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工作政策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行政工作政策范文

坚持依法行政 做好税收政策法规工作

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依法行政是税收工作的生命线,是税收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推动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针对一些单位和人员中存在的依法行政意识缺失、观念淡漠、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行政。一是要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形势严峻、税收收入呈现低速增长态势、有的地方收入吃紧的情形下,尤其要坚持此项原则不放松、不动摇,及时发现和处理应退不退、应抵不抵等虚增收入问题,坚决防止占压、挪用、混库、转引税款等违法违纪行为。二是要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认真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切实用法治理念统领各项税收工作。

二、继续落实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

针对个别单位擅自不按裁量基准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对税务行政违法行为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甚至滥用行政处罚权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各级应继续认真落实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要坚持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倡导以人为本、首违不罚理念,遵循合法、合理、公正、公开和程序正当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程序、权限、金额等对税务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基层局行使行政裁量权涉及重大或者复杂裁量事项的,应当将该事项的处理结果报市局审查备案。全系统应在落实好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基础上,逐步探讨加强对税款征收、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其他重要税务行政裁量权的规范,平衡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法律规范的局限性,提高行政效率,实现个案公平。

三、深入推进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审批制度

当前,税务行政审批中还存在自设门槛、自行多要求申请人报送资料、申请事项流转环节及签字较多、网上申请办理功能较弱等问题。一是坚持审批项目法定。除法定项目外,各级不得无法定依据设定或变相设定审批项目。二是减少报送资料。除申请事项必须的表格文书和按规定必须存档的资料外,凡国税机关前期已留存或者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可以检索的信息,不能要求申请人重复报送资料。三是优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签字,压缩审批时限,公开透明、便民高效。四是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拓展网上办税功能,创造条件方便申请人。

四、开展税法援助,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纳税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税法援助在协调纠纷、化解矛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还存在纳税人认知度有待提高、宣传力度有待加大、协调争议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各级要坚持公平正义,继续做好税法援助工作。要倡导人文关怀,以诚相待,积极协调涉税争议和进行税收政策讲解。要依法审查,公正裁决,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征纳关系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篇: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取消部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行政审批后过渡政策措施的通知--汇发(2003)50号

关闭窗口 上篇 下篇 关键词 当前法规:3/17 设置书签 打印 下载正文 字体[小 中 大]

【颁布日期】2003.04.01 【时 效 性】有效 【实施日期】2003.04.01 【分 类 号】417011200311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综合类 【颁布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

【文

号】汇发(2003)50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取消部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行政审

批后过渡政策措施的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 、宁波市分局:

《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2〕24号)和《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国发〔2003〕5号)已经对外发布,为了保证有关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资本项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衔接,防止脱节,现将有关过渡期内的政策措施通知如下:

一、关于取消境内中资机构中长期外债融资条件、境内中资机构融资租赁金融条件、对外发债市场时机选择和融资条件、项目融资金融条件的审批

相应审批取消后,中资机构对外借用中长期外债、发行中长期外币债券、进行飞机融资租赁和项目融资,不再要求到外汇局办理有关融资条件的审批手续,只需在签订借款合同后办理外债逐笔登记手续。

中资机构办理以上项目的外债登记手续、外商投资企业办理项目融资、发债、飞机融资租赁的外债登记手续时,各地外汇分支局应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各外汇分支局应根据新修订的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项目融资、飞机融资租赁、发行外币债券借款资格审核操作规程(见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对借款人的借款资格进行审核。其中,飞机融资租赁、项目融资、发行外币债券分别按照相应的借款资格审核操作规程进行审核,其他形式的中长期对外借款(外商投资企业除外)按照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借款资格审核操作规程进行审核。

(二)凡符合上述借款资格审核条件的,各分支局应按现行操作规程办理外债的签约和提款登记、开立外债专用账户、办理结汇和还本付息手续,不再要求债务人出具外汇局的事前批准文件。

(三)凡借款资格不符合审核条件、登记手续不符合要求及对外借款安排中有关条款不符合现行外汇管理规定的(如项目融资中的账户安排和担保安排、保值条款等),应先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书面批复。未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书面批复同意的,各分支局不得为其办理登记手续。

(四)债务人需在获得外汇局颁发的外债登记证之后办理提款手续。

(五)各分支局办理中资机构中长期对外借款的外债登记手续,自企业报齐外汇局所需全部材料之日起,按以下时限办理:1、不需要报总局批准的,各分支局应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2、需要报总局批准的,各分支局应在30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其中总局办文时间为10个工作日)。

二、取消境内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大额融资的审批

境内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大额融资的审批取消后,不再要求到外汇局办理事前审批手续,但应事前报外汇局备案,即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分行一次性举借等值5000万美元以上(含500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应当由其总行提前10个工作日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

三、取消证券公司在境内外资银行B股保证金账户(现统称“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的审批

取消审批后,外汇局对证券公司开立、变更B股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的管理方式是:

(一)获准经营外汇业务的证券公司,可持有效的《证券业务外汇经营许可证》、证监会颁发的相关业务经营许可证明文件等,在所在地银行分别开立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者B股交易结算资金账户。

被授权经营外汇业务的证券公司营业部,可以持证券公司总部授权书、证券公司《证券业务外汇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证监会颁发的相关业务经营许可证明文件复印件等,在所在地银行开立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者B股交易结算资金账户。

