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涉外国际民商事交往日益频繁,当事人之间地位不平等现象屡见不鲜,弱者权益保护迫在眉睫。为使国际纠纷得到公平解决,各国国际私法均应以保护弱者权益为出发点,满足实质正义要求。本文首先从弱者界定出发,明确弱者权益保护之法理基础,以及国际私法对于其保护的原则及具体法律适用规定;最后针对我国国际私法提出建议,以期更好保护弱者权益。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论文 篇1:

论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利益保护原则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愈来愈密切,跨国间的民事活动也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涉外婚姻的数量在不断递增,涉外收养、扶养和监护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维护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的合法权益是国家的重要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涉外婚姻家庭关系视角下的弱者利益保护原则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涉外婚姻家庭;弱者利益保护;法律适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愈来愈密切,跨国间的民事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涉外婚姻的数量在不断递增,涉外收养、扶养和监护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维护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的合法权益是国家的重要目标。关于涉外婚姻家庭,目前还没有一个全球通行的实体规范,国家通常是借助各国的冲突规范和统一冲突规范来间接调整涉外婚姻家庭领域,国际公约对涉外婚姻家庭领域的调整也大多集中在统一冲突规范方面。从弱者利益保护这一原则出发,以涉外婚姻家庭关系为视角,分析全球对于涉外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律规定,再结合到我国,对我国之于涉外婚姻家庭领域的立法实践予以分析并作出思考,这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利益保护原则概述

(一)“弱者”的界定

1.“弱者“的含义

国际私法意义上的“弱者”是指,由于自然、社会等客观因素,在特定的涉外民商事关系中居于弱势地位或者不利地位而导致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实现或受到损害,因而须国际私法提供倾斜性保护的法律主体[1]。这种相对不利地位既可能表现在当事人的经济水平方面, 又可能表现在其知识、信息等方面。不管是哪一方面,弱势方皆有可能被欺诈、胁迫, 以至正当的民商事权益难以实现或受到损害。

从国际社会和各国国内立法实践来看,国际私法中居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大致包括以下几类。第一,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妇女、未成年子女、被收养人、被扶养人和被监护人[2]。第二,合同领域中的特定当事方,如消费合同中的消费者等。第三,侵权领域中的被侵权人。第四,发展中国家。国家同样是国际私法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经济能力等方面居于相对不利地位。

2.“弱者”的法律特征

弱者具有下列法律特征:第一,身份的多重性。现代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多样性可能赋予个人多重弱者身份, 比如,个人作为消费者时,也可以作为劳动者存在。第二,身份的法定性。弱者身份的获得是依据法律的具体规定。第三,身份的可变性。弱者身份因符合必备的要件而取得,因缺失相应的要件而丧失。第四,身份的独立性。文明国家倡导个人独立, 个人因拥有弱者身份而享有法律规定的特权。第五,身份的社会性。界定弱者身份主要是让法律更好地保护弱者利益, 最终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3.涉外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弱者

在婚姻家庭领域中,通常情形下,妻子与丈夫相比在体能、经济地位上属于弱者,子女与父母相比在经济地位、社会经验上属于弱者,被扶养人、被监护人更是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依赖扶养人或者监护人[3]。

(二)私法上的保护弱者

私法意义层面的保护弱者, 指的是法律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抽象的人格对所有公民遵行一体化的保护, 而是依据人所在的具体社会关系, 先判定其居于弱势地位, 而后由法律给予特别保护[4]。所谓抽象人格,指的是人们享有的平等普遍、不可变更且不可转让的民事权利能力。但是,私法上的保护弱者看重的并不是抽象人格,而是与之相对应的具体人格。

