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雪灾影响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电力设施、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风雪,取得了抗冰救灾的伟大胜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生产雪灾影响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生产雪灾影响管理论文 篇1:

南方雪灾对海南省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摘 要:新年伊始,我国南方19个省市发生了50年未遇的雨雪灾害。此次灾害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受害群众之多,经济损失之巨,均为建国以来所罕见。海南虽然不是灾区,但也在多个领域受到雪灾影响。为了在南方雪灾背景下趋利避害,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海南必须未雨碉缪,及早做好充分准备。本文从几个侧面简要分析了这次雪灾对海南省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南方雪灾;海南经济;挑战机遇

进入2008年来,我国南方多个省市发生了50年未遇的持续雪灾。据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月12日,全国因雪灾造成直接经失人民币1111亿元,已经有19省市受灾,受灾人数超过1亿人,死亡107人,预计这次雪灾对2008年全国经济增长影响可能超过1个百分点①。这次雪灾是继2003年春季“非典”以来,我国遭遇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灾害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旅游服务业等。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召开会议,紧急部署抗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与5年前的“非典”一样,海南虽然不是灾区,但也受到波及和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碉缪,及早做好充分准备。

一、大规模雪灾对海南省经济带来的挑战

(一)阻碍了海南省农产品出岛的航空“绿色通道”

海南是全国的海洋大省,珍贵的水产品特别是鱼虾产品出岛运销是海南省创造渔业产值的主要途径。这段时间因为雪灾使得海南省大量鲜活水产品滞留机场,无法出岛供应国内超市和宾馆酒店。不少名贵的水产品因为滞留时间过久而变质,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对海南省冬季瓜菜产销带来了较大影响

到目前为止,全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196万亩,预计总产值为350万吨。当前冬种瓜菜已陆续上市,1月20日至2月7日,预计上市供应的瓜菜数量约35万吨。春节前本省的消费瓜菜8-10万吨左右,需出岛外运的约25-27万吨。雪灾导致运输时间延长,原先从海南到北京只需4天时间,现延长至10-12天,海南到武汉只需2天,现需7-9天。受雨雪天气、运输周期加长以及油料供应偏紧的影响,瓜果菜汽车运输成本大幅度增加,有的增加幅度高达50%,如大雪之前,从海南运20吨瓜菜到武汉,运费是1.2万元,现涨至1.8万元。

(三)阻隔了相当大的来琼客源

2008年是国家黄金周调整的头一年,由于取消了五一黄金周,春节长假成为海南省吸引国内游客的主要时机。春节期间,国内许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机场纷纷关闭,铁路运输也深受其害。海南省的主要客源地广东,就滞留了50多万旅客。一些城市的铁路部已经提出了就地过春节的倡议。原来预计春节期间的旅游收入能够在全年占有较大的比重,然而受到突如其来的雪灾袭击,国内旅游业迅速降温,有1.5万个旅游团因雪灾而撤团,旅游业年初的经济损失达人民币30亿元。

(四)对海南省农业生产和农村金融产生了不良影响

持续低温,严重损害海南省农业生产。据初步统计,全省瓜菜受影响面积90.6万亩,水稻受影响面积82万亩,水果受影响面积约50万亩。目前,全省早稻播种面积120万亩,但持续低温、阴雨,82万亩水稻生长受到影响,其中,烂秧绝收面积4.5万亩。农业生产受影响将直接导致农户不能按时归还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加深原本资金实力不强的农村信用社的“惜贷”心理,从而对农业和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雪灾给海南省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对海南省的旅游业是长期利好

经历南方雪灾之后,国内游客将会在“无疫区”的基础上加深对海南“无霜雪”的认识,从而对海南的向往会骤然增加。雪灾一旦过去,或者有所减弱,来琼游客将会有较大的突破。事实正是如此,许多旅客在春节黄金周过后开车参加海南自驾游,一些老年游客、国外游客和国有企业带薪休假人员对海南旅游兴趣盎然,以致海南在2008年春节黄金周之后掀起了新的一波“旅游热”。

(二)对海南省房地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经历特大雪灾之后,人们对海南这个“绿色之岛“将会有切身感受,在毗邻各省市灾民饱尝雪灾之苦的同时,以前“没有冬天”的海南岛虽然也体验到了冬天的感觉,但是,相对于受灾省份民众在冰天雪地中煎熬的滋味,海南岛上居民的感觉却是舒服得多。一旦有所回暖,这里就能够享受明媚的阳光和满园春色。经过对比之后,选择来海南安家置业的中产人士会明显增加,前段时间海南房产供大于求,甚至有价无市的局面将会被再次打破,房产销量会有一个明显增加,房价也会稳步上升。

