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如何一步步写教育论文

2022-04-23

“学生迷恋着美好事物,教师心向着学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健全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心向着教师,学校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学校生命气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剖析如何一步步写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剖析如何一步步写教育论文 篇1:

以案例研究促教师发展

最近几年,“教育案例”研究逐渐走进中学、小学,并在教师中间呈现流行之势。我们在依托校本教研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重视“教育案例”研究,引导教师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反思教育实践行为,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了教师专业化素质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协调稳步发展。

一、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困惑

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的专业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工作的迅猛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还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应该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纵观我们以前的教师培训,特别是教育理论学习,教师的理论学习笔记、读书笔记、业务学习笔记写得不少,但是真正入脑人心的东西很少,存在突击补写、应付检查的现象,对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不求甚解,甚至一知半解,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淡漠,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层面上,就是对先进教育方式理解不深、运用不当,不注意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停滞不前,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的状态,缺乏有效的递进。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实现自我成长。这是摆在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问题。一次市教科所组织的教育案例评比引起了我的注意。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反思方式,是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首先,教育案例有利于促进教师研究素养的形成。教育案例不单纯是讲述具体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提高的过程,是教师经过反思之后的活动。因而,教师通过教育案例反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研究素养提升的过程。其次,教育案例研究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理念与意识。教育案例把教师的课程理念与意识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中,并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教师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从而引发教师课程理念的变革。再次,教育案例研究有利于更新教师专业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案例,教师可以更加明确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从而将案例研究作为更新教师专业实践的途径,这有利于教师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二、探索教育案例,深化校本教研

1 实施培训走近教育案例

虽说教育故事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去发现、去撰写,这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学校以《走近教育案例》为题,围绕什么是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的种类、如何认识教育案例、写教育案例时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组织教师进行了学习、培训、交流。之后,学校又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向教师进一步介绍教育案例。通过培训,老师们达成共识: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只有亲自编写案例,才能真正掌握案例。”教师撰写案例,是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教师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的重要途径。教育案例就是写我们老师自己的故事,它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畅谈工作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困惑、灵感与顿悟,它能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老师们不但从思想上接受了教育案例,而且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我也能写的写作冲动。

2 完善机制走进教育案例

为确保教育案例研究活动不走形式,我们采取多种机制、多种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搭建教育案例研究平台:(1)例会交流。我们将教师撰写的每期教育案例从不同岗位、不同角度选取优秀作品利用全校教师例会时间进行交流,共享案例研究的成果。如今,例会交流成为全校老师共享教育教学感受和经验的幸福时刻,正像有的教师说的那样:交流我们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朵朵美丽的浪花,让枯燥的说教式例会变得生动活泼了。(2)《简报》交流。学校以《简报》为平台,专门交流教育案例。为加大交流力度。我们把《简报》由原来的半月印发一期改为每周一期,提高频率,让更多教师的教育案例刊登印发,让更多的教师感受到教育案例撰写的成功,让更多的老师分享到他人的快乐。(3)推荐发表。学校定期精选优秀的教育案例向有关报刊推荐。目前,教师撰写的教育叙事已有十余篇被《现代教育导报》、《山东教育》等报刊陆续采用,不仅扩大了教师交流的空间,而且激励了教师案例研究的积极性。(4)组内研讨。教研组定期汇总教师案例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并将具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教研组全体教师每周“专题研讨”的主题,有效地将教师个人案例与教研组集体教研有机结合。(5)结集出版。学校将教师撰写的优秀教育案例分类整理,结集出版,并赠送给教师、家长。既为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又拓宽了家长与学校、与教师沟通、了解、交流的渠道,同时也使社会了解了学校。(6)及时肯定。学校及时通过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机会,充分肯定教师在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7)评选表彰。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育案例评选活动,对撰写具有研究与借鉴价值的优秀教育案例的教师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教师深化案例研究。

