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影影评具体

2022-07-11

第一篇:欧美电影影评具体

电影《归来》影评

《我想和您一起生活》

我想和您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俄)茨维塔耶娃

——————————————————————————————————— 张艺谋折腾了三年,给中国观众讲了一个家庭的“那些年”。分离之后团聚,失忆之后陪伴。简而言之,它是一段经历过文革的夫妻之间的搀扶。

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怀念,这是一种上了年纪有了阅历之后才慢慢滋生的情感。没有年龄和阅历,一切关于怀念的表达都浮于表面,充斥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张艺谋确实是渐渐老了,老到逐渐明白的阶段——六十耳顺。他开始逐渐搁置大红大绿的猛烈冲击,追求起“不着一字,尽得锋芒”的简约。

叶芝在一首题为《破碎的心》的诗中,为心心念念的爱人茅特·冈写到:“为你一个人——认识了所有的痛苦。”《归来》中,逃跑被抓的陆焉识、受到刺激失忆的冯婉瑜,他们各自承受的一切苦痛通通被隐藏起来,谁也不开口说半个字,不发状态,不写日记,皱巴巴的信里是全部的爱,没有怨言。这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过往的悲喜,不悬于嘴边,也许洗完碗会在圈椅上出一会儿神,但是马上又会去洗孩子的衣服,去楼下和邻居下一盘几毛钱输赢的象棋。中国那一代人,从皮到骨,都习惯了“不说”。

整个《归来》的节奏不疾不徐、和平温厚。冯婉瑜面对陆焉识逃跑归来的踟蹰和激动、陆焉识对冯婉瑜心因性失忆的爱护和体贴、火炉上细细煎熬的中药、包括一块铝制的饭勺,夫妻恩义、患难真情,我不好说我多么理解这内在的火候,但是这就像小女孩放学路过婚纱店,停驻下来,细细凝视,无端地感到美丽和动人,向往和铭记。

我感觉到《归来》里有很珍贵的东西。也许我说的是一种苦难里的浪漫。它不单单是“温情”这样一个含义。也许说是人世浮沉之后的对过往情感的初心更为接近些。知乎曾有有一个问题我记忆犹新:有多少人做到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这个影片,放在这个答案下兴许是颇为惊喜的一个回答。

@為夢而生 老师在知影最新一期的【看点啥】里说:“实际上,《归来》,本质上就是又一部《山楂树之恋》,嗯老年版的。”这话绝非戏谑。“我喜欢你,真好。我喜欢你。突然又那么缓慢。那么温柔。”杜拉斯句子里丝丝情谊在这两位老年人身上套得牢固而且结实。比起《山楂树之恋》,《归来》在我看来走得更深更远了,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夫妻。但它们依然有一个如出一辙的气质。

是一种年轻的感觉,不老。又年轻,又恒长。 权力

外界都叫张艺谋为“国师”。这个称呼自零八年起就不绝于耳,里头,尽是权力的腥味和政治的光泽。

“权力”之于张艺谋,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标签。外界的对他这种特殊的看待,远远超出了电影的范畴。李安、陈凯歌亦是同辈华语电影的巅峰人物,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和符号,不是“权力”这样夺目的词汇。

张艺谋的权力具体大约从以下几个方面集聚:

1、1988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

1、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

2、铁道部“两亿”广告;

3、《图兰朵》歌剧;

4、“谋女郎”;

5、超生;

6、其他。

这里每一件事情单独听起来似乎都还达不到“震惊”的效果,对于贵圈这些事情也顶多不过是“惊讶”一番足矣,实在算不得稀奇。但当事件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内,变成“独一份”的时候,这种“独”的印象便会加剧、甚至走向极端,跟“独裁”产生牵连的意味。

