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针对食品安全教育,本文主要指出了小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小学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食品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食品安全教育论文 篇1:

协同治理视域下农村食品安全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 食品安全教育在整个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农村食品安全长效治理的基础性防御环节。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发生实质性改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执法力量薄弱。借鉴国际经验,从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农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实现农村食品安全长效治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此,须充分认识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建立稳定的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机构体系,丰富和创新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拓展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渠道和途径,以此推进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协同治理;食品安全监管

一、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整顿措施,城市食品安全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相对而言,在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治理格局背景下,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以及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影响,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一些在大城市里几乎无处遁形的问题食品,却在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遍地开花,令人堪忧[1]”。“根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中国80%以上的食品中毒事故都发生在农村地区,90%以上的食源性疾病都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相比城市居民更加突出[2]”。因此,农村仍是当下我国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食品安全问题与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村食品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日益严峻的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和成效。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域辽阔,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都极为分散,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点多线长,量大面广,较之于城市,监管任务的挑战和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架构下,行政监管和执法力量往往是越往基层越薄弱,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相对偏远和闭塞的农村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渠道狭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和依法维权意识都较为缺乏,为一些“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提供了空间,导致农村食品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由此,在我国短期内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难以取得实质性改变的现实国情背景下,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现阶段我国农村食品市场高度分散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农村食品安全行政监管力量薄弱的现实,均使得单纯依靠政府监管难以在短期内确保广大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鉴于此,应对农村食品安全复杂现实的挑战,实现农村食品安全长效治理的战略目标,必须具备综合的社会“协同治理”观念,即在推进政府行政监管体系和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的同时,应积极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由传统的单纯依赖政府行政监管向重视社会性力量转移,这也是当代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

具体到农村食品安全治理而言,农村地区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态度、认知与行为倾向等,都会对政府及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作为食品产业链条生产和终端消费环节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农村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和理性的参与,是对各类食品生产者经营主体最直接、最有效的制衡,也是推动政府不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竭之源,是农村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力量。为实现推进农村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目标,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伦理认知、相关科学知识素养以及依法维权能力的普遍提高,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从我国农村实际来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长期落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普遍不强,食品安全知识匮乏,法律和维权意识与能力不足,导致其在参与意愿、参与能力以及参与的效能感等方面均面临着突出困难,从而大大制约了农村社会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对此,“天津农村食品安全实证调查与监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天津农村地区开展的食品安全状况的实证调研也印证了上述分析。从调研反馈的结果来看,在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的现实背景下,天津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认知和关注程度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总体而言,天津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仍较为薄弱。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近年来天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一些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价格优先”策略仍然是多数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导向;天津农村群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对所购食品是否为正规企业的合格产品、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等,往往并不重视或不知如何有效识别,其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维权观念也都有待提高。调研样本中,表示能够积极关注、识别和发现问题食品并能积极检举、揭发和有效维权的比例不足三成。

基于上述分析,借鉴国际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以教育推动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社会公众树立现代食品安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升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和依法维权能力,是构建农村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体系的基本途径。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在推动农村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农村食品安全长效治理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加快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其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推动构建新型农村食品安全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绝大多数,农民既是最大的食品消费群体,又是初级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处于食品产业链的源头,其食品安全意识和伦理认知对保障农村乃至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首先,要通过宣传和普及现代食品安全理念和知识,推动农村居民在思维和观念上更加关注和重视食品安全,引导农村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和食品安全伦理观,提高其食品安全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有效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其次,要提高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其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和消费观,推动构建新型的农村食品安全文化,这是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基础性功能目标。

2.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村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农民是最大的食品消费群体,通过食品安全教育,向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农村居民普及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专业辨识能力以及依法维权能力;同时农民作为食品产业链源头的农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通过食品安全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在种养殖生产环节过程中,尽量选择安全、环保、节能的产品,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从源头上控制和防范污染发生,传递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现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

3.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意识,有效弥补政府行政监管力量之不足。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农村地区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均与城市地区有较大差距。笔者对天津农村地区的调研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显示现有的行政监管力量难以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与监管力量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鉴于此,通过积极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来推动广大农村群众树立现代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道德意识和伦理认知,提升他们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和维权监督能力,引导其树立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的现代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农民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维权和监管,“这既有利于提高公众自身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又有利于促进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参与,而这种积极的参与又会成为政府与社会改进食品安全风险的直接动力。”[3]由此,通过充分挖掘广大农村群众在食品安全方面自我保护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其对食品安全的制衡作用,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

