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打造智慧课堂

2022-07-22

第一篇:学校打造智慧课堂

打造理趣相生的智慧课堂

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维度,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在教育教学中,求真就是要崇尚真理,上达天理,下合人理。当然,“理”总是相对刚性的,理的贯彻,需要柔性的“趣”来调和,而这正是善的体现。真善生美,故循此而进,就能架构起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完整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何尝不需要这理与趣的高度谐和?

一、理的重要性

何谓“理”,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包括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等。我们教学上的“以理服人”就是通过讲明道理、事理,让学生懂得掌握学习之“道”。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贯事物本真之义,说清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就是讲科学、讲真实、讲诚信;就是遵道而行,循理而进;就是不牵强、不做作、不欺诈,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发生、发展的固有规律和基本原理,善于辨析事物的是非曲直。“理”的更高层面的意义在于规范了人类的基本生活秩序,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基本准则,是构建人类法律法规的最基本要素,而这需要我们课堂教学中“以理服人”,尽早建立学生识理、明理的思考习惯。

学校是讲“理”的地方。教育者首先需要的是以理服人,并以此引领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用真理铸就骨骼,让求真讲理的作风深入学生的血脉。《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既有对君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要求,又执果索因,前后逻辑严谨,依理推论,步步为营。孔子历来强调的是先成人而后成才,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一个人不识字还可以做人的话,那么不讲理、不明事理就不能做人了。“瘦肉精”、“毒奶粉”、 “邵阳弃儿”以及接连发生的拆迁自焚事件,都提醒我们这个社会,当务之急是要学会“讲道理”。通常情况下,“理”的回避,就是“法”的淡漠。学会做人比求取知识更为重要。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把有内在逻辑联系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为结果。这充分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顺逻辑、循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理”的把握,教师通常会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不讲“理”。教师的讲授不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不能从学生理解问题的先后顺序步步推进,不能很好地体现“理”的属性,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课堂“跳跃性”大,学生很难把前后所讲的内容有机地“关联”起来。在课堂上只有“陈述性”知识的呈现,而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导致学生无从获得提高思维能力的“程序性”知识,所认识的事物都是孤立的,只能是死记硬背知识点。

其二是讲不清“理”。有的教师囿于自己在应试环境下成长的认知水平,讲不清概念,于是就指望学生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由此造成学生心中无“理”路茫茫,陷入盲目操练。或者对“理”的把握不够熟练,无法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从而落入所谓的课堂上“念教案”、“读课件”现象。“理”的呈现或是凌乱糊涂的,或是僵化机械的。

其三是为理而“理”。从教学内容来讲,“理”是相对严谨的,一些教师或者性格使然,或者过于追求课堂效率,一个环节紧跟一个环节,不容许有丝毫的“旁逸斜出”,只考虑学科教学任务的落实,而不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和习惯。这样的教师,往往脸部肌肉僵硬,表情严肃,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不能对学生的即时反映作出即时应变。这样的课堂,往往枯燥呆板,沉闷乏味,规范有余而活力不足,了无意趣。学生享受不到课堂的乐趣,教师自己也教得很痛苦。几堂课下来,学生就胃口全无,兴趣大减。

讲何理,如何讲,要达到怎样的“以理服人”,确乎是教学中要重视的一个关键所在。

二、趣的必要性

“理”是严谨的,但教学是心智碰撞的生命运动,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年轻的富有新奇心的创造者,而不是纯物质的知识装载容器,课堂要有“理”的阐发,更要有情的激荡与感染。这就有赖于课堂上“趣”的适时生发。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教学中的“趣”,更多指向教师的课堂智慧和风格,适时的或风趣幽默,或旁征博引,或深入浅出,或雅俗皆备,凡其言行,能见其寓教于乐、乐中获知、乐中启智的高雅情趣。难以想像一位严谨有余、单一刻板的教师,其课堂会是生动活泼的,他的学生能从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和想象力培养的。从年轻人的身心特点考虑,课堂上适度的“趣”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来,课堂上“趣”的有效运用,起码有以下好处。

