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高尔基说课稿

2022-07-04

第一篇:海燕高尔基说课稿

《海燕》说课稿

说课稿《海燕》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掌握象征的写法。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掌握象征的写法,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所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暴风雨在孕育。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暴风雨即临。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 精神的内涵,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4.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3、练习仿写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一小一大两个仿写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课文展示的特殊情境,并在头脑中勾勒出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对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恰如庖丁解牛一般,好的设计要思路清晰有实效甚至会事半功倍,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以诵读指导贯穿课堂始终。具体有四个教学环节:感知读、赏析读、探究读、拓展读。 1.自读感知、朗读交流: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用导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散文诗是我们新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凝练,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着诗的意境,和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所以,我们要把它当作诗来朗读,品味。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后师生交流,从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的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在交流中让学生试读、评析,教师给予朗读的指导,必要作一定示范。 2.范读指导、理解形象: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用问题——在听读中,发挥你的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勾划环境描写的句子朗读,感知、交流、理清文章从环境的角度的三个层次,即三个画面:暴风雨将临、逼近、即临。

勾划海燕在这三个环境中表现的句子,朗读、交流,体会写法,理解海燕的形象。 3.悟读探究、理解写法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写其他海鸟的片断,用问题——这首散文诗主要描写对象应该是海燕,那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的写法。 在此基础上,理解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4.联系背景、理解象征:

问题:到此,我们明白了本文写了什么,也明白了怎么写的。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在当时却被政府认定是非法出版物,并且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恐慌,也鼓舞了当时很多群众。你知道为什么吗?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教师趁时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明白作者有特别的写作目的,不是为写海燕而写海燕。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弄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 5.联系生活、朗读迁移:

在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演读,注意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讨论海燕形象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1)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海燕的人生因 而 ; 我们的人生因 而 。 2)以作文形式表达:“假如我遭遇生活的暴风雨„„” 总结语: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让我们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做新时代的“海燕”!!

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写一段海燕与乌云(或海鸥、海鸭、企鹅,或惊雷、闪电等)之间的对话。要求生动形象,感情鲜明,能恰当地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表现其心理活动。

2.课外荐读:郑振铎《海燕》;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板书设计:

酝酿 烘托 海燕 对比 海鸥 逼近 勇敢 海鸭 即临 乐观 企鹅 „„ )

象征 赞扬 讽刺

第二篇:《海燕》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二、教材分析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和重点;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众多的修辞格也是朗读时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的人文目标。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大量的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五、课时安排:提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

导语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

(一)、第一环节:诵读——感知课文 1.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从而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

2.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可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3.细节揣摩精读:

从文中挑选词语加在题目前组成短语:“————的海燕”。

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高傲。”

“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勇敢。”

“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敏感。”

修改标题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语诗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4.小组合作研读。

1).《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小组合作分工朗读每一乐章内容,同时重点圈读三个乐章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寻读圈点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以此为每一乐章起一个小标题。教师提示可以按照“暴风雨————来临”的格式起小标题。] 2).老师提问让学生想象:如果将这三个乐章用乐器表演出来,你会选择什么乐器,节奏是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所起的小标题和展开的想象,感受到诗歌的三个乐章紧迫急促的节奏。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5.全班合作演读: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这一教学环节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朗读、赏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第二环节:比较——赏析拓展

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求同析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在处理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就是进行对比阅读,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1.深入课文,引导比较赏析: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体会本文的象征手法内涵。 自主创编——想像迁移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2.高屋建瓴,引导系统总结:请学生从语言风格、形象塑造、写作技法三方面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海燕》美在————?(准确生动的用词

灵活多变的句式

圆熟精湛的技 搏击风浪、勇敢无畏、乐观自信„„)

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的教学理念。完成了教学难点 , 3.作业 拓展比较:老师发下引发的参读材料——联系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仿句练习:如果高尔基《海燕》是奔腾咆哮的大江,那么郑振铎《海燕》则是低吟浅唱的小河;如果高尔基《海燕》是寒风呼啸的塞北,那么郑振铎《海燕》则是小桥流水的江南。

第三篇:9海燕说课稿

《海燕》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一直保留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他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掌握象征、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欣赏散文诗的水平,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情感目标: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所以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①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暴风雨在孕育。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大海与乌云激烈斗争。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 精神的内涵,但对学生来说有些难。

②怎样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

因为此文是外国作品,时代比较久远,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写出的特殊文章,学生很难与之产生共鸣。如果一味的讲革命,讲象征意义,脱离学生的实际,很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我想这样处理教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加强朗读。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朗读有多种形式,包括听录音、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海燕”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把握了。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除了正面展现海燕的形象外,作者还运用广阔的背景进行烘托,同时通过几种海鸟对暴风雨的恐惧万状和海燕搏击风云凌志的对比,增强了海燕形象的鲜明性和立体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①纵向比较 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以及感受海燕愈战愈勇的英姿。