偏偏张艺谋作为陕西人,又是武侠发烧友,性情本身刚烈、果断,因此显得更有“霸权主义”的气质。他对权力的认知自然也渗透在他的作品里。其中最受争议的当然是《英雄》。

《英雄》中,刺客荆轲最终折服于秦始皇的膝下。很多人认为这是张艺谋在粉饰苛政、美化暴君。这部电影之后,柴静采访了他一次。张艺谋对此感到遗憾:“那一瞬间我其实脑子里还有一个方案。陈道明掉着眼泪一挥手,万箭齐发,给李连杰射死了。800个穿黑衣的大臣突然哈哈笑起来了:恭喜大王又躲过一劫。陈道明仍然不动声色:‘厚葬’。两个镜头,它就颠覆了故事。可是后来没这么做,再这么想就来不及了。”

《归来》这部作品里关于“权力”有这样一个细节。冯婉瑜不再认识平反后归来的陆焉识,街道主任来到冯婉瑜家中问她,“你相不相信组织?”“你觉得我可以代表组织吗?”“那好,我以组织的名义向你保证,这就是陆焉识。”这三句话固然是细节,但这样的细节不由地叫我毛骨悚然——那时人们对权力的自信竟可以让他们试图霸占个体的记忆,更可怕的是,这些话放在那个语境中毫不突兀。

《归来》的核心不是权力的游戏。然而细想之下,片中人物的宿命何尝不是被那个时代里的权力支使者握住的呢?女儿丹丹出演吴清华的机会被相关领导人一语否决,妻子冯婉瑜为了保丈夫陆焉识不死对方师傅做出有辱人格的妥协,作为教授陆焉识自己亦因“革命要从文化开始”,锒铛入狱,受尽折磨。这种大时代里操纵小人物命运的权力,今时今日,更加令人深思,因为五十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蓬勃旺盛、张牙舞爪。这些说,张艺谋说的声音小,悄悄说的。

疑惑

《归来》感动了我。但感动终归是私人的事。客观地说,若抛开巩俐的演技,但就故事本身来说,我给不到四星。剧作始终是张导的软肋。“失忆”、“白血病”这样颇为老套的戏剧冲突常让观众跳戏不说,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诸多安排也难免影响叙事的节奏和感情的共鸣。

比如说,剧中冯婉瑜收到陆焉识写的一大箱子信第一反应是,“焉识为什么用些这样的纸给我写信?”显然,冯婉瑜对于信纸的感受是敏锐的。但是其后陆焉识给冯婉瑜写的信用的都是崭新的纸张,令人奇怪的是,对于摆在眼前、握在手心的崭新的信纸冯婉瑜不仅毫无怀疑,还满怀期待与相信。观众当然明白,导演使用崭新的信纸目的是给观众一个与旧信的区分,但是这样的处理让整个故事的可信度骤然降低。观众会意识到,你是在给我讲故事,你是有目的的传递情感,所谓的“不煽情”,在此番情节处理下说服力自然也降低了几个等级。这样的细节还有几处,比如十几年后的火车站按照规定和各领导的政绩需求,是需要重新建造至少或者至少是要重新装修的,但是铁道部员工们穿上了崭新的制服,铁道部的大门和十几年前并无二致,看起来实在有些格格不入。这么多年过去了,“出站口” 的标识总是要挂上的。何况,安检也应该开始了。吧。欧欧欧欧对了,巩俐在听信的时候拿的那个光溜溜的蓝色杯子也与画面的气氛完全不搭调,那杯子不属于那个时期。这戏又跳出来一下。眼泪还没擦呢就笑了。=_=

“洗去铅华”的前提,首先得真诚。这个真诚一方面是要多用“名词”,少用“形容词”,另一方面,它要求每一个名词与每一个名词,作为种子,埋在土里,根连在一起,培育出来的一个系统内的果实。但这也还不够。一个宣称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一旦刻意去制造点什么东西,就有可能被这个东西毁掉,因为你的手去干预了它自己的生长。

片方听到观众这么较劲一定是要生气的。you can you up啊。但是没有办法,观众一旦爱你给你权力,他们也就将苛刻许多。

归来

这个名字意味颇深。我觉得张艺谋用这两个字讲了很多东西。外界所说的“张艺谋归来”、“《活着》归来”在我听起来是虚无缥缈,夸夸其谈的。过去的人和事早都已过去,何以归来?以何归来?

