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之道学习感悟

2022-07-24

第一篇:阳光之道学习感悟

感悟带兵之道

感悟带兵之道 ■姜道洪

带兵,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古今中外是相通的,谙熟其道是每个带兵人的基本功。但做一个好的带兵人,除了认真学习前人经验,把带有共性的好传统继承下来之外,还要善于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具有个性化魅力的“真理颗粒”来,以此对带兵的一般规律做与时俱进的丰富和补充,从而更上一层楼。

——编 者

感悟带兵之道

当今,社会在变革,军队在转型,官兵思想活跃,给带兵这一老话题,赋予新的内容。如何适应时代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科学的带兵之道,对于充分激发官兵动力、挖掘官兵潜力、凝聚官兵意志、提升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

爱兵要“真”

常言道:爱出者爱返。只要付出真情,定能获得实意。“爱兵”不难,做到“真”字却难,因为爱兵不同于爱子,爱子来自本能,出于天性,而爱兵基于感性,出自理性。只有读懂战友之情,才能付出关爱真情;只有真情关心,才能赢得真心。

爱到骨子里。处非常感情,当用非常之心。且不说战争年代,官兵同仇敌忾,生死相连,存亡与共,凝结着纯洁感情;即使在和平年代,官兵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走到一起,住同一屋檐下,吃同一锅饭,这种缘分亦来之不易,情结值得珍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兵就是爱自己,这种爱必须发自内心。对其生活,要像父母那样牵肠挂肚;对其成长,要像良师那样教诲引导;对其困难,要像兄长那样关心帮助;对其弱点,要像知己那样宽容理解。

爱到点子上。大爱无边,至爱无形。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人把小恩小惠看作是爱兵,把姑息迁就看作是爱兵,甚至把以损害战斗力为代价的消极保安全看作是爱兵。恰

恰相反,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小恩小惠只能把风气带坏,姑息迁就只能把缺点放大,消极保安全则是把平时的问题推向战时。此乃带兵之大忌!作为带兵人必须着眼于战斗力的生成,着手于官兵的素质培养。对其长处,要适时激励;对其不足,要合理鞭策;对其成长,要善于引导,力求使官兵达到业务精通、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标准,在未来作战中保胜利、求生存。

爱到情理中。做人要讲感情,做事要讲道理。凡事合情合理,方能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高山流水,行于自然。语言粗俗,方法粗暴,于情理不通,后果只能是处处碰壁。带兵人讲感情、明事理,体现在坚持原则上,原则是底线,也是约束,对人一视同仁,做事公平公正,给部属一个公道,他们就会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落;多一点舒心,少一点郁闷,从而增强思想的稳定性、工作的积极性、整体的和谐性。讲情理还体现在诚心助人上,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享受。官兵都是带着美好追求走进军营的,人有追求才有激情,对他们入党、考学、深造、提职等要求,要正确加以引导,热心支持帮助,既有利于个人成长,也有利于单位发展。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

知兵要“深”

知兵有深度,带兵才会有高度。有些带兵人往往懒于动嘴、动腿、动脑,知兵不深,满足于一知半解,浮于表面,似是而非,以至于“做事拍脑门,出事拍大腿”。

知其长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处隐藏着短板,短处孕育着优长。如办事果断者有时刚愎自用,耿直爽快者有时简单粗暴,素质过硬者有时自由散漫,扎实肯干者有时缺乏创新……然而,由于官兵成分复杂,表现各不相同,其长短不易被发现。加之部队专业较多,考察手段受限,其长短更不易于被掌握。此时,如果先入为主,就谈不上准确把握其长短了。知其长短是为了扬长补短,用长避短,必须深入细致,用心考察,如建立必要的考察制度,使考察经常化,不凭一时一事下结论;又如采用合理的考察方法,将考察内容逐项细化,力

求全面准确;再如坚持辩证的考察思想,做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相结合。

知其冷暖。冷暖连着人心,务求用心上心。随着以人为本思想深入人心,带兵更强调提高官兵生活水平,改善官兵福利待遇,满足官兵合理需求。即使在过去看来是小事,只要关乎士兵利益,也不可草率处之。作为带兵人,要眼往下看,体察“兵”情:从吃饭看饭量,看菜单子上有没有,菜篮子里多不多,菜盘子中够不够;从睡觉看睡相,看房子漏不漏,床子稳不稳,被子暖不暖。“只顾领导不顾兵,对上重视对下轻”、“不怕战士不满意,就怕领导不中意”的做法,当在摒弃之列。