(二)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开立、变更及撤销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者B股交易结算资金账户后,应于3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外汇局备案。

(三)境内投资者B股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的收入范围为:境内投资者从其境内现汇存款账户、现钞存款账户划入的外汇资金和从事外币证券交易所获得的外汇。支出范围为:从事外币证券交易需要支付的外汇和转入其在境内商业银行开立的外币现钞账户,不得汇往境外。

境外投资者B股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的收入范围为:境外投资者从境外汇入的、或从其境内现汇存款账户划入的和其从事外币证券交易所获得的外汇资金;支出范围为:从事外币证券交易需要支付的外汇、转入其在境内商业银行开立的现汇账户以及汇出境外的外汇资金。

四、取消境内机构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

外汇局不再进行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同时,简化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手续。具体操作办法见《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简化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3〕43号)文。

各分局应尽快将本通知转发所在地的外汇指定银行,并严格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办理相关业务。

特此通知。

附件1:中资机构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借款资格的审核

----------------------------------------- | 法律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

|--------------|---------------|--------- |

1、《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 |

1、关于办理外债登记的申请; |

1、一年期以上的出

|贷款管理办法》(1997年) |

2、该借款项目已纳入国家外资 |口信贷、国际融资 |

2、《国家计委关于借用国外 |计划的证明文件; |租赁、以现汇偿还

|贷款实行全口径计划管理的 |

3、借款合同(合同如为外文,除|的补偿贸易、延期 |通知》(1996年) |借款合同正本外,还应提供经 |付款、非居民存款、

|

3、《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债务人单位盖章的主要合同条 |远期信用证等视为 |(1997年) |款中文翻译件); |国际商业贷款管

|

4、《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 |

4、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证的 |理。

|务管理规定》(1993年) |上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

2、中资机构原则上

|

5、《外债管理暂行办法》 |

5、如项目单位委托金融机构转 |应以自身信誉对外 |(2003年) |贷,金融机构还需提供项目单 |借款。

| |位签署的借款委托书; |

3、借款协议中应有

| |

6、外汇局认为必要的其他文 |“还本付息核准”条

| |件。 |款。 ----------------------------------------- ----------------------------------

| 审核要素 |授权范围 |注意事项| |---------------------|-----|----|

|

1、金融机构资格: |符合资格和|借款资格| |(1) 市场准入:有外汇借、贷款业务; |登记审核条|审核为中| |(2) 外汇负债与外汇担保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其 |件的,由债|资机构外|

|自有外汇资金的20倍。 |务人到所在|债登记程| |

2、非金融机构资格 |地外汇局直|序的一部| |(1) 对外借款与对外担保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其 |接办理外债|分。中资| |净资产的50%,且不超过上创汇额。 |登记手续;|机构办理| |(2) 贸易型企业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得低 |不符合条件|外债登记| |于15%;非贸易型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得低|的,由分局|手续时应|

|于30%。 |初审后报总|先进行借| |

3、指标落实情况:项目已得到国家计划部门的|局批复。 |款资格审|

|批准,并安排了商贷指标。 | |核。 | |

4、借款协议主条款符合中国法规,没有严重损| | | |害中方权益的事先约定条款。 | | | ----------------------------------

附件2:项目融资借款资格的审核

----------------------------------- | 法律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 |---------|-------------|---------- |

1、《境内机构借用|

1、关于进行外债登记的申请|

1、项目融资应是无追 |国际商业贷款管 |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设立情 |索权或有限追索权。 |理办法》(1997年)|况、融资结构安排、主要金融|

2、借款协议中应有 |

2、《境外进行项目|条件等。 |“还本付息核准”条 |融资管理暂行办 |

2、国家计委或国务院批复的|款。 |法》(1997年) |立项文件和利用外资方案。 | |

3、《外债管理暂行|

3、与项目融资有关的主要合| |办法》(2003年) |同及内容摘要。(合同如为外| | |文,还应提供经债务人单位盖| | |章的主要合同条款中文翻译 | | |件。) | | |

4、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文件。|

-----------------------------------

---------------------------------------- | 审核要素 | 授权范围 | 注意事项 |

|---------------|--------------|-------| |

1、项目各方有资格和足够的履 |符合资格和登记审核条件的, |借款资格审核为| |约能力,合理分担项目的商业风 |由债务人到所在地外汇局直接 |中资机构外债登| |险和其他风险; |办理外债登记手续;不符合条件|记程序的一部 |

|

2、境内其他机构不得为项目融 |的,由分局初审后报总局批复。|分。中资机构办| |资提供还款责任担保; | |理外债登记手续|

|

3、项目融资协议的各项条件符 | |时应先进行借款|

|合国家计委或国务院批准的融资 | |资格审核。 | |方案; | |

|

|

4、融资项目有稳定的现金流量。| | |

| | |

|

| | |

|

| | |

|

----------------------------------------

附件3:飞机融资租赁借款资格的审核

------------------------------------ | 法律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 |--------|-------------|------------ |

