摘要】民法,简而言之,就是关于一国公民之法律。民法的发展,代表着国家的文明进步与国家的民主进程。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民法学的繁荣发展史:首先概述了我国民法学的发展历程,其次探讨了我国民法学具有哪些重要成就,然后对我国民法存在缺陷的部分加以分析,最后根据我国民法现状对民法以后的发展情况做进一步总结和眺望。

【关键词】民法;探讨;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呢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并获得了繁荣的发展。在这种良好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民法学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来了其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民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得以确认,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值得瞩目的成就,不仅推动了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文明进步。

二、我国民法发展简要概述

我国自从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意识到法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法通则。因而前后两次分别起草拟定了民法草案,分别是在1954年大改造期间和1962整风运动期间,但当时因所处时间较为特殊,民法草案受这两次运动的影响而未能正式修订,此事也是一拖再拖,没有任何进展。直到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纠正以往过于左倾的政治路线后,伴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商品交易和物质需求,党中央决定于来年正式对民法草案进行起草修订。民法通则的草案于1979年在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始了其第三次的修订工作,直到1982年,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国家又对民法制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先是通过制定民事单行法来试行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正式确定民事通则。此后,我国根据这一立法宗旨,前后制定了许多民事单行法,并沿用至今,例如《合同法》、《商标法》、《婚姻法》、《著作权法》等[1]。由于民法通则中关于总原则和总制度的法律条款不能通过单行法来规定,因而于1986年代表我国民法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正式施行,并随后依次依照民法通则规定出台了不少民事单行法。

三、我国民法学的重要成绩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关于民事立法方面一直在不断提高,不断修订,尤其是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民事单行法,规范了我国经济市场的秩序,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参照和保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事、商业立法初显成效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在这一阶段陆续颁发了诸多与人民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民商事法具有一定的规模,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并在此前立法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体系。虽然我国当前颁布了不少民事单行法和民法通则,在处理国内人民日常生活纠纷和商业活动纠纷方面取得重要成效,但截至目前为止仍尚未出台真正法律意义的民法典,还有小部分内容未收录民法之中。从我国现有的民法来看,《民法通则》、《合同法》、《商标法》、《婚姻法》等已涵盖大部分民事、商业方面的法律规范,基本满足我国人民在民事、商业活动需要,使我國在民事领域内做到有法可依的要求[2]。

(二)满足我国商业活动需要

我国在制定民法初期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经济需要依靠民法的规范和约束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通过民法做到规范市场经济目的,满足在商业活动和市场运作中的法律需求,从客观上反映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我国不仅在新颁布的民事单行法中体现这一需求,并据此多次修订完善现有民法细则,比如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本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如在现有的《合同法》中加入新出现的市场经济现象和规定,并及时修订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以使其更好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3]。

(三)保重权益保护

我国在立法初期阶段一波三折,走过不少弯路,从而总结出不少经验教训。目前的民事立法更加注重对人民的权益保护要求。正如《民法通则》在其基本原则中的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加以侵犯。”并且明确规定了公民、法人所具有的民事权利,以及因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所受到的民事责罚。就像某位著名法律专家所言,“《民法通则》从某个方面来看,基本上就是一部关于民事权利的宣言。”而在数量众多民事单行法中,其主要是对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以及侵犯他人该项权利所承担的后果进行规范,例如《婚姻法》专门规定了婚姻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及侵犯他人该项权利所承担的后果,《合同法》则是专门规范合同签约方的权利及侵犯这项权利所承担的责罚,《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从这些方面我们能看出,我国民法对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进行保护的有效举措[4]。

(四)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国民法立法在保障民事主体权利的同时也为我国民法理论的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为民法立法的健全奠定了扎实基础。近二十年来,我国在民法理论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许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民法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由梁慧星教授所主编的《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系列。这一系列丛书更是被司法部作为我国高等学校当做民法教科书,至于其他民法教科书也据此为模板,从以往只是对法律条款进行注释到后来这类如专著般的教材,正是从民法教育到民法研究的发展进步,使得我国民法立法日趋完善[5]。

