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通过对钦州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研究,从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价值等方面,来阐述钦州学院校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拟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发适合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为钦州学院公共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提供参考依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论文 篇1: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本文采用实践探索、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进行梳理,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分析升本前后的建设状况,在师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形式、管理制度等方面总结实践探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条件、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大课程观、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深化改革的构想,旨在为同类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实践

目前全国本科院校有800多所,其中在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200多所公办学校和近100所民办独立院校共计300多所,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方阵(第一方阵是985、211大学,第二方阵是有几十年建设的老本科),教育部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近年来国内专家对此类高校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最终归宿是建成应用型品牌大学。[1]由于办学时间短,多数院校还处在为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努力中,办学特色还在摸索,包括公共体育课程在内的许多课程建设均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如何实现战略式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开拓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普通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2]伴随2002 年教育部出台的最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新《纲要》,高校体育课程进入改革深入时期,提出了课程新的理念和目标[3],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抓住时机,推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尽快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本文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结合升本前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状况,以不同的发展阶段为脉络,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深化改革的构想,旨在为同类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1 升本前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回顾

公共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广东培正学院2005年升格为本科,升本前学院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一直高度重视,仅仅12年时间就基本达到了其他老牌专科院校用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的水平,但也仅仅定位在专科层次发展。回顾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是摸索期

建院初期,学院就沿着公办专科学校课程构建模式开设了公共体育课程,执行国家规定的36学时/年,2学时/周,18周/学期。至于上什么内容,由谁来上都不重要,体育教师是其他专业教师兼职的或外聘的,只要带着学生完成2学时体育活动即可。

1.2 第二阶段是起步期

1998年学院逐步迈向扩张的阶段,当时的公共体育课程是人文与基础教学部中的一门公共课程,为体育基础课,教学内容开始以田径为主线,包括跑、跳、投等,附带篮、排、足等球类运动内容;体育教师还是以外聘为主、专职为辅;教学条件以田径场为中心,以篮、排、足球场地为辐射,没有教学大纲,没有体育教材;教学方式以外聘教师为标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公办高校,方法和要求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教师安全组织教学,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注重教会学生田径的跑、跳、投等基本技术;学生的学习评价按照当时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执行。[4]

1.3 第三阶段是改革期

2002年伴随新《纲要》的颁布,学院开始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伴随人文与基础教学部下设体育组,开始实施体育选项课,由于还是专科层次,体育课程仅在第一学年开设,教学内容分项目传授技术为主线,包括: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等选项;体育教师开始以专职为主、外聘为辅;教学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乒、羽、网、健美操等场地,开始参考省级教材编写本校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以专职教师为准,开始摸索形成本校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效果注重以专项技术学习为主,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评价以掌握专项基本技术为标准,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开始有组织的教学科研活动。

2 升本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1 第一阶段是转型期

伴随2005年升本,学院从规模扩张中逐步认识到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认真思考与实践向本科层次的办学转型,全院所有课程的重心都转向本科教育,此时段的公共体育课程伴随体育教研室从人文与基础教学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体育教学部,开始转向两年制的本科层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以项目技术技能为主线,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增设了包括:器械健身、艺术体操、定向越野、游泳、毽球、轮滑、体育保健等选项,其中体育保健专为体质弱势群体开设。在高年级开始增设体育选修课;体育教师专职化增强(还有极个别校内兼职);教学场馆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健身房、游泳池、轮滑场、毽球场等等;在编写本科教学大纲基础上开始组织立项编写校本教材,并于2007年正式出版;教学方式以专职主讲教师为准,开始探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效果注重以掌握专项技能为主,以掌握基本体育理论和一项游泳技术为辅;教学文件管理开始规范化要求,教师业务能力进一步专业化,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课程建设初见成效,选项体育课通过校级合格课程评定;开始有组织的教学改革研究。[5]

2.2 第二阶段是实践探索期

从2009年学院在经历了学士学位评估后,紧接着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办学评估,在此期间一切工作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学院确立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开始进入了坚持内涵式和特色办学道路的实践探索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公共体育課程也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进入了快速建设期。[6]

2.2.1 重视师资队伍和本科教学大纲建设

2009年以来体育部专职教师增加到22名(不再聘兼职),但更注重教师职称、学历学位的提高,目前职称结构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6人、助教1人,学历结构为硕士15人、本科7人,在职攻读硕士2人,已形成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2011年体育部组织骨干教师重新修改了本科教学大纲,完善了一、二年级包括篮、排、足、羽、乒、网、毽、武术套路、散打、健美操、艺术体操、轮滑、跆拳道、体育保健等14个项目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确立了高年级开设包括篮、足、羽、乒、网、拉丁操、游泳、轮滑、跆拳道等9个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2.2 完善了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

