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技巧之我见

2022-08-27

第一篇:提高写作技巧之我见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我见

本专题是为解决学生写作中议论说理性的文字流于空泛不严密、论证局限于表层的问题而设计的。我们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训练,而是涉及思维思考的深度和习惯的训练,所以本专题初步设计三节课,这节是第一节写前指导课,共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由生活情境切入,激发学生对常见的生活情境展开思考,学生参考范例,对生活现象提炼观点,并加以阐述。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观点提炼并简要阐述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课堂效果:学生的思维发散的很好,感悟比较丰富)。第二环节,学生交流展示后,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相冲突、相对立的观点,让学生借否定对方的观点来印证完善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否定对立的观点就是将自己的思考引向深入完善的过程。(授课中这是难点,小组合作后学生的交流习作展示了真实的思维状态,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列出对立观点,理由也比较充分,而对衔接的语言形式注意不到,老师提出要求给出方法学生修改体验。)第三环节,总结思路、提升论述能力。根据交流,学生自己归纳让论述更深刻的方法,再结合专家的提醒,补充提炼归纳论述的方法。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自行梳理和专家的文字,让学生形成并完善自己的经验,进而进入第四环节(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梳理自己的思维体验。)第四环节,利用总结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或解释或分析或点评社会现象,将文字作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本环节期望实现学生的思考走出平面,走向立体,走进生活,进而走向深刻。(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第二堂课学生写作课,第三堂课讲评修改课。正像留下的课堂作业,思考走向深刻是一生的话题,以后的课堂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平常的生活话题,深入思考,让深刻成为一种习惯。

学期初,在确定写作训练的切入点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一则担心训练会成为桎梏,学生的文章又成为“新八股”;二则担心学生只关注文章形式,忽视了文章的内涵,进入思想“缺钙”的怪圈。孟子的另一番话让我们坚定了选择“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一番论证,我们确定了“先收后放”即“先用规定动作导之以规矩、再用自选动作展示其个性”的思路,开始我的序列化训练。

一、庖丁解牛,导之以术。

尼采说:你现在站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去往何方。对我们的课堂而言,所有的训练首先要明确学生“现在站在哪里”,然后确定我们“将去往何方”。

高二的第一堂作文课,我们没有做任何的指导,只是让学生将真实的议论文写作情况展示出来,在充分研究了全体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情况之后,我们看清了学生的“位置。

优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明确一篇议论文的基本构成(引论——本论——结论),明确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得益于高一的训练。不足: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不能明确的在开头亮出观点;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论证过程只是列举事例,没有充分的论证,并且事例过详,没有层次,三个大事例段构成了本论部分。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混淆了议论文的引用事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不明确议论文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文体特点;二是学生的议论思路不清晰。找到了原因,我们清晰地看到 “将要去往”的方向,第一专题“一粒沙里见世界”,第二专题“雕梁画栋筑凤巢”。

第一专题:“一粒沙里见世界”。

从议论性语段入手,让学生明确议论文语段的构成,明确如何引用事例,如何阐明观点,进而明确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特点。

具体操作:以高考满分作文为例,以庖丁解牛的姿态与学生共同解剖一个规范议论性语段的基本构成;继而用精选的四个语段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议论性语段的“规定动作”;然后在练习中掌握“规定动作”,选择自己文章中的一个主语段练习“规定动作”,小组修改完善,选出精品交流展示;最后给定事例,学生自提观点完成一个规范议论语段。

否定自己、推翻自己的过程总是艰难的,学生的畏难情绪直接表现出来,尤其是阐释句、分析句、结论句的表述,简略单调,多是观点的简单重复。对此,我们集中了年级的优秀作品,打印出来供学生借鉴参考。创造源于模仿,同伴的优秀语段打开了大家的语言思路,学生们开始创造出自己的议论语言体系,还有问题的语段老师一对一进行指导跟进。

四个步骤下来,学生的改变让我们感叹,月考作文,学生完全摆脱了之前三大事例段的写作思路,百分之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规范语段的构成,百分之95以上的学生明确议论文事例引用的规则。有了这一番改变,在刘英花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在主论证语段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月考作文进行了点例的规范语段练习,几番打磨,我们推动学生实现了议论文语段的“静悄悄的革命”。

第二个专题“雕梁画栋筑凤巢”

完成了第一个规定动作,我们开始了第二个专题“雕梁画栋筑凤巢”。设想是借助列分论点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论证思路,解决学生论证的思维层次问题。

