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课开设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带动着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教育行业也是如此。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促使传统中职教育管理发生转变。如,利用网络平台让师生了解社会真正的人才需求,从而为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中课开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课中课开设管理论文 篇1: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班主任管理方法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班级管理常见问题,论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班级管理的八大方法:用爱感化,打情感牌;加强学习,增强自身能力;分析“困”因,对症下药;常规管理,持之以恒;掌握技巧,事半功倍;知人善用,自我管理;“冷热交替”,科学管理;关爱有加,加强生活管理。

【关键词】中职教育 班级管理 信息化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比较重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致力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中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得以扩大,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中职院校,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有效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潮流。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经验,谈一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班级的管理之道。

一、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中职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信息化社会,受到各种网络思潮的影响,他们更崇尚自我,喜欢表现个性,不喜欢被管束,在思想和行为上明显缺乏规则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自制力,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难以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

2.坏行为相互传染

好习惯不容易养成,但坏习惯的传染却特别快。在中职班级内,学生都会相互模仿,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不良行为可以迅速从一个人扩散至全班。久而久之,坏习惯就会影响班风、学风,形成坏风气。

3.班级文化建设不到位

当前很多家庭比较溺爱子女,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在学校,班主任不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发挥班级文化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辅助作用。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对班级纪律比较重视,多从纪律层面进行班级建设,而没有将班级文化渗透到班级管理中。

4.教师管理理念落后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对学生来说,受互联网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果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管理班级,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导致中职院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班主任管理方法探析

班主任管理工作比较复杂,且管理内容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变化而变化。传统的班主任管理多为“言传身教”,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提升管理实效,而且也容易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信息化时代,不仅有各种信息技术辅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更有大量的网络帖子分享班主任管理经验。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管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笔者认为,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既要付出爱心和耐心,又要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一)用爱感化,打情感牌

爱的教育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学习基础不好,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的优点没有充分地被父母和教师认可,所以他们在行为上会表现一些明显的叛逆特征。因此,中职班主任要做好情感战、持久战的准备。尽管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纪律意识比较差,但反过来看,留给班主任的管理创新空间也大。对教师来说,这是积累教学管理经验的好机会,也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对日后教育职业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如同一张白纸,你染什么颜色,他们就呈现什么颜色。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几个行为乖张、性格叛逆的学生,他们不能接受其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固执而任性。如何管理好这些学生,往往是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例如在笔者从事班主任期间,曾遇到一个行事乖张、恶习种种的“特差生”。通过多渠道了解得知,因父母离异,双方都不愿意负担他的生活费,一放假他就会打假期工以赚取下学期的生活费。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孩子;进一步沟通后笔者发现,他理解能力很强,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于是,笔者安排他参加勤工俭学,解决生活费用的问题,并慢慢地对他进行开导,引导其朝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前行。这位男生渐渐放下防备之心,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好几次都流下了眼泪。正因为他敢于担当,笔者安排他做了劳动委员。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原来乖张的作风完全改变了,开始与人往来,语言行为变得谦恭礼貌。由此可见,只要班主任付出足夠的耐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使他们真正认同教师的教育,就会达到教育学生、感化学生的目的。

(二)加强学习,增强自身能力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练就一身过硬的管理本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信息化时代,班主任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班级管理工作。各种网络论坛上都有大量的有价值的帖子,教师可以在网络上的教师论坛中分享自己的教学管理经验,学习其他教师的育人理念和管理技巧,先效仿后创新。每位教师的性格不同,导致其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上都有一些差异,因此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进一步提升职业素质。

(三)分析“困”因,对症下药

正所谓事出有因,任何一种问题的形成都有其必然的客观原因。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受这个集体的每位成员的影响,班级中每位学生的组织纪律、思想修养、道德层次都影响着整个班级的风气。因此,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班风和学风建设十分必要。

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应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思想动态、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群众基础、家庭环境、优缺点和特长爱好等。调查了解的方式可采取日常观察、与家长进行沟通、向任课教师询问、个别交流等多种方法。此外,学生的电子档案上记录了部分详细信息,包括学生的家庭信息、学习经历、获奖情况等,这些信息反映了学生的成长经历,也能充分地反映学生的性格特征。