二、农村食品安全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代食品安全治理以预防为主,基本原则为源头治理,食品安全教育作为食品安全防御环节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对于实现食品安全的长效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地位。但就我国实践来看,受传统治理思维、治理模式和和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且在发展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结合课题组对天津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展开的实证调研,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村食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受传统治理模式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对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习惯于突击检查、专项整治和事后惩治,对于作为先导性防御环节的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农村食品安全教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且很多地方尚未将其纳入食品安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致使一些农村地区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并未真正把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没有将其列为重要职责内容。由此,相关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形式化、仪式化问题比较突出,“虚化”和“弱化”现象较为普遍。抽样调查显示,样本中高达31.6%的受访群众表示没有关注和并不知晓当地政府部门是否开展过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另有22.3%的受访群众则明确表示没有听说过此类活动。

(二)缺少专门性立法,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缺乏相关法律体系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相关司法解释及各类规范性文件多达近千部,我国食品安全法治进程取得长足进步。但遗憾的是,针对食品安全教育的专门立法仍属空白,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予以明确规范。由于缺少从我国城乡差别的实际情况出发、专门针对食品安全教育的立法,导致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第一线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教育开展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指导,给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尽管《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分法律法规对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食品安全教育职责予以明确,且相关内容多为原则性规定,较为含混笼统,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下位法或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政策体系支撑,使得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开展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管理机构不明确,权责归属也不够明晰,影响和制约了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有效开展。

(三)主体不明确,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缺乏主导性管理机构

在我国食品安全多部门监管体制框架下,虽然从相关法律原则而言,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均负有一定的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之责任,但由于缺乏法律明确具体的规定,负责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主导机构并不明确。多部门分别独立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往往各自为政,标准不一,缺少有效的协调和配合,没有形成有效推进食品安全教育的合力。调研同时显示,分散的、非制度和非常态化的农村食品教育难活动效果并不明显,访谈样本中高达68.9%的农村群众对本地曾开展的各类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不关注或认为对自己影响不大,政府开展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也并未成为农村群众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渠道。部分对食品安全知识真正有需求的群众,并不真正知晓从何途径、以何种方式能方便、快捷、有效地从政府部门获取相关的教育资料,而往往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自行从电视、网络等途径寻找食品安全教育资料信息。访谈样本中亦有相当比例的农村群众(占比27.3%)明确表示,其食品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传统习俗、惯例或亲朋好友的经验介绍。

(四)内涵被窄化,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内涵丰富,就教育对象而言,应涵盖农村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各类人群;就内容来看,则不仅应包括对作为消费者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养成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也应包括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村种养殖户的食品安全伦理教育以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及动植物生长激素等各类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普及;还应包括对农村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法律和质量安全管理教育以及各类食品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养成教育等。但从当前我国各地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尚不健全,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往往被简化为各种非制度化、非常态化、“仪式性”的各类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多将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主体理解成狭义的消费者,而忽视了食品产业链条上其他环节和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上也主要围绕消费者教育展开,形式上则较为单一,以不定期的、面对面的各类宣传活动为主,受众面较小,目标群体不够突出,效果不明显且实践中易于流于形式。

(五)理念认知存在偏差,农村食品安全教育“运动式治理”思维痕迹较重

受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带有典型的“运动式”治理思维的痕迹。一种情况是在某一典型食品安全案件曝光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便开展各类专项整治,集中地、突击性地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另一种情况是集中在主要节庆假日以及诸如“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食品安全宣传日”“食品安全周”等时间节点,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体系和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三、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加快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是保障农村食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为实现农村食品安全长效治理的目标,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应积极转变观念,秉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现代食品安全治理原则,通过推进现代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努力构建农村食品安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形成有效监管的合力。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

当代风险社会条件下的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保障农村食品安全,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同样也离不开农村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农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因此,从当代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理念出发,要将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提升到食品安全治理基础性地位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加以审视和定位。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明确机构,明确责任,将其列入各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对县乡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考核范围,强化和落实食品安全教育责任。

(二)推进食品安全教育立法,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法制保障

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教育专门立法,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教育法律体系,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开展提供明确法律依据,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农村实际展开针对性的立法,通过立法明确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机构、内容、目标、责任、途径、形式、手段和步骤等相关内容,依法强化相关主体食品安全教育责任,确保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有法可依,为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提供坚实的法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确立食品安全教育政府主导原则,建立稳定的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机构体系