知其悲喜与好恶。家家都有难念经,人人都有悲喜事。今天,各种信息充斥耳际,官兵虽然身在军营,但了解社会途径更广,与亲友沟通机会更多,对自己前途期望更高。无论社会上的大事还是小事,都可能波及他们的思想;无论亲友们的好事还是坏事,都关联着他们的心情。至于个人的喜事、愁事,更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变化。官兵来自五湖四海,阅历各不相同,个性爱好千差万别,谁对部属的个性爱好看得准,摸得透,谁就能思路清晰,工作主动;反之,就会心中无数,事与愿违。要善于从平时言谈、文体活动、日常生活中,准确了解其个性特点,对其良好的兴趣,要给予鼓励,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对其不良的嗜好,要讲清弊端,耐心说服教育,及时纠偏。

管兵要“严”

严格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实践证明,严是爱,纵是害。管兵是严谨的工作,必须求实务实;管兵是细致的工作,必须精心细致;管兵是艰苦的工作,必须常讲常抓。常言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要做到持之以恒,严之一贯,就会少出事故,多出事迹;少酿苦果,多结硕果。

严之有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而无据,行之不远。部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从严治军的依据,作为带兵人,必须树立法规意识,依法从严管理。否则,管理便无章可循,部属会无所适从,松散现象就会有市场。有些单位不按条令管理,自定土政策,使严格管理跑调变味,严重影响了部队正规化建设;有些领导对部属存在的问题,不坚持原则,不按规定办事,结果“错误常犯,事故不断”。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学法懂法用法,靠依法管理实现正规化。

严之有度。严之有度,工作有术;宽严无度,漏洞百出。管兵也有个把握时机、掌握分寸问题,做到宽严适度,才会恰到好处。要把握好过与不及的度,做过了头会形成阻力,而抓的力度小了又会出现消极。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把握好冷与热的度,抓工作保持冷静,氛围过热头脑会膨胀,气氛过冷情绪会低落,既不要滥刮风,也不要随风倒。其次要把握好刚与柔的度,刚性过度容易机械僵化,柔性过度让人感到圆滑世故,抓工作的最佳状态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适时适度。

严之有术。方法得当,万事顺畅,路数不清,劳而无功。严格管理必须讲究方法,一视同仁,避免重差轻好。如果眼睛只盯住表现差的,对表现好的不管不问,就无法做到“一把尺子人人量,发现短处都补长”。管兵应疏堵并举,避免重堵轻疏。既要坚持制度至上,强调令行禁止,又要坚持思想先行,注重教育疏导,做到“制度管兵教育辅,一边疏导一边堵”。管兵应标本兼治,避免重标轻本。摒弃“盯住人说长论短,看问题就事论事”等简单做法,既要从高处着眼,把道德信念、组织纪律融入官兵思想,也要从低处着手,从一人一事逐个细节抓起,力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外见其效,内见其理。管兵应内外联手,避免重内轻外。既要发挥自身优势,抓好部队内部管理,又要加强外部联系,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做到内抓外合,齐抓共管。

练兵要“实”

练兵为实战,求实是关键。未来作战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节奏快、压力大,对官兵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适应新时期战争形态转变、军队建设转型的要求,力求把兵练活、练精、练实。

细化抓落实。没有训练的细化,就没有训练的落实。细化训练内容,细化训练步骤,才能在细化分训中抓好落实。应针对部队担负的作战任务,着眼战场透明、打击精确、对抗激烈等特点,深入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可能出现的作战样式、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等,仔细研究每一项训练内容,打牢官兵适应未来作战的素质基础。应根据部队当前的实际状况,围绕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的要求,分步演练具体的组织形式、行动方法、作战样式等,力求把程序练清,方法练熟,手段练精。