(三)从保护弱者理念到保护弱者原则

在国际私法这一领域,弱者保护从刚开始的保护弱者理念发展到现在的保护弱者原则,这一国际私法法律适用规则的确立, 体现国家重视人权,追求社会实质公平的价值取向。

1.保护弱者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发展发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之际,根源于作为物质基础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出现很多法律尚未规定的新型案件,催生了民法制度、民法思想的变革。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近代民法平等性与互换性两大特征的丧失;民法理念由先前的形式正义转变为现在的实质正义;民法核心价值由法之安定性向社会稳当性过渡。同时催生了抽象人格向具体人格的变迁,从而促成了民法中保护弱者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因为认可具体人格,也就是认可强者与弱者的地位势差,从而产生抑制强者、保护弱者的理念。伴随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变迁,其中形成的保护弱者理念已成为国际私法中保护弱者理念的重要渊源。同时,国际私法自身受到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转变的影响,出现 20 世纪冲突法革命运动。经历抨击与重构之后,传统国际私法与冲突法革命相融合,形成了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也促成了保护弱者理念的产生。

在国际私法领域中,这一理念最开始主要体现于保护性多边冲突规则,就是在进行法律选择时,尽量使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的私法利益。伴随国际私法进一步地发展,体现于规则之中的保护弱者理念已逐渐上升为保护弱者原则。

2.保护弱者原则的概念及特征

保护弱者原则,一般来讲 ,是指维护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居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方的利益、追求社会实质正义的法律原则[5]。它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模糊性。

法律原则的模糊性是指其所规范的内容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事物性质、状态的不同而具有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民商事法律关系与日俱增的复杂性,立法者的认识的局限性,这些因素都使得系统的、准确的描述不可能总是这么容易实现的。弱者保护原则正是这样并不精确的“描述”。这种模糊性主要涵盖两点内容:一是 “弱者“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模糊性,只有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才能通过法官的判断而确认哪一方居于弱者地位。并且,此时或者此案的弱者,有可能在彼时或者彼案并不是弱者。二是“公正“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而争论的缘由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它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然而,这种模糊性恰恰决定着保护弱者权益原则的弹性[6]。这一弹性正好能弥补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与立法者思维的局限性之不足。同时这也表明了弱者保护原则因为其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在运用上富有弹性。

第二,衡平性。

衡平的基本内涵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僵化遵行某种法律规范可能会带来不公正、不合理的结果,这时应依据另一种公正的、合理的评判标准。弱者保护原则具有衡平法的功效。衡平法认为,现存的法律规范是有漏洞的,因而需要确立更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在现存法律规范的适用出现漏洞时对其进行补正[7]。弱者保护原则恰恰是具有“补正”功能的法律规定。现代社会民商事法律关系日益增长的复杂性,让大家应该认识到在既有法律规范存在缺陷,尤其是当事人之间地位悬殊时,就需要有一种更高效力的法律规范来调整,不然,法律无法平等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第三,强制性。

所谓强制性,指的是某些法律本身的效力不受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影响,而应该无条件地遵行。因为此类强行性规定维护的是社会的根本利益,不容遭到毁损。弱者保护原则的确立正是社会根本利益的需要,因而必须予以遵行。

但是,该原则归根结底是一种补充原则。通常情况下,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不过,当须对弱者进行特殊或倾斜性保护时,理应发挥弱者保护原则的效用。但这种补充性与强行性并不冲突。因为前者是就其适用范围而言,而后者是针对其效力强度来讲的。

二、国际上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关于弱者保护的立法实践

纵观国际上的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立法,不乏保护弱者原则在具体规范之中的体现,从冲突规范到统一实体法都可见其身影。对全球范围内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保护弱者原则的法律规范进行分析及比较研究,更有利于掌握该原则在涉外婚姻家庭领域内的地位及适用情况。

(一)国际上关于涉外婚姻关系法律适用中对弱者的保护

1.夫妻人身关系的法律适用

夫妻人身关系是指双方就人身领域彼此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一般涉及夫妻姓氏、同居生活、子女教育等内容。