其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堂好课,是师生双方都能从中收获真理和乐趣的课。而一堂严谨、逻辑的课,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之以意,导之以行,坚之以信,才是学生学习、消化、吸收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才能使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认知本体。如果只是强调“晓之以理”的重要性,停留于认知层面,没有“动之以情,强之以意”的跟进,缺少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出现认知与行为的“断痕”,并影响其人生信念的确立。学生对新事物的认同、内化,总是要建立在情感接受的基础上,教师饶有兴趣、充满情趣的讲解,有利于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理”的向往、美的追求。如“口之于美味、耳之于悦声、目之于美色”一般,才能更好地将“理”赋予学生。如果老师上课过程中,只是刻板地按照知识点的形成逻辑来教学,这样的课堂往往因为缺少生趣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即使这些内容是无穷的宝藏,学生们也生不起挖掘之心。

其二是有利于学生不同思维模式的培养。课堂上,教师推因及果、执果索因,条件结论之间灵活转换,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灵动的表情、诙谐机智的比喻,有利于学生幽默思维的培养;别出心裁的视角转换、眼界开阔的知识拓展,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的课堂,能够激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出学生的乐趣。应试教育的弊病,便在于对学生情趣、兴趣、乐趣的剥夺,使得学生越学越厌学。有些时候,学生会因为学习、情感、家庭等因素而处于两难的窘境之中,就像夹在深渊与追兵之间,教师幽默的语言引发的笑声,就像突然长出的翅膀,把学生带出进退维谷的地方。这样的语言与笑声因为使学生摆脱了刻骨铭心的纠结而终身难忘。教师是操纵人的命运的职业,好教师是学生偶像,会从语言、举止、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影响学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其三是有利于学生喜欢教科书。网络文化、手机QQ,都是即时的,最新的,远比教科书有趣。而教育总是用昨天的教材培养明天的人才。相对而言,列入教科书的,必定是已经“旧”了的东西。但对教育而言,“旧”的,不意味着是过时的。研经品典,启智取道。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把经典背后的动人故事生动地再现出来,把提炼得纯之又纯的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还原出来。这种还原与再现,往往需要教师理趣谐合的教学机智。

三、教之秘诀在于度

有几个机智幽默、与人为善的朋友,乃人生之大幸。与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中总是不乏风趣、情趣与乐趣。作为教师,每天和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在一起,总是生活得充满朝气,我们理应感恩于这样一份有趣的职业,理应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诠释得富有新意、饶有趣味。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些直观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设计好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把更多的快乐带给我们的学生。当然,在以“趣”动情时,要放得开、收得拢,行止得体,进退有度。倘若过了头,失之于度,或沦落为肤浅的哄笑,或因其不当而难堪尴尬,落个没趣。

所以,教之秘诀在于度。“趣”之灵动不可损害了“理”之沉稳,更加不能喧宾夺主。课堂的作用还是以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为主旨。“趣”的运用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课堂上的“趣”应该围绕着“理”来展开,因“理”而“趣”。倘若一味求“趣”,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为趣而“趣”,就丢了教学的根本。同时,还要注意“趣”求高雅。年轻人总是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图新鲜、求满足。作为教师,切不可为求一时之乐,口无遮拦,随意迎合。

简而言之,既不能“得理不饶人”,也不能“求趣而失理”。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趣味,将精力都用在了与学生的哈哈一乐中,一节课下来,过于展示雕虫小技,忽略了对教学主旨的把握,这便成了表面高效实际低效的课堂。这样的错误最容易在年轻教师身上发生,满腔热情却失于肤浅。

“理”刚劲如铁,“趣”柔情似水。“理”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功夫,贵在总揽全局,立足根本;“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二层功夫,重在用人性化的方式选择,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两者的有机谐合,才是真正的智慧课堂。