1、《境内机构借|

1、关于办理外债登记的申请|

1、一年期以上的融资租赁 |用国际商业贷款 |报告; |和售后融资性回租,视为 |管理办法》 |

2、该融资项目已纳入国家利|国际商业贷款管理。

|(1997年) |用外资指导性计划的证明文 |

2、一年期以上的售后经营 |

2、《国家计委关|件; |性回租,须报国家外汇管 |于借用国外贷款 |

3、融资租赁协议及担保协议|理局审批。

|实行全口径计划 |(合同如为外文,还应提供经|

3、借款协议中应有“还本 |管理的通知》 |债务人单位盖章的合同主要 |付息核准”条款。

|(1997年) |条款中文翻译件); |

4、除飞机以外的其他大型 |

3、《外债管理暂|

4、上经注册会计师事务|设备的租赁,比照本规程 |行办法》(2003 |所验证的资产负债表、损益 |办理。 |年) |表; | | |

5、外汇局认为必要的其他文|

| |件。 |

------------------------------------

-------------------------------------- | 审核要素 | 授权范围 | 注意事项 |

|--------------|-------------|-------| |

1、国家计委安排了利用外资 |符合资格和登记审核条件的,|借款资格审核 | |指导性计划指标; |由债务人到所在地外汇局直 |为中资机构外 | |

2、航空公司经营情况良好, |接办理外债登记手续;不符合|债登记程序的 | |满足企业对外借款的资格, |条件的,由分局初审后报总 |一部分。中资机| |或担保人满足担保的资格要 |局批复。 |构办理外债登 | |求; | |记手续时应先 |

|

3、融资租赁及担保协议无损 | |进行借款资格 | |害中方权益的事先约定条款; | |审核。 |

|

4、如有回扣款,需调回国内,| | | |实行专户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4:发行境外债券借款资格的审核

---------------------------------------------

| 法律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

|---------|--------------------|-------------

|

1、《境内机构发行|

1、关于办理外债登记的申请报告,包括主承|

1、境内机构(财政部除外)

|外币债券管理办 |销商、主受托行和其他承销商的情况; |对外发行中长期债券由国

|法》(1997年公布)|

2、有关债券发行市场、发行方式的情况,债|家计委审核并会签外汇局

|

2、《国务院办公厅|券发行金额、币别、期限、利率及发行费用 |后报国务院审批。 |转发国家计委、人 |情况,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

2、境内机构发行短期债券

|民银行关于进一步 |

3、与债务有关的汇率、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加强对外发债管理 |

4、国家主管部门关于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并占用该机构的短贷指标; |意见的通知》(国 |报告的批复文件; |发行前设定滚动连续发行

|办发[2000]23号) |

5、外汇局认为必要的其他文件,如发行可转|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会

|

3、《外债管理暂行|换债券的,需提供主管部门关于转股的批复 |签国家计委后审批。 |办法》(2003年) |文件。 |

3、地方政府不得对外举

|

4、《境内机构借用| |债。 |国际商业贷款管理 | | |办法》(1997年) | |

---------------------------------------------

------------------------------

| 审核要素 | 授权范围 | 注意事项 | |-------|------------|-------| |对外发债实行资|符合资格和登记审核条件 |借款资格审核为| |格审核批准制。|的,由债务人到所在地外 |中资机构外债登| |境内机构(财政|汇局直接办理外债登记手 |记程序的一部 | |部除外)对外发|续;不符合条件的,由分局|分。中资机构办| |债资格,由国家|初审后报总局批复。 |理外债登记手续| |计委会同人民银| |时应先进行借款| |行和有关主管部| |资格审核。 | |门,借鉴国际惯| | | |例进行审批后报| | | |国务院批准。发| | | |债资格每两年评| | | |审一次。 | | | | | | | | | | | ------------------------------

第三篇:人口计生政策法规工作考核和生育政策

省人口计生委政法处 李志芳

(2011年4月)

一、2011政策法规工作考核内容

(一)政策内生育率统计考核口径调整及相关服务管理和执法问题

1.政策内生育率统计考核口径的调整 (1)一孩生育统计考核口径的调整

男女双方均符合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实质条件或仅未达到法定婚龄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作政策内生育统计。

(2)二孩生育统计考核口径的调整

符合再生育条件未达到法定婚龄怀孕、达到法定婚龄后补办了结婚登记手续的,作政策内统计考核。

(3)收养子女统计考核口径的调整

符合收养的实质性要件,但没有办理收养登记手续的,作政策内统计考核。

2.统计口径调整后的相关服务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 统计考核是行政机关内部评估工作效果的方法,其改革不

-1- 对行政相对人产生效力。在《条例》和相关规定未作相应修改之前,相关的服务管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党纪政纪处分原则上仍应按照《条例》和相关规定执行。

(1)关于一孩

A.一孩生育证的发放。对于生育一孩时不能达到法定婚龄和生育一孩前未办理结婚登记的,不予发放一孩生育证。

B.未达到法定生育条件怀孕一孩的流引产。对于生育一孩时不能达到法定婚龄怀孕的,和生育时虽能达到法定婚龄但明显无结婚意愿的,均不再要求流引产(自行流引产的除外),但应由村级计生专干书面告知男女双方非婚生育一孩的法律后果。该法律后果有两个,一是所生育的子女计算双方的子女数;二是其生育行为属于非婚生育,将对双方征收社会抚养费,属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还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C.非婚生育一孩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和党纪政纪处分。对于生育一孩前未办理结婚登记的,根据《条例》的规定,仍定性为非婚生育一个子女,应按照相关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可允许其分期缴纳。党纪政纪处分可适当从轻,不作顶格处分。

