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观的差异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面子观的差异范文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摘 要: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或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的体现。本文从利奇的“礼貌原则”和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部分,并分析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的失误。

关键词:礼貌;面子;礼貌策略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

(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对待他人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等。

(二)利奇礼貌原则表现的中西差异

虽然利奇的礼貌原则在直觉上易于被人接受,但不同文化涉及的侧重点差异很大。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4]。如利奇的谦逊准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不同。如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过去常常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

再如利奇的一致准则。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很正常,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不同。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but„”表达方式。这里的“yes”遵循一致准则,表面上的同意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容易接受。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不同意,而日本人则更甚,他们会绕很大弯子,只能靠听他在结尾语气上的变化。甚至于对于日语非母语学习者来说,乍一听上去会认为对方是同意的。

除此之外,中西方在礼貌用语中体现的差异也存在于其它方面,如见面打招呼和告别差异、赞美别人的差异、称谓语的差异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反映了在不同文化中遵循礼貌准则的程度以及表现方式的差异,因此礼貌原则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

二、布朗和列文森面子关中西方差异

(一)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关

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某些言语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因此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5]。“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布朗和列文森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他们又将“威胁面子的行为”分类,如导致听话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受损的威胁面子的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消极和积极礼貌策略。

(二)与中国文化面子观存在的差异

我国学者顾曰国指出,布朗和列文森的模式不适用于分析汉语礼貌现象,因为汉语中负面面子概念不同于布朗和列文森对于负面面子的定义[6]。此外,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被接纳这样的正面面子表现得很敏感。中国文化相当重视集体观念,个人要与集体和谐,如果个体在集体或社会中不受欢迎和尊重,这个个体就失去了自立的基础。因此,自立的社会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重很敏感。正面面子所派生的正面礼貌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最正式、最需要、最常见的礼貌内容。

中国文化中,妨碍自由的强加行为不是礼貌危害的决定性因素。这与以行动自由、自主决定、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中负面面子概念和负面礼貌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汉语中很多礼貌调节手段,如礼貌性的称呼语等,可使直接强加方式在可接受的程度上被使用。相对来讲,英语文化的人说话可能更直接一些。如拒绝别人邀请时,英语文化的人可能先对别人的邀请表示感谢,然后说出不能接受邀请的理由。而中国人为了不伤对方面子,往往不直接拒绝。其原因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不同文化的人对于面子的不同理解与诠释。

(三)文化角度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国汉文化中“礼貌”源于儒家“礼”的传统,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社会性,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性,强调群体的作用”[7],人们在交际中也力图避免分歧,以维护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面子观是中国人一种重要且典型的社会观念,中国人在交往中讲究赏脸,。因此,当要实现某些言语行为,如提出要求、批评或指责时,为顾及双方面子,中国人会用礼貌的语用手段,力求和谐交际[8]。

而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个人主义及其重要。中国人反复敬劝,并认为这是礼貌的表现,反复申求会让受话人感觉到请求的急切和迫切,从而起到作用。相反,西方文化有着忌强加特点。这是因为独立观念已经在英语国家深深扎根。

三、结论

礼貌既是一种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又受制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群体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礼貌准则的程度和方式有差异。中西方为了保全面子而采取礼貌策略这一点相同。但对面子的解读上,却同中存异。在西方文化中,日常生活中的面子更贴近于“负面面子”,他们更重视负面礼貌,而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用的“正面面子”,没有“负面面子”这一概念,这由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造成。总的来说,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群体依存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礼貌策略。

第二篇:德国人和中国人读书观的巨大差异

德国人和中国人读书观的巨大差异 2014-07-05 加拿大三人中文网

当你是一个没有伞的孩子时,请不要徒然哭泣,雨水不会停,它只会刷洗妳的泪水,一起流到地面。你需要的不是垂怜,而是用力奔跑。用,力,奔,跑。

在德国,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火朝天的,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

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德式阅读,可以总结概括为、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

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在遥不可及。

数据调查显示,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

三周读完一本书。书也成为了朋友之间最受欢迎的礼品。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讲,读书就和他们的啤酒一样让人喜爱。14岁以上的德国人 中,69%每周至少看书一次;36%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经常”看书;22%的人看“很多”书;16%的人则有每日阅读的习惯,属阅读频繁者。

8000多万的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年市场销售总额达96亿欧元。德国年出版新书9万余种,平均每万人11.5种。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如果在德国生活,一定知道这里的图书是多么昂贵,就拿2012年的一本畅销小说《Er ist wieder da》为例,约在19.9欧元(约170元人民币)。也正因为德国人喜欢阅读,德国亚马逊图书和阅读器kindle,一直销量不错。

