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形象分析的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孙悟空形象分析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通俗小说《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孙悟空个性自由、有勇有谋,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行者,同时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如冲动易怒等,孙悟空这一人物也蕴含着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虽然孙悟空经历修行最终回归秩序之中,但是这一形象仍然具有反封建意义,现在许多文艺作品对孙悟空形象进行再创作,体现这一形象超越时代局限的人性美。

第一篇:孙悟空形象分析的论文

“孙悟空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教材分析]

“孙悟空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我校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西游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节课。本课主要探究孙悟空的原型出处、介绍孙悟空法名的由来,剖析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点,重点使学生理解:孙悟空的主要性格——机智勇敢、惩恶扬善、乐观自信、百折不挠等,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原型出处、法名由来及主要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艺术人生”节目的学生活动、展示相关文字资料、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孙悟空的原型出处、法名由来及主要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剖析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点,继承和发扬孙悟空所具有的中国传统美德:机智勇敢、惩恶扬善、乐观自信、百折不挠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依据资料剖析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感化。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收集图片、文字、影视等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活动准备。

(1)招聘模拟“艺术人生”节目的学生主持人、孙悟空的扮演者,组织和指导学生为两位主角编写台词。

(2)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猴脸谱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脸谱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孙悟空。

教师:大家对孙悟空有哪些了解?

学生:略。(学生可能会涉及孙悟空的穿着、外形、勇敢、机智、急躁等性格特点)

教师:大家对孙悟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孙悟空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西游记》文化研究委员会和连云港市还建议将孙悟空的形象作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为什么人们如此喜爱孙悟空?除了它活泼可爱的外形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了解孙悟空。为此,我们特地邀请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先生参加本期“艺术人生”节目。有请我们的节目主持人。

(学生主持人出场,以下简称主持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喜爱的猴脸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引出本课主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了解孙悟空。模拟“艺术人生”节目为本课学习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二)教师参与,探讨孙悟空的“国籍”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特邀嘉宾——齐天大圣孙悟空先生!

(“孙悟空”与主持人拥抱问好。“孙悟空”向同学们问好。坐下。)

主持人:孙大圣,大家对您的形象来源,或者说是“国籍”问题,很感兴趣。您能谈谈吗?

孙悟空:好的。《西游记》记载,俺老孙诞生于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花果山山顶的一块石头之中。大家请看视频《石猴出世》。

不过,我国学界对俺老孙的“国籍”问题,至今还未达成共识,搞得俺老孙很是头疼,还是待我唤出土地问个明白吧。

(喊:土地!土地!)

(教师扮演的“土地”向“孙悟空”和主持人问好)

土地:不知大圣唤小神有何贵干?

孙悟空:向你打听一下俺老孙的“国籍”。

土地:这个小神略知一二,待我慢慢道来:《西游记》记载的您的国籍——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是文学作品虚构的。关于您真正的国籍,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曰中国“国产”。此说始自鲁迅先生。其《中国小说史略》云:孙悟空“神变奋迅之状”移取于唐人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水水怪无支祁。

二曰印度“进口”。此观点最早由胡适先生提出。其《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西游记>考证》指出: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原型。

三曰中印“混血”。这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观点。代表作是萧兵的《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认为孙悟空是继承无支祁、又接受哈奴曼影响的“混血猴”。

这几种说法中,多数学者倾向“国产”说。主要依据是:中国古代神话、民间故事、杂剧百戏、古代文献中拥有创作孙悟空形象的丰富素材。

因此,孙大圣您乃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者,您有一颗中国心!

孙悟空:多谢土地。俺老孙为拥有一颗中国心而骄傲!

(教师扮演的“土地”退场。)

[设计意图]以学生主持人采访孙悟空的形式引出孙悟空形象的来源问题即“国籍”问题。因学界对此问题说法不一,学生介绍起来难度较大,故由教师扮演“土地”,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学生事先不知道“土地”的扮演者,此时教师亮相,既增加了神秘感,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孙悟空”现身说法,解释其法名由来

主持人:孙大圣,您能否为朋友们介绍一下您的法名“孙悟空”的由来?