(2)关于二孩

符合再生育条件未达到法定婚龄怀孕、达到法定婚龄后补办了结婚登记手续的,作政策内统计考核,在服务管理和社会 -2- 抚养费征收、党纪政纪处分上,一是不发给生育证;二是不要求流引产但要书面告知生育后的法律后果;三是生育后定性为符合再生育条件未取得再生育证生育,按相关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从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3)关于收养

符合收养的实质性要件,但没有办理收养登记手续的,作政策内统计考核,对此类情况在行政执法上要先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逾期拒不办理收养登记的,再按非法收养征收社会抚养费,从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 1.考核对象和期限

2008年10月1日至现场调查时点的违法多生育(含非法收养)人员(调查时点前180天内的违法生育人员,不考核征收到位情况),但定量调查中查实的期内错报、漏报违法生育对象,一律核查其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并纳入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的考核。

2.主要考核内容

征收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征收到位到位率和准确率。 (1)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情况

主要考核对2009以来违法多生育人员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否依法进行,是否使用全省统一的执法文书,执法文书是

-3- 否规范。

一是主体规范:征收社会抚养费主体只能是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征收。委托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审批表》也必须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负责人签署审批意见并加盖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印章,征收社会抚养费告知书和决定书须加盖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印章。

二是实体规范:确定征收标准符合《条例》和湘人口发„2008‟8号文件的规定。

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2007年9月29日是新《条例》的正式施行的时间,是一条界限,此前违法生育的,按照老《条例》规定的标准执行,即对违法多生育一个子女的,统一按照生育者双方上总收入的2倍征收。新条例规定,对违法多生育一个子女的,按生育者双方总收入的2至6倍征收,重婚或者与配偶之外的人违法生育的,按6至8倍征收。每再多生育一个子女,则在违法多生育一个子女征收标准的基础上加3倍征收。双方总收入是指实际收入,实际收入无法查清或者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社会抚养费计征基数。

三是程序规范:按照湘人口发„2008‟8号文件的规定, -4- 从立案→调查取证→内部审批确定具体征收标准→告知并送达→决定并送达,其中确定具体征收标准的程序符合规定,第一步是填写《征收社会抚养费审批表》,提出征收标准的建议。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征收社会抚养费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由分管领导牵头,与计生办工作人员集体研究,提出建议征收倍数,报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决定。没有委托的,由案件承办人员提出建议。第二步是审批。拟按照2至3倍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分管领导审核,报主要负责人同意后,在《征收社会抚养费审批表》上签署意见、签名并加盖人口计生部门印章;拟按照4倍以上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由“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审批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后(有会议记录),组长在《征收社会抚养费审批表》上签署意见、签名并加盖人口计生部门印章。

程序规范的要求:程序完整,未颠倒顺序和超过法定时限。 四是文书规范。使用全省统一的执法文书且书写规范,特别是执法文书的用语必须是规范、准确的法律用语,不得口语化和随意化。

(2)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准确率

①征收金额以应征对象个案为单位,按相应时期《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核定标准,对征收决定书决定征

-5- 收的金额低于调查核定标准的,按调查组核定的标准计算应征收金额;分期征收的,在计算征收到位率和征收标准的准确率时,按调查期内各应征金额之和作为应征收金额。

②对农村居民,以样本点所在乡镇上人均纯收入为基数进行计算;对城市居民,以本市、县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计算;对高收入人群按照其实际收入计算;对流动人口以其在现居住地的实际收入计算,实际收入无法核准或者低于现居住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照现居住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

③已征收金额按截止现场调查时实际征收的金额和全员人口数据库上报的数据综合计算。

计算公式为:

实际征收社会抚养费金额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100%))/调查人数

应征收社会抚养费金额

应征对象指在2008年10月1日至调查时点前180天期间,违法多生育(含非法收养)的人员(含定量调查中查实的违法生育)。

分期缴纳案件中“已征金额”和“应征金额”的确定。考核时为分期缴纳第一年,则应征金额为第一年应缴纳金额,已征金额为第一年实际缴纳金额;考核时为分期缴纳第二年,则 -6- 应征金额为第

一、第二年应缴纳金额之和,已征金额为第

一、第二年实际缴纳金额之和;考核时为分期缴纳第三年,则应征金额为第

一、第

二、第三年应缴纳金额之和,已征金额为第

一、第

二、第三年实际缴纳金额之和。首期缴纳须为应缴纳总额的40%,没有按40%批准的,以40%为分母。分期缴纳以准予分期缴纳决定书为准,没有准予分期缴纳决定书的,视为一次性缴纳。

应征金额准确率=((执法文书决定征收金额调查核定的应征金额100%))/调查人数

公式中分子是《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中确定征收的金额,分母是调查核定的依法计算的应征金额。调查中认定《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确定的金额没有依法计算,比依法计算的金额高的,其准确率的计算方式为:分子是调查核定的依法计算的应征金额,分母是《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中确定征收的金额。

已征金额准确率=((调查核实的征收金额被查单位确定的征收金额100%))/调查人数

公式中的分子是调查员核实的群众实际缴纳的社会抚养费金额;分母是被查单位提供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中书写的金额。

