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论文

2022-04-20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并没落实到实处,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论文 篇1:

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称为“青少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或“青少年学生的行为障碍”,指青少年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心理冲突、环境刺激或机能失调等原因而导致的青少年学生偏离常态、违反社会规范的不良心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适当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渐趋成熟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人员来说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问题。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心理,培养适当的行为,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许多教育、心理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研究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仅仅是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操作标准。突出表现在,即使在正规的公立学校,相关方面的辅导老师也很少达到国家规定的资格认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为了满足办学者的私利而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学生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2.5%到33%,并且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抑郁、浮躁、叛逆、嫉妒、自私等方面,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说谎、逃学、偷窃、暴力行为、离家出走、自杀等问题行为。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培养的未来人才的质量。

从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第二,造成青少年学生违反道德规范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第三,导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三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数量上是依次减少,从影响程度看则是渐趋严重的,从惩罚手段看则是愈益严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素质。具体而言,当前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学生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和行为

由于青少年学生从生理年龄上看多为17-18岁以下,大多数还处在学龄期,学习压力过大,竞争激烈,被期望值过高,再加上考试、升学、教师奖惩等问题,导致青少年学生经常出现情绪紧张、心里发慌、头昏脑胀、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考试焦虑、厌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现象。

2.由于青少年学生个性原因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的不适应

青少年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个性如自卑、脆弱、悲观、懒惰、自傲、报复心强、嫉妒、猜忌别人、冷漠、孤独、退缩、虚伪、固执等导致其产生不良行为,进而形成了吸烟、喝酒、吸毒等不良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暴力行为,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也与此密切相关。

3.人际关系不良带来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青少年学生十分重视伙伴间的关系,特别是同龄朋友之间的交往。他们看重友情,渴望得到同伴间的角色认可,获得心理归属感,但在具体人际交往中又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因此而孤独、寂寞,进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4.由于性心理的发育成熟而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于青少年学生性机能、性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使其对性的意识逐步觉醒和增强,生理变化的刺激不断地引起心理方面的冲动,于是愈来愈关心有关性的问题,因而会由此产生一些困惑或苦恼。例如:早恋、单相思、经期情绪反常、性困扰、性冲动,以及混淆异性间的友谊和爱情等一系列性心理问题。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就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的生长发育来说,年龄在17、18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其大脑结构和机能正处在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阶段,生理机能尚没有完全成熟,心理机能也正处在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伴随着青少年学生身心不断发展而带来的问题,诸如自我意识发展冲突、自我评价能力不当、自尊心较强、情绪变化复杂多样、知识学习难度加大等都需要青少年学生迅速去适应,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精神状态原因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精神状态原因是指,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和个体具有的用以区别于他人的行为活动特征。这些特征是青少年学生在其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接受社会影响,潜移默化、自我反省、行为模仿等方式,把外在的影响因素逐渐内化、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态度行为,构成了青少年学生身上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如果青少年学生一旦接受了来自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并发展成为青少年学生个性的一部分,就会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出现个性偏差,从而产生生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社会学原因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学校、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所在的社会群体等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最早接受他人影响的地方,是其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阶段,父母亲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启蒙者,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任导师。家庭也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道教育,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反应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从家长自身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懂得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行动中也愿意甚至是心甘情愿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付出自己最大的也是毕生的努力,而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导致家庭结构和机能的变化——家长的身心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对待生活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夫妻婚姻质量和家庭地位等都将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2)学校教育因素。从现代意义上说,学校作为国家专门投入的用来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场所,其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理念、人才观念等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等弊端的存在,学校教育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的学校工作重智育、重分数,轻心理发展、轻个性培养现象;有些教师不懂得心理健康发展对孩子的意义,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惩罚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严重伤害,最终必将影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展开,阻碍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成长环境因素。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需要不断社会化的个体成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同龄人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同龄人年龄的同步或相似,共同关注重要问题的一致性,以及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群体的威慑力加之个体对群体从心理上的依附和归属感,常常使他们认同和服从群体的道德舆论、道德价值。一旦他们接触到不良群体,就可能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总之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行为的成因较为复杂,它既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影响,也受学生自身素质,如身体成熟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发展水平所影响,因此是环境、教育等外界因素和其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改善对策