第二篇: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实验报告

邹城市杏花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教育改革主要目标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我校是一所文化底蕴浓厚的老校,办学特色凸显,育人环境优雅。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智慧育人,创新育人”和办学思路“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智慧引领科学育人”,并围绕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提出办学目标“构建和谐校园,造就有思想、有智慧、有创新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培育智慧型创新型学生”。我校在实施智慧化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由教师的智慧研究,走向课堂的智慧研究。前几年,我们围绕智慧课堂在多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双师型课堂、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综合实践课开设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而有效地探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据此,我们提出了研究课题,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形态,搭起现代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全员、全面与主动的发展,并使这种发展趋于最优化与可持续,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概念界定

“智慧”是一个质点系统组织结构合理、运行程序优良以及产生的功耗比较大的描述。无智慧的质点组合搭构成某种空间结构,在外力场作用下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方向运动,同样质点数的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内耗与功效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智慧的高低。结构越合理,内耗越小,功效越大,系统的智慧越高,反之越低。人的智慧的高低,其本质也是取决于其脑神经细胞的组织结构合理与否、思维方式(精神场的波动属性)优良与否和由精神场引导的行为结果功耗比大小。人的智慧是内精神场与外精神场相互作用内精神场优良性波浪式上升的结果。

“智慧课堂”,我们的界定是,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创造一切有利因素,遵循学生各学科认知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学生认知的实际起点,动态真实地展现学生综合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并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灵活施教,摒弃教师僵硬死板的灌输和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从而促使各学科建构学习主动发生。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不仅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相对于普通的课堂,智慧型课堂教学更关注师生的角色定位,更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策略与操作方式的合理设计,以及其它课堂教学因素的有机融合、和谐统一。通过生动、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教师、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体独创的自由的发展。

(2)“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了现在已广为人知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教学促进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教学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的形成推向前进。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所以,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真正有效的教学是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配合。每个学生都有挖掘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4)建构主义理论。在怎样看待知识方面,建构主义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个体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而建构起来的;在怎样理解学习活动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怎样看待学习者方面,建构主义者把学习者看成是有特定经验背景的个体,学习者对问题的解释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

(5)人本主义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人本教育理论中的师生论认为,教师的作用,如同学生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一句话,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促进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现代认识心理学对自主学习特征更为具体的刻画,是从学习的操作系统、学习的控制系统、学习的期望系统和学习的环境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的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打造科学、和谐、高效的优质课堂,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2、通过研究,探索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小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以及课堂评价体系,寻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3、通过专家引领和行动研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现状,改善教学行为,丰富行动策略,并将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有机结合,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生命质量。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学科内容

1、小学语文智慧型课堂教师教学方式优化的研究。有效的教学需要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理念与策略操作化,即研究用具体的“课例”来鲜活地呈现什么是“智慧型课堂教学”。

2、小学数学智慧型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遵循“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这样一种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探讨将数学智慧课堂与生活融合起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3、探求如何利用英语进行智慧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智慧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英语智慧应用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学英语、用英语的基本素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一些经典智慧理论的再学习,特别是同类学校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等建设案例材料的学习,包括渗透对一些企业中的管理智慧的了解,提高对“智慧课堂实践研究”内涵的认识。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探究、边反思。定期开展研究沙龙,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正和调控研究进程。结合本校过去传统,要求教师继续写好《校本系列培训心得体会》、《课堂教学反思随笔》等。定期通过校园网络、橱窗、校报等形式展示智慧课堂成功案例、研究动态和发展水平。每学年召开科研交流会,展示教师智慧课堂的录像以及评比相关的专题研究论文等。

3、调查研究法。通过案例剖析、问卷访谈、课堂教学实录等形式的调查分析,归纳出“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评价标准,以及构建杏花村小学“智慧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定势等。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专家论证。

健全本校的课题研究组织,组织教师学习经典智慧理论,加强对课题内涵的学习和研讨,以更好地把握课题思想、完善实施步骤。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题方案,提高对课题理念的认同,落实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分块落实、重点实施。