社会抚养费征收准确率应征金额准确率0.3已征金额准确率0.7

调查中发现,未下达征收决定书或者未出具正式收据而征

-7- 收了社会抚养费的,认定其征收准确率为O。

3.有以下弄虚作假的情形的作扣分处理: ①降低征收标准的;

②在违法生育者怀孕期间即征收社会抚养费的; ③没有征收到位就结案的; ④对流动人口降低标准抢征的;

⑤虚开票据,票据金额与群众认可金额或者与上解国库金额不一致的;张冠李戴,将他人(或几人)缴纳金额记在被检查对象名下,或垫付资金等其它严重作假行为的。

平时接到群众举报列入举报调查的,有以上行为之一的,在考核评估中作扣分处理。

(三)整治“两非”工作

整治“两非”工作考核包括查处案件、规范管理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降情况三个方面内容,重点是案件查处,新的考核方案对“两非”典型案件的任务下达、审查和计分都有较大的变化:

1.调整“两非”典型案件查处任务。新的考核方案规定总人口20万人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107以上,或总人口在20万人以下、近几年累积在20万人以上且累积期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7以上的县市区须查处1例“两非”典型案件,同时要求处理到位率在60%以上的案件才可上报。

-8- 2.规定“两非”典型案件数量的计算标准。根据案件的查处难易程度,规定不同的计算标准。如跨区域的“两非”典型案件,对施行“两非”行为的医院、医生所在县市区各计1例案件,对仅查处施行“两非”行为的孕妇或组织人、介绍人的县市区计0.5例案件。

3.设置“两非”典型案件个案处理综合得分。根据需落实的案件所涉及的违法行为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行政责任和协查情况的难易程度,分别设定一定的分值,各项处理到位得分之和,即为每一例“两非”典型案件的处理综合得分。查处的案件难度系数越大,得分将越高。

4.确定“两非”典型案件综合考评得分的计算方法。设臵一个基本分值,完成下达的案件任务数且到位率在60%以上的县市区得基本分,然后根据相关情况进行加减分。如查处“两非”典型案件超过规定数量的,在本项中予以加分,查处案件难度系数越大,个案处理综合得分越高,加分就越多。同时强化市级整治“两非”工作责任,对省督办的“两非”典型案件查处不到位、发现上报虚假“两非”典型案件以及因把关不严导致上报的案件被否定的,均要扣市级的分,等等。

2011出生人口性别比与上年同比升降情况在正常值范围内不扣分;高于107的,高出部分下降10%以上不扣分,低于10%的记0分。

-9-

(四)关于建立计划生育审查制度 主要考核以下内容:

1.当地新产生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90年以来没有违法生育行为。

2.村支两委新当选的组成人员1990年以来没有违法生育行为。

3.在干部任用的过程中,由人口计生部门审查其1990年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建立计划生育审查制度。1990年以来有违法生育行为的,不能录用、招用为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提拔为领导干部。

4.在评先评奖过程中,由人口计生部门审查其本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建立计划生育审查制度。

(五)建立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和住院分娩实时通报率 主要考核2010年10月1日至现场调查时点的住院分娩人员身份登记和通报当地人口计生部门情况。

今年全省还将推广应用孕情实时通信息系统,住院分娩实时通报率将考核实时通系统通报的出生人数占出生总人数的比例,省里可在通报信息系统直接调取该数据,不作现场调查。

(六)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

1.突出了考核的重点。从政策兼容、利益导向、信息共享等层面来设定部门职责,突出1-3项重点内容来进行考核,强 -10- 化责任的落实。重点考核综合治理部门对下级单位进行垂直考核、奖惩兑现情况,和建立人口计生综合治理信息实时通报制度情况。

2.调整了人口计生部门的考核内容。人口计生部门的考核内容调整为两项:一是履行人口计生综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组织落实好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二是人口计划完成情况。

3.调整了上下工作的权重。省直综治部门和基层综合治理工作所占的比例,今年由以往的6:4变成了4:6。

4.改进了考核的方式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抽查、电话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

(七)落实法定奖励和县级成立行政执法机构 落实法定奖励主要是两项,一是分配征地补偿费对独生子女家庭多分一人份额;二是独生子女保健费每月不低于5元,有条件的地方每月10元。主要通过抽查、举报调查,来确定其落实情况。对于不履行法定奖励落实责任的地方,将影响其进入模范单位类型。

县级成立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人口计生行政执法机构的,将予以加分。

(八)依法行政“高压线”

今年的考核方案,特别强调依法行政工作,对因违法行政

-11- 和违反技术常规导致死人或其他重大恶性案件的,对县市区每起在总分中扣3分,在当年评估类型基础上再下降一个类型;大月份引产导致孕妇死亡的,每起扣减发生单位所在县市区总分2分。

二、生育政策

(一)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界定

《条例》和《条例修改决定》中所称的“农村居民”,是指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其他居民是城镇居民。

有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视为城镇居民:

1.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的正式工作人员;

2.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在企业连续工作三年以上,享受了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的;

3.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在城镇购买住房连续居住三年以上,但未把户口迁入居民委员会的。

(二)“子女”的界定

《条例》中所称的子女包括亲生子女(含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12- 继父(母)是否与继子女之间是否形成抚养关系的认定标准:

1.继父或继母有愿意抚养继子女的意思表示,并长期共同生活,继父或继母负担了继子女生活费、教育费的一部分或全部;

2.已独立生活的成年继子女对继父母承担了主要赡养义务。

(三)跨省婚姻生育政策的适用

跨省婚姻,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选择适用我省或外省的《条例》关于生育政策的规定。(湘人口函„2007‟85号)

(四)涉外和涉港澳台公民生育政策

中国内地居民和外国人、港澳台居民结婚后在内地生育的,执行中国内地居民一方户口所在地有关生育政策的规定。外国人、港澳台居民一方结婚前已有的子女以及内地居民与其结婚后生育的子女,不在内地定居的,不计算该子女数。

中国内地居民与外国人、港澳台居民结婚后,符合法定生育条件,要求在内地生育的,须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状况证明和生育状况证明,由内地居民一方按其户口所在地有关计划生育的法规和规定办理有关生育手续。

中国内地居民与外国人、港澳台居民结婚后,符合规定的生育条件,但未办理有关生育手续而生育子女的,补办手续后

-13- 免予处理;未婚生育第一个子女的,补办结婚登记和有关生育手续后,减轻或者免予处理。(国计生委„1998‟111号)

双方均为我国内地居民,在香港生育第二个子女,不符合国家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处理。如其子女不在内地办理入户手续,不回内地定居,可暂不征收社会抚养费。(国人口函„2007‟100号)

夫妻双方均为我国内地居民,在国外、境外生育的子女回我国内地居住,办理了入户手续或两年内累计居留满18个月的,在适用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时,应当计算该子女数。

夫妻一方为我国内地居民,一方为港澳台居民或外国人的,在国外、境外生育的子女回我国内地居住,办理了入户手续或两年内累计居留满18个月的,在我国内地申请再生育子女时,应计算该子女数。(国人口函„2010‟48号)

夫妻双方均具有内地户籍,一方通过投资居留取得有限居留权或一方取得澳门非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仍应遵守内地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不适用《关于内地居民涉港生育问题的规定》。(人口厅„2010‟104号)

(五)留学生的生育政策

留学人员是指以学习和进修为主要目的,到境外正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求学、攻读学位、进修业务或从事科学研究及 -14- 进行学术交流,连续居留6个月以上的人员,不包括在境外公、私企业工作的研修生,不包括学习语言的就读生。(计生厅函„2003‟43号)

1.出国留学的中国内地居民(以下简称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应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

2.夫妻双方在国外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留学人员,不符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国外生育或者怀孕后回中国内地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回中国内地后不予处理。

3.留学人员在国外生育的子女不回中国内地定居的,在执行国家有关生育政策的规定时,不计算该子女数。

4.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生育或者怀孕后回中国内地生育,不纳入中国内地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国计生发„2003‟34号)

(六)被拐卖妇女获救后的生育问题

1.被拐卖妇女在买入地被迫生育了一个孩子,经解救回原籍后,与无子女或者有一个子女的男子结婚,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2.被拐卖妇女在买入地被迫生育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被解救回原籍,与无子女的男子结婚,如果经政府部门调解程

-15- 序、司法机关法律程序仍无法取得对孩子的监护权,可以批准其再生育一个子女。

(七)“农转非”和“非转农”居民的生育政策适用 城镇居民转为农村居民的,不适用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 农村居民由政府统一安排转为城镇居民的,自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三年内,适用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农村居民自行转为城镇居民的,已经领取生育证并怀孕的,生育证继续有效;未怀孕的,自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执行城镇居民的生育政策。

(八)原为农村居民的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生育政策的适用

原为农村居民的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自退伍、毕业之日起三年内将户口迁回农村,符合《条例》应用解释对农村居民界定条件的,可以适用《条例》关于农村居民再生育条件的规定。但将户口、档案放在人才交流市场的,不适用《条例》关于农村居民再生育条件的规定。

(九)再婚夫妻的生育政策

再婚夫妻,一方无子女,另一方再婚前只依法生育了一个或一胎子女,经鉴定该子女有残疾或该胎子女均有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可比照《条例》第十五条第

(一)项规定,批准其再生育一个子女。

-16- 再婚夫妻,一方有一个子女,另一方前次婚姻存续期间生育的子女非本人亲生的,且与该子女未形成抚养关系或虽然形成抚养关系,但经法定程序解除的,则认定其无子女,可依据《条例》第十五条第

(三)项规定,批准其再生育一个子女。(湘人口函„2008‟73号)

(十)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适用

少数民族居民非婚嫁将户口从非少数民族地区迁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不适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育政策,由政府组织从非少数民族地区迁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移民,适用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

夫妻双方为少数民族,一方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另一方户口在少数民族地区,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但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适用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

-17-

第四篇:宗教工作政策要点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印发《宗教工作政策要点》的通知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江泽民总书记1993年11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在宗教问题上我也想强调三句话: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三句话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宗教问题的政策、方针以及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精辟概括。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的宗教工作非常重视。1982年,党中央印发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中发〔1982〕19号文件,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在宗教问题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91年,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即中发〔1991〕6号文件);国务院于1994年颁布了两个宗教法规;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和指示。这些文件、法规和指示精神,结合新时期宗教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政策。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我国的宗教政策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江总书记所强调的三句话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高度概括,是宗教工作大政方针的集中体现,三句话包含着

