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解读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暗恋桃花源解读范文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个剧组对一个舞台的争夺——这是看完之后的恍然大悟;但内心深处的真正感慨是:《暗恋桃花源》其实是不简单,无论是其艺术形式的独特还是其思想意蕴的深邃,都堪称经典。可以说:《暗恋桃花源》是用沧丝冷线编就的华纹锦织。“华纹锦织”是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就像一匹有着精美的刺绣的华丽锦缎,光彩夺目,灿烂辉煌;“沧丝冷线”则是它深层的思想意蕴,是它带给人的思考和感悟,翻开华美的外表,是深掩其下的苍凉,那是世事沧桑带给人的几分冷冷的残忍,是一种人生的无奈。

一、华纹锦织

《暗恋桃花源》是一匹有着华丽纹饰的织锦,它的戏中戏的重叠,古与今的转换,悲与喜的交织,现实与梦境的糅合,悲情与搞笑的并臵,庄重与戏谑的共存……使得这部戏包含了极多的元素,丰富而复杂,形成了极大的张力,产生一种高潮迭起,精彩层出不穷的的艺术效果,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感受。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暗恋》到《桃花源》,从《桃花源》到《暗恋》,观众的感觉就好像坐着一叶小舟,在一条曲折幽深的小溪中漂流,岸边的景色自是美不胜收,但时常会“行到水穷处”,却绝无“坐看云起时”的悠闲,因为总能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一重又一重的扑面而来,给人许多意外的惊喜。

故事是从《暗恋》开始的,时局依旧动荡的上海街头,一对相爱的人——江滨柳与云之凡依依惜别。根据以往的经验,观众知道这一别便不知何年再见了,结局已是分明。谁知,正当台上演员将离愁别绪渲染到极致的时候,戏中导演的出现让这一切戛然而止。观众意外,然后恍悟:哦,原来这不是在讲述《暗恋》的故事,而是如何拍《暗恋》的故事。自以为清楚了,另一重意外却接踵而至,《桃花源》剧组的人出现,然后《桃花源》上演,观众便一点点地忘掉曾经经过的风景,忘记《暗恋》的悲情与凄美,转而融入《桃花源》的搞笑与戏谑。此后两出戏便交替上演,《暗恋》的一别四十年的思念与《桃花源》中武陵人的误入;《暗恋》中两个人经历世事沧桑后的重逢与《桃花源》中武陵人的“尘心未尽思乡县”……观众便在两部戏中进进出出,体会着每一部分结束时的惆怅与新一部分开始时的新奇。

(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果《暗恋桃花源》只是两出戏的交替,那么,当观众熟悉后,审美疲劳也便随之产生,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感人至深的魅力与二十年常演不衰的盛绩。《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其高潮部分的华丽与壮观,当《暗恋》剧组与《桃花源》剧组对舞台的争夺达到顶峰时,美景便出现了,那是“误入藕花深处”,一再争渡后,“惊起一滩鸥鹭”的美丽缤纷,粉荷碧叶,绿水轻舟,白色的水鸟飞翔在灿烂的阳光下……此时那匹锦缎方展现出它最绚烂的部分。

舞台只有一个,但双方的需要同要迫切,彼此只好妥协,于是便有了两出戏,一今一古,一悲一喜,一凝重一搞笑的迥异风格的同台并臵——更为难得的是,在彼此的排练中,双方的台词竟可以环环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那对回去还是不回去的为难与执着,反问与劝阻,等等,对于剧中人而言,是彼此的干扰,产生的却是一种汪洋恣肆,蔚为大观的繁丽。进而,在华丽的背后,观众也品到了一丝苍凉的意味,笑已笑出了眼泪,可心中却已有些不是滋味。

二、沧丝冷线

《暗恋桃花源》的悲喜其实都只停留在表层。《暗恋》的悲剧是造化弄人的世事沧桑,但最后的相见多少还让人感受到了几丝脉脉的温情;《桃花源》的喜剧是动作与言语的夸张,但最后武陵人的现实与桃花源的不可回归却带给了人残忍和冷酷。两部戏所贯穿的价值取向和最终传达出的意蕴,其实是一致的,而这,也最终成就了一部完整的《暗恋桃花源》。

(一)相见时那别亦难?别时容易见时难

《暗恋桃花源》中有一些共同的主题:分别,重逢,寻找,回归……《暗恋》中有,《桃花源》中有,整部《暗恋桃花源》便是由它们构成了。它已经不再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无助,而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奈,最终感受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错失感,沧桑、荒凉,一切只是一场飘渺无痕的梦。