2010年体育部开始组织探索多媒体体育理论的教改研究, 3个教研室先后分别申报通过学院立项,历经两年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基本完成了体育理论多媒体教学教改实践探索,明确了每学期除第一教学周开展一般体育理论课外,学期中还要上至少一次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体育理论教学[7],初步形成了我院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为此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一间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为顺利开展教学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每学期体育部都制定多媒体教学专用课表,并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老师们不断完善与更新理论知识点。

2.2.3 定期组织修改校本教材

2010、2012年体育部两次组织骨干教师修订了校本体育教材,进一步充实了新项目和完善了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发展需要,教材已成为学生自觉参与和指导体育锻炼的工具书。

2.2.4 重视建设促进课程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

结合教育部评估,2009年开始体育部逐年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体育课教学常规制度、体育课教学安全管理制度、游泳课教学安全管理制度、体育教师岗位职责、体育部各教学管理岗位职责等。为公共体育课程的规范管理提供了保障。

2.2.5 争取课程建设的成绩

2009~2012年期间,3个教研室共同努力先后组织申报通过了足、乒、羽、散打、篮等5门校级优质课程建设;2012年体育部第二教研室通过学院立项开始建设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经体育部推荐,2012年两位体育教师参加了“全省首届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优秀教学课例评比活动”,均荣获三等奖;近年来体育教师公开发表有关教学科研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近三年人均超过1篇/年,每年都有校级教改项目立项,论文质量也逐年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也不断得到师生认可,学生为体育教师的评分均在90分以上,体育部每年都有1/3的教师荣获校级课程教学优秀奖。

2.2.6 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更需要如此,由于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还很有限,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认识普遍还是比较保守,安于现状的教育思想还很浓厚,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解放,以至于课程建设的特色还不够突出,具体不足包括:尚未建起有特色的共建精品课程、针对课程建设深入研究太少、一些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存在脱离现象等。

3 今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构想

今后一段时期,体育部应以学院“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积极实施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规划,并带领和发动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实现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更大突破努力。

3.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其更专业化

体育部要进一步重视加强组织学习,尤其保证经费,支持和鼓励教师骨干走出去学习,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服务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现代公共体育课程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課程建设,实现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加快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学习和普及、不断增强中青年教师参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识、组建课程建设师资团队等。

3.2 突出内容层次化,完善课程体系

由体育部牵头,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骨干优化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充实理论教学资料内容,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加快符合学院实际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并有层次地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完整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6]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培正特色的应用型、知识型、健康型人才。

3.3 改进教学条件,突出教学手段现代化,逐步实现教学网络化

体育部要适时向学院汇报教学场地的不足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推动学院有计划地进行体育场地建设与改造,力争在目前生均面积约4.44平方米基础上增加到5平方米;进一步有计划地完善多媒体教室教辅器材设备,有计划地更新参考教材等;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为契机,组织教师骨干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借助学院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共建精品公共体育课程,将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应用到公共体育课程中。

3.4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健康性

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评价,当前各课程的考核评价还处在比较传统、单一的状态,缺乏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技能与体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应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主讲教师加强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探索,要用良好的考核评价去指导更科学的教法,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又增强体质健康、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5 坚持和完善特色化发展成果,建立大体育课程观

坚持6个特色化发展成果,并不断加以完善,包括:(1)坚持选项式体育教学,实现自主“择师、择时、择项”;(2)游泳即时运动也是生存训练,坚持普修游泳内容,完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3)坚持为特质弱势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完善教学内容与形式;(4)坚持在高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完善分层教学法;(5)坚持统一与分层教学结合,技能与体能训练结合,完善课程设计与方法;(6)坚持多媒体体育理论教学,完善知识体系。目标归属是逐步将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将课堂体育与课余运动训练、课外阳光体育结合[8],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大体育课程管理,并促进学生体质增强。

3.6 加强课程相互交流,突出课程有序化管理

根据课程发展的特征和需要,改革教学管理和完善制度体系,包括:进一步完善听课、自评、互评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规范教学文件制度,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度,定期学习交流制度等等,从主讲教师到教研室再到体育部发挥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教师教学自我管理机制,使课程的实施更完善、规范和科学化。

3.7 推进课程质量工程建设

科学制定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计划,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等方面长期深入开展教改研究,争取省级教改立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组织建设更多优质课程,使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法始终保持先进性,并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三方面加强骨干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投身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

3.8 加强校外交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科研水平

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对外学习交流,使教师们增长见识、扩大视野;订阅相关体育报刊、杂志、期刊,组织教师们多读书,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科研与教学相长,体育部将努力创造学术氛围,有计划地带动教师搞科研,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从参与研究到主持课程科学研究转变,满足课程不断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即国办发〔2012〕53号,明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17条意见,其中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2012年12月24日,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组织全省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各有关高校,参加了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再一次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大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指示和新要求。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必须紧跟发展需要,深入探索从公共体育课程角度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深入思考如何将课程与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接轨。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课程有发展体育教师才有出路,否则就很快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未来相当长时期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健康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先进的课程理论为指导[9], 依据新《纲要》的要求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 注重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学生的发展相一致,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着力解决好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编、评价体系等方面问题, 使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要求, 全面促进公共体育课程向综合、多样和开放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内涵升本、培育特色”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2012(9):81-85.

