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英语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生命科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技英语翻译成为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进行探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科技英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科技英语论文 篇1:

农业科技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与创新

摘 要 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证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英语教育已构建起多维度课程体系,实现了德育育品性、人文育素养、学科育知识、外语育技能“四位一体”教育目标,并实现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科技文化知识的融合。调查发现,“语言、科技和文化”等外语教育元素不同程度的缺失,教材建设面临体量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等挑战,这些发现为其他类专门用途英语和相关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文化融入;创新

近年,随着国家“传统文化”教育政策陆续出台,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传统文化内容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除一般性通识中英双语课程外,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外延也不断得到丰富,农业文化英语原有的、新设的课程日渐得到发掘、整理和长足发展。

农业科技英语,就其内容定位而言,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门类。吉林农业大学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建构与完善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到逐步发现、挖掘传统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最终整理形成了一套以“农业科技英语”为主、以“农业文化英语”为辅和以“传统文化英语”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一、农业科技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丰富与发展

(一)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

2011年吉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启动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农业科技英语课程系列改革:以学生多项外语测试成绩综合水平为参量,以农业专门用途英语基本教学要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英语教学理念为理论依据,以英语/双语教学为基本手段,通过教育教学指导/辅导开启学习者自有知识和经验并主动建构“学科英语知识体系与能力”的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证研究,现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详见表1。

(二)农业文化英语/双语课程的发掘与整理

“农业文化英语/双语”类课程体系,是农业科技英语教育的一种创新、丰富与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农业学科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中,逐渐发现了若干“农业文化英语”现象与课程,有些课程已经存在若干年。结合国家若干重大“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通过调查统计、新增开设等方式基本整理出含必修、选修和辅修专业课程等形式的系列课程,现统称为“农业文化英语/双语”课程体系,详见表2(课程分类名称略)。

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在课程周期与范围方面,开设时间多数在3~5年,有的已长达10年,如“中药材文化”,有的为近1~2年新开设;在课程门类方面,累计近20种,学科分布在多个学院十几个专业中;有的中华饮食文化中英双语课程有多名教师在不同学科(如人文、食品工程)开设。累计受益群体已达上万人次。中国传统农业科技文化英译与介绍已在各类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展览,如“神农文化节”“长春农博会系列展览活动”等活动中得到多样化展现。

(三)传统文化英语/双语课程体系的补充

2013年以来,面向农业高等院校全体本科生、留学生,作为上述两个体系的补充,“传统文化英语/双语”开始规划、建设模块课程,并逐步形成体系雏形。在课类定位上,其属于通识类、公共性外语课程,课型主要为选修课程,师资主体主要由外语、人文学科教师构成。调查统计信息见表3。

学校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该类课程体系授课辐射13个学院1000余名(本科)学生;21个国家近100名留学生(含本硕博),参与到公共类课程教师达10余人次。实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一是学习者类型的发现,主动学习型、一般学习型和学习滞后型,分别在本科生和留学生中有着中英语言因素、东西方文化因素和学习目标动机等很多差异。二是学习者需求的发现,如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提出“成语识别”等要求,对东西文化提出“价值比较”等教学意见,如孝、礼的差异,诚信、廉洁的一致性。三是教学文本需求,如本科生对中英语言比例要求的差异较大,留学生对英文文本需求至少有2~3部文本结合性解读才能基本准确把握汉文化内涵。

二、农业科技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素融合与创新

(一)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与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与“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证研究,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与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实现了融合与一致,并形成了“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德育育品性、人文育素养、学科育知识、外语育技能。具体而言,农业科技英语教学目标旨在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内容载体,融合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则重在提升外文学术文献研究能力;农业文化英语教学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农业文化兴趣与素养,并依靠英语有效表达,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在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目标旨在提升人文情怀与社会科学素养以激发语言学习热情,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则在于通过外语表达民族文化与社会科学知识。

(二)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实现——“两次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在科技、文化、英语的相互交融中,教育教学通过两次融合打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互通互融的瓶颈和科学文化学习与外语学习的藩篱。

第一次融合,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发掘科学技術发展中与生俱来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基因,寻找当代全球性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共性元素。一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客观存在。例如,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就是典型的科技文化共生现象,当代的“青蒿素”诺贝尔奖更是中华科技文化的范例;再如中华饮食(菜肴/茶/酒)文化、服饰(印染/刺绣)文化、建筑(民居/园林)文化、中药材文化、农耕文化等都是科技与文化的共生。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农业文化。例如,“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课程,涉及世界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11项)与中国农业文化世界遗产(2018年53项);“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涉及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知识产权协议》[1] 下“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产品贸易协定》等专题;“传统中药材文化”课程,涉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 WIPO)“传统知识”专题[2] 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颁布的“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3] 等专题。以上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从中国自身到中国与全球视域下科技与文化共生的广泛存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使各门类学科学习者、研究者乐于建立与本学科相应的文理互通性知识体系。