(三)提升海南省农作物出岛价格

海南反季节瓜菜价格多年来受到邻近省份大面积种植、巨量进入市场的制衡。这次雪灾给邻近省份的农作物造成了较大影响,据了解,灾害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其中成灾面积8000多万亩,绝收面积2000多万亩,多种作物总产量呈现大幅度下降,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供求效应作用下,海南出产的不少反季节瓜菜调运出岛价格都较2007年有大幅度上升,海南叶菜类蔬菜1月份平均价格比上月上涨30%。海南本地产的水果价格也有大幅度上涨,香蕉比上月上涨21%,西瓜上涨17%。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如能抓住机遇,积极组织将海南省农产品调运出岛,不但可以在短期内增加收入,还能进一步提高海南省农作物的知名度。

三、面对南方雪灾海南省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发挥港口运输作用,抢运鲜活产品出岛

在这次雪灾中,海南省受影响最小的就是港口海运。比起航空运输的方便快捷,海运的弊端就是周期长、效率低、装卸不易。海南的海鲜如通过航空运输在捕捞当天就能进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餐厅,海上运输则需要一周左右。这样,一方面就需要研究水产品的保鲜技术,保鲜难题突破了,海南的名贵鱼虾也能通过港口海运抵达国内各大城市,实现最大边际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培育企业品牌意识。海南省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大都是在2000年后建成投产。尽管在出口贸易方面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晚、技术基础差、市场体系不健全,与外省区加工出口企业相比,其加工工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尤其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即食式、精包装以及一些档位较高的高附加值水产品加工出口不足,影响了外销市场的占有率。且企业在包装上不考究,在品牌上不重视,缺乏创建品牌意识。尽管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带鱼是海南省出口的拳头产品,但至今仍没有创出自己的知名品牌。可以说海南省水产加工能力虽然有了大规模的提高,但加工工艺的提高和品牌意识的创建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跟不上国际水产品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海南历来有“天然温室”的美称,正是因为气候暖和,过去对农作物的冬季保温重视不够。这次灾害中,光是澄迈一个农场就冻死冬季瓜菜2000亩,其他市县的农作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为了保证2008年冬种的增产增收,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着重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进一步抓好瓜菜运输和销售;二是给予一定额度的燃油补贴,积极组织省内运销大户适当扩大瓜菜收购量;三是将由于运力短缺不能及时运出的瓜菜放入冷库中贮存。

(三)加强对农户的资金支持

一是金融监管部门要指导农村信用社加强紧急支农再贷款的投放,确保受灾农户及时补种、挽回损失;二是政府要指导财政支农资金、财政金融扶贫资金等,朝着为农民小额信贷提供贴息这样一个方向集约使用,这样不仅能帮农村信用社把农村金融业务做大做强,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造血输血功能,更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其“发酵”产生的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四)加大对海南优美环境和气候的宣传力度

海南岛拥有目前国内最佳的综合生态环境,这一点在饱受大气污染之苦和风雪困扰的岛外部分城市居民看来是巨大的优势。海南省各乡镇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海口市的空气质量更是名列全国第二,全岛17条主要河流中,62%达到或者优于国家二类标准,近岸海域达到一类和二类标准的合计为55.6%,这在全国沿海地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干净。更难能可贵的是海南还拥有国内最宜人的冬季,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7度以上,而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11月到第二年3月),海口、三亚和国内最冷城市的日平均气温相差最高达40摄氏度,从冰天雪地的北方到鸟语花香的海南,可以说是最佳的疗养和休闲胜地,中国不乏避暑胜地,而怀抱碧海蓝天的避寒胜地就只有海南岛。我们应该抓住这次雪灾的机会,好好宣传海南的气候环境优势,向国人甚至向世界宣传海南“绿色之岛、繁荣之岛、和谐之岛、文明之岛、健康之岛”的形象,吸引高端游客更多涉足宝岛。[1]

