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根据信息流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模式,据此把信息传导分为线性模式和网络模式两种,并针对每一模式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阐明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播过程和不同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使用,信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办人们重视,为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各种活动,从而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关键词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素养 素质

1 什么是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主要涉及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的安全和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审计三个方面。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主要包括纯粹的数据信息和各种功能文件信息两大类。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而对各种功能文件的保护,终端安全很重要。终端安全,主要解决微机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一般的安全功能如下:(1)基于口令和密码算法的身份验证,防止非法使用机器;(2)自主和强制存取控制,防止非法访问文件;(3)多级权限管理,防止越权操作;(4)存储设备安全管理,防止非法软盘拷贝和硬盘启动;(5)数据和程序代码加密存储,防止信息被窃;(6)预防病毒和黑客,防止病毒和黑客侵袭;(7)严格的审计跟踪,便于追查责任事故。

2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银行存款的通存通兑和异地存取款,上网冲浪,网上购物和网上交易等无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在计算机和网络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它也附加了一些条件(有时还会是麻烦)。如今人们口袋里的现金少了,各种各样的卡多了,如银行信用卡、医疗社保卡、工资卡等等。这些卡确实使我们方便了许多,但就因为这些卡方便到了在人们使用它们时计算机系统只认持卡人而不辨卡的真正主人的地步,为此我们(卡的真正主人)为了卡的安全(确切地说是为了卡上的我们的信息的安全)不得不为各种卡设置密码。这就是一个信息的安全问题,我们设置各种密码就是为了我们的信息的安全。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保护电脑里的文件,我们会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比如,设置开机密码、进入电脑系统要求账号和密码、在电脑上安装防杀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病毒、网络攻击以及网络犯罪迅速达到空前猖獗的程度,今天的病毒已能在十几分钟内迅速传遍全球,能在瞬间扰乱全球经济。网络安全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黑客入侵和计算机病毒正威胁着企业的正常运作。病毒对计算机信息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病毒几乎成了网络世界的毒瘤,1997年,病毒共造成30亿美元的损失,2001年达到129亿美元,2002年是200亿美元,2003年更是超过了280亿美元。

3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现有的电脑设备和校园网的环境,对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教学。

首先请社会上相关专业的专家作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报告,通过对国内外的信息安全的事例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利用讲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绍有关电脑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在平时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就信息安全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学习。如在学习计算机有关文件的存储时,每次都要求学生把练习存放在磁盘上,学期结束就以磁盘上的所有作业(数据文件)为依据进行考核。因为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放在了磁盘上,所以磁盘上数据或信息的安全就至关重要了,有时会发现有的同学的磁盘上什么也没有或有的学生磁盘上的文件打不开或计算机指示磁盘无法使用。针对这些问题除了进行个别学生的教育外,我们反复要求学生要注意文件的保存和文件的保护。这使得学生既学会如何把每次的作业保存在磁盘上,又学会如何保护好整个磁盘上的数据文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目的。在学生进入网络教室要使用计算机时,首先要用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而只有账号和密码都正确时才能进入计算机进行电脑的操作学习。开始学生有一些不习惯,有时不是忘了账号就是因密码不对而进不了电脑,这时只能到教师那里去再接受一次教学,然后获得一个新的密码。这样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和努力(或重视),最后学生都能利用账号和密码顺利进入电脑进行操作学习,同时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在互联的网络环境下,当学生打开电脑后,他们会发现点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可以看到别的电脑,但有的电脑上的东西他们能访问,而有的电脑因需要输入密码而不能访问。这时,学生会问这是为什么?于是我们针对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和保护展开学习和研究,如什么时候用只读属性、什么时候用修改属性、什么时候用完全属性等等,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去加深对共享信息安全的理解。平时,我们教师的教案及学生的练习都是以教师机共享的方式让学生访问或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而在打开教师的共享文件夹时都要求输入密码。而当学生做完练习后,我们也是采用学生上传的方式把做完的练习上传到教师机上的以学生的姓名命名的文件夹中。但是,当有一次有一位同学到教师机上去把自己上一节课的练习下载时,发现已经做了几节课的文件被人删除了,这时我们针对这个问题首先不是追究谁做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文件被删除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来防止文件被别人打开和删除。讨论的结果是老师再一次“传授密招”,从而学会文件的保护。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此外,利用专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就“上网安全”、“电脑病毒”和“黑客”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从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角度来进行讨论,进而充分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实用工具,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上网”实际上就等于把自己在大范围公开曝光,亦得,亦失,亦患,都在难测之中。因我们的学生缺乏社会交际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上网时必须把信息的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网时至少不要把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QQ号、照片等与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资料作为公开信息,提供给闲聊屋或公告栏等。要学生注意自己信息的安全,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实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首先意识到信息有安全的问题,进而意识到自己的信息需要安全保护,从而让学生自发要求知道如何来保护个人信息,最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习惯。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但这种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引导下,通过后天培养与自身努力获取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认识版权标识到学会检索信息,从怎样解决问题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都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获得了解与训练。

参考文献

[1] 李艺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指导(配套光盘).教育科学电子出版社,2010.