孙悟空:当然可以。小说《西游记》第一回对此有详细说明。

俺老孙做了美猴王之后,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师父说俺像个“猢狲”,本想让俺姓“猢”。但“猢”字去了反犬旁,是“古”和“月”。“古”是“老”的意思。“月”,就是月亮,属于阴性、雌性。“古”和“月”两个字连起来,是“老太太”的意思,而老太太是不能生育的,所以不能姓“猢”。

(“孙悟空”板书“猢”、“古”、“老”、“月”、“月亮、阴性”等关键字。)

“狲”字去了反犬旁,是“子”和“系”。“子”是“男儿”的意思。“系”是“联属”的意思,有承继父母的含义。虽然俺老孙没有血肉之躯的父母,但俺也是有出处的,花果山的那块仙石就被小说《西游记》当作俺娘。因此,师父就让俺姓“孙”。

(“孙悟空”板书“狲”、“子”、“系”、“男儿”、“联属”等关键字。)

至于“悟空”的由来,则是因为:师父门中有十二个字,徒弟分派起名,俺老孙为第十辈小徒,当居“悟”字。又因师父乃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最擅长讲解佛法之“空义”,故师父赐名为“悟空”。

(教师知识储备:须菩提祖师门中十二个字分别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

主持人:那“孙行者”是什么意思?

孙悟空:噢,“行者”是佛教对那些不剃发、在寺院中劳作的教徒的称呼。

主持人:原来如此。

[设计意图]“孙悟空”现身说法,结合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记载,对“孙悟空”和“孙行者”的意义进行解释。“孙悟空”板书关键字,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四)回放精彩片段,学生合作交流,剖析人物性格

主持人:您是小说《西游记》塑造得最为丰满的人物形象,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精彩片段,感受一下您的人格魅力。

教师显示以下资料:

(文字资料1)小说《西游记》第31回:黄袍怪施法将唐僧变成了一只老虎,孙悟空不计前嫌,前去搭救。黄袍怪羞辱孙悟空:“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师父赶逐,却有甚么嘴脸,又来见人!”行者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文字资料2)小说《西游记》第67回:驼罗庄的老人请孙悟空去捉妖,他便对老人行了个礼,说道:“承照顾了!”八戒取笑他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他说:“贤弟,你不知。我唱个喏就是下了定钱,他再不去请别人了。”

(视频资料)“大战二郎神”、“假干妈戏八戒”、“师徒投宿”、“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大闹天宫”等。

主持人:请大家议一议:这些资料反映了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小组讨论一则材料,并简要记录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推选一位代表介绍本组讨论情况。

(教师、主持人、“孙悟空”参与各个小组讨论。教师掌握时间,宣布讨论结束。)

主持人:孙大圣,您刚才参加了大家的讨论,有何感想?

孙悟空:看到大家就俺老孙的性格特点讨论得如此热烈,俺真是激动,看来俺的人气指数不低呀!

主持人:那我们来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吧!

(主持人请各个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的发言可能会谈到以下内容:

文字资料1:反击黄袍怪的羞辱→忍辱负重、心胸开阔、忠心耿耿等。

文字资料2:驼罗庄请求捉妖→勇于战斗、疾恶如仇、好斗、无所畏惧的战斗气概等。

视频:“大战二郎神”→机智、聪明等。

视频:“假干妈戏八戒”→诙谐、幽默等。

视频:“师徒投宿”→自信、乐观等。

视频:“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等。

视频:“大闹天宫”→反抗、蔑视权威、不畏强权等。

(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板书关键词。)

主持人:我们只为大家提供了部分资料。大家还能说一说孙大圣其他的性格特点吗?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还会提到:孙悟空看重名声、爱开玩笑、遵守承诺、急躁、过于得意、瞧不起人等)

(教师板书关键词。)

[设计意图]利用小说《西游记》和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剖析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点,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课堂列举的材料是有限的,自由发言既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机会,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总结升华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列举了不少孙大圣的性格特点,我们还是请老师进行一下总结吧!

