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

2022-04-26

1神九发射成功中国打破美俄太空垄断6月19日,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证明中国已掌握了稳定而成熟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随后,3名中国航天员相继进入实验舱,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不同航天器对接的关键技术。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这一拥有超过4500年可记载历史的古老国度,曾经发明了火药、纸、指南针和地震仪。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 篇1:

港8高校疑违规招收内地生

香港20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中,只有12所具有录取内地学生的资格,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及港专学院等8所院校其实未获中国教育部认证,却在过去数年“偷偷”招收内地生。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11月5日报道,香港教育局倾向让已来港的内地生继续在港完成课程。但香港教育界人士则忧虑,就读该8所院校的内地生学历未必被内地教育部承认,有可能“白读”,除非他们有能力转到其他已获承认的高校继续升学。

报道称,自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香港回归后大力发展专上教育后,生员(即高中毕业生)由高峰期的每年8万多人,逐步回落至近年的5万多人,令自资高等院校竞争激烈,录取内地生成为开源途径之一,招生上限为总学生人数一成。香港教育局早已知悉涉嫌违规情况,并于去年初致函相关院校,提醒对方须就招生作出“微调”。其后再解释,只有资助大学、珠海学院、演艺学院、树仁大学及公开大学获教育部批准,可以取录内地学生来港修读自资全日制学位或研究生课程。至于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东华学院、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能仁专上学院、港专学院、宏恩基督教学院,仍需等待教育部的学历认证,在未获正式批准前,不应开展招收内地生工作及相关的宣传活动。 (摘自“腾讯教育”)

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 篇2:

环球参考

1 神九发射成功中国打破美俄太空垄断

6月19日,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证明中国已掌握了稳定而成熟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随后,3名中国航天员相继进入实验舱,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不同航天器对接的关键技术。

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这一拥有超过4500年可记载历史的古老国度,曾经发明了火药、纸、指南针和地震仪。如今,又有一项新的成就可以载入史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轨道上实现对接的国家。

据法新社报道,在当前为期13天的任务中,主要目标是进行中国的首次手控太空交会对接,这需要航天员极大的精准性和灵敏性。手控交会对接能力是必要的,防备自动程序出问题。这支队伍已经在模拟装置中将这一程序演练了超过1500次。报道最后说,中国将空间项目看作全球地位、科技水平提高的象征。

日本《每日新闻》6月19日报道,中国神舟九号载人宇宙飞船和无人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将推动中国2020年左右完成建设载人空间站的计划。关于“神九”的活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国际部特邀负责人迂野照久指出:“交会对接成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步。就直观感受而言,其安全性高于美俄实施的对接,流露出中国在技术上的自信。日本等发达国家要密切关注中国的太空规划,既要考虑竞争,也要考虑合作。”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称,中国神九升天重大意义。只要“神九”与“天宫”完成两次顺利对接,中国就会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家,数十年来先后由美苏和美俄分庭抗礼的太空战略均衡格局,也会因为中国这个后来者的加入而打破,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战略均衡。此一新均衡态势,对中国乃至国际的太空战略安全格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持者言:这是中国第三次完成复杂的自动交会对接,去年11月实现了两次类似交会对接,但在载人任务中是第一次。这次太空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意味着中国已向建立自己的载人空间站迈出了关键一步,并为未来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能力和技术支撑。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会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研究和开发太空的重要平台,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据悉。中国政府在太空项目有重大投资,可能在2020年左右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并可能在2016年实现登月。

目前,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的航天技术远远领先,神九的成功发射,展现了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证明中国有实力与其竞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已经耗资1千亿美元的国际宇航空间站却可能因为后续资金难以为继而面临停转的危险,美国政府主导的航天飞机项目也已停摆。交由私人领域操作。如果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不改变目前的太空政策,国际空间站到2020年将不能执行任务,不能运转。如果中国将于2020年建成空间站,那时中国可能是唯一有人留在太空的国家。

2 G20峰会召开美国放宽出口管制有待观察

6月18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就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阐述中国立场主张。胡锦涛指出,峰会在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的复杂形势下召开,中方希望峰会关注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认识和正确看待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合理诉求,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保障其发展空间。