但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有两点原因:1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2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

他们还认为真正的阅读源自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

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评的6本书为例:《波比和流浪汉:一只改变我生命的猫》;《战争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愈密码:六分钟病愈方法》;《百岁老人跷家去》;《狐狸谷》。

在德国,读书应该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达到了平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的阅读。

此外,德国人认为,阅读关乎国家未来,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5年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张赠券,免费在图书馆领取一本书。

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德国的小学生每 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 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德国有将近7700家的书店,书店工作人员则约为31000名,到处都可以见到书店,无论是市中心的大型图书商店,还是车站的小型图书店或报刊亭,如果

你留意观察,会在很多社区附近找到一个像电话亭一样的小亭子,里面放满了二手图书,这就是公益免费借书亭,你可以免责在这里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或是 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放进来供他人阅读,全凭自觉。

通常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很多大型书店内,或小型书店门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阅读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费阅读区,即便你没钱购买,但只要你愿意阅读,完全可以坐在这里看上一整天,是不会有人因为你只看不买驱赶你的。

大型书店也经常会举办一些读书会或朗诵会,来提倡人们阅读,并喜欢上阅读。这里不会因为利润原因只出售大量的畅销书,也是会照顾到各个阅读人群的需要。

如果你的读书感兴趣,同时喜欢淘一些已经不再发行的图书,可以到当地的跳蚤市场或是一些并没有任何名气的二手书店淘到一些不再发行或特别意义的图书。

除了民众的读书设施外,每年德国法兰克福和莱比锡都会举办书展,作为一种图书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平台,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大图书出版商到这里参展。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

每个城市都有市立图书馆,区里也有各自的图书馆,而且一定是建设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段。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会定期有流动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人们只要花约10欧元办一张年卡,就可到图书馆自由借阅图书。

在公立图书馆,看书则是完全免费的。

不得不介绍的几个德国图书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图书馆,属于非借阅图书馆,成立于1946年,设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承担着从1913年以来所有德 语出版书籍的保藏工作。柏林国家图书馆,其历史可追溯到1659年的前身德国皇家图书馆,以大约一千万的藏书量成为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德国的乌尔姆威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建于18世纪,是德国南部最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筑。以高雅的氛围为文化活动提供使用场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

德国沃芬布托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成立于1572年,是德国典藏、修缮古籍的国家级图书馆,古籍典藏的数量以及修缮维护的技术皆是欧洲之冠。

曼海姆伊斯兰图书馆,是欧洲最大的伊斯兰图书馆,拥有25000册图书,准备将藏有量扩增到10万册。海德堡大学图书馆,是德国最古老大学的图书馆,藏

书260万册,其中拥有6000多册珍贵的手稿和古代印刷本,和极为珍贵的14世纪手本。世界顶级名校的图书馆排第5位。

除此之外德国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也是可圈可点,比如柏林洪堡大学图书馆被视为无法打盹的图书馆,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彰显了艺术气息,德国科特巴斯大 学图书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博物馆,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图书馆,则采用环保材料和自然采光系统,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如果有几乎不放把图书馆作为你旅游途中的一道 风景看一看。

德国可以算是民富国强,背后一定是一种文化力量在推动着,那就是阅读的力量;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在不断感叹德国制造的同时,感叹德国强势维持欧元区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德国的大学和图书馆一定是当地最经典的建筑并建议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没有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阅读者群,更没有注意到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态度。

但在中国,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的浮躁不安,在地铁上,大家忙着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因为无法理性的筛选,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自然的在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心灵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为信息爆炸,人们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大家的阅读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阅读质量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没有多少人会在这个时代,真正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上。

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

他说,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他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他的脑海里。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他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一次他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他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人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

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我唯一的害怕(北大毕业典礼上的精彩致辞) 2014-06-23 金苑党工团

我唯一的害怕

——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注:

卢新宁,1966年12月生,江苏淮安人,著名记者。现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评论部主任。代表作有《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宁要微词,不要危机》、《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第三篇: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文化差异也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其中就包括“面子”文化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各??之间的和谐交流,本文主要对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思考,以及能够在跨文化交际时代下,中西方都能够很好的维护自身以及他国的“面子”。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世界格局就现如今来看已经成了经济一体化,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将人们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拿我国来看,就存在很多跨国际企业。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不同国家文化以及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中西方“面子”文化,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对于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有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方的交流,为此,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分析

(一)中西方“面子”文化比较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首先对中西方“面子”文化进行了比较:

1.我国的面子文化

我国面子观念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在传统文化作用下,我国人们在对待自身面子问题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较大的感悟,很多人们都认为面子就是自身的尊严,好比是自己的脸面,是不允许任何人去伤害的,和外人交流过程中,我国人们都认为别人对自身面子的尊重,就是对自身的尊重。另外,面子这一概念也存在一定的集体意识,有可能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的“面子”、一个集团的“面子”等等,总的来说,我国在面子文化上是十分重视的,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他人想法,并且也经常会发现维护面子的情况。就像是我国人类学家胡先晋在向西方人介绍我国“面子”文化的时候,她就曾说:“面子这一文化代表着一种社会重视的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不断的成功以及步步高升才能获得的名声,同样也是个人经过自身努力才能积累起来的声誉。”

2.西方的面子文化

就西方国家来看,他们本身就十分的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无论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去涉及他人的想法以及个人隐私识一种礼貌的表现,这和我国观念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他们在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都会尽可能的不给他人带来麻烦,让他人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这也是他们自身表达对人尊重的方式。在一般交流过程中,西方人也会顾忌他人的“面子”,同样的也会出现保全自身面子这一现象,西方人个性较为独立,十分的崇尚自由,所以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一旦别人出现错误,就会直接指出他人的问题,而这种情况下对于我国来说就是“丢面子”的表现;但是,如果西方人认为你表现很好的,他又会大方的对你进行表扬和称赞,这对于我国而言是“给面子”的表现。

(二)中西方“面子”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面子文化之所以会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生活环境以及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们日常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面子”文化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观念,而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也就中西方面子文化产生差异的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

1.我国面子文化

我国社会集体观念是造成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我国在之前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那个时候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家族的观念,在这种生活方式以及环境下,我国人们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视程度就会明显地高于个人利益,长时间下去,在这种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人们在保全自身面子的同时也会股权他人的面子。另外,受儒家思想影响,我国人们认为受人尊重让人觉得很有面子,是“君子”,而“小人”就会受到人们的嫌弃,在这种社会思想下,人们都想成为君子而非小人,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会为自己赢得面子,而不去“丢面子”,因为“丢面子”是一件大事。

2.西方面子文化

西方大环境就是强调个人主义,在古时候西方大多是游牧民族,经常会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我国世世代代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在那种生活背景下,西方人就很难形成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为此,西方人集体观念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所以,西方人在交流过程中,很少会顾忌他人的面子,他们在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只要不打扰到别人,自身的行为和言语都不会受到任何制约,不需要理会他人“面子”。另外,西方人在发展过程中接受最多的思想就是契约思想,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无论是进行任何交流都是在视线建立起契约关系,以此来进行交流和实践,这就不需要靠认清或者是关系做事。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表现特征

在不同的“面子”文化背景下,中西方行为方式也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也会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未来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1)称呼。中西方人在称呼上就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在西方小辈可以直接称呼长辈的名称,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不礼貌的;但是,如果叫西方人来学习我们这边不同人物不同称呼,估计西方人会十分的头疼,肯本理不清那些关系。(2)称赞和指责。我国在称赞他人的时候,他人大多会比较害羞,会有所推诿;但是,如果是西方人的话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另外,在面对指责的时候,我国经常会通过人情以及关系进行适当的权衡,通常情况下很少会当面指责他人,反而会选择一些较为含蓄的方式去进行指责;但是,西方人就不同,他们只要是不妨碍他人正当权益的情况下,都会直接的对他人进行指责,也不会考虑关系是否亲密或者是否存在情分。(3)道歉与道谢。我国对于面子十分的重视,所以很难对他人轻易地进行道歉,在道谢这一方面也有些羞于表达;但是,西方国家就不同,他们个人主义观点十分的强烈,他们如果认为自身行为举止真的对他人造成了影响,又或者是自身权益在他人帮助下得到了实现,他们都会直接的进行道歉或者是道谢,所以我们会发现西方人说出道歉与道谢的次数明显的多余我国。(4)拜访和拒绝。在我国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通过这种小聚的方式来增进感情,并且在拜访或者是邀请他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特意和他人进行预约的;但是,西方人则会认为如果没有事先预约这就会妨碍他人隐私。在拒绝这一方面,我国人们大多数认为拒绝他人就是不给面子的做法,所以,如果我国人们真的要拒绝的话,大多会委婉含蓄的表达,比如说:“晚点在回复您,行吗?”,“真的很不好意思,我也想帮你,可是我实在是做不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他人的理解。但是,西方国家就不同,他们在拒绝的时候,大多会直接向他人提出拒绝,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真诚。(5)感性和理性思考。我国在传统儒家思想作用下,人们一般都会比较注重自身的直观感受,然后再将这种感受传递给他人,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国人们都较为感性。但是,西方人在思考过程中,其更加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一般都会进行较为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调查,通过这种理性的方式进行思考和验证,最终才会提出自身的想法和观念。