教师:大家对孙大圣的人格魅力做了精彩提炼,我和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也。“人无完人”,猴亦无完猴。孙大圣身上有许多优点,也有不少缺点,如急躁、冲动、看重名声等。我们应以其缺点为戒,学习、发扬他的优点。

孙大圣的优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得到了提倡。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资料。

教师展示资料,并进行适当解释,引导学生归纳各条资料的要点: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生归纳:提倡勇敢)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箪,音da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学生归纳:提倡乐观向上)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学生归纳:提倡忍辱负重)

《荀子·王制》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注:职,由于。如,“职是之故”的“职”。)(学生归纳:提倡惩恶、扬善)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学生归纳:提倡忍辱负重)

教师:虽然时代变了,但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主持人:老师说得真好。节目的最后,让我们在歌曲《猴哥》中再次感受孙大圣的人格魅力!谢谢孙大圣的光临!朋友们再见!

(播放歌曲《猴哥》,并显示歌词)

[附录]《猴哥》歌词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

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

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

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

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

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将孙悟空具有的主要性格特点上升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带有歌词的歌曲《猴哥》声中结束教学,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感知与认识。

[板书设计]

孙悟空与中国传统文化

“国籍”考察:中国国产

法名探究:悟空、行者

性格剖析:机智勇敢、惩恶扬善、乐观自信、百折不挠等

[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和无数深厚的思想内蕴,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和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缺失的今天,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极有必要。

本教学案例,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通篇设计围绕大众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形象进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机渗透品德教育,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感知孙悟空形象内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与感化,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具体说来,这种教育效果是分五步实现的。第一步:教师扮演“土地”,师生共同探讨孙悟空的“国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步:“孙悟空”现身说法,解释其法名由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步:回放精彩片段,学生合作交流,剖析人物性格,了解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点;第四步:教师总结升华,将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点上升到传统美德的高度,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熏陶与感化。第五步:教学结束时播放带有歌词的歌曲《猴哥》,再次加深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感知。

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味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感情、态度的引导,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引发感情的升华。

本课设计了三个教学亮点:首先,采用了中央电视台金牌节目《艺术人生》的形式,新颖、活泼。学生主持人、孙悟空的扮演者表演到位,学生积极参与。其次,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教师扮演“土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分组讨论中,教师注意组织、参与、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使讨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再次,把握偶发的学习机会。学生纠正教师板书的一个错字后,教师表扬了学生,并敏锐地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不畏强权”的教育。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不足。如果能将视频资料再做精简,节余出一些时间,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会更突出英勇无畏、惩恶扬善、忠诚守信等传统美德,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潜心挖掘和探索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寓道德教育于实际教学之中,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作者:张美华

第二篇: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及其魅力

摘要:通俗小说《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孙悟空个性自由、有勇有谋,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行者,同时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如冲动易怒等,孙悟空这一人物也蕴含着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虽然孙悟空经历修行最终回归秩序之中,但是这一形象仍然具有反封建意义,现在许多文艺作品对孙悟空形象进行再创作,体现这一形象超越时代局限的人性美。

关键词:通俗小说;人物;《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神魔小说中的佳作,它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和幻想写成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首要表达的主题和传播的载体都是人。”[1]虽然是写神仙鬼怪的故事,但是这些角色往往有人的特点,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有人性美,也有人性的弱点,充满了人情味,小说借着神仙鬼怪的皮囊,讲的都是人的故事。孙悟空是《西游记》最主要的角色,串联起全文,寄寓了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是构成读者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这一形象鲜活立体,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热爱,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值得分析与探讨。