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班主任要本着因势利导、长善救失的原则,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有的放矢。作为班主任,要全面看待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的缺点并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四)常规管理,持之以恒

中职学生纪律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对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的常规管理工作包括学习、纪律、卫生、班级风貌建设等。班主任必须尽心尽力,注意细节,将班级常规管理作为首要任务。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而制订班规是班级管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班规的制订可由学生提出建议,然后将学生提出的建议发布在班级QQ群(微信群)上,讓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整理并与学生逐条商议能否实施,对有异议的征求大家的意见修改,充分体现班级民主,只有得到大家认可的班规才能更好地被执行。在试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最终形成正式班规。通过执行班规,可检查、督促学生按章办事,按规处理,为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中职学生通常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无法考入高中学校而选择就读中职院校,他们在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班主任要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一个班级的整体质量,需要长期坚持,决不能指望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这项工作。另外,青春期学生的行为具有反复性,教师应做好准备,以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来管理班级。

(五)掌握技巧,事半功倍

管理班级需要一些管理技巧,如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描述的道理就可以用在班级管理上。教师可将学优生树立为班级小标杆,让学优生发挥榜样作用,不断引导“潜能”生进步。对“潜能”生,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尊重他们;其次要鼓励他们,循循善诱,帮助他们纠正坏毛病,并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和帮扶,促使他们不断进步。通过以点带面,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信息化背景下,班主任应利用网络媒体等工具进一步优化管理制度,可搭建班级管理网络平台,鼓励每名学生在平台上发送自己关于班级管理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制订班级管理公约,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开设“心灵驿站”专栏,鼓励学生将自己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写出来,与其他有同类问题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及时走出阴霾,拥抱新生活。

(六)知人善用,自我管理

班主任应做到知人善用,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逐渐实现班级自我管理。另外,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提升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每位孩子都有机会面向全班、面向同学,去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位孩子初步感受竞争,树立竞争意识,并在竞争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承受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成长和发展,从而营造文明和谐、团结向上的班级风尚。知人善用要求教师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匹配相应的班级管理职位;知人善用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某班上有位男生桀骜不驯,十分难约束,经常在班级带头闹事。在某次学校运动会上,班主任发现他很有运动特长,于是建议他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他欣然答应。在后续的班级管理中,他不仅能约束自己,也能约束别人,作为一名体育委员,不仅每天按时出早操,还能把班级的早上点名工作做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不仅约束了他们,也提高了班级整体的管理水平,使班级更有凝聚力,更积极向上。

(七)“冷热交替”,科学管理

班主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秉持严宽适度的原则。部分班主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采用“冷处理”方式,即当学生犯错时严厉斥责,通过严管的方式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遵守纪律;但也有一部分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采取“热处理”方式,宽容学生的过错,同时还采取鼓励方式教育学生。客观来讲,这两种方式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冷处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热处理”又起不到震慑的效果。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借信息技术之力,搜索其他中职班主任管理的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融合“冷处理”与“热处理”,做到宽严适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一个男生在上课时一直玩手机,任课教师说了一句“你再玩手机就出去”,他真的非常有“骨气”地把椅子搬到教室外玩手机去了。任课教师向班主任汇报这个情况,班主任问明原因后,让这位学生冷静了一节课,第二节课学生主动申请让他“自由”两节课,此后他一定认真学这门课。班主任给他讲了意气用事的危害,分析了任课老师“爱之深责之切”的深层心态,并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以及自尊需要自重的道理,然后对学生说:“我可以下令要你回教室,但因为你在同学面前说过大话,我尊重你的面子,让你有台阶可下。”同时联系家长,沟通情况,商定了“冷处理”的策略。经过几天的“冷处理”,并旁敲侧击地教育,最终这位男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愿回到课堂学习。

(八)关爱有加,加强生活管理

一些学生初入中职学校时生活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懈怠情绪,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因此,中职班主任在进行学生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规范的管理,循循善诱,引导其适应学校环境,掌握更多的生活常识,提高其快速适应中职学校生活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借互联网搜索一些有关生活管理的案例,走进学生宿舍与其面对面交流;在网络上组织学生为特困学生捐款,保障其正常生活。此外,教师也可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如“当代中职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中职问题学生改进案例”等,同时还可借助网络广泛征集学生建议,选择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演讲主题,以此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管理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要当好一个中职班主任不仅要有策略,还要有手段和方法,重视班风建设是提升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正所谓“教有方法,但无定法;管有方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对班主任管理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创新管理手段,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云.基于“互联网+”时代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

[2]俞绩伟.中职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7).