佛家有几句话说人这一生的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张艺谋这一生也是颠簸浮沉,历经沧桑。他在他的电影王国叱咤风云的同时,也做了常人无法想象、难以承担的妥协与屈服。任何人一旦成了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就再也不是单纯的自己,他肩上的责任往往是一支队伍,是一大担子人的生计和口粮。在我看来,所有“伟大”、“牛逼”这样的词语,更多的是世人对于张艺谋无情的消费,对于张艺谋,这样的形容毫无人情味儿可言。

他是普通的人。甚至他还挺没个性的,纵使是有性格,但总也不好认为他多有个性。所以只消把张艺谋看做是没有大个性的普通人,搞电影的,就可以买票进场了。

说不定这样的姿态去阅读《归来》,才是观影者的福气。没有负担,也就没有失落,都是收获,都是自己的眼泪。

你知道,并不是什么人、什么事情、什么作品在尝试“归来”,是深情,是有一些缺失和淡忘在请求苏醒。

片中巩俐有一句台词,像是对张艺谋说,又像替张艺谋说。她有些出神:

“战士也挺好。”

第二篇:电影风声影评

创建时间:2011-12-18 11:59:00

电影《风声》影评

这学期我选修了《视听语言》课,说实话,一开始对着这门课,并不是非常了解。不过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视听语言》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老师在课堂上细致得讲解和对几部电影的分析,如《有话好好说》、《音乐之声》等等,使我认识到原来电影的制作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越来越喜爱电影,被电影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很快就过来了,我自己看了一部电影——《风声》,觉得挺不错的。虽然自己学识浅薄,但还是简单的来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吧。

《风声》是一部谍战类型的影片,该影片视听语言风格鲜明,电影从镜头语言、画面剪辑,和声效配合上竭力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精彩的悬念故事,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本文结合影片中的片段,从镜头、景别、声音、光、色彩、字幕等方面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

一、 镜头与景别的表达

在影片中,镜头不仅充当观众的眼睛,告诉故事的情节与发展,还在参与影片形成表达风格上贡献不小的力量。

(一)长镜头的运用

在电影的开头,运用特技模拟了一个50多秒的长镜头:起始画面是在黑云密布的高空,继而穿破层层黑云,掠过盘旋在空中的战机的机翼,继续往下探,出现了群山与河流相间的黑色地貌,山是黑色的,因而水的颜色就成为亮色,这些河流的形状和分部组成两个字的形状——《风声》。至此,电影片名出现。但是长镜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朝低处延伸,越过山巅,伸向群上怀抱的城区,已远远地出现在夜空的烟花为镜头的结束画面。下一个镜头是在地面以仰拍的角度出想的烟花,来完成转场。这个长镜头的运用,很好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从阴霾的天空拨开层层黑云,来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乌云密布的城市,为影片阴暗压抑的基调。

(二)中近景居多,刻画人物形象

在本片中,中近景居多,《风声》中景别的选择,不仅出于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象、性格的刻画需要,也限于拍摄场地环境制约。影片中绝大部分是在一个封闭的裘庄里拍摄,因此它所着力呈现的是一个封闭、压抑的形态,在室内,中近景镜头成了摄像师的首选。并且,因为故事情节围绕捉鬼而展开,猜测推理也是剧中人物表演内容。细微的动作、人物心理与面部表情都需要具体的表达,因此中近景甚至是特写镜头就需要频繁使用。

