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与教育技术论文

2022-04-21

摘要:阐述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成要素包括制定适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应涵盖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掌握教育技术技能、综合应用教育技术等方面,构建包括集中面授、网络教育、课题带动的复合培训模式,创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业学校与教育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业学校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1: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整合探讨

摘要: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专业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程整合需明确“整合”的内涵和意义及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课程整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任务,我们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育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打造一种充满活力、彰显灵性、人尽其才、各取所需的新的职业教育制度。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与依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以互联网应用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改革传统教育的突破口。在当今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职业教育学校课程的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整合就是在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合理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帮助教师教学为出发点,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各专业教学中,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是对传统教学的新挑战。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各专业教学过程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把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作为重点;学生则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宰和学习的中心,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这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一种变革。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专业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由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和实践能力。教学模式也由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二、任务化的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内容转化为具体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任务呈现出来,作为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和训练对象。如在文秘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把“办公桌的整理”作为文秘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接受任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填写表格能力。

三、探究化的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提出之后,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和图片等相关资料对任务有基本的了解,有条件的也可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围绕相关任务进行探究讨论,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并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讨论。教学过程由教师为主体的传承型转变为由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材是主要知识载体的状况,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中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筛选、重组和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在当今信息时代,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在中职语文教材,有很多优美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文字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接受美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采用让学习不在状态的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刺激大脑,不知不觉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讲课的内容之中,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五、创新化的教学目标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工具,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培养人才的高级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能力,使他们成为能满足企业需求和适用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所以,采用现代教学技术能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消极现象,而且能都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作者:杨国斌

职业学校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2: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

摘要:阐述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成要素包括制定适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应涵盖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掌握教育技术技能、综合应用教育技术等方面,构建包括集中面授、网络教育、课题带动的复合培训模式,创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强培训,不断培养和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技术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笔者之所以强调专业课教师,是因为他们在职业学校中肩负着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学校的发展就是依靠紧跟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各具特色的专业支撑。而专业课教师正是办学理念的践行者和特色专业的承建者。因此,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学校的创新和发展。

(二)培养现代化、专业性人才的需要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提出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可见,在信息时代,培养现代化、专业性人才,需要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要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三)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社会人类基本的学习工具和生存手段。对教师而言,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科研的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自身在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成要素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

因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层次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所以,培训之初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复杂的,因此,不能期望通过一两次培训就把广大教师培养成教育技术应用的高手。所以,培训目标应该是递进式、逐渐提升的。例如,初级阶段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专业课教师引入教育技术的大门,使他们增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学习的深入,目标可以慢慢提升为正确运用教育技术方法改善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的核心,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提高对教育技术价值的认识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不同于文化基础课教师。因为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教师对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专业课教师只有首先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内涵,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才能从内在需求、情感上接受教育技术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主动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改革。当然,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课各具特色,有的课程侧重理论,有的课程注重实践,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应根据其任教的专业课特点,在培训的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掌握教育技术技能,让技术成为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在以往的各种培训实例中,培训者容易将教育技术培训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将操作技能作为首要的目标,这显然背离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初衷。但是也不可矫枉过正,忽视了技术也是不对的,毕竟在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上技术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要将技术的学习融入培训过程中,让技术的学习成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因此,学习什么样的技术、如何融入教育技术培训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以技术整合的方式学习技术整合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让受训教师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并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所谓“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依据上述思路,我们提出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构建多种多样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的环境、教师自我教育与提升,对教师所需的相关技能进行分级整理,划分出基础版和提高版两个级别(见表1)。其目的是让培训者能够根据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受训教师对各种技术的学习既不脱离教育技术能力这个中心,又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技能的认识和应用。

综合应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最终体现,也是促进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前景。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的开展等各个方面应用教育技术,并开展合作与交流。而在上述各个环节中,教育技术都可以对以往的教学产生创新性的冲击和改变。

(三)构建复合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是关乎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构建多种培训模式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复合培训模式,以基于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为主线,以基于网络教育的协作学习模式为补充,以基于课题带动的研究模式促深入,形成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

集中面授培训模式是目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常用模式,其优点是节省时间和经费,利于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开展培训,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但也会因培训内容与方案单一,难以照顾教师的个性和层次差异。与集体授课模式相比,网络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可实现按需学习,为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提供了可能,其优点是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自主、灵活,可作为集中面授模式的有力补充,其缺点是培训组织者对受训教师的管理较困难,对受训教师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依赖较高。课题带动就是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的选题——实施——研究——检查——结题——反馈过程中,主动参与教育技术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脱离了刻板的培训场所,置身于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带着研究任务去学习,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促进教学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但对于这种方式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有信心和恒心。

(四)创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培训主要采用书面考核,难以全面考核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想尽可能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总结性评价之外,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受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因此,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要包括课堂观察、评价量表、案例分析、专家点评和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价信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考评的参照,使得培训更具延伸性和实效性。

总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于促进专业课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6):140.