[3]王爱迎.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

[4]张丹.试论班主任教学管理中如何加强德育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

[5]周耀.中职学生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9).

【作者简介】韦 怡(1985— ),女,广西来宾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育;王纯国(1964— ),男,汉族,广西全州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科研服务与管理、思政课程教学、农民教育培训。

(责编 秋 鸿)

作者:韦怡 王纯国

课中课开设管理论文 篇2:

信息时代中职教学管理的改进路径初探

[摘           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带动着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教育行业也是如此。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促使传统中职教育管理发生转变。如,利用网络平台让师生了解社会真正的人才需求,从而为教学管理提供反馈。这样的教学管理可以很好地促进师生的互动和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对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中职教学管理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信息时代;中职教学;改进路径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在中职传统教育中,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限于对学生和教师的相关资料的管理,取而代之的应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信息传递速度慢,不同的管理部分各成系统,进行着自己的工作,使教学管理信息难以被综合利用。这样的管理方式效率低下并且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利用。所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资源传播、共享的能力来促进中职教育管理的进步,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在现在的社会中,由于应用人才的缺失,导致公司之间对应用型人才的竞争加大,也因此导致企业中的应用人才往往流失得比较严重。但是,这样也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指向。中职学校想要更好地让自己培育的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中紧缺的各类人才,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中职学校想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需要尽快改进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传统的单纯对学生和教师们的学习信息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了,所以,中职学校应当积极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当然,就现在的社会现状来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中职教学管理是最好的选择。

二、信息时代对中职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保证教学管理措施与管理环境的实用性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对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育、强化,实用性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坚持实用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中职教学中,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的,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坚持实用性性的方针,可以很好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的条件。

(二)坚持有效性为原则的教学工作

坚持有效性为原则的教学工作就是为了保证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被学生掌握,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就中职教学管理而言,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应当划分成三个步骤来进行。首先,中职的学生往往属于学习基础薄弱的一类,如果在学习中无法找到乐趣和自信,就很容易变得颓废,不爱学习。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想办法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自信。

其次,在中职教学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中职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应只是看到理论教学的作用,更要把实践教育融入课堂中,从而锻炼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最后,就是要训练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加实践能力应用到未来的就业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实际工作中会用到的相关本领,累积工作经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为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就业打好基础。

三、当前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弊端

(一)学校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整合

为了促进中职教育资源的资源整合共享,相关的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资源整合的尝试,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例如职教城、职教园的建立,这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也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尽管做了很多的尝试,乃至中职学校之间进行联合集团化,但是依然无法做到中职学校教育资源的真正共享,各个学校中的教学设施,例如人力资源、物理资源和实验实习设施等依然只为自己的师生所用,分化严重。其次,集团化之后的学校集团仅仅只是在一些特色、骨干专业之间进行,整合的范围小,涉及的范围有待扩大。

(二)學分制教学管理推行过慢,学生管理太过松散

学分制是在本科学校中普遍推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利用学分制可以很好的约束学生,不会让学生一味地玩而忽视学习,这样就很好地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尽管学分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在我们的中职院校中由于一些特殊条件的影响,导致学分制在中职院校中推行进展缓慢,这也就为中职院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带去了很高的难度。缺少了学分制的限制,学生就会经常地忽视技能学习,导致专业技能缺乏,这样,当学生进入社会中就会因此而难以找到工作,更加的难以在社会中立足。反过来,学校的教学质量会被质疑,使得学校和学生双方都受损。