具体操作: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高考满分议论文,选文标准是主体论证过程采用分论点的文章,让学生在选择中熟悉分论点的文章。课堂上教师精选范例,指导列分论点的思维方法,学生依据命题练习列分论点提纲,最后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完成采用分论点展开论证的文章。二次修改时,让学生依据评价量规点评教师选出的范文,统一了具体标准再点评同伴文章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依据建议进行在完善,最后阅读分享课前收集的经典范文,拓宽视野,提升思维。

课堂上学生梳理了分论点的提炼方法之后,选取一种方法练习规定动作,第一次列分论点提纲,思路明显清晰了,写完整文章时,能够比较快的确定议论的分论点,尽管有的学生的分论点存在交叉重合的情况,但我们知道这是开始,学生思维训练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所以以后的写作中会将分论点作为一个量规时时反馈,时时完善。

三个专题之后,本学期我们初步打算再进行两个专题,一是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1课时,写作并讲评2次,讲评中发现问题,专项突破。二是议论的语言提升指导,指导1课时,写作2次并讲评与反馈。

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教材,一切都由我们自己来设计,每一个专题从思路的设计到资料的收集,难点的突破再到写作的反馈落实,论证、尝试,我们是累并充实着,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要突破相同的高度,难度不言而喻,有些习作需要返回修改三次以上,才能合格,精力、思维、经验、方法都在考验着我们,我们六人团队各展所长,鞠红云和张爱妮老师长于变通的思维,别丽娜和脑平老师严谨务实的教风,闫淑秀老师丰富的经验,所幸方向一致,我们积极应对,寻找途径。

二、行远自迩,辅之以道。

孟子说 “梓匠轮舆可以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我们也清醒的知道,没有丰富的积累与沉淀,光靠几点方法与框架、几次训练实现学生说理的深刻透彻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停留在术的角度,“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唯有道的丰盈即广泛有效的阅读,才能够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阅读路径有三条:

一是依托于必修五单元内容的主题阅读。第一单元“追逐梦想”,第二单元的“青春,让诗情飞扬”,第三单元“杜甫:落在唐朝的眼泪”,第四单元“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或由学生收集,或由老师收集,阅读之后,学生或积累精彩语段,或进行话题小练笔,一方面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方面积累语言,提炼思维,实现有明确指向的专题阅读。

二是以精英人物为对象的主题阅读。分两类,一是以《唐诗宋词》的诗人为对象,设计专题:“柳永:奉旨填词,潇洒的无奈”,“李清照:声声慢唱,家国情怀”。二是将影视作品带进课堂,精心筛选经典影视作品,与学生共看共品,经历是对作品最好的注释,没有直接经历,就提供间接经验,已经赏过两部《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理解人生,获得自我成长内驱力,唤醒自我大能量,用优秀人物的经历作为镜子,揽镜自照,实现道德人格的逐步完善。

三是以新闻热点为主线的时事阅读。筛选近阶段的新闻热点,提供争鸣的观点,这项工作主要由见多识广的闫老师来负责,让学生一方面关注社会,一方面在阅读与碰撞中提升认识,思维走向深刻。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希望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如既往,越来越好。

第二篇:提高汉语文写作兴趣之我见

"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或千篇一律是"我的老师""我的妈妈",里面还充斥着很多大话、空话、套话,这是农牧区学校学生写作文的一个现状。如何提高写作兴趣,我认为应多管齐下:

一、 提高写作兴趣,首先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一个人受益终生。在课堂教学之外,语文教师要不断激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有些方面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其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确自己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接着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只有将课内阅读向外阅读延伸,开展广泛的阅读实践,才能真正学会阅读。

在农牧区学校,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的限制,如学校的图书馆要面对一千多个学生,借书效率不会很高,加之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只能定期开放,而且中间的借还麻烦重重,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借阅热情。针对之一矛盾,我是这样做的:

1、有我出面以班级名义向图书馆借书,一次两个班可借160多本;

2、然后由我负责管理这批书,并借给我所带的两个班;

3、我会选择学生爱看的书如:寓言类、童话类、幽默类、励志类等,尽量丰富一点;

4、根据学生的喜好,对所选书目做及时的调整。比如我发现很多学生对生理卫生类书很感兴趣,所以我会再去多

借一些这方面的书;

5、定时借、随时还。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提高了图书的借阅率;在班里也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更有助于培养语感、扩大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