作者:奚鸿良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模式分析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根据信息流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模式,据此把信息传导分为线性模式和网络模式两种,并针对每一模式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阐明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播过程和不同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信息传导;传导模式;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范如永(1974-),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文件号:教社政[2008]360号)、河南省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基地项目的研究成果。

一、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线性模式分析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传播属于典型的组织传播,其最大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具有组织性,这本身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在教学组织中,教学信息的传播更多地使用线性传播,各种教育信息要经过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层层把关,然后再传播给受教育者,整个信息的流向呈现出线性的特点,而处于信息流向终端的受教育者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由教育者所发出的信息是有力的,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最大。由于线性传播所具有的优势,它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单向模式分析

单向传播模式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他在著作《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中提出了五W模式,即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谁在传播、说的是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说、对谁说、说的效果是什么等五個方面,这种模式强调从传播者到受传播者的信息单向流动过程,称之为单向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强调传播者的主导作用,在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当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仍然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重视并大量使用。在这种模式下,始终认为教育者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教育者掌握着大量的知识,并依据教育规律把各种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排列,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而避免了长时间的探索过程,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效果如何等完全受教育者的支配。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如果让他们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学习,则会导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效果等方面难以达到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但单向传播模式又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从而使教育方法固定化,形成了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双向模式分析

单向传播模式只注重教育者的信息传授,而忽视或者不重视受教育者的反馈作用。双向模式突破了单项传播模式的局限性,在传播过程中强调信息反馈对传播过程的重要作用,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反馈作用,教学过程才能够得到建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信息的反馈,更有单项模式中对信息的控制,因此,笔者认为双向传播模式是在总结单项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双向模式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原因在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应该是教育的主体。这与人们要求教育要承担教育人、培养人的重任,要求教育要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观念是相悖的。同时,教育者要把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在双向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生的职责,无论是教育资源的整理、教育信息的汇总,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一切围绕学生的要求来进行,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施加教育。

就学生而言,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有权利对教学过程的整个环节提出适当的建议,有权利要求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的安排能够与自己的需要相结合,他们也有权利要求教师采用更加合理、科学、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双向模式的使用提供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时间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要想真正实现双向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例如,由于教育时间和年限的限制,教育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实现双向的信息交流,再加上学校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向模式的完全实现。

二、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网络模式分析

教学过程中的网络传播模式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得益于对传统知识、传授观念的进一步认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受教育者面对的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信息源,而是面对着众多的信息源。教师作为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和受教育者一样都拥有大量的信息来源。

1.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点点模式分析

教学过程中信息传播的点点模式,强调的是教育者面对众多的受教育者,他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关系。在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中,信息源由教师流向受教育者,这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在点点模式中,这种单项信息传播发生了变化,教师作为信息的来源,其要与众多的学生发生点对点之间的关系,这种信息流向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模式的重复,而是在点对点的基础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教师作为信息源要向学生传播与教育内容相关的教育信息,使学生掌握学校相关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者,而是能动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接受信息,并能够向教育者反馈他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从而在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建立了点对点的信息传播。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向模式或者双向信息传播模式。在信息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教学过程日益信息化,但信息网络无法从根本上代替由教育者-信息把关人所主导的教学过程。

从信息来源上讲,教育者拥有更多的主动性,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并能够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和教育计划本身的安排来综合协调信息的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传播的速度、多少、方式等等,教育者也能够及时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和内容的多少来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在这方面网络本身是难以做到的。

从受教育者来讲,受教育者的要求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而瞬间思考的结果,信息网络不能及时反馈受教育者的要求,难以对教学过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在点对点之间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则可以及时、准确地做到这些。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点对点的信息传播将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应用,点对点的信息传播也会日益扩大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外界信息源之间、学生和外界的信息源之间等等,从而日益走向以点对点信息传播为主导的点面信息传播过程。