(三)专业同学生以及企业的契合度不高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就业,而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就需要校方和社会上的企业多保持良好的沟通。校方和企业保持良好沟通,这样就能够让学校时刻掌握社会人才需求方向,进而根据这些需求来开设相关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培育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既弥补了社会劳动力的空缺,又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一举两得。其次,学校应当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量来进行培养,避免出现培育的专业人才过多造成的人才浪费。

同时,学校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应当尽量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意愿,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专业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厌学的心态,进而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实际的教育质量,所以,学校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学校要和企业保持紧密联系,这样就可以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实际需求来制定培养计划,使得人才能够符合企业要求。紧密的联系也可以便利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工作,促进就业率的上升。

(四)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需求

学生想要在就业后保持自己的工作能力,需要时刻保持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然而就我们现在的中职院校的教育来说缺乏对学生进行深造的教育资源。所以,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发展面向毕业生深造的教学课程。其次,学校可以积极利用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来提供师生之间互动的平台,让教师了解到企业实际需要,同时为学生有针对的提供后期培养,保持学生的优秀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信息时代中职院校管理

(一)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以学生作为主体,这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从而让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实现就业。对此,学校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明白他们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结合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可以提供一个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再只是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档案资料,他们还可以根据学校发布的信息来了解到社会实际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学生会认真的思考自己以后的方向。这样,有了目标之后,他们就会为此而不断努力奋斗了。中职教学管理平台上的信息服务数据应当准确、及时、方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更好地发挥管理作用。

(二)管理范围广泛

参照成功经验和从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我们认为信息时代下的教学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具有下面几个功能:首先,在一个学校的范围内,信息化的教务管理系统应当能够形成一个网络,把学校的各项事务都囊括进来,使学校的各项事务之间紧密联系,使学校事务得到更好的处理;其次,对学校领导来说,他们不需要亲自去课堂进行教学质量调查。有了信息教务管理系统,领导可以很直观地利用数据、视频等掌握实际的教学效果,高效、方便;最后,信息教务管理系统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更好地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

(三)健全信息教务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系统的结合有着很多优点,对推动中职教育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总体来说,信息时代的中职教学管理是一个把数据、业务、网络、用户这几项重要内容进行整合,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的一个大数据库。最后,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来处理这些资源数据,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体来说,教务管理系统中应当包含学生、教师、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等信息,相关的学校资源应当给予教师权限,让他们可以及时地了解到相关信息。还应具备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实际教学信息在里面,这样可以方便学校领导及时的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教学进度和实际教学结果等,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实现了管理的目的。其次,学校应当对相关的与学生相关的公众信息向公众公布,做到信息透明,方便接受公众的监督。

五、结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的巨大影响力,决定着我们必须要顺应信息技术潮流。在过去,传统的中职教育管理工作中较慢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资源的利用率的低下暂且可以适应时代形勢,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强大的计算机能力促进着改变的发生。如果中职学校不进行改变,会就很快地被社会淘汰。总而言之,在当下的时代,中职教育管理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对自身进行升级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中职教育管理的发展进步,促进中职教育更好的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来为教育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指向,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活就业。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行业和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游东明.新形势下中职校长应有的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孟妹.信息时代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方式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21).

[3]崔喜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探讨[J].新课程研(中旬刊),2016(3).

◎编辑 尚思达

作者:杨立兴

课中课开设管理论文 篇3:

中学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关联性分析及其有效融合

【摘 要】中学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其内容与目标是相通的,有难以分开的关联性。本研究从心理服务对德育管理的影响入手,探究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融合的正面效应,提出营造整体教育环境、设置交友网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设置德育内容与心理服务课程等有效途径,努力提高中学生心理教育水平,实现全面育人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管理;心理服务;关联性;融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学教育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新的状况和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就学生自身而言,中学生生理早熟与心理成熟相对滞后的矛盾,致使其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对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也对中学生提出了新的德育管理要求。因此,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融合,对我国中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中学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关联性分析

1.相关概念的内涵

理清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各自的概念,有助于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德育管理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种德育要素,为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培养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2)心理服务是指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其他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服务。

2.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的内在联系

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

(1)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的内容是相通的。二者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学习态度,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乐于助人、团结进取的道德品格;同时,德育管理和心理服务目标都是为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服务。

