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工程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以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背景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措施,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第一篇:材料科学工程论文

基于工程认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迫切使命。课程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环节。研究从明确“面向产出”生产实习任务、建立“面向产出”的评价标准、设计“面向产出”的教学内容以及选择合适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4个方面介绍“生产实习”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又如何考核与评价学生能力。实现与国际接轨,为高校建立“面向产出”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生产实习;工程教育认证;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质量评价

“生产实习”是学习工程类专业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大学阶段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近距离观摩学习专业相关产品生产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推广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2016年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在国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19年底,我国有241所高校的135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分布在机械、化工与制药等21个工科类专业[1]。

然而工程教育认证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使推广OBE教育理念困难重重,毕业要求难以全覆盖,主要困难是非技术因素的能力培养,如工程师职业道德、工程伦理、工程实践相关的社会环境与法律、个人与团队等,相关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很难得到有效支撑,迫使专业不得已赋予“生产实习”课相当多的支撑任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生产实习”课支撑5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其中指标点7-1,8-3,9-1,10-1四个指标点属于非技术因素[2]。湘潭大学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课要求支撑毕业要求7个指标点6-1,6-2,6-3,7-1,9-1,9-2,10-1全属于非技术因素[3]。工程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4],其中刘魏宏[5]与李娜娜[6]探索了基于OBE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遗憾的是相关的研究没有建立“生产实习”的课程目标质量评价标准,也没有说明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多年实践经验表明,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4]。因此,构建“面向产出”的新型“生产实习”课程的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一、明确“生产实习”面向产出的课程任务

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版),依据明确、公开、可衡量的要求,将12条毕业要求分解为37个指标点。“生产实习”被要求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2、指标点7-1以及指标点8-3三个指标点,具体内涵如下:

指标点6-2:能分析和评价材料领域复杂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指标点7-1: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材料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材料制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指标点8-3: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材料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二、建立“生产实习”面向产出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一)指標点6-3的评价标准

指标点6-3的涵义,(1A)生产实习中,发现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1B)能够分析与评价找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分析时考虑社会、健康、法律、文化等非技术因素的影响;(1C)能够理解工程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因此,对学生分析与评价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可能通过考试来评价。可通过《生产实习报告》中相关问题展开论述,通过1A、1B、1C等三个观察点定性评价。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二)指标点7-2的评价标准

指标点7-2的涵义,(2A)能关注实习企业在材料制品生产过程中环境的问题;(2B)能评价材料制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因此,评价工程实践中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可通过《生产实习报告》中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做定性评价。通过2A与2B两个观察点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三)指标点8-2的评价标准

指标点8-2的涵义,(3A)能结合实习理解工程伦理的理念;(3B)能结合实践理解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3C)为人诚实公正,自觉遵守诚信守则。

因此,评价工程实践中大学生对工程师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自觉遵守诚信守则。可通过考勤、实习表现、《生产实习报告》中相关问题展开论述,通过3A、3B与3C等三个观察点做定性评价。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

三、面向产出“生产实习”课程目标的设计及实现

(一)设计课程目标

本课程依据专业指定的3个指标点,设计3条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观察企业生产中的材料加工工艺、设备和检测等生产环节,能够客观评价材料工程实践中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指标点6-3)

课程目标2:关注到实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标点7-2)

课程目标3:观察实习企业的工程倫理与工程师的职业规范,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指标点8-2)

(二)课程目标的实现

1. 课程目标1的实现

依据课程目标1的内涵,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从如下三个方面培养,实现课程目标:

(1)实习企业的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通过实习单位工程师授课,介绍企业通过攻关解决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特别留意,并做好记录。对优秀的学生,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去观察发现专业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或者对企业已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有新的见解,为撰写实习报告准备素材。

(2)分析评价复杂工程问题,是否考虑非技术因素

关注到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后,基于学习过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或材料科学的原理进行技术分析,同时需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等非技术因素。比如,生产过程废水、废气如何排放?是否影响到周围居民环境?写好日记,为撰写实习报告“论述在工程实践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准备素材。

(3)理解工程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大学生来说,生产实习是难得的直接跟企业工程师接触机会,通过工程师授课介绍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觉观察工程师的责任。写好日记,为撰写实习报告“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论述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准备素材。

2. 课程目标2的实现

依据课程目标2的内涵,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从如下两个方面培养,实现课程目标:

(1)实习企业在材料制品生产过程中环境的问题

通过企业工程师的介绍,了解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可以自己观察,生产过程中有没有废气、废水、废渣?循环冷却(节水)、太阳能电池板(节能)?做好记录,为撰写实习报告准备素材。

(2)评价材料制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根据课程中学习过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实习单位产品(材料制品)进行分析,有没有环境损害或环境友好?撰写实验报告“客观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 课程目标3的实现

依据课程目标3的内涵,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从如下三个方面培养,实现课程目标:

(1)工程伦理的理念

文献探索了在生产实习中工程伦理学教育的可行性[3]。本专业工程伦理理念的培养,首先是通过《工程伦理》课程系统学习,其次实习企业工程师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授课“工程实践中的工程伦理”来实现。大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观察,加深理解。

(2)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通过大一到大三的理论学习,生产实习是难得的直接跟企业工程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工程师授课介绍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也可以自己观察工程师的责任。写好日记,为撰写实习报告“4.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论述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准备素材。

(3)自觉遵守诚信守则

通过实习过程观察,是否遵守实习企业规章制度?

实习期间考勤、实习表现等评价“自觉遵守诚信守则”。指标点8-2的“为人诚实公正”,由《工程伦理》课程培养与评价,“生产实习”难以培养与评价。

(三)生产实习报告撰写提纲

1. 实习的目的及任务

(1)实习的目的

(2)实习任务要求

2. 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3. 实习内容

(1)了解公司制度及安全

(2)了解生产流程与环境保护

(3)客观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4)客观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 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论述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5. 生产管理与组织

(1)了解质量管理体系

(2)论述在工程实践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选择合适(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

(一)课程目标的评价方法

本课程目标的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如表4所示。

(二)本课程目标的评价结果

依据表4课程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生产实习”课程目标各观察点的平均成绩,如表5所示。

依据表4课程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本课程达成情况计算如下所示。

课程目标1达成情况计算:

课程目标2达成情况:

课程目标3达成情况:

可以看出,课程目标1达成情况是0.748,课程目标2达成情况是0.825最高。本专业课程达成情况合格标准为0.65。很好地完成“生产实习”课程目标,有效地支撑了专业交給了本课程的毕业要求指标点6-3、指标点7-2以及指标点8-2。

五、结束语

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理念,主要针对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质量,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6]。

课程目标2的达成情况是0.825最高,说明通过

“生产实习”,大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最好,能够活学活用;尽管课程目标3达成情况为0.736,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3C.自觉遵守诚信守则”平均成绩仅70.1。比如:点名签到时,总有学生替缺席的学生答到,讲了哥们义气,但表现出来却是诚信欠缺。要加强“诚信守则”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发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EB/OL].(2020-7-15).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007/t20200721_474084.html.

[2]宋强,胡亚茹,李兆锋,等.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材料类生产实习模式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219-223+244.

[3]刘魏宏.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基本理念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115-116.

[4]赵炬明,高筱卉.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5-20.

[5]刘魏宏.基于OBE的生产实习工程伦理学探究式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156-157.

[6]李娜娜,刘吉轩,徐永强.基于OBE理念的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33.

作者:向定汉 陈国华

第二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以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背景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措施,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培养;改革

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贵州省工业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中都把材料产业确定为贵州省支柱产业之一,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贵州省材料产业急需一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2011年贵州大学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是贵州大学传统优势和特色专业、贵州省示范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要实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得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完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成功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它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本文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利用与贵州省材料产业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积极开展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工作。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实施的现状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通识课程+通识拓展+学科大类+专业教育+个性课程+实践环节”的结构体系。多年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形式上发了一些变化,但多数课程都是延续了以前金属热处理专业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无太大变化,知识体系相对稳定。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除了增加了多媒体技术之外,理论教学过程与工程师培养尚存在差距。当前,由于高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真正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的老师趋于高学历、年轻化;真正有工程经验的教授却很少走上讲台,这很不适宜于工程师培养。而作为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校内工程训练和校外实习组成。其中校内专题实验是经过实践教学改革整合为单独的实验课程:《材料专题实验Ⅰ》、《材料专题实验Ⅱ》、《材料专题实验Ⅲ》。但多年来,由于学校的人才政策的原因,导致专业实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使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总是存在脱节的现象,且实验内容简单,不系统,而学生对实验教学也不够重视。另外,在校外实习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习经费低,不利于实习的安排;二是由于企业存在安全和保密的问题,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到现场实习。以上原因导致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形同走马观花,以至于学生对实际工程缺少直接接触,对材料制备和检测技术认识不够深入,实习达不到应有效果。