二、 画面的表现虚实结合

(一) 写实性画面形成视觉冲击效果

《风声》里武田长为了逼迫地下党老鬼的出现,对怀疑对象进行严刑拷打,血腥的场面更能衬托出日本军官武田长的狠毒与邪恶,情报工作危险与残酷,以及地下党的坚贞不屈。因此刑法逼供的血腥场面在影片中多有出现。譬如对六爷的针灸设备的特写,和受到酷刑的吴志国那因剧痛而扭曲的脸,血肉模糊的伤口,凸暴的青筋,充满血泪的双眼-------这些写实性的镜头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表现出汉奸的丑恶嘴脸与吴志国的铮铮铁骨。

(三)写意性画面引发联想

《风声》中在处理白小年的时候,仅仅是一个钉椅的全景家一个刀挫的特写,一个昏暗裘堡的铁门拉镜头在白小年撕心裂肺的呼喊中结束了。这里的“虚”指的是电影里没有白小年直接受刑的画面,而是通过声效与空画面引起观众的联想

1与想象,没有血腥的镜头反而更恐怖,利用声音和极具思维拓展空间的空镜头激发的观众因想象而引发的感官冲击,从而造成观众心理恐怖感的弥散。

三、 声音的运用

(一)用声音渲染剧情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符号。在遭到武田长的怀疑后,李宁玉经过昏暗的走廊,来到了幽暗、诡异的密室里接受武田的检查。李宁玉表情凝重,徐缓的钢琴配乐想起,渲染了不安的气氛,随着一声沉闷的关门生,李宁玉身体一颤,钢琴音乐戛然而止,预示着接下来的危险遭遇和人物内心的恐惧。

(二)独白连贯画面,形成叙事段落

独白是指画面中人物单独说话的声音,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手法。影片最后,想起了顾小梦的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画面配合的是坐在车里的吴志国流下一行孤泪,然后硬切到俯拍的大远景:轿车行驶在路上,镜头摇向路边的山头,再通过叠化,出现李宁玉和顾小梦在裘庄的画面:李宁玉在阳台抽烟,回头望向坐在屋里为自己缝补旗袍的顾小梦,这是顾晓梦抬头看向镜头,即回望李宁玉,目光温柔而坚定。这个段落的镜头中顾小梦的独白一直在进行,画面却从故事的结尾回到故事的中间——顾小梦把这段话缝进旗袍的时候。这个段落是倒叙的结构,通过独白声音的连续性把画面连贯成一个段落。是观众形成的视听感受:顾小梦早已做好了为革命赴死的准备,虽然到了故事的结尾这段告白才为人所知,但是通过画面的逆转,通过吴志国的眼泪,以及最后顾小梦看向镜头的画面,却像是顾小梦亲口说给李宁玉和吴志国以及看电影的观众一样。这是顾小梦临死前的告白,她把这些话用摩斯电码缝在李宁玉的旗袍上。这段话以独白的方式表示出来,十分震撼人心,。顾小梦剖白了心迹,也透过这段话点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四、 其他视听语言

(一)光的作用:光线具有营造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影片的开头,餐馆暗杀的那场戏中,即将被杀的汪伪政府官员与他要拉拢的范老先生,坐在桌子的两侧。使用的是内反派的机位,镜头里光是顶头,从两个人的头顶照下来,两个人的眼睛都被眉骨的阴影遮蔽在黑暗里。这里一点都没有饭局上融洽和谐气氛,而是通过光影衬托出两人冷峻的面目表情,也预示着两人内心的遥远距离甚至是对立的立场。也为这场暗杀铺垫了紧张的气氛。

(二)冷色调烘托恐怖氛围

故事发生在作为设为圈套、揪出老鬼的地点的西郊百草堂城堡,是充满杀戮之气的地方,裘庄古堡内部本身就是阴冷黑暗。影片通篇运用蓝黑灰等色彩,奠定了阴沉、压抑的基调。

(三)字幕形成段落结构,把握叙事节奏

在电影《风声》中,字幕在开篇就出现了。在影片当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用电报转场的特技镜头,而这些特技镜头都配用字幕(老鬼的内心的独白)。字幕介绍故事背景,并贯穿整个电影,成为故事情节进展的段落分界。每当剧情有新的发展,就会出现一句字幕。这些字幕是剧情环环相扣,形成了紧凑的节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外国语学院10英语