1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1.1 天生性情

孙悟空是花果山仙石孕育的石猴,他的出身就充满了玄幻色彩,不是血肉之躯,而是石头所生,也暗示他顽性难改。他在花果山的生活是“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2],野性十足,天真自然,是动物性的表现。拜须菩提为师,在其座下听讲时也是抓耳挠腮,十足的猴子形象。他的本性就是野的,是自由的,是桀骜不驯的,他刚出世便“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注定天资不凡,又从须菩提祖师处学到了神通,东海取得如意金箍棒,有了闯幽冥,生死簿除名的本事,于是愈发心高气傲,争强好胜,虽然被天庭招安,但是“心何足”“意未宁”,不肯低头,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本质上,这时候的他并不能融入天庭,还是按照占山为王的原始逻辑,想要凭借纯粹的武力称霸。虽然他的反抗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仍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他选择了“以对抗命运的形式来确定人生的价值和尊严”[3],而他的反抗并非出于崇高的理由,是天性使然。

1.2 西行路上对性情的磨砺

他在五指山下被压了五百年,挫去了锐气。当观音让他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时,他一口答应,但这时的他个性还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答应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只是他出山的权宜之计,后来才逐渐把取经当作理想和事业。刚到唐僧身边,因为打死了六个山贼被教训,就赌气要走,但是听了龍王的劝,还是回到唐僧身边一路相护,观音给了唐僧紧箍,并让孙悟空戴上,孙悟空从此受到了紧箍咒的约束。为救唐僧,他假扮小妖去骗压龙洞老妖怪的幌金绳,不得不向妖怪下跪磕头,“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虽然内心想的是“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但是不像从前肆意妄为,而是为了达成目的忍下屈辱,学会了能屈能伸。

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妖魔鬼怪,孙悟空在对付妖魔鬼怪的过程中表现出智勇双全,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西行路上遇到的许多十分难缠的妖怪,孙悟空在实际处理困难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各种计谋,灵活变通,也能放下身段向人求助,而不是只用武力解决问题。譬如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打败,就去南海求观音降服红孩儿,学会以智取胜。

孙悟空的性格改变也象征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西行取经也是人生修行的一种象征,齐天大圣自然是威风凛凛,但是过刚者易折,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人的性格总要经历改变,学会变通,“一时的任诞固然风流,却不能传之百世”[4]。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磨砺自身,与外界达成和谐的状态,才能让身心的节律与环境达成和合的状态[5]。

2 时代背景与小说人物的联系

2.1 文化背景

“教育是国之根本,学生是国家未来之栋梁。”[6]封建时代的文化主流以科举考试为主导,文化教育围绕科举考察的内容展开,明朝科举考察的八股文“在内容上一刀切,限制了考生的思辨发挥,在形式上过于刻板且弱化其他文体的考核”[7]。八股文对于“四书五经”的学习有积极作用,能在判卷时减少主观因素,但是长期来看有许多负面影响,“读书人只研读《四书》,其他概不涉猎,思想困于其中直至僵化”[8],八股取士导致学子们“应试能力强而思辨能力弱”[9],有思想却与主流不合的人难以有出头之日。然而,总有“不能被科举制度所牢笼”[10]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难以被实现,目光转而投向别处。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封建时期属于与主流背道而驰的文学形式,小说内容通俗,形式自由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不得志的读书人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好去处。《西游记》中不乏对现实世界的影射和反思,孙悟空有本领却得不到天庭的重用,一怒之下打上天庭,正是借这石猴的所作所为来表现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的不满,而孙悟空遭到镇压,通过随唐僧西天取经的方式获得神位,既是修炼自身,成就大业的象征,也表明了作者对个性与社会矛盾冲突的看法,认为有才之士仍然要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有所作为。

2.2 三教的影响

三教即儒释道,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流派中影响最深远的三家。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紧密结合,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大地上的政治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读书人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在艺术创作中也必然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民间一直都有深厚的信仰基础。佛教从印度传入,一直在进行本土化探索,“不断与原有的中原文化相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地佛教”[11]。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繁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信众广阔,影响深远,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曾停止,儒释道三教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不断发展着,适应时代的变化。三教都有修养内心的思想,存心养性、修心炼性、明心见性,融汇到明清心学之中,是为人处世的哲理,也是孙悟空这只“心猿”所走的路。