强化谋实招。未来作战的新特点,对练兵的真实性提出很高要求。应强化未来作战特点规律研究,搞清对战场环境的各种影响。探索未来作战的本质、样式和方法,使部队训练随着作战变化而变化,确保课题设置更加合理,演练情况更加逼真,部队训练更加务实。应强化作战对象研究,增强练兵的针对性。弄清未来作战对手的作战思想、作战特点、力量结构和行动方法等,深入研究其强弱点,在训练中探索避强击弱的有效对策,提高官兵的谋划能力,力求做到避强有招,击弱有术。

深化求质量。以己为鉴,认清强弱,通过固强补弱提高训练质量。深入分析本部队在体能、智能、技能、装备等方面的现状,针对短板,找准症结,反思原因,研究固强补弱的可行措施。练兵要做到体能差距用强度补,智能差距用知识补,技能差距用教学补,装备差距用战法补。对训练中存在的“练为看、练为比、练为考”等浮躁现象,要正视,不回避,解决问题不迁就,发扬注重训练效果的好传统,瞄准短板用力,不断提高训练质量。

用兵要“狠”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带兵当牢记“慈不掌兵”的道理,需用兵时决不能迁就照顾。战争实践证明,所谓“狠”,即狠在要求上、任务上、牺牲上。用兵不狠就等于对敌人手软,对敌手软则反被敌伤。这个“狠“字,体现在应急行动上,就是要一往无前,奋勇拼搏;体现在未来作战上,就是要敢于出手,向死求生。

有“狠”的意识。平时千般爱,用时必须狠。作为带兵人,要想带领部属去冲锋陷阵,就必须具备一副“铁石心肠”,这是带兵人的基本素质。战争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领域,军人面临的是残酷无情的拼杀和你死我活的较量。尤其未来作战,更具激烈性、残酷性、毁伤性,面对强敌,不要幻想“零伤亡”,流血牺牲在所难免。不想流血只能流血更多,害怕牺牲只能牺牲更大。只有“狠”才能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作战效益,只有“狠”才能更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有“狠”的胆魄。“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未来与强敌作战,肯定会遇到势均力敌的“硬仗”、敌众我寡的“恶仗”。危难关头,考验的就是指挥员的勇气、胆魄,看指挥员敢不敢“狠”下决心。勇敢出战术,胆量决胜负。没有“狠”的胆魄,就不会有高明战法;没有“狠”的胆魄,就不可能险中取胜。带兵人关键时刻必须“胆大包天”,狠下心来,率领部属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哪怕是刀山火海,哪怕付出再大代价。唯此,方能狭路相逢勇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狠”的招法。“狠”,不等于盲目蛮干,必须“狠”之有理,“狠”之有利,“狠”之有据。如果乱狠一气,就失去章法,乱了决心,造成无谓牺牲和消耗,这是对部属鲜血和生命的不负责任。用“狠”要基于较大的胜算和一定的保障,使“狠”成为一种合理冒险,确保在“恶仗”、“硬仗”中占得先机。用“狠”要基于严明的军纪,令行如山倒,违反必严罚,不姑息、不迁就,确保军令畅通。

第二篇:治学之道的感悟

读《治学之道》杂录姜亮夫《治学一得》:

治学问题有两件事。一是根柢之学;二是博与专―,不博不能专。

博,不是野马飞奔,到处乱钻的博,那只是绿头苍蝇乱飞的现象,也不能善用这个“博”字。一个专家的学问,必然要有个定则,或熟习一些学科的内涵与自己之“专”的关系。譬如它的家属关系父族、母族、妻族、及师友邻里同学同窗,乃至边缘学科,把握这些关系,然后选择着要处,系统求之,则这个博,才是“有的放矢”。

程千帆《詹詹录》:

看风使舵是学者的堕落,它导致学术的毁灭。

要精读几部书,打下根柢。

从事于一个专题研究,材料是基础。必须从搜集材料开始,然后进入整理材料,即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那种想跳过搜集材料的阶段而然直接进入整理阶段、逃避搜集材料的艰苦工作、利用别人搜集的一点材料大发议论的人,与科学研究是无缘的。

必须注重亲自搜集第一手的材料。对于他人引用的材料,必须核实。以拣别人搜集的现成材料为满足,只能证明自己的懒惰和不负责任。懒惰和不负责任不能产生科学。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备“敌”情观念,即要把自己研究的那个范围的国内外同行及其作品经常进行排队,了解他们的动向和成果,这样才可以避免重复,互相补充,进行商讨和开拓领域。

殷焕先《视野和信念》:

“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殷孟伦《谈黄侃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1.首先以关心国家命运作为出发点,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学术研究上去。他认为治学是“存种族、卫国族”的手段。研究学术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国计民生的利益。这正是黄先生治学的根本目的。

2.

