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用语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阐明了心理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从心理学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系统论述了心理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以及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心理学,发挥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关键词:心理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展示的过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课堂用语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数学课堂用语管理论文 篇1:

数学课堂注意激情的调控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师生的教和学的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反以往的乏味局面,变得活跃起来、激情起来。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也逐渐清醒地看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过于“激情”了,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一个“度”,让课堂教学“适度激情”。

【关键词】激情 课堂 调控 策略

一、引言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认知出发,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改变为贴进儿童心理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迅速地进入课堂角色。可以肯定,不论是公开课、观摩课还是展示课,无一不是经过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从素材的选择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为主,其教学设计也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力求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多课听过之后确实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然而有的课,表面上形式丰富,精彩纷呈,可课后仔细琢磨,总感觉这节课好像还缺少了点什么。尽管课堂中有不少令学生兴奋的“元素”,课堂上学生可谓“激情四射”,但学生“激情”过后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显然这种现象并不是设计者的本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是:原本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只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到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服务,可是最终却是学生受题材的影响,课堂上过度激情,以至于“脱离”预设,“远离”课堂。

二、课堂激情的思考

现象之一:过度的创设激情

如: “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片段:在学习了10的组成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10的组成,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10十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一拿到卡片就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接着下面的某个同学就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Y组成10。”接着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9句组合式,共花了10分钟时间。

学生说一个10的组成只需要简单的几句话就够了,但执教老师把这个活动的形式过于强调和美化,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但毕竟是有点过度了。这个练习只不过是对巩固、识记10的组成的一种手段而已,并不能够将练习的形式作为一个目的来加以追求。

现象之二:无意义的课堂激情

如:《角的认识》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在生活中也有一些射线,例如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

生1:老师,我认为学习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学习也是无止境的。

生2:不,学习是射线。我们学习总是有个起点,从这个起点无限延伸。

生3:我认为学习是线段,一个人的学习总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生5:我觉得人的头发也是一条射线,只不过他延长起来比较慢。

生6:不对,头发长长会弯的!

……

(课堂上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应接不暇,老师由着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足足用了5分钟。)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任教老师把学生们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资源,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们发散式的思维,想法一个比一个奇怪,表现出很强的交流欲望。但是仔细一想,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的特征和组成,教师似乎并不注意,反而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让宝贵的教学时间就此一点一滴地流失。

现象之三:华而不实的课堂激情

现在的公开课基本上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一节课多媒体应用是否成功也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教研课或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在教师安排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时,无一例外会加进去点背景音乐。这柔情似水、回荡心底的音乐到底对课堂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对学生探究是有益还是干扰,音乐陶冶是为了学生还是给听课的教师欣赏,是不是有了音乐就能生成精彩的课堂?音乐是美的享受,它能给人以美的体验,但从数学课堂来看,学生并不能体会到音乐产生的作用,相反还萌发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合作探究时,不建议使用背景音乐,还是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更加真实。学生的讨论声是任何外界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理想的数学课课堂不是全体学生“鸦雀无声”,也不是“各自为营”或“热闹非凡”,而应该是井然有序、和谐向上的。教师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情绪高涨,学得很开心,课堂热闹到能听见学生喜悦的声音这也是执教老师所期望的。但是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于兴奋“过头”了,学生无法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解,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反而成了教学的“绊脚石”。

从上面的片段中都可以看出教师精心设计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上数学课不单单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兴趣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如何才能选用有意思的素材,又不影响课堂效率呢?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急于解决的问题。

三、掌握课堂激情的策略

(一) 让组织管理收放适度

对于数学课来说,课堂管理与其他学科一样,只有保证课堂秩序,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有效教学,否则一旦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有效实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将会导致课堂中的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老师的要求,无法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一位优秀的老师驾驭课堂教学往往能够得心应手,做到教学切入自然,该放则放,应收则收,自然能容易达到理想课堂教学效果。这当然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和高超的课堂预设能力。

