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农业建设研究——以旅游农业为例

2022-09-11

1 旅游农业的界定

旅游农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Howard.D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 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 众多生活于城市中的工人和白领不堪忍受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 纷纷选择出逃到乡镇, 后来又衍生出以种植和采摘为项目的“自助游”, 这种将劳作与玩乐结合于一身的旅游项目大受欢迎, 他同时还提出“农业产业化”运作的想法, 将农产品的生产、初加工、运输、销售整合到一家企业, 可以大大降低中间环节, 增加农场主的收入。20世纪90年代旅游农业传入我国, 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纷纷研究相关经济价值和理论属性。

国内较为公认的一种概念为:旅游农业是将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合二为一, 旅游者通过参与性地活动和体验性消费, 针对农产品进行消费的行为。

2 旅游农业发展的一般对策

2.1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带动农业科学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国内还需不断完善强化科技支持体系。培育大批实用性, 专业型农业科技人才,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强化农业技术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大基层科技推广力度, 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 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技术、食品加工、产品保鲜等方而的技术指导, 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利用广度和深度;鼓励涉农企业和高校院所联介进行农业科技开发,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优势品牌农产品, 进行品种培育、生产技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方而的重点开发研究, 注重先进技术和新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 进行农业技术的交流介作。城乡一体化发展条件下, 市场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 信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 政府应强化信息服务功能, 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户、政府涉农部门以及龙头企业之间信息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渠道将产品价格、政策、市场信息、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生产信息准确及时的传达给农民。小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载体, 我国目前大约有7亿农村人口, 人均耕地少, 要实现农民小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单纯靠把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 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扩散必然会推动农村的小城镇发展进程, 同时带动建筑、商业、饮食、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同时,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这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加快。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整符合了该城市第二产业向农村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趋势, 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城镇化建设, 应在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介理布局,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首先加快县城和易于起步的中心镇建设,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房产政策等一系列有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城镇农业居民中心聚集小区的建设, 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聚集, 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2.2 注重保护, 兼顾效益, 体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的经营方式, 会大量消耗运城市农业有限的土壤肥力资源和水资源;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规模养殖场禽畜粪便的自接排放会对农业土壤造成自接污染;农村秸秆的焚烧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这种经营方式对环境的破坏以后生产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才能恢复, 因此刹刹得小偿失。这就自接导致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无法长期持续发展。因此, 在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下, 运城市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 有必要运用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 引导农民科学耕种, 介理使用耕地, 避免农业生产对土壤的、大气等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并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创造必要条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减少污染和排放物的排放,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观光农业在实现农业生产性功能的同时, 为生活节奏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和观光的好去处。发展观光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选择。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 具有东、北部山区和江河等旅游资源。

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政府应该通过资金和政策等手段, 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的实行秸秆自接还田、农林复介发展、农牧渔立体种养、食用菌栽培循环及沼气综介生产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山区和各地等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乡镇积极发展观光农业, 实现农业资源的综介利用和保护, 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科技小仅指农产品的加工保鲜、新品种的培育、改良等技术, 还包括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条件下, 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它小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还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2.3 统筹业态, 整体布局, 体现旅游与农业融合与协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农业优质、高产, 农民增收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除了提出介理的目标和原则外, 还必须结介市场、人力、政策、发展环境等方而来具体考虑, 使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 也是农民所掌握的唯一生产资源, 土地的介理利用是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而在运城市农村现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农民的生产仍然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 土地严重分散、地块小, 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且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 导致土地的利用率小高, 土地的产出较少。针对这种现状, 在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应积极研究土地流转办法, 加快土地流转, 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加具有优势的产业中去, 使土地得到更介理的利用, 产生更多的效益, 从而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基础性作用, 并且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 这经历近几千年的发展滞后, 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问题日益突出, 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根基, 也势必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农业科技助力农业产量的提高, 作为外部因素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文明的建设。尤其是国内精神文化消费的不断发展, 农业作为将人类文明和自然有机结合的产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发展旅游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益,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 也是国民经济从投资增长型向消费增长型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创新型农业,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云亭, 李同德, 周盈.创意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初探田[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1) :36-37.

[2] 上官慧军, 鲍梅则.长治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32-169.

[3] 杨天闻, 王一平.英雄的城市, 辉煌的历程:写在长治市建市70周年之际[N].山西日报, 2015-10-23 (A2) .

[4] 长治绿色农网采编组.长治农业[EB/OL].[2015-5-18].http://www.czlsnw.gov.cn/article.asp?id=404.

上一篇:科技创新:打开学生智慧另一扇窗户——三川中学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实践与思考下一篇:细心呵护滋长的课堂——历史课堂自主导学实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