《暗恋》的故事只不过是众多的爱情悲剧之一,匆匆一别,便劳燕分飞,然后饱尝造化无常,天意弄人之苦,也许在历尽沧桑后终会再见,可一生中更多的时间却要在苦苦地追寻和痛苦的怀念中度过。可是,相见也只是《半生缘》中曼桢与世钧重逢后呢喃着“我们回不去”的苍凉;不见则是《云水谣》中碧云和秋水的终此一生的未了牵挂。重逢,一直都是一种奢望!四十年后,当皱纹满面,白发苍苍时,他们终于再见了,可是,相见不如怀念,想象中的激动和互诉衷肠的缠绵没有出现,一条四十年的旧围巾可以让彼此一时忘情,却自始至终都不能系住彼此。病入膏肓的江滨柳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梦,旋即便是梦境破灭的悲哀。还好,他的身边还有自己的妻子,那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和余生唯一的依靠。

相比之下,《桃花源》中的老陶便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出走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寻找,幸运却又不幸的进入了世外桃源,感受到了那里的纯净,自己也像是被净化了,可是尘缘未尽,梦里思念的依旧是背叛自己的妻子,只是不再执着于世俗的恩怨,甚至想给伤害过自己的人以幸福。但执意回归的结果却是被家人当作疯子,想再回归桃花源,却已是灵境难再闻,仙源无处寻。若是曾经的老陶,或许还能继续人间的生活,但经历了桃花源中的洗礼,如果不能回归梦中的天堂,天地之间便不再有他的立足之境。 还有《暗恋桃花源》中那个精神失常的女子对刘子骥的寻找,《暗恋》中的导演对那份逝去的感觉的苦苦寻觅,都是这些主题的一再重复。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寻找到,能够与自己的过去重逢,就是真的重逢了又能如何?

(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整个《暗恋桃花源》的两种对立风格的并臵,故事情节的交糅,语言上的隐喻、暗指,对经典故事的改写、颠覆,本身便透出了几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不经,完整看下来,真有满台荒唐言之感,但细细回味,心中也真的要撒出一把辛酸泪来了。

《暗恋桃花源》中两出主要戏剧的悲喜风格本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在中间时,彼此已经对对方的悲或喜进行了否定,而到了演出最后,更是出现了彼此的交融,甚至真的对自身的既定风格进行了颠覆,因为《暗恋》中的人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位臵,而《桃花源》中的人还继续在尘世中寻找,究竟哪个是喜?那个是悲?而两出戏中的现代与古装也是彼此渗透的,《暗恋》是一出现代剧,可是对于世间之情的执著却体现着一份古典情怀,更别说它所表现出的庄重、典雅;《桃花源》虽是古装剧,可是它对于《桃花源记》的改编与结构,以及所表现的无厘头的戏谑,无疑更具有现代气息,那么,究竟哪一个是现代,哪一个是古代?还有它们所体现的时空交错:《暗恋》,弹指四十年,上海、台北;《桃花源》,误入仙境,山中一日,世间一年。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梦醒后,一切成空。可是,人生不也便是如此吗?它所反映的真实,又让人唏嘘不已。

《暗恋桃花源》便是这样的一出戏,用无尽的苍凉编织成了眩人耳目的华美,悲情处会让人泪流满面,欢笑处亦可令人热泪盈眶;好像行到尽头,无处可走,却又可以柳暗花明,精彩纷呈;看似荒诞不经,一片混乱,却又最是真实动人,自然浑融。《暗恋桃花源》之所以有如此充满张力的魅力,也许真的是大家常说的那样,遥远而美丽的“桃花源”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而酸涩而甜蜜的“暗恋”则是人们永恒的情感!

第二篇: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影评

(一)

《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剧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剧团为了争抢排练舞台而上演的一个荒诞的闹剧。其中一个剧团排练剧目叫《暗恋》,是一部悲剧,声称后天就要演出;另外一个剧团排练《桃花源》,是一部喜剧,更紧急,说明天就要上演。最终双方相互妥协,一会儿排练《暗恋》,一会儿排练《桃花源》,于是我们便看到在同一个舞台上轮流上演悲喜剧的荒唐局面。