教师管理课堂得先要管理好自己。首先要把握教材:找准知识“焦点”;形成多条“知识链”;活化教材,做到心中有底,不管学生怎样“变化”都要把学生的思想迁移到所学知识点上,只有这样才不会脱离课堂的核心,迷失教学的方向。第二,要调控好课堂常规,管理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学会倾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常规。第三,要掌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怎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引起兴趣,这点应该好好向语文老师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语言和表情。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运用奖励从正面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以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信任和赞赏学生,点亮学生创造的火花,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感。

(二) 让学生思维能发散能集中

心理学认为:所谓兴奋,即精神振奋或激动,然后循序渐进地理顺学生的思路,最后通过总结加以深化提高。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内心的振奋或激动的心理认识,以带领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课堂。

当学生达到一定的兴奋点时,课堂有点“散”,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会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展开联想,这时老师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时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提问,把学生的注意点拉回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则自然会急于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又回到教师所掌控的课堂,既发展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交流表达的能力。这样,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又避免出现学生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的不良情形。另外,注重思维评价,不但要对学生思维进行正确引导,还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其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及积极思考的态度应给予充分地肯定。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准确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以问题为资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认知冲突为着力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数学技能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的教学应关注于学生的兴奋点,有效挖掘教学资源,发挥教学机智,我们的教育定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 让课堂气氛冷热交替

在我们的数学日常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热热闹闹的课堂,不少的教师也热衷于热闹的课堂,我们发现个别学生学的比较“浮躁”,还不善于思考。为了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往往使用生动的例子,可是在点评或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时,他们压根儿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还在情境中独乐。然而,课堂过于活跃,很多教学目标被边缘化,很多知识、技能薄弱环节可能被热浪掩盖和忽视,必要时我们还需要“冷场”。不要怕冷场,冷场往往是想象空间和创造灵感的必要环境。

数学课堂的“冷场”应该是外冷内热,冷场就是恰当的“留白”,是在时间与空间上为更适合某些数学教学的需要而营造的更有秩序的学习空间。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不要一味拘束于课堂形式,我们要的是课堂效益。如果课堂过于热闹无法进入下一轮教学环节,那么教师不管是用语言还是强制性的措施也要让学生平静下来,再进行教学。教师或学生演示的过程中,还有教师或学生在讲解时,学生注意力还没有回到课堂时,我们就要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控制,保持适度的“冷场”,给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到课堂。这一点上,笔者主张,对于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让学生停顿至少5秒后再举手回答。等待时间的有效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思考。

四、总结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注意点从课堂氛围、教学形式这些上转移到关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始终关注学生到底得到什么,学到什么。我们要的是生动、和谐的课堂,要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乐中学的课堂。课堂需要激情,但课堂更要效益,而不应只顾表面的热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可能时时高潮迭起,处处精彩绝伦。让数学课堂必要时静一静,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调控,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才能提高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构造一个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林旭东.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 .

[2]胡凡中,刘效莉.追寻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J].教学与管理,2008,(32).

[3]黄宜滨.让数学课堂奏响生命成长的欢歌[J].小学时代(教师),2010,(4) .

作者简介:王林西,浙江省温岭市城东小学,邮编:331081

作者:王林西

数学课堂用语管理论文 篇2:

心理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阐明了心理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从心理学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系统论述了心理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以及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心理学,发挥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心理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知识观念来感知彼此,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来修正自己的反应和行为。教师作为这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设计数学课堂的整体流程,把握整体节奏,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而且要积极运用心理学创建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在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和完善。

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态度、想法、行动等。在数学课堂教学这个环境下,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情绪体验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在教育实践中通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往往通过某个人的提及,而教师正是充当这样一个角色,教师幽默、诙谐的气质也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给学生一个留下一个较好的个人印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首先,教师应做到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保证严谨的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应尽量对学生保持一份亲和力,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到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平易近人的印象,作为良师益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可以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旅程,引导学生乐于配合教师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构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威信不应建立在严厉的管理制度上,而是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上,就像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样,教师也要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数学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师的人格魅力基于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方面,并能根据其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全面化地指导,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注意肢体语言,即教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教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的教态应该大方且富有亲和力,让学生产生一种舒适感,教师可以借助和运用适当的手势来帮助知识的讲解,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对数学知识概念。此外,教师的眼神也可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教师讲课时可以不用语言而通过眼神向学生传递想表达的信息。教师如果能合理运用眼神这种特殊语言,将很容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活泼。

