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侧电电力技术论文

2022-04-19

摘要:现阶段,配电侧电能质量还存在着瞬时供电短时中断,或者电压骤降或暂升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用户用电的稳定性。为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提高用电的可靠性以及电能质量,研究有效的电力控制技术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配电侧电能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分析了定制电力技术在改善电能质量中的应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配电侧电电力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配电侧电电力技术论文 篇1:

浅谈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

摘 要:当前电力行业面临着供过于求、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机遇。在“十三五”期间,电力行业亟须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体系。解读有关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阐述供给侧改革的现状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提出诸如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规则、有效监管电网的公平开放以及逐步打破省间壁垒等有关电力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生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解决了之前电力供应短缺的问题。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发电技术的进步,电力行业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包括从电力产业输、发、配、售垂直一体化垄断和政企合一的管控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以及输配分离、主辅分离、竞价上网等。

早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的文件(以下简称“第9号文件”),明确了新一轮电力改革“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总体思路,标志着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开始。“第9号文”提出的电力供给侧改革旨在以市场化为导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重点在电力生产领域提升电力供给质量和效率。庞雨蒙研究指出,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宗旨在于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放开配售电业务,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推进交易机构的独立规范运行以及研究深化区域电网建设和输配体制[1]。

一、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

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了拆分,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使得发电与输配售电得以分离,但电力行业就此变为“上游竞争、下游垄断”的结构。虽然电力体制进行了一轮改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电网企业仍然控制部分发电资产,改革并未确立输配电价标准及核定方法,输配售电的垄断弱化了发电侧的竞争并挤占了终端用电户的利益[1]。此后,在2014年国家改委率先在深圳设立输配电价试点改革,并于2015年启动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此次电力体制改革主要在输配电价、新增配售电业务和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加强电力行业的竞争。

在“第9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推动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落实的文件,如《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5]1347号),确定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原则、构成以及核定方法;《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输配电价体系和电价形成机制,完善了电网企业约束激励机制;《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指导建立电力交易平台,打破市场壁垒,无歧视开放电网;《售电公司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在售电公司的准入条件、程序、权利与义务、退出方式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予以规范;《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发改经体[2016]2120号)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增量配电网,同时规定了配电网项目管理、运营、权利与义务。此外,中央还出台了有关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区域电网输电价格和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格的定价办法等文件,从而全面深化电力供给侧改革。此外,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从上述政策出发,不难发现电力供给侧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价机制的改革,使价格及其制定机制更加合理,进而构建合理的输配电价体系;二是电力配置的改革,从以计划为主的电力配置逐渐过渡到以市场化为主的电力配置;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配售电环节中;四是建立相对独立的、规范的电力交易平台[2]。

二、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与成果

(一)改革现状

自电改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不断增加。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全国市场化电力交易量达0.752万亿千瓦时,占电网销售比重28.7%,与2017年上半年相比,市场化交易电量增长30.6%;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达0.5937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的78.9%,与2017年上半年相比增长26.1%;省间(含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0.1485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的19.7%,同比增长41.2%;南方电网、蒙西电网区域发电权交易电量达0.099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的1.4%[3]。

然而,虽然电力交易市场化工作有序进行,市场化交易电量不断增加,但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还存在不少问题。

1.现行的有关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在界定增量配电业务和投资许可范围、电费结算权和开票权时仍在电网,还是转换到售电公司以及交易机构,是由電网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2]。目前,大多数省份的增量配电业务的界定方案大多是按照产权归属来划分存量和增量。若在全国范围内都采取此方案来界定增量配电业务,则拥有专线、专变的大用户就将成为“增量”,这就会使得配电市场放开的规模成倍扩大[2]。但是在大多数省、自治区,电费结算权由电网把控,势必对新投资的电力销售企业在业务开展以及资金结算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不过,近期发布的政策对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即政策明确了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可向其供电的用户收费、开具电费发票[2];但是独立的售电公司尚未获得此项权利。随着电力供给侧改革进程的推动,电费结算工作也应当逐步过渡到以“谁销售谁开票、向谁销售对谁开票、对谁开票与谁结算”为原则进行开展。