丰富的内容。

为了便于同志们在宗教工作的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同时也给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提供一个学习党的宗教政策的基本教材,我局政策法规司以江总书记概括的关于宗教问题的三句话为提纲,将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对宗教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摘要编写为宗教工作政策要点,经全国宗教局长会议讨论、修改,现予印发。

在学习、贯彻时,要注意融汇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引用时,要注意核对所依据的主要文献原文。各地有何意见,请及时向我局政法司报告。

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工作政策要点)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编

一、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一)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全党同志务必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

(二)民族、宗教无小事,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宗教问题上能否处理得当,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处理复杂敏感的宗教问题,一定要有

1

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目光,善于通过复杂的现象抓住问题问题的本质,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慎重、稳妥地加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对宗教问题,一定要采取如列宁所指出的“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和“周密考虑”的态度。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张皇失措,是不对的;忽视实际问题的存在和复杂性,掉以轻心,听之任之,也是不对的。

(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爱国宗教团体的共同努力下,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宗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践证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是正确的,宗教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必须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政策,保持宗教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党同志一定要清醒地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决不是临时性的权宜之计,而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战略规定,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的宗教政策。

(四)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保护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两个方面。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之间、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都要彼此尊重,相互团结。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利,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利。

(五)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当然绝不能被用来推行某种宗教,也绝不能被用来禁止某种宗教,只要它是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我们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按照政教必须分离的原则,一切宗教都不得干预政治,干预政府事务,包括司法、教育、婚姻、计划生育等,都不得进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得损害社会、集体的利益,妨碍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不得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

(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既要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又要坚决抵制外国宗教中一切敌对势力的渗透。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我们支持宗教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宗教界可以和外国宗教界往来、交流,但不允许外国势力支配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严防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任何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不得在我国境内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办事机构、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开办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传教活动。在对外合作中,要坚持宗教与经济技术援助相分离的原则,不得附带宗教条件。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西化”和“分化”的突破口。民族

2

分裂主义分子也不断利用宗教煽动骚乱闹事。这很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我国各爱国宗教团体应当教育自己的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经常保持警惕,自觉地抵制这种渗透。要看到,这种渗透的结果,首先和直接受害的是爱国宗教团体本身。

(七)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巩固和扩大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我们处理同宗教界人士之间关系的原则。爱国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同宗教界朋友之间在政治上实现团结合作的基础,也是在信仰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在政治上真诚团结合作,才能真正做到在信仰上互相尊重;而只有在信仰上互相尊重,才能有效巩固和加强政治上的团结合作。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个原则。一方面,从我们党和政府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界合法权益这样一些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另一方面,从宗教界来说,要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在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有了这样的政治基础,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我们就一定能够团结宗教界爱国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八)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应当懂得,在现阶段,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这种差异,甚至把它提到首要地位,歧视和打击信教群众,而忽视和抹杀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忘掉了党的基本任务是团结全体人民(包括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那就只能增加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隔阂,破坏党和政府同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并且刺激和加剧宗教狂热,影响社会安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恶果。如果我们不注意尊重各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就会影响我们同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我们就是要把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信这种教或那种教的人都团结起来,大家和睦相处,彼此尊重,把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坚决反对。

(九)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我国宗教界人士的绝大多数同党和政府长期合作,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联系信教群众办好教务的重要力量,要团结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的桥梁,要支持和帮助他们加强自身建设,按照自身的特点和规章自主地开展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经常听取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涉及宗教方面的重大问题,要同他们充分协商。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对我国宗教组织的将来面貌具有决定的意义。要支持和帮助爱国宗教团体办好宗教院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宗教学识,并能联系信教群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十)作为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党和政府还有一系列具体的政

3

策规定。如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在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当中,共产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适当尊重和随顺民族的风俗习惯;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加强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是党的理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涉及宗教问题的文章,要采取慎重态度,不得违背现行宗教政策,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宗教组织与内地宗教组织的关系应以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为基础;要从政治上着眼,认真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帮助爱国宗教团体解决自养问题等。

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十一)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一致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但不矛盾,而且正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要一讲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对宗教活动采取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态度,甚至对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活动也视而不见;也不要一讲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就又不分是正常宗教活动还是非法活动,一概加以限制。

(十二)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其主要内容是,政府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和宗教活动制造混乱、违法犯罪,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十三)依法管理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宗教团体要依法登记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有关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主要依法办事。要坚决制止各种非法传教活动。

(十四)一切宗教活动场所都要经政府批准并依法登记,加强管理。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应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进行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应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建立管理制度,由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负责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预。

(十五)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这项工作必须加强,而绝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管理。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依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这是管理方法,也是国家拥有的权力,对宗教事务也不例外。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党和政府在宗教工作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是做好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需要,也是保障各民族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需要。

(十六)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和反革命破坏活动。我国宗教界的绝大多数是爱国守法的,宗教界基本是稳定的。但必须看到,也确有少数不法分子披着宗教外衣,利用宗教形式,建立反动、非法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秩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应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其蔓延。对为首骨干分子