“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广大为贵。”

“师古而不为所役,趣新而不衅其规。”

3笃学而不趋新,征实而不蹈虚。

.治学先从继承入手。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4.扎硬寨,打死仗。

黄先生读《清史稿》,全书一百册,从头到尾都一卷一卷地详加圈点。他对于随便翻翻,点读数篇摺止者称为“杀书头”,他临终前犹勉力圈完《唐文释》。这就是他治学的态度,也正是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成功秘诀。

5.淹博古今、谨严自守。

《颜氏家训》中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6.疑事毋质、质而勿有。

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

7.对学生要求严格、劝勉备至。

袁世硕《冯沅君先生的治学精神》:

比较起来,占用资料和研究资料,对认识研究的对象是更重要,充分与否,认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人一定要委身于生命的新流。”

董治安《难忘的启迪和教诲》:

踏踏实实地真正“读通”一种重要古籍,把这作为走向治学的第一步。“

“广中求精、博中求专。”

“读书要识家法”。

牟世金《我的读书法》:

一经毕,百经毕

。”

三年内系统地阅读百多种书籍。

善问。善问者要“闻一知十。”

在读书做学问上,要善于小题大做,而不要轻易放过一些日常遇到的小问题。只要勤于探索,注意总结,日积月累,自可形成一套自己得心应手的读书方法。

“友、敌、师”。

如果怀着敌意向书本进攻,当一篇论文、一个论点,被自己攻来攻去,否定了,推翻了,这就是自己学识水平的一个提高。这时的读者,岂不拍案叫绝,其乐何如?如果左攻右攻攻不下,自己的疑问全部冻要化所学所问为“自有”。

郑板桥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释,这时就会心悦臣服地承认它、接受它。经过这个过程之后的感受,才可说是真正地读懂了。这个懂,也就是消化的标志。如此得来的学识,不仅能牢记心底,且已化为自己的学问而可运用自如了。这对读者来说,才可谓有了真正的收获,从而享受到无穷的读书之乐。

刚开始这样做,进度必然很慢,但比之长年累月装口袋的笨法,那就快多了。从根本上看,这样来读书学习,将使读者一次有一次收获,一次有一次提高;其中某些劳动,可能好似白花了,其实这种白花以至失败,都有其看不见的实效。作为整个读书法来看,它主要还不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在充实和提高读者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若能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磨练得心明眼亮之后,继续读书也好,研究问题也好,就有可能遇事便迅速做出较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而敏锐的眼力,独到的见解,也可望在这个过程中较快地培养起来。能如此,就不能生产出无穷无尽的产品。

唐弢|《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问题》:

我看无论哪个国家,要使引进的外来东西真正在自己国家里生长,非要把根扎在本国大地的泥土里去不可,不扎到本国大地的泥土里,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鲁迅写《狂人日记》,他说依靠的是以前看过的一百多篇外国小说,茅盾也说,他最初写小说是依靠曾经读过的外国小说,鲁迅后来谈到《彷徨》的时候又说,他终于慢慢的脱离了外国的影响,在技巧上逐渐成熟。每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中国尤其如此。

不搞比较研究不行。

第二件事,也是《书林》上发表的文章,作者沈鹏年,过去和我认识,这个人搞材料还是可以的,钻劲很足,就是学风不正,很多人知道。他文章说毛主席和鲁迅曾经见过面,据说有些杂志还转载了这篇文章。但这是不真实的。根据周作人日记和其他材料,毛主席的确到八道湾十一号看过周作人,那是一个下午,鲁迅正在教育部开会,没有遇见。文章还说上海虹口区副区长有个材料,可以证明鲁迅和毛主席见过面,但他并未说明那个材料的详细情况。那个材料更妙了,说鲁迅和毛主席见过多次面,都是由她已故的丈夫联系的。其实那个材料,很久以前有人就给了我,要我考查,我经过初步查对,证明不确。想不到在我案头搁了几年的材料,沈鹏年现在却抛了出来。