1.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主观上需要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懂得心理协调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使其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懂得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所存在的针对性问题,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真正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实施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健康的心理行为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安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更是其成年后家庭生活和谐发展、社会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行为是家庭、社区和学校的重要职责。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是家长以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家长的身心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对待生活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夫妻婚姻质量和家庭地位,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学会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接纳自己的孩子,知道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少一分苛求、少一份指责,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社区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外部条件,是青少年学生在常规的学校教育以外接受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场所。据统计,青少年学生一年在学校生活200天左右,在社区、家庭中生活160天左右。不良的社区成长环境会严重阻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得青少年学生改变学校教育竭力培养的观念、态度、价值等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教育界一直谈论不止的5+2≤0现象即此。因此,应建立以自由提交系统、早期预防、积极干预、促进身心康复和社会生活适应、资源有机整合等方面为内容的社区心理培养模式,以及有效实施该模式的政府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或社区医院负责、下属居民小区分组参与、家长和学校全力合作的策略性建议,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而学校教育主要是利用自身优势,改变不良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开展系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并且与家庭和社区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教育的重任。

3.依据青少年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就教育自身的发展来说,我们常说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正处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自身变化的差异性,因此,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育,无法寻求固定不变的教育模式,需要依据其不同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材和教法,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完善。

总之,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事。全社会应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例如社区医院、卫生所,邀请专家讲座、心理影音、课堂教学、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同伴教育等,同时通过组织同学参加活动,减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传锋,武雪婷,严建雯.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

[2] 海慧芝.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患病率超国际均值.北京日报,2010-06-10.

[3] 静进.儿童行为问题的社区干预.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

[4] 马佳,孙晓勉,何珊如,等.深圳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社区干预模式探讨.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

[5] 马什EJ,沃尔夫DA.异常儿童心理学(第3版).徐浙宁,苏雪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白文军)

作者:杨鲜霞

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论文 篇2:

成绩和德育两手抓 促进全面成长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并没落实到实处,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歧途。

学校教育普遍缺乏德育管理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新媒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严重,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德育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足,由于社会对学生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难度。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发表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等等,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后,观念守旧,难以将新媒体的新特点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可见,新媒体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不足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要不断总结出有效的对策。首先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然后建立督导评价机制,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同时培养学生媒体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防盲目接触;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而且要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健全新媒体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优势,注册学校德育门户,以便有效地创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设置德育网络部门,实现对学校德育网络信息的监管,以便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点的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德育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体系。最后要多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隨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学校德育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学校和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探索科学的德育模式。为了增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树立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主体性德育管理体系,与素质教育接轨,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单位:吉林省双辽市兴隆镇中学)

作者:肖立萍

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论文 篇3:

学校消费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对策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张以及其本身理财自主权的增强,其消費不仅是社会总体消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立的消費行为特点。总体上来看,青少年学生消費仍是比较适度合理的,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消費理念和行为出现了严重偏差,例如,充满攀比心理的炫耀性消費,追求时尚的超前消費、过度消費、从众消費、冲动消費,心理失衡的情绪化消費等。作为特殊且重要的消費群体,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消費观念、消費行为是否得到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以及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引导消費和发挥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一、当前学校消費教育现状素描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少将青少年学生的消費教育作为工作重心,在青少年消費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还没有能够扮演起相关消費知识传播及引导的角色,未完成好相应的任务与教育职责。

1.现阶段开展消費教育的学校数量较少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和正式的消費教育的场所,但是,与国外学校相对成熟的消費教育机制相比,我国学校开展消費教育的数量微乎其微,而中小学更是缺乏开展消費教育的意识。在现阶段,学校教育更看重应试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其他方面的需要疏于关注,学校有关消費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同步跟上,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在消費知识方面的引导仍显不足或直接处于缺位状态。这直接导致青少年学生对于消費知识的了解十分匮乏,从而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消費的非理性认识,消費行为容易被误导。

2.消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完备的体系

目前,在我国开展消費教育的学校中,多数学校只是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围内。不管是从消費教育的内容还是方式来看,都缺乏比较完备的消費教育体系,导致内容空泛和方式僵化,很难激起学生的认同感。这就造成了很多学校开展的消費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力较弱。