(2)班

桑国清

学号:2010510010

第三篇:电影 破冰影评

破冰

看完《破冰》后,我被震撼了,动情于那滑冰老师赵红旗对天底下的孩子同样的柔情,对孩子无尽的爱和无穷的奉献。

电影《破冰》讲述了一个基层教练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培养速滑人才的真实故事。主人公赵红旗(孟庆余)从小酷爱滑冰,他翱翔在冬日封冻的松花江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在学校运动会中夺得了他冰上人生的第一块金牌。接着,家里不堪重负,他被生活所困,来到月亮河做了一名井下工人,在黑暗中日日夜夜地劳作,渐渐地,渐渐地,他的理想被黑暗打磨得只剩下薄薄一片,将要褪去之时,他认识了王小云,相爱并结合了,很快有了个可爱活泼的儿子,命运之神似乎不愿让他清闲,鬼使神差地将他推向了一支少年速滑队的教练,理想使他答应了下来,他与他的小队员们一起练习,一去就直到他生命的终点,小队员们一次次,一茬茬地在冰上跳着优美的圈儿,五星红旗升起后,没有人知道他是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但是,金牌上的光环,我想,他走再远,也永远照在他身上,因为他的爱如一盏灯,点燃了就永远不会熄灭,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内心的迷茫和前进的路途„„动人的故事,平凡的人生,金子般的心,他对孩子的爱,像金子,时间越久,越能显现出他的光芒,在赵红旗的光辉事例中,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只有:他培养小队员,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心急如焚,这时,他看见了许多渔民,他们凿开河捕捞鱼,维持生计,他也学着去捞鱼,先用凿子凿开大河上的冰,拿起大网,慢慢捞,慢慢捞,银白色的冰河上,只有他一人。

我顿时醒悟了,老师的伟大,或许便是他们那寂寞与平凡吧,寒风呼啸,无月的寂寞,有时是惆怅,有时是欢喜后的平静,这位“心里只装得下一块冰”的教练,这位老师,用他的对理想的执著和无可想象的努力,向我诠释生命中的另一种内涵—爱的奉献。这时,他弯下腰,用已被冻红的手拿起大网慢慢捞地情景,真实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知道,他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奉献,是不图任何回报的;我更清楚,他的爱,他的奉献,在今日,在世界冠军的眼里,是绝对绝对不会那么轻易就被忘记的!心里有种温暖像灯光一样弥漫开来,我的双眼似蒙上一层透明的纸,走出房门,冬日,冰冷,可我分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花绽放在我的心灵深处,金灿灿的,热烈而又深沉。我说,那是赵红旗这位教练的花朵,是那么平凡,却拥有光辉,其实孩子就是老师放飞的风筝,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他的目光都注视着你。

世上最崇高的职业是什么?是老师!我说,即便写尽所有的文字,也不能写出做老师的不易,艰难,痛苦;是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崇高的职业,有了老师,有了爱的奉献,才会如此亮丽绚烂,多姿多彩。朋友,如果你还是个孩子,请用最甜美的声音,告诉你的老师,你有多么感谢她对你的爱和对你的奉献!如果你是位大人,请用最朴实的行动,告诉老师,你对她的感激!每一个老师都是“爱”与“奉献”的代名词。

老师,您辛苦了!