《金融时报》的文章称,本周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的G20峰会将以欧元区危机为关注重心,从全球来看,曾多次困扰G20峰会的汇率争执已不再处于风口浪尖。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称,无论在洛斯卡沃斯或是大选后的希腊发生什么,世界仍然处在十字路口。旧的秩序已经与伦敦和匹兹堡的G20峰会一同成为过去。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以美国为首的G7集团已经无法再推动全球经济的进步了,G20集团的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对国际贸易和金融结构来说。文章称,发达国家应该开拓眼界,把同这些国家的合作作为改革国际秩序的重点。

韩国《朝鲜日报》称,中国财力雄厚,有望成为全球经济靠山。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推行了规模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经济扶持政策,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

主持者言:欧债问题和全球经济增长减缓是全球面临的主要危机,在历次G20峰会上,如何分担应对危机的成本是各方讨论的焦点。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进一步提高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地位、改善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保持经济稳定等现实问题更为关注。

目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有的份额从3.27%上升到6.39%,成为继日本和德国之后第三大股东国。此次G20峰会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决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增资,其中中国提供430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各出资100亿美元。这次新兴经济体对增资明确、积极的响应表明这些国家在推动国际经济复苏方面影响力、责任和地位的提升。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份额的增加会对平衡机构内部表决权起到一定作用。

但G20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利益博弈始终存在。尽管国际金融多边机构投票权和份额分配的调整已有进展,但由于各国存在利益分歧,后续的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各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将是一个长期化过程。

3 中国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引领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区域经贸合作

6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大范围会谈在北京举行。会上,各国元首批准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中期发展战略规划》。峰会有望主要通过协调中期发展战略带来新动力。上合组织扩大了影响力范围是会议的主要成果,它赋予阿富汗观察员国地位,让关键国家土耳其成为对话伙伴国,还积极与伊朗等国家进行协作。

共同社的文章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中国将提供100亿美元贷款支持上合组织内部的经济合作,这些贷款将用于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发展。胡锦涛说,该组织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他鼓励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贸易和投资关系,同时增进金融、运输、能源、电信以及农业方面的合作。据报道,中国对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投资已超过200亿美元,2011年与它们的贸易增长到1000亿美元。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6月6日报道称,上合组织北京峰会的目的是加强成员国间的战略团结,而实际上,它更大的作用是在这个危机中的世界里展示中国经济增长的魅力。该组织与其说是一个战略联盟,倒不如说是一个经济集团。该组织6个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在10年间增长了6倍。今年的重点将放在交通运输的发展上,尤其是中俄将联手研制大飞机,中国还将与吉尔吉斯斯坦就兴建铁路和公路展开合作。

德国《新德意志报》称,中国是上合组织发展的发动机,而且未来仍将发挥这一作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西方,尤其是美国,将不得不迅速做好准备来应对该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政策方面力量对比的变化。

印度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网站发表文章称,北京峰会将为该组织制定“中期发展战略”。中国副外长程国平说,这项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将上合组织打造成一个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该战略的核心看来是扩大上合组织的授权及成员国数量,这两个问题对该组织的发展和中国未来在该组织内外的突出地位都很重要。

主持者言:近年来,中国更重视经济合作、构建自贸区以扩大本国商品销路扩大上合组织成员国数量有助于提高威望,这是中国多边实践和推动与邻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该组织是促进中国在中亚和邻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关键。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过去10年来,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出了很多倡议,尽管有些倡议还不被接纳。但这些倡议引导着该组织的发展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1年上合组织六个成员国的GDP总量约9.4万亿美元,是2001年的5.6倍。2011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9倍。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此次峰会上,中国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主要是为了助推该组织的地区经济发展,未来该组织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缺资金,提供资金可以令很多大项目尽快实施。

未来10年,中国完全可以借助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引领上合组织成员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推到亚洲区域合作

未来10年,上合组织需要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思想库。总结交流各自的发展经验,探索互补渠道和路径,不仅对于组织内成员实现互利共赢极为必要,对于区域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具有重大价值。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将有所作为。

4 “里约+20”峰会达成空洞共识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6月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闭幕,包括1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193个国家的代表在闭幕式上通过了会议最终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

该峰会多最大议题是走绿色经济之路,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持续对立。发达国家强调,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全部国家均要向绿色经济转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宣称,绿色经济只是选项之一,改走绿色经济之路的前提是获得发达国家援助。

法国《世界报》20日发表文章称,中国强调必须打造绿色经济,这一值得称道的概念就是将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结合起来。中国认为,富国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全援助、减免债务和技术转让”。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的文章称,该峰会最后签署一份文件草案,阐述了旨在通过可持续发展让数以十亿计人口摆脱贫困的诸多目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上说,各国官员即将达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世界正在注视着,看承诺能否转化成行动。