近两年来,我校广大教师对教育案例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撰写的教育案例内容涵盖广泛,有的反映师生间浓浓的爱,有的讲述了同事间的互相赏识、真诚帮助,有的紧密关注学校的重点工作,有的叙述了教师与家长携手育人,有的反映了学校的巨大变化……老师们用心思考感悟,用真情述说着工作的快乐与困惑。可以说。教育案例折射出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伴随着教育案例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五多”现象:一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观察的多了。教育案例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有意识地观察、思考教育教学工作。故事的捕捉,情感的升华,都需要一双慧眼,需要留心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对教育教学思考的多了。以前老师们做得多,反思得少。如今,做事情前能结合教育理论考虑,做事情时能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做事情后能通过思考升华认识。老师们把问题解决与亮点发挥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解决中发现亮点,在亮点发挥中发现问题,整个叙事过程呈现为螺旋递进、永无止境的滚动发展。三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交流的多了。教育案例已成为教师调节工作紧张情绪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放松了老师的身心,缓解了工作压力,交流了教育思想。老师们认为教育案例及其顿悟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它常常是突然而至的,灵机一闪。若不及时去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因而需加强交流,及时升华认识。课余,几位教师凑在一起随机交流的场景在学校可谓是随处可见,研究交流教育教学故事与感悟已成为教师“闲

谈”的主题,成为教师繁忙工作后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四是主动阅读教育书籍的多了。没有科学的理论、理念支撑,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就很难发现问题。为了给自己的教育故事寻求科学的理论支持,实现理性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们查阅资料的多了,学习教育理论的多了,阅读已逐步成为教师的习惯。五是主动写作的多了。教育案例促进了教师专业精神的升华,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中的思考

教育案例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趋向,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认识到教育案例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教育案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实践

对真实的教育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如果所叙之事属于虚构,教育案例也就失去了教育研究“求真”的本质,反思并改变教师教育行为、促进专业成长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2 教育案例要具有“问题性”

教育案例不是简单地把一段时间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就没有了研究的价值。教师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叙教育情景中发生的真实事情,围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某个有意义的“教育问题”或某种意外的“教育教学冲突”来展开。在一定意义上讲,教师正是在不断面对、解决问题中一步步得到提高,走向成熟的。因而,这样的案例研究才有借鉴的意义,才有研究的价值。所以,教师要留意、分析教育教学过程发生的矛盾,发现并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撰写教育案例。

3 教育案例要融入叙述者的思考、反思

教育案例作为一种研究,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应该融入教师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及由此带来的思考、反思。这样可以使经验更显厚重,具有理性色彩,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形成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

4 教育案例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保障教育案例的方向性、科学性;教师讲述教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情境的回顾、剖析,又将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得以内化,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案例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以理论激发自己智慧的源泉,提升案例研究的层次。

5 教师要善于及时将现实故事转变为文本故事

这样才能写出故事的激情,写出教育的细节,写出教育过程中最真实的感悟,这些也正是教育案例研究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高元海

剖析如何一步步写教育论文 篇2:

建造学校教育的理想国

“学生迷恋着美好事物,教师心向着学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健全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心向着教师,学校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学校生命气象。”

——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具体事务的琐屑与应试教育的重压让人不太愿意也不太能够思考一些看上去迂阔而实际上最为根本的问题,而是越来越讲求实效,在日日的疲累中谋求处理具体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让教育思考流于功利化。越是目中无人的时候越需要关注人,越是在功利的时代,越需要思考大问题。因为唯有关注了人,才是关注了教育;把握住了整体,细节的存在才更能显示其意义。但有心关注教育理论问题的实践者往往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哲学常过于深奥晦涩,甚至是无用的。这里头有一个解释学的沟通,也就是如何上学下达、下学上达、融会贯通。刘铁芳教授新著《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融理论意义和现实关照于一体,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以学校教育各要素为立足点,上下贯通地阐释了学校教育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贴近学校教育的原意,丰富了关于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双方面全方位的思考,展现了学校教育之理想。

作者对好的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超越今日更多地在事务层面谈论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赋予学校教育以哲思以灵魂;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厘清纷繁复杂的学校教育的内在机理,进而用教育哲学之光烛照通向理想学校教育的路。让教育工作者在深入教育现场、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同时,不忘其背后的哲学指引,做“成人”的教育,思教育的理想之道。