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思想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一个显著的表现即在婚姻关系中妻子被视为丈夫的附庸,没有独立的地位。但是,伴随该革命兴起的女权运动,逐渐提升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比如,女性在婚后可以继续保留自己的姓氏。1991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民法典》第393条就有类似的表述。不过有些国家关于夫妻人身领域的立法依旧残留着男女不平等的痕迹,例如,2004年意大利的《民法典》第143条的内容表明,该法典不承认妻子有独立于丈夫的姓氏。

各国有关夫妻人身领域立法实践的差异,直接引发了这一领域中法律适用的冲突。在婚姻维持期间内双方发生人身方面的争议时,一般是以两种结局告终,要么夫或妻(一般是妻子)先妥协,要么双方直接离婚。可见,专门将此类涉及人身关系的纠纷诉至法院的情况很少出现。但随着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的确有妻子在婚姻维持期间为争取人身独立而将这类纠纷诉至法院的案例。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这类诉讼多发生在涉外夫妻关系中。

2.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

涉外夫妻财产制领域的契约性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承认,并且有些国家在这一领域贯彻了意思自治原则,比如,《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52、53条就有明确的表述。从这一势头可以看到,调整夫妻财产制领域的规范通常都要求当事人指明适用的准据法须与婚姻存在实际联系。此类存在实际联系的连结点主要涉及当事人的国籍、住所地、惯常居所地等[8]。

在国际社会立法上,1978年海牙《夫妻财产制的法律适用公约》对规范夫妻财产关系的内容进行了细致阐述,主要体现于第3、4、9条。

从以上立法实践可以看到,在夫妻财产制领域,应当优先考虑夫妻的意思自治,适用其明示选择的准据法,且指明的准据法一定要与婚姻存在实际联系;在并没有进行选择时,通常由双方的共同本国法或共同惯常居所地法来调整。

(二)国际上关于涉外家庭关系法律适用中对弱者的保护

1.国际上关于跨国收养的法律适用中对弱者利益的保护

海牙《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第2条简要指明了公约适用的范围。公约规范的涉外收养以维护被收养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对涉外收养的实质要件的确认依据属人法原则,重叠适用收养国、原住国法律;对涉外收养程序要件的确认分别适用原住国和收养国的法律。收养的方式适用收养成立地法,收养管辖权根据维护儿童权益的原则,适用原住国、收养国的法律,且赋予二者以一定程度的管辖权[9]。

2.国际上对涉外扶养法律适用中对弱者利益的保护

从国际上关于扶养的法律实践可以看到,保护弱者权益原则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国内立法与国际公约皆清楚表明,扶养适用对被扶养人最为有利的法律。在国际立法方面,针对有差别的涉外扶养义务,2007年海牙《扶养义务法律适用议定书》运用了有所区别的法律适用规则,主要分布于第3条。

3.涉外监护中法律适用对弱者利益的保护

各国依据其经济、政治、司法制度等特点,陆续制定出与本国实际情况吻合的关于规范未成年人监护的法律。为加快国际私法统一化的进程,国际上出台了专门规范未成年人监护法律适用的公约。这些公约愈来愈体现出对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保护。

第一,1902年的《海牙未成年人监护公约》。1902年正式出台的《海牙未成年人监护公约》是第一个调整未成年人监护的国际条约。公约第1条、第2条和第3条确立了以未成年人本国法为主、以其惯常居所地法为辅的法律适用规则。该公约采用的主(未成年人的本国法)辅(惯常居所地法)结合的模式,为当时这一领域的法律适用开辟了一条新径。

第二,1961年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的公约》。与1902年公约的以适用未成年人本国法为主的模式不同的是,1961年《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的公约》是以适用本国法为辅。而且该公约援引的是“单一制”的立法范式,即要求相关措施制定、变更和废止的条件由采取该措施国家的国内法决定。

第三,1996年的《关于父母责任和保护儿童措施的管辖权、法律适用、承认、执行和合作公约》。1996年的《关于父母责任和保护儿童措施的管辖权、法律适用、承认、执行和合作公约》秉承了1961年公约中管辖权与法律适用一致的理念,明确指出儿童惯常居所地国有权根据其本国法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儿童人身、财产安全[10]。而就避难儿童来讲,其所属的缔约国当局享有管辖权。