殷孟伦《我是怎样研制语言学的》:

我开始治学最得力的书有:《说文解字》、《尔雅》、《经传释词》、《荀子》、《诗经》、《史记》、《汉书》。我读书的体会:第

一、书要熟。我的记忆力差,但勤于检阅,开卷即可索得;文字长一点的,选择一些段落,背诵上口。第

二、书一熟,自然文义就会通悟,前后贯联,由此书证彼书,由此悟彼,或推类而得,黄季刚先生曾说过:“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只要几部书熟了,就能明白好多问题,发现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第

三、句读方面,也是读书的一大问题。第四,读书理解不可不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第五,要用类比法求证文义。第六,要注意要注意语义演变的历史。

古今对应问题。第七,特别 “文不空生,论不虚作”,这是读书著文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读书,先要边读边留心应该注意的问题,才能从文中发现他人所不注意的问题,然后去正确的解决它,不是临时瞎凑,就可以叫做文章的。为了写作,一般说,应先就某项问题作些卡片。但我不习惯这样,我认为读书时先要弄通所读材料的文义,明白贯通之后,才参考各书,作出互证和补充,然后分门别类抄撮在一起,不论是用卡片,或用纸条、抄本,都无不可。我的经验,就自己能力所及,要解决某一问题,就从自己认为必须注意到的文献里去找材料。比如,我从三十年代起,特别是解放后,写过十来本书,

三、四十篇论文,发空论的比较少,总是在写某一题目之先,积累若干有关资料,积累愈多愈好。先看具体资料说话,不是先搭好架子再找资料,因为那种办法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看风使舵,是应时或有其他目的之作,不是从具体实际出发,解决所应解决的问题的文章。

李白出生地今苏联境内阿拉木图的托克托。要搞明白,不可以口舌争,一件一件根据文献印证,才算结论。依据材料和史实说话,为学之道,如是而已!

第一,

无论做哪种学问,都先要搞基本训练,基本训练好了,才能开步走。

第二,

第三,

读书要有 要虚怀若谷,以愚自守。其实人之所知,不如其所不知。虚心求益,天地间人情物理都可以补充自己所不及知。

先后本末,不能东翻西检。

第四,

要熟习极少的文献。所谓熟习,是说读通读透。

第五,

要博通古今中外,不存门户之见,不固步自封。

第六,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思想在指导你行动。我个人认为写文章、做学问,首先要

立定信念,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有益于科学发展的,就去做。古人说,“文须有益于天下”,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写文章、做学问的前提。不然象钻牛角尖那样做工夫,意在标新立异,是不可取的。

殷孟伦《谈谈汉语词汇研究的断代问题》:

我在进行汉语研究的时候,是先从具体情况出发,扎扎实实地以高调查研究、掌握资料为前提,然后进行综合、比类、作穷源究本的探索、分析,不先单凭某些说教,不依仗名流重言,来凌驾一切。只要把具体情况搞清楚了,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会突露呈显。因此,中外古今名副其实的语言研究者,其成功关键,即在于此。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诀窍和方法,可以说都是理解这个原则的。

张维华《我对研究史学的一些看法》:

就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来说,他费了三方面的功夫。先作《通鉴长编》,就是收集和排比史料;再做《通鉴考异》,就是对收集的史料加以检查和鉴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哪些是有错误需要修正的。经过以上两番功夫,最后才写成《资治通鉴》一书。

孙思白《谈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问题》:

多接触,钻进去,再对它有所理解或发现,兴趣就来了。

第三篇:感悟企业管理之道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感悟企业管理之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万众瞩目与期待中胜利召开了,习总书记做了工作报告,下发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改革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本人对公报内容进行了研读,结合诺诚集团自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所进行的两次企业管理咨询及革新,发现一个国家的治理与一个企业的管理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以下是我对《公报》中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对企业管理之道的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于制度体系问题