第四篇:电影影评

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得女孩》影评

以前就一直喜欢看九把刀的小说,去年听说他要拍电影,就很期待,那些年今年八月份在台湾上映以后,口碑很好,就对这部电影兴趣更大了,可是大陆一直不上映。经常去网上找有没有DVD的可以下,过了三个月也没消息,知道昨天突然网上有了资源,就下下来看了看,虽然没字幕。看完觉得还不错,虽然最后柯景腾和沈佳宜没有在一起,可是显得整部电影更真实。

我们的心里,都有一个“沈佳宜”。她不至于美得倾国倾城,可是就是在那样夏蝉初鸣的夏天里,连一个绑马尾的样子,都足够我们陶醉了大半天。我们固执地告诉自己忘记,却被九把刀的剧本,一刀又一刀地刻画出每个人心中的“沈佳宜”的名字。她穿白衣短裙的样子,她写不出题目挠头的样子,她谎称月事不想上体育课的样子,她不叫你名字却是用圆珠笔捅你的样子,她考不好时哭红了眼睛的样子,她在毕业那天问你爱不爱她的样子,这些镜头,是不是也有一个你,手足无措地看着她。在未来尚未来的路上,你的那句我爱你,没有说出口。

大雨打湿了想要在沈佳宜面前表现却得了一顿臭骂的柯景腾的背心,他在雨中喊:“我就是幼稚,才会追你那么久。”

人世间最美的情感,如果是初见时欲得未得的暧昧,那么其次便是坚持多年的纯善。只因为初见是人人做得,而坚持却鲜少有人做到罢了。从互相看不顺眼的好坏学生,到之后惺惺相惜的两个人,横陈在中间的,便是那段珍贵得让所有人都愿意用椴木盒谨慎收藏的记忆了。这里面,有各具特色的死党。他们说过的话,一起翘课,一起打球,一起看A片打手枪,一起毫无顾忌地说起对某个女生的喜欢。他们无疑为那些幼稚的记忆,添加了最丰富的剧情。而今,一起傻逼的岁月,轰轰烈烈朝前奔去,再也无法把握的时候,才发现这般令人怀念的幼稚,原来是最真最纯的财富。

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完美,才让青春的叹息听起来像是一首怎么唱都想哭,越哭越想唱的老歌。他们都已经长大,散落在城市的角落各自忙碌。湮没在世俗的桎梏里,偶尔才有联系。可是你确知,他们和你一样,都不会忘记这段傻气却心甘情愿付出的年少轻狂。爱过的女孩都已经嫁人,躺在谁的身边听着鼾声入睡,甚至已经有了可人的孩童叫着母亲。恰巧让你在超市的拐角遇见,想上前问声“你好吗?”,却再下一秒少了那份勇气夺路而逃。

青春,就是这样以一种壮烈的样子牺牲在我们难以负责的目光里。

这样的遗憾,让我们愿意为所有勾起青春回忆的理由买单。所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一上映,着实让台湾和内地的影迷胶着了无数的期待感。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慰藉,让我们在庸碌前行的路上,还有勇气回头看看曾经那个口是心非的自己。是如何用不知珍惜的目光,把幸福拒之门外。

剧中曾演到台湾的921大地震,在惊慌刚定之后,第一时间担心着沈佳宜安危的柯景腾,因了同学一句人少的地方信号会比较好,翻墙跑出学校,在街道上跑,跑了好久终于找到一处有信号的地方,完全不担心余震的危险。在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她好不好,她是否平安?所有的一切,都无法阻止他去做这样的事。画面一转,她接了电话。左手却是挽着新男友,下意识地放开,逃开他能听见的范围接柯景腾的电话。他们都好久不联系了,聊了很久,其中当沈佳宜告他她和阿和在一起过一段时间,他说他知道,他问为什么后来分手了,她说觉得她不喜欢自己,他说阿和很喜欢你的,他们五个都很喜欢她,她说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这是我影响最深刻一句台词,我觉得足以显示柯腾对沈佳宜的爱。 每一个深爱过的人,都愿意她幸福,如果她要往幸福的地方去。