二、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1.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通过到企业调查走访、问卷调查、毕业生反馈等方式,收集了对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置。也就是将课程体系设置为由若干个完整的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形式。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由材料制备基础、材料加工技术、材料的性能、材料的检测等四个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又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材料制备基础模块由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理论、材料科学导论(双语)等组成;材料加工技术模块由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塑性成型工艺学、现代材料制备技术、金属焊接工艺等组成;材料的性能模块由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物理性能等组成;材料的检测模块由材料分析技术、失效分析、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应用等组成。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灵活地设计和组织具有不同作用的课程模块,从而构建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

2.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的整合和重组。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養长期的实践经验,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重组;在制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在原来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的整合和重组。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过程中,打破了各学科领域的界限,增加金属凝固、塑性成型、焊接等内容,真正达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同时不受原有课程和体系结构的束缚,对课程进行了实质性的有机融合和重新组织。具体而言,改变了以往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类或按照等级结构设置课程的做法,打破了原有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摆脱了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和新知识的吸收利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改变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而导致的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和缺乏整体性的状况;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和交叉重复,精简课程门类,减少必修课比例。比如:将以往的《固态相变》和《热处理工艺学》整合为《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将《材料力学性能》和《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整合为《材料性能》,将《金属材料学》和《模具材料》整合为《金属材料学》,将《现代材料制备技术》和《热处理新技术》整合为《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等。并处理好理论与工程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实践课程的体系改革。

3.结合企业需求,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阶段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阶段,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严格按照“3+1”培养模式,其中1年企业实践培养,着重完成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本掌握金属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锻造车间、表面处理车间、金属材料检测中心等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基本生产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技术人员在热处理车间表面车间、检测中心等部门的作用及技术职责范围,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具有灵活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材料工程规范、团队协作、跨文化环境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計、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所以企业培养方案包括:初步能力培养实训、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实训、工程能力训练、行业领域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整个教学环节将依托企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开展,由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监控培养过程。

4.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紧密联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坚实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素质和工程能力,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设计、研发、制备、加工、分析检测、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如图1所示。如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课程: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能够为卓越工程师提供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第二学年第2学期和第三学年的课程: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塑性成型理论、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技术等,为卓越工程师奠定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校内的工程实训:金工实习、专题实验,让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技能;1年的企业工程训练项目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论文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接触生产一线,体味企业文化,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习与同事相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后,与我省金属材料相关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原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坚持了“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研发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要求,并体现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今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将继续地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2〕2号.

[4]贵州省工业十大振兴产业规划[Z].黔府发〔2010〕16号.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2057),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万明攀(1982-),男,讲师,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万明攀,张晓燕,向嵩,马瑞,雷源源

第三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很多工科院校都开展了专业课的全英文教学尝试。作者结合个人实践,对全英文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包括教材选择、英文能力训练、教师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个人建议,为更好地达成全英文教学的预期目标,可以采用双语开课,由学生自主选择语种、多校全英文班合作教学及设立教材购买基金为提供学生无息贷款购买原版教材之用。

关键词:英文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合作教学

一、引言

2016年12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再次提出,要加快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和高端装备合计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同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而2016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74万亿。到2020年新材料相关产业产值将达到约15万亿,相当于2016年全年GDP的20%。可见,新材料的研究是国家多年一直强调的重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材料研究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化的材料研究人才的培养。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里,优秀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在英文期刊上,国际上的会议交流或学术互访也都是采用英语作为沟通语言,所以高水平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英语水平。鉴于中文和英文在语言体系上的巨大差异,中国学生学习英文受汉语母语的影响,比欧洲学生学习英文要吃力,在没有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下学习英文会更为艰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前国内很多大学的不少工程专业都开设了全英文教学的课程,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目前尚处于探索的阶段,各学校的英文教学要求和细节处理各自不同。

二、全英文教学的优势

培养一名优秀的研究人员,教材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先哲在学习上都提倡读经典,读圣贤书。坦率地说,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国内的教材尚不能称为经典。采用全英文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国外的精品教材在内容的新颖性、先进性方面做得很好,同时内容相比国内的大多数教材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譬如下列这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William D.Callister,Jr.,等编著的第九版《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 Introduction》;Charles Kittel编著的第八版《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堪称各自领域里圣经史诗一般的作品,内容不但具备权威性、先进性,还做到深入浅出,利于学生理解。相比较而言,国内很多教材在内容上显得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涉及的知识太浅,不具备权威性和先进性。因此,开展全英文的专业课教学,可以采用国际上的权威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补上了整个教学环节中教材上的短板。