全会公报要求,到2020年,用六年的时间,在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诺诚通过这两次对集团地产业务组织架构、管控体系、制度、流程、职责等进行的调整,借鉴了很多成功企业的管控模式和权重体系先列,形成了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扩展做好了准备。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去完善、落地我们的管控体系,到2015年这套全责体系将有助于我们集团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相信我们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关于人的问题/关于薪酬体系问题

1、薪酬管理

全会公报要求,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的满足人民需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华一世纪做的管理咨询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薪酬(含股权激励)绩效管理体系,调整后薪酬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①基本工资+②绩效工资(绩效奖金)+③股权分红

①基本工资即岗位工资,解决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

②绩效工资奖金是与你的工作业绩挂钩的,通过平衡记分卡对每个人进行综合评定,一切以业绩为导向;

③股权分待注册股与在职股,根据董事长提出的“诺诚一家人,共同理想、共享财富”的企业文化理念,诺诚工资从地产到城市公司工资分36级随着个人进步逐步提升,职业通道畅通明晰。

三、关于人才体系问题

全会公报要求,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行、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诺诚在新一轮管理体系革新中,将充分发挥竞聘机制、培训及成长晋升机制以及项目后评估机制,培养诺诚自己的优质人才梯队,做好成功经验积累和积淀。

①竞聘机制:对于新组织架构下的岗位人员落位,除由董事会确定管理中心总监级城市公司总经理以外,其余管理中心及城市公司部门经理及以下人员全部采取竞聘形式竞争上岗。所谓能者上,庸者下。

②培训及成长计划:这次岗位层级共分为专员六级、主管六级、经理九级、工程师六级、助理工程师三级、总监及城市总六级,每个人在本次调整落位之后,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晋升通道,如果你能用心做事勤奋努力完成你的业绩,绩效考核达到要求,且通过诺诚学堂组织的培训学习考试通过,你就会一级一级晋升,你的职位你的待遇都会得到提升。不再是领导拍脑袋或是自己去找下来的工资,所有一切,你自己说了算。

③建立项目后评估机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可以犯错误,但同一个错误不能重复犯。下一步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后评估”工作。无论是一个部门,还是一个整体项目,我们都应该推行后评估机制,包括我们开始开展的案例库编写,对我们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好的东西固化下来,完善我们的流程、标准,减少失误,提升我们的运作效率。

整个房地产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我们将我们的管理体系规范了,完善了,我们的人通过学习、进步、成长并能胜任工作了,增强我们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注重统筹协调、凝聚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地实现董事长提出的战略决策部署,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公司,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实现我们的“诺诚梦”而奋斗。

第四篇:细读国学经典,感悟工作之道

“交换知识空间、提升管理技能”学习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员柳波,今年四月下旬被借调到教育卫生科这个让我感觉温暖如家、学无止境的团体中。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学习交流会,向大家学习丰富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将自己初步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在机关从事工作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深刻地感觉到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匮乏,感受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在社区领导提供营造的学习型氛围中,我开始“踏踏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学起来,下定决心持续下来”的学习行动。

踏入新岗位,我首先明确了机关工作的特点,它起着承上启下,左右沟通、上下协调、方方面面联系的重要作用。上要服务于科室领导,下要服务于单位职工及到单位来办事的群众,哪一个方面做得不好,都会带来负面效应。机关人员的素质、个人修养、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机关整体形象,关系到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将“学习机关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列为当前的学习重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学习:一方面是注重从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是重视理论学习,二者有机结合,相互统一。接下来,我把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和心得与大家进行简单的分享,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证。

首先,从实践中学习,重点是向身边人学习。

自从来到教育卫生科,科室的领导和同事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他们真诚亲切的言谈举止,博学勤思的学习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等等,都是我学习的楷模。同时,我也经常利用周三的学习时间向领导和科室的同事请教,他们的真情传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匪浅,明确了自己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是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责任严格要求,按时完成工作;友善热情待人接物,工作要主动;强理论抓学习,做到各项精通;高素质好修养,提高自身形象。

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顾全大局,遵守共同的规范,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工作学习和处世习惯。

通过从实践中学习,使我在点点滴滴中成长,同时深刻地感受到实践学习的可取之处: 实践学习,针对性强,直观有效,效率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缺乏理论的支撑。对于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我选择的方法是——潜心静读国学经典著作,感悟先哲的哲思妙理,完成“细读国学经典,感悟工作之道”的目的。这一学习内容的选定主要来自于社区领导每逢会议必定传授经典哲理的启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国学文学的博大精深,若领悟其