此间不得不提的,便是最后在沈佳宜的婚宴上,死党们起哄吻新娘。不好拂大家好意的新郎只好开出了,怎么吻新娘,也得怎么吻新郎的条件。谁知柯景腾一个纵身扑,二话不说,一个舌吻搞得新郎措手不及,节节败退,举座皆惊。我在笑得差点撒手人寰之后,突然感觉胸腔有一种难过,新娘也已经用眼泪诠释了一切。

这个爱她至深的男孩,用看似鲁莽与幼稚,却情深似海的专情等了她许多年。就算今日,他也不吝于表达他的情感。这样的举动看似疯狂,却是灌注了一如既往的爱。一个生怕她拒绝的男孩,在为了她不断美好的人生里,已经用行动胜过了那些口口声声说着“我爱你”的男人。

喜欢一个人,究竟是喜欢这个人本身,还是迷恋喜欢的那种感觉呢?8年,差不多人一生时间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的感情,从暧昧到初恋,再到失恋,是柯景腾,也是沈佳仪人生中的惊叹号。有时我会想如果青春拿走的是你的容颜,是时间,是无数个失眠的夜,是一个让你发光的人,但你依旧拿它分享成为你一段最美好的人生,那么十分之一的时间,我想还是值得的。

青春,在每个人心中存在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等到毕业了,人走了,才感觉自己的青春也快耗尽了,现在都会傻傻的幻想若干年后的你,你们,到底会是什么模样呢?与其把大刀的这部“把妹片”当做他的自传来看,我更愿意好好把之前混过的日子再重新捡起来,就像他所说的一样“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那就让我再痛快的感冒一回吧。约上你的情敌,死党,姐妹淘,哥们,最好是一起混过的人,趁这个夏天结束之前,夺回青春。

五个男孩,柯腾最后当了作家,把他们的事写下来就成了这不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得女孩》。想着进校队,最后还要去NBA打球的老曹,去倒腾起了二手汽车,还做的风生水起。想着去出国留学读MBA得阿和买起了保险。想着炒股挣大钱的该边最后去当了图书馆管理员,还是爱玩魔术调戏小姑娘。完成了去留学的梦想。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柯腾和沈佳宜没有在一起,五个人也没完成他们的梦想,最终激情被岁月抹去棱角,过起平凡的生活。

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沈佳宜。

第五篇:电影影评

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今天是我第一次看这类型的电影没有泪流满面(因为今天是在教室里,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滚儿,仰着头过了一会儿才把眼泪给硬逼了回去),我很喜欢这样的电影,我更喜欢电影里面的人和事,这部电影既让我很感动,又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两个角度来谈谈我对电影《烛光里的微笑》的观后感:

一、从情感角度

首先从情感角度来说说我的感受。这部电影让我很感动,因为这部电影很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觉得电影里面的一些人和事跟我在现实中经历的差不多。电影中王双铃老师接手的四

(2)班是一个没有人愿意管教的班,估计学校的老师对这个班的孩子都已经放弃了吧。但王双铃老师在有心脏病需要静养的情况下接了这个班,并对这个班的孩子们呵护备至,疼爱有加。这让我想到了我初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王林老师,他跟电影中的王双铃老师一样,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但我们班比电影中的四(2)班难管多了,那时候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吸烟、酗酒、打架,上课把蛇、狗、小壁虎之类的东西拿到教室来吓人。记得初二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先后两次被这几个学生气得住院,尽管如此可我们的班主任却从来没有放弃他们。

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到王双铃老师很细心。当小鹏的父母因为聚众赌博和贩卖黄色录像带被抓后,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小鹏的责任,并且还在自己住院的情况下也不忘记给小鹏过11岁生日。这让我想到了我的高中班主任,她的年龄跟王双铃老师差不多,她刚接手我们班时就将全班的生日记下来,哪些过阳历的生日、哪些过阴历的生日都一一记下。等同学们生日到了,她都会买上一个蛋糕表示祝贺,如果一天里有几个同学一起过生日,她会买一个很大的蛋糕,全班一起为他们过生日,然后一同品尝蛋糕。就因为班主任她对我们学习上进行鼓励,生活上关怀得无微不至,所以我们都叫她万妈(她的名字叫万钧,所以就叫万妈)。现在想起那高中的岁月,心里依然暖暖的。