为有效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亟需调整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多个部门各自独立、缺少协作和责任不明的“碎片化”工作模式和机制。应通过食品安全教育立法,确立食品安全教育中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中政府相关部门的基本职能和目标责任,对推进食品安全教育的主导机构及其法定权责做出明确规定,并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对地方政府食品安全治理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以此来克服和解决当前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相当程度上被“虚化”和“弱化”的尴尬地位。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设置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议在中央及地方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之下,组建专门的食品安全教育指导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和统筹推进各地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组织制定结合本地实际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方案,督促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行农村食品安全教育职责,协调相关食品行业协会、学会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协作参与食品安全教育,研究制定农村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组织开发相关教育资源,落实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教育责任制和追究制。在此基础上,依法理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关系,进一步明确机构,明确职责,建立稳定的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机构体系,形成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和高效率的农村食品安全教育职能体系。

(四)完善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丰富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食品安全教育不是在纯粹的教育学的语境下使用‘教育’一词的”,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因此食品安全教育中,食品安全教育的参与者除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主要当事人外,还应包括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新闻媒体[4]。”基于此,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也应构建涵盖从农村消费者教育到生产者、经营者和相关从业人员以及监管人员在内的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在内容上,要突破过去将食品安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消费者教育,加快构建食品安全全民教育体系。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这一体系应涵盖以下几个层面:(1)以向农村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社会教育体系;(2)以农村食品产业链相关生产者、经营者和从业者为主要对象、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商业伦理和道德诚信以及食品安全技能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3)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为主要对象,以强化其服务意识、勤政廉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见表1)。

同时,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教育要注重教育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以及食品安全橱窗、海报、漫画和公益讲座等传统途径和形式外,还应积极探索构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社会化合作网络体系,引导相关食品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性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可结合“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关高校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公益活动,在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针对各地农村饮食与消费习惯、生产生活特点及当地农村居民的关注点,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针对不同的人群,针对性地设计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将普法教育与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相结合,提高农村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食品安全教育推动构建农村社会公众共同关注和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群防群治的新格局。

(五)拓展教育渠道和途径,将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食品安全教育是风险社会背景下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的防御环节。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从而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前移和协同治理,这是当代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经验之一。 “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食品卫生和安全课程早已列入国民普教体系[5]”。“世界卫生组织也曾要求所有成员国把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消费者卫生和营养教育体系。尤其在教学课程中,开展针对食品操作人员、消费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教育规划[6]”。相比之下,我国在推进食品安全国民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教育并未普遍纳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只在劳动课、社会课等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中有少量消费知识的内容”[7]。实践中相关教育内容也比较零散,且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学生应当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何种程度、用什么教材资源等没有一致的标准,没有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没有针对性的教材,所有这些都反映出食品安全教育很不系统[8]。”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农村实际状况出发,在强化食品安全社会教育的同时,应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教育进入国民普教体系,需要明确学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将食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环节,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开发相关课程资源,确立独立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育目标,编写相关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推动农村食品安全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防止当前应试教育压力下相关课程被“边缘化”,以此来逐步推动形成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完善的食品安全国民教育体系,为实现农村食品安全的长效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学玲.农村市场成问题食品卸货场,假冒伪劣品扎堆横行[EB/OL].(20140425)[20140207].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4/0207/c100124287525.html.

[2]刘鹏.改革食品安全城乡分治 保障国民待遇[J].行政管理改革,2012(9):5155.

[3]李新.风险社会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以D市蔬菜种植过程为例[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35.

[4]王仕平,杜波,张睿梅.对我国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3): 1720.

[5]靳选东.构筑全球食品安全防火墙[N].中国国门时报,20071204(3).

[6]李书国,李雪梅,陈辉,等,食品安全之内涵及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食品与药品,2005(7): 2226.

[7]彭海兰,刘伟.食品安全教育的中外比较[J].世界农业,2011(11): 5659.

[8]沈丽,李世敏.构建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思考及建议——以深圳市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6466.