《金融时报》的报道称,“里约+20”峰会并未引起发达国家兴趣。由于富国缺席,金砖国家成为里约峰会头牌。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团负责人拉塞·古斯塔夫松说:“可能我们10年后回头来看,这是新兴经济体接手并在国际进程中发挥主要影响力的时刻。”南方研究中心主管马丁·霍尔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绿色经济”这一说法表示谨慎,它们担心这可能被滥用作贸易保护或是其无法承受的新责任的理由。

路透社的文章称,此次大会氛围可能与20年前那场著名的里约峰会不同,当时全球领导人聚集在里约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这次全球领导人的注意力却在别处。目前世界的焦点是摇摇欲坠的欧盟、混乱的中东和即将举行总统大选的美国。

印度亚洲新闻社的文章称,中国敦促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向联合国的一项基金捐款600万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项目和活动。中国将安排两亿元人民币,实施一个为期3年的国际项目,以帮助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等应对气候变化。

主持者言:《我们憧憬的未来》在讨论过程中,利益冲突导致谈判过程十分艰难这份文件没让任何国家作出任何承诺它呼吁“紧急行动起来”反对“不可持续的”经济行为,但既没说这些经济行为指的是什么,也没讲有可能采取哪些行动,不具备可实施机制这说明外交官没能就任何具体行动在文件中达成一致,因为各国必须首先在国内达成一致,然后才能采取行动。

20年前,各国就“全球环境破坏是冷战后时代的全球普遍课题”达成共识,并通过一份旨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全球合作应对环境问题拉开序幕

然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合作机制并未深入人心,早在1992年的“地球峰会”上,发达国家就被要求每年应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0.7%来援助发展中国家,但承诺一再落空。因为一旦发达国家经济低迷,便“顾不上环保”。比如,发达国家援助资金就从1992年的583亿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497亿美元。目前,全球环境问题持续恶化人类社会能否根据过去20年的成功与失败,再次掀起一场环保浪潮将受到考验。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中国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但受技术水平等限制,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欧洲发展绿色经济的很多经验,并加以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模式,以实现中欧在绿色经济领域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5 普京访华中国成俄外交优先发展方向

6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普京对中国的访问是其就任总统后首先进行的一系列访问之一,中俄关系水平现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法新社的文章称,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常客,普京去年在大选前的外交政策宣言中强调,莫斯科不把东方邻国视为威胁,相反,要发掘中国在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方面的潜力。文章还说,“此行是普京新任期内首访亚洲,目的是要加强对俄外交和经济战略来说至关重要的且日益密切的俄中联盟”。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去年夏天,中俄两国领导人规划了未来10年两国关系发展蓝图,普京此次访华必将积极推动其蓝图内容的落实,并进一步深化两国战略合作。俄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称,普京在任总统和总理期间,一直秉承与中国开展战略合作的外交政策,这一方针不会发生改变。而上合组织在地区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增长,中俄作为该组织重要成员,将推动其不断壮大。

俄罗斯外交部网站援引拉夫罗夫的话称,在政治领域,中俄两国打算继续加强相互信任,进一步密切最高层和高层频繁接触,在维护主权、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问题上互相支持。

拉夫罗夫说,中俄在国际舞台加强协作是由当前的世界形势所决定的。奠基础是两国关键利益一致,对世界当前的变化及回应现有挑战方式的观点相近。

主持者言:普京访华将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新起点,普京此行将为未来六年的俄中关系“定调”。作为两国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经贸合作成为普京访华的关键议题。对俄而言,中国的重要性大于欧洲,欧洲的重要性大于美国。中国地位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扩大俄中贸易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对俄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政治作用,两国在国际事务中需要协调一致

普京再次当选总统,目的是振兴俄罗斯,而中国在普京强国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中俄贸易额106亿美元到2011年的近800亿美元,中俄经贸关系在中俄整体关系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中国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已经得到巩固,中俄经贸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

去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将“2020年达到2000亿关元”作为未来十年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目标,普京曾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是俄罗斯外交最优先的方向,而中国成为其首轮出访的国家之一,已经表明对华关系在俄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普京此次访华必将进一步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战略配合。