第二次融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科技文化知识”的融合。实证研究发现,课类课型选定,要符合不同门类学习者情况。例如,面向“农业/中药/生命”等不同学科时,教学要考量科学技术与文化元素的“内容比例”、学科文化的针对性“兴趣取向”等;课程语言语料选择方面,对中国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本硕博)、对来华留学生不同汉语言水平层次(初中高),教学要考量中英语言、科技知识、文化倾向的可适度,如中英语言的语料比例、难易度、时代性和文化接受性等。

(三)教学文本、文献等支撑性语料的发掘与应用创新

在海外出版与推广传播领域,国家级典籍译介出版工程如“大中华文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2013-2018)”“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2018)”“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2018)”“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2018)”“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和“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项目”等都被梳理出来。国内外文出版物的发掘与应用,如除国内各学科专业的专著与教材的英文、中英双语出版物外,一些诸如“国家年度出版基金工程”等项目也有着大量英文出版物和中英双语语料。国内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图书馆等所引进的各类外文期刊库、数据库中也有着丰富的学术文献。国际组织官网、世界各国家官网和全球性学术科研机构中存在着大量科技文化英文语料。除前述国际组织外,还有联合国的粮农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农业技术合作组;美/英/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各国农业部官网(如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数据服务中心)等;世界各大学农学院、科研机构官网(如美国农学会、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等。

三、农业科技英语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若干问题与应对性思考

(一)“语言、科技和文化”等外语教育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反思

在语料的检视、遴选与统计过程中发现,项目研究收集各类“科技英语”教材、专著(如农学、生物学、医学、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等)共计215部。从出版、科研和教育等多角度检视,发现许多版本的英语语言系统性、学科专业知识性和科技文化普及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缺失。项目研究统计“大学英语”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20册(5套精读教材),即《大学体验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新标准大学英语》,共统计200多个单元篇章,就其内容统计分析发现:就语料来源而言,与西方元素相比中国元素的比例非常有限;就语料内容而言,语言学习的核心思想使得科技、文化等信息编选的重要性、科学性几于忽略。

教学实践与实证研究发现:“学科外语”师资资源比较分散,外语学科领域的“科技、文化”师资较为匮乏。国内长期公共外语教育教学中,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海外专业外语人才吸纳都非常匮乏。外语教育与学习观念唯语言化的一元模式非一时可以突破,只有广泛、大量的多层次设计、多角度探索和实践创新,“语言、科技与文化”等多元素不断融入,才能走向多元化模式。

(二)教材建设面临体量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等挑战及应对

在教学文本、文献英语、中英双语语料遴选过程中发现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面对不同受教育群体的某类学科、专业、行业性ESP文本多为学术类专著,而“教材”在总体体量上非常有限,国家级和权威性规划教材则更为少见;二是许多现有“教材”所面向的教育对象的教育阶段并不明确;三是前述国家海外出版传播工程中的文本多为“学术研究”类“大部头”。可见,教材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应对思路有三点:其一,国家整体规划与扶植为主。整合学术专著出版资源,打造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出版物。其二,海外引介为辅。大力寻求、引进海外成熟的学科性经典教材、基础教材,或可适当裁剪。其三,以项目立项等方式带动、引领国内专业外语教材的选编、翻译,使得“译”有“日新”。

(三)ESP与传统文化类英语/双语文献研究的发现与反思

检索CNKI,统计(2003-2017年)“ESP教育”等关键词显示:三个五年阶段,学术文献(中文核心期刊)数量不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从约300篇到700篇再到1300篇。文献检索了大量ESP文献,如技术英语(电力、冶金和机械等)、行业英语(民航、酒店、海关和电子商务等)和其他英语(网游、电竞、大赛和职场等),通过文献占有与检视发现,各学科与行业ESP英语语料中专业知识英语的语言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外语语言学习指导性并不明确等,尤其可供跨专业、跨行业外语教育与学习借鉴性研究内容非常有限。传统文化类外/双语课程调查方面,有研究者表示“…从网上对112所“211工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极少(15%)大学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绝大部分(85%)学校不开设…”[4] 这从一个侧面再次反映出目前外语教育唯语言为主的一元性,若干专题研究、教学推广借鉴的有限。

综上,以吉林农业大学為例的农业科技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证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发展了该类ESP课程体系,提出了“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两次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和教学文本文献等支撑性语料的发掘应用创新,为其他类ESP和相关英语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虽然农业科技英语仅仅是ESP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其在实证与调查研究中所反映的问题,引发的思考,都将成为相关领域今后研究的重要参考。

参 考 文 献

[1]TRIPS协定[EB/OL].(2017-01-23)[2018-10-23].http://sms.mofcom.gov.cn/article/wtofile/201703/20170302538505.shtml.