[2]教育部關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2002(8).

[3]余卫平.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47-179.

[4]国务院印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1989]12号,1989(12).

[5]赖锦松.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102-104.

[6]赖锦松,余卫平,谢冬兴. 民办高校特色体育发展研究——以广东民办高校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18(6):88-92.

[7]赖锦松.民办高校公共体育理论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1,11(4):29-32.

[8]徐家林,秦纪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4):87-91.

[9]欧阳静仁.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9,16(5):67-70.

作者:余卫平 赖锦松

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论文 篇2:

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设置探究

摘要:通过对钦州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研究,从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价值等方面,来阐述钦州学院校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拟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发适合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为钦州学院公共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升格 公共体育 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许莉(1981—),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2009级高校教师在读硕士研究生,钦州学院体育系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黄家勇(1979—),男,广东阳江人,广东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讲师,在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高校教师研究生。

随着高校体育纲要的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国家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新标准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大体范围,故各地方和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上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权。钦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该如何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并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如何有效地奠定终身体育基础,这是摆在钦州学院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钦州学院的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钦州学院于2005年2月,获国家教育部正式批文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何为新升格本科院校?有学者指出,新升格本科院校就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的于2000 年1月1 日以后新组建的, 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是专升本的院校,目前最基本问题就是弄清专科向本科教育转轨的基本内涵以及理清发展基本思路, 尽快地进行有针对性建设, 提升办学水平达到本科教学要求。

钦州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根据高校体育纲要要求,设置了自主选项课。目前,开设的项目有: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田径等。所开设项目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需要。课程学习分两个学年,共修4个学期,总计144学时,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在第一学年不同学期分别选择一个体育项目修读,第二学年任选一项修读,4个学期至少修读2项(含2项)以上体育项目。

二、钦州学院的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着钦州学院体育教学的发展

钦州学院目前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过分注重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教学主要围绕着考试项目进行,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略了体育兴起、体育习惯的培养,这种过分强调近期效果的体育教学,抑制了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必然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效果以及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校体育经费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

钦州学院由于受地方大学办学条件的制约,教学经费相对紧张,在以往的教学设施的基础上,每年只补充一小部分的体育器材。学院的体育设施、器材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对于高等学校场地设施配备的要求。

(三)师资力量缺乏,体育教师工作量过大

相对而言,钦州学院体育教师配备还不能满足学校体育的课程要求,由于师资的缺乏,体育教师平时工作量较大,近两年来体育系所有教师基本每周24课时的教学工作量,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业务和科研上的研究与提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发展进程。另外,由于专业教师数量缺乏,导致体育课程教学项目陈旧单一。

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与意义

(一)校本课程设置的前提

2002年5月,国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第二十条明确提出,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开发新兴、传统体育项目;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如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等。这为高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平台。

(二)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随着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加大了对北部湾的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对北部湾的建设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钦州学院作为北部湾沿海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在筹建北部湾大学的基础上,国家势必大力支持学校的发展,在这样的优势前提下,体育课程的改革也迎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

体育课程长期采用固定的国家课程,导致学校按部就班的实施进行,忽视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资源,使得大量有意义的体育资源未被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其教育功能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教师和学生把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定位于教材、学校的场地器材及设施,造成课程资源的来源单一,其它校内外有价值的大量体育课程资源闲置,没有充分挖掘各种可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迫在眉睫。

1.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了当前课程改革的两个主要问题——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处于两者的交叉点,这使得开发活动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2.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拓宽了体育教学视野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校本课程开发扩展到课程资源的视野上,充分利用学校及其周边的潜在资源为课程服务,脱离将开发校本课程视为编写教材的误区,可以为校本课程开辟新的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从基于运动项目的教与学走向体育课程资源的教与学。一方面,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最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以往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于教学、教育手段和方式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所以,教师本身就构成了课程实施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四、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学校在选择新老师时,应尽量考虑急缺的专业老师,不断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以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还要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硬性条件,才能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利用少数民族资源和学生特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将为学校体育带来一股新的源泉。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材结构体系,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和乡土化。如:侗族的抢花炮、踩芦笙等,苗族的舞狮、爬坡杆,毛南族的踩风车等。

参考文献:

[1]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5

[5]林立,江芸,吴燕丹.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蒙军,韦光辉,李冬莲.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8

[7]陈颖刚.“健康第一”背景下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作者:许 莉 黄家勇

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论文 篇3:

西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及建设研究

【摘要】通过对西藏本科院校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调查分析,探讨课程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西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及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藏 本科院校 公共体育 建议

【基金项目】1.国家民委2011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西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及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092。2.2011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ZGGJ18。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拉开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帷幕。新《纲要》充分体现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它不是以指令性文件颁布的,而是以指导性文件颁布的,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作任何的规定,这就给全国高校留下了很大自主发挥的余地。针对新纲要的指导思想,立足西藏本科院校的现实状况,合理而科学的设置西藏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主动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具有现实意义。

1.西藏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状况

西藏共有4所本科院校,除西藏民族学院地处陕西省咸阳市外,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都位于西藏自治区内,相比国内其他省市高校在数量上较少,在地理位置上多處于高海拔地区,具有特殊性。西藏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现今无论在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开课年限、教材内容、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改革,还是在对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场地器材、师资、教师专业特长等诸多方面都有提高,都无不体现着西藏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视。

西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见表一):第一阶段为执行教学大纲阶段,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多注重竞技体育项目,教学主要围绕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等;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出单一性的特征,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和学习;课程开设也全部为必修课。第二阶段为贯彻《旧大纲》阶段,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在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基础上,设置了健身综合运动、游戏与选项内容;教材特点表现出多样性、规定性、选择性和趣味性;课程类型也多加了选修课。第三阶段为贯彻《新大纲》阶段,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将健康理念引入到教材中,多注重增加健康的体育内容,课程选择的项目也注重健康险和趣味性,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增加了社区活动课。

课程模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现阶段西藏本科院校主要采用的课程模式有传统三基型模式和三阶段模式,见表二。

在教学内容的选配上,现阶段西藏本科院校总的开设项目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滑冰、游泳、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常规项目为主。具有西藏特色的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设置较少。

经过多年的努力,尽管西藏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教学上不断的改进和探索,但是如果从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上讲,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课程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西藏本科院校现实状况,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为西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2.西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2.1西藏本科院校相比国内其他省市高校数量较少,共有四所本科院校,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来源于西藏自治区内。大学体育肩负着对西藏学子体育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体育显得尤为重要。

2.2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为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课的“二阶段型”模式,三、四年级没有开设体育课程。建议可以尝试在一、二年级实行“二阶段型”,在三、四年级采用“分层次”、“俱乐部”等模式。

2.3西藏本科院校均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大纲,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多以现代竞技、技能类体育项目为主。民族民俗、健身休闲、娱乐养身类体育项目少见。建议聘请四所本科院校的专家共同研讨制定符合高原特色的教学大纲,供四所院校共同参考。

2.4西藏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学督导和院系领导评课。同行和学生参与评价的程度有限,容易造成评价失真。建议学生和同行多参与评价,评价的比例可以设置为学生评价占50%、同行评价占30%、教学督导及院系领导评价占20%,综合相加为老师教学的评价。

2.5西藏本科院校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一本适合高原地区学生使用的统一教材,学生对有无教材关注不够。没有适合自身需要的一本体育教材作指导,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因此,建议出版一本适合高原地区学生使用的大学体育教材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6高职称(教授、副教授)、高学历(博士、硕士)人才奇缺,整个教师队伍学历明显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藏本科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尽管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引进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西藏本科院校必须要加强高学历的体育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引进和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2.7在课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采用理论学习和外派学习两种方式,但两者人数都较为有限,主要还是以实践和磨练为主导。建议分学期或者分学年多派老师外出交流学习,多派老师到对口支援的高校学习。只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改进教学管理。

2.8老师教学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但实际教学中多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忽略了最初的指导思想,出现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相脱节的现象。

2.9选用的教材中没有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个别老师在授课时对个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单介绍。西藏高校是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很大的空间和优势。特别是开展藏民族优秀的民族、民俗体育更是如鱼得水。建议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西藏民族优秀的体育项目应作为教学内容写入教材中,作为特色教学内容开发和研究,也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优秀藏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土壤。

2.10在高海拔地区开展体育项目,项目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待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建议,在这儿提出作为抛砖引玉的想法,希望能为西藏高校的大学体育改革和建设提供参考。

3.结语

西藏本科院校相比其他省市高校有其特殊性,西藏高校区域位置特殊性、生源特殊性、民族、民俗体育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决定了西藏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应不同于其他地区高校的体育课程。依据其特殊性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适合西藏高校特色鲜明、独具风格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进和提高西藏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陈玉琨,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17-19.

[3]赖天德,著.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4]秦婕.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6): 23-25.

[5]丁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2005(11).

[6]西藏自治区教育厅.2008年—2009年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

作者简介:

王兴怀(1972-),男,甘肃民勤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理论及方法。

作者:王兴怀

上一篇:电力企业电力营销论文下一篇:现代英雄小说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