在学校教育的理想国度中,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顺应人性的。学校教育要顺应人性一定要创造一种氛围,这依托于校长,依赖于教师,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所有人,在美丽校园中塑造理想的师生人格。全书如同一朵五星花,以“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教育的灵魂为花蕊,以“学生”、“教师”、“教学”、“校园”和“校长”为五星之脉,描画了理想学校教育的美好风貌。

教育总是为着人的,认识教育的本质,首先要认识人的本质。“人作为行走的肉身的成长过程,乃是动物性的,是基于本能的生长;人作为欲求更高、更美好生活的生命存在,则是人化的过程,是人性因为美好事物的浸润而得以濡化的过程,是基于教育的引领。”学校是个体成人的基础性场域,个体如何经由学校教育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长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作者由人的动物性和人性出发,从人的本能上升到属人的生长,由此导出教育的引领作用,引领人追求美好事物。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引领人追求美好事物呢?若要引领人须得基于人。不同于当下学校教育对具体事务的关注,作者把理想的目光聚焦在“人”身上:学生作为向学的生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激活学生向学的生命无疑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多方的合力,在合力之中教师是主力。学生向学而生,教师向着学生而生,教师当“活在师生关系之中”。好教师珍惜与学生的相遇、迷恋学生的成长、寻求与学生生命的契合,在把学生引向对美好事物的欲求的同时活出好教师的卓越。如何充分地让学生学习,让个体身心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教学活动乃是学生和教师在一起的基本活动形式。”好的教学就是以积极的师生交往把学生引入知识世界之中,通过激活学生的理智,引导其自主思考,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个体生命的自我促进与积极成长。而教师就在这样的好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于美丽校园之中。校园是师生活动的基础性场域。校园的美丽在于它的安适。而一种安适的氛围是超越了功能化的,指向生命和心灵的。“理想的校园应该是学园、乐园与家园的融合。”唯有如此,校园才是“安顿师生,彰显生命,激扬青春,提升生命的场域”。学校为人而建,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由此,當前作为教育评价指标的先进的信息化校园应服务于作为人的师生的生命成长,凸显校园的属人性。欲达成好的学校教育,除上述要素外,离不开作为核心人物的校长的存在。好校长是好学校的眼睛,能够“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而教育家办学为好教育的到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学校教育五要素以人为中心,以“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为灵魂,环环相扣相生,建造出“白纸黑字”的教育理想国。

本书虽然是对学校教育的哲学思考,但延续了刘铁芳教授一贯的写作风格:语言生动,文笔优美,深具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观点都是在情境解读与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而来,融教育哲学思考于细节剖析之中,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于一种好的教育氛围。比如,在揭示“教育的主旨乃在于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时,作者从苏格拉底的经典对话分析入手,得出苏格拉底所代表的理想教育范型,就是建立在个人喜好之上的、与好的朋友一起教授、分享、追求好的事物。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展开教育基本要义的分析,缓缓打开一幅教育的理想画卷。除了古典教育的案例,民国时期的教育故事也是好教育的引证。有人或有疑问,为什么似乎好教育都在过去?以过去为未来,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古典时代的例子,还是民国时期的故事,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体验为基础,指向人的智性和德性的生长。哥伦比亚大学的Wolfgang Mann教授曾言:“古希腊是开端,不是西方历史意义上的开端,而是一种原型,是西方超历史的典范。”古希腊的典范意义不仅是超历史超时间的,同时是超空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民国时期的教育也是如此。回到过去,不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回溯,而是本质上的回归,返回教育的基本问题,重温教育的原初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到开端,也就是面向了未来。因为那里,有教育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正是怀抱着教育理想的初心,作者才建造了这样一部扎根于现实土壤,而又超越现实之上的学校教育的理想国。

用哲学的眼光看教育,需要人的深刻理性。而同时,教育理想国的建立却需要理想情怀。理想和理性似乎离得很远。在现时代,一个理性的人往往是现实的人。作者并非不现实,他的理性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他的理想是认识世界之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的更加美好作出贡献,并微笑着享受这一过程。理性与理想,这两种让人觉得矛盾的品质并存于刘老师身上,理性地审视现有教育,理想地建造未来的教育,并在建造中不断前行,是他作为教育人的教育情怀。

