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中科大

2022-07-16

第一篇:生态学基础中科大

2013年中科院生态中心生态毒理学A

名词解释生物标志物 BCF LC50 NOEC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环境组学内分泌干扰物遗传毒性

简答

1暴露的方式特点适用条件

2细胞周期及其检查点

3实验的终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4致突变实验的终点及相应的实验

5一种体外实验及其应用

实验设计

1设计一组实验考察对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2一工业化学品,对水生生物可能的作用为点及作用方式

2013年中科院生态中心环境化学B

(1) 名词解释15个 30分吸附/解吸多介质理论天然水的酸度和碱度

POPs/PTS/PPCPs/EDCs 斯德哥尔摩公约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生物毒性富营养化生物有效性

简答5个 30分

1自来水厂用消毒及替代消毒方法,各自的消毒副产物是什么

2 植物吸收运输污染物的特点

3天然水体中的有机质和种类

4 剂量响应及剂量响应曲线有什么

5 内分泌干扰物及作用特点

实验设计40分

1 水中极性微量有机物的分析(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方法)13分

2 评价化学品安全的实验设计 13分

3 曾经做的研究的题目目标内容,下一步工作计划目标

第二篇: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

1、湿地与环境

主要研究全球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与环境效应;典型区域湿地系统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过程对湿地功能的影响;建立湿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揭示湿地水陆相互作用的物质平衡关系、物质通量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探讨湿地与周围陆地、水体系统相互关联的机理过程,寻求湿地系统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建立湿地优化管理模式。提出维持区域环境安全,保护湿地的对策和建议,为湿地保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

主要研究生源要素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污染物质在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植物/作物-气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农田系统环境安全评价与预警,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机理及湿地生态工程设计。研究沼泽湿地温室气体(N2O、NH

4、CO2等)源/汇过程及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生源要素(C、N、S、P、K、Fe等)在湿地系统的迁移转化过程与驱动机理,重金属(Hg、Pb、Se、Cd、Zn、As等)和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界面过程、环境效应、风险评价与预警,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黑土农田系统有机碳的演变规律与调控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污染的生态工程设计与示范。

3、环境污染与控制

主要研究水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评估,面源污染物输出机制及其防治,湿地净化环境污染的机制与理论。

4、水资源与水环境

面向国家水安全战略需求,瞄准国际水学科前沿,针对东北地区重大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坚持人、水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运用水文水资源、生态水文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同位素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开展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湿地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湿地水生态过程模拟及水环境效应,湿地生态水文格局、过程及其模型构建,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GSPAC)界面水文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以及流域/湿地水环境系统模拟与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保障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持续发展,为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5、大气环境与监测技术

主要研究东北亚区域大气气溶胶和痕量气态物的污染状况、理化特征、形成机制、来源以及区域输送特征;大气边界层探测及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定量分析湿地“冷湿”小气候效应的空间结构特征;农业源温室气体交换及对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

1、资源环境遥感信息

随着遥感信息技术的进展,遥感信息的资源环境应用成为国际前沿,其中土地景观生态遥感信息应用研究即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遥感图像和地理图件、数据等进行包括自然土地景观(如天然湿地、林地、草地等)和人为作用土地景观(如农田、城镇等)景观生态格局及动态研究,研究工作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进行。本方向主要结合湿地和农业

研究方向,在为湿地和农业土地研究提供遥感信息应用技术支持的同时,探讨遥感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土地资源和湿地环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从景观尺度水平上揭示农业土地资源和湿地环境的景观生态格局和动态过程,与湿地和农业土地的微观研究相互补充和验证。

2、地理信息系统

为满足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地理科学、农业生态研究的需求,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模型集成、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探索地理信息机理,加强资源环境信息数字化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进地理与农业生态信息图谱研究,形成较为完整的面向东北地区的地理科学与农业生态研究时空数据平台,形成东北地区地理和农业生态多要素空间历史数据重建、实时资源环境空间动态监测和趋势预测的方法探索和典型区应用示范研究。

3、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

主要研究微波遥感信息与湿地动态变化过程的关系,利用地下成像雷达探测泥炭特性,深入开展微波遥感土壤浅层湿度垂直廓线的研究,探讨降水量、蒸发、蒸腾、植被生物量的相互关系,确定陆基遥感探测误差修正方法和无源微波遥感器整体定标方法,解决东北区域典型目标遥感数据的积累与同化问题,同时开展地下浅层目标的探测方法研究和设备研制及新型遥感器的研制。