虽然行使管辖权的缔约国政府有权适用其本国法,但同时在其中设置了例外条款。该例外条款打破了以往国际公约采用机械连结点的做法,彰显了维护儿童权益的宗旨,反映出追求实质公平的利益诉求。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涉外婚姻关系,还是涉外家庭关系所包括的跨国收养、扶养和监护中关于弱者保护的法律规定,越来越体现出国际上对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保护的重视,而且这种立法发展更加表明了国家对弱者利益的最大化保护,是现代文明国家保障人权,倡导实质公平的必然结果。

三、我国对涉外婚姻家庭关系中弱者的倾斜性保护

(一)我国对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及评析

1.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5 条明确规定了有关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规则。在父母子女人身、财产这一领域的法律适用方面,之所以申明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是在于它通常是弱势一方最熟悉、也更方便维权的法律。此外该条规定若在父母、子女无共同经常居所地的情形下,则适用一方经常居所地法或者国籍国法中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其目的在于维护未成年子女以及需要赡养的父母的合法权益[11]。

2.扶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9 条指出了扶养关系的法律适用规则。这一条是有关扶养义务的法律适用条款,其中扶养是广义的,它不仅涵盖夫妻间的扶养,而且还涉及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以及成年子女对年迈父母的赡养,因此与第25 条有竞合的可能。若25条与29条的适用发生冲突时,我认为应优先适用前者。而第29 条增加的一方当事人主要财产所在地这样一个特别的连结点,对保护未成年子女、需要赡养的父母的利益更加有利,同时能更好地保护弱者利益,也更能确保案件判决结果的公正与合理。

3.监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0 条是关于监护义务的法律适用规则。这条关于涉外监护的法律适用条款,规定了从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国籍私法中选择适用有利于维护被监护人利益的法律,是我国国际私法新的里程碑。在这一领域中,被监护人因为年龄因素,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处于并不成熟的状态,在经济上、生活上对监护人有较大的依赖性,使其较之于监护人居于弱势地位。如此规定在维护了被监护人利益的同时也确保了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合理,也与规范监护关系的国际条约和各国国内立法的宗旨相吻合。

(二)我国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保护原则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界定“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的涵义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5 条使用了“弱者”这一术语,但对于该术语的基本概念,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当前立法也没有清楚地界定“弱者利益保护”这一概念,而且在相关的规定中语言表述过于笼统。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与公众对于“弱者”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指向的其他的法律关系(比如,侵权关系中,被侵权人居于弱者地位)并不同[12]。在父母子女人身、财产的法律关系中,判定父母与子女究竟谁属于弱者,单纯地凭借法官的自由裁量,也许会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在涉外民商事法律纠纷中,到底哪一方是“弱者”,某些情况下也难以作出判断,而且评判依据也很模糊。

2.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呈现出极度扩张的趋势

针对“弱者”、“弱者利益保护”这些富有弹性的术语,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都有对于其认定的弱势一方利益的衡量,且不同的法官认定和衡量的标准不同,所作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其中难免会掺杂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这无疑给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很可能造成司法权力的滥用而过当保护弱者利益。

(三)对我国涉外婚姻家庭中弱者保护原则的立法建议

1.增加对“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针对上述没有明确界定“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等概念这一问题,我国法律应清楚地阐明“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就可以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设定一个标准,以免其滥用司法权力而导致过当保护弱者利益,甚至造成对另一方当事人过于严苛。

2.要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弱者利益保护是一个极富弹性的术语,每个法官有各自的适用理由和保护方法。由于当前立法中对于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且在相关规定中语言表述过于原则和笼统,给法官的自由裁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因此,若要在涉外民商事司法实践中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路径就是清楚地阐明“弱者利益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对相关法条用语进一步明析,特别是目前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关于弱者利益保护大多采用的“盲眼”冲突规范,无法真正体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目的和宗旨,也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设置了障碍[13]。