6 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境外投资国

6月13日,咨询机构安永公司(Emst&Younq)在法兰克福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德国已成为中国企业最具吸引力的三大投资热地之一。有意投资德国的企业中,9%明确表示想直接并购德国企业,56%表示乐意成立合资企业。

德国“焦点”杂志网站的报道称,中资最感兴趣的企业是机械制造商和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投资目的旨在利用德企现有营销渠道来进一步开发产品销售市场。德国政府和经济界均认为,中国对德投资“空间广”、“潜力大”。截至2010年,德对华投资达220亿欧元,而中资落户德国仅7.75亿欧元。

美通社的文章称,安永公司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400家被问询的大型中国公司中,德国成为在欧洲最受中国欢迎的投资地。在总部、研发、物流与生产领域,德国均在欧洲排名第一。报告显示,已在欧洲投资的企业中,63%的中国企业选择了德国作为投资地。中国企业认为德国拥有欧洲最佳的投资环境,并远远超出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国与英国。机械制造(71%)与汽车领域(46%)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最青睐的行业。

主持者言:中国企业要想在欧洲市场有所作为,一定重视德国这是因为德国是一个接受度高的市场,而且对中国产品完全开放;另外,德国是欧洲最大、最强的市场只有在德国市场站稳脚跟,才能更好地占据整个欧洲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德国投资是开拓国际市场,提升自己的品牌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中国在德国的投资项目不仅在数额上逐步攀升,而且在投资质量、专业水平和经营能力等方面也在不断进步。德国逐渐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直接项目投资地2008年,中国在德国的直接投资项目是21个;2011年,创纪录地达到158个,已成为在德国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是全球消费市场的原材料供应商,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致力于开创自己的品牌、研发自己的技术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企业就需要寻找到良好的合作伙伴,而德国政府对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都是一视同仁,中国企业普遍愿意到德国投资,中国在德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机械制作与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境外投资国。

7 中国发布稀土政策白皮书持续控制开采规模

6月20日,中国发布稀土政策白皮书说,中国对稀土实施保护性开采,旨在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对于中国稀土资源的储量和比重,白皮书中称,中国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这与美国地质勘探局36%的数据有差距。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报道称,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国对稀土出口采取配额限制。中国认为,其现行政策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白皮书中称,中国对稀土实施“保护性开采”。中国近期展开了稀土开采专项整治行动,已查处违法勘查和开采行为600余起,责令13家稀土矿山、76家冶炼分离企业停产整改。

美联社的文章称,针对关于北京以环境保护为借口,通过限制外国竞争对手,违反其对自由贸易的承诺,为羽翼未丰的中国轻质磁铁和其他稀土产品生产商提供支持的投诉,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进行了驳斥。他认为,保护环境从来不是获得优势或提高经济效益的借口。

路透社的文章称,2011年中国稀土出口的配额是2.4万吨稀土氧化物,折合实物量约为3万吨,但是去年实际出口了1.86万吨的实物量,配额有40%没有使用。由于稀土开采对环境污染严重,中国对稀土开采、出口等均实施严格管理。

主持者言: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被大量运用在军工、电子等行业,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

中国是稀土第一生产大国,以2.3%的稀土资源储量供应全球90%以上的市场需求但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发,一些资源濒临枯竭。然而,中国仍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对稀土实行同步管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支持了世界对稀土供应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中国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及保障年限不断下降,主要矿区资源加速衰减,原有矿山资源大多枯竭。比如,包头稀土矿主要矿区资源仅剩三分之一,采选利用率仅10%;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回收率不到50%。

目前,中国不得不投入40多亿元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稀土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稀土行业的发展。

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 篇3:

知识产权要持续关注

新媒体,“新”在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国际在线总编辑马为公建议不要太过人为地去划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优势,传统媒体不仅没有失去优势,而且优势依存。普通网站没有新闻发布权,所有通过新媒体手段传播的新闻信息,都是由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因此传统媒体是新媒体重要的新闻信息源,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和公信力也远远大于新媒体。新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年来在努力改变自己,打造互联网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知识产权不是小事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较早感受到国际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新技术的中国媒体,也是国内较早、较好迈出台网互动步伐的传统媒体。

2000年,马为公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一个关于世界国际广播电台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挑战”。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者都在谈论一个话题,就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对广播的冲击和挑战。