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定格在舞台上,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剧,导演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观众自由地去体会那两部交错上映的舞台剧。所以《暗恋》和《桃花源》才是这部电影的剧中之剧,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抗战结束后分开,最终因为内战后台湾海峡两岸对立而无法相聚的悲情故事。而事实上两人都一直住在台北,只是一直没有对方的音信。台湾解禁之后,开放两岸往来,江滨柳终于打听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云之凡其实一直都在台北。他在报纸上登载寻人启事,希望能在迟暮之年与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恋人云之凡相聚。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之后,最终来到江滨柳所在的医院与之相见。两人彼此之间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此时两人均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身不由己,也许那一幕就是彼此一生中最后的相遇了。当末尾音乐响起,云之凡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禁为他们之间这段旷世之恋深深惋惜,不禁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潸然泪下。相反《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个喜剧故事。晋太元中武陵渔夫老陶,因为家庭生活不和睦,妻子春花红杏出墙与袁老板私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溯游而上偶然找到桃花源,并在那里过着非常幸福安逸的生活。但老陶还是无法忘记春花和自己的家,他毅然回去,希望能够把春花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回到家,老陶发现自己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组建了新家,并且有了孩子,但二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幸福,反而天天为了琐事无休止的争吵,心灰意冷的老陶再次离家出走,但却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因为两个剧团争抢排练场地而相遇,并且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替上演。后来由于双方相互妥协,将舞台分成两半,两出剧目同时在舞台上排练,两个剧中的台词竟然能够吻合,引发了一系列爆笑的情景。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而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出现一个疯疯癫癫的寻找“刘子骥”的女子,也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刘子骥”何许人也?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最末一段: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只是一个虚幻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只是出现在那个谁也不知道来路的疯女子口中。或者说只是一个虚无的念想,是任何人包括剧中所有人都会有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念想,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论是悲剧《暗恋》还是喜剧《桃花源》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剧中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那些才是自己最期待最美好的梦。江滨柳和云之凡都有了自己的幸福的家庭,但他们心中却仍然无法割舍年轻时代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恋,用尽一生去维护那个从不曾实现的梦。春花和袁老板希望能够永远厮守在一起,不用再偷偷摸摸。老陶却希望妻子能够回心转意,挽救自己的家庭。那个癫狂的女子希望能与刘子骥待在一起,哪怕是十分钟。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触摸的梦是多么令人沉醉,多么令人期待。然而,一旦梦变成了现实,或许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设想假如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并结婚了,即使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那又与他们眼下所拥有的幸福家庭能有何不同?江滨柳有一个对他千依百顺的妻子,云之凡也遇到了一个“人真的很好”的丈夫,而他们在一起也许也未必能够如眼前般幸福吧。春花和袁老板憧憬的“天涯海角”很快就被现实无情击碎,袁老板因为赌博败坏了家业,春花因整日洗尿布而抱怨,柴米油盐的生活很快将激情消磨殆尽,余下的是两人无休止的争吵。老陶有幸遇到了桃花源,但从此他也失去了桃花源,再也找不到回去桃花源的路了。

梦,当你憧憬它的时候,它就像喜剧;当它照进现实了,也许就变成了悲剧。人活着要为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或喜或悲,看起来很荒唐,就像这个舞台上时而上演悲剧时而上演喜剧一样荒唐。其实,这世界本没有喜剧也没有悲剧,喜剧抑或是悲剧多是人们心中的想像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芸芸众生,多数人都只是凡夫俗子,只能用世俗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如果真能像佛家那样六大皆空,那么在尘世中的生活或许就索然无味了。或许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欠缺,都会对现实中这样那样的诱惑怦然心动,都会有这样那样异想天开的想像,但是正因为这些残缺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的枯燥生活显得更精彩。当然这不意味着你可以毫无忌惮,可以无法无天。残缺也可以体现美。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正因为断臂而成就举世美名;比萨斜塔因为倾斜不倒而闻名于世;圆明园被付之一炬了才使得人们能够凭残垣断壁去想像它曾经的荣耀与恢宏。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导演或许是想透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遗憾,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但是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从另一种意义上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

暗恋桃花源影评

(二)

在深圳错过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在深圳大剧院的话剧演出。大陆的演员名单包括黄磊、袁泉、喻恩泰,何。谢娜。好评如潮,一票难求。

前几日,淘到话剧和电影版合并的碟,抱着学习和观瞻的目的开始看。渐渐被吸引。分两天,先是93年电影的版本,后是99年话剧版本,我觉得如果不是亲自去现场看话剧,电影版是比话剧版更合适的选择,虽然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电影版是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话剧版保留了金士杰、李立群换成了赵志强。我也不知道这个赵志强的身份,只觉得面熟。网上的故事是说,赵志强十年前看过这部戏,一直心向往之。有一天导演给他电话邀演角色,自然心中大喜,但不忘谨慎负责的说,演江滨柳会不会显得老了一些。自然尴尬,因为导演分给他角色的是打鱼的老陶而已。

也是我的分心,不肯紧锁双眉,目视前方,心怀激动,挥斥方遒。散漫的看完电影版竟然没有什么感动和感触,于是觉得大逆不道,暴殄天物。赶紧去网上看了评论,思考和学习了半天。

第二天继续看话剧版,看了开头的两场,后面匆匆快进代过,转回头倒是又复习了一遍电影版。实在是过瘾。同是舞台剧,场景相同,电影版实在好太多。

从演员上看,电影版是黄金组合。我第一次如此欣赏的看林青霞表演。之前我只知道她是大陆去的女演员,嫁了ESPRIT的老板,管着GIODANO,是明星里幸福的,她很漂亮,看不出年纪。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分不清胡慧中林青霞张敏钟楚红和温碧霞。对我来说她的第一个角色是在《重庆森林》里,记得金城武一定得顺便记得林青霞,她带墨镜,有着很浓王家卫痕迹。