四、结论

现代社会中的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本身是复杂制度的集合体,其中的弱者利益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整个国际私法学界带来了严峻挑战。虽然各国国内法乃至国际条约都对涉外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弱者规定了特殊保护,但依旧存在诸多缺陷。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而言,其并没有清楚地阐明“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可能导致法官因行使司法权力而过当保护弱者利益。因此,我国法律乃至全球的立法都须重视这一问题并予以改善。笔者试通过分析国际社会有关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利益保护的法律规范,并针对中国的现行立法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在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徐冬根.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的保护[J].当代法学,2004,(5):11.

[2] 郭晓敏.浅谈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说起[J].法制与社会,2011,(18):60-61.

[3] 魏星.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法律适用中的弱者利益保护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54.

[4] 汪丽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二维性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8):165-168.

[5] 李轩.论国际私法中的保护弱方当事人利益原则[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8):284-285.

[6] 周洁.国际私法中的保护弱者权益原则探析[EB/OL].http://www.docin.com/p-843668552.html,2015-05-24.

[7] 郭辉聪.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实质及其适用要件[D].上海:复旦大学,2009:62.

[8] 汪金兰.关于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立法探讨——兼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草案)的相关规定[J].现代法

学,2010,(4):159-172.

[9] 屈广清.涉外收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57.

[10] 袁雪.法律选择中的弱者利益保护探究——以《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为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14,(1):91-96.

[11] 宣增益、李大朋.属人法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4.

[12] 孙睿杰.论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利益保护——以《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为视角[D].合肥:安徽大学,2013:42.

[13] 袁雪.法律选择中的弱者利益保护探究——以《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为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14,(1):95-96.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秦慧敏

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论文 篇2:

浅谈国际私法对弱者权益的保护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涉外国际民商事交往日益频繁,当事人之间地位不平等现象屡见不鲜,弱者权益保护迫在眉睫。为使国际纠纷得到公平解决,各国国际私法均应以保护弱者权益为出发点,满足实质正义要求。本文首先从弱者界定出发,明确弱者权益保护之法理基础,以及国际私法对于其保护的原则及具体法律适用规定;最后针对我国国际私法提出建议,以期更好保护弱者权益。

关键字:国际私法;弱者权益保护;建议

一、弱者的界定及弱者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

“弱者”是相对“强者”而言,指对于社会资源占有量较小的群体。本文拟研究国际私法上的弱者权益保护问题,因此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弱者的含义,在国际私法中,指在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当事人。

人文精神、实质正义是弱者权益保护的两大理论基础。人文精神是整个社会哲学思想发展的产物,是人对自身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人性与人格、生存与生活、现实与理想、命运与前途的认识和理解、思考与把握。[1]国际私法中的弱者权益保护原则正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典型之作,相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般原则,对于弱者身份的保护是一个例外。对于正义的界定,无非是公平、公正、正直、正当等含义。笔者认为美国学者罗尔斯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观点更值得深思。前者指表面正义,注重方式和手段,无论法律所规定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在适用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后者指深层正义,注重内容和目的,是根据社会结构这一根本原则来确定社会制度本身的正义。传统国际私法追求法律适用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强调形式正义,不能满足个案实现正义,应当满足符合社会目的及对当事人公正两个标准。自此人们开始意识寻求实现实质正义,保障个人权益。

二、弱者权益保护原则在国际私法领域的呈现

国际私法领域中弱者权益保护原则不仅体现在基本理论中,还体现在冲突规范之中。首先来看基本理论中的弱者权益保护。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过程中,应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考量,不能局限于客观要素,应将主客观要素相结合,寻求法律关系应当适用的法律。[2]在英美法系中,通常选择有利于弱者保护的法律作为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加以适用;大陆法系中,根据“特征性履行”确定连接点及准据法,所带来法律后果通常不利于弱者权益保护,因此有必要在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通过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进而自由选择准据法的一项法律原则。[3]最初适用于国际合同领域,随后扩展至其他领域。双方当事人由于地位不同,强者利用意思自治原则对弱者欺压进而获利现象常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意思自治加以限制,各国实践中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都是有所限制的。