精髓,定可增加智慧。我首选的书籍是《细读兵家经典200句》,书中内容的深入浅出,为我在实践工作中增添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孙子兵法》的《行军》篇中,一句经典名言让我深受启发,“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素,就是平时。相得就是相处融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军纪在平时得到贯彻执行,表明将领与士卒之间相互信任,相处融洽。孙武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就提到了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其中,“信”与“仁”是将领赢得部众信赖与拥护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从军事角度理解,统帅的领导能力如何,关键在于他能否掌控全军,使将士们完全听从他的指挥,军纪固然重要,更多在于将士们是否对统帅信服。所以统帅必须具有足够的威信和人格魅力,下属才能发自内心对他产生尊重与信任。因而,将领要在平时与下属保持融洽的关系,多关心将士的疾苦,并坦诚相待,才能赢得他们的爱戴。同时,作为一军统帅,执行军务首先以身作则,才能使广大士卒对命令贯彻执行。

从以上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团队中尊重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价值,无论作为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只有如此对待每一位有社会价值的人,才能得到这些人相应的尊重与爱戴。

举一个现实社会的例子,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与他所接触的学生打成一片,并创造出一种“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融洽的氛围当中,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好感,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有关学习、生活的要求也能严格执行,学习的成绩必然会得到提高。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作为我们机关人员一定要注重做好与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协调、辅助,充分尊重基层工作人员,达到“工作是伙伴、生活是朋友”,从而有条不紊的完成各项工作。另外,无论对领导,对职工,都应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工作要主动,态度要和气,办事要尽心,特别是遇有职工或群众来开取证明,了解情况,更要立即放下手头工作,热情接待,尽快办理,给别人留下机关办公室“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的良好印象和形象。

结合自己所处的科室工作环境,我深有感触并印证了自己的想法。科室领导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和谐融洽的氛围,让我们身心愉悦,工作快乐,干劲充足。在此基础上,科室领导还非常注重我们工作纪律性的保障,我把它称为管理策略“五部曲”:律己示范——严格要求——用心监督——亲情反馈——建议整改。在这“五部曲”中,领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标榜作用深受我们的尊敬,从而鞭策自己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

在《军形》篇中,也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所谓,就是所说的。易胜者,就是容易打败的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所谓的善于用兵的人,指的是那些总是能够战胜容易被击败的敌人的人。这是表面含义,其中深层的含义在于:对付容易被击败的敌人,取胜的可能性最大;而要使敌人容易被击败,则需要一军的将领准确把握敌人的弱点,从而准确攻其要害,一招毙命。也只有这样的将领,才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长胜不败。战争并非单纯的力量上的抗衡,而是交战双发的斗智斗勇。军事实力不是统帅能够决定的,但作战方法却可以由人来掌握。因此,方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所在。简单说来就是,方法决定成败。用合适的方法去击败容易击败的敌人,即所谓的善战者。

对于我们能力相差无几的现代人来说,每个人所使用的不同方法才是决定他们在工作上产生差别的关键所在。在处理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的人冥思苦想、费尽心机却找不到对策,而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后者能够准确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像用钥匙开锁一样简单而且没有任何悬念的将问题加以解决。所以,并不是这些人看起来不寻常,而是他们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使用的方法得当,才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无往而不利。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我们手头都负责很多的工作,同时还负有在遇到问题时做“参谋”的职责,对上辅助领导提出解决问题有建树的建议,对下协助基层单位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需要我们在平时不断加强学习积累,以及树立“方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心,遇到问题多思考,不回避、不退缩,勇于尝试,才能使我们社区各项工作更加顺畅。