二、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主要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需要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现如今这个时代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时代特征。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且双方也很难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话,就会致使跨文化交际出现失败。“面子”文化本身就是不同国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行为思想都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中西方“面子”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总体情况撒花姑娘来看,西方面子文化大多是以消极面子为主,而我国的面子文化则是以积极面子为主,在这种差异背景下,西方中所存在的那些消极面子文化是我国不存在的,而我国面子文化中所存在的那些道德因素则是西方面子文化中所不存在的,而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影响。

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行为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双方交际人员第一反应都是应用自身的“面子观念”来对他人思想方式以及行为举止进行评价,最终就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中西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一旦涉及到“面子”问题,两者之间就会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对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双方文化交流使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掌握理解他国文化和自身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真正做到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和实施。在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使者面对双方之间的差异,具体体现在思想方式、价值理念、交流模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上,而要想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我们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提高交流使者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交际能力,另外,在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自身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通过这一方式来开阔自身的眼界,明白中西方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大程度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反应能力以及敏锐能力,最终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矛盾最大程度降低,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影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面对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一定要做到“求同存异”这一点,就像是周恩来总理所说的,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双方所存在的共同点,并且保留不同的想法和观念,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促进我国的发展,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实现互利共赢,从而才能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面子”文化上也存在?^大的差异性,而不同的“面子”文化其本身也体现出了不同国家上的文化价值观,在这种“面子”文化差异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就一定要在交际过程中掌握好中西方“面子”文化上的差异,在保持自身“面子”文化的同时尊重他国的“面子”文化,以此来保障交流的正确性,最终就能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加强中西方文化以及经济的交流,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篇:作文教学观的反思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作文,作文难教难学,是师生都挠头的事情。究其原因,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定位不明确,教师在大方向上都较模糊,不知道到底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技术课程还是把它当做一门艺术课程。如果把它视为技术课程,就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教材安排的作文课内容,操作性非常弱,这方面的研究又非常缺乏,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招来一些批评,因为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观看来,作文是一门艺术,把它作为技术看待,就会使作文匠气凸显,失去它应有的灵性的光华,这是作文教学的旁门和末路,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把作文当做一门艺术,有可能让学生本来就对此门课程感到神秘莫测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其畏难情绪会不断加深,不利于作文教学难关的攻破。同时,教师教学的操作难度就会加大,对教师的要求会更加拔高,致使作文的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放弃理论之争,对学生进行作文技术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而进行艺术指导,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我们应该看到,任何艺术都以一定的技术做基础,不应该把技术与艺术割裂开来,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承认作文是一门技术,就为作文教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人们就能够大胆地进行作文教学操作性的研究,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性,作文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第五篇:关于辩证的否定观的再思考

对辩证的否定观的梳理

——从其历史演变过程看辩证的否定观的发展和完善

[摘 要] 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面临的理论困境,辩证法之所以能克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面临的内在困境,就在于其否定性。长期以来,在辩证法的研究中,关于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尤其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辩证法的否定性灵魂哲学界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与讨论。本文从辩证法的否定性的相关方面——辩证的否定观角度,从哲学史上经典作家们对辩证法的否定性的论述,尝试着对辩证的否定观的发展和完善进行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 辩证的否定观;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现代解释

在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自身发展过程的特点就是否定之否定,否定性伴随着辩证法发展与讨论的始终,同时,否定性的思想是哲学中较为难懂又最能体现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性的一个哲学概念,否定性思想历来受到经典作家的高度重视。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辩证的否定思想进行梳理。

一、黑格尔的辩证否定观

在黑格尔的各种哲学中否定性占据相当重要的份量,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黑格尔,黑格尔是在批判宗教神学及机械唯物主义外因论时提出这一理论的。他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提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①从而肯定了矛盾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扬弃矛盾、否定之否定的合理性。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和概念中存在着矛盾,这一点古代的辩证法家就已经认识到了,并不是黑格尔的独特的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比以往的辩证法更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看到了矛盾,看到了否定,而且还看到否定还要被否定。这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否定之否定规律,黑格尔并把这种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自己整个哲学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在他看来,否定之否定同对立面的统一完全是一回事,黑格尔有时甚至把它抬得比对立统一还高,他说,“内在的否定性”正是“自身运

②动的灵魂,一切自然与精神的生动性的根本”。在分析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过程中,黑格尔这样认为在肯定阶段时,其中就已经潜存着否定;当肯定转化为否定时, ① 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6页.

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0页.