[2]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 Booklet n2(WIPO Publication No.920(E),ISBN 92-805-1366-0)[EB/OL].(2005-12-25)[2018-11-1]. http://www.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123&plang=EN.

[3]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EB/OL].(2017-01-23)[2018-10-23].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92455.

[4]崔校平.中華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5):139-142.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Tianfei,Qi Biao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course system; cultural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uthor  Zhang Tianf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Qi Biao, Engineer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作者:张天飞 齐彪

农业科技英语论文 篇2:

顺应论视角下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生命科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技英语翻译成为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关键词 顺应论 农业科技英语 翻译

0 导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生命科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造福于人类,其进步的成果直接地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享。正是由于这种国际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农业科技翻译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农业科技文献的翻译任务也更为艰巨。本文以耶夫·维索尔顺应论为指导,结合农业科技英语的用词和文本特点,分析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探讨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

1 文献回顾

农业科技英语作为一种正式的科技用语严谨、简洁,不具感情色彩、客观性较强,词汇意义比较专一稳定,很少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段。对于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究。汪庆伟从农业科技英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出发,认为农业英语在词汇上具有专业性强、派生词多、合成词多、缩略词多等特点,在语法上具有被动语态使用多、长句使用频繁、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和大量使用非限定性动词等特点,因此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应该采取直译、音译、意译几种方法,对句子的翻译文本进行增减词、转换和分译(汪庆伟,2009:116-119)。唐军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探讨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强调农业英语的翻译要符合目的论中的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这两个原则,重视汉英句法差异,保证译文的正确性和可读性,关注文化差异,避免造成译文的误解(唐军,2010: 36-38)。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英语方面都停局限于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层面上,并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拓展开来,若能结合语义学的理论进行对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进行探讨,无疑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 顺应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中,提出语用学是对语言学的一种综观的观点。耶夫·维索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对于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的作用。

3 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耶夫·维索尔的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如:The soil must be tilled and the seeds sown and the farmer must tend the crops, watering and fertilizing, guarding against weeds pests, while waiting for the harvest time. While在一般情况下的意思为当……时候,如果直接把这句话的后半部分翻译成“土地要耕耘,种子要撒播。农民必须细心照看庄稼,浇水施肥,除虫灭草,在收获季节,还要保护农作物免受杂草和害虫造成的危害。”显然就不符合逻辑,没有正确表达本文要表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顺应论语境关系中的社交世界和线性序列的角度来分析,如While直接翻译过来显然是违背了顺应语境关系中的社交世界和线性序列的原则,根据语篇中的上下文逻辑本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农民必须细心照看庄稼,浇水施肥,除虫灭草,而后才能盼收获季节”。

4 顺应的动态性

在耶夫·维索尔的顺应论中动态顺应是顺应论的核心,维索尔认为语言的顺应过程就是应该实现动态的顺应。如:Implicit in adapted agroecological work is the idea that, by understanding thes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processes, agroecosystems can be manipulated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to produce more sustainably, with fewer negative environment or social impacts and fewer external inputs.这句话中主语很长,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就会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因此按照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的原则,可将先将其改为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译文:通过了解这些生态关系和过程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以改善生产,并使之更具持续性,减少对环境和社会负担的影响,减少外部投入,这种想法在已适应的农业生态工作中是不言而喻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顺应论的从语境、语言结构、能动的顺应和顺应的意识程度对农业英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规范,使译文避免出现文本不通、逻辑混乱等现象,另一方面又使译文达到术语精当、逻辑严密和行文简约规范的标准。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农业科技英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农业科技英语的语篇和用词,从而更好地为祖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做贡献。

作者:张景发 廖信伟

农业科技英语论文 篇3:

农业科技英语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 为了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提高农业科技英语的应用,利用不同方法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与实践,说明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农业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是可行的。

关键词 农业科技英语;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Exploration on Ability Training and Teaching Model i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Xu Xiaochen1, Zhang Lanhua2

Key words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ability training; teaching model