《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取的是佛经,佛教是贯穿取经之路的大背景,《西游记》中的三界、十八层地狱等概念也来自佛教。孙悟空本领高强,大闹天宫之后还是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西行路上也一直受到唐僧的约束,观音菩萨的引导和帮助,也说明作者对佛法的认可。而孙悟空在花果山组织群猴时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五常”,是儒家所提倡的为人道德标准,唐僧奉皇帝的旨意西天取经,是忠君之举,師徒四人一路上帮助他人降妖除魔,也是儒家仁义精神的体现,包含了儒家思想。《西游记》中关于道教的部分多数体现在回目名和诗文中,文中引用了许多道士的诗作,而“心猿”“元神”等词也是道教用语,孙悟空的本领是从道教神仙须菩提祖师那里学到的,他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所以被投入炼丹炉,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3 孙悟空超越时代的魅力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重要的角色,贯穿作品始终,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表达的主题是虚实相生的,虚构之处有一定的象征含义,人虽然具有智慧,具有社会性,但是毕竟还是动物的一种,生来具有动物性,孙悟空是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似人而非人,他具有人性和七情六欲,但是身处花果山,与野兽为伍,没有外在的社会条件约束他的本性。花果山的孙悟空就是拾起了“被人类文明故意遗忘在角落”[12]的动物性的人,他的行为释放了被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天性,这也是人们认为他痛快洒脱的原因。

孙悟空作为一个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经典形象,在动画类作品中多次被再创造。通过“浅层视觉表征与深层知觉镜像理论的运用”[13],让广泛大众具体地理解了孙悟空这一形象。早期的动画电影如《大闹天宫》《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形象更多地表现了孙悟空聪明活泼,率性而为的特点,是许多小朋友喜爱的美猴王形象,剧情上基本贴合原著,改动较少。随着时代的变化,文艺创作的关注点发生改变,孙悟空形象再创作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创作者抓住孙悟空身上核心的抽象精神,以更为大胆的二次创作表现孙悟空的精神,“展现了互联网新媒体语言独特的关联性特征”[14]。2015年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孙悟空形象,他没有了高强的本领,却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他在护送江流儿的过程中找回了自己,以“人”的形象归来。二次元文化在年轻人当中盛行,“在社交媒体的发酵和高效传播中显现出强大的影响力”[15]。这部作品抓住了孙悟空修心炼性的过程特点,结合当下年轻人对自我和人性的迷茫与探索,切中要点,通过优秀的制作和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功塑造了一个当代的孙悟空形象。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像传播的优势相结合,成就了双赢局面[16]。

虽然过去了数百年,但是孙悟空这一形象的魅力仍然让今天的人们不停地回溯和重新挖掘,而且常看常新,总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处于封建时代的作者创作了《西游记》是出于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思,作者塑造的孙悟空闯阴曹,闹天宫,具有不容于时的反叛精神,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孙悟空从魔修炼成神,也是象征了一个人的成长之路,约束其原始的动物性,逐渐适应社会,将个性融合进大众之中。“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灵魂,也应该感激心中兽性的本能,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延续,并无限地接近神性”[17],尤其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拥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心的浮躁、空虚和迷茫。回归自我本心是大众的内心需求,“心猿归正”对人们的启示一直存续。

4 结语

孙悟空最初是魔,而后修炼成神,他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形象,却因为身上充满了人性美而无比鲜活动人。他是兽性、人性和神性的统一,本性自由、桀骜不驯,有时会鲁莽冲动,也有凡人的弱点,西行的经历可见他有勇有谋、坚忍不拔。《西游记》的世界里杂糅了种种宗教概念,形成一个多线并行,复杂又和谐的宇宙,孙悟空的形象将这些思想串联起来,体现了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和思考,从最根本的人性出发,使得孙悟空这个角色有着超越时代的魅力,至今仍然给予我们人性美的审美体验和人生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鞠凌莉.融媒体时代公益微纪录片与情感营造——以《三十三》为例分析[J].汉字文化,2020(12):189-190.