2.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点面模式分析

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点面模式,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所谓的主导角色,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中心,都可以接受和传递信息,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由点和面所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导格局。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出现由点面组成的非中心化的网络信息传导,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果说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还是信息中心和信息来源的话,在网络信息资源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中心,教师所拥有的信息来源都可以被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资源所获得,他们缺乏的仅仅是经验和相应的知识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一方面,教师作为信息来源的角色又被赋予了信息整理和信息指导的角色,他们作为信息来源的角色被逐渐淡化,而作为信息整理和信息指导的角色却日益占据主要地位,他们的工作就是把各种信息加以整理和汇集,并按照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及时根据学生的要求增加或者删减相关的信息,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这正是现代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即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传统权威的地位逐渐演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辅导者。

另一方面,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角色,整个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安排,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为更加個性化的教育提供了基础,适应了新世纪经济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点面模式的应用还存在着诸多难题需要解决,它与点点模式一样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上彻底转变,真正使教育成为人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切以人为中心、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人人享受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权提供基础。

了解和分析现代教育过程中的不同模式及其要求,有利于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选择上采用不同的策略,从而使教学过程能够反映教师要求、教材要求、环境要求和学生要求,不断改善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教育模式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的若干视角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64-66.

[2]赵虎.传统到现代——教师知识结构的实然性建构[J].前沿,

2009,(8):191-193.

[3]杜威.思维与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48.

[4]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44-53.

[5]胡艳春.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37-38.

[6]邓廷奎.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09-210.

[7]冯克诚,等.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741.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范如永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管见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业已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抑或是相当广泛的关注。但从相关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现实看,不能令人乐观的现象也还相当多。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的相关思考,有许多值得人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实践策略

应当说,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时代,给人们带来充分发展的机遇多是比较肯定的。但发展的速度和愿景能否就能令人乐观,还应当做些比较深度的思考。进入信息社会以来,小学都开设起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的思考还是多有必要的。笔者在自身的观察中,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所存有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有必要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矫正。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学生主体性要强

一般人都以为,任何学科课程教育教学其学生主体性都是不能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比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性当是第一位的,现行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其学生人手都是一台机,一堂课也多是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系列性学习活动的实际操作,这当是最能体现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的。但笔者也对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注意从现象上进行相关意义上的剖析。其剖析的结果是不可令人乐观的,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其主体地位也还未曾能够得以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之所以这样去说,是因为任何小学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都被相关现象掩盖着。如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要进行上机学习,其主体地位都应当是充分体现的。其实,这应当是片面的,甚至就是误解。我们的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器材相当的爱不释手,但他们所玩的不能多体现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也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体性的实现,应当是能够促使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得以长足发展的。所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在立足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长足发展的学生主体性建立上做思考和实践。我们也应当感到,相关学校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还存有不少短板现象。因此,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为了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建立,多在课程内容教学中加强学生主体性实践之积极性的调动,也多在课程内容教学中加强学生主体性实践之实际效果上思考。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上力促学生学习的真正兴趣盎然,力促学生学习的真正切实可行,力促学生学习的真正具有实际效果的产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就真正落到实处,其落脚点也是相当稳当的。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发展意识性要强

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任何学科课程的教学都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了学生的发展,或者少有了学生的发展,那教育教学效果都不是显著的,至少可以说不是很显著,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发展意识性要强。也许人们会这样说,只要我们按时上足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其学生的发展也都是可以看得到的。在平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真正能够得以发展的仅是少数。这并非就是教学时间出现的问题,而应当是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出现的问题。一些学校乃至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态度不是很端正,因为不管哪个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都不是考试科目。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考查,那也不过就是走过场。更何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还是多得不到相应认可的,因为一个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得再优秀,文化知识课程掉队又有何用?从相关意义上说,这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作为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时期的教师,无论谁都必须在核心价值理念的践行中思考无愧于时代的教育教学。我们也不去奢望自身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高于一切,但我们必须求得自身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平起平坐。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充分发展也才是可能的。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创新性要强

人们都熟知的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既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就应当是全民创新、全面创造。我们都应当意识到,全民创新、全面创造,作为教育则应当就是排头兵,作为教师更应当肩负起引导学生创新创造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去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许多促进学生创新创造的优势,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其课程教学的创新性一定要强。从相关意义上去说,我们也不是硬去追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手段是怎样的创新,也完全可以是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去引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亟须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也需要学生操作实践的独到和创新。为了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创新,作为教师需要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内容,研究其教学内容的可创新因素,研究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创新点。如计算机操作,在学习与实践中,恰当利用新设备、新媒体资料、新型教学资源来教学,学生将会在教师稳步改变传统教学的仅靠教师口头教授书本基础上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是多比较神奇的,不管是哪个层面的学生,只要接触到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器具,只要能够进行相关意义上的发散思维,都具有创新创造的可能性,也都有创新创造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陈夕忠

上一篇:产品制作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长期预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