2.省间壁垒导致难以形成跨省、跨区域的市场配置。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进电力供给侧改革,但各省的政策不尽相同,并且部分地方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因此,当省内利益与全网利益有冲突时,省级市场更加倾向于采取行政手段来维护省内利益[2],这势必影响跨区域大范围的电力市场配置。

(二)改革成果

自2015年“第9号文件”实施以来,中国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能替代传统能源的比例增加[4]。电力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在逐步替代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例如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加之充电桩在政策的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人们购买和使用电动汽车更加便利;部分地区利用电能替代传统燃煤锅炉进行供热,大大减少了燃煤造成的污染。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力这种不可储存的商品能够逐步取代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进而减少污染排放。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着企业创新,有助于实现电力消费形式和终端消费产品的多样化[4]。

2.电力行业投资增加[4]。2017年,我国的电网投资呈增长态势,而电力技术项目的投资就占据了一部分。我国的电网正在转型发展,不仅着重硬件设施,还更加关注创新能力,促使电力行业发展更加适应当今的智能化网络时代,通过智能配置,提高利用效率[4]。

3.电力行业市场化发展[4]。我国的电力行业市场正从电网的单一售电逐步过渡到电厂、售电企业、用电用户参与的电力市场化交易,这就使得工业企业拥有了市场选择权。电力市场应当兼具交易公平性、信息公开性、市场公正性、资源配置性和电网安全性等基本要素[5]。随着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必将更加完善、更加规范,也将使更多的用户受益。

三、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建议

在此次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之前,电网企业一直通过“吃差价”的模式获取利润,发电企业上网价格经由地方政府提高后,势必挤占电网利润,但电网还存在对小工商用户的电价进行乱加价以补偿被挤占的利润。然而在“吃差价”的运营方式下,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对不同类型的发电企业还实施了接入歧视[1],这就导致发电企业竞争力下降的同时用电户的利益受损。此次改革的关键在于电力交易市场化,这就要求保证电网的公平开放,一方面公平开放输电网络以提高发电企业的相互竞争,另一方面保证配电网络的有效运行促进售电侧竞争。基于此,对于深化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电力市场化交易规则需进一步完善。现行政策已完善了输电价格的定价机制和联网规则,但还需进一步完善之后要建立的电力现货市场和中长期交易、短期和长期的介入条件,进一步完善电网扩建和改造规则,完善输电合同的管理[1]。通过交易规则的完善,使得参与市场交易的每个主体的责、权、利更加清晰、公允。

第二,电网的公平开放需受到有效监管。虽然在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形势下,电网企业盈利模式发生了转变,但其垄断特性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故应需要通过持续有效的监管,以确保电网对发电企业和售电企业公平开放,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1]。

第三,逐步打破省间壁垒。由于电力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不能够进行储存,而全国各地的装机规模、发电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应当加强建设输电网络,尤其是建设跨省跨区长距离的输电网络,并出台相关政策,使电力资源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配置,是电力产品能够打破省间壁垒,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市场化交易。

四、结语

虽然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实施时间尚短,但中央及地方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以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阶段的改革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庞雨蒙.中國电力行业竞争性改革的效果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2018.

[2]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课题组.电力行业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中国能源报,2017-01-02.

[3]  2018年上半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信息简要分析[EB/OL].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网站,2018-08-27.

[4]  丁宇,张茹茜,徐晶晶,等.“十三五”规划中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和展望[J].中国市场,2018,(5):87-92.

[5]  段耀辉.浅谈山西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要素[J].能源与节能,2018,(12):152-153.