培养一名优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人员,除了要培养他(她)们的研究能力以外,还需要培养他(她)们与国际同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交流沟通的方式既可以是会议上的口头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发表论文的交流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重结果,轻方法,对于写作更为轻视,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而国外同行则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展全英文教学,通过课堂作业和小论文的写作训练,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补上这块英文写作及其他英文能力的不足。

三、全英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普遍英文水平较低,笔者所在学校的本科学生情况相比较其他知名高校基础还更差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很多学生达不到全英文授课对英文水平的要求。

全英文授课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专业水平过硬,还要求具备优秀的英语水平,这无疑为长期接受中式英语教育的中国教师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因此,全英文授课存在的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师自身能否很好地满足英文授课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不但起不到预期的培养国际化视野的研究人才的效果,还会事与愿违,学生的能力反而更差,学到的东西不单单是不理解,甚至可能存在因为老师自身的语言障碍导致学生接收到了老师传递的错误信息。

最后,全英文授课,势必要采用国外的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通常价格不菲,动辄上百美金一本的比比皆是,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要支付上千元一本的教材还是存在明顯压力的,关键是整个大学下来,肯定不止一本教材,为了教材支出超过万元的开支,对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一个负担。

四、全英文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探讨

诚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所有毕业后有志于到跨国公司、科研院所工作的学生而言,需要他(她)们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但这个目标个人认为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入学时候就存在明显差异,各自心目中的发展目标各异,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所有的学生都统一培养目标和训练方法当然是最简单和最好操作的,也最便于学校考核具体去执行培养工作的教师。但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最符合学生利益的局面。在国内还存在一种教育方式,被称为因材施教。鉴于大学生个性明显,成长目标各个不同,因材施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能给所有的学生一个公平选择培养方案的机会,那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个人观点认为,鉴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全英文教学只适合部分的学生,因此可以给学生开放中文和英文教学两种选择,教育机会均等,接受何种教育则是学生自己自主的选择,这样就避免了一刀切的全英文教育存在的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带来的成绩严重分化的尴尬。当然,这种自主选课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譬如说,如果只有一个学生选了全英文教学,这门课是开还是不开呢?很多学校因为经费的原因,对开课存在一个最低选课学生人数的标准,低于该人数标准的课一律不开。好一些的学校或个别学校的校长顶着经费的压力承诺只要有学生选,课就必须开,这当然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但如果要求所有学校都这样实施,那么广大校长将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五、全英文教學模式开展建议

建议之一是针对开课模式的。全英文教学是否应当开展?一个纯中文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研究人员要用英语和英语母语国家的研究人员去竞争显然处于先天劣势。要缩小这种劣势,大学里开展全英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全英文教学模式建议之一就是通过选课模式开展全英文教育,学生自主选择,有中英文两种选择模式,避免因材施教变成精英教育,只要想学的,学习通道都是保持通畅的。

建议之二是针对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的。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愿意自主选择全英文教育的本科学生,在学校没有特别的刺激政策下,比例是比较低的。选课学生少,课程开还是不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跨校选课的形式解决选课学生过少的问题,通过邻近学校之间的合作,合并教学,虽然在财务结算上会存在一些小麻烦,但是这些只要有心去做就都是能够克服的,唯一的问题只在于学校的校长主观上是否存在推动因材施教的意愿。合并教学除了解决学生不足的问题外,还可以保证教师的师资力量,任课教师可以做到优中选优,从而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避免出现前面说的因为教师英语水平不足耽误了学生学习的情况。

建议之三是政府设立基金,以无息贷款的方式为选择了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学生提供教材购买的经费,这笔经费只能用于全英文教材的购买,不能作为他用。可以设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还款期限,譬如说毕业后的10年内必须归还,否则按照商业贷款计算利息。这种方式一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二也能解决学生过万元的教材购买费用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媛.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教学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6:102.

[2]江旻珊.“电子材料学”全英文教学的实践和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2):11-13.

[3]刘广彦.基础力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6,(30):127-129.

[4]王丽萍.有机材料化学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化学,2016,31(1):23–27.

[5]JANE MATTISSON,PORTA LINGUARUM 13,enero 2010,pp.165-178.

Study on Teach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English

TAN Zhuo-peng,ZHENG Shi-you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Key words:teaching in English;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ollaborative teaching

作者:谭卓鹏 郑时有

上一篇:机械设计毕业论文下一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