[2]曹玉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及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李爱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109.

[4]杨小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12):24.

[5]陈国荣,余莉,郑燕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训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2):63-64.

[6]乔爱玲,王楠.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0-23.

[7]孙元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1):73-74.

作者简介:

张震(1976—),男,河北涿州人,硕士,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教育。

张京毅(1977—),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作者:张震张京毅

职业学校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3:

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未来教师即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摇篮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系统建构了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设计、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与策略。

【关键词】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摇篮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应当积极变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有效提高未来教师即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我校师范教育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多年来一直深受学校重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4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系统建构了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设计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与策略。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反思、批判、吸收、建构”,首先从我国职业学校发展对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反思当前我国职技高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追问其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国际视野寻找解决的启示。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职技高师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方法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构建有效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 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掌握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动态,指导课题研究的发展;通过行动研究,着重探索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研究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向职业院校输送高素质的师资。

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 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过去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应该说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这期间的课程形式与授课方法变化甚微。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陈旧、方法单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初我国职技高师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目标体系不完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更新慢、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

2 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

通过文献法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体系以及教学目标体系进行调查研究,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1],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据此制定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方案。

教育技术能力包含4个能力素质维度: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

3 制定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和教学改革新思路

培养策略: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单纯依靠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探索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师范技能培养的整体规划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学科教学论》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创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环境等多种途径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改革新思路:目前,国内职技高师大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已改变常用的以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实施了以教学应用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2]。教育技术课程也改变了常见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添加了与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教育实习等结合起来,真正有实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 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保障、以“超越课堂、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绩效技术的研究成果,建构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模式。

(1) 混合学习模式(Blending Learning)。该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2) 案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案例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内在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的习惯养成规律,符合日益强化的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觉醒的个体需求,这正是案例教学具有生命力的奥妙之所在。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使教学设计者内隐的知识和观念外显化,以教学设计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情景发生关联。[3]

(3) 项目学习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是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生成新知识的技能,以及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与机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利用多种资源,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新型探究性学习模式。它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则着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看重学习的结果。[4]

5 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

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文本教材、配套光盘、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材以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前提,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按照知识的先进性、实用性原则,对教育技术的知识体系重新做了梳理。网络课程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内容上进行了系统设计、规划、筛选和结构重组,体现了教学内容实用化、理论学习专题化、技能训练活动化、学习成果信息化的特点,突出了信息化环境中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网站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三大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方法指导这个主线贯穿起来,方便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学习);注重虚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6 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习支持系统”

秉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想,设计了以活动为导向、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的课程框架,将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为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良好环境。

7 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评价,我们在改革实践中积极尝试多向的多主体评价,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重点是强化学生对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者能掌握评价这一工具,及时反省自我,把学习引向深入。我们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库和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项目任务三大模块作为考评依据,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重过程、重技能、重效果,逐年规范并日趋完善。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得到了2004级、2005级、2006级师范生的支持和好评。

三 研究成果的突破与创新

本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职教教师教育研究的缺失,是国内首次对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职业教育教师的整体培养体系,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理论。

1 理论上的创新

(1)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与培养策略;

(2) 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混合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

2 实践上的创新

(1) 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了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文本教材、配套光盘、网络课程等三维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2) 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习支持系统”。建构了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的课程框架,将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有机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支持系统,将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学习有机结合;

(3) 教学中坚持“四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案例教学与项目学习相结合、在线测试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等。

四 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与学术影响

1 大面积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研究以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涉及多个专业,学生受益面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成员编写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教材、多媒体光盘,设计制作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在我校使用2年来,形成了“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方式协作化、学习评价多元化“三位一体”的特色。构建的案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已在教学实践中应用2轮,成效明显,学生反响热烈。

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报告会和座谈会向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成果,交流了各自的教学改革情况,研究了当前教学与教改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辐射示范作用,推动了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改革。

2 研究成果得到公认,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研究获得的奖励主要包括:校级精品课程1门、重点课程1门;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校课件评比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多媒体课件三等奖1项;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等。

(1) 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与同行专家交流的方式和领域,加强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力度,增强了实效性和前沿性。

(2) 出版相关教材3本(其中2本配套多媒体光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配套光盘),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配套光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修订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 开发了配套的软件资源。设计开发了职技高师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库,并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中使用,反映良好。“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2006年9月获校级课件评比一等奖,2007年10月获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这些软件资源既可为职技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又可为职业院校教师的短期培训、校本研修、终身学习提供学习平台,促进在校师范生、高校教师、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17(2):5-9.

[2] 裴纯礼.开展加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J].信息技术教育,2006,(3):9-10.

[3] 黄纯国,习海旭.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81-84.

[4] 黄纯国,殷常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5):74-76.

作者:黄纯国 殷常鸿 戴仁俊 习海旭

上一篇: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审美教育的小学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