二、 多开展与写作有关的活动

1、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从初一开始,我就在班里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所谓“课前一分钟演讲”就是在每节汉语文课正式上课之前,利用至少一分钟的时间,请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中央,挺胸抬头,充满自信地用洪亮的声音向全班同学做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听来的一则小故事,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小事,甚至可以是一个梦。演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脱稿,也可以照着稿子读,也可以做即兴的演讲。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的目的,其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其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此活动自开展以来,明显感到学生对写作有了很大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强的表达欲。他们的写的演讲稿不在是应付老师的作文了,而是为了展示自己;他们的演讲真实、生动、贴近生活,作为老师更能从中了解每一位学生,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困惑也能及时疏导。看到有这样良好的效果,我便在全校推广了起来,还特地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

“示范活动”,精心设计了开闭幕词,活动举办的很成功,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示范活动结束后,我们把一部分演讲稿整理打印出订成示范册分发给了每一个班,还准备出第二期。现在在校报上投稿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2、充分发挥汉语文宣传栏的作用,定时定期展出学生的好书法和作文:这中间的作文多来自“一分钟演讲”,内容生动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可读性强。一经展出总是围满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带动了很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校园里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

三、抓造句

1、多布置造句类作业:让学生用词语列解中的词语造句再选一些课文中的词语尤其是成语造句。

2、在批改中要做到认真,所有句中毛病都要帮他改正过

来。

3、及时反馈:批改作业时,造的精彩的句子打上符号并在讲评作业时读出来和全班学生分享;造的不好的,有明显语病的或大家普遍容易出现问题的句子可以单独抄下来,作为例句,和学生一起分析病因,一起改正。

4、一定要要求学生把错误的句子订正过来。这样 坚持做下来,我感到语句明显通顺了,作业明显好改了。

以上这些就是我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写作之我见

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活动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特征:

1、目的性;

2、创新性;

3、综合性;

4、实践性。写作活动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

1、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2、现代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3、写作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如果人们的写作活动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好作品。

写作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包括公文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军事写作、法律写作、科技写作等)。就当下而言,学科意义上的“写作”概念已越来越多地指向应用写作这一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实践活动。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这里的“写”主要是指应用写作而非文学创作。

另外,文字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一篇好的文章,不但是作者的成就,进一步讲,是对全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贡献。

可以说,写作也是一种文化艺术。

写作的作用 宿雪岗

古往今来,写作历来是用于考察人的思维能力和检验人的德才表现的最有效手段。在我国,不管是过去皇室选精,还是现如今国家选英,都毫不例外的考试其写作能力,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国家工作人员,你可以不精通专业知识,但是你绝对不可以头脑糊涂、思维浑沌、语无伦次和错字连篇。如果一个国家工作人员,连最基本的字、词、句、篇都不能掌握,是不可能用语言正确表达心中所想,用文章指挥别人如何去做,甚至与常人保持正常的交流与沟通都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国家对于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逐步提高,现如今的国家公务员招生和录用,一般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相对应的专业技术技能,有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有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文化修养,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从而保证了国家工作人员,能够代表政府公众形象,展现其应有的工作能力。

建国近六十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家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尤其是三代领导集体中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都特别重视领导干部的教育学习,牢牢抓住中央党校这个教育培训基地,善于用理论武装干部头脑,用理论文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工作实践。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具有高深的理论修养,同时又是学习与实践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出版有文选文集,还以世纪伟人的特别专著,教育和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近二十年来,江泽民同志,不仅在百忙之中写了大量文章,而且首创了政治局委员集体学习制度,鼓励党的高级干部拿起笔来写作,并且对干部的写作,曾作过一个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在说、写、干中,写是基础,是一个干部综合能力的反映,干部的写作过程,是运用政策思考和总结问题、理清工作思路的过程,而思路清晰,就会为说和干奠定扎实基础。写如品质、如能力、如觉悟、如作风就是这个道理”。胡锦涛同志也是学习和写作的楷模,他不仅亲笔写了大量理论文章,而且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教育学习,亲自主持起草了多个中央政治、经济工作报告,他提出的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倡导八种良好风气,八荣八耻,和谐社会建设等观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践与应用,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贡献。一般地可以认为,写作是思维的反映,它能够体会人生百味、感觉世间真理、荡涤良知劣行。写作的作用很多,概括地讲就有五个方面十项作用。