正如毛主席的教导“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既要重视理论学习,也要注重从实践学习,二者的相互统一往往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我将沿着这一学习目标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为自己今后的有效工作做好铺垫。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感悟幸福之道成就快乐人生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世上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也不会有一个人不期盼自己的一生过的快快乐乐,今天,借这个机会向各位领导、老师、同学谈谈我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感受,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从前,我曾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向一位从事哲学研究的老教授提了一个问题“何谓幸福之道?”老人没有回答他,却递给他这句话:“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将遇到三种人,一种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给你博大的爱,也让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人;第二种是伤害你、欺骗你、利用你,促使你成长却经常让你感到痛苦和怨恨的人;第三种是既不曾伤害你欺骗你但也不曾给与你关怀与无私帮助,是你的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陌生又熟识的人,他们在你的生命途中有可能转化为第一种人,也有可能成为第二种人,这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当第一种人的数量在你心中呈几何倍数增长,达到一个辉煌的数值时,而第二种人数目却逐渐接近于零时,你会离幸福生活越来越近!反过来,当你出现在他人心目中的第一种人行列里的次数越来越多,成为他人心目中的第二种人的次数愈少,你离成功的人生才越来越近。”

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多遍,考虑了很久很久,通过这次学习 1

让我更加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打开幸福快乐之门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去做第一种人。但如何能够成为第一种人?需要有很高的修养、非凡的智慧和毕生的追求。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首先要树立“先人后己,报效社会”的人生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曾经激励多少后人树立起报国之志,赤子之心,当代的我们更应该具有“不要只想着自己,要先有大家才有小家”的胸怀。有了这样的人生观,就能坚持“工作就是命令,工作高于一切”的原则,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全身投入,乐此不疲。二要树立“以德为本,以德为先”的世界观。一个人立身处世,最重要的是品德二字,她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基,精神之柱,为人之魂,一个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不做阳奉阴违之人,不做自私自利之人,不做嫉贤妒能之人,才能行得正,立得端,言行举止就会处处体现正义、光明、真善美的一面。三要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价值观。正确对待名和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淡泊、大气和奉献。淡泊,就是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切不可看得太重,要相信党、相信组织、相信群众会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大气,就是识大体,顾大局,眼界宽广,胸怀宽阔,真正看到单位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单位、每个科室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都要站在全局角度来思考问题,以个体的优秀达到整体的高效。当取得成绩时要想到这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旦出了问题,首先在自身上找原因,认真履行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奉献就要发扬我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良传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尽职尽责而不求回报。说起这里,谈谈我亲身经历给我一生莫大教诲的

事情:我的父亲曾经用外祖父传授的秘方给很多人义务治过病,从不收一分钱和半点东西。每当给他人治病的时候,我就会悄悄的站在一旁,仔细的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因为我发现那时的父亲面容和蔼慈祥,眼睛清澈明亮,那种愉悦表情是其他时候很少看到的,我想这个时候一定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虽然那时我不懂得什么是奉献,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朦朦胧胧地意识到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决不是索取,而在于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升华。尽管我的父亲已经出世10多年了,可那双明亮的眼睛始终萦绕在我眼前,他像一盏明灯将永远照耀我前进的路。

二、“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常言道“学然后知不足”,当你学习时,你会感到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学,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就会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终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修养,一种责任和一种境界。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政治理论水平,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立场坚定。二是加强业务学习,使其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做到日精其学、日新其业,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淘汰 ,才能具备报效社会体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三、“敬业乐业”。敬业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乐业就是用一种快乐的心情去工作,全神投入,用志不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只要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就会感到“工作是美丽的,劳动是幸福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只要树立了这种敬业和乐业精神,就会对工作一股强烈的热爱之

情和责任感,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挫折,不会去畏难退缩,勇敢地去面对,乐观地去克服;不管怎样累,怎样苦,就会没有一句牢骚,没有一句怨言, 即便默默无闻,也无怨无悔,就会始终保持健康乐观、高昂向上的精神状态,展示一个人勇往直前、奋发有为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只要每件事情都尽到了自己最大努力的时候,你就会于心无愧,心底坦然,内心充满安宁与幸福。

只要做到这些,你就会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在浮躁中保持一份从容,时时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刻刻牢记人生准则,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诱,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人。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要求自己,那么社会上的第一种人会越来越多,第二种人越来越少,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充满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 “真、善、美” 就会无处不在,“假、丑、恶”就会渐行渐远,痛苦烦恼会离我们远去,我们将是幸福快乐的主人,心中充满阳光,脸上洋溢着欢笑,快乐工作,笑对人生。