(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拓展海南独特风格的旅游房地产

近几年来,海南房地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来琼购房的人士和占比逐年增加。一批“候鸟型”业主成为海南房地产的主要买家。但是,这类业主的大量增加有利也有弊,档次较低,难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经过这次雪灾之后,海内外对海南房地产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化,来琼购房的将会是高端客户。我们应该更多地研究高端客户的居住需求,以便大幅度提高档次和品位,使海南房地产开发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度假物业,以往的开发都是以投资商的投入为主,投资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近年来,产权式度假酒店、分时度假酒店、纯私人度假物业(包括酒店客房、公寓、别墅、游艇泊位、机动车辆等)已开始被中小投资者购买。这种介于房地产开发与旅游开发的运作方式,已在国内许多地方有了成功的案例。国外许多著名度假地的开发也大都采取了这种模式。而作为高端度假地的海岛项目开发,对一些投资者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因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直接购买海岛度假物业的同时,更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宣传上,首先应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以及节庆、会展等各种促销渠道,及时发布海南旅游房地产信息,特别是要拓宽信息渠道,方便外地客人在异地置业、选房。此外,特别要在宣传中向国内消费者普及休闲度假观念、产权酒店知识和分时度假知识。其次还要鼓励海南房地产企业同受雪灾地区市场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一方面岛内房地产企业要积极到岛外市场开辟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吸引岛外大型房地产中介公司推销海南旅游地产。[2]

参考文献:

[1] 谢祥项,安应民,吴珏.海南省旅游产业优势转化的思路与机制创新[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

[2] 卿志军,刘丽琼,郑岩.海南旅游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大众传播视角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作者:冯学敏 占云生

农业生产雪灾影响管理论文 篇2:

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能力的现状和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电力设施、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风雪,取得了抗冰救灾的伟大胜利。但是雪灾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此问题针对性地从政府管理机制、管理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现状;提升

前言

(一)雪灾概况

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大范围的雨雪横扫半个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面对罕见雪灾,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赴灾区视察和指挥,大批军、警出动;同时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强降温降雪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次雪灾不仅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也暴露出政府部门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水平的低下,急需加大力度来提高相关的能力。

(二)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影响

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给全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有的还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妥善处理,是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考验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

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给社会生产和公共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对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同时也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致引发社会动荡和公共危机。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2008年1月,我国出现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的自然灾害对交通运输、电力设施、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近1100亿元。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一、雪灾暴露出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的应急体制并不健全

2003年的SARS使我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自此之后中国开始加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此次雪灾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如果说“九八抗洪”,中国面对单一事件时尚可应付,此次面对复杂事件,我们的应急体制,包括治理模式都有值得反思之处。而五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中,并没有包括雪灾。这次雪灾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问题,除了雪灾超出常规外,还包括遇到春运,两者叠加就把消极影响扩大了。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各类应急预案,都只针对特定突发事件,对于复合性突发事件仍不能充分应对。

(二)地方政府应对雪灾经验不足,缺乏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没能对大雪成灾有预期,加上部门分割,在具体的实施和协作中又会出现很多问题。此次雪灾突袭南方,而南方只有应对暴雨、台风的经验,以致一些地方对百年不遇的大雪有些措手不及,加上雪灾适逢春运,使交通和电力的困境倍增。纵观各车站人流的情况,甚至部分地方的局势可以用高危来形容,如广州、南昌等地车站还数度出现几乎失控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缺乏相对自觉的纪律性,同时也暴露出组织方面的缺陷。近年的冬天,一反常态露出了它寒冬的本来面目。这对从防范意识上准备不足的政府部门来说,更不用说采取具体的防寒措施了。因而,地方政府部门的所采取的措施都是非常规的措施,不具有很强的抵抗防御能力。

(三)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此次发生在南方各省的自然灾害表明,我国现行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机制存在很大问题。雪灾应该由应急办管,但各级政府下属的专门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但是社会各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还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应对工作中存在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部门主义倾向,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政府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相互间沟通不畅。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就缺乏有效沟通,气象信息未能对电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四)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

在中国现行的政府体制下,由于相关单位的职责不清,许多事务管理上条块分割严重,责权利关系没能理顺。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没有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加以明确,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错位。遇到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需要同时向其所隶属的本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在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下,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在上报时不得不再三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是尽量“捂盖子”、“报喜不报忧”、“多报喜少报忧”,揣摩领导意图讨领导喜好。遇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往往是有利益各部门拼命抢,有责任却相互推或往上推,对危机事件处理分析草草了事。