写作使人观察思考,多思敏感。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一篇好的作品,以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弘扬真理和正气,反对丑陋和恶行,耐人深思寻味,吸引读者阅读为标准,它要求写作人员深入社会底层,挖掘事情真相,接触普通百姓,勤于观察和思考,对社会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热心关注,对现行政策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让见解和议论与时代合拍,与大众产生共鸣,抓住要害抨击时弊,起到教育感化人的作用。而经常从事写作的人,就训练和养成了观察思考、多思敏感习惯,养成有正义感、有责任心、了解群众反映的习惯。一个好的作者,会自觉的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现象有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才能够生产出有理有据、有节有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悟人生、鞭辟入里的时代佳作。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观察思考和多思敏感的习惯,那么应当多读书、多写读书笔记、多写日记,否则是不会对社会有所感悟和写出好的文章来的。

写作使人明辨是非,领悟人生。所有作品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那就是教育感化人的作用。不管是小说、报告文学、诗歌、舞台剧本、论文、公文,虽然体裁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宣传对象都是人,都是为了教育感化人,所以,作品都是以惩恶扬善、明辨是非为出发点。一个好的作品是能够较好的起到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的。就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文章一样,能够改造人的行为和世界观,会影响人类的进程和变化的节奏。好的作品就会有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对别人是一个教育,让读者明辨是非,对自己也是一个教育,让自己领悟人生,形同伟大的作品能够放射出伟大的光芒,必然出自伟大的作者一样,作者在生产作品的同时,必然首先涤荡自己的心灵,让别人改造行为和心灵的同时,自己也将得到潜心修行。所以,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鼓励文学文艺作品的生产和争鸣,尤其提倡领导干部拿起笔来,学会写作和多生产作品,掌握教育别人和感悟自己的武器。

写作使人沉思稳重,扩大影响。作者的写作过程就是自我的修炼过程,作品在追求完善、完美的同时,自己也将得到完善和完美。长期从事写作的作者,是能够改变自己急躁、粗鲁、邋遢、冒失等性格毛病的。如果一个青少年的性格粗野、惹事、多动、懒散、放荡,读书、写作、练字是最好的药方,如果他能够坚持每天读书、写作、练字,半年以后性格就能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我们常常会把文人与沉思稳重联系在一起,把没文化没修养与文盲联系在一起。写作还有一个不可小视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知名度,现今有不少人在因特网上建立了博客,在那里可以发表文章,上传照片,以文会友,亲朋好友只要在中文浏览器上输入他的名字,就能看到他的文章和照片,如同自己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一样,特别方便地就可以阅读。现如今的职称评定依然把理论水平,作为评定条件之一,中级职称以上的专家、教授,必须在公开媒体上发表文章多篇,才能参与资格评审,如果没有理论成果,高级职称是不可能取得的。 写作使人至善至美,自强自律。好的作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武器,一个人如果不明事理要读书,如果性情暴躁要读书,不知天下大事和要事要读书,不懂得历史要读书,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要读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男人,如果没有文化和文学修养,就不能称为良才;一个女人,如果文化和文学修养,就不能称为才女;一个武将如果没有理论头脑,那只能是一介武夫和莽撞小子;一个公司老总如果不懂得经济理论,那只能是一个阔老板和暴发户;一个演员如果不懂得学艺理论,那他最多也就是一个优秀演员;就是一个运动员,如果没有文化和理论头脑,也不能称其为著名运动员;一个著名级的教师、医生、书法家、画家,都是需要有专业理论来支撑,不懂得专业理论就不能称为著名。这就是普通与专家,一般与著名的区别所在。写作是自律的好办法,把写作的过程作为修炼自身的过程,就会收到端正言行和扶正袪邪功效。目前的监狱劳教手段,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组织劳改对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只能改造劳教者的日常行为,而学法律、读报纸、练书法、写日记、写家信,才是潜移默化,改造其心灵的好办法。

写作使人多愁善感,品味人生。有一种社会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那就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生活情趣的缺乏症。由于作者本身养成了观察思考、慎言善辩、日省吾身的习惯,所以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参与交际和娱乐活动,他们一般不善于同外界交流和沟通,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另类是怪物,是书呆子是臭架子,是不可理喻的书生。其实,写文章的人也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也需要与别人交流和沟通,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关心。一般地说做学问的人心底善良、行为端正、爱憎分明,但他们的语言比较刻薄,好争论和得理不让人,为一点小的不良行为而表示不满,知心朋友较少,这些都是正常的,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关心,得到各级领导者的信任与厚爱。众所周知,写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了解社会品味人生的过程。同时,写作的过程又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甚至也是一项体力劳动,有些调研文章就是要经过调查研究的,一些数据的采集和群众的反映,是需要作者深入实际的。一篇文章的完成,尤其一篇理论文章,一篇有份量的公文,是对作者逻辑思维、参谋决策、组织指挥、统筹协调、布局谋篇等能力的全面检验,所以,文字工作者并不是单纯和简单的。