其实,在教过我的老师里有很多像影片里的王双铃老师一样的爱岗敬业的老师。现在每当我跟同学讲我高中、初中、小学的老师是如何的好,他们都会对我投来羡慕的眼光,他们羡慕我能遇到那么好的老师。我不知道他们以前的老师咋样,但我想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岗敬业的,不好的老师毕竟很少。所以,从初中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而今我也为此努力着、奋斗着。

二、从教师教育角度

首先从教育角度来说《烛光里的微笑》。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双铃老师教过四(2)班很多同学的长辈,像叔叔、爸爸、姑姑等等。这种几代同师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许很正常,毕竟那时候我国的经济还落后、教育还跟不上。但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中国的国民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虽然中国现在的教育比起影片中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我国农村教育依然落后,尤其是偏远山区,许多地方招不去教师,以至于那些地方教师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还有教师教非所学,一个人教很多门课程等等。

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在从班主任工作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吧。影片一开始就是其他班在认真早读,然而四(2)班的教室里却“鸡飞狗跳的”,一团乱。当我看到这里时真为王双铃老师捏把汗。但她却很从容的走进教室什么也不说,等待着同学们安静下来。这里可以看出王双铃老师很镇定、处乱不惊。当王双铃老师接管四(2)班后,她首先进行了家访了解了小鹏、陆明、丽萍等家庭情况。要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所以只有了解问题的根源、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样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

一个老师放弃一个学生,损失也就几百、几千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损失却是百分之百。影片中小鹏被周小刚等人揍了一顿后,一气之下离开学校到天桥上去卖烟,还跟他父亲的酒肉朋友学喝酒等坏习惯。这时候王双铃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耐心叫他回学校去。王双铃老师还帮丽萍树立起信心,最终脱离了考试不及格。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

王双铃老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并且时刻呵护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当小鹏擅自拿50元钱去还债时,她是先了解情况而不是一开始就认为他是偷的。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当丽萍经常迟到时,她也没有批评而是进行家访,了解丽萍迟到的原因。后来丽萍考了76分,脱离了不及格,她也及时鼓励丽萍,同时还送给丽萍文具盒与书包作为奖励。她送丽萍书包、文具盒,一方面是鼓励丽萍好好学习,另一方面是对丽萍进行帮助同时不让其觉得是施舍。这里也可以看出王双铃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王双铃老师善于投其所好,当班上几个学生让她允许他们踢足球时,她立马同意了,并且还说他们以后很可能成为足坛名将,这就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取得学生对她的信任。她还将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搬进了作文课,当学生说长大需要父母、爷爷奶奶的爱时,她立刻抓住教育机会,让同学们换位思考丽萍长不大是因为她缺少父爱、爷爷奶奶的爱,让同学们要给予丽萍关爱,这就拉近了学生间的关系、促进班级团结。王双铃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技巧还有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了。

有人说:“学生的心灵就像一片沃土,当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长出行为的果子;当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长出习惯的果子,当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的果实。”我想王双铃老师就为她的学生播下了思想、行为、习惯的种子,他们也一定会收获到命运的果实。

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部电影,我认为烛光里的微笑是最美丽的,王双铃老师不抛弃、不放弃,能以一颗宽容而又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些都让我为之感动。影片最后学校领导说小学老师干的都是些琐碎事,不知道怎么写悼词。但与此同时,四(2)班全班同学为她开追悼会,小鹏哭着叫了一声“妈妈”,这应该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唤,这也是孩子们对她最高的评价。她是一位平凡的小学教师,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进行着不平凡的事业,她是真正的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