作者:张国良

配电侧电电力技术论文 篇2:

采用定制电力技术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

摘 要:现阶段,配电侧电能质量还存在着瞬时供电短时中断,或者电压骤降或暂升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用户用电的稳定性。为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提高用电的可靠性以及电能质量,研究有效的电力控制技术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配电侧电能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分析了定制电力技术在改善电能质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定制电力技术 配电侧 电能质量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精密、复杂的用电设备得到迅速的普及,特别是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应用,使非线性负荷得以使用,各种电能质量新问题层出不穷,对用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配电侧的电能质量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为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积极探索新的电压控制技术已成为当前配电工作的重点。

1 我国配电侧电能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分析

1.1 配电侧瞬时供电中断的问题分析

所谓供电中断,是指在一段持续的时间范围内,供电系统的电压在0.1倍的标称值之下。瞬时供电中断是指在0.5周期~3 s的时间范围之内的供电中断。短时中断持续时间约为3 s~1 min,而长时间的供电中断持续时间高于1 min。配电侧的瞬时供电中断的问题通常会使大中型工业企业(如半导体制造业、石化工业等)的工艺流程突然中断,或造成其设备的停止运行,从而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给这些工业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受到工作方式以及物理结构的影响,传统的机械设备自投开关的备用电源与主电源之间存在秒级的切换时间,也会导致持久断电。总体而言,电力系统产生短路故障之后,断路器重合闸或者断开是导致瞬时供电中断最为主要的原因。

1.2 电压的骤降或骤升问题分析

在现代的电力系统中,由于电流、电压或者频率的偏压,造成用户设备运行失常或者设备损坏,是电力系统配电侧电能质量的主要问题。其中,电压的骤降问题是配电侧电能质量的最主要的问题。

(1)电压骤降问题。电压骤降是指在持续时间范围在0.5周期~60 s之内,电压的有效值突然下降。荷载突增、大型电机启动、冲击性负荷的投切(如轧钢机、变压器等的投切)以及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如接地短路故障等)是产生电压骤降的主要原因。电压骤降会严重影响敏感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用电设备的误动作或者是设备损坏。例如,导致变频调速设备的突然跳闸,或使计算机系统出现紊乱的现象。电压骤降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最为严重的电能质量事件。在用户对电能质量的投诉中,约为80%以上都是由电压骤降引起的。

(2)电压骤升问题。电压骤升是指在持续时间范围在0.5周期~60 s之内,电压的有效值突然上升。负载突降、大型荷载突然切断以及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如单相接地故障等)是引起电压骤升的主要原因。相较于电压骤降而言,虽电压骤升不常见,但其产生的危害更大。若电压骤升的持续时间超过一分钟,就成为过压,往往会造成用电设备被击穿,或引起起火等事故。

2 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一部分用电敏感的用户为了保障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获得不间断的优质供电,通常自己采相应措施,例如安装不间断电源等。但显然这并不是改善电能质量的根本方法,要提高供电质量,关键在于结合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供电部门采取有效的电力技术,提供稳定且可靠的电能供应。在这一背景下,定制电力技术应运而生。

2.1 定制电力技术的概念及其装置

(1)定制电力技术的概念。所谓定制电力技术是指在中压配电系统中,采用静态控制器(或称为电力电子装置),并运用现代控制技术与电子技术,提供能满足用户用电特定要求的电力给电能质量相对敏感的用户的电力供应技术。定制电力技术对于改善配电侧电能质量,保障向用户提供优质供电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改善电能质量方面,定制电力技术采用的装置。①动态电压恢复器。用于对敏感负荷供电质量的改善,主要功能是补偿用电设备电源的电压闪变以及电压波动。②固态断路器。主要功能是当电力设备产生故障时,固态断路器可对故障进行快速动作切除,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的电子器件配合使用,消除电力设备的故障电流,从而使电能供应的质量提高。③静止调相机与静止同步补偿器。静止调相机的功能主要是对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有效地调节;而静止同步补偿器是一种电力控制器以及同步电压源,可以提供比较灵活的电压控制,从而达到改善电能质量的目的。④有源滤波器。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由非线性负荷引起的电流谐波,从而达到消除电流谐波对电网的污染的目的。⑤不间断的稳压电源。主要用于车站或者银行等的重要负荷。

