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由于小儿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其生长发育及疾病特点都不同于成年人,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病情观察、沟通能力要求较高。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在教学中注重培养护生儿科护理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切实培养临床儿科护理所需的护理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色扮演儿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色扮演儿科护理论文 篇1:

临床路径表在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的实践运用

[摘 要] 以实验研究法为主,选取护理专业学生共50名,按照传统教育方法和临床路径表教育方法,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通过对比得出临床路径表在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临床路径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在临床实践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掌握多种多样的护理常规和儿科护理知识,更能及时地管理每一床患儿的情况,熟悉各种药物的注意事项,实践技能比较高。实习生对临床路径表的接纳度比较高,可以积极展开临床路径表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临床路径表;儿科血液科;护理教学

[作者简介] 张世群(1974—),女,四川泸州人,护理学学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主管护士,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研究。

一、引言

临床路径是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诊断所做的有顺序性的服务计划,在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儿科护理教学是培养儿科人才,提高患儿治护效率的重要途径,将临床路径表运用到小儿血液科临床护理教学之中,是对护理教学的一次创新[1]。因此,通过一定的手法研究临床路径表在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最大化的发挥临床路径表的功效,发挥临床路径工作模式的优势。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在小儿血液科进行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一共有50名。根据入科时间先后的方式将50名同学分为两组,前25名为观察组,后25名为实验组。这两组学生都拥有一些基础性的护理基本知识,在进入小儿血液科后都由总带教老师进行初步的入科培训,为期半天,由于实验条件相同,因此具有可比性。

2.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观察组的25名学生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法和教学理念,教学步骤为:结合教师经验,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实验组学生教学步骤:按照临床路径表格,理顺整体护理模式,有步骤、有计划的完成护理学习任务。主要任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观察,带教老师提示,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需要学习巩固的理论知识;第二阶段在教师指导下有效完成操作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第三阶段为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学生按整体护理模式独立完成2~3个病人的护理。带教老师在每一阶段通过口头询问、抽查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2]。在实习结束后,开实践总结会议,学生以书面形式总结实习结果,评价对临床路径表的满意度。

两组学生的教育内容大致为:掌握护理核心制度,包括查对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与报告制度、护理安全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掌握血液科护理常规,包括贫血分度以及其一般护理,感染的预防,出血预防和控制;掌握成分输血技术及化疗药物使用的个人防护。熟悉血液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包括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表现及治疗要点,熟悉每班次的工作流程,熟悉PICC、CVC、植入式输液港的使用和日常维护,参观层流病房环境和初步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明确维护冲管、敷料更换的操作手法。明确儿童用药的特点及护理,明确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讲解PICC相关知识,通过理论课程掌握输血流程以及输血反应。

3.两组学生教学实施环节。观察组和实验组的学生进行教学,由科室成立小儿血液科教学组,对观察组和实验组分别分配四位带教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的设计及开展。观察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操作细节、讨论操作流程、总结操作经验、训练操作技能。实验组的学生在带教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讨论临床路径的内容,结合实习时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共同探讨临床路径表当中的具体学习内容、实践操作的相关细节等,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临床代教教师以及学生严格按照路径表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教与学。本次临床路径表为:在第一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护理制度,主要运用自学和示范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在第二周,让学生学习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以及各种突发症状的护理方式,主要运用示范讲解、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的方式完成任务。在第三周讲述专科的护理知识和药物使用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整体掌握整体护理模式,主要运用理论学习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任务。在第四、五周通过按护理整体模式独立护理2~3个病人,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主要运用自学以及操作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

4.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实习期结束之后,设置具体的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临床护理考试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具体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完全相同。

在调查问卷的调查中,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为80%,在下发的25份问卷之中,有20%的学生认为教学印象不深刻,有24%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还有28%的学生认为教育内容比较散碎,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只有32%的学生对教学很满意,这一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计划、比较零散,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大。

在對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有92%的学生对教学非常满意,认为整个教学活动严谨有序、条理清楚,可以帮助学生梳理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只有8%的学生对教学并不满意,这一调查结果集中反映采用临床路径表的教学效果更有优势,能够集中相关性的医疗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在理论性考试过程中,针对观察组和实践组的学生的考试题目相同,每一个条目涉及常用药物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整体护理模式、临床患儿的各种反应分析[3]。在对理论成绩进行汇总后分析得出,观察组学生在理论考试中的成绩比较低,达到及格或者良好的人数只占84%。实验组学生在理论考试中,通过规律的复习和知识的抽查等,达到及格或良好的人数占92%,还有8%的学生达到优秀级别。