三、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点)

1、作物生理生态

主要从事作物的生长发育与调控;作物病虫害发生机制与生物生态控制;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与技术;作物理化调控和测定新技术开发。

2、逆境生理生态

以植物抗逆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为主要科学目标,运用植物生理生态学、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开展了植物抗逆生物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开展植物抗逆基因的功能及其生态修复理论、抗逆基因的利用途径的研究。

3、土壤生态学

探索环境变化对土壤质量演化过程的影响机制,提出退化土壤的生态修复、重建理论与技术。开展耕作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机理及其与系统生产力关系的研究,重点研究耕作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养分循环过程与优化管理,建立农田水分优化管理理论与模式;土壤-环境养分循环机理与调控方法。建立耕作土壤生态要素长期观测的信息系统和生态要素耦合效应理论,揭示人力活动对耕作土壤变化的影响。构建土壤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理论和研究方法,重视区域土壤生态研究。

4、城市生态

主要研究城市城市森林结构、功能与评价,城市森林构建与管理,城市森林与全球变化关系,城市景观格局,城市生态规划与评价,城市化及其环境效应

5、草地生态

草地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受地形、地势、土壤、降水等环境因素决定,并对动物采食、火烧等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做出响应,同时,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本研究方向围绕影响草地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要素进行研究,并密切联系乡村社会产业发展---作物种植、饲料生产与牲畜饲养。主要凝聚于草

地植物生长策略,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包括草资源与草食动物的相互作用。

四、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

1、城市与区域发展

研究城市化一般规律,城市化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区域城市化途径与模式;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规律,城市密集区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空间管治对策;城市系统脆弱性和适应性机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城市再生理论;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

研究区域工业化理论与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规律;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建设布局,水土资源潜力与粮食安全支持系统;老工业基地环境与发展政策;东北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合作;主体功能区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五、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

主要以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方向是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与湿地过程、湿地系统物质与能量转换过程、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湿地学

主要研究湿地形成、演化、分布规律,湿地系统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及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等。重点研究湿地系统关键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湿地系统演变与环境效应;受损湿地系统的恢复重建与生态保育;湿地水土优化调控与高效利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与相关的关键技术支撑。

六、遗传学专业(硕士学位点)

以植物及我国主要农作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如光周期反应、产量和抗逆性等为研究目标,运用现代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及现代分子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和技术体系,系统开展了植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及重要代谢组学等的相关研究。为应用分子标记和分子设计育种培育出高产、优质及抗逆强等优异品种奠定重要基础。

七、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面向国家环境保护战略需求,针对区域水环境质量安全、土壤环境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问题,以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及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生物及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水土保持技术,重点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及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为区域水环境治理、土壤环境修复及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八、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核心,应用生物工程技术为平台,重点开展植物、病原菌及其他生物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操作、遗传转化及基因功能分析等基础性研究。同时应熟练掌握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等工程技术。

第三篇:北科大本校生材料科学基础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本文为材料人网网友Jabert分享的名为北科大本校考研-我所有的回忆节选的关于材料科学基础复习经验心得,供各位同学参考。

首先晒下分数:政治64,数学130,英语71,材科基108...总分373。(ps:学硕复试线337)

【材料科学基础】

之所以选材科基,一是因为这门课每年的题型和分数段都很稳定,一般都集中在100-120间,对于我们这种基础差的同学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我同学也基本都选考这个,有什么不会的就可以互相讨论下。统计物理和物化毕竟风险太大,而且有的梯队的老师还不愿意要考这两科的同学,尤其是统计物理。材科基的话在哪里都能接受。有外校的同学问:我本科没学过材科基可以吗?我可以确定地说,没有关系的。因为我本人基本也没学过那个,课上过没几节,去了也没咋听,考试怎么过的,都懂的...刚开始复习的那会儿,我连最基本的位错,共晶,回复再结晶的概念都不知道,相图的横纵坐标是什么,怎么看二元相图也不清楚,所以跟没学过一样,从零开始的。我也调侃自己是跨专业考的,因为材科基真心是第一次学。我平均每天晚上看3小时的材科基,在大神晓飞的调教下,从最初的完全不懂到渐入佳境到豁然开朗,真的收获了很多。复习的经验就是看课本,因为除了课本,再也没有一份像样的复习资料,把书每个字好好看看,因为这几年考的越来越细了,每章每节每句话都有可能出题,把书看透了,题再怎么变也不用担心。今年的材科基考得比较怪,各种画图题,一下给整蒙了,而且考了不少我自认为肯定不会考也没去看的内容,所以108分就再正常不过了。关于不少外校的学生说你们本校的在专业课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会有考前老师给的重点和特殊的讲义,我只能说,你们知道的太多了,我本校的都不知道有什么形式的辅导班和独家讲义,也没有什么所谓老师给的重点。要是真有的话,我也不会只考了108。所以至少在初试方面,我们本校是不占任何优势的。而且复试的本校优势,也仅仅停留在120分的面试上。那150分的笔试和英语加试,大家也都是一样样的。