马为公认为,谈到知识产权,一定要谈媒体的整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在逐步进行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制作网上节目为主,带动广播节目。我要强化一个概念,不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去办新媒体,而是要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打造成一个新媒体,是要把radio变成broadcast,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化的过程,目标是要建立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打造现代化的、综合的、多语种的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传播概念产生了冲击,“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概念,因为只要进入互联网,就进入了一个自由无限发达的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也彻底颠覆了过去‘我传播、你接受’这样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可以说对传统媒体是一种颠覆,一种革命。特别是随着web2,O的出现,即时通讯、博客、播客等让每一个网民似乎突然间都可以制作、上传节目,操作简易、成本低,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可想而知。”马为公说到。

中国互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长期以来对信息的免费消费,公众习惯性地给媒体打上公益性的烙印,不愿意付费获取。知名商业网站也几乎是没有靠整合新闻内容盈利的,都是依靠广告、无限增值和网络游戏等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支撑网站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媒体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行业的成熟,将带来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和纠纷,这也对管理和司法提出了更多的新课题、新要求。

网络侵权问题是当前版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也是世界各国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在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介绍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版权局新闻发言人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决不是权宜之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非常重视加强员工的版权意识,马为公介绍说:“知识产权不是小事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情。国际台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多的是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我们邀请业界专家,拿很典型的广播电视侵权案例对全台员工进行讲解。”

在马为公看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传统媒体与google的“舌战”是经济利益的战略思考。“知识产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google这种搜索引擎的形态过去没有,与过去游戏规则的不同就会产生矛盾,并且这种矛盾会永远存在。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出现带来的一定是在法律规范上的空白,完善法律需要一个过程。”

所有的媒体或者是传媒平台的拥有者和运行者,有较强的版权意识。只是由于一些利益的驱动,在执行运作的过程中,有意地在规避知识产权。中国也有知识产权保护和版权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但在执行力度以及规范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包括在一些做法上跟国际接轨。马为公建议对于违反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相关规定的行为,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

用网络提升传播平台

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在中国发展是迅速的、开放的、自由的。作为国际在线总编辑,马为公有了更多于与国际媒体交流的机会。说到中国的互联网环境,马为公认为:“走出中国看世界,会发现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规范,在全球尺度最宽松的是中国,规范最严格的是美国和欧洲。”

在肯定传统媒体依然有用,依然拥有固定受众群体的同时,马为公强调必须正视高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体传播形态。“谁再固守原来固有的概念,会对很多事情不理解。”马为公也一直在关注国际互联网新技术的最新动向。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又进入到技术引领内容前进的新阶段,因为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编辑会思考如何利用好新技术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据说CNN的记者都要求在twitter上开自己的博客,这是一种新的值得关注的传播形态。”马为公和国际在线一直在紧跟新技术的走向,国际在线的iphone节目已经有了留言板,手机用户已经可以互动留言。诚如马为公最近所关注的twitter,这种卫星覆盖的新型传播模式。

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都在积极地探讨更有效传播出去的方法和途径。马为公认为,互联网平台、手机平台或其他平台已经早就成为传统媒体的另一个传播手段,中国很多传统媒体的网站一开始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电子版,可后来远远没这么简单,所有的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新闻网站,或是以新闻传播为主体的新闻网站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成熟。

但是中国的新闻网站从一开始就没有摆脱一种现象——千网一面。中国所有的网站,几乎都有新闻频道。中国的主流网站,比如政府网站、新闻网站以及发展比较好的知名商业网站,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大多是因为刊载的新闻信息,但是这些网站的盈利却不是因为新闻信息,而是通过新闻信息带来的知名度拓展了市场。

商业网站聚合了很多新闻信息,对于网民而言,看这些新闻信息是无偿的,但是给网站带来了流量和知名度,进而也就带来了广告收益。很多网站把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集合在自己的网站上,做成信息齐全的中国式“门户网站”,这是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现状。但是国外的新闻网站少转载或不转载其它媒体的新闻,强化的是自身的媒体形象。比如CNN、VOA、BBC等世界几大主流媒体的网站,虽然也有转载的新闻,但是大部分的新闻还是自己的记者采访的独家新闻作品。

谈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和融合,马为公坚定地说,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早已开始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不同的媒体形态还会共存。任何一个宣传报道战役,都是各种媒体形态的表现,都要去策划,而且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开始接触、使用、熟悉新媒体。通过网络去延伸、提升传播效果和传播平台。

作者:于 淼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下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数学课堂构建实践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