资料积累,成果整理,中期评估。学校将采用行政推进和科研骨干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分条块结合课题思想、指导开展好各项常规工作。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动员各学科骨干教师围绕学校主课题制定教师个人专项课题,其中将 “以课堂为切入点,通过教学实践,展示教的智慧,学的智慧,教学互动的智慧。” 为核心研究内容,来推动课题研究的全面开展和重点问题的突破。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理成果。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引领,特别是通过开展研究工作情况的反思评估,初步总结提炼学校公认的“智慧课堂”的个案,初步行成“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评价标准,初步构建新安中学“智慧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并形成相关的较为系统的有较高水准的理论性文章。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总结报告,组织专家鉴定,举办课题结题活动。

五、研究的实施保障

1、学校有一支新富有经验和智慧的领导班子,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的教师占62.3%,高级职称的教师占17.8%,有市、县级教学能手各四人。

2、学校有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我们每个教室都具备了多媒体功能,学校每位老师配上了电脑,校园内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我校还被列为山东省教育教学示范学校。

3、学校将健全并执行各项科研制度,加大科研培训经费的投入。每学期组织2-3次专家讲座,每学期选派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不少于2位。每月组织一次课题学习活动,各学科组每学期组织3--5次校内的智慧课堂研究展示观摩,并逐步向校外推开。在期末教师考核中还将加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

六、课题成果显示

1、智慧理论材料结集。

2、实验成员实验报告材料(含智慧课堂教学随笔)结集。

3、智慧课堂实录影像资料。

4、过程管理资料。如:各类调查表;初步形成的“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各学科智慧课堂评价标准材料;“智慧课堂”的听课调研、专题研讨,专家报告等辑录以及“智慧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等材料。

5、教师个人专项课题成果集

6、《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15年11月

第三篇:人人通云教学,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人人通”课堂观摩活动在明德学校举行

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统一认识,强化落实。12月20日教体局设备科在明德学校举行了“人人通”课堂观摩活动,来自相关学校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2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参会的领导和老师进行了课堂观摩,明德学校的王李桔老师和马晓俊老师使用12xue教学平台分别执讲了数学课和生物课。在课堂上两位老师首先运用12xue教学平台总结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又运用手机熟练操作12xue平台,发布习题,随机抽取学生回答、抢答、全员答题,通过智能答题卡即时了解学生听课掌握的情况,然后进行有效的补讲,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通过智能答题卡的实时分析,掌握了学生的易错点,及时调整了授课方法和课堂进度,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与课堂观摩的老师赞口不绝,深感在线教育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师生。

随后,参会的领导和老师齐聚厚德楼326参加了市局设备科史科长主持的会议。明德学校的姜莹莹老师分享了明德学校运用12xue教学平台助力课堂教学的做法。在12xue教学平台走进明德学校课堂一年半的时间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被评为“烟台市首批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并完成了微课创作室的建设,老师们录制了高标准微视频并依托12xue平台为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现在学校已经从初一级部开始全面启动了12xue教育平台的教学应用工作,并逐渐达到常态化使用。来自诸由观镇羊岚完全小学年过50的孙允义老师,制作了近2万道习题上传到人人通平台供教学使。他分享了如何巧用12xue云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改变和助力课堂教学的教学经历。最后,教体局设备科赵书祥科长总结了前阶段10所试点学校使用12xue的情况。并对他们提出了下一阶段的使用建议。他指出:要紧紧依托“人人通”12xue教学平台,以试点学校中的试点班级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充分运用好智能答题卡和12xue教学平台,推动基础教育学段智慧课堂的建设与探索,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自主化发展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相信通过此次“人人通”课堂观摩会,一定能使广大教师扩大认识,逐步引导“人人通”教学平台常态化使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使信息化教学平台服务教育,优化教育。

王李桔老师的数学课堂展示

马晓俊老师的生物课堂展示

教师运用12xue教学平台总结作业

教师运用手机熟练操作12xue平台

运用智能答题卡全员答题

我来抢答

参会老师认真观摩

姜莹莹老师的经验分享

孙允义老师的经验分享

会议现场

第四篇:打造高效课堂 创建特色学校

打造高效课堂

创建特色学校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我校近年来在抓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以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全面实施以提高教师授课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来“打造高效课堂,创建特色学校”。通过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我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工作中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收获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组建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切实做好“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监督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学校领导小组还注重抓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领导层面上要抓好学习和思想动员工作,让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二是在业务层面上,领导小组注重落实、具体操作,以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和探究,真正做到整体上有调控,面上有落实,线上有指导,点上有研究。