四、我国民法存在的不足

我国民法在经历这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更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国民法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瑕疵,并限制了我国民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典化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从立法体系而言,我国民法目前仍尚未制定专门的民法典,这也是根据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民法制定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发展方式和政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不适应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许多行为活动并没有专门法律进行规范约束,因而我国在这种条件下采取了先制定单行法方针,针对各项实际问题颁布相应民事法律法规,使得我国民法形式为诸多民事单行法并存,而没有民法典的现象。这种立法特点从此遗留下来成为制约我国民法发展的一大关键,因为民法法典化代表了国家民法发展水平,是健全的民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民法典的出现,历来都是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社会面貌,是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的,民法典从来都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6]。因而,要想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首先需要制定出一部足够先进、足够科学的民法典,无论是现实的需求还是历史的必然,这都是我国当前民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从民法内容而言,我国民法当中的有关规定和内容存在着过于简单的问题。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民事单行法,内容并没有包括所有方面,还是有不少遗漏地方没有进行规定。我国民法立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中国特色,并且由于民法理论研究的限制,制定过程中都有不科学的地方,例如合同法中关于合同的规定及物权法中关于物权的规定等,与国际民法理论有一定偏差。其次我国民法在实行过程中具有行政化问题,一般体现在以下两点:(1)民事法的颁布形式主要是通过行政性规定加以实现的,使其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例如,以《房地产管理法》这一行政管理形式而出现的房地产法,就具有强烈的行政性;(2)在当前所实行的民法中,行政性表现得较为突出,如在《合同法》中经济合同方面的规定,在《民法通则》中,还保留着罚款及扣留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法其自身的特点,而更倾向于行政法方向,对于民法的施行带来了不良影响[7]。最后,关于民法的司法解释太多,这导致民法立法相当于不存在,再加上我国民法的相关条文较为简单,加剧了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释,以满足司法审判的需求。但司法解释太多的话,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现有法律的意义,并影响到立法权威,对执法严肃性造成较大损害。

五、我国民法展望

(一)民法典的体系化与法典模式的科学化方向研究将日益繁盛

关于民法典的模式,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基本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民商分离原则,另一种是民商合一原则。采用民商分离的国家主要有日本、荷兰、法国等,也就是民法典的制定与商法典的制定是分开的;而采用民商合一的国家主要有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等,即民商法的制定合二为一。我国目前既有主张采取民商分离制定民法典的观点,也有主张民商合一制定民法典的观点,从我国现实国情和传统文化观念来讲,采用民商合一的制定方式较为符合我国民商法立法现状,但民商合一并不是说将所有的民上官仪统统收容在这一部民法典内,更不是将现行商法的效力全部取消[8]。而是通过民商合一模式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对于当前的商事关系依然采用单行商法立法方式,补充民法典规定。民法典体系,本就是一项十分复杂多变的工程,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我国在民法典的体系化与法典模式的科学化方向研究势必将日益繁盛。

(二)我国民法进程以国情为本,兼顾外来理念保持科学先进性

纵观我国历年来的民法典起草工作,无一不重视对国外先进民法理念的兼并包容。如《大清民律草案》中提到“注重世界最普遍之法则”,根据国外先进立法原则和民法理论等进行民法典的制定。随后的《中华民国民法》制定过程中同样参照了日本、泰国及德国的立法经验。但无论国外法律理念和立法经验多么先进完善,都无法完全适应本国实际国情,因而只有保持本国立法传统,注重本国实际国情,才能制定出有效规范的民法典。并且从新中国的民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发现,民法起草与制定都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从世界其他各国民法发展历程中同样能得出民法与经济活动有密切联系,这已经是各国对民法的普遍认识。因此,我国要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以民法为根本,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中国民法和民法学,本身是从国外学习得来的理论,因而如何实现民法的“本土化”,是一个重要课题。“法律移植是法律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是现代法律体系的必然进程,在此之后,对于移植来的法律如何使其适应本国国情,同样是法律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法律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可见,中国民法研究需要充分洗去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同时也不能提偏离中国的国情。

(三)随着我国国民的公民意识的普遍提高,民法学研究者将日益关注民法对于人权的保护以及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重要性

民法是保障民事主体权利的基本法,每个人都依法享有人身權利,因为人身权是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的先决条件,是依法享有其他基本权利的根本。历史证明,没有民法,则没有人权保障。要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要协调处理各方利益冲突,就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民法制度。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六、小结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制度转型的关键时刻,对于民法制定更应本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谋发展的原则,承担国家、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结合国外先进立法经验,考虑本国实际国情,站在长远角度,研究民法立法,使我国成为依法治国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季长龙.法律解释的中国特色及其对我国法律体系完善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54-55.