其次分析国际私法冲突规范对弱者权益保护呈现。在涉外婚姻家庭范畴,弱者权益保护原则主要体现在婚姻关系、子女关系等方面。婚姻关系中,妇女相对于丈夫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夫妻财产制度法律适用问题上,通过对连接点增加或改变,选择最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之法。大多数国家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并通过一定手段加以限制,考量妇女意见,充分实现弱者权益保护。大多数国家关于亲子关系的法律适用主要采取“有利原则”,通过增加连接点或选择特定连接点实现对于子女权益保护。在涉外侵权范畴,国家之间经贸往来越来越多,侵权现象屡见不鲜。各国在国际私法适用上,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第一,侵权行为地法的适用。即由于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导致公共秩序扰乱,应据以行为地法律追究行为人的责任。第二,共同属人法的适用。若侵权行为的双方当事人同属某一个国家公民或者在同一地方拥有住所,则直接适用共同的属人法。第三,侵权行为地法与法院地法重叠适用。将二者结合起来选择法律适用,运用多个连接点进行选择,为被侵权人利益保护提供保障。第四,“有利于原则”的适用。十二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的《关于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指出了关于产品责任案件,原告可以在两至三个国家的法律中选择一个对其利益给予最大保护的法律加以适用。[4]

三、完善我国国际私法关于弱者保护建议

完善我国国际私法弱者权益保护原则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第一,加强贯彻平等原则。屈广清教授提出立法建议:“监护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使用被监护人本国法律与被监护人本国法律中有利于保护被监护人的法律。”但是我国《民通意见》中关于监护规定使用被监护人本国法律,但是对于我国境内有住所的可适用我国法律。从本项规定得知,我国对没有住所的被监护人并未给予平等保护。本人认为,没有住所之被监护人更属于弱者保护重点对象,因此应对其给予平等保护。第二,明确弱者权益保护原则。李双元教授认为将弱者权益保护原则提成为国际私法基本原则,有利于弥补立法上关于保护弱者权益不足之处,帮助司法人员应用冲突规范,排出其中不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适用。[5]只有把弱者权益保护原则提升到根本原则的高度,才能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第三,扩大弱者范围。我国《法律适用法》中对于弱者规定较少,应当学习国外国际私法立法,扩大我国对于弱者权益保护的范围,应立足现实,紧跟时代的脚步,扩大弱者范围,保护其权益。

参考文献:

[1]周洁:《国际私法中的保护弱者权益原则探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9页。

[2]肖永平.国际私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32

[3]丁丽柏:“论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中的意思自治原则”,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李双元.《中国与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525

[5]杜瑞平:《国际私法中弱者权益的保护》,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第32页。

个人简介:高晶,1992.10,祖籍河北石家庄,硕士学历,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法律(法学)专业

作者:高晶

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论文 篇3:

浅析国际私法中弱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摘 要:随着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复杂化和广泛化,“弱者”及“弱者保护”在各国立法中体现得越来越突出。对于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的权益的保护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国际私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虽然各个国家已经逐渐将其列入立法等领域,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国际私法;弱者权益保护

我国于201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不论是在人身、财产关系方面,父母子女的扶养、监护方面,还是在消费者合同、产品责任、劳动合同等各个方面,都明显表现并贯彻了对弱者权益的保护,但还存在许多法律所规避不了的诸多问题。

1 我国国际私法中弱者权益保护存在的缺陷

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在逐步健全,在立法上多处体现了对弱者的特殊性保护。在国际私法领域主要规定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该法与之前的法律相比,它的保护范围更广,更全面,但是仍有些许不足。