4

的违法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必须注意把正常的宗教活动同各种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迷信活动区别开来,同超出宪法、法律和党的政策规定范围的非法活动区别开来。

(十七)必须掌握好政策,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宗教方面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现阶段,我国宗教领域发生的问题,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排除有的问题带有对抗性质。一定要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疏导工作,即使出了点乱子,也要始终立足于信任、争取、团结最大多数群众,以利于坚决、准确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绝不能把非对抗性矛盾当作对抗性矛盾,人为树敌;不能把非对抗性矛盾激化为对抗性矛盾,自讨苦吃。对一些人借口民族、宗教问题引发事端,制造**,我们也不能丧失警惕,必须严肃对待,果断处理。此类事端,有时是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别有用心的坏人搅和在一起,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宗教问题一定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从维护稳定大局出发,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努力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于萌芽状态。

(十八)宗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问题相关联,要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正确地加以处理。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族人民中的信教和信教群众紧密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要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狂热来分裂人民,破坏祖国统一,破坏各民族之间团结的言论和行动。

(十九)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要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不同层次,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也是依法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宗教立法方面,国家做了大量工作。《宪法》对我国的宗教问题、宗教工作确立了重要的法律原则,民法通则、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等基本法中也有相应条文。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144号令)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145号令)。与145号令相配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发布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及实施意见。这些都应当认真执行。要做好对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现象。既要加强依法管理,又要避免滥用职权,干预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要探索并制定有关规范政府行为的法规。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二十)要建立和健全宗教方面的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要加强宗教立法工作。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要抓紧制定有关宗教事务的行政法规,地方也可以继续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的宗教法规。要搞好规划,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宗教方面的法规体系的执法监督机制。要加强宗教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重视法律作用,坚决依法办事。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十一)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如果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就会发生冲突;适应了,宗教就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5

(二十二)广大宗教信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要求宗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应该相信,我们共产党人有办法、有能力,引导爱国宗教团体和广大宗教信徒把爱教与爱国结合起来,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把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做到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十三)宗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发展的长过程中,要经过若干不同的特殊阶段,各个阶段都要有适合于该阶段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所谓“相适应”,就是说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但宗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按国家的方针政策办事,而不能同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相冲突。

(二十四)必须以四个维护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我们国家,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在我们国家,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绝不允许违反国家法律,损害人民利益,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这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背离这些原则,宗教就会被引入歧途,失去在我们国家应有的地位。

(二十五)宗教界应当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我国过去进行的宗教制度改革,在天主教、基督教方面革掉帝国主义的操纵和控制,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在佛教和伊斯兰教方面革掉封建剥削和压迫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使我国宗教界迈出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一步。宗教界应当在这个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

(二十六)引导宗教界发扬宗教中的某些积极因素,抑制其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引导宗教界发扬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对于某些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规陋习、宗教制度,应在同宗教界人士充分协商和耐心教育群众的基础上,推动他们自愿地、逐步地加以改革,并且依靠他们,由他们主持进行。

(二十七)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经济建设。要以各种方式支持、鼓励宗教徒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服务人民、多做贡献。要从有利于建设国家、繁荣经济、造福社会和为宗教团体自养考虑,量力地、有选择地兴办某些社会公益服务事业。特别是在一些比较贫困而又教徒集中的地区,要大力引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在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要引导宗教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为建设伟大祖国做出贡献。

四、要加强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二十八)要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掌握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宗教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宗教工作形势,认真检查宗教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有力地指导和组织一切有关部门,包括统战部门,宗教事务部门,民族事务部门,政法部门,宣传、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

6

体,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政策,并且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把这项重要工作切实地掌握起来,坚持不懈地认真做好。

(二十九)基层党政组织要加强宗教工作。宗教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争取和教育群众的问题。在宗教信仰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群众工作更要从基层做起。因此,要特别强调加强基层党、团组织的工作,加强基层的政权建设。基层党政组织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帮助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管好宗教活动场所,依法进行宗教活动。

(三十)健全宗教工作机构,加强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健全和加强政府主管宗教事务的机构。省、地级和宗教工作任务繁重的县(区),政府应设立宗教工作机构,列入政府序列;一般县(区)已设立宗教工作机构的应予保留,没有设立宗教工作机构的,可与有关部门合署办公,配备专职干部。有宗教工作任务的乡镇要有人分管宗教工作,任务重的要配备专职干部。要十分重视宗教工作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宗教工作干部。

发布部门:国家宗教事务局 发布日期:1996年03月22日 实施日期:1996年03月22日 (中央法规)

7

第五篇:军转政策:现行军转安置工作的政策规定有哪些

关键词:军转安置 张为臻 军队转业干部 政策规定 文件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实施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是现行军转安置工作的基本政策依据。此文件的颁布实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办法,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04~2006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中发[2004]7号),是2004年及今后三年安置工作的政策依据。

为做好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国家和省又相继出台了若干配套政策规定,包括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2001]国转联8号),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人事部、财政部印发的《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发放管理办法》(国转联[2001]9号),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的《关于加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4]13号),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山东省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暂行办法》(鲁人发[2003]38号)等文件。

我市亦于2002年6月由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住房补贴发放和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临人发[2002]28号),明确了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的住房补贴和医疗保险,按照安置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标准执行,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解决。

上一篇:心中的风景线范文下一篇:续组词并造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