[2]严存生.道德性:法律的人性之维——兼论法与道德的关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11(01):67-68.

[3]王利明.论法典中心主义与我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02).

[4]王利明,周友军.与改革开放同行的民法学——中国民法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1):34-35.

[5]尹田.民法调整对象之争:从<民法通则>到<物权法>——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事立法主要障碍之形成、再形成及其克服[J].法学论坛,2010(05):78-79.

[6]王轶.对中国民法学学术路向的初步思考——过分侧重制度性研究的缺陷及其克服[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01):56-57.

[7]周江洪.前民法典时代的孳息归属问题研究——体系化解读之努力[J].浙江社会科学,2011(05):78-79.

[8]任中秀.民法中合理性术语法律适用探析——以合同法规定为中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6):47-48.

[9]范雪飞.论民法典的理性主义内核——以德国民法典为中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58-59.

作者:张彭皓

民法现代化探讨论文 篇3:

浅谈对民法典制定的认识和建议

摘 要:当前中国的民法典正在制定中,民法的法典化可以使民法体系化,有效地解决单行民事和经济法律、法规彼此间的冲突和不协调的问题。当然制定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争论,在此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民法;民法典;认识;建议

一、民法的概述

1.民法的概念。(1)民法的语源。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民法”一词并非中国固有的概念。关于民法的语源,在中国最早见于《尚书·孔氏传》 [1],但该书中的民法一词并非近代意义上的民法。私法意义上的“民法”一词出现于明治时代的日本。近代大陆法系国家使用的“民法”一词都源于拉丁文的“市民法”。(2)民法的概念。中国《民法通则》第2条从民法的调整对象和任务的角度,给民法下了一个定义,即: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科学的揭示了中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和任务,从而明确的划定了民法与其他部门法律的界限,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理上对民法定义的争论。

2.民法的性质。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就必然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即私法。私法除民法外,还有商法。民法为一般私法,商法为特别私法。从本质上给民法下定义,应解释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

3.民法的调整对象。(1)《民法通则》第2条确认中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谓平等主体,是指主体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到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判断主体间的平等性,例如国家和公民虽然在一般意义上不是平等关系,但是只要在其间发生的合同关系中,各个主体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即可判断其具有平等性,应当受到民法的调整。(2)中国民法调整的对象:第一,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所谓人身关系,是指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具有非财产性、专属性、人格关系的固有性等特点;第二,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平等主体间的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以经济利益的计算为核心、主体意志为自由、具有很强的变动性、救济方式以损害赔偿等财产性的救济方式为主。

二、民法典的概述

1.民法典的概念。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的。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私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大陆法系国家自19世纪法典化运动以来,基本上都制定了民法典,这也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体系的主要标志。

2.民法典的体系。民法典编纂体系纵观全球,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是罗马式,由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创设的,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三编。这种三编的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全盘接受,剔除诉讼法内容,把物法分为财产法和取得财产的方法。法国民法典没有总则,缺少一般原则。有关民法的一般规则、原则体现在学者的学理中。财产权中没区别物权和债权,也没有在严格区分物权与债权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成编的物权法和债权法。所以,法国民法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物权法,只存在于学理中。许多民法学者都不赞同法国民法这种罗马式模式。第二种是德国式,潘德克顿在注释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首先确定了总则,然后区分了物权和债权,区分了财产法和身份法,把继承单列一编,形成完整、明晰的体系,是注释法学家对民法的伟大贡献,是世界法学的历史瑰宝。大陆法系绝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德国式民法典体系。

三、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一)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必要性

民法,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民法典是一国生活方式的总结和反映,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已有力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民事立法的步伐。当前,我们应该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工作,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部全面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法典,中国司法实践中已为此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大民法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人格权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合同法理论的研究、侵权行为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物权法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从而用民法学者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为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必备的学术条件。颁行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将为中国市场经济健康而有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为中国在下世纪经济的腾飞、文化的昌明、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对中国民法典制定的认识