Key words:rural food safety education;cooperative governance;food safety supervision

作者:刘文萃

食品安全教育论文 篇2:

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 要针对食品安全教育,本文主要指出了小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小学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食品安全意识方面主要存在知识较浅、缺乏正确购买行为、维权意识薄弱这些问题;小学食品安全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从学校、社会、家长这三方面来分析,包括学校的针对性不强、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的自身能力有限、教育频率不高等,社会主要从未建立完全的食品安全教育机构、目前政策还处于纸上谈兵状态来分析。最后从这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供今后的食品安全教育的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层出不穷,为了防止这些事件再次发生,国家也出台了新的《食品安全法》。应运着这样的局势,许多学者开始对食品安全这一话题进行研究。这一话题的研究也就必然会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因此教育被指证为嫌疑人之一。所以本文就小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做出了阐释。

1 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安全知识较浅

我们在调查500名小学生当中,有的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的概念较模糊,极少部分人认为食品安全并不重要。甚至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相关概念,比如只有54.46%的家长知道“QS”的概念,有10.89%认为食品与健康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高。也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多么容易受到是问题食品的侵害。

1.2 缺乏正确的购买行为

在调查中显示,当问及一般去哪里购买食品时,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超市,有6.7%的同学选择去小卖部,还有0.84%的同学选择去路边摊购买小吃。也就是说100人当中就有6.7人会选择去小卖部购买食品,还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会去路边摊购买食物。而那些选择去路边摊和小卖部的小学生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购买地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在问及选购过程中,你会首先注意哪方面的信息和选择哪类食品时,他们的回答都很专业,66.67%的同学都会选择绿色食品,然而事实是他们眼中的“绿色”就是颜色。只有极其少部分的同学会知道绿色食品的含义。他们在选购时,有82.18%的小学生选择了首先注意“三期”,但事实上,小学生基本都是挑自己喜欢的零食,根本不会看“三期”,甚至有的同学都不会看这些信息。

1.3 维权意识较弱

问卷中提及如果遇到问题食品怎么办时,有40.67%的小学生选择自认倒霉,直接丢掉,也有一部分学生(21.80%)会去找店主换另外一份,但1.05%的同学会选择继续食用,还有39.29%的同学会到有关部门去反映这件事。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小学生对于问题食品时是无奈的、束手无策的,只能自认倒霉。

2 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

2.1.1 针对性不强

我国食品安全教育还是保持原来的道路,主要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以及相关的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形式比较单一,多为老师讲解,而且宣传资料多为文字资料,或者只是口头讲诉。一般图文并茂的、浅显易懂的材料比较少,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老师讲解的知识也是不分年龄段的,所以时常有小朋友不理解的现象。

2.1.2 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问题食品事件多次发生,不管是“三鹿奶粉”还是“地沟油”,这一件一件的食品安全隐患都直戳我们的脊梁,让我们对食品心生畏惧。所以我们的社会不得不提高防范意识,当然我们的学校也紧密联系社会时政,开展了食品安全的教育。就目前来看,重庆地区大多数学校并未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并未开设相关课程。大多数的学校都把这些内容掺杂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或者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因此 大多老师都是经验之谈,并非专业的老师,对食品安全知识并不是那么擅长。所以也就导致他们讲得较少甚至不讲的情况。

2.2 家长

2.2.1 家长自身的能力有限

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小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文化模式对个体的影响便成为个体以后接受教育的基础。有调查显示,在对孩子食品消费的行为方面,发现家长文化程度不同,和孩子讨论零食利弊话题的频率不同,教育孩子如何选择安全零食的频率也不同,文化程度越高,频率越高,但是总体频率不高。我们调查的304份问卷中,只有49名家长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初中及以下的占了28%左右。所以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可能在孩子的食品安全教育方面比较欠缺。

2.2.2 教育频率

家长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孩子谈论食品的利弊,教孩子如何选择安全食品,教他们面对问题视频后如何维权等等。但有的家长总是以工作忙为理由,缺乏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有的家长比较有心,专门讲解,而且还找来一些相关图像资料。但据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频率不高。

2.3 社会

2.3.1 缺乏专门的食品安全教育机构

李书国认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常识普及教育是塔基,创新型研究人才教育是塔尖,形成系统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但在我国消费者缺乏了解相应的渠道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前也有大量的部门都开展了相关活动,花费了财力、物力、精力,但效果甚微,这种分散作战的教育效果