二、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对策

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正常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体现。

(一)改革现行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各部门协同应对

我国可考虑成立集中统一管理突发事件性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克服目前在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领域过于分散、制度化水平低的弊端。由于机构改革的复杂性,可以将各级应急机构改为实体性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行使各项应急指挥职权,一旦有灾,不论发生在何时、何地,依靠统一集中的应急指挥系统立即投入应急救灾活动,第一时间内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快速有效地作出反应,临危不乱。

(二)完善信息应急管理系统

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以便政府快速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政策。突发事件的本身带有急速和不确定性,只有政府完善信息应急管理系统,才能把信息扭曲的情形大大减少,有助于使尽可能的信息量能够被社会各方面吸收和利用,弥补某一个部门、地方因为误判信息而导致的错误决策。事件一旦发生,政府部门应迅速率先发布事件的过程,以防小道消息满天飞而混淆视听,政府要重视和发挥媒体在突发事件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与媒体作深入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使媒体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介入到突发事件中,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同时还要运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各部门信息及时沟通以及整个社会的协同调度。

(三)完善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各级应急预案

虽然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制基本建成,但还需要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关于自然灾害的救助体系。鉴于特定突发事件可能遇到其他情况最后演变为复合性突发事件,尽可能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专项的应急管理预案。要把法律规定变成日常制度,该储备的储备,该演习的演习,使应急工作常规化,让政府和公众坦然应对突发事件。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各种紧急事务的协调管理,制定应急管理政策规划,建立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强化政府的统一协调、资源整合能力;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组建常设的综合性的应急协调机构,直接处置全省范围的重大突发事件。这样分工合作更有利于强化和提高应对管理能力。

(四)严格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在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各级政府要明确相应的政治、行政责任制度。当政府公务人员不能履行或背弃责任时,必须受到相应的行政惩处,触犯国家法律的要按照法律规定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瞒报、缓报、谎报的要追究相关主要领导的责任,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出现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法律责任制,使之日趋完善和健全。

三、结语

总之,面对类似“雪灾”各种错综复杂、难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作为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安全责任者角色的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出最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不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体制,以便于再遇到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化解各种危机,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做到最大化挽救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切实做到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王刚.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M].北京:北方出版社,2003.

[2]姜继.论政府危机服务职能的强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马建珍.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治理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高小平.危机管理方法论初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丁敬平.政府危机管理(中国新闻周刊)[J].学习月刊,2008(1).

[6]潘伟文.雪灾的思考[J].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3).

作者:杨巍,张思悦

农业生产雪灾影响管理论文 篇3:

格尔木地区农牧业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 对格尔木地区干旱、风沙、霜冻、洪涝和雪灾等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特征、发生规律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为当地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牧业;气象灾害;防治措施;格尔木地区

Key words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measures; Golmud Area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旱、涝、风、雹、冻等气象灾害及农业病虫害频繁,水资源短缺加剧,导致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加大,产量波动增加[1]。据统计,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其中60%为农业气象灾害。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3 400万hm2,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6%[2]。

格尔木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盆区和唐古拉山2种不同的地域组成。盆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唐古拉山地区气候寒冷,降水充沛,雨热同期。辖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干旱、风沙、洪涝、霜冻、雪灾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严重制约着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格尔木地区作为青藏高原腹地,其气候的变化对当地的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3]。笔者对格尔木地区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特征、发生规律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为当地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点

1.1 干旱 格尔木盆区降水少、地面蒸散量大,年降水量27.8~42.8 mm,年蒸发量3 000 mm左右,年湿润系数在0.05以下,年平均相对湿度32%,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225 d,气候极度干燥,干旱是盆区较严重的气象灾害。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状况,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春旱发生在3~5月,发生频率高,有“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之说。春旱造成农作物发芽、出苗等发育期推迟,幼苗萎蔫、出苗率下降,严重者造成种子无法出苗或幼苗枯死,最终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夏旱发生在6~8月,时值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造成农作物体内水分亏缺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授粉不正常,孕穗、抽穗不良,严重影响作物灌浆、籽粒形成等,将直接影响农业总产量。秋旱发生在9~10月,此时大田作物基本收获完毕,因此秋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唐古拉山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较多,年降水量260~300 mm,年蒸发量1 300~1 600 mm,气候较湿润,干旱发生较少。在牧草生长季(5~9月)如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会发生干旱,造成牧草返青时间延迟或牧草生长不良,导致牧草减产或品质下降,牲畜采食困难。唐古拉山地区干旱一般危害较小,灾情较轻,平均5年发生一次[4]。