3.学校消費教育的消費技能训练比较缺乏

西方国家把消費教育看作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认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的基本消費技能是作为一个积极的社会公民的必要条件。相比西方相对成熟的消費教育体制,我国学校的消費教育缺乏对学生消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作为家庭经济集中支持的对象,青少年学生能更轻松获得经济保障。但是,他们在消費过程中更缺乏自控力,加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消費技能的训练,导致理财能力缺失,进而扩大了青少年学生消費行为的偏差。

4.消費主义的渲染给学校消費教育带来挑战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电子媒体等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广告传播急剧膨胀的今天,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消費主义的侵袭,消費主义以更快的速度在校园传播,甚至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潜在的校园消費主义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消費观念和消費行为的侵蚀更加深入,也更难控制和引导,在客观上影响着青少年群体的消費选择,也给学校的消費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加强学校消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少年学生作为大多数家庭消費支出的重点,已成为社会消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消費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且其消費行为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未来发展性,他们的消費价值观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乃至全面发展与否更是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研究青少年学生的消費行为,分析影响青少年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的多种因素,构建科学的消費教育体系、嵌入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学校消費教育能对社会消費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青少年学生作为大多数家庭财力和物力的倾注对象,他们的消費行为和消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所属家庭的消費倾向。同时,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变化往往首先在年轻一代身上表现出来,进而又影响到他们父母一辈,形成一种“反向社会化”,中国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转型期,年轻的一代将他们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不断涌现的新知识传递给他们的长辈们。消費观念的变化也是如此。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消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其家庭的消費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整个社会的消費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2.加强学校消費教育能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受消費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消費行为越来越偏向物品的身份象征意义,“符号消費”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群体事实上的分化和区隔,这就给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消費行为现状,正面引导青少年学生科学和理性消費,打破青少年学生群体由于消費差异引起的分化和区隔,融合青少年学生中所谓的圈子,对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加强学校消費教育能为政府制定消費政策提供建议

中产阶层作为未来和谐社会的中间力量,是稳定的消費群体和重要的经济主体,有稳步上升的消費水平。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作为中产阶层的后备力量,将快速成长为重要的社会消費者,其当下消費行为及特点往往能较大程度影响到未来消費文化的构成。因此,加强学校消費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之际,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的消費观念,训练科学的消費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国家消費政策的制定,为未来社会消費文化构建开创良性的起步。

三、改进学校消費教育的对策设计

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費理念,进行深入的消費教育是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正式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及平台,能够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消費观念以及矫正其消費失范行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笔者认为,加强当代学校消費教育,可以进行多维的对策设计,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教育、实践教育及学生组织朋辈教育相结合的消費教育体系。

1.课程教育系统化

打造与消費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选修课(如金融理财类选修课程)及相关专家讲座教学平台,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有关消費者行为学、消費经济学、消費社会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多专业领域知识,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掌握基本消費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費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金融理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消費行为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具体课程建设中,学校应当秉持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配备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师资人员,明确教育目标,采用多样化和适宜化的课程教育形式,即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及通识教育的出发点,避免教条式或命令式的表达,组织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参与到此类教学中,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参与教学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充分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由本质到现象,力求将有关消費的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深入浅出地表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程教学环节中逐渐树立对消費的理性认识。

2.实践教育多元化

在学校消費教育中,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一是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及社会心理压力急剧膨胀的今天,青少年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自身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他们为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消費,以达到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之后又为之矛盾自责。为此,学校可以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团队辅导和集体熔炼等,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和宣泄不良情绪,帮助青少年学生缓解不良的消費情绪。二是增加勤工助学的渠道。青少年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勤工助学,不仅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而且能促使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使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承受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消費素质和理性观念。三是适当开展金融理财类技能实践活动。通过理财情境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让青少年学生理性地分析什么是必要的开支,哪些是不必要的开支,建立合理的消費计划,增强他们对金钱的认知和掌控力,树立健康理性消費观念。

3.朋辈教育正面化

在青少年学生朋辈教育方面,学校要以朋辈影響为切入点,通过建立或整合与消費、理财、绿色生活主旨相关的青少年学生社团等学生自发组织,由青少年学生承接或开展一些贴近消費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实践活动,通过在学生中推广健康生活小贴士、节约小妙招等各种活动将健康理性的消費观、节约型社会的科学消費理念逐渐渗透到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不断挖掘和扩大学校消費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朋辈间的正面影响力。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作者:林梅 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