出场就是金士杰和林青霞的戏,金士杰儒雅,林青霞端庄。端的是才子佳人。江滨柳吟唱,云之凡坐在秋千上幻想。两个人有浪漫和闲定的气质,爱的有分寸让人心生羡慕。江滨柳说即使我们不在上海相遇,十年后我们会在汉口相遇,或者三

十、四十年后在海外相遇。云之凡说,那时我们不都老了。江滨柳说,老了也很美啊。

一晃多少年,他们果然都老了,遗忘了秋千上的梦,但依然气宇轩昂。收拾整齐的林青霞,满头白发的金士杰,最后很纠缠,但依然美丽。他的结发之妻,只是陪伴他,然后他报答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感情,我们只能在话剧和电影里幻想。

另一个故事同样精彩,李立群的出场就很张扬,拔瓶塞,跟饼对话,情绪非常到位,动作也好,一个多余的都没有,后来看话剧版,不是跳的不到位,就是显得笨拙木讷,饼扔远了,又拣回来,连个舞蹈动作,都像刚排好的集体舞。顾宝明一人分饰两角,导演和袁老板。他的样子乍看像年轻的午马,李立群则像年轻版的单田芳,皱纹一大把。

布景上,那个蓝色绸缎的河流以及牵拉的船头我很喜欢,还有进了桃花源在群山里绕弯路,靠布景前后左右的移动来造成人在走的视觉效果,比京剧的走台还要有舞台效果,这些在话剧版被省略了。另外一棵逃离的桃树电影版用的是块云的形状,用PT版单独立出来,话剧好像是一个石头样的东西,并有意的疏忽了。话剧还增加了补背景画桃树的环节,我觉得其实并没有必要。

话剧在灯明暗和布景转换时时间太久,而且导演没有突然喊停,这个效果就差很多,因为完全是一种解构,一定要戏里戏外的反差才能让观众游离。话剧每次都是导演站在台上站好了位置,才亮灯走场,感觉衔接的比较差。

但话剧也有好处,就是观众的互动性好,导演说到你前面不是黄浦江,你看到的是淡水河,台湾的观众就笑了,据说在北京演的时候,台词是前面不是黄浦江,你看到的是亮马河。我觉得这种方式好,不拘谨古板,及时跟观众交流,这是话剧的好处。而且用话剧演话剧故事,也的确需要额外的真实感。

故事和舞台方法已经太多的分析,我也不想弄懂这个故事,更不想非要牵强个什么道理出来,我不愿意去抽象,我想保留这些对白和画面在脑袋里,因为我喜欢这样明细清澈的表演,我想让他们多盘旋一会,说不定哪天想到了什么真会泪流满面。

暗恋桃花源影评

(三)

一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的吧。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总之,我们会相遇的。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美,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晚年,他们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不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过着贫乏的日子,妻子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她的家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

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舞台魅影。“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唯美中透着爱的诗意,忧伤中蕴涵着温暖和隽永,“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杂乱中显示着爱的碎裂,喧闹中渗透着悲凉和无奈。

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暗恋桃花源》的内涵变得丰富而多元,有限的舞台变成了开阔的时空,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而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实。

爱,真是一种强大的能量,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她留存的方式,爱的匮乏会让生命如缺氧般窒息,爱,又是一个深远的主题,从过去到现在,人的理性和感性还是无法穷尽,有的人想用一生去忘记;有的人要用一生去寻找,有人说,唯一好的恋情,便是没有来得及发生的那种;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错失了爱的表达……舞台上的红衣女就是一个隐喻,人往往在现实中无望地寻找着理想,人在迷失中还要寻找存在的意义。

今年为了纪念《暗恋桃花源》首演20周年,赖声川再次排演了这部作品,20年的《暗恋桃花源》凝结着多少人的青春和华年,在岁月的旷野里蔓延出一片记忆的桃花源。

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零落在现实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花者的心里。

第三篇:暗恋桃花源影评

追寻暗恋 追寻桃花源

要说《暗恋桃花源》,我不知道从何说起,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会说,而是对这部话剧感触太多,想说的太多,毕竟这部话剧是我大学的精神暗恋,是我艺术人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我第一次思考人生,是我第一次开始追寻,追寻我的暗恋,我的桃花源„„ 这是我第三次看话剧《暗恋桃花源》。大一,我和它感性的相遇,大二我经历了它,大三再次相聚,我对它“另眼相看”。大学中,有了暗恋桃花源,生活不再寂寞无趣;大学中,有了话剧,人生充满了希望。