1.2 风沙

格尔木盆区年平均大风日数19.1~34.0 d,沙尘暴年平均日数13.2 d,唐古拉山区年平均大风日数136.3~168.2 d,沙尘暴年平均日数11.1 d。有研究表明,风速5 m/s即可作为扬尘起沙的起始风速,日均≥5 m/s的年累计风速>500 m/s的地区是风沙危害较大和容易引起风蚀沙化的地区[4]。格尔木地区年累计风速>500 m/s,尤其盆区西部和唐古拉山地区年累计风速>700 m/s,易引起风蚀沙化,风沙危害较大。盆区风沙灾害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唐古拉山地区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具有局地性和突发性强、影响持续时间短、范围广、灾害损失重等特点。

盆区春季大风灾害易使农作物种子裸露,轻则影响出苗率,重则造成重播,不仅影响春耕播种的速度,延误农时,还易将表土刮走,严重降低土壤肥力,大风伴生的沙尘不仅侵蚀农田,掩埋渠道,还将造成耕地沙化。夏季大风极易对植株造成生理和机械伤害,造成农作物倒伏、枯萎、籽粒脱落,甚至死亡等危害。唐古拉山地区风沙造成家畜放牧时间减少;沙粒进入家畜毛内,加重其负担,消耗大量的体力,致使体质下降;使家畜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机会增多,极易造成家畜疾病的蔓延和流行;进一步加剧草场的干旱程度和沙化进程。

1.3 霜冻 格尔木地区早霜冻一般发生在9月中旬~10月上旬,晚霜冻一般发生在4月下旬~5月下旬,无霜冻期约120 d。初霜冻最迟于10月底结束,80%保证率为9月20日,而这时大田作物基本收获完毕,所以农作物受初霜冻危害较小。晚霜冻最迟于6月上旬结束,80%保证率为5月19日,时值春小麦分蘖至拔节期,油菜、马铃薯、蔬菜等幼苗期,枸杞发芽展叶期,一旦出现霜冻危害较大。

格尔木地区早、晚霜冻一般均是由冷空气入侵,温度明显下降,夜间天空转晴,风速减小,辐射散热很强,植株体温进一步降低而造成的,为平流辐射型霜冻。

1.4 洪涝

格尔木盆区境内河流水系较多,均发源于南部昆仑山区,靠冰雪融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补给,径流多集中在融雪期(4~6月)及雨季(7~8月)。格尔木河和那陵格勒河是格尔木盆区境内最大的2条河流,集水面积分别为2.19×104、1.86×104 hm2。格尔木地区洪涝灾害由昆仑山区降水量过大或降水强度过大或降水持续时间过长而引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主要发生在盆区夏季。

洪涝危害主要有:冲刷农田,毁坏庄稼,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破坏农牧业生产、生活设施;破坏水利、水电、交通等设施;对人畜安全造成危害;洪灾造成水土流失,促使土壤贫瘠,同时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加重土地盐渍化,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5]。

1.5 雪灾

盆区降水稀少,尤其冬春季月降水量<1 mm,一般不会发生雪灾。唐古拉山地区冬半年(10月~翌年3月)降水较多,由于温度低,积雪不易融化。该区冬、春季草场积雪深度达6~7 cm就会影响牲畜吃草;超过10~12 cm,牲畜吃草就会困难;若深度达6~7 cm或超过10~12 cm的积雪持续时间过长(5 d以上),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雪灾,因此雪灾是格尔木地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对牧业生产危害极大。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雪灾的概率为11%(9~11年一遇)。其中10月发生雪灾的概率为7%,重现期14~15年;4月发生雪灾的概率为4%(25年一遇)。如10月末形成很厚的连续积雪,则11月~翌年3月一般不会发生雪灾[6]。

2 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2.1 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格尔木市水利、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与气象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合作,尚未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不健全,应急设施落后、不齐全,尤其乡村、社区等基层部门防御气象灾害能力较弱。

2.2 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不强 格尔木地区气象灾害综合的监测能力弱,预报精细化程度不高,预警、预报准确率较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未完全覆盖乡村、牧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发布渠道和手段等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