1.1弱者的概念界定模糊

在该法中第二十五条规定,“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中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体现了对弱者的特殊保护,但立法始终未明确规定弱者是什么,认定弱者的标准是什么。何为“弱势地位或不利地位”,法官在认定“弱势”和“强势”时,又是以什么为标准,是经济地位、身份地位、知识水平,还是技术能力都未指出。在一些常见的法律关系中,弱者很好区分,人们也都认可,法官据此判案当事人和人民大众心服口服。但是有些弱势地位并不是显而易见,多变的案件中,需要法律作出一定的方向性指导规定,以便法官适用,當事人承认。

1.2弱者保护范围相对狭窄

根据《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的现有规定,“弱者”的范围包括父母子女、被扶养人、被监护人、消费者、劳动者、被侵权人等。与其他国家和国际公约相比,我国对弱者权益的保护明显过窄。在任何一种法律关系中,经过对比一定有相对强、相对弱之分,只不过是有的区分明显,有的差异不明显,弱势地位不是太突出。基于法的公平价值,强弱地位对不突出的法律关系中的弱者均应受到法律的倾斜性保护。如涉外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涉外雇佣合同中的雇员等,个人对于公司来讲,本来就处于弱势一方,再加上涉外这一复杂因素,更应认为是弱者,更应受到国际私法的特殊保护。国际私法领域涉及的范围很广,而弱者因为具有相对性其存在也很普遍,因此不可能运用列举的方法穷尽所有的弱者,应当用一个原则性兜底性的规定。

1.3保护方法较为单一

国际私法涉及的领域较广,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都参差不齐,因而必须通过多种方法来对弱者权益进行保护。而实际上,在立法上和司法中虽然从保护弱者权益原则出发,但是保护方法单一,使得许多弱者的救济途径少之又少。我国的国际私法中仅通过理论上应当是对弱者有利的方法对其进行立法,而事实上不一定真的完全符合预期效果。如大多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适用被告住所地法律,立法原意在于方便法院管辖案件,可事实上在涉外案件中原告不一定对被告所在地法律熟悉,并不能真正起到保护弱者的效果。

对于国际私法上在弱者权益保护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完善措施。

2 我国国际私法对弱者权益保护的完善

2.1将弱者权益保护确定为基本原则

弱者是客观必然存在的,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不能避免,法律之所以制定,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私权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法律有义务保障弱者的权益不受侵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无论是事实关系还是法律关系,发生纠纷都需要法律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和解决,由于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和人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等原因,因此不可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需要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都明确记载在法条中,包括对普遍存在的弱者的保护问题也不可能规定的尽善尽美,这就需要把它确定为一项基本原则,可以普遍适用,而不只是在具体案件的冲突规范中规定特殊保护措施,这样能更好地指导法官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赋予法官更灵活的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弱者利益,有利于真正实现实质正义和公平。

2.2明确界定弱者概念及范围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弱者的概念没有清晰的界定,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达到保护弱者的目的,只有在明确了概念、认定标准后法官才能更好的判断出“弱者”及其范围实现法律保护弱者的目的。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应当载明:国际私法领域中的弱者是指特定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处于劣势或不利地位的一方当事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法律关系需要法律的调整,我国立法要关注这些动态,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弱者保护范围,将“新的弱者”及时纳入到国际私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2.3加强程序性权利的保障

保护弱者权益仅仅通过实体上的规定是不能完全实现的,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程序性规定来加以辅助实现。中国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各方面发展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客观的讲确实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是很强,很多公民一直都看重程序公正,在人们心中,程序正当结果也不会错,故为了适应我们国家的国情,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保障程序性权利的实现。在我国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局面还未完全扭转之前,我们仍有必要强调和落实对弱者程序性权益的保护,如起诉权、管辖权异议申请权、申请回避等权利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万鄂湘.《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徐冬根.人文關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J].当代法学,2010,(9).

[3]尹雪萍.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弱者利益保护[J].法学评论,2011,(6).

作者简介:

曹娟,(1993~ ),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民事诉讼法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曹娟

上一篇: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分析论文下一篇:民事诉讼第三人法律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