民法典的制定和颁行是文明昌明和文化发展的体现,更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我们的祖先曾在历史上创造了包括中华法系在内的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内容何等博大精深。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并与西方的各个法系分庭抗礼,互相辉映。今天,我们制定和颁布一部先进的、体系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将不仅使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有效的调整,而且必将使我们辉煌的中华法系发扬光大,使中华文化更显辉煌。以下是我对民法典的几点具体认识:

1.体系化与系统化是民法典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中国的法制建设。(1)近代意义上的法典作为最高形式的成文法,是追求体系化与严密逻辑性的法典。民法典就是以体系性以及由之所决定的逻辑性为重要特征的,体系是民法典的生命,缺乏体系性与逻辑性的“民法典”只能称为“民事法律的汇编”,而不能称之为民法典。民法典必须满足形式合理性的要求,而这种形式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体系的完整性之上。(2)民法典的体系化有助于在整个民法典的体系制度中充分贯彻民法的基本价值观念,同时有助于消除和防止整个法典价值观念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2.颁行民法典,可以为各类行政规章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保障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由于没有民法典,民法的规则极不健全和完善,因此很多重要民事关系的调整规则不能通过民事法律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留下了法律调整的空白。这些空白在很多方面是通过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性规章予以填补的。“规章调整”与“法典调整”相比,存在很多缺陷,如:规章的制定常受到部门和地区利益的主导,很难像法典的制定那样,在制定时要照顾到全社会的利益。我们可以借助民法典的制定,为各项规章的制定提供指导,使其合理化,凡是与民法典的规定相矛盾、相冲突的规章规定,都应当是无效的。

(三)对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建议

通过对民法典制定的大概了解,提出个人的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法典的时间问题,不宜过长,也不应该过于仓促。从世界各国民法典制定所费时日来看,或长或短,情况不完全相同,考虑到民法典内容确实十分复杂,我们不应仓促颁行,不能为了颁布而颁布,而应该保证法典的科学性和含金量。但也无须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不仅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也因为现实经济生活的急切呼唤,使我们无法长期等待。

2.民法典的体系问题不应过于纠结。由于民事关系纷繁复杂,法律制度本身又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民法典不可能将各种民事关系均囊括无遗,任何国家的民法典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即使颁行了民法典,也应当制定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许多立法和司法解释来辅助法典。

3.民法典应该是具有“扬弃”性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典。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因国情所限,法律文化的发展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后来我们认识到了封闭不可行,逐渐的学会了吸收和借鉴,实行了改革开放,搞活了市场经济。同样的道理,在民法典的制定上我们也应该本着“扬弃”的观点来看待,例如在涉及体系方面,有人认为,我们不借鉴英美法,必须保持大陆法的传统。而我认为只要是好的东西,对我们的法制有利的就可以学习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这不应该有法系的界限也不应该有国家的界限,即使是立法体系也可借鉴英美法经验,因为一方面,当前两大法系正具逐渐渗透趋势,在合同法等方面具有相互融合趋势,因而体系的借鉴是可行的。另一方面,英美法的许多规则极为灵活、富有针对性,借鉴其中的一些规则是必要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放眼世界不可或缺,立足国内更是根本。中国自身数千年沿袭下来的法律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立法和司法经验,是我们绝不可以忽视的重要的本土资源。对此,理应有足够重视。

4.争论焦点应该有所侧重。在民法典的制定起草以来,出现了很多争论的问题,不可否认,很多问题在激烈的争论中碰撞出了理想的火花,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种正确的争论是应该提倡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争论的同时也要分清哪些问题的争论是有价值的哪些是不该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财产权和人身权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只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了,这个实在没有大大争论的必要,难道人身权放在前面就代表重视人权了?还不如在实体上多侧重保护,从更本质上多维护人权,多规定实体性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在形式上争执。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3.

[2] 王利明.中国民法典的体系[EB/OL].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论坛,2001-02-23.

[3] 王利明.論中国民法典的制定[EB/OL].中顾法律网.

[4] 孙莹.新中国民法典第二次草案透视[J].法学探讨,2010,(5).[责任编辑 王玉妹]

作者:佟林

上一篇:流量计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玻璃钢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