第四篇:北科大-热处理考试重点总结----热处理基础知识收藏

合金元素作用:

淬火——回火钢作用:除Co外,合金元素降低钢的Ms温度。 硼在奥氏体晶界处吸附。影响界面能,因而增大淬透性。 对残余奥氏体性能作用:

合金元素通过降低MS温度,以及锰镍等FCC元素稳定残余奥氏体。 镍对淬火钢的韧性有特别好的作用。

合金元素形成碳化物的倾向愈强,其碳化物也愈难溶解。

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均匀化,也需要较长时间,因为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均远低于碳的扩散速度。

含有较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钼、钨,钒,铌、钛等)的钢,在奥氏体化加热时,易于获得细晶粒的组织。

强烈阻止晶粒粗化的元素:钛、铌、钒、铝等,其中以钛的作用最强。 钨、钼、铬等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也显著地阻碍奥氏体晶粒粗化过程。 锰和磷是促使奥氏体晶粒粗化的元素。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 增加冷却时间,降低冷却速度。

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产生二次硬化;增大回火脆性

合金元素对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影响

1) Co、Ni增大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因而加快奥氏体形成速度;

2) 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等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且所形成的特殊碳化物较难溶解,所以减慢奥氏体形成速度;

3) Si、Al、Mn等元素对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影响不大,因此对奥氏体形成速度没有多大影响。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1.

加热温度:温度越高,奥氏体形成速度越快。 2. 碳含量:碳含量越高,奥氏体的形成速度越快。 3. 原始组织:碳化物的形状、分散度。

4.

合金元素:合金元素的加入对奥氏体的形成机理没有影响,但是合金元素的存在改变了碳化物的稳定性,影响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另外,合金元素在碳化物与基体之间的分布不均匀,也可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碳化物的溶解以及奥氏体的均匀化。 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

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晶粒长大和原子的扩散密切相关,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延长,有助于扩散进行,因此奥氏体晶粒变得更加粗大。

 加热速度:加热速度与过热度有关,加热速度越大,过热度越大,即奥氏体的实际形成温度越高。高温下获得的起始晶粒细小,但很容易长大,因此保温时间不宜过长。

 碳含量:碳含量不足以形成过剩碳化物的时候,随着含量的增加晶粒增大;如果足以形成未溶解的碳化物,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 脱氧剂及合金元素:Al脱氧可以形成AlN颗粒,阻碍晶粒长大;Ti,Nb,V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加入,形成颗粒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Mn、P促进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 原始组织:原始组织只影响起始晶粒度。原始组织越细,起始晶粒度就越细小。

控制晶粒长大的措施:

 利用Al脱氧,形成AlN质点,细化晶粒;

 加入强的碳氮化物形成元素,形成难溶的碳氮化物,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 采用快速加热、短时保温的办法,获得细小的晶粒;  控制钢的热加工工艺和采用预备热处理工艺。

过热:由于加热工艺不当(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等)而引起实际奥氏体晶粒粗大,在随后的淬火或正火得到十分粗大的组织,从而使钢的机械性能严重恶化,此现象称为过热。

通过正火、退火的重结晶可以消除过热组织(非平衡组织则难以消除)。

过烧:由于加热工艺不当(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等)而引起奥氏体晶界熔化的现象称为过烧。通过正火、退火的重结晶不能消除过烧组织。

以共析钢为例,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可以划分为三个转变区域:

1)从A1至550℃形成层片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统称为珠光体; 2)从550℃至Ms形成贝氏体,它是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根据形成温度高低,又可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3)将奥氏体快冷至Ms以下,在Ms至Mf之间产生马氏体转变,它是属于无扩散性相变,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 由此的结论:

(1)以某一定速度冷却时,珠光体转变在一个温度区间进行。冷速愈大,此区间也愈大,开始转变的温度也愈低。

(2)冷却速度小于下临界冷却速度时,转变产物全部为珠光体(P);冷却速度大于上临界冷却速度时,转变产物为马氏体(M)及少量残余奥氏体;

(3)冷却速度介于上临界速度与下临界速度之间时,转变产物为珠光体、马氏体加少量残余奥氏体。

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具有先共析片(针)状铁素体或针(片)状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称为魏氏组织。 形成条件:

 易在粗晶粒的奥氏体中形成;  与钢的化学成分有关;

 在一定的冷却速度下才能形成。 力学性能:

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使韧脆转变温度升高。

马氏体具有高强度和高硬度的原因如下:

(1) 固溶强化:过饱和碳原子间隙式固溶于马氏体中引起强烈的正方畸变,形成以碳原子为中心的应力场,这种应力场与位错交互作用使马氏体显著强化。

(2) 亚结构强化:板条状马氏体内的高密度位错,片状马氏体内的精细孪晶,产生亚结构强化。

(3) 时效强化:马氏体形成过程中发生自回火,使碳原子沿晶格缺陷偏聚或碳化物弥散析出,从而产生时效强化。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 100℃以下回火,

(1) 含碳量小于0.2%的马氏体中,间隙碳原子全部偏聚到高密度的位错线上,形成柯氏气团 (2) 含碳量大于0.2%的马氏体中,化学偏聚。

二、马氏体的分解与亚稳碳化物的形成

在100℃以上回火时,马氏体将发生较为明显的分解,并析出碳化物。在150~250℃回火时,

片状马氏体将分解为片状α固溶体和薄片状ε碳化物的两相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对于含碳量<0.2%的板条状马氏体,在100~200℃之间回火时,马氏体一般不析出ε碳化物,碳原子仍偏聚在位错线附近。

三、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在200~300℃温度区间回火时,残余奥氏体将分解为过饱和α固溶体和薄片状ε碳化物的两相组织,一般认为是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四、碳化物的转变

形成比ε碳化物更加稳定的χ碳化物和θ碳化物。

五、碳化物的聚集长大与α相的回复、再结晶

回火温度高于400℃后,渗碳体明显聚集长大并球化,α相将发生回复 回火温度高于600℃后,α相将发生再结晶。 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的组织变化为:

在150~250℃之间回火时,片状马氏体将分解为片状α固溶体和薄片状ε碳化物的两相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在350~500℃之间回火时,碳钢与低合金钢将得到板条状或片状铁素体与细颗粒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

在500~650℃之间回火时,碳钢与低合金钢将得到颗粒状渗碳体分布于等轴状铁素体基体上的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

在650℃~A1之间回火时,颗粒状渗碳体进一步长大,分布于等轴状铁素体基体上的组织,称为粒状珠光体。 a.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1) 奥氏体化学成分:除Co以外的合金元素,当其溶入A后,使C曲线右移,提高钢的淬透性。

(2) 奥氏体化条件:A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成分愈均匀,使过冷A越稳定,C曲线越右移,钢的淬透性越好。 b. 影响淬透层深度的因素:

(1) 钢的淬透性

(2) 零件的形状与尺寸

(3) 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铁素体,奥氏体都有很好的塑性,韧性,珠光体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莱氏体渗碳体都是脆性的,硬度高,耐磨性好;索氏体较珠光体有更高的综合机械性能;马氏体分2种:低碳M有很高的强韧性,高碳M有更高的耐磨性;屈氏体较索氏体的层片间距更小,屈服强度更高,弹性更好.

珠光体

综合力学性能好

强度 塑性 韧性 抗疲劳 都不错

奥氏体

没有强度硬度

延展性塑性 非常好

马氏体

具有高硬度 高耐磨的特性 缺点 稳定性不好 所以一般淬火后都得回火 渗碳体

含碳高硬度高 脆

固溶强化:利用置换式溶质原子和间隙式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提高屈服强度的方法。间隙比置换好。

形变强化:利用形变使钢强化的方法。随着型变量增加,在晶体内产生高的位错密度。 时效强化/沉淀强化: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

弥散强化:利用弥散的超细微粒阻碍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第五篇: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地下水

B、土壤水分与土壤养分有关,还能调节土壤的温度

C、土壤水分过少,使其中的好氧性细菌氧化作用过于削弱、造成土壤贫瘠

D、土壤水分过多,使土壤内生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2、下列图形中反映了寄生关系的是 ( )