②横向比较 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烘托出海燕那种乐观的、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习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重要艺术特色,通常是教学的重点。本文的象征意象是一个纷繁浩大的意象系统,在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事物都能和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一一对应。在短短不足600字的文章中营造出这样的象征系统不得不让人佩服高尔基的笔力。但是这恰恰又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乱哄哄的感觉。而且一节课中让学生理解所有的象征意向也不现实。所以我想只要让学生能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明白处于斗争双方各是什么。哪是正义的,哪是反动的,知道几个重要形象的象征意义就行了。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近与学生距离。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确立了以读带讲、点拨讨论、情境体验等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者的“导师”作用。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力求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学法指导

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指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法,在求同析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字、图片、课文朗诵的声音资料。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上公开课,最好有个课前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男性名叫海燕的故事,长辈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取得就是高尔基《海燕》的象征意,指的是一种品质和力量,希望孩子能像海燕搏击长空那样,英勇无畏,不屈不挠。

这样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也让学生初步领会“海燕”的精神内涵。

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就出示海燕搏击长空的图片,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为后面的背景介绍节省时间。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对海燕进行歌颂) 让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高尔基以及有关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 重点明确这样几点:要知道高尔基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了解他的苦难童年,知道他的代表作。了解高尔基写《海燕》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3.朗读课文,感知艺术形象

①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要求仔细聆听,不看书,在板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②给学生时间,自由读。 ③朗读交流,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一段或几段来朗读。老师进行指导,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以“作者是怎样塑造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的主问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三个思考题:

①文中三幅海上图景有什么变化?这对塑造海燕形象有何作用?(重点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②随着暴风雨的逼近,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文中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寻读三幅图中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 ③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同时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这样通过纵向、横向的多角度的比较,使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更加的鲜明而立体。我相信海燕的形象也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俊伟起来,这就说明,课堂教学已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5.拓展延伸

读书要“知人论世”,不仅要读出作者,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定这样的问题:

《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但是我们撇开这个背景,《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勇敢的海燕身上是不是可以找到答案呢?

由于学生的年龄太小,生活阅历浅,很难有切身的体会,老师可以以身示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讲高尔基的故事,因为高尔基经历过苦难的童年,他的名字在俄文中就是“痛苦的”意思,他自己就是一只搏击长空,英勇无畏的海燕。用作者的故事来感染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高尔基的作品,并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最后给学生推荐高尔基的代表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我想只要这节课能让学生感受到海燕形象的艺术魅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大喊一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能对高尔基的作品产生阅读的兴趣,我觉得这节课的目标就达到了。

第四篇:2、海燕的说课稿

2、《海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接触和学习过叙事、记人和写景等三种类型的记叙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与七年级(上)学习过的另三种类型的记叙文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体系。

《海燕》在本单元中被安排在第2课。我个人认为,《海燕》在描写上比《石榴》更细致,在情感表达上比《白鹅》更深刻,在写法上比《鹤群》更“典范”,因此可以说,《海燕》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是一篇值得仔细阅读、品味和借鉴的精品文章。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海燕》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作者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文章就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三个维度”设计的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个目标是互相融合的,只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二、说学情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可采用问答法;对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文语言的品味,可采用点拨法和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 (2)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 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内涵,并对其表现手法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仿写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指出,在学习状物类记叙文时,“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第一步——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几乎是所有的课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本课的“整体感知”环节侧重于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主要感情。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通读全文,疏通字词。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之前,初步感知文本,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则为文本的学习扫除基本障碍。)

2、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听读课文,明确文中描写的对象,找出表现其活动背景以及表现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设计意图:这是“整体感知”部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的异同点,理解作者把海上小燕子“误认”是故乡小燕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深入理解文中小燕子的形象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愁”——完成教学目标一并突破重点。)

(二)第二步——品味赏析。

《海燕》是一篇散文,对于这类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只有整体的感知,还不足以体味文章所特有的内涵和意蕴。本课的“品味赏析”环节侧重于文章中对小燕子的生动、细腻、传神的刻画,并简单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分别默读前后两部分,深入探讨这两部分在描写对象的特征、活动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的具体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状物应该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并把所写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2、讨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

3、品读第1段和第8段的语句,并以此带动对全文优美生动语句的品析。(课外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言极有特色,不仅描写生动、传神,而且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品味其中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积累文学语言,得到审美的乐趣——完成教学目标三并突破难点。)

4、教师从内容和写法上对全文进行简要小结。

2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和理解。

(三)第三步——拓展延伸。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本课的“拓展延伸”环节侧重于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并将咏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知识理解转化为状物类记叙文的写作实践能力。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同一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以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迁移能力。)

2、搜集课内外有关“乡愁”的诗句。

(设计意图: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一方面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材料的能力。)

3、模仿《石榴》或《海燕》,写一篇状物短文。

(设计意图:作为课外作业布置。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一篇状物的文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把学生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写作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预测:

如果以三个教学目标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话,前两个目标以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而言,是可以达到的(后期的单元检测和写作训练也证实这两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第三个目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目标是贯穿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的,我个人认为,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能够有所感悟即可认为是完成目标。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着重体现条理性,反映本文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第五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四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一组课文。这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 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

本课课文思路清楚,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第一件事‚栽花赏花‛。

第三部分(第六至第九自然段):写第二件事‚写信教子‛。

说理念:

在教学设计上,我参考了《语文课程标准》上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借助了文本内容,创设文本情境,力求让学生走入当时情境,感受当时美好的画面。利用了文本内容,适度开发文本,填充文本空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说目标:

依据教学设计理念以及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品读课文,感受父爱子、子爱父浓浓的情感,读懂高尔基信的内容。

3、感悟高尔基信的内涵,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其中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尤其是文中所提到的两处‚美好的东西‛的不同含义和‚‘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意思。但能从信中悟出人生道理是这节课的难点。

说过程:

一、音乐欣赏,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爱的奉献》,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爱的学习氛围。接下去提问旧知,借以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也从‚爱‛字入手,导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精读‚栽花‛,感受爱意。

在过渡语上,我这样设计‚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那么儿子爱不爱他的父亲呢?‛请一位同学来读第

2、3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画出相关语句。读后交流,着重围绕儿子只有10岁,不远万里探望父亲,却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这件事来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关键词 ‚顾不上‛、‚一直在忙着‛体会儿子不辞辛劳,为父亲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抓住‚只有‛、‚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儿子对父亲的爱,我又设计了一个小填空:

高尔基儿子不远万里从苏联飞到意大利(),他顾不上(),一直在忙着 1

(),他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

学生填完了空,对第三自然段意思理解得更深了,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起来就比较有情了。

三、品读‚赏花‛,体会快乐。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了美丽的花图片过渡到这一环节,创设了情境,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由图片想到了哪些词,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岛上居民,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又有何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到儿子给岛上居民带来的快乐。再深入引领学生走进高尔基的心里,作为父亲看到儿子这么懂事,内心深处又会怎么想呢?多次的情境创设,步步引领学生走入了课文感受到儿子种植的花不仅给高尔基带来了快乐,更为小岛上所有的人带来了快乐,为下一环节‚写信‛的教学架起了有效的桥梁。

四、赏读‚写信‛,感悟哲理。

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先自学、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的形式展开学习。首先借助白板播放录音和电子教材的使用,鼓励学生先自学,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与同桌交流,然后围绕‚哪一句话最打动你?‛展开交流。对于两处‚美好的东西‛我先从学生容易懂的第一处‚美好的东西‛入手,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理解第二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给人帮助、给人安慰等。

从生活入手,学生有了生活这个基础,对这一处‚美好的东西‛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了。对于‚‘给’永远比 ‘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也不难了,学生就可以很好地与生活紧密联系,将语文走向了生活,从而感到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的快乐,课堂上有效地解决了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回信的环节,让学生代替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这既是对课文情感的升华,也是对课文的总结,更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到笔端,将自己情感倾泻出来,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为了让学生能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融入到日常行动中,我又拓展了一首小诗,写出奉献不在于大的事情,其实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可以反映我们的道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

在作业的设计上,我采取了读写结合的形式,这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写方面的训练,利用一切时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说板书: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可以突显课文的重点,这篇课文着重写了两件事,从事情中体现了父子间的亲情以及道理,所以这个板书囊括了课文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父赏花写信

栽花收信

‚给‛,永远比‚拿‛愉快。

说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个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老师还是局限于预设的教学设计,脑子中想着的是教学环节,反而造成了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冷场,这方面应该要学习,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的生成。

在这节课学生朗读上我虽有意去纠正,但短时间学生还未能纠正过来,我想这不是我班孩子的错误,是我长期以来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朗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读书不自然,少了亲切感。在这点上应该作为以后的课堂上必须关注的,今后的早读课以及课堂上应该去纠正这一不好的习惯。

另外课堂评价上,我只注重了发扬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自信心,舍不得批评,做不到实事求是,这样的评价怎么利于学生的发展呢?所以我以后不仅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也要为学生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得到发展。

对于电子白板的使用上还要加强练习,要不断摸索,这样才可以更熟练的应用于教学,辅助我们的课堂。

最值得我改进的是我的基本功,我的粉笔字要不断练习,现在强调写字教学,写字是如此重要,我们一味要求学生写好字,我们不写好字,怎么可以为学生做好示范呢?所以我的基本功还应该要有所提高。还有教师要会说话,要有丰富的表情,我没有,所以这节课创设情境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我能自己进入情境,学生们的所感所悟就会更好了,在这点上我也是要努力的。

总之,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可以给我指正,让我明白今后的努力方向,让我的课堂可以改进。

上一篇:寒招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会展旅游论坛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