2.2 改善配电侧电能质量中,定制电力技术的应用

定制电力技术综合考虑了供电质量以及电能的可靠性,以用户能够感受到的电力的影响作为依据,结合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到低压配电系统中,从而构成比较系统的电能质量的控制与补偿设备,有效解决了各相电压不对称、电压的波动与闪变以及瞬时供电中断等问题,从而使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大幅提高,保障了供电电能的质量。

此外,该技术的运用要求用户的电力设备,具备有专业的固态开关,确保用户的电力装置能够快速的动作,从而对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实时地做出反应,从而根据运行情况调整电能质量,达到用户的用电需求。当前,随着大功率开关器件以及大功率开关串联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各种技术的日臻成熟,为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的问题方面提供了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定制电力技术要求电力用户的电力装置能够与新型的储能技术结合运用,从而将配电网改造成为能够实时控制以及无瞬时供电中断的灵活的配电网,使电能质量得到优化与改善,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因此,我国应大力推进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中的应用,从而使电力配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岐岗.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12):50-51.

[2]张允.单相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刘媛媛,段义隆,李佳.智能电网的配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问题研究[C]//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echni

cal Committeeon ControlTheory,Chines

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on Control Theory,Chines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2010:5.

[4]张文亮,汤广福,查鲲鹏,等.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4):1-7.

[5]高晓芝.微网控制策略与电能质量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作者:朱一凡

配电侧电电力技术论文 篇3:

电价管制与电力企业行为分析

摘要:由于电力企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各国对电力企业普遍采取管制措施,以限制其市场势力。电价管制是电力管制的方式之一,本文简要介绍电价管制的基本原理,对电价管制下电力企业行为作了长期和短期分析,并分析了电力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经济学原因,探讨了需求变动对电力企业的利润影响及电力企业可能采取的行为措施。

关键词:垄断 电价管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 经济分析

电力行业属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业。电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日常生活,各行各业必不可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力市场化程度将逐渐提高,但是,电力企业具有的自然垄断特性仍然很难改变,各国仍然普遍对电力企业实施管制。电价管制是电力管制的主要形式之一,研究电价管制下电力企业的行为,有利于分析电价政策对电力企业的影响,以及需求变动时电力企业的利润状况及电力企业的行为预测,以便使监管部门能够在制定管制电价时,很好的预计其政策效果。

1 中国电价管制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实现了“厂网分开”,发电侧实施竞价上网,电网企业作为自然垄断企业接受政府监管。中国在电力体制改革中对电价改革十分重视,对上网电价、输配电电价、销售电价的改革也都做了许多研究。但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改革方案中都没明确电价管制的模式。如《电力法》中只规定“制定电价,应当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促进电力建设”。在一些文件中只是说要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其中发电、售电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规定。政府根据什么模式来制定电价仍然不明确。中国的销售电价分为管制电价和指导性电价两类。管制电价是以国家发改委每年颁布的目录电价表为基础,各地区有关部门征收的各种附加费和加价一并附到管制的电价中。指导电价包括管制电价,当用户年用电量超过一定的消费量时,再加上各种附加费和加价。

在中国现有的“厂网分离”格局下,上网电价大部分仍沿用以往的“一厂一价”甚至是“一机一价”,在发电侧也不能有效地展开竞争,这样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其购电成本基本上锁定的,其利润情况主要取决于售电量及售电电价,在售电电价管制的情形下,电网企业增大利润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大电量销售。尽管国家规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国家电网公司,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各地电网企业除了在电力短缺的情形下注重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外,其他时段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均不太积极,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会减少电网企业的售电量,进而影响电网企业的利润水平。

2 需求变动下的电力企业行为分析

由于电力需求在短期内变化较大,因此有必要分析短期内电力需求变动情况下的电力企业行为。在电力企业生产成本和管制电价一定的情况下,分析电力需求变动时,电力企业的经济利润情况及电力企业可能采取的措施,如图1所示。