再次,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严谨得当。数学的教学语言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抽象,因此,学生想要认识、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首先应该了解数学语言。而此时教师的教学语言,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应格外注意。教师应该对语言处理方面着重准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规范性的、科学性的、且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教师应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促进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形成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是指主体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主体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数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而要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双向建构的数学教学课程,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进步。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逐步融合新学习的知识,即同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新的数学知识观

传统的数学知识观是建立在客观主义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绝对无误表达,相反,它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见解,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不要束缚她们的思想,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很多真理都是从孩子的角度被发现被认知的。作为教师更应该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敢于质疑的能力。建构主义也是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认知结构来积累自己的经验体系,这一点值得我们沉思。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而且要不断地深层次探究,让学生走向“思维的具体化”。

新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和情境性。例如,教师在讲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节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在太阳光照射下垂直于地面的旗杆与它在地面形成的影子的位置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旗杆和影子的位置关系并交流总结。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和体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空间位置关系。这样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就会先形成自己理解,再经由教师的指导,逐步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上建立更加准确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自然地由生活情境进入到数学学习的世界中来。

新的教學观

建构主义注重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讨论。数学活动应该让学生由疑问到探索,消除自己认知结构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做好数学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问题和情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要映射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既有探索的学习欲望,又有能力去探究交流,并能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小结

本章主要讨论了心理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是数学学习的必要途径,通过建立学生新的数学知识观,新的学习观等,来达到更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发挥心理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郭成,余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谭安如,谭持平.教育心理学在数学分析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05):14-16.

[3]程云.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7(28):32+34.

[4]许美玲.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8(27):90.

作者:王宇航

数学课堂用语管理论文 篇3: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特点

探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学生言语以及师生之间言语互动的特点,尝试发现其中的亮点与弊端,为今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建议。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言语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男教师人数比例普遍少于女教师人数,鉴于男性在理性思维、空间思维等方面突出,学校在教学安排上将男教师集中在中高年级进行教学,女教師分布在各个年级中进行教学。结合案例,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1.教师直接言语使用居多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不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使用直接言语居多,特别是提问、解释、表扬、批评,这些都是教师普遍使用的直接言语方式。在整堂课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提问与解释来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加深知识印象。同时,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也经常使用到直接言语,在学生状态不佳的时候,教师一般使用提示或者批评的言语来警告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间接言语使用不突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间接言语使用不突出,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教师在课堂上身体语言出现不多,手势使用的较多,经常使用手势来比划,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中高年级的男教师面部表情比较单一,他们所关注的课堂学习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而女教师面部表情较为丰富,特别是在低年级段的学习中,女教师比较擅长使用身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等,通过不一样的间接言语综合使用,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持续保持在教师身上,并且更能很好地接收到知识传送。

3.严谨规范,简明扼要

在小学阶段需要打好基础,才可以为之后的学习更好地服务。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言语也要符合严谨简明这一特点。教师使用严谨规范的教学用语,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打牢基础,巩固基础。同时,教师的言语又必须要简明扼要,在课堂中出现啰嗦的言语反而会拖慢教学进度,使得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失去兴趣。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教学言语,可以使教师在使用简短语句,突出重难点。例如,小学二年级一节《1-4的乘法口诀》,教师在描述乘法口诀的时候,使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说明口诀,2×2表示2个2相加,就是二二得四,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 1-4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且需要熟练掌握背诵的规律才可以迅速地背诵。

4.形象启发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迅速,因此在课堂中使用富有形象化、生动化的物品来授课,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课堂黑板和课件所不能直观展示的方面,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地理解知识概念。同时,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言语有由启发性,如由浅入深地讲解一组习题,通过简单地进行导入,然后延伸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地考虑后面几道题目,起到了一定的启发思考作用。