在进行实践技能考核的过程中,对两组学生的实践考察评价指标完全相同。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践操作技能、工作态度、整体护理流程的掌握情况、实习总结的内容和价值等方面,发现观察组的学生工作积极性较低,学习积极性不如实验组学生。而且相应的护理流程操作,对整个护理过程的实践和总结不全面。实验组学生的整体工作态度比较认真,可以熟练运用护理技能。

通过带教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察和记录,观察组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不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不多。实验组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比较强,沟通能力良好,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比较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临床路径表在血液儿科的护理教学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其他护理教学中进行应用,总体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教学反思与讨论

(一)对本次实验教学的反思

在本次护理教学实验中,就目前的教学实践结果来看,临床路径表的实施效果优良,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进行实践练习,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而由于对临床路径表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加入对学生护理素养、思想素质的教育和考核,无法真实地对比出临床路径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影响。

(二)临床路径表的应用意义

在传统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单纯讲解一些护理常规,让学生通过理论性的记忆掌握护理流程,注意各种药物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注意事项,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效率,也无法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兴趣,不能帮助学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而在临床路径表的支持下,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护理常识,也能够通过专业性的实践练习,掌握一些潜在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制度,掌握一些基于实践性的护理技能,提高学生在小儿血液科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4]。因此,需要通过临床路径表进行小儿血液科实习计划的制定方便实习生根据制定的具体内容加入教学环节中。学生按照相应的计划做出学习准备,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和学生在临床路径表的影响下教与学质量有所提升,认知和思维发展都比较活跃。带教老师可以结合临床路径表,更好地细化护理科室内的制度,让每一个实习生都达到职业标准。

(三)临床路径表的应用优势

1.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临床路径表的支持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具有目的性、更加标准化。学生可以结合临床路径表的相关内容,提前预习相关联的知识,产生对临床护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临床路径表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清楚地知道在此阶段内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节奏,循序渐进地掌握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规定的教学内容下,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清楚,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活动,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5]。学生在学习中与带教教师进行沟通,深化护理流程和护理的知识。在此阶段内对护理的核心制度、病房的处理制度和护理原则等整理成册,通过与学生交换意见、相互沟通,帮助学生理解护理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护理意识。通过循序渐进的输入知识,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握学习节奏,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2.考核制度更加清晰。临床路径表中明确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知识,教师可以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抽查和考核。整个考核制度可以在临床路径表的支持下得以完善,教师可以根据临床路径表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抽查,让学生明确哪一些知识并没有深入理解,哪一些学习目标还未达成,哪一些内容在考核后仍然需要进行指导和实践示范。教师根据考核过后的结果进行重复性教学,既避免传统教学的随意性,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考核制度的清晰化发展是临床路径表应用的一大优势,教师可以按照临床路径表中制定的护理技能和护理知识,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指标,阶段性地对学生的护理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综合反映此阶段内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态度,及时督促学生进行调整和改正。

3.临床护理技能得以增强。临床路径表可以支持学生独立分管患儿,学生在独立分管患儿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患儿的真实情况,了解患儿的患病历史,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临床护理技能[6]。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管患儿进行获得关怀,并定期向教师汇报、总结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学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整体护理的过程,了解自己在护理过程中承担的责任。

4.职业能力有所提高。一般来说,儿科的患儿年龄比较小,不善于与专业医生进行沟通,而且儿科患者的家属比较多,给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很少在临床上展开具体的操作。将临床路径表引入儿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独立分管患儿的过程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独立评估护理水平和护理操作。在遇到困难时由教师出面协助,在提升理论性的血液儿科护理知识时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环境,提前了解临床护理岗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临床路径表在小儿血液科教学中的应用发展