图1 需求变动下的电力企业行为分析

当电力需求量小于电力企业的最佳决策产量q0时(图1中的E3点),电力企业的利润小于最佳产量时的利润水平,此时电力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促进电力消费,以实现电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特殊的,如果电力需求量小于有电力企业平均成本与管制电价决定的电量时(图1中的E4点),这时电力企业的平均成本高于管制电价,电力企业将处于经济学的亏损状态,电力企业一方面会通过各种手段鼓励电力消费,另一方面,会收缩电力的供应规模。

当电力需求量等于电力企业的最佳决策产量时(图1中的E0点),电力企业的利润水平达到最大化,一般不会采取任何措施。

当电力需求量大于电力企业的最佳决策产量时(图1中的E1点),此时电力企业的利润水平小于最佳产量时的利润水平,此时,电力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电力消费,当减少电力消费的费用小于因电力需求减少使电力企业获得的利润时,电力企业会主动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以扩大企业的利润水平。特殊的,如果电力需求量大于有电力企业平均成本与管制电价决定的电量时(图1中的E2点),这时电力企业的平均成本高于管制电价,电力企业将处于经济学的亏损状态,电力企业一方面会通过各种手段削减电力需求,实施更为有力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另一方面,会考虑扩大电力的供应规模,以降低电力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

由于电力需求的短期变化较快,甚至一天内会在电力企业的最佳产量的左右进行波动,因此,短期内电力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主要目的是将电力需求控制在电力企业的最佳产量附近,以实现电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对于负荷波动较大的地区,电力企业会优先采用移峰填谷措施,一方面可以稳定电力需求使电力企业达到一定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也会提高电网的负荷率,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减少电力系统的备用投资。

3 中国电价改革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发电侧的上网竞价机制必将逐步实施,使发电侧能够有效地展开竞争,这时,电网企业在负荷高峰时期必然要购买成本较高的发电机组的电量,因此电网企业在负荷高峰时段的购电电价必然高于负荷的低谷时期的购电电价,这样通过竞争的形式实现了发电侧以具有市场效率的电价将电能商品转移到电网企业,这时电网企业的成本曲线与前面分析的基本上是一致的。根据前面的分析,分析不同管制电价下电网企业的利润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制定适当的管制电价政策来有效地促使电网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但是,无论管制电价的形式如何变化,电力企业的最佳产量决策点仍然在边际成本曲线与管制电价曲线的交点上。

电力部门是主要的能源消耗部门,而中国目前发电量的70%以上消耗的是化石能源,对电能的有效利用,节约发电量对中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如何合理的制定售电电价管制政策以促使电力部门与电力用户主动采取节电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3.1 完善发电侧竞价上网机制。竞价上网机制是发电侧实现有效竞争的基本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发电侧的竞争,增强了发电侧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使电网企业更注重购电成本对利润的影响,改变了电网企业一味扩大电量销售的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从而政府能够通过售电电价政策促使电网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

3.2 建立以电力公司为主的能效管理机制。目前,中国虽然规定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主体为电网企业,但并未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因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降低电力用户的用电水平,这样必然导致电网企业的收益下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参照国外将电力公司的收益与售电量脱钩的做法,通过制定管制电价确定电力企业的收益水平,电力企业的节能投入被视为可以获得收益的投入,这样便能使电网企业具有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

3.3 建立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可以基于电价影响电力需求的时间和水平,充分利用电价在调节需求方面的作用,引导电力用户合理用电,这样使随机性的电力负荷变化成为可管理的变化,可以最大限度的接入随机性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

3.4 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智能电网建设在售电侧,为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信息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物资基础,为更加有效的实施分时电价提供了物资保障。

参考文献:

[1]J.N.Sheen.Economics profitability ananlysis of demand side management[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Vol 46,2005,pp.2919-2935.

[2]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杨素萍,赵永亮,付淑洁等.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06,18(5)

作者简介:李昌奇(1974-),男,吉林农安人,硕士,会计师;周景宏(1976-),男,辽宁辽阳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规划与经济分析。

作者:李昌奇 周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