[2]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219.

[3] 王贺明.论沈从文爱情小说中的荒诞感[J].戏剧之家,2019(26):222,224.

[4] 许建邦.《世说新语》中名士风流与家庭教育的矛盾[J].汉字文化,2019(14):131-132.

[5] 徐紫薇,薛芳芳.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J].大众文艺,2019(05):228-229.

[6] 周沂.论墨家科技教育目标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19(18):150-151.

[7] 陈心雨.论科举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J].汉字文化,2020(19):14-15.

[8] 孙锦鑫.论明代八股文考试利弊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19(14):22-23.

[9] 邓叶倩.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影响[J].汉字文化,2019(14):66,79.

[10] 徐梦晓.《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情绪及其命运走向[J].汉字文化,2020(20):54-55.

[11] 孙靖舒.论南北朝时期的南京古寺院[J].安徽文学(下),2018(12):185-186.

[12] 李弋.动物世界——浅析《荒蛮故事》中人物的动物性[J].艺术科技,2019(08):82-83.

[13] 管兰兰.论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平台微电影广告的样态[J].汉字文化,2020(14):132-133.

[14] 张刘刚.生态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J].戏剧之家,2019(30):235-236.

[15] 罗倩倩.《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因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9(13):181-182.

[16] 管兰兰.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J].大众文艺,2019(12):159-160.

[17] 苗欣雨.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理解感悟[J].汉字文化,2019(16):123-124.

作者简介:程怡宁(200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程嫩生

作者:程怡宁

第三篇:循规矩于方圆,悟空灵之黑白

【摘 要】林散之是我国近现代传统文人艺术家的典型代表,诗书画三绝。他品格高尚,学养深厚,诗歌构思巧妙自然、语言质朴清新;书法功力深厚,尤以沉雄绵劲而秀逸超妙的草书名世,被世人誉为“当代草圣”。本文以林散之论书诗为研究对象,分析诗中所体现的书法原理,如锥画沙、屋漏痕、方圆、曲直、刚柔及黑白,以期这种阐述对当今从事书法者具有的指导意义以体现其相应的价值。

【关键词】林散之 论书诗 书法原理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有散耳、左耳聋叟、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江浦。林散之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的典型,诗书画三绝。黄宾虹先生的人格与艺道对林散之的书画艺术创作影响至深。林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笔谈书法》)他的书法终以秀逸超妙的草书名世。

林散之的勤奋用功与谦逊好悟,使其从书法中悟出不少精辟的书法原理,从其论书诗中即可明见。下面试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 物象之理:锥画沙与屋漏痕

林散之而立之年追随黄宾虹先生于海上学习书画,深得黄先生书画原理之真传,因此继承并实践着黄先生的“五笔理论”,黄宾虹先生在很多场合谈其五种用笔之法,即:平、留、圆、重、变。(《黄宾虹文集·书画编》)林散之的书法技法及审美取向大都以黄老的书学思想为主要参照,其论书诗中所体现的书学原理即可明证。

第一,体现在锥沙之理,如其诗:

执笔之法,双钩盘肘,力在笔中,笔随手走,如锥画沙,如屋漏痕,不传之秘,先贤所守。(《论执笔》)

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泣鬼神。(《论书六首》)

狡狯平原具独解,沙锥深处悟真诠。(《论书绝句十三首》)

黄宾虹先生有言:“平。古称执笔必贵悬腕,三指撮管,不高不低,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于臂,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才可为平……”(《黄宾虹文集·书画编》)关于“平”,首先,林老十分重视书法的执笔方式,他认为“握笔不可太紧,在虚灵”“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笔谈书法》)其次,林老重视笔法之“平”,黄宾虹先生以“如锥画沙”来解释“平”,主要是讲“笔忌板实”“知波折之不平为平,可以悟用笔之言平也”。(《黄宾虹文集·书画编》)这是讲线条的运动形态。