- 1的”形式表达了人类历史运动的辩证法。“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①[7](P159)

二、马克思的辩证否定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最集中地讨论辩证法问题的著作之一,尤其他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清晰地表明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并凸显出马克思自己对辩证法、尤其对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这一根本问题的洞见。对此,马克思有过一段十分重要的论述,常被人引证。这一论述是:“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

②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在规定人的本质时,黑格尔引入了劳动以及生成的观点,认为人是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本质的,“人的真正存在就是他的行为”。③马克思由此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看做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看做“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④正是由于对劳动进行了相当深刻的哲学思考,并用劳动来理解否定,黑格尔提出了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而马克思得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并把物质实践理解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时,否定性的辩证法就获得了一个现实的基础,成为一种“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马克思还强调,在现实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否定观还有具有客观性和联系性、发展性:一方面,马克思在写《资本论》中每一概念、过程、阶段的否定时,都是以铁的事实为根据,按照资本主义的客观现实进行分析、抽象、概括,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得出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胜的结论。这就是说,否定是客观世界复杂事物的真实反映,无论否定的内容、形式或特点都离不开自然界或人类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5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30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1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63页.

- 3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①可见,事物的外在否定同自我否定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者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要起作用,只是起作用的范围、方式和作用的结果不同罢了。因此,辩证否定应该既是自我否定也包括外在否定。

四、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辩证的否定观的诠释

想要了解列宁辩证的否定观首先要从列宁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开始说起。列宁在青年时代就对三段式的论述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感,认为这是黑格尔的遗迹,从而否认了这一规律的存在。后来经过认真的研究列宁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把它应用到连续发展过程中,提出了质的运动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显然,列宁也是从形式上把握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由于形式上的运动表现在外部,是统一体或事物自身运动的特点,而本质的运动深入到矛盾双方之中。当列宁从事物发展变化具有的连续性这一角度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时,就使这一规律的内涵变成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即螺旋式上升。从认识论角度上讲,它使这一规律的内涵从本质高度下降到它的表面形式上。

在承认和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础上,列宁把辨证否定视为辨证法中最重要的因素。列宁说:“辩证法的特征的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的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东西的、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的折衷的否定。”②从列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是否定和肯定的统一。肯定中有否定,没有纯粹的抽象的肯定,如果肯定一切,事物就不能发展。否定中又包含肯定,亦无抽象的纯粹的否定,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事物就会中断,就会失掉联系,亦不能发展。

因为斯大林坚持了列宁早期的观点,认为三段式是黑格尔的遗迹,因此彻底否认了这个规律在哲学理论中的存在,也就无从谈起他的辩证否定观了。

毛泽东刚开始撰写哲学著作时沿用了恩格斯的观点,坚持辩证法有三个规律 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第139—140页.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第97页. ②

- 5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界限,又可以比较全面地概括辩证否定的实在内容,并同否定之否定规律保持内在的逻辑联系。”①

(三)正确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

之前在文中多次提到否定之否定规律,因为研究辩证的否定观与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分不开的。那么不可避免的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何谓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是否等同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如何正确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在文章的最后本人必须对此些问题给予说明。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表明,任何事物都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时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在“肯定一一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中,否定是中心的环节,它在其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既克服、抛弃了肯定阶段的消极的东西,又保留、继承了肯定阶段的积极的东西,并为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因而它是辩证的否定,即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关系到否定之否定能否发生,关系到事物能否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进行得不好,不是辩证的否定(扬弃),而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全盘否定),否定之否定成为不可能发生,事物也就不会获得发展。所以,辩证的否定观作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得以实现的核心。

另一方面,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保持事物存在的肯定方面和促使事物灭亡的否定方面,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永恒的,这种否定也是不会须臾停止的。辩证的否定不但存在于一切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而且必然也存在于一切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并非仿佛只是存在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发生转折的两个转折点上,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渐进过程的“催化剂”。辩证的否定存在于这两次否定之前的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的事物内部性、局部性因素和次要性因素的渐次否定,当这种辩证的否定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引起在转折点上带全局性和根本性否定的结果。显而易见,这两次转折点上的否定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在它们之前有着多次对局部性因素和次要性因素的否定为之作准备。所以,辩证 ① 张伯钦、王鹤.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和认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2).

- 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面子观的差异范文】相关文章:

面子消费范文05-16

面子事件范文05-17

面子职业范文05-17

面子表现范文05-17

孩子留面子范文05-20

面子性消费范文05-20

面子行为理论范文05-30

面子消费需要范文05-30

当你放下面子范文05-25

论面子与尊严范文05-29

上一篇:年度表彰通报范文下一篇:南昌编导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