2.3.2 食品安全教育纸上谈兵

近几年,问题食品一次又一次的拉响警报,大多数的人员开始为食品安全开始担忧,人们也开始将食品安全这一话题提到饭桌上,使其成为热门话题,加之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臺,也表示了政府一方的决心。这也就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然而在人们的口中,往往谈论的是“三聚氰胺毒奶粉”、“僵尸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这些已经发生的问题食品事件,也在谈论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还有抨击食品安全有关部门的无能与腐败。但是很少有人谈论如何防止问题食品的再度发生,更少的人会想到食品安全教育这一重大问题。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使人们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从而提升消费者对食品问题的辨析能力,也能够监督完善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促使食品安全稳定健康的发展。

总体来说,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相对较少。国民并未将纲要落实到行动上,还处于纸上谈兵或者流于形式化。

3 应对措施

3.1 学校

3.1.1 开设专门的食品安全选修课

在2001年,食品安全专业在我国首次开设,但对象是高校的学生。而作为小学生,缺乏這样一门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发地方课程。比如涪陵盛产榨菜,当地学校就可以以榨菜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了解榨菜种植过程,与当地榨菜生产商联系,参与制造榨菜过程,以及后续的包装等过程,学生参与整个种植、生产、包装等过程,了解相关程序相关食品安全知识。

3.1.2 经常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活动,第一开展“食品安全月”,这段时间期间利用宣传栏、电视、广播、黑板报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比如如何购买零食,如何鉴别实物的好坏,以及宣传相关条例,比如《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等;第二开展“最爱厨房”,每周有一次课时间专供学生自己做饭,学生自己从家里带食物,由老师负责教如何做,如何鉴定食物的生熟等等;第三“食品安全我知道”的竞答游戏,在游戏中普及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及态度和正确行为;第四举办“专家支招”讲座,学校请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教育方面的专家,讲解简单的基础的食品相关知识。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小学生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对基础的食品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正确购买食品和鉴定食品的好坏并知道如何维权。

3.1.3 家校合作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两个生活世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独特影响,还需要实现这两个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协调。同样的在食品安全方面,家长和学校也需要紧密合作。比如学校可以开展有关食品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也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另外在学校老师教授的食品安全知识也可以传到家长群里,与家长全面互动,努力提高家长的食品安全意识,这样家长也能正确的教育食品安全知识。

3.2 家长

3.2.1 拓展知识面

家长的知识面和知识水平对孩子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不注意知识的影响,而当代孩子知识面广,求知欲强,促使大人必须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引导孩子。

家长只有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有效的回答孩子提出的有关问题。家长提高知识面的方法主要是自学,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权威文章,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常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新闻,增加食品安全知识。

3.2.2 开展亲子活动

家长在家里可以和孩子多交流食品安全知识,比如经常提醒孩子怎样购买食品,经常带孩子去正规场所购买食品,教孩子如何鉴别食物好坏,一起看食品食品,也开展一些列的亲子游戏,比如卡片游戏,竞答游戏。

3.3 社会

3.3.1 社区集中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社区是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社区不仅仅只是关注居民的生活,还应该承担起宣传的职责,为居民集中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学习的主要方式包括播放有关食品的视频,由社区的宣传人员学习深层次的食品安全知识,为大家讲解。

3.3.2 落实政策

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被誉为“史上最严法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国家首次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这一战略将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再次提升。国家从法律和战略角度为我们引航,重庆市也在2016年1月20日召开了“食品安全,法制与科技同行”的论坛。既然国家在努力,市区县在努力,我们也应该努力,努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实施战略,落实政策。商家在生产上严格依照国家标准选取安全的原材料,安全投放辅助剂,改善生产环境。销售商不违规作假,从正规商家进货。消费者正确选取安全食品,对于不法商家要举报,有关部们要依照法律法规严格整治不合格厂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到储藏、运输,直至销售,只要这些环节上的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不谋取私利,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投放,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消费者也能积极举报,正确维权,那么食品质量也能得到提高,我们就不那么容易暴露于问题食品中。

参考文献

[1]付苗苗,牛桂芬.中小学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4,3(13).

[2]谭小春.父母文化程度及地位对儿童参与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3]周敏,漆光紫.百色市右江区城区小学生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06).

[4]李书国,李雪梅.食品安全之内涵及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J].食品与药品,2005,17(12A).

[5]郭雨,叶良军.我国食品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1(29).

[6]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12(29).