“学生迷恋着美好事物,教师心向着学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健全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心向着教师,学校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学校生命气象。”这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国度。有人也许又有疑问,这样美好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理想国能够实现吗?记得在《理想国》中,格劳孔说:“我知道合意的城邦你是指的我们在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城邦。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面对格劳孔这个好学的学生,苏格拉底这样回应:“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没关系。”学校教育的理想国也许就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般永远无法抵达,但并不妨碍作者以对教育现实的理性认识,以教育人的理想情怀,在言辞中建造它;不妨碍我们以这“白纸黑字”的理想国为愿景,一步步去走,去努力靠近好的教育。这样去走的时候,我们虽然仍在面对教育的具体事务,但相信看待具体事务的眼光已经不同了。因为心中有理想,路就在脚下。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师)

作者:张福华

剖析如何一步步写教育论文 篇3:

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国学作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沉淀,值得每一位华夏儿女尊崇。调查发现,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国学教育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仍只能是杯水车薪。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育出发,探讨如何让更多人重视国学,了解国学,传承和发扬国学。笔者在本文中将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及相关调查结果对小学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一、当今国学教育的情况

当今社会趋势日渐复杂,人们追求高速度的生活节奏和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使得低调委婉的国学经典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教育趋利性增强,国学地位日渐趋下。在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无论是教育专家、教师、学生,都遵循着“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对国学等冷门知识视而不见,使得国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渐渐下降。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国学观念在今天已经落伍,但仍有大部分的经典知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当今社会上很多人都热衷于赶时髦,殊不知他们把最宝贵的财富给遗忘了。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如何去利用知识来创造新幸福,而个人的幸福应该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相适应才能叫幸福。国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国学就是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形成自己特色,个人幸福才会深刻且有意义。

“国学热”浪潮此起彼伏。尽管如此,国家领导人和有见识的专家学者仍然坚持奋斗着,他们正一步步地向我们剖析国学,让更多人去认识和感悟国学的美不可言。如红极一时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栏目的开播,让人们渐渐意识到我们的国学功底究竟有多么薄弱,也激发了民众学习汉字的热情。又比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好好学习吧》等知名栏目,让更多人开始研究国学,欣赏国学。电视媒体正努力引领更多人去接近国学,这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好现象。

二、小学语文中国学教育的地位及影响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扬传播和有心人的努力,很多学校开始开展“朗诵金典,走进国学”等主题活动,这使得学生对国学的关注度有所提高。然而这些也只是辅助教育,并未深入到教育的核心中,学生对国学的了解也是浅尝辄止,并没有从内心真正爱上国学。反思我们今天的国学教育,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去深思。

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和学校没有正确地应用实现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恰当结合的方法,使得现行的国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要提高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就要先提高国学的影响力,使小学生都爱学国学。

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相关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先提升语文教师国学水平很有必要。我们应从语文教师的培养阶段做起,对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要有计划地提升他们的国学内涵。除此,还可以从增加小学语文教师在职培训课程入手,让其教学思维更严谨,教学方式更灵活多样,以有利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并系统化

一是引导学生从小形成国学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许多技巧类的国学知识,教师还应该教授一些关于内涵和道德培养的国学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的思想和品德都更加优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与教材的特点相匹配。现在教材更新速度快,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合教材的编排。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设施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葡萄沟》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有关新疆葡萄的图片,让学生更具体理解文章上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国学教育的教育理念要及时更新。观念上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将国学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赋予国学时代意义。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思想上,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发扬创新。大胆摒弃一些陈旧腐朽的国学知识,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在理念上,坚持依靠教材,尊重人性,坚持以德育人,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不断强化国学育人的影响力。

为了加强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实施以上对策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科学地改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育因材施教。当然,提高小学生国学素养,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所不同,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创新,为更好地实现国学教育系统化而奋斗。

作者:左常玉

上一篇:煤矿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职业学校民生档案建设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