5.鼓励居多,言语较单一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性的言语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但在实际课堂中却存在一个问题:“单一”,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使用的词汇是“你真棒!你真聪明!好,大家一起鼓掌鼓励……”比较简单大众,没有针对每个表扬对象的特征去进行鼓励,特别是在高年级阶段,教师使用的鼓励性言语更少,基本都是“很好,很不错”,缺乏新意,使课堂氛围沉闷。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言语特点

1.直接言语与间接言语使用均衡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在直接言语与间接言语上使用均衡,在整堂课程中学生时常直接言语伴随间接言语,时常间接言语伴随直接言语,如在提问环节,学生经常先举起手,甚至全身起立来争取获得回答的机会,同时还会伴随一些答案的呼出。在演绎题目环节,学生在讲述题目的过程中,伴随着使用各类身体语言来加强说明,使得题目能够更加快速地被所有同学所了解。两者在小学数学课堂均衡出现主要集中在中低年级,高年级的学生仍是使用直接言语较多,间接言语使用较少,主要使用手势。

2.条理性不强

学生回答问题的条理性不强,有时候不能一针见血地回答出教师提问的结果,经常会出现“嗯,啊”等词汇,使得回答变得拖拉,使得进度拖慢。这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经常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用语,没有训练学生条理性回答。

3.回答争前恐后

“争先恐后”现象主要出现在低中年级段的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道习题,有时候甚至还没有完全读完题目,底下的学生已经一窝蜂地举手、报出答案等,这样子使数学课堂氛围更为热闹,但是不避免出现的状况就是不会的学生在其中容易浑水摸鱼,因为大批量学生的回答,教师无法关注到个别学生,造成个别学生没有掌握题目的本质,只知道结果,在以后遇到题目的时候不容易自己解决。

4.模仿教师

有的学生喜欢模仿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会模仿教师的样子分析题目,解答题目。如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小明家有30只母鸡,假设每只母鸡可以生6只小鸡,那请问小明家现在有几只鸡?某学生就会这样完整回答到:“我们首先来分析下题目中出现的已知条件和求什么,已知:小明家有30只母鸡,每只母鸡可以生6只小鸡。要我们求现在小明家有几只鸡。列式:30×6=180(只)表示30只母鸡可以生下180只小鸡,180+30=210(只)表示小明家一共有210只鸡。答:小明家现在有210只鸡。”某些学生如此解题方式,使得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被体现得更为突出。

三、小学数学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特点

1.师生言语互动频繁

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频率高,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40分钟的课程中,师生言语互动占了绝大多数,体现出课堂中言语互动是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地言语碰撞,可以促进教学,突破传统满堂灌的模式,真正地让教师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双方不断发展。

2.师生直接言语使用频率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直接言语使用较多,双方通过直接言语交流来获得所需,教师可以通过直接言语来掌握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大概,从而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临时调整课堂的进程,而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言语来与教师进行沟通,从中获得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打好基础,巩固基础。

3.师生间接言语种类不多

间接言语中,师生之间较多使用眼神、面部表情、鼓掌这3种手段。先说眼神部分,师生因为教室的限制性,只能处于一种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出现走神、吵闹等表现的时候,教师先用眼神盯住该名学生,直到学生领会到教师意图后,教师紧接着再授课下去。接着是面部表情,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的面部表情使用特别突出,课堂吵闹了,教师就把脸板起来以示提醒,课堂表现好了,教师又会绽放微笑以示鼓励表扬。最后是鼓掌的手段,除了口头表扬之外,师生之间还常常以鼓掌的方式来进行鼓励。如有一个在班级中不常发言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并且顺利答对了,教师除了自己鼓掌之外,还会鼓动全班同学进行鼓掌来鼓励该生的自信心,让他可以投入课堂中,更积极地面对“回答问题”这个关卡。

参考文献:

[1 ]万学军.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求 [J ].读与写,2012.

[2 ]张颖异.小学高年级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分析——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实证研究 [D ].河北大学,2014.

作者: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