[7]王德忠.浅谈家长对孩子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培养[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

[8]郑火国,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作者简介

吴琴(1994-),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

作者单位Q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重庆市 400700

作者:吴琴 胡艳 魏春群 董玉梅

食品安全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使食品安全知识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食品安全;化学教学;渗透

一、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我國的食品安全现状却不能让人满意,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报道连续不断:火腿在泡制过程中使用敌敌畏,劣质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婴儿死亡,水产品中存在甲醛,银耳用二氧化硫漂白,亚硝酸钠、苏丹红食品安全问题,瘦肉精中毒、毒大米、蔬菜中农药残留导致的中毒等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今年白酒中的塑化剂

超标等问题又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民以食为天”变成了“民以食为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深切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在我国的中小学生课程中没有开设专门的消费者教育课,只在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中有少量消费知识的内容,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少,同时食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可见,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目前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合成材料》这一节里,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喜欢喝珍珠奶茶,那么在喝珍珠奶茶时,同学们将吃下什么物质,知道吗?然后向学生解释,其实,珍珠奶茶中,既没有奶,也没有茶,更没有珍珠。浓郁的奶香来自于奶精,奶精使奶茶变得香浓源自于奶精中一种名为“植脂末”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中含有砷、铅、铜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增加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幼儿更会变得智力低下。弹性十足的“珍珠”是在木薯淀粉中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这些高分子材料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塑料,所以,大家吃“珍珠”就等于在吃塑料。讲到这里,学生已经很想了解塑料到底是什么物质了,然后再引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讲课的效果定会事半功倍。将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中,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来引导学生理性消费,既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态度,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2.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学科优势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化学课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能使学生拥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素养,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将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而高中化学课程中相关的素材也使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成为可能。我国中学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化学与健康”是“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三个主题之一。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食品安全的素材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

1.以典型的课例为载体,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好教材,选择恰当的课例就是要将食品安全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所选择的课例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实际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学习情境,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例如,在讲述“食品添加剂”时,让学生了解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功能,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会用到形形色色的添加剂,本来这是国家许可的,但是部分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在生产中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介绍生活中曝光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生产者:(1)用硫磺熏制生姜、银耳、胡萝卜等降低成本,追求利润。(2)用烧碱、双氧水、甲醛、吊白粉泡制海参、鲍鱼等水产品。(3)黑心豆腐窝点内苍蝇乱飞,到处是污水,有的豆腐中加入了国家禁用的四环素作防腐剂。(4)大量使用增白剂制作馒头,外观虽好看,长期食用极易使人体致畸、致癌。(5)病死的猪肉肉色发紫;凉皮、凉粉等食物大肠杆菌严重超标等。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触目惊心,学生明显地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将食品化学知识与教材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借用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社会热点渗透食品安全知识

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浸泡鲜鱼等事件。适当巧妙地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从事件存在的问题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的作用。例如,我国部分省市发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致死多人,在讲述“常用消毒剂”的知识时,可介绍SARS事件中使用的高效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在“甲醛”的教学中以此为教学背景,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为什么会有毒?”“我们将会怎么办?”让学生带着诸多疑问,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上查询、讲座等形式,开展豐富多彩的学生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是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外实验也是常用的有效手段,如进行“食盐中碘含量”的检测,“劣质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陈化粮(含黄曲霉毒素)的鉴别等,使学生了解食品与健康的关系,掌握鉴别常见食品的正确方法。在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开展“食话实说”专题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运用化学视角分析生活中出现的毒大米、毒火腿、毒香肠、毒药品、毒酒、毒肉、毒奶粉、毒包装等蕴含的化学知识,在讨论中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做出评价和感想,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有毒食品对身体的危害,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为自己的食物系好“安全带”。有毒食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与少数食品企业利欲熏心不无关系,面对金钱和诚信,他们只重私利,信用缺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关爱生命的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开展校本教研,形成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校本课程

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教研活动,依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食品安全为主要内容,从研究物质的性质出发,使学生了解各类物质可能引发食品安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减少危害造成损失的方法措施等,与日常中学化学教学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教育课程。如在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中,编制“常见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常见水源污染及其预防”等专题教育,“路边摊小吃对中学生的影响”介绍路边摊小吃的制作流程、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卫生状况等,让学生关注饮食卫生与饮食习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重点在渗透,关键在方法,教师要不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将生活中“活”的资料与课本中食品化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和渗透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对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丰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12):74-75.

[2]秋平.如何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宁夏教育,2007(11):17-18.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阆中中学)

作者: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