(二)、组织教师学习,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打造高效课堂,积极稳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让教师认识到“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搞不行、搞不好更不行。为了转变教师观念,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交流。聘请专家就新课改的背景及意义向老师们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经过学习,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必须对现在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真正转变。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尽快地掌握“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是 “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把握“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呢?关键是要掌握以下四点基本做法: 第一点是把握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角色定位。

第二点是掌控好教学方法。开放课堂教学的要诀很简单,在于一个“放”字——“放”给学生,“放”飞想象,是其最基本也是最硬性的要求。所谓放给学生是指:教师要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充分的动口说、动手做。把解决问题的权利充分放给学生,教师不包办代替。

第三点是指导好学习方法。开放课堂倡导的学习方法就是“自主探究为主,合作交流为辅”。开放课堂教学另一个要诀还在于一个“开”字——开门学习,而不是闭门造车。

第四点是要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堂上堂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堂上堂下结合是强调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与课前预习、课后辅导、课下作业、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课内课外结合是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穿插与渗透,强调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互为补充;校内校外结合是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三)、布置校园文化,营造浓郁课改氛围:

为使师生时时感受到课改气氛,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课改的紧迫性,学校领导小组布置了有关“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校园文化版面,制定了创建“打造高效课堂”特色学校实施方案,积极营造校园课改氛围,促进师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改革之中,为课堂改革工作在我校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课改工作:

课改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落实,在于监督。学校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要求各年级、各班、各科、各位教师都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真正地使“开放式课堂教学”成为我们的“家常课”,并产生积极的效果。

1、开展实验,以点带面:

学校首先确立实验教师,以实验教师为先导来带动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让实验老师在全校上课改研究课,让各科教师针对上课情况,进行大讨论,感受其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同时剖析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自己开展课改做为准备。

2、外出学习,借鉴内化:

通过文字资料和教学录像、光碟的学习,教师们对新课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多创造机会派出教师观摩县级、市级和省级教学能手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学者的课堂教学讲座,回校后撰写心得,和部分教师交流体会,给全体教师上汇报课,使得教师有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这样做借鉴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新方法,为我校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骨干引领,全面推开:

通过实验教师来上研讨课、观摩课,向全校教师传达他们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使迷惑者对课改有更明确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

4、全面考核,推向深入:

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地掌握“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积极投入到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中,把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学校组织了对“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操作流程的考核,并把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量化。经考试,教师基本上都能达到合格或良好的标准,掌握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并能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真正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了。

5、对口听课,共同提高:

每学期在全校教师之间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由业务领导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按照“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上课,其他教师进班听课,对执教教师的课当场点评。既能促使听课教师认真听与评,又能促使讲课教师的备课与反思,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能力与科研能力。

二、取得的收获:

以上是我校 以 “开放式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做法,下面我来谈一下取得的点滴参成绩:

1、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打造高效课堂、实施课堂改革”活动以来最为显著的变化。大多数教师在课上讲得少了,站在前面的时间少了。教师力图想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活动、交流、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如对教学方式的操作,教师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积极地探索,以实现新的学习方式应有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从分组、到分工、到合作、到评价,都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规范,优秀生、学困生互助,学习效率较高。再如,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这些都说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尽管不成熟,但这种意识是很值得肯定的。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学生有机会展示学习的思维过程,经常会听到“老师,我来回答!”这样的声音,不时呈现。学习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学习的自主过程,在过程中体验感知,进而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效率。

3、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现在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4、学校教研氛围正悄然发生变化

学校刚开始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开放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现在,学校教师参与面和参与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教师的态度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位老教师说:“这样讲太陈旧了,20年前我就这样讲,现在要让学生多动起来,这样才高效。”“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的成功之处是它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头脑中,并使每位教师都能够适时的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修正,在不断的修正中提升。

几年的探索,我们在付出中收获,在收获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秉承开放高效,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我们将再接再厉,力求日臻完善,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登新的台阶而努力,为每一位学生生命的成长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农村学校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共同追求,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中初级中学,面对着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导致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小,教师、学生流动严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差,主体意识不强,厌学情绪较浓等种种现状和许多学校通过课堂改革成绩飞升的巨大竞争压力,我们在不停的思考。思考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稳定教师和生源。思考不停,尝试不止,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改,从哪里入手呢?