1.规范教学模式。教师在运用临床路径表进行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的规定时间和规定内容进行施教,避免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临床带教,避免整个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结合临床路径表的应用,规范实习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路,加强整个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的前后衔接度,保证整个过程的顺序性。需要与学生共同商讨教学方式,在学生自愿学习的前提下运用角色扮演、临床示范、临床实践等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学习的系统性。既要避免单纯的理论知识,也要避免过于突兀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规范的教学模式和完整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能够整体性的掌握小儿血液科护理相关知识。

2.规范教学管理。在运用临床路径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细化每一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临床路径表中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和需要学生达到的效果,通过学生的认可提高计划目标的完成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儿血液科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时间框架,列出每一日的重点学习任务,让学生有预见性、有计划的完成学习内容,完善整体护理的管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血液儿科护理技能的质量。教师需要注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集相关患儿家属、患儿的意见,让整个护理教学工作趋于完善。

3.改进综合评价。教师在利用临床路径表时,需要在阶段性的实施之后采集学生在实施前后的学习数据,对学习数据加以分析,根据学习数据调整临床路径表的评价指标,调整临床路径表的教学内容。通过阶段性的调整,确保整个护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轻松。教师需要在反思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使用临床路径表的经验,更好的发挥临床路径表的功效和作用、发挥临床路径的优势,提高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总之,临床路径表在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占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小儿血液科护理教学之中。教师需要积极发挥临床路径表的相关优势,结合临床路径表的计划、目标,与学生共同整理知识、建构技能,明确小儿血液科护理的常规和护理技能,不断提升专业操作能力,提高技能的学习能动性,满足学生临床护理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雪.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20,17(25):1-3.

[2]张丽.临床路径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启示[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3):285-286.

[3]丁卉,陈玉瑛,刘林,等.临床路径模式在儿科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7):179-182.

[4]李双子,夏庆,高洁.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儿科神经内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20,3(1):13-16.

[5]刘柔,帅可鑫,鲍燕敏,等.三级甲等医院儿科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全国多中心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16):1225-1229.

作者:张世群

角色扮演儿科护理论文 篇2:

高职护生儿科护理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

[摘要]由于小儿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其生长发育及疾病特点都不同于成年人,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病情观察、沟通能力要求较高。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在教学中注重培养护生儿科护理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切实培养临床儿科护理所需的护理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护生 儿科 护理 能力

[作者简介]秦爱华(1980- ),女,河南睢县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南 商丘 476100)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且儿科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等原因,使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技术、沟通交流、病情评估等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独立实践者,不仅要对小儿和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还需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促进康复、促进合作与协调、维护小儿和家庭的权益,因此,要求儿科护士的素质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不断完善儿科护理的教育体系,将儿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在护士教育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不管是护士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还是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见习,都要紧紧围绕以后的专业工作需求展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高职护生儿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满足临床对儿科护士的需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儿科护士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对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尊重和爱护小儿,对患儿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并具有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的精神。对待小儿要不偏爱、溺爱,不嫌弃、漠视,更不能拿小儿的缺陷取乐,伤害他们的自尊,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除对小儿进行疾病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工作,应做到对患儿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做到视患儿如亲人,满腔热情地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为患儿提供最舒适的休养环境,为小儿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时地对儿科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护生真正地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患儿的身心痛苦,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儿科护理。在校期间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去医院的儿科病房或门诊见习,让护生体会和了解患儿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应用情景教学,多设置一些情景案例,让护生采取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儿、家长、儿科护士,从而培养护生对患儿的同情、热爱,对儿科护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逐步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三、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

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五、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患儿及家属儿科护士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生在校期间,就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科护士应具有的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合格儿科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满足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春力.做好儿科护生教学,培养护生职业能力[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

[3]鲁霞.浅谈我国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卫生产业,2011(20).

[4]武江.病案分析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9(20).

作者:秦爱华

角色扮演儿科护理论文 篇3:

论儿科医生的医德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对有着特殊工作对象的儿科医生进行医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德;儿科;教育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其免疫力低下,不能对病情进行准确的描述等,使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发展迅猛、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同时,长久以来,在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广大的患儿家长普遍存在治病心切、对治疗要求高、对疗效期望值大的心态。因此,我国儿科临床工作高劳动强度、高医疗风险、低劳动报酬的现状,造成了近年来儿科医生数量增加缓慢且流失严重的现象。然而,随着2016年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近年来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无论是对仍然奋战在儿科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还是对他们的医德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可以说,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部门的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未来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及发展。因此,医德教育必须从基础抓起,必须从医学生抓起[1]。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儿科教学内容多(包括儿科学基础、系统儿科学及小儿传染病学等)、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而且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医学知识浩如烟海,进展日新月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其中,把做人和做医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了造就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专门儿科人才的重要课题。