观林老作品,也可见其点画起讫之处,即便细若毫发,也一定是藏头护尾,泯去痕迹。他曾说:“平,不光是像尺一样平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棱角。”(《笔谈书法》)在创作时,林老也严格控制笔锋,并不刻意强调下笔的千变万化,而是讲究中段及首尾部分的圆实,以质胜文,大巧若拙,追求“锥画沙”之妙趣,这也是林氏线条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体现在漏痕之理,如其诗:

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照漏痕。(《论书绝句十三首》)

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

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论书》)

谁人书法悟真源,点点斑斑屋漏痕。(《偶成》)

从其论书诗中,可见林老多次从“雨淋墙头”处悟“屋漏痕”之理。黄宾虹先生以“屋漏痕”来解释其“留”的实质,所言:“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算数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黄宾虹文集·书画编》)林散之用毕生的时间去体悟书法真理,孜孜不倦地学习书法技法与体悟其精神内涵。他在临摹碑帖或创作时,自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线条的质量上,即追求线条的质感。

他也曾指出“笔笔涩,笔笔留”。(《笔谈书法》)意在表明只有这样,笔画才能有起伏顿挫,从而使线条产生微妙变化,不至于太过单调。观摩林老的各种临本,笔笔沉着,交代爽利而不昧。林老后期创作的作品中,线条更是绵密柔韧,水墨交融,有血丰骨老的意味。他的行草书颇具金石趣味,厚重老辣,铿锵有力,这与其刻苦习碑是密不可分的。他曾说:“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笔谈书法》)可见深厚的碑学功底,为其创造行草书颇具质感的线条,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二 辩证之理:曲直、方圆、刚柔、黑白

林散之的论书诗中还有体现书法线条方圆曲直的形态、刚劲与柔媚的质感及黑白错综之美。如其诗:

辛苦寒灯七十霜,墨磨磨墨感深长。笔从曲处还求真,意入圆时更觉方。(《辛苦》)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论书绝句十三首》)

循规矩于方圆,悟空灵之黑白。将字作画画亦字,此真书道之狡贼。(《题沈寐叟书法篆刻展览四章(选二)》)

黄宾虹以“折钗股”来解释“圆”:“其上者取法籀篆行草,或磊磊落落,如莼菜条,或连绵不绝,如游丝之细,盘旋曲折,纯任自然,圆之至也。”“书法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所谓如折钗股,圆之法也。”(《黄宾虹文集·书画编》)这个“圆”是指线条的圆曲状态。观林老的书法,尤以草书特征最为明显,可见其线条曲中还直,圆极便方,犹如钢丝一般挺健而富有韧性,实有“折钗股”之趣味,也印证了他的诗句“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

对于笔法方面,林老还曾有言:“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称名手。最怕俗。”(《笔谈书法》)可见,林老的书学思想中,主张刚劲有力,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刚中寓柔,刚柔相济。还潜在地说明要运用庖丁解牛的巧劲儿来学习书法,在刚柔相济间见功夫之深浅。他的草书融碑学之刚劲与帖学的柔美于一体,萧散简静,总有一股雅气充斥其间。

在方圆之间探寻规矩之后,也要在黑白之间悟取空灵。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包世臣《艺舟双楫》)林散之耄耋之年尚念念不忘其少时所受黄宾虹先生的教诲:“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闻此语后,“恍然有悟”,遂“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笔谈书法》)由此可见,林老对“知白守黑”的艺术形式构成领悟颇深。

林老的书法之所以高妙亘古、绵劲纵逸,意境虚和高穆、淡逸慰藉,这与其对书法内在的“道”的体悟是不可分割的。他在论书诗中所提及的书法原理,无论是“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还是刚柔相间、方圆兼济、知白当黑,都是他在艺术实践道路上取资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升华,这对于启迪后学也是多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1]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林散之著、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

[3]陈艾中、季伏昆.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4]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杨国英

上一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谈谈全面从严治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