教育专家提出,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四种有效途径:即小班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先生制,延长学习时间。

结合我校实际,我设想能否从小先生入手改革我们的课堂,让不愿说不愿动的学生开始说,开始动,让唱独角戏的教师停下来当观众,学生当主角和演员,让沉默压抑的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我猜想,如果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学习,效果应该比我们老师苦教好得多。

而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实验总结出来的“学习成效金字塔”表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和教别人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分别为50%,75%,90%。可以看出,这种通过提高学习参与度与主动性的方法,确实可以使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根据我以上的设想以及“学习成效金字塔”所呈现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我校的课堂改革――小先生辅助教学可以从尝试将知识问题化、活动化,由学生参与完成开始。同时配套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作业等改革。目前我们尝试了三个阶段。

(1)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基本形式,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展开教学。但在实际的初中课堂中,年级越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反而越少,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调研,一是学生羞涩,害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嘲笑他;二是老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普遍不屑回答,即使会也不举手;三是学生确实不会此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制定了专门的应对措施:

一是教师每节课必须保证4名学生发言,每周要保证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发言。初期以鼓励为主,力争使学生养成课堂发言的习惯。配合此要求,学校专门为教师配发课堂发言记录表,方便其记录和了解学生变化。

二是要求教师提问要有技巧,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并分享其思考成果,反对机械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方式的提问。

经过一学期多的坚持,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尤其是九年级学生,上课充满活力,不像以前那样沉闷了。除此之外,许多班级还自行安排了课前3分钟,让学生分享与本学科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主动拿起课本学习

在树立学生自信心和提高其积极性的同时,我们实施了小先生制的第二阶段――课前预习。刚提出课前预习时,教师中出现过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认为预习作用的不大,会增加学生负担。

为此,我们专门做了《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雏形》的专题报告,旨在让老师无顾虑,全身心开展课前预习。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预习的理解有误区。部分教师出示的题目无含金量,如语文老师出示的预习题目为:预习《女娲造人》。怎么预习,预习什么,达到什么效果,丝毫了解不到;而学生大部分在预习时过分依赖教辅资料,热衷现成的答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要求教师在备写教案时备预习环节,并从时间、内容上将其分为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在一个单位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和学期预习(即在假期时就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学生只需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三类,由教研处对教师的预习设计进行专项检查。

二是安排专门的预习培训。首先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和做笔记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工具书和教辅资料;其次尽力使预习的形式多样化,如语文英语鼓励学生以故事排练、表演等形式展示预习成果。

三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将各科的预习任务统一记录,以避免每科一本增加的负担。

四是将晚自习调整为预习课,并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要求年级领导不定时到各班检查预习落实情况。

从实际效果来看,预习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开拓了思路,学生甚至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同时学生的求知欲也明显增强,上课效果比以往牵着鼻子走明显的多。

(3)让课堂自主起来

在做好培养学生回答问题主动性和学生预习同时,我们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

为了在此阶段少走弯路,我校专门安排了近30名教师去隆坊中学汲取经验,用一天时间,从课堂教学、小组评价、导学案备写、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总结学习了其课堂改革的优秀做法。随后便在部分教师中尝试导学案教学。期间学校采取了推门听课,公开课研讨等形式进行了评价和反思以促进教学改革。

总之,我们当前采取的课堂改革,学生自主管理都是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都是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在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尽管是农村学校,但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要走的更远,我们工作的意义也远远要大于中考考第一名的意义。

上一篇:学习道德模范心得下一篇:学校德育工作指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