(2)从教师素质结构来看,我国目前从事心理服务的教师大多数从德育管理方面进行,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难以截然分开。

(3)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二者也有渐趋融合之势。心理健康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将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潜能的开发,也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

3.中学心理服务与德育管理融合的相关影响

中学心理服务与德育管理融合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状况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二者融合会对独立的德育管理和心理服务产生诸多影响。

(1)心理服务是德育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中学德育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校有计划、有意识地向中学生传授参与政治过程的知识、价值和意识,培养中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意识,促进其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有效实施德育管理的心理基础和前提,能够保持德育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所以,心理服务是德育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2)德育管理是心理服务的进一步扩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其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给德育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是一味强调心理服务,而不将其纳入德育管理工作的范畴,就会脱离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起不到任何效果。因此,学校在进行心理服务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心理疏导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德育管理将心理服务上升到更高层次。

(3)心理服务深化了德育管理的内容。中学心理服务主要通过对中学生学习方面、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态。这些正是德育管理所要培养的良好品质。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学好德育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运用心理学规律解决问题。

(4)心理服务有效地拓展了德育管理的渠道。中学心理服务的过程遵循和采纳了一系列德育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如说服原则和疏导原则等。心理服务主要在自由、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省自悟,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从而完成自我实现。中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需要通过他们的自我教育来实现。因此,中学德育管理要积极借鉴心理服务的方法,说服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二、实现中学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融合的有效途径

发挥中学生心理服务与德育管理的正面效应,实现中学心理服务与德育管理的科学融合是目前相关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营造整体教育环境

首先,要充分重视心理服务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其“三个保证”,即领导保证、队伍保证和经费保证,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基础地位;其次,要完善德育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形成良性互动的校长统一领导机制;再次,可根据自身条件吸纳一定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结合其专业知识在德育管理中融合心理服务,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2.设置交友网络

各中学应该结合已有的德育管理体系,科学设置心理服务工作网络,建立心理服务工作一、二级网络的合作机制。心理服务工作的一级网络为消极心理服务机构,如学校心理咨询室等;二级网络为各年级各班心理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至于具体的合作机制,心理服务工作可以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方面给德育管理工作一些借鉴和补充。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心理服务知识学习。进行心理服务首先应有一支素质较高、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好的教师队伍,加强对这支队伍中现有德育管理教师、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心理服务的能力;其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功底,还要有敏锐的目光,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努力研究当代中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从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入手,进行科学引导,纠正思想偏差,实现中学生内心信念的积极转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处理好心理服务教师、德育管理教师的角色冲突。心理服务与德育管理在工作原则、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别,这些差别是德育管理教师和心理服务工作者在工作角色上产生的多重角色冲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判断要求的冲突;二是工作立足上的冲突,三是保密性要求的冲突。要打破思政工作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处理好以上冲突,实现较好的角色转换,就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要转变工作领域,即向生活领域回归;二是要转变工作观念,德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工作中采取疏导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

4.科学设置德育内容与心理服务课程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反抗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也有了根本的转变。此阶段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采取科学多样的活动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德育活动。

(1)开设心理服务课程。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服务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各年级段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心理服务的目标和内容,重在传授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然后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习和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自己合理解决。

(2)加强心理服务与德育管理的学科渗透。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学的基本途径。在开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心理服务。各科教师将心理服务的思想、内容、行为,以及德育管理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等全面渗透到具体教育教学中,才能把心理服务与德育管理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主题活动是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主题活动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氛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积极影响,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还应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设置知心信箱,由专职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

当前,心理服务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院校中,以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关于中学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融合的研究并不多,实践经验也不丰富,而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的有机融合对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因此,各中学应从心理服务对德育管理的影响入手,探究德育管理与心理服务融合的正面效应工作方法,努力提高中学生心理教育水平,实现全面育人的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

[4]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

[5]韩媛媛,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05,(4).

[6]石变梅.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J].教育导刊,2008,(12).

(编辑:易继斌)

作者:温秀梅

上一篇:政策性银行转型论文下一篇:假离婚现象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