大学之前,我重来没有接触过舞台剧,也曾不想有一天我会站到舞台上去亲自感受它„„

话剧开头男主角唱了《追寻》,也可以说大学我始终追寻这部《暗恋桃花源》。

最初的相遇,感性了人生

突然发现,人生的悲剧似乎总会夹杂着某些主题:忘却、寻找、 回不去„„因为曾经拥有,所以不能忘却,因为忘不掉,才会去寻找,可当我们再次寻找那人生中桃花源般的美境时,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

以前总以为悲剧总会让人流眼泪,当我看《德伯家的苔丝》时,我被苔丝悲剧的命运所牵动,女主人公苔丝在少年是被人夺去了贞洁,接着又失去了孩子,当她和男主角从相遇相识到相爱再到误解分离时,最后落到坏人的手中,当心爱的人再次回到自己的身边时却永远也不可能再回去了,苔丝只能以死来抗争,这就是悲剧,那一次我哭了,当我看到林黛玉焚稿断魂时我也哭了。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让人流泪的东西都是肤浅的。我并不完全同意这句话,但我想反过来说:深刻的悲剧不会让人流泪,只有内心的窒息的纠结和无奈,只有无尽的感慨和悲伤,因为当人生的陷入悖论时,人越是努力反抗反而就越是陷入悲剧之中,读《俄狄浦斯王》时就是这种感觉。

我想说《暗恋》、《桃花源》是前者,《暗恋桃花源》是后者。暗恋本身的悲剧性让我随着悲剧性的音乐而流泪,《桃花源》本身是喜剧的,但是老陶最后的结局却同样是悲剧的,而整部戏中戏的《暗恋桃花源》却是深沉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是理想的悲剧,是艺术的悲剧,是人与生俱来的悲剧。

有些事不是说忘掉就能忘掉的,有些事一辈子也忘不掉,就像男主角忘不掉曾经,忘不掉爱情,老陶忘不掉春花,疯女人忘不掉刘子冀,江滨柳忘不掉云之凡,导演忘不掉曾经。 错过了,就不可能回去,爱情也好,理想也罢,曾经的爱情因为时代的风云的变换,因为命运的捉弄,彼此相爱的人不能相守。江滨柳辗转到了台湾,云之凡也到了台湾,“偌大的上海让我们相遇了,小小一个台北却把我们困住了”,命中注定走不到一起。两人不是不能坚守自己的爱情,当面对现实的生活,两人终究不能在希望中等待,不能再等待中消耗了青春。四十年的渴望,四十年的期盼,四十年的幻想,四十年的不舍,四十年的追忆,四十年的思念,当人生只有三个月时,在最后的岁月中,放不下的仍旧是旧上海滩上的坐在秋千上的美丽回忆。那段情感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惆怅,而是再见时的悲情,旧人重逢,物过境迁,云之凡也不再也原来梦中留着两条长辫子的云之凡了,即使最终问出在梦中问过一千遍的遗憾:你有没有想过我?那又有什用,时间会消磨一切。痴情的江滨柳就为这一句话,他坚守了四十年,明知道结果的不幸,明知道再也回不到重前,他还是问出了藏在心中四十年的痴情。

人生的悲剧就在于此,不在于错过,而在于命运。命运的捉弄,让两个相爱的相互错过,

让他们在错过的同时一错再错,当命运再次让他们重聚时,剩下的只有再也回不去的伤情„„

《桃花源》的悲剧就在于理想的破灭。老陶的性无能导致了自己媳妇春花的出轨,在春花和袁老板的刺激下,老陶冒着生命危险逆流而上去捕大鱼。误打误撞闯进了世外桃源,在怡然自得的环境中,老陶本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却忘不掉春花,回来寻找却失望而归,就连桃花源也是一去不复返。

袁老板与春花在开始时可以说也是真心相爱,在热恋中的他们有着伟大的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是一旦结婚生子后,就会陷入残酷无情的现实,当初的激情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生活琐事与烦恼以及对老陶的无限愧疚,那桃花源般的理想也烟消云散了。现实就可以把人的理想彻底平庸消磨殆尽。他们亦曾象江与云“执子之手”那般期待过“与子偕老”,而真到一起时,才发现所谓的美好竟是镜花水月。原来,纵使有海誓山盟,终归敌不过时间的磨蚀!那么,江滨柳与云之凡即便真的就一直在一起,一定就会幸福长久吗?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陶、春花和袁老板则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的延续,果真这样,那还不如彼此珍藏着最美的对方与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与人生的悖论。

当老陶决定回来寻找春花时,本以为他们一起到桃花源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春花和袁老板把他当成了鬼魂,当老陶描述他在桃花源的神秘的旅程后,春花把他当成了疯子,真是很有讽刺性,拥有理想的人在生活中就是老陶那样的疯子,理想是见不得的光的,只能埋藏在自己的内心然后最终无声无息的消逝,这就是世俗的可悲!

春花和袁老板的子子孙孙的理想破灭了,老陶寻找春花去桃花源的理想也破灭了,不是不能坚守自己内心的期望,而是一切都不是活在理想之中,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在现实的生活机械的重复着机械的生活。

再次的相识,理性地剖析

第二次则是我亲身见证了他。我的同伴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演绎了暗恋桃花源。从他们的身上我发现了一种叫青春梦的东西。话剧老师每次站在舞台上都会重复这一句话:大学需要坚守一些东西。而话剧就是他的坚守,同样也是我们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因为有了话剧,大学的理想色彩就浓了一笔,从背台词、排练,服装、道具到演出,中间付出了多少青春的汗水,在收获华丽的谢幕后背后,身后留下的是青春梦的见证。很感谢大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在当今这种世俗功利化的大学中,有这样一位坚守梦想的老师带领着以一些同学疯过、玩过、笑过、哭过,在河畔朗诵海子的诗歌,在图书馆门口朗读史铁生的作品来纪念。我永远记得那些晚上,有一个颇具艺术感的长发男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月夜下大声诵读,想一种祭读,又似宗教般的痴狂。

因为《暗恋桃花源》,喜欢上了赖声川,因为赖声川,我喜欢上了话剧,自己尝试写过话剧剧本,演过话剧,在经历的同时我更加迷恋《暗恋桃花源》,我看过不同版本的暗恋桃花源,有话剧的,有电影的,有大陆版的,有台湾的,有旧版的,也有新版的,一次都不错过。

话剧都是悲剧的,就像人生都是悲剧式的,出生的那一天就逐渐临近死亡。从古希腊最早到悲剧开始,到莎翁的四大悲剧,西方的悲剧无不揭示着悲剧式的人类生存状态。而喜剧诞生的同时兼有讽刺的效果。赖声川融合悲剧和喜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在有限的舞台上穿越时空,一悲一喜,一静一闹,像人们展示复杂的人生悲喜剧。可到最后都成了人生悲剧。

赖声川导演的这部话剧突破了传统的话剧,在结构上创新,在语言上创新,思想上深刻而开放,处处有着寓意和象征。而不同的是,每一次重排都是又一次创新,最近一版把话剧和越剧的结合,这就是本人为什么不断地追寻《暗恋桃花源》

大众传媒的时代,电影和电视成为人们的消费的对象,而网络更是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

得到视听享受。而像传统的戏剧,戏曲也好,话剧也好在当今市场上已经没有一席之地,失去了大批的观众,一方面是传统的东西不适应当今的局势,对于大众来说,太过于雅化,另一方面戏剧自身的发展也陷入了僵局。此时,传统的艺术必须得学会自身的更新,在艺术上创新,在思想观念上要贴近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就像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的经久不衰,就像青春版的《牡丹亭》的成功,无一不证明创新的重要性。

《暗恋桃花源》用现代的语言,看似闹闹哄哄,低俗欢乐,让底下的观众开怀大笑,可是笑过之后却留有思考的空间,或者是一种笑中含悲的笑。把雅和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欢乐有趣的同时不失深刻的思考,对人生生存状态的思考面,对艺术的思考。

暗恋桃花源的背景音乐制作地非常到位,《暗恋》主题曲那悲凉的的乐调不由让我悲从衷来,主人公那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徘徊之间的音乐,在男女主人公的最后见面时的小提琴的主题音乐中,我的眼泪不禁地流下来了,可以说,这首主题曲使这部话剧成功了一大半,大大增强了话剧的悲剧意味。《桃花源》的主题曲同样也给人无尽的悲凉和无奈,老陶拿着鱼竿在悲凉的音乐中无奈离开,让人的心中顿时堵塞喉头梗塞。

最后的离别 生命的成长

就像话剧中的剧情一样,云之凡和从相遇相识到分离再到重聚,老陶的对春花的离去和忘不掉,我对《暗恋桃花源》也是不舍地离去,现在的我即将告别我的大学生涯,《暗恋桃花源》给我的大学生涯加上了一层艺术的光圈。

第四篇:观《暗恋桃花源》后感

——每个人都有一个"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故事就这样娓娓道来。一古一今,一悲一喜,一怒一嗔,最后让人笑中带泪,不禁怅然若失。

这样一出话剧中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话剧,《暗恋》的阳春白雪,《桃花源》的下里巴人,高雅与世俗地不断切换,情绪不停地被带入带出,戏中戏的戏里戏外,一切都似戏非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人不忍咂舌道"人生如戏"。第一次看这部话剧时,只顾不停地笑,不停地感叹。江滨柳的痴情,云之凡的烂漫,老陶的纯粹,春花和袁老板的世俗,桃源人的自然,顺子的傻气,和一直嚷着要找刘子骥的女人的疯癫,演员在近乎夸张的演绎下将这些角色展现的有血有肉,似乎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真切、感人。

《暗恋》第一幕中云之凡对江滨柳说道:"有时候我在想,你在昆明呆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同校三年,我怎么会没见过你呢?或许,我们曾经在路上擦肩而过,可是我们居然在昆明不认识,跑到上海才认识。这么大的上海,要碰到还真不容易呢!如果,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的话,那不晓得会怎么样,呵。"两个人要在偌大的上海相遇,那一定不容易,在战乱时相爱,共同承受颠沛流离,又需要多大的勇气。不难体会,漂泊无依的江滨柳在遇到云之凡之前是多么寂寥孤独。想必导演一再强调的"白色山茶花一样的云之凡",定是为江滨柳带去了无限的安慰与欢喜。要忘掉刻骨铭心的事情一定不容易,但是为爱迎接无法预知的未来又是另一种勇气了。

自上海一别,四十余年未见的二人在滨柳的病房中再次相见。"之凡,你有没有想过我?"滨柳歇斯底里地喊出这一句话。四十多年的愁苦仿佛通过这一句话通通倒出。然而之凡,无能为力。毕竟,这四十多年,足以将两个人划到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偌大的上海他们能够相遇,小小的台北却把他们难倒。想与不想,爱与不爱,又怎能穿越时间与空间去弥补两个人缺失的岁月?

"我真的该走了。"真的该走了,江滨柳心心念念的"之凡梦"也真的该烟消云散了。上海的那朵白色山茶花,也渐渐凋零了。《暗恋》最后一幕蓦然响起的滨柳最爱的音乐,将上海一别的画面带到我的眼前,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爱,值得一个男子在历经滚滚红尘依然不能忘却,找爱人就像找一个日夜追寻的答案一样痛苦迷离。

"之凡,你有没有想过我?"答案对这两个垂暮之人已不再像当初那样重要。时过境迁,东风依旧,物是人非。曾经想要为对方付出一切,如今只能望着背影惟愿对方安好。

与凝重忧伤的《暗恋》相比,《桃花源》应该是一部喜剧。

武陵捕鱼人老陶,夫妻失和,家庭破碎,愤世嫉俗,情绪失调。全剧第二幕中,老陶一个人与家中酒瓶、菜刀、饼发生的冲突好笑又暗示了老陶的生活状况。始终打不开的瓶盖和喝不到的酒暗示了老陶生活的不尽人意;不时挥舞的菜刀暗示了家中隐藏的矛盾冲突;两张老陶拼命想压死的饼象征着稍后将上场的两个重要角色——春花和袁老板。面对春花和袁老板两人之间再明显不过的挑逗,老陶对发生的一切,心知肚明。"武陵这是个什么地方,这根本就不是人住的地方!" 婚姻和事业的对老陶的双重打击,使得老陶对现实生活没了留恋和憧憬。在春袁二人的逼迫下,去了水流湍急的上游……

误入桃花源,老陶遇到了和袁老板春花长得一模一样的大哥和大嫂。三人在桃花源中相处和睦,老陶也受到了桃花源中自然淳朴的浸染熏陶。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老陶对现实生活的愤懑渐渐被化解,一切似乎都停止了,好像梦中的景象。然而唯有对武陵家中春花的挂念一日没有消减。

"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可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可以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美梦在接近现实之前都是无暇完璧。

回武陵之后才发现一切都物是人非。春花和袁老板二人有了孩子,家里的生活却鸡犬不宁。老陶本想将春花带回桃花源,世俗的羁绊却让这件事不了了之。老陶的"桃源梦"似泡沫一般遇到尖锐无情的现实就一触即破。心灰意冷的老陶离开武陵,想要在回到桃花源,"我的记号呢?我的浮标呢"——不得归路。美好时光太难永驻,似梦非梦的桃花源只能永远停留在老陶的回忆中,既往不归。

说是一出喜剧,也看惯了嬉笑怒骂,在老陶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时,我们不禁惘然若失,将对老陶怜惜的情绪转向自己,产生了现实中找寻愿景时,不得门路而颓然的共鸣。

戏剧高潮处,两个戏剧同台排练,甚至台词都能相互吻合。回去与不回去,是两部戏剧高潮处共同争论的主题。我们将整个"找寻"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不难看出,现实与理想的疏离,过去与如今的差距,将人的力量和世事映衬得弱小和沧桑。《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一句话这样说道,我们继续奋力向前划,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暮年的江滨柳苦于追寻昔日的恋人与回忆,摒弃现实的老陶苦于追寻理想的桃源,奋力地寻找,却被时光的漩涡卷入,最后只剩徒然嗟叹。

剧中《暗恋》的导演,也在找寻。排戏的时候导演不时地出来喊道,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感觉,你要了解你这个角色的遭遇,不是当时的感觉……导演近乎苛刻的要求似乎想要将自己的过去带到观众的眼前。导演一直强调感觉,一直想要重现自己脑海中的影像,似是有一种忧愁难以诉说,有一种情绪难以释怀。不断找寻,契而不舍,心中定有一个"桃花源",装满了安宁与美好。

一直寻找刘子骥的神秘女人,乍看起来突兀得厉害,让人疑惑不解。为什么会有一个女人一直找一个在剧中从未出现的男人?再次拜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方才豁然开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赖声川导演技法的高妙正在于此。一个现代的女人,一直寻找着千年前的男人,这是爱还是信仰,是恋还是情怀。神秘女子将两场话剧巧妙地串在了一起,共同演绎着"找寻"的主题。"那一年,在南阳街,有一棵桃树。桃树上面开花了,刘子骥,每一片都是你的名字,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神秘女子最后说出的这句话,拨云见月般点醒了每一个人。厚重的历史变得浪漫动人,关于桃花源的爱恋穿越千年,至今人们还在苦苦寻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如梦似幻,承载着美好与希冀,饱含爱意真情。就算是一碗小小的酸拉面,也足以用余生去爱恋。

第五篇:观《暗恋桃花源》有感

云之凡,一朵白色的山茶花;江滨柳,一个世纪的孤儿,两个年轻的生命相遇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 之凡要回云南老家过年,两个人在外滩公园的秋千外分别,说好音书传讯,来年再见。 不料这一别,竟是50年光阴。江滨柳已病入膏肓,仅剩3个月的时间,云之凡也从美丽的“山茶花”变成了白发背驼的老妇人。50年的错过和分隔,让江滨柳不禁感叹:“好大的上海,我们还能在一起,想不到„„小小的台北却把我们给难倒了。 ”也许,这是把两个人的悲剧归结到空间上去,然而如果没有50年的聚散迁徙,又怎么会有从上海到昆明再到台北的分分合合呢?时光,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名词,看不见、摸不着,却往往以各种具像的存在来展示它的沉重:历史、 战争、逃亡、 生死,都被装在时光的车上,带来又带走。 在这样的时光面前,人的个体境遇、 悲欢离别,永远是脆弱而微不足道的。 所以病榻上的江滨柳才会对一个少不经世的18岁小护士说:“在那个大时代里,人在里头好小,在这个小时代里,人变得更小。 ”

江太太是个无法了解丈夫内心世界的可怜人,但她也能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悲哀,“好久了!从1971年我们结婚就从屏东搬到了台北来了„„那个时候,台北不是这个样子的。 没有这么多的车子,也没有这么多的人。 变得好快,从我眼前这么一晃就过去了,我还来不及看懂,人已经老了” 。江太

一床被子像一场大幕,将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隔开,伴着京剧中的锣鼓点,让春花和袁老板得以实现“偷人”的意愿;一条溪流和漩涡,将武陵与桃花源相隔离,一个世俗、 一个理想,一个是大饼、破屋、 尿布,一个是桃花、 芳草、蝴蝶。桃花源美则美矣,可用老陶的话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怎么可能嘛?”其中的男女虽然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却天真得几乎白痴,连喝口水也要对井水说声谢谢。 尘世中的武陵虽然不好,却会“放轻松”的老陶再次回到武陵之后,喜剧的冲突就再次上演了。

老陶要带春花去那个世外桃源,甚至可以不计前嫌带上已经破落的袁老板,但袁老板和春花却以为他是来要他们的命;老陶说那是一个幸福纯净的地方,袁老板和春花却以为那便是阴曹地府;老陶说那里的人境界比武陵人高,袁老板有老陶念念不忘的春花。这世界上除了现实就是地府,根本没有什么桃花源!袁老板和春花理解不了什么是桃花源,也寻找不到什么是幸福,在他们的眼中,“人生就是这样不断重复, 所以,我们也就很容易地发现饰演袁老板和春花的演员无法理解“暗恋”剧组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江滨柳这样一个快要死掉的病人从床上爬下来嘴里哼着歌跑去荡秋千就是神经病!这是世俗人生对文艺腔调最大的不解和蔑视,不要那些多愁善感、 没有那些爱恨悠悠,生活就是一出喜剧,即使最后老陶没有找回自己心爱的老婆,春花和袁老板也没有

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但这样不快的人生也应该表现为一种喜剧,甚至是闹剧。

文编(2)班20100705225王玉成

上一篇:爱疯了经典台词范文下一篇:爱岗敬业听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