第四篇:诉讼调解技巧之我见

诉讼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高效、便捷、和谐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有着重要作用。诉讼调解是一种操作难度很高的审判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规律可循,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场合及主体进行调解,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笔者就有关诉讼调解的技巧发表浅见。

一、把握好最佳调解时机调解时机是指在整个纠纷过程中,最适宜调解的阶段,这个阶段既可能在诉讼内也可能在诉讼外,本文只讨论诉讼内即从纠纷诉讼来院后至审理期限结束前的调解时机。各类民事纠纷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调解的的最佳时机也不相同,同一类型纠纷由于当事人情况不同,调解的的最佳时机也有所不同。民事纠纷诉讼调解时机可以分为:

(一)“乘热打铁”。即案件受理时立即进行调解,制止事态扩大,及时化解矛盾,把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乘热打铁”一般适用于标的争议不大、当事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身份或对法院比较信任以及初次涉讼等纠纷,如欠款、借贷、一般债务、相邻关系等。此刻当事人解决纠纷心切并且对法院认可自己的理由寄予希望,纠纷初期事态尚未扩大,矛盾不尖锐对立面较小小,及时解决纠纷可以节省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诉讼调解。

(二)“冷却处理”。即案件受理后不急于调解,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调解。“冷却处理”一般适用于当事人感情比较冲动、对立情绪强烈或者抹不开面子以及一气之下引起的纠纷等,如离婚、损害赔偿、赡养、继承、分家析产等。此刻当事人正处在气头上,比较固执,都恨不得值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因此,必须等待一段时间,让当事人气消了,情绪稳定了,考虑成熟后,有了调和的余地和基础再进行调解。

(三)“欲擒故纵”。即回避当事人的轻率的调解意见,逐步引导当事人走上调解正轨。“欲擒故纵”一般适用于草率诉讼或诉讼另有其他意图的纠纷。对某些纠纷诉至法院后当事人虽然意见一致,但过于轻率、情绪化、不计后果,或者明显欠缺考虑,简单调解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的,不能简单调解,要耐心做工作,摸清找准当事人的真正用意后再调解。如离婚案件一方诉讼并非真想离婚,赡养案件老人诉讼并非只想解决吃住等。

(四)“一气呵成”。即整个调解过程要连贯、快捷、完整,一气呵成。经说理、疏导、教育、批评、帮助后,当事人一有触动,要及时发现并把握时机,迅速拿出可行的调解方案,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工具,及时制作调解书,当场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防止夜长梦多,避免当事人反悔而前功尽弃。

二、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

(一)调解的方式

1、双方调解。即法院召集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进行调解,是调解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具体是先由原告(或被告)提出调解方案及理由,再由被告(或原告)提出协商意见,经不断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调解成功。双方调解适用于大部分民事案件的调解,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法律意识,比较通情达理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间有一定感情、交情、友情基础的效果更好。

2、单方调解。即由法院分别与当事人做工作,以取得双方一致意见,是双方调解方式的补充。具体是由法官通过谈话、信函、电话、以及其他现代化通讯等方式分别征询当事人调解方案,反馈对方当事人意见,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见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单方调解适用于当事人居住异地,或者之间有一定对立情绪或隔核的案件。

3、三方调解。即法院邀请双方当事人以外的有关人员协助调解,是双方调解方式的扩大。具体是法院在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时,邀请与当事人有一定关系或身份的人员参加做当事人工作,协助法院进行调解。三方调解适用某些当事人不能自主决定,即俗称“不当家不作主”的,或者当事人的思想需要开导以及需要施加一定社会压力、影响才能调成的案件。

(二)调解的方法调解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审判实践归纳出以下部分方法:

1、中庸法。即折衷解决的方法。引起民事纠纷的产生的双方当事人通常均有一定过错,或者与双方当事人有一定关联,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让当事人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胜诉者,不需要承担败诉的结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2、正义法。即以法律和传统道德为标准进行调解。引导当事人用法律具体规定和传统道德规范作为对照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的是非,并据此明确责任,既能保护合法者的权益,又能让违法者心服口服。

3、价值法。即以经济价值为目的进行调解。在当事人对多个调解方案举棋不定、纠缠不清时,引导当事人在考虑取舍的问题上注重实在的结果,即以追求经济价值的大小为目标,不要在其他事情上过于计较。