2.3 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力量薄弱 格尔木地区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风险评估应用方法和标准缺乏,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精细度不够,乡村牧区规划、重大经济开发区建设、农牧业重要工程项目建设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3 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3.1 干旱灾害 ①南部山区是盆地水资源的发源地,要加强温泉、大干沟、小干沟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同时要强化对格尔木、那棱格勒等河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②加强盆区植被与草地资源的保护,加大绿化力度,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效蓄水能力。③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喷灌、滴灌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干旱对农业的影响。④大力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选用、培育和引进抗旱品种,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农业对干旱灾害的抗灾减灾能力。

⑤充分利用昆仑山区空中云水资源丰富的气候条件,加强人工增雨工作,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3.2 风沙灾害 ①依托地区资源优势,优化农、林、牧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构建绿色生态农业体系,加强农业生态保护,降低风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②加强盆区防风设施建设,积极营造农田防风林带,大力发展经济林,消弱风沙活动强度,控制风沙蔓延,提高农牧业对风沙灾害的抗风险能力。③优化和改进沙尘天气监测及预警系统平台,利用探测雷达、远程实景监控等科技手段,对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风沙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3.3 霜冻灾害

3.3.1 选育适宜品种。培育和引进种植适宜该区的抗霜冻、耐低温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霜冻的能力。

3.3.2 灌水防霜。即在霜冻发生前进行灌溉,可以削弱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减慢降温速度,推迟或阻止霜冻发生。

3.3.3 熏烟防霜。在霜冻即将发生之前,点燃作物秸秆或柴火使之生烟发热,并在近地面层形成一层烟雾有效阻挡,减少地面热量损失,同时烟粒吸收湿气,使水气凝结成液体释放热量,提高气温,从而起到防霜冻的作用。

3.3.4 覆盖防霜。在作物苗期当预报有霜冻发生时,可用土壤、草帘、草灰、作物秸秆等覆盖,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可减轻或避免霜冻的侵袭[7]。

3.4 洪涝灾害

3.4.1 建立防洪抢险的应急机制。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明确分工、相互协调,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洪涝灾害应急抢险资源。

3.4.2 加强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防洪标准。突出格尔木河、那棱格勒河等主要流域和重点城镇防洪设施建设,完善温泉、大干沟、小干沟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同时根据其重要性、保护范围以及受灾后的损失等,制定不同的防洪标准,以便在遇到大洪水时能确保盆区的防洪安全。

3.4.3 加强生态保护,修建防洪工程。要以境内格尔木河、那棱格勒河、大格勒河等流域为单元,对洪涝灾害进行分流域治理,加强堤防设施、河道整治及水库修建工程建设,同时还要积极植树造林,提高地区内的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从源头上减缓洪涝灾害发生。

3.4.4 加强农田排涝管理。做好大田和设施农业田间管理,加强农田排涝工程建设,确保洪涝灾害发生时及时进行排涝除险。

3.5 雪灾

3.5.1 加强天然草场保护。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提高人工草场饲草的生产能力,积极储备饲草、饲料,确保牲畜安全过冬。

3.5.2 兴修牧区棚圈和草场围栏设施。提高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大畜有圈、幼畜母畜弱畜有棚、饲草料有室”,增强牧业抵御雪灾能力。

3.5.3 提升监测、预报能力。重视和加强雪灾天气的监测、预测能力建设,提高预警时效,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同时要积极开展雪灾调查和风险评估[8]。

4 小结

格尔木地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强度大、损失严重,紧紧围绕减少灾害风险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科技为导向和支撑,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原则,降低农牧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确保农牧业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1]张继峰,王顺民.漯河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2):73-74.

[2]郑志阳,刘德和,陈文煌.惠安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4(9):82-83.

[3]翟志东,邹颖.格尔木近55年气候变化研究[J].科技视界,2013(8):189-190.

[4]海西州农牧业区划大队,海西州农牧业区划办公室.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业自然资源及综合区划[M].[出版者不详]:[出版地不祥],1988:96-98.

[5]温克刚,王莘.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青海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3-47.

[6]海西州农牧业区划大队,海西州农牧业区划办公室.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业自然资源及综合区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37-42.

[7]李艳丽,王迎春,孙忠富.山西省霜冻灾害现状及其防御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57-59.

[8]杨建明.肃北牧区雪灾成因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238-239.

作者:王发科 雷玉红 祁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