Author’s address

1 English Department,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School, Taian, Shandong, 271000

2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China 271016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农村农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外,农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工作平台[1]。在国内,各种农业信息系统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也应用于农业中[2]。相比于国外的发展水平及现状,我国农业利用先进科学及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率还非常低,而对于接触农业活动的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农业的信息及国外先进的农业作业信息应用起来还非常生疏。特别是越来越多学生来自农村,身处农业环境,学生本身就是农业活动及信息传播最广大的群体,也是农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最好的工具[3],因此在日常的教育中通过有意识地对农业信息及知识的侧重,将对中国的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了专业的农业院校,有关农业的知识及术语很少有学生能够掌握或了解,即使是身边日常的农业用语也不熟悉,更不用说深入的农业知识及理论,因此无法向身边及周围的农业操作者提供帮助。而各个级别的学校在学生培养中,专业英语作为必修课一直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涯[4],因此在英语学习中适当加强农业专业术语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对学生开展有关农业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实践培养,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农业科学术语及介绍进行侧重和加强,取得不错的理论及实践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通过对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提出新的观点及展望。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校英语强化班的学生均通过正常的考试进入学校,从中选取2个年级4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平均英语水平及成绩相差不大。选取高、低年级各两个班,在分别学习二年、一年课程之后,对其中一个班在教学中开展农业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实践。选取各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相差不大,平均年龄分别为20岁和18岁,男女性别比例相差无几,在最后一个学期同年级中两个班级英语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同时选取同一个教师作为4个班级的授课教师。

1.2 研究方法

在正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同步教学,相同年级使用相同教材,课堂授课使用同一套教案与讲稿,内容及授课方式一致。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中主要使用3种方式。1)使用多媒体教学,穿插音乐欣赏及视频,主要练习学生对单词语音的学习,加强口语练习,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觉。对实践的内容采用两套方案,一个使用经典音乐及视频,一个使用有关农业科普的资料。2)为学生建立英语角,其中一个主要宣传农业科普知识,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农业术语及专业资料,另一个以日常生活的见识及资料为主。3)布置作业。其中对开展农业科技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班级布置与农业内容有关的作业,其他班级布置日常授课的作业内容。

对两个年级的4个班级,在业余时间及教学实践安排中,分别从不同年级中选取一个班级开展农业科技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另两个班级进行正常活动安排。

1.3 考核方式

学期结束后,对4个班级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以笔试为主,考试的试卷与其他同一年级的平行班采用同一套试卷;同时对所有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对学期中遇到的问题及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 结果与讨论

在考试结束后,对4个班级的试卷进行盲评,通过试卷分析软件对试卷进行分析,并由负责领导进行审核。根据分析软件得出的数据,同一年级开展应用能力实践的班级平均分在年级中最高,而与对比班相比,平均分高7~8分,最高分数段比例也明显高;通过对学生单个成绩统计,农村学生的成绩在高分段明显比非农村学生多,而且女生多于男生。

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未开展农业应用能力实践的学生在单词量及作文中明显处于劣势。根据调查结果对4个班级的单词记忆题及作文进行重新统计,发现两个大题中平均成绩相差非常大。由结果可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常接触的内容稍有加强,效果特别明显,对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掌握程度及积极性明显不同。

单从学生的成绩来看,虽然相同的教学、相同的方法,学生本身环境的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的成绩分布及结果来看,学生对自身比较熟悉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背景及实际的应用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从学生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日常接触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日常的单词记忆进行语法组织具有非常强的积极性。与死记硬背相比,通过结合实际的事物进行语法和句子的记忆效果更明显。

从试卷的成绩分布及题型来看,具有针对性教学实践的学生各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说明学生对于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接受程度较好。调查问卷的主观项数据表明,学生对具有应用潜力的知识更愿意主动去学,说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同时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从心理上惧怕、从行动上拒绝,而是有了新的兴趣;从客观项来看,学生通过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认识,提高了兴趣与自信心。

通过本实践教学说明,利用学生背景、根据应用能力要求安排教学实践是可行的。最终的结果表明,使学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有意义的,虽然不会在短期内带来影响,但学生将所学的农业知识带给家人、带给周围的环境是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问题,学生也有过疑问,但最终学生还是愿意接受这种实践。也许成绩不能说明一切,但这种针对性的实践对其他专业的英语教学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在校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用语中英语术语的锻炼。农业作为中国的一大产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和研究来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督促,对今后我国农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新农村的农业建设提供直接的信息传递。

本文的研究针对农业科学英语实践展开,虽然对学生的全面知识掌握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的内容及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农业科技英语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日常用语。同时,本文的研究对其他专业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童丽丽,许晓岗,万兰琴.应用型农林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15-18316.

[2]付颖.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5(5):96-98.

[3]鞠会艳,杨振明,丛登立.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406-15407.

[4]郭玉华,周鸿飞.农业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90-491.

作者:许晓晨 张兰华

上一篇:刑法目的研究论文下一篇:汽车保险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