4、效率法。即以快速解决纠纷为目的进行调解。在当事人为调解方案中的给付标的大小争执不下时,引导当事人从解决速度上考虑取舍。如缩短给付期限,一次性给付,当场兑现等,能使僵持的矛盾顺利得到解决。

5、情感法。即利用当事人之间的感情基础进行调解。部分民事案件当事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启发他们回忆过去,恋在以往的交情、友情、感情的份上,积极做调解工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感动法。即法官用真情去感动当事人促成调解。承办法官为当事人着想,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当事人设身处地的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往往能让当事人深受感动,接受法官的调解。

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把握最佳的调解时机和采取灵活方式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地点或选择合适的法官进行调解,也能起到很

好的调解效果。

(一)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调解调解环境对当事人具有一定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点对调解成功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诉讼调解可以选择以下不同的场合:

1、严肃型场合。如法庭具有法律威严和镇慑性,在此调解会使当事人肃然起敬,让有理方当事人感到踏实有靠山,令无理方当事人感到心虚理亏,没有市场。特别适合那些侵权、损害等一方守法,一方有过错而不讲理、~霸道的案件。

2、亲切型场合。如在当事人住处调解比较随意,有亲和力,能拉近法官与当事人以及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的感情距离,特别适合那些家庭婚姻类的案件。

3、自尊型场合。如当事人在单位的领导或同事面前往往注重自己的表现和形象,在此调解当事人会表现得有风度和通情达理,特别适合那些当事人会故意不通情理、胡绞蛮缠的案件。

4、特定场合。在与案件有关联的特定场合调解会使当事人触景生情,动感情和冲动,便于法官调解纠纷。

(二)选择合适的法官进行调解主持诉讼调解法官的年龄、资历、性别、外表、职务、经验、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都会对诉讼调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院长、庭长出面调解权威性比较高,社会影响力相对要大,适合疑难复杂或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案件;女法官主持调解比较亲切,工作细致,容易贴近当事人,适合那些婚姻家庭类案件;老法官主持调解经验相对丰富,威信比较高,工作认真过细,适合那些矛盾比较繁杂,当事人比较难缠的案件;年青法官主持调解比较干脆利落、主题突出、是非分明、理论性强,适合那些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对法律适用要求比较高的案件。

第五篇:续写作文写作之我见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续写,是属于供料作文中的一种构题方式。而又不同于材料作文。因为它所提供的材料不完整。或缺少故事的结局;或缺少议论的结尾;或仅仅开了一个头等等。需要根据原材料的行文脉络延续完篇。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有利于训练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的思维能力。因此,强化训练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写好续写文章,应注意以下两点,供同学们写作时参考。

一、阅读原文,揣摩文体。在原材料中,对文体的要求,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明确规定;二是有限制性的,但不明确(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三是仅作提示(如,注意原文语言风格等)。在写作时,如果是遇到后两种情况的话,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仔细揣摩文体。这样,才能力避续写部分文体错位之弊。切莫给议论文写个记叙文的结尾,给记叙文安个议论文的尾巴。或者前文是记叙文,续文却成了说明文。一般来说,如果开头是一段议论性很强的材料,那么,续写部分则应据此议论开去;如果开头是一则说明性很强的材料,那么,续写部分则应写说明文为宜;但是,如果开头是一则叙述性的材料,又没有确定文体,续写部分就应灵活掌握,可写记叙文,也可依据材料提炼中心论点,写成议论文。其次,续文在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上,务必要符合文体的特点,不能“张冠李戴”。

二、行文走向,符合原意。文体确定以后,首先要考虑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的确定,依据是原材料。要善于从原材料中捕捉信息,挖掘蕴含的思想意义,从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其次,要通盘考虑,精心设计构思,确定行文走向。文章分几步写,该怎么写,都要心中有数,下笔有路。这样,题旨明了,文架搭了,续写就不易偏离中心。如续写记叙文,就要将所写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根据前文合乎逻辑地写出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尾。注意围绕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去写,表达中心,刻划人物。注意前后内容榫接,形成有机整体。如续写议论文,首先是引述原材料,接着从材料中抽象出一定思想意义,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实际,对材料加以分析。注意有理有据,力求首尾呼应。这样就可完成写作目标。至于写一个故事的结局;或写一段议论的结尾;或写文章的一段中间等,在此,便不一一例述了。

总之,续写训练,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作文训练中,应占一席之位,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