3、原生植物群落的复生的条件是 ( )

A、土壤和繁殖能力

B、气候和种子来源

C、土壤和种子来源

D、气候和土壤来源

4、木耳属于 (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初级消费者

D、生产者

5、酸雨是 ( )

A、指雨水中含有硝酸、碳酸等酸性物质 。( )

B、指雨水中含有硫酸、硝酸、盐酸等酸性物质

C、泛指pH<

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D、泛指pH<

4、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6、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的一部对“生存竞争”和“物种形成”理论有重要影响的书是( )

A、《人口论》

B、《物种起源》

C、《植物生态学》

D、《生态学》

7、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 ( )

A、红外光区

B、紫外光区

C、可见光区

D、绿色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动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 )

A、夏眠

B、昼伏夜出

C、体重加重

D、放松恒温性

9、我国东部山地北坡植被的特点多是 ( )

A、喜光、耐旱

B、喜热、耐旱

C、喜湿、耐阴

D、喜干,耐湿

10、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 )

A、增长型种群

B、衰退型种群

C、稳定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11、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发生的条件是 ( )

A、资源有限

B、资源无限

C、没有环境阻力

D、没有种内种问的竞争

12、高斯(Gause)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在一起饲养,最后的结果是 ( )

A、只剩后者

B、只剩前者

C、两者都灭亡

D、两者可以长期共存

13、甲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另外10个属予种B;乙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A、B各占一半。那么 ( )

A、甲群落的多样性比乙群落低

B、甲群落的多样性比乙群落高

C、甲群落的多样性与乙群落一样

D、甲群落与乙群落的多样性没有可比性

1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 )

A、信息少

B、稳定性高

C、食物网(链)简单

D、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1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最基本的单位是 ( )

A、群丛

B、群系

C、植被型

D、群系组

16、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最大的是 ( )

A、植食动物

B、一级肉食动物

C、二级肉食动物

D、三级肉食动物

17、“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项引起的 ( )

A、S0

2B、CO

2C、CO

D、O

218、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年降雨量为 ( )

A、2000~2500mm

B、1500~2000mm

C、1000~1500mm

D、500~1000mm

<

19、下列生物不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 )

A、藻类

B、水稻

C、化能自养细菌

D、棉铃虫

20、能量在两营养级间传递时,通常损失为 ( )

A、30%

B、40%

C、60%

D、90%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土地退化的形式主要有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壤次生盐碱化、___,以及土壤肥力退化等。

22、半自然生态系统又叫___。

23、在种群中有一些动物个体身体强壮、体重大、性成熟程度高、攻击性强、富有打斗经验,成为优势者,这些个体属于种群中___高的个体。

24、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___。

25、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分为三个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三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和___。

26、库存物质全部更换一次平均需要的时间为___。

27、两个物种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相互有利的关系叫___。

28、植物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以上,才开始生长发育,这是___法则决定的。

29、 ___ 层像保护伞,保护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0、氮进人生态系统的3条途径是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___。

31、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是___。

32、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___。

33、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___ 。

34、由于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叫___。

35、人类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隶属于___中的一员。

36、从河湾、湖底开始的原生演替叫___。

37、草原生态系统从垂直分布来说可分为苹本层、___和根三层。

38、在山区,由于热力的原因而产生风向的变化。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上,叫做谷风;夜间风从山上向山下吹,叫做___。

39、按人类的需求,由人类设计制造建立起来,并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____。

40、物种隔离包括形态隔离、行为隔离、生态隔离和___ 。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捌“√”,错误的划“×”。

41、蝗虫种群的增长是属于指数式增长。 ( )

42、根据优势种的定义,热带稀树草原中的大树为优势种。 ( )

43、寄生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 )

44、水对动物有有利的影响。因此,长期大量的雨水对许多种陆生动物都有利。 ( )

45、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 )

46、形成物种的关键是独立进化。 ( )

47、影响动物出生率的因素是动物每次产子数量、每年生殖次数和种群性成熟个体的比例。

48、哺乳动物大多属于r对策生物。 ( )

49、地方性水资源、土壤,森林、草原、野生生物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 )

50、各类生态系统固定C02的速率差别很大。北极冻原和干燥沙漠只能固定热带雨林1%的CO2。因此,要改变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分布,以提高固定CO2的量。 ( )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52、简述生态系统的反馈控制。

53、怎样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态学基础中科大】相关文章:

上一篇:三思一行心得体会下一篇:苏通卡单位介绍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