1.引导学生热爱儿科专业。一个人对一门学科是否热爱和在校时对这门学科是否有学习兴趣存在很大的关系。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才能热爱今后的工作,才能对患者投以极大的热情和优质的服务。热爱本职工作是医德的基本要求,而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热爱儿科专业的教育是这一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受“大内外科,小儿科”观念的影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医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儿科学的情况,这种现象在男生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直接影响到对这门学科的学习[2]。因此,在儿科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向学生讲授儿科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使学生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儿科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体格和智力均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健康预示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3]。儿科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因此一定要学好儿科。

2.采用融入医德教育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仅仅把患者视为有病的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现代医学教育正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生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作为医学生,不仅需要了解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更要关心患者,对患者注入更多的爱。因此,我们建议在儿科学教学中综合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循证医学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4],使学生建立完整、全面、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医德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对患儿的病痛感同身受,努力培养学生以患儿利益为重的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高尚人格,使学生在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起“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医德理念。

3.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针对儿科学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及今后临床上经常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带教教师做重点讲解以后,建议鼓励学生积极查阅相关文献、相互讨论,并上台讲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深化相关知识,更好地掌握该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二、加强儿科医生的医德培养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经济意识,使许多医务工作者医德观念失衡,出现了一些医务工作者向钱看,医院向效益看的倾向[2]。这样一来,加强儿科医生的医德医风建设,为儿科临床一线培养一支不仅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而且具有高尚医德的医生队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加强儿科医生自身医德修养。我国传统医德的根本点是“救人活命”,而“仁爱”、“人道”则是我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形成了以慈善仁爱、博施广济为主线的传统医德。在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词》、《操行论》、《原则》等医学文献至今仍被医学界推崇遵循[1]。医生这个职业要求医务人员更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具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就要求儿科医师更加需要怀有仁爱之心与无私奉献的精神[5]。因此,儿科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儿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成为拥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合格行医者。

2.树立良好的医德榜样。在我们周围,优秀的儿科前辈、楷模层出不穷,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优秀品质,为儿科事业赢得了应有的尊重。榜样的力量是极大的,在临床医、教、研过程中,可以引用他们的例子,帮助和引导儿科医生,尤其是一线年轻医生提高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加强医德修养,树立忠于职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施护的新风尚[6]。同时,在临床工作中,还要注意观察发现身边优秀儿科医生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潜能,表扬他们的行为,从而增强榜样的可学性和可信性,使医德教育显得更具活力。

3.开展医德查房。医德医风建设作为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医院建设的主旋律。在儿科开展医德查房可以作为加强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的新举措,通过检查儿科临床工作、了解患儿及家属所需所求、听取患儿及家属对儿科医疗服務和医务人员服务的评价和建议,及时解决儿科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儿科医生的医德修养,进一步提升儿科医疗管理质量,改善诊疗服务,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7]。

总之,一名优秀的儿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疗专业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医德是医疗卫生事业中一切工作人员在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及规范。医德的树立应循序渐进,长期反复地进行。医德无论是在医学生还是在儿科医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活动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德教育应当持之以恒,结合医疗实践,随时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宋江洪,罗艾.医德教育必须从医学生抓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07):28-29.

[2]孙亚娟,梁爱华,冯景平.寓医德教育于儿科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基层医学,1994,(04):202-204.

[3]王玲玲,丁洋,刘进才.儿科教学与医德教育[J].北京军区医药,1998,(04):268-270.

[4]布图雅.融入医德教育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蒙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12):46-47.

[5]张英超,马兰,谢萌.在儿科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培养[J].中国医刊,2016,51(12):108-110.

[6]熊瑛,张丽雁.浅谈儿科护理学中的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7,(05):389-390.

[7]李永莲,陈莉娟,彭丽娟,王红静,王素霞.浅谈医德查房对改善医疗服务的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06):424-425.

作者:沈成奇 高举 郭霞

上一篇:手术室人性化护理论文下一篇:口腔义齿修复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