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中绩效技术定位思考

2022-09-10

从历史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教育技术专家对于技术、教育技术、绩效技术的认识是受时代、技术发展状况影响的,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都是以“技术”为出发点来定位或认识教育技术及绩效技术的。这一点, 到目前为止, 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而不一致的地方, 或者说导致大家对教育技术认识不一致或不统一的地方, 就在于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因此, 正确认识“技术”对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学中绩效技术的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采用“全部物化形态+部分智能形态”技术定义的教育技术定位, 这是我国到2 0世纪初为止最为领先的教育技术定位的观点。全部物化形态的技术是指有用于教育的物质工具。部分智能形态的技术是指系统方法或技术, 以及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这种教育技术定位以尹俊华先生的《教育技术学导论》为代表。该书指出:由于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 因此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工具技术手段、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它分为有形 (物化形态) 技术和无形 (观念形态) 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 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 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 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 又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 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狭义的涵义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绩效是指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效果及相关的能力与态度, 是人们所作的同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观测的、具有可评价要素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效率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绩效描述的不仅仅是工作行为, 也不仅仅是工作结果, 而是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的结合。绩效包括工作效率、工作结果、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四个方面。人们常用绩效=F (能力, 态度) 来表示绩效, 由此可以看出个人能力与态度对绩效的影响力。绩效有三个层次, 分别是企业绩效 (利润率、顾客满意度、股东回报率、员工回报率、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等) 、部门绩效 (部门对企业的贡献、对员工的开发和使用程度等) 员工绩效 (员工在工作中对企业的贡献、能力的开发、自我实现的满意度等, 这里员工是指企业全体员工, 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 。此外, 在这里, 绩效必须针对的是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 否则也无所谓工作效率、工作结果、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因此, 这里的绩效已经包含了评价的意义。

绩效技术是从企业培训发展而来的。最早, 人们总是把企业效益不好的原因, 都归结为员工技能不够, 所以, 企业培训成了解决企业绩效问题的“全能”的方法。企业培训像是一个无底洞, 需要投入的资金没有一个具体的限制。既然有投入, 人们就会想知道培训到底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所以, 人们开始对培训后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 仅仅通过培训, 不是总能解决企业的绩效问题, 培训也只是众多解决企业效益问题的其中“一个”解决方案 (而不是全能的解决方案)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导致企业绩效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一是员工的知识技能缺乏;二是员工缺乏动机;三是企业组织环境与文化等方面存在障碍, 比如缺乏激励机制等。其中后两种原因造成的企业绩效问题不是靠培训企业员工技能就能解决的, 可是它们却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的方面。所以, 人们逐渐认识到, “绩效” (Performance) 才是真正的问题, 而“培训” (Training) 只不过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如果通过分析确实得出, 企业存在的绩效问题的原因就是企业员工知识技能不够, 那么此时培训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问题解决方案。但是, 即便培训是必要的, 如果缺乏以上其他两方面的干预措施的全面支持, 培训效果也无法持久。所以, 如何根据企业“绩效”问题的性质, 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相应的解决这个“绩效”问题的方案, 从而排除影响企业绩效的障碍, 提高企业绩效, 就促使了“人类绩效技术”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的形成[1]。

关于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的关系, 从绩效技术在美国的起源来看, 确实是从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参与企业人员培训开始, 逐渐从培训扩展到绩效技术。根据企业绩效问题和问题的性质从而设计相应的解决企业绩效问题的整体的技术方案, 这是教育技术解决实践问题的系统方法在企业绩效方面的全面的、具体的应用, 是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新的对象领域 (企业) 应用从而形成的新的知识——人类绩效技术。

总之, 绩效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在其对象领域应用中形成的新的知识, 应当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发展, 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学科的定位思考。当前, 中国教育技术界与企业或公司的合作, 仍然只是停留在培训层面上。是否能够在中国的教育技术界发展形成绩效技术, 并以此得到公司的认可 (即使在美国也并不是得到全面的认可) , 以及开展与公司在绩效技术方面合作的可能性等, 还需要进一步得到论证。

(1) Jim Fuller, Jeanne Farrington (1999) , From Training to Performance---Navigating the Transi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feiffer, USA.

摘要:众所周知, 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层面, 一个企业绩效目标的是否实现往往会决定了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绩效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在其研究对象领域应用中形成的新知识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本文将对教育技术学中绩效技术问题加以重新定位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绩效技术,定位思考

参考文献

[1] 武欣.《绩效管理实物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部) 译, 《技术真的能改变教育吗?——从黑板到网络》 (Will Technology Re-ally Change Education?From Black toWeb) (内部资料) , 2001 (1